(人教版)冯至《蛇》教案(高二下)
《蛇》优质课件(29张)(共29张PPT)

自主学习
蛇,无论在中国,或是在西方,都不是可爱的 动物,在西方它诱惑亚当夏娃吃了智慧果,在 中国,除了白娘子,它不给人以任何美感。可 是这条直挺挺、身上有黑白花纹的蛇,我看不 出什么阴毒险狠,却觉得秀丽无邪。它那沉默 的神情,像是青年人感到的寂寞,而那一朵花 呢,有如一个少女的梦境。于是我写了一首题 为《蛇》的短诗。”
第二节写“蛇”的“相思” (乡思为相思谐音)
间接表现法:
“我”的寂寞──蛇;蛇栖息于草丛,它的乡思── 草原;草丛与姑娘的发丝近似──姑娘的乌丝。取“蛇” 栖息草丛的生活习惯,说它想念的草原,就是姑娘头上 的浓郁的乌丝。经过三个转折才将“我”对姑娘的相思 暗示出来。
谐音双关手法
古典诗词中制造“双关”的手法很多,谐 音双关是比较常见的。
自主学习 三、审美视窗
冯至,一个貌似平凡实为不平凡的人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友谊中,我们虽为朋友,我心中始终 把他当老师来看待。借用先师陈寅恪先生的一句诗,就是“风 义平生师友间”。经过这样长时间的亲身感受,我发现冯先生 是一个非常可爱、非常可亲近的人。他淳朴,诚恳,不会说谎, 不会虚伪,不会吹牛,不会拍马,待人以诚,同他相处,使人 如坐春风中。我从来没有见他发过脾气。前几天,我到医院去 看他的时候,他女儿姚平告诉我说,有时候她爸爸在胸中郁积 了一腔悲愤,一腔不悦。女儿说:“你发一发脾气嘛!一发不 就舒服了吗?”他苦笑着说:“你叫我怎样学会发脾气呢?”
自主学习
预习作业 一、字音识记 悚 惧( .
答案
)
绯 红( .
)
毒蛇 . 虚与委蛇 .
sǒnɡ fēi
shé yí
自主学习
二、辨形组词
衔 街
悚 竦
《蛇》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蛇》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蛇》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1《蛇》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这是一篇关于高中生选修课《蛇》的教学设计文献,本文旨在探讨如何有效地教授这一主题,并提供一些实用的教学建议。
一、教学目的本次教学旨在让学生了解蛇类的种类、生物学特征以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并让学生深入思考人类与蛇类的关系,以及如何对待蛇这一生物。
二、教学内容1.蛇类的分类及特征2.蛇类的生态角色3.人类与蛇类的关系四、教学方法与策略1.探究式学习法本次课程可以采用探究式学习法来进行教学。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图片和观察蛇的形态、外貌及力量来感性上理解蛇。
而在知识层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献、查找资料等方式,深入了解蛇的分类、生态角色以及生活习性等专业知识。
探究式的学习通常能够激起学生好奇感,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活动式教学法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互动活动来增强学生对于蛇这一主题的亲密感。
例如,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对着蛇的图片进行描述,或者在课外进行实地观察和学习,以便了解蛇在实际生活中的生态环境。
3.多媒体资源的运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来展示蛇类的外貌特征、生态角色及分类信息,以此增强学生对于蛇这一主题的认知。
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等信息资源进行深入研究。
四、教学评价方法1.作业评价学生可以通过编写关于蛇类的报告、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来评价学生对于蛇这一主题的知识掌握及理解程度。
2.考试评价对于此次教学,教师可将考试内容分为主客观两个部分进行评价。
客观题目可以包括单选、多选、判断等形式,主观题目则可以采用简答题、论述题等方式来测评学生的综合思考能力。
五、总结蛇是一种神秘而又充满魅力的动物,同时它也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
教师在教授这一主题的过程中,应该尊重学生的想法,理解和关心他们对于这一话题的感受。
本次教学设计,综合运用了探究式学习法、活动式教学法和多媒体资源的方法,以期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促进学生的多元智能的发展本次蛇类教学设计,注重启发学生的思考和自主探究,突出蛇类的特殊性和生态角色,提升学生对蛇类的认知度和兴趣。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精品教学案:第三单元 1 蛇 Word版含解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精品教学案
第三单元 1 蛇
本单元的四首诗歌都以爱情为主题,分别选取“蛇”“神”“窗”“神女峰”等意象,将诗人特定的心境弥散到事物上,使“物”皆着“我”之色彩,抒发了诗人对爱情浪漫而深沉、缠绵而珍爱的独特感受,体现了高贵而典雅、神圣而优美的情怀。
本单元赏析重点是新诗的意象和意象组合。
学习本单
元要善于透过意象(意象组合)了解爱情诗的思想内容,领会真挚美好的情感,体味诗歌的认识价值、情感价值和审美情趣;学习诗歌通过意象表达丰富情感的方式,理解诗歌的抒情方法和风格特点,进而了解新诗对古典诗歌传统意象的借鉴和创新,以及中西诗艺融合的特点,培养借助意象解读诗歌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蛇
◎诗海拾贝
题都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赏析】这是一首情意真挚的抒情诗。
崔护考进士未中,清明节独游长安城郊南庄,走到一处桃花盛开的农家门前,一位秀美的姑娘出来热情接待了他,彼此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第二年清明节再来时,院门紧闭,姑娘不知在何处,只有桃花依旧迎着春风盛开,令人惆怅。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诗歌部分蛇学案

蛇蛇的寓言在印度,小男孩要学习训练蛇,成年后,他们将带着蛇游走,挣钱养家糊口。
一天,一位带着蛇赶路的老艺人累了,在林间休息,一条蛇爬过来,对着篓子里的蛇说话:“可怜的朋友,出来吧,外面的世界多自由,在这小小的篓子中度过一生,多么可悲。
”篓子中的蛇说:“我见过的世界比你丰富。
我选择待在篓子里继续我的生活方式,在这里,我付出了辛劳,同时得到了尊重和保护……”【寓意点评】外面的蛇喜欢自由,篓子里的蛇却喜欢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尊重和保护。
人生可以有不同的追求,但要看如何做才更有意义![识作者]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冯至冯至(1905-1993)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翻译家,1927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昨日之歌》,在诗歌界反响甚大,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冯至的诗歌创作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抒情诗歌的创作,讲究意象,注重感觉,用非常细腻的语言表达出来;20世纪40年代集中创作了一批十四行诗,成功移植了这种外国诗体。
他的《十四行集》在新诗体式移植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探背景]冯至的诗到1925年趋于成熟,1926年写的这首《蛇》,便是诗人收获季节里的一颗硕果。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缘起,作者自己这样说:“1926年,我见到一幅黑白线条的画(我不记得是毕亚兹莱本人的作品呢,还是在他影响下另一个画家画的),画上是一条蛇,尾部盘在地上,身躯直立,头部上仰,口中衔着一朵花。
蛇,无论在中国,或是在西方,都不是可爱的动物,在西方它诱惑亚当夏娃吃了智慧果;在中国,除了白娘娘,它不给人以任何美感。
可是这条直挺挺、身上有黑白花纹的蛇,我看不出什么阴毒险狠,却觉得秀丽无邪。
它那沉默的神情,像是青年人感到的寂寞,而那一朵花呢,有如一个少女的梦境。
于是我写了一首题为《蛇》的短诗。
”[巧识文]沉钟社沉钟社是中国现代文学团体,是在“浅草社”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1925年秋成立于北京,因创办《沉钟》周刊得名。
《蛇》教案(精选14篇)

《蛇》教案(精选14篇)《蛇》篇1课题蛇№2教学目标德育了解爱情诗的思想内容,领会真挚美好的情感智育蛇这一意象的特点,代表什么美育品味诗歌的感情表达,培养诗歌解读的基本技能和方法教学重点通过意象表达丰富情感的方式教学难点意象的探究教学关键情感价值课型教学方法朗读分析教具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组织教学导入新课总结练习作业一、作者简介冯至(1905—1993)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翻译家,1927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昨日之歌》,在诗歌界反响甚大,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二、学生朗读三、蛇的意象的探讨诗中的“蛇”实际上就是“爱”的同义语,是诗人“寂寞”情绪或心境的一种比喻或象征,确切地说,是一种青春期特有的难以言表的单恋单相思。
四、诗人借助“蛇”这个意象,抒发了怎样的感受和渴望?在“蛇”这一冰冷寂寞的对象物上,沉淀、蕴含、寄托了当时才二十出头的年轻的诗人何等深挚浓烈、难以排遣的思恋之情。
这条长蛇作为诗人寂寞心绪的外现,成了通人情、有灵性,让人信赖和喜爱传递爱情信息的“忠诚的伴侣”。
四、分析结构全诗分为三节,诗的第一节写恋人不在身边而感到“寂寞”。
第二节写“蛇”的“相思”(乡思为相思谐音),取“蛇”栖息草丛的生活习惯,说它想念的草原,就是姑娘头上的浓郁的乌丝。
用这比拟“我”对心爱的人的乌丝的感情。
借蛇的“乡思”,凸显“我”对姑娘的相思。
第三节写“蛇”的归来,通过蛇的行动抒写了“我”的意愿。
取“蛇”轻轻行走和只能以口衔物的特点导入疏导归纳引导布置了解识记理解巩固完成板书设计蛇将“寂寞”比喻为“蛇”,就是“爱”的同义语课后记事《蛇》教案篇2活动目标:1、激发幼儿喜欢阅读的兴趣,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2、引导幼儿通过猜读的方法阅读画面,理解故事的画面内容。
3、在猜测、操作中,学说故事中的短句。
活动准备:故事ppt、黑板、双面胶、小蛇、水果图片若干、小蛇教具若干活动重点:通过猜读的方法阅读画面,理解故事的画面内容。
(人教版)冯至《蛇》教案(高二下)

冯至《蛇》教案教学目标:1、分析诗中意象的运用,理解“蛇”这一意象的隐喻。
2、通过诵读与意象分析解读作者的情感走向。
3、理解以丑为美的诗歌审美特征。
教学重难点:1、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通过引导学生对比联想理解“蛇”这一意象的隐喻。
2、本课的教学难点在于通过感受诗歌情感体会诗歌以丑为美的审美特质。
教学方法:讨论法、诵读法结合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
2009年最流行的网络用语之一就是“寂寞”。
吃的是寂寞,喝的是寂寞,我发的不是帖子,是寂寞。
一时间似乎什么都可以“寂寞”一下。
其实,寂寞是人的心理状况的一种反映。
大家都有寂寞的时候,谁能形容一下自己寂寞的感受?(学生发言)不同的人对寂寞的体会是不一样的,不同的事带来的寂寞感受也是不一样的,80多年前,一位现代诗坛上的著名诗人冯至写了一首诗。
不,他写的不是诗,是寂寞。
他说,“我的寂寞是一条蛇。
”诗人的寂寞为什么会像一条蛇呢?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
二、诵读感知。
学生诵读,教师配乐范读,指导,学生再读。
这里有台湾的一道大学入学试卷上的题目,出的刚好是这首冯至的《蛇》,我们一起来做做看。
来检验一下读明白了没有。
①本诗是一首情诗,诗中之“乡思”即“相思”之谐音。
下列叙述最符合本诗诗旨的选项是()A.描写双方热恋之爱情B.描写双方相互之关怀C.描写一己暗恋之情思D.描写一己绝望之悲哀②诗人在诗中藉长蛇衔来“你”的梦境,委婉含蓄地表达出一种对“你”的心情。
下列四则流行歌词中,若仅就文意来看,最接近诗人此种心情的选项是()A我选择了你,你选择了我,这是我们的选择B所有的爱情只能有一个结果,我深深知道那绝对不是我C我多么希望知道你的心里怎么想?年轻的心,是否拥有一样的愿望D心中想的念的盼的望的不会再是你,不愿再承受,要把你忘记。
明确:C、C问题:从什么地方看出写的是单相思?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感受和渴望?三、分析解读。
1、理解诗歌情感。
主线:作者因何而寂寞,他的寂寞引发了他怎样的联想,这些联想是不是又反过来体现了他的寂寞。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第1课蛇教案(系列三)

蛇蛇的寓言在印度,小男孩要学习训练蛇,成年后,他们将带着蛇游走,挣钱养家糊口。
一天,一位带着蛇赶路的老艺人累了,在林间休息,一条蛇爬过来,对着篓子里的蛇说话:“可怜的朋友,出来吧,外面的世界多自由,在这小小的篓子中度过一生,多么可悲。
”篓子中的蛇说:“我见过的世界比你丰富。
我选择待在篓子里继续我的生活方式,在这里,我付出了辛劳,同时得到了尊重和保护……”寓意点评外面的蛇喜欢自由,篓子里的蛇却喜欢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尊重和保护。
人生可以有不同的追求,但要看如何做才更有意义![识作者]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冯至冯至(1905-1993)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翻译家,1927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昨日之歌》,在诗歌界反响甚大,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冯至的诗歌创作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抒情诗歌的创作,讲究意象,注重感觉,用非常细腻的语言表达出来;20世纪40年代集中创作了一批十四行诗,成功移植了这种外国诗体。
他的《十四行集》在新诗体式移植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探背景]冯至的诗到1925年趋于成熟,1926年写的这首《蛇》,便是诗人收获季节里的一颗硕果。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缘起,作者自己这样说:“1926年,我见到一幅黑白线条的画(我不记得是毕亚兹莱本人的作品呢,还是在他影响下另一个画家画的),画上是一条蛇,尾部盘在地上,身躯直立,头部上仰,口中衔着一朵花。
蛇,无论在中国,或是在西方,都不是可爱的动物,在西方它诱惑亚当夏娃吃了智慧果;在中国,除了白娘娘,它不给人以任何美感。
可是这条直挺挺、身上有黑白花纹的蛇,我看不出什么阴毒险狠,却觉得秀丽无邪。
它那沉默的神情,像是青年人感到的寂寞,而那一朵花呢,有如一个少女的梦境。
于是我写了一首题为《蛇》的短诗。
”[巧识文]沉钟社沉钟社是中国现代文学团体,是在“浅草社”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1925年秋成立于北京,因创办《沉钟》周刊得名。
主要成员有杨晦、陈翔鹤、陈炜谟、冯至等。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诗歌部分第3单元蛇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1.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白板、参考资料(含诗歌选集、文学评论等)。
2.软件资源:教学PPT、诗歌朗诵音频、文学分析软件。
3.课程平台:校园网络教学平台、数字化图书馆资源。
4.信息化资源:电子教材、在线诗歌鉴赏数据库、互动学习平台。
5.教学手段:课堂讲授、小组讨论、互动问答、创意写作、多媒体展示。
示例答案:
“它是黑暗中的光明,它是冷血中的热情。”
这句话中,蛇被赋予了光明与热情的象征意义,与人们对蛇的传统印象形成鲜明对比。诗人通过这种反差,表达了对于复杂人性的深刻思考。
3.比较练习:对比《蛇》与古典诗歌中描写同一动物的作品,分析现代诗歌与古典诗歌在表达方式上的差异。
示例答案:
古典诗歌《捕蛇者说》中的蛇形象多与邪恶、狡猾联系在一起,而现代诗歌《蛇》中的蛇则被赋予了更多的象征意义,表达了诗人对生命和自然的独特见解。古典诗歌注重格律和韵脚,而现代诗歌更加自由灵活,注重情感的直接表达。
6.诗歌的节奏与韵律:
-现代诗歌虽然形式自由,但仍然注重节奏和韵律的运用。
-《蛇》中的节奏变化与情感波动相互呼应,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7.诗歌的审美价值:
-诗歌通过象征、隐喻等手法,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观。
-《蛇》的审美价值在于其对生命本质的探索和对人性的深刻揭示。
8.诗歌的文化背景:
-了解诗人创作的历史背景、文化环境,有助于更深层次地理解诗歌。
-提供拓展资源:推荐与《蛇》相关的现代诗歌和文学评论,供学生深入阅读。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指导改进方向。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拓展学习:利用提供的资源,阅读更多现代诗歌,拓宽知识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冯至《蛇》教案
教学目标:
1、分析诗中意象的运用,理解“蛇”这一意象的隐喻。
2、通过诵读与意象分析解读作者的情感走向。
3、理解以丑为美的诗歌审美特征。
教学重难点:
1、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通过引导学生对比联想理解“蛇”这一意象的隐喻。
2、本课的教学难点在于通过感受诗歌情感体会诗歌以丑为美的审美特质。
教学方法:讨论法、诵读法结合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2009年最流行的网络用语之一就是“寂寞”。
吃的是寂寞,喝的是寂寞,我发的不是帖子,是寂寞。
一时间似乎什么都可以“寂寞”一下。
其实,寂寞是人的心理状况的一种反映。
大家都有寂寞的时候,谁能形容一下自己寂寞的感受?(学生发言)
不同的人对寂寞的体会是不一样的,不同的事带来的寂寞感受也是不一样的,80多年前,一位现代诗坛上的著名诗人冯至写了一首诗。
不,他写的不是诗,是寂寞。
他说,“我的寂寞是一条蛇。
”诗人的寂寞为什么会像一条蛇呢?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
二、诵读感知。
学生诵读,教师配乐范读,指导,学生再读。
这里有台湾的一道大学入学试卷上的题目,出的刚好是这首冯至的《蛇》,我们一起来做做看。
来检验一下读明白了没有。
①本诗是一首情诗,诗中之“乡思”即“相思”之谐音。
下列叙述最符合本诗诗旨的选项是()
A.描写双方热恋之爱情
B.描写双方相互之关怀
C.描写一己暗恋之情思
D.描写一己绝望之悲哀
②诗人在诗中藉长蛇衔来“你”的梦境,委婉含蓄地表达出一种对“你”的心情。
下列四则流行歌词中,若仅就文意来看,最接近诗人此种心情的选项是()
A我选择了你,你选择了我,这是我们的选择
B所有的爱情只能有一个结果,我深深知道那绝对不是我
C我多么希望知道你的心里怎么想?年轻的心,是否拥有一样的愿望
D心中想的念的盼的望的不会再是你,不愿再承受,要把你忘记。
明确:C、C
问题:从什么地方看出写的是单相思?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感受和渴望?
三、分析解读。
1、理解诗歌情感。
主线:作者因何而寂寞,他的寂寞引发了他怎样的联想,这些联想是不是又反过来体现了他的寂寞。
①第一层。
讨论小问题:为什么诗人的寂寞,也就是“蛇”“静静的没有言语”?为什么作者说“万一”,作者是希望对方梦到还是别梦到?为什么担心抒情对象会“悚惧”?这些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理状态?
学生诵读第一层。
②第二层。
讨论小问题:明明写爱情,为什么会成了“乡思”?为什么相思的是抒情对象的头发?而不是明眸?皓齿?这些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学生诵读第二层。
③第三层。
讨论小问题:诗中的“它”怎么理解,应该指代什么?为什么是“轻轻”走过?“绯红的花朵”隐喻了什么?这些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感期盼?
学生诵读第三层。
2、“蛇”意象解读。
寂寞,是人人都曾有却难以捉摸的情绪和复杂的心理活动,既看不见又摸不着。
如果想用具体的语言赋予它以鲜明可见的形象,就更是难上加难。
大家会把寂寞比作什么?你们能想到哪些古人写寂寞感受的诗句?
投影:《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住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相见欢》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
①这些古典诗歌中表达“寂寞”的意象有什么共同点?(形态上残缺,内蕴上遗憾)
②“蛇”在大家心中是一个什么形象?(可怕,无声,阴暗)
③“蛇”是怎样和“寂寞”发生联系的?它们的契合点是什么?(寂寞悄无声息,蛇的行动也悄无声息。
寂寞很幽长,蛇的形体也很细长【有李商隐“卧后清宵细细长”的味道】,寂寞让人恐惧,蛇也让人恐惧。
蛇阴暗诡谲,如同寂寞给人的感受)
④“蛇”一意象表达效果与古典意象有何区别?(常规外,陌生化,以丑为美,结合《恶之花》解析)
四、总结。
冯至曾在《自选琐记》中说过:“我在晚唐诗、宋词、德国浪漫派诗人的影响下写抒情诗和叙事诗。
”这种影响在《蛇》里就明显地烙印着:那种绵绵细诉的哀婉腔调就来自晚唐诗和宋词,而选取如此奇绝,反丑为美的蛇的意象所透视的幽玄神秘色彩,却正是来自德国浪漫派。
蛇,也从侧面反映出抒情主人公冷漠、平寂的外表下那一颗渴望生活美好、幸福的热烈的心
五、布置作业。
1、联系闻一多《死水》、李金发《有感》、波特莱尔《恶之花》等让学生鉴赏以丑为美的意象的审美趣味。
2、背诵该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