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理论对焦虑的研究

合集下载

浅析弗洛伊德人格理论

浅析弗洛伊德人格理论

浅析弗洛伊德人格理论作者:李敏来源:《青年与社会》2019年第24期摘要: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人格理论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中有三结构:本我、自我和超我。

如果这三重人格结构失调,或者被外界力量所破坏,就会使人产生精神方面的疾病;不加以治疗的话,还会损害人格健康,甚至威胁到生命。

为此,文章将对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进行具体分析。

关键词:弗洛伊德;人格理论;三重结构;焦虑;自我防御机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不仅开始向外太空探索,更是不忘研究自身,讨论人格问题。

人格问题历来是哲学家们非常重视的问题,只有真正认识了自身,才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思想。

弗洛伊德从一个全新的角度阐述了人格问题,他提出了前所未有的人格理论,正是人格理论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到人作为社会动物,是如何在社会进化的过程中慢慢形成自己的人格的。

一、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内容(一)人格结构对于人格结构,弗洛伊德提出过一次修改,一开始他提出了“二部人格结构”,将人格这一整体分为无意识和意识两部分。

但实际上他认为人的思想是由意识、潜意识和前意识共同构成的。

这里的潜意识就是我们所说的无意识,也就是它一直存在着,但是我们自己却对它的存在毫无知觉。

弗洛伊德表明,潜意识是人的原始冲动,这些冲动是在人类内心深处隐藏着的,受到本能驱使。

意识是人类自身能感觉到的,它起到一个约束作用,可以压制人类内心的本能和欲望。

人们的活动往往表现出来的都是受到人类意识的影响,但其实意识只是人格的一小部分,无意识才是一个人的精神主体。

后来,弗洛伊德对“二部人格结构”进行了修改,他又重新提出了“三部分人格结构”理论,把人格分为我们熟悉的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是无意识的人格结构,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它并不遵循我们所处社会的社会原则,但是它是建立人格的根基。

本我遵循着“唯乐原则”,它会自然地摆脱痛苦,远离痛苦,向着快乐靠近。

而自我意识是通过后天学习来的,它受到一个人成长环境和所得教育的影响。

研究生《人格理论研究》课程纲要

研究生《人格理论研究》课程纲要

研究生《人格理论研究》课程纲要对本门课程的特点、教学目标、内容、教学方式与要求作介绍,供选课参考。

一、课程介绍1.学科特点:人格心理学是研究人格的一门心理学分支学科,在心理学科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领域的重叠交叉性、理论性强、研究方法重视个体心理行为的差异性,强调对人的整体把握。

2.课程目标:了解人格心理理论与研究的概貌;提高人格心理学理论水平与研究能力(着重文献综述分析能力,研究的第一个阶段);增进心理学教学技能。

3.课程教学方式:讲授、研究探索与讨论相结合。

4.考核要求:①1篇文献综述(就一个专题进行近10年的文献检索,至少列出10篇中外文献,写出报告,包括基本概念与研究的意义、研究的内容、主要理论观点、主要研究方法及有关测量量表、评价优缺点及研究发展趋势等等)。

②制作一份powerpoint 文档。

③在课堂上进行一次讲演报告。

④专题范围:所有相对稳定的认知、情感、动机与行为的特征和模式均可作为专题:认知方面如认知方式、智力、归因、控制点、价值观、原型、图式、乐观与悲观、个体与集体取向等等;情感方面如幸福感、自卑感、嫉妒、爱情、同情心、宽容、愤怒、抑郁、恐惧、高峰体验、宗教体验等等;动机行为方面:成就动机、利他、攻击、竞争与合作、社交、孤僻、说谎、休闲、中庸、健康行为、性等等。

⑤综述内容:概念及其意义、研究内容、结构与发展、主要理论、主要研究方法与测量工具、评价(进展与局限性)、自己研究设想。

4.参考书目:《人格心理学》,郑雪主编,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人格心理学》,J.M. Burger著,陈会昌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

《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叶浩生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The Science of Personality. Lawrence A. Pervin,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1996 《人格心理学》,黄希庭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心理学中的人格理论五大人格特质解析

心理学中的人格理论五大人格特质解析

心理学中的人格理论五大人格特质解析人格是指个体在不同环境中表现出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和认知方式。

通过对人格的研究,心理学家提出了多种人格理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五大人格特质理论。

本文将对五大人格特质进行解析,包括外向性、神经质、开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

一、外向性外向性是指个体在社交互动中的倾向性。

外向性高的人喜欢与他人交往,善于表达自己,喜欢冒险和刺激,并且充满活力。

相反,外向性低的人更加内向和安静,更多地关注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二、神经质神经质是个体情绪稳定性的度量。

神经质高的人更容易感到紧张、焦虑和情绪波动,对压力和挫折更敏感,情绪容易受到他人和环境的影响。

神经质低的人情绪较为稳定,更加冷静和镇定。

三、开放性开放性是指个体对新奇、变化和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

开放性高的人更愿意尝试新事物,对艺术、文化和科学有较高的欣赏度。

开放性低的人更加保守,对传统和熟悉的事物更感兴趣。

四、宜人性宜人性是指个体与他人相处的方式和态度。

宜人性高的人友善、乐于助人,善于合作、信任和建立亲密关系。

宜人性低的人较为独立和自我中心,不太关注他人的需求和感受。

五、尽责性尽责性是指个体对任务的责任感和自律性。

尽责性高的人具有强烈的自我约束力和目标导向,有很强的决心和毅力去达成自己的目标。

尽责性低的人更加放松和随意,缺乏自律性。

这五个人格特质被认为是对人格的综合描述,每个人在这五个维度上的得分都有所不同,从而形成了个体独特的人格特点。

五大人格特质理论为心理学研究和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理论支持。

在实际应用中,五大人格特质理论被广泛用于心理评估、人才选拔、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等方面。

通过对个体在五个特质上的得分,可以了解其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发展和职业规划。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人格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概念,除了五大人格特质外,还存在着其他的人格理论和模型,如MBTI性格类型理论、Eysenck的三个维度理论等。

不同的人格理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解析和理解人格,用于不同的研究和应用领域。

根据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根据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弗洛伊德人格理论是一种科学理论。

主要包括潜意识与人格理论、本能论、人格发展理论、梦论、焦虑与心理防御机制和社会文化理论。

意识层次理论意识层次结构理论阐述了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等、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和进行。

不同的意识层次包括意识,前意识和无(潜)意识三个层次,好像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只是一小部分意识,但隐藏在水下的绝大部分前意识和无意识却对人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意识即为能随意想到、清楚觉察到的主观经验。

有逻辑性、时空规定性和现实性。

前意识虽不能即刻回想起来,但经过努力可以进入意识领域的主观经验。

无意识(潜意识)是原始的冲动和各种本能、通过遗传得到的人类早期经验以及个人遗忘了的童年时期的经验和创伤性经验、不合伦理的各种欲望和感情。

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构成。

本我(id)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部分,从出生日起算即已存在。

构成本我的的成分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如饥、渴、性三者均属之。

本我中之需求产生时,个体要求立即满足,故而从支配人性的原则言,支配本我的是唯乐原则。

例如婴儿每感饥饿时即要求立刻喂奶,决不考虑母亲有无困难。

自我(ego)是个体出生后,在现实环境中由本我中分化发展而产生,由本我而来的各种需求,如不能在现实中立即获得满足,他就必须迁就现实的限制,并学习到如何在现实中获得需求的满足。

从支配人性的原则看,支配自我的是现实原则。

此外,自我介于本我与超我之间,对本我的冲动与超我的管制具有缓冲与调节的功能。

超我(superego)是人格结构中居于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是由于个体在生活中,接受社会文化道德规范的教养而逐渐形成的。

超我有两个重要部分:一为自我理想,是要求自己行为符合自己理想的标准;二为良心,是规定自己行为免于犯错的限制。

因此,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分,从支配人性的原则看,支配超我的是完美原则。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23, 13(9), 3617-3622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ap https:///10.12677/ap.2023.139451弗洛伊德人格理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徐星月贵州大学哲学学院,贵州 贵阳收稿日期:2023年8月2日;录用日期:2023年8月23日;发布日期:2023年8月31日摘要 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曾提出著名的“三部分人格结构”说,该理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诸多启发。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人格由本我、自我与超我共同构成,但三者关系不和谐、不协调、不平衡、不统一时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造成危害。

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引导大学生适度接纳“本我”、积极把握“自我”、合理发展“超我”。

关键词弗洛伊德,人格理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The Enlightenment of Freud’s Personality Theory on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Xingyue XuSchool of Philosophy,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Received: Aug. 2nd , 2023; accepted: Aug. 23rd , 2023; published: Aug. 31st , 2023AbstractThe famous psychoanalyst Sigmund Freud once put forward the famous “three part personality structure” theory, whose theory has many inspirations for college student’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Freud believed that a person’s personality is composed of Id, Ego, and Superego. However, whe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ree is disharmonious, uncoordinated, imbalanced, or incon-徐星月sistent, it can harm an individual’s mental health. Therefore, for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t is necessary to guide them to moderately accept the “Id”, actively grasp the “Ego”, and reasonably develop the “superego”.KeywordsFreud, Personality Theory,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rray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引言近年来,大学生群体不断壮大,但同时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加剧,有关数据显示,超过60%的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健全大学生健康人格也需加强重视。

社交焦虑的人格易感性:概念、理论及发展

社交焦虑的人格易感性:概念、理论及发展

・ 论研 究 ・ 理
界压力的共同作用 。该模型提出后受到 了很多学 2 0 ) 0 1。 者 的关注 ,并 尝试着用来解释其他精神疾病 的形
而在 以上 的研 究 中 ,对 于社 交焦 虑 背后 的人 成 过 程 ,随 着 相 关 理 论研 究 的 不 断 开 展 和 深 入 , 格 特征 的探 讨较 少 ,社交 焦 虑 易感人 格 是指 个 体
d t i 。上世纪末 ,学者们针对精神病患者的 aes 对人 际处 境 的紧张 与 害怕 ,当社交 焦 虑 的个体 感 (ihs)
素 ,以此 来 觉 自己暴露 在陌 生人 面前 ,会表 现 出明显 的焦虑 , 发病 机理 ,提 出 了 “ 质 一压 力 模 型 ” 会担 心 自己 的言行 会使 自己难堪 。 说 明精神 病 的形 成 主要 源 于个 体 的人格 特 征 和外
学研究 中主要关注其心理因素1 2 ] 。
于社交焦虑认知模型结构 的构建 ,而忽视 了对易 感个体 内部人格结构 的探索 ,在该问题上的探究 将有助于我们对社交焦虑易感个体更好 的筛查和 发现 ,从而有利于实际社交焦虑预防工作的展开,
2 研 究 意 义 .
在 近代 心 理 学 的历 史 中 ,针 对社 交 焦 虑 的 产 并且在人才的选拔 以及个性培养等实践活动也会 生原因,研究者们提出了大量 的关于社交焦虑的 有着 重要 的指 导 意义 。
本文得到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基地项 目 ( 批准号 S IE 0 )经费资助 C O 1 I
作者简介 :江瑞辰 ,四川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研究生 ,发展 与教育心理学专业 ,研究方向为青少年社会性发展。
1 2
社会心理科学 第 2 卷 总第 1 期 2 1 年第 7 7 3 6 02 期 总第 7 1 8页

青少年心理弹性、自尊与焦虑情绪的关系研究

青少年心理弹性、自尊与焦虑情绪的关系研究

青少年心理弹性、自尊与焦虑情绪的关系研究摘要:青少年时期是成长的疾风骤雨时期,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受到焦虑情绪的困扰。

本研究旨在探究青少年自尊、心理弹性与焦虑情绪的特点及人口学差异,并揭示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国内有关青少年的心理学研究提供更多切实依据。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弹性,自尊,焦虑情绪青少年时期是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青少年,面临着学业压力、亲子矛盾和异性交往等重重挑战,成长的烦恼使青少年产生种种心理问题。

青少年的情绪障碍,特别是焦虑情绪对其影响最为广泛。

近年来,新闻媒体频繁报道中学生因学业压力过大而离家出走,自残甚至自杀的悲剧,这引起了家长和学校教育工作者的深思,如何提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并使其身心得到良好成长成为了当今社会关注的话题。

一、心理弹性、自尊与焦虑情绪的定义及研究现状(1)心理弹性的定义及研究现状对Resilience的研究起源于高危风险儿童的成长的关注。

那种让人们在经历逆境之后恢复原样的力量叫做“Resilience”。

Wiki上将Resilience定义为个体良好适应压力和逆境的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弹性能减缓困境对个体造成的消极影响,并能有效调节和预防个体的焦虑情绪。

众多的学者根据不同的研究侧重点给了心理弹性不同的界定,但是得到研究者一致认同的是认心理弹性应包含两个必不可少的要素,一是个体经历了重大困境;二是个体获得了积极适应或良好发展。

(2)焦虑情绪的定义及研究现状焦虑是一种复杂的情绪体验,人类对焦虑的关注由来已久,存在主义哲学开启了焦虑情绪研究的先河,而在心理学领域最早对焦虑进行研究的当属弗洛伊德。

焦虑情绪是由于个体的欲望被环境压抑而产出的,因此弗洛伊德的理论中个体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使得焦虑,此后的研究者对焦虑定义时均围绕着环境和个人的交互关系而提出的。

(3)自尊的定义及研究现状自尊是与个体自我评价和自我价值感有关的情感性认知,对于如何给自尊下一个明确定义,国内外许多学者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来诠释了对自尊的理解。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们面对日常生活中无法解决的问题、压力时会感到痛苦。

为了逃避这种因无法解决的冲突而带来的痛苦,就会通过把问题推出意识之外来加以自动解决。

病人会“主动遗忘”事件。

弗洛伊德认为这种遗忘并不是真的从心里消失,而是进入了无意识状态,即被压抑了。

虽然压抑的结果似乎令当事人在心理上感到更平安,但无意识并不是沉寂的,它会连续不断地以不同的方式去表达自己,如病人所出现的躯体症状(如头痛或身体某些部位麻痹了)或神经症状(如恐惧、焦虑、强迫症等)都是无意识的表达方式。

要治愈病症,弗洛伊德认为必须将这些发生于病人早期生活中的问题、被压抑了的冲突带到意识中,病人必须认识到问题的根源,并以一种建设性的、在情感上令人满意的方式将最初的冲突情境说出来。

弗洛伊德以自由联想和释梦两种方法来挖掘病人的无意识。

自由联想是让病人在放松状态下不加编辑地描述出现在头脑里的任何事件。

在这种状态下,被压抑的愿望会以一种经过伪装的形式进入意识。

弗洛伊德认为梦是人们在睡眠中试图满足愿望和解决问题的产物,因而对梦的解析是了解人的无意识的一个窗口。

弗洛伊德通过这两种方法获得了大量关于人格异常的人的幼年生活资料,通过分析,他认为幼年的生活经验对人格发展有重要影响,并提出了一套关于人格发展的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构成。

(二)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阶段论弗洛伊德是个本能决定论者,他认为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本能,尤其是性本能的驱动。

与一般人狭义理解的性有所不同,弗洛伊德所谓的“性”除了与生殖活动有关之外,还包括吸吮、大小便、皮肤触摸等一切能直接或间接引起机体快感的活动。

虽然性本能是天生的,但弗洛伊德认为它的本质是随着生理成熟而不断改变的。

当性本能成熟时,它的能量即里比多(libido)就会慢慢地从身体的某一部位转移到其他部位去,儿童的心理发展就进入了另一崭新的性心理发展阶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焦虑的心理治疗
建筑学1201 王勇 1206030121
焦虑是我们日棠体验的一部分,适当的焦虑可以唤起人们的警觉,有利于人提高认识能力,能使人更好地适应社会。

但是过强过久的焦虑就会妨碍人智能的发挥,甚至会影响人的身心健康。

为此,焦虑在人格心理学中占据重要的位置,一直是心理学家们研究的焦点问题。

本文试图从人格心理学的不同流派出发,探讨焦虑的应对策略以及焦虑的心理治疗。

1.应对策略
焦虑是相当痛苦的情绪体验,人们会用多种策略应对所面临的焦虑。

不同类型的应对策略在不同的情境中起作用。

1.1精神分析学派的防御机制
1.1.1个体为了减轻焦虑,可以采用正常合理性的方法,也可以用否认现实甚至歪曲现实的非理性方法。

后一种方法就是自我防御机制。

弗洛伊德最先在他的《神静——精神病症》(1894)这篇论文中提出,后经人整理分类出八种心理防御机制:(1)压抑。

是把威胁着他的东西排除在意识之外。

(2)升华。

是把可怕的无意识冲动转化为社会可接受的行为。

(3)替代。

是将冲动导入一个没有威胁性的目标物。

(4)拒绝。

拒绝接受某些事实的存在。

(5)反应生成。

人按照与无意识欲望相反的方式行动。

(6)理智化。

用一种严格的理智而非情感的方式检查自己的意念。

(7)投射。

把一种无意识冲动归为别人。

(8)移置。

个体将对某人或某事物的情绪反应转移对象。

1.1.2沙利文认为,个体为了消除焦虑,就会形成具有防御机制的自我觉知系统或一套衡量自己行为的标准,这就是自我系统。

自我系统好比一种过滤器,使人动忽视和回避容易引起焦虑的经验,吸收和保存那些受赞许的。

霍尼认为,焦虑导致更深的不安全感和更深的痛苦,为了减轻基本焦虑,就会形成一些防御性策略。

这些策略是一些潜意识的驱动力量,称之为神经症需要。

为了解决这种冲突,可能形成三种策略:自谦、夸张美化和放弃。

1.2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流派焦虑观的应对策略
1.2.1斯金纳认为,有机体的行为分成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应答性的行为比较被动,又由刺激控制。

操作性的行为代表着有机体对环境的主动适应,由行为的结果所控制。

焦虑这一行为的发生是由于某些能引起焦虑的刺激和所经历的事件与环境中的不良方面偶然地联系在一起。

减轻焦虑,就应该把能引起焦虑的刺激加在另一种刺激上生成一个新的刺激——反应联系。

1.2.2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具有较强自我效能的入,会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减弱或终止厌恶性事件对自己的威胁,增强的处事效能可以消弱焦虑的唤起。

1.3人本主义流派焦虑观的防御机制
罗杰斯通过不一致的信息与自我概念相抵触来解释焦虑。

为了对付焦虑,人们使用各种防御机制阻止这个信息进入意识层。

因为扭曲的信息不会与自我相抵触,通常使用扭曲来降低焦虑。

但是这种防御机制存在一个致命问题,即每一次使用防御机制都会使我们离真实生活越来越远。

当自我与现实之间的差距非常大的时候,
个体就会经历一种整合失败的过程。

当不一致的抵御彻底失败时,会导致极端的焦虑。

因此这种防御机制不提倡过度使用。

1.4认知流派焦虑观的应对策略
觊利个人建构理论认为,焦虑是由于个人建构系统的
缺失。

“如果某种构念产生的预测为经验所证实,这种构念
就是有用,如果这种预测没有得到证实,这种构念就必须修
正或被抛弃。

”[s3焦虑就是个人构念系统的机能异常导致
的,个体要获得一种与现实十分一致的构念系统,需要经过
大量的尝试与曲解的过程。

因此认知流派采用考察并检验
个人的构念系统和重新调整构念系统来减轻焦虑。

1.5特质流派社交焦虑的应对策略
特质流派研究社会焦虑者发现,他们不舒适的来源是他们正在会见或即将见到的交往对象。

“评价恐惧”[6]是特质流派研究的社交焦虑背后的原因,而能够引起他人评价的情境因素是其焦虑源。

对评价的恐惧使社交焦虑者采取各种可以降低对别人的评价产生恐惧的办法,也就是避免与交往对象见面。

这样,社交焦虑者就限制了别人对他们作出评价的机会来减轻焦虑。

1.6生物学流派社会排斥与焦虑的应对策略
从生物学流派的焦虑观来看,特定的焦虑加强了我们祖先生存的机会。

可能人类生来就有一种害怕那些在进化史上曾经与严重危险来源有关的事物的倾向。

因此,人类携带了进化倾向从而会迅速和“不假思索”地对从前害怕过的刺激作出反应。

所以生物学流派中减轻焦虑的策略就是减少被社会排斥,确切地说,甚至要清楚地意识到可能会被拒绝的信息的暗示。

2.心理治疗
人格理论和研究者考察了焦虑的原因和结果,认为焦虑作为一种心理障碍,在积极地运用应对策略不能奏效时,就要配合心理治疗来克服焦虑。

不同类型的治疗对焦虑者重建其个人控制能力有不同的帮助。

由于特质流派和生物学流派很少论及人格的变化,而没有形成各自独特的治疗方法,他们更多的是学术者而不是治疗师。

下面就从目前主要的四个流派来进行探讨。

2.1精神动力学治疗
2.1.1弗洛伊德创立了焦虑个体内心的无意识动机的深层的、长期的治疗方法。

其治疗目的是重建个体心理内部的和谐,增强本我的表现机会,降低超我的过分要求,使自我的力量强大起来。

对于治疗师来说,核心目的是要了解焦虑者是如何采用压抑过程应对自己内心的冲突。

精神分析工作者是尝试使焦虑眷长期压抑的记忆得到恢复,然后对痛苦的情感进行修复以达到解决焦虑的目的。

这些技术包括自由联想、对阻抗的分析、梦的解析以及对移情和反移情的分析。

2.1.2沙利文认为在治疗中考虑人的社会关系非常重要。

焦虑者具有被人接受、尊重和爱的需要,并非仅仅涉及创伤性的内部心理过程,而且包括了人际之间的纠葛。

治疗包括观察病人对治疗师的态度所产生的感受,治疗会谈等。

2.2行为治疗
行为治疗学派关注可以观察到的人的外部行为。

行为治疗家主张焦虑行为如同正常行为一样是习得的,即通过基本的条件作用原理和学习原理学习到的。

焦虑行为治疗主张应用条件作用原理和强化原理去矫正这些非适应性的行为模式。


2.3人本主义治疗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缺乏有意义的人际关系以及缺少重要的人生目的等导致了常见的存在危机。

人本主义治疗试图帮助焦虑者清晰地界定出他们自己的自由度,重视他们体验到的自我以及此时此刻体验的丰富性,陶冶他们的个性,寻找实现他们发挥全部潜能的方式(自我实现)。

人本主义疗法不是要改变患者,而是提供一种氛围,使患者能够自己帮助自己。

治疗师给予患者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患者能更加坦然地面对个体经历,接受自我。

在治疗结束后,患者应该成为完善和幸福的人。

2.4认知治疗
认知治疗通过改变来访者对其重要经验的思维方式来治疗焦虑。

这类治疗关注的焦点是焦虑者的想法,重点是放在改变认知过程,用不同方法帮助焦虑者重建认知,把导致挫折行为的想法组织起来,用更恰当的想法取代它们。

可见认识治疗的过程是知识重组的过程。

通过这一过程使焦虑者建构新的认知结构,获得正确的决定和准确的预测能力。

3.结束语
焦虑问题,是最平常普遍的现象。

无论从哪一流派出发,都是为了说明焦虑产生的原因,最终的目的是降低和消除焦虑感。

目前,大规模的研究都在力图确定对个别障碍最具疗效的特定方法,并尝试着对健康人群灌输技能并改善环境,以避免出现心理障碍。

无论如何,预防问题的发生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2015年5月21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