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论焦虑
弗洛伊德心理作用的两个原则-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弗洛伊德心理作用的两个原则-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弗洛伊德是心理学领域的重要人物,他开创性地提出了心理作用的理论,深刻影响了后世的心理学研究和实践。
本文将探讨弗洛伊德心理作用的两个原则,这些原则对于理解人类心理行为以及应用于心理治疗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将介绍弗洛伊德心理作用的第一个原则,即无意识的作用。
弗洛伊德认为,个体的心理活动中存在着无意识的部分,这些无意识的心理过程对个体的行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通过分析无意识层面的冲突和欲望,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个体的行为动机和心理状态。
其次,我们将探讨弗洛伊德心理作用的第二个原则,即心理防御机制的作用。
弗洛伊德认为,个体在面对焦虑、困扰和冲突时,会通过各种心理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的心理平衡和自尊。
这些心理防御机制包括压抑、投射、转移等,它们在个体的潜意识中起到了关键的调节作用。
最后,我们将探讨弗洛伊德心理作用的第三个原则。
这一原则强调了童年经验对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性。
弗洛伊德认为,个体在童年时期经历的事件和情感体验对于个体的性格形成和心理健康具有深远的影响。
通过了解个体的童年经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决个体的心理问题。
通过对以上三个原则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弗洛伊德心理作用的核心概念和理论。
这些原则不仅对于心理学研究和理论构建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提供了指导和启示。
在实践中,我们可以运用这些原则来解读和干预个体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实现心理健康与成长。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探讨每个原则的内涵和应用,以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弗洛伊德心理作用的两个原则。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讨论弗洛伊德心理作用的两个原则,通过对这两个原则的介绍和分析,我们将深入了解心理作用的本质和影响因素。
文章结构如下:(1)引言:在本部分,我们将概述本文的研究对象和目的,并对文章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
(2)正文:本部分将分为三个小节来阐述弗洛伊德心理作用的两个原则。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五大观点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五⼤观点精神分析理论由弗洛伊德(S.Freud ,1856-1939)所创⽴。
精神分析学说⼤致可以概括为五个观点:即分区观点、结构观点、动⼒观点、发展观点和适应观点。
精神分析的分区观点认为:⼈类的⼼理活动分为⽆意识和意识两⼤层次,⼆者之间为前意识。
⽆意识是⼈的⼼理活动的深精神分析的分区观点认为:层结构,包括原始冲动和本能,这些内容因为同社会道德准则相悖,因⽽⽆法直接得到满⾜,被压抑在⽆意识中。
⽆意识⾥的内容并不是被动的、僵死的,⽽是积极活动着,时刻寻求满⾜。
前意识是介于⽆意识和意识之间的⼀部分,是由⼀些可以经由回忆⽽进⼊意识的经验所构成,其功能是在意识和⽆意识之间从事警戒任务,它不允许⽆意识的本能冲动到达意识中去。
意识则是⼼理结构的表层,它⾯向外部世界,是由外在世界的直接感知和有关的⼼理活动构成。
弗洛伊德把⼈格的结构分为本我、⾃我和超我三个部分,这就是其结构观点。
代表追求⽣物本能欲望的⼈格结构部分弗洛伊德把⼈格的结构分为本我、⾃我和超我三个部分,这就是其结构观点。
称为本我,是⼈格的基本结构,是⼈格中的⼀个永存的成分,在⼈⼀⽣的精神⽣活中起着重要的作⽤。
本我遵循的是快乐原则,要求毫⽆掩盖与约束地寻找直接的⾁体快感,以满⾜基本的⽣物需要。
如果受阻抑或迟误,就会出现烦扰和焦虑。
根据现实原则⽽起作⽤的⼈格结构部分称为⾃我。
⾃我是通过与现实外界环境的接触,通过后天的学习,使本我的⼀部分获得了特殊的发展。
⾃我是本我与外界关系的调节者,对外界的调节功能是感知外界刺激,了解周围环境,并将经验消化、储存;对本我的功能是指挥它,决定对它的各种要求是否允许其获得满⾜。
弗洛伊德把代表良⼼或道德⼒量的⼈格结构部分称为超我。
从种族发展来看,超我来⾃于原始⼈,这是⼈类所特有的。
从个体发展来看,超我在较⼤程度上依赖于⽗母的影响。
⼀旦超我形成以后,⾃我就要同时协调和满⾜本我、超我和现实三⽅⾯的要求。
也就是说,在使本我(即本能冲动和欲望)要求获得满⾜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外界环境是否允许,还要考虑超我是否认可。
焦虑的心理学理论了解不同的焦虑理论模型

焦虑的心理学理论了解不同的焦虑理论模型焦虑是一种常见的情绪反应,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产生各种不良影响。
为了更好地了解焦虑,心理学家们提出了不同的焦虑理论模型。
这些理论模型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焦虑的本质以及如何应对焦虑情绪。
下面我们将探讨几种常见的焦虑理论模型。
1. 健康焦虑和病理焦虑模型健康焦虑和病理焦虑模型是焦虑研究中的两个主要模型。
根据这两个模型,焦虑可以分为正常的健康焦虑和临床上的病理焦虑。
健康焦虑是一种适应性的情绪反应,可以帮助我们应对挑战和压力,而病理焦虑则是一种不适应的情绪反应,可能导致严重的身体和心理问题。
2. 心理动力学焦虑模型心理动力学焦虑模型是由弗洛伊德等心理学家提出的一种理论。
根据该模型,焦虑源于潜意识中的冲突和欲望的冲突。
焦虑是一种防御机制,可以帮助个体逃避内心的冲突和不安。
3. 认知焦虑模型认知焦虑模型认为焦虑是由个体对于现实世界的错误认知和思维模式所导致的。
根据该模型,焦虑的情绪和行为是由于个体对于外部世界的威胁和不确定性的过度解读和评估而引起的。
4. 行为焦虑模型行为焦虑模型认为焦虑是由个体对于特定行为结果的担忧和恐惧所引起的。
根据该模型,焦虑会导致个体避免或逃避与焦虑有关的行为,从而产生恶性循环。
5. 生物学焦虑模型生物学焦虑模型认为焦虑是由于个体神经生理系统和生物化学过程的异常导致的。
根据该模型,焦虑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和生物调节方法得到缓解。
通过了解不同的焦虑理论模型,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焦虑的起因和机制。
同时,这也有助于我们选择合适的方法来缓解焦虑。
无论是心理动力学的自我探索,还是认知行为治疗的行为干预,我们都可以根据个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焦虑理论模型虽然为我们提供了理论框架和启示,但每个人的焦虑经历和反应是独一无二的。
因此,在实际处理焦虑问题时,个体化和专业的辅导和治疗是至关重要的。
总结起来,焦虑的心理学理论提供了对焦虑现象的不同解释和理解。
了解这些理论模型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认识焦虑,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应对焦虑。
弗洛伊德

心理防御机制论
弗洛伊德认为,自我防御机制是个体无意识 或半意识地采取的非理性的、歪曲显示的应 对焦虑、心理冲突或者挫折的方法,是自我 的机能。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整理了弗洛伊 德的相关论述,发现他主要提出了8种自我 防御机制:否认、移臵、投射、合理化、反 向作用、倒退、压抑和升华。
心理防御机制论
焦虑和心理防御机制论氛围焦虑论 和心理防御机制论。
焦虑 和心 理防 御机 制论
焦虑论 心理防御机制论
焦虑论
精神分析是最早研究焦虑的心理学理论。弗 洛伊德认为焦虑是自我在感受到威胁时提出 的一种警示。他把这种焦虑论称为“焦虑的 信号理论”。他认为,焦虑可能使个体不恰 当地使用防御机制,从而导致心理疾病。弗 洛伊德认为焦虑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一是 原始焦虑阶段,二是后续焦虑阶段。原始焦 虑主要是出生创伤,它是后续焦虑的基础。 弗洛伊德把焦虑划分为三种类型:客观性焦 虑、神经性焦虑和道德焦虑。
人格发展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个体通过自己或者父母在正常 看护自己的过程中刺激个体的性感带可以得到满足;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性感带有所不同。按照性感带 的阶段性不同,个体的成长可以划分为5个阶段:口 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口唇期 是从出生到出生的第二年,这个阶段对婴儿口腔的 刺激,如吮吸、咬和吞咽等,是性满足的主要来源。 肛门期是从1到3岁,这一阶段性敏感区转到肛门。 性器期是从3到5岁,这个阶段生殖器成为性敏感区。 这一阶段的性满足涉及对异性父母的性幻想以及玩 弄和展示生殖器。恋父情结和恋母情结正是在这一 阶段产生的。
焦虑论
客观性焦虑是指个人在现实世界遇到实际危 险时产生的恐惧。神经性焦虑是在担心因为 表达本能欲望而担心被惩罚时产生的。道德 焦虑是在从事或者是思考违背良知的行为时 产生的。弗洛伊德认为,个体的焦虑状态往 往是两种或三种焦虑的混合状态。他的精神 分析强调了将神经症转化为现实焦虑的重要 性,从而最终解除现实焦虑。
焦虑

焦虑 (2013-05-01 07:29:19)转载▼自我只要察觉真实的或潜在的危险便会引起焦虑,在焦虑产生之后,又会动员防御机制(见心理防御机制)来斗争或躲避。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婴儿在出生时从母体中分离是人类所体验到的最大的焦虑。
弗洛伊德把这种体验称为出生创伤,因为这时的婴儿从一个非常安全与满足的环境突然跨入一个对需要的满足很少能预知的环境。
所以,弗洛伊德认为,由于出生而产生的分离感是一切后来出现的焦虑情感的基础。
焦虑的功能是对我们发出警告,如果我们继续以某种方式思考或行动,就会碰到危险。
既然焦虑是令人不快的,那么我们就必须去降低焦虑,即我们将努力去消除那些引起焦虑的思想或行动。
弗洛伊德区分出三种类型的焦虑:现实性焦虑,是由环境中真实地、客观的危险来源产生的,同时也是最容易降低的焦虑,因为只要某些必要的行动就可以从客观上解决焦虑,例如离开一幢着火的建筑物。
精神症性焦虑,是担心本我的冲动会战胜自我,并引起个人去做某些会使他或她遭受惩罚的事情的一种恐惧。
也许强奸就是一个例证。
通常这种恐惧会转变成野兽般的恐惧。
道德性焦虑,是害怕个人可能会做违背超我的事情,从而体验到内疚。
例如,如果一个人已经懂得成功是件好事,那么失败就会使它产生道德上的焦虑。
因而,焦虑通过促使我们避免环境中使人感到威胁的经验,抑制本我的冲动,根据内化了的价值观行动这三种方式来控制我们的行为。
显然,自我具有的最重要的职能是避免和降低焦虑。
除了反精神宣泄外,还有其他几种方法可供自我在与焦虑作斗争是使用。
这些方法统称为自我防御机制。
弗洛伊德把焦虑分为客观性焦虑和神经症性焦虑,前者是对环境中真实危险的反应,与害怕一词同义;后者是潜意识中矛盾的结果。
精神分析理论对焦虑问题的研究有较大影响。
儿童不但对真实的狗,而且对与狗有联系的客体或情境也会因泛化作用而引起焦虑反应。
精神分析学家根据精神动力学的观点认为,焦虑是潜意识中矛盾斗争的结果,其原因和过程不为本人所认识。
根据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弗洛伊德人格理论是一种科学理论。
主要包括潜意识与人格理论、本能论、人格发展理论、梦论、焦虑与心理防御机制和社会文化理论。
意识层次理论意识层次结构理论阐述了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等、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和进行。
不同的意识层次包括意识,前意识和无(潜)意识三个层次,好像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只是一小部分意识,但隐藏在水下的绝大部分前意识和无意识却对人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意识即为能随意想到、清楚觉察到的主观经验。
有逻辑性、时空规定性和现实性。
前意识虽不能即刻回想起来,但经过努力可以进入意识领域的主观经验。
无意识(潜意识)是原始的冲动和各种本能、通过遗传得到的人类早期经验以及个人遗忘了的童年时期的经验和创伤性经验、不合伦理的各种欲望和感情。
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构成。
本我(id)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部分,从出生日起算即已存在。
构成本我的的成分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如饥、渴、性三者均属之。
本我中之需求产生时,个体要求立即满足,故而从支配人性的原则言,支配本我的是唯乐原则。
例如婴儿每感饥饿时即要求立刻喂奶,决不考虑母亲有无困难。
自我(ego)是个体出生后,在现实环境中由本我中分化发展而产生,由本我而来的各种需求,如不能在现实中立即获得满足,他就必须迁就现实的限制,并学习到如何在现实中获得需求的满足。
从支配人性的原则看,支配自我的是现实原则。
此外,自我介于本我与超我之间,对本我的冲动与超我的管制具有缓冲与调节的功能。
超我(superego)是人格结构中居于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是由于个体在生活中,接受社会文化道德规范的教养而逐渐形成的。
超我有两个重要部分:一为自我理想,是要求自己行为符合自己理想的标准;二为良心,是规定自己行为免于犯错的限制。
因此,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分,从支配人性的原则看,支配超我的是完美原则。
弗洛伊德的自我防御机制的例子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是心理学领域的重要人物之一,他提出了许多关于人类心理的重要理论,其中之一就是自我防御机制。
这一理论认为,人们在面对压力、焦虑和冲突时会运用各种心理机制来保护自己的自尊和心理平衡。
这些自我防御机制能够帮助人们面对挑战和困难,但有时也会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下面我将通过几个例子来解释弗洛伊德的自我防御机制。
1. 拒绝拒绝是一种常见的自我防御机制。
举个例子,假设一个人因为工作压力很大,导致焦虑和烦躁。
他可能会选择拒绝面对这种情况的现实,推迟处理问题,或者淡化问题的严重性,从而减轻自己的精神压力。
这种方式可以暂时缓解焦虑,但往往会导致问题的积累和最终更大的压力。
2. 投射投射是指个体将自己的不安和冲突归因于外部环境或他人身上的一种自我防御机制。
一个人自己经历了失败或挫折,但他可能会将这种负面情绪投射到他人身上,认为是别人的过错或不公平的对待导致了自己的困境。
通过这种方式,个体可以减轻自己的内心焦虑和痛苦,但也可能因为误解他人而导致人际关系的破裂。
3. 退行退行是指一个人在面对压力和冲突时回到了某个较为幼稚的心理阶段,采取了类似儿童时期的行为方式来缓解负面情绪。
举个例子,一个成年人在遇到挫折时可能会表现出情绪化、撒娇或者依赖他人,来寻求安慰和关爱。
这种方式可以在短期内减轻压力,但也会导致个体在成人关系和工作中产生问题。
总结回顾:弗洛伊德的自我防御机制理论对我们理解人类心理特别是心理困境下的行为有重要启发意义。
通过学习和分析这些自我防御机制的例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个体在应对压力和冲突时的行为模式,并在职业心理学、辅导沟通等领域中提供更准确的帮助和指导。
我们也应该意识到这些自我防御机制的局限性,不能长期依赖它们来解决内心的问题,需要通过更健康的方式来应对和处理心理压力。
个人观点和理解:个人认为,弗洛伊德的自我防御机制理论对于心理学和人类行为学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习和了解这些自我防御机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在面对压力和焦虑时的行为,从而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支持。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们面对日常生活中无法解决的问题、压力时会感到痛苦。
为了逃避这种因无法解决的冲突而带来的痛苦,就会通过把问题推出意识之外来加以自动解决。
病人会“主动遗忘”事件。
弗洛伊德认为这种遗忘并不是真的从心里消失,而是进入了无意识状态,即被压抑了。
虽然压抑的结果似乎令当事人在心理上感到更平安,但无意识并不是沉寂的,它会连续不断地以不同的方式去表达自己,如病人所出现的躯体症状(如头痛或身体某些部位麻痹了)或神经症状(如恐惧、焦虑、强迫症等)都是无意识的表达方式。
要治愈病症,弗洛伊德认为必须将这些发生于病人早期生活中的问题、被压抑了的冲突带到意识中,病人必须认识到问题的根源,并以一种建设性的、在情感上令人满意的方式将最初的冲突情境说出来。
弗洛伊德以自由联想和释梦两种方法来挖掘病人的无意识。
自由联想是让病人在放松状态下不加编辑地描述出现在头脑里的任何事件。
在这种状态下,被压抑的愿望会以一种经过伪装的形式进入意识。
弗洛伊德认为梦是人们在睡眠中试图满足愿望和解决问题的产物,因而对梦的解析是了解人的无意识的一个窗口。
弗洛伊德通过这两种方法获得了大量关于人格异常的人的幼年生活资料,通过分析,他认为幼年的生活经验对人格发展有重要影响,并提出了一套关于人格发展的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构成。
(二)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阶段论弗洛伊德是个本能决定论者,他认为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本能,尤其是性本能的驱动。
与一般人狭义理解的性有所不同,弗洛伊德所谓的“性”除了与生殖活动有关之外,还包括吸吮、大小便、皮肤触摸等一切能直接或间接引起机体快感的活动。
虽然性本能是天生的,但弗洛伊德认为它的本质是随着生理成熟而不断改变的。
当性本能成熟时,它的能量即里比多(libido)就会慢慢地从身体的某一部位转移到其他部位去,儿童的心理发展就进入了另一崭新的性心理发展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弗洛伊德论焦虑
焦虑是一种常见的情绪状态,相信大部分人都体验过。
焦虑也是心理学里面一个重要的概念,许多重要的心理学家都对它非常关注,其中就包括弗洛伊德。
本文下面的内容来自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导论讲演》中的第二十五讲《焦虑》。
(1)两种焦虑。
首先,弗洛伊德区分了两种焦虑,“真实的”焦虑和“神经症”的焦虑。
他认为真实的焦虑是一种对外界威胁的反应。
这种焦虑的原因有很明显的外界线索(威胁刺激),因此很容易得到理解。
从进化的角度来讲,真实的焦虑是有利于个体逃离危险情景,增大存活的几率的。
人类对于很多物体和情景都有天然的焦虑,例如一些凶猛的动物(比如蛇、蜘蛛),一些自然情景(如黑暗)。
因为这些动物和情景在原始的进化环境中会给个体带来一些危险,因此对这些情景的焦虑会引发个体的逃避反应,从而使他们脱离危险。
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人类的一些反应会非常迅速和稳定。
即使有些刺激在现代社会已经没有危险,但是我们还是会恐惧。
例如,如果你看到挡在厚玻璃板后面的蛇向你扑来,即使此刻没有任何危险,你还是会恐惧。
当然,人的焦虑反应也会受到文化、知识和实践的影响。
弗洛伊德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对于野蛮人来说,他们害怕大炮和日蚀,但是白人既懂得操弄大炮,又懂得天气知识,因此在这些情景中不会焦虑。
相反,野蛮人在丛林中看到足迹会惊恐退避,但白人可能浑然不觉。
因为野蛮人通过足迹可以察觉野兽就在附近。
从上述这一段分析看来,弗洛伊德援用了功能主义的传统,从进化的功能来解释人类心理特征,特别是面对环境刺激的反映特征。
此外,也涉及了一些情绪理论,虽然不是以精确的形式表达出来。
例如,上述例子就强调了认知评价在情绪反应中的重要性,与情绪的认知—评价理论暗合,即对刺激的认知评价先于情绪,并会影响情绪体验;而驳斥了詹姆斯兰格的情绪理论,即情绪产生与刺激和生理反
应之后,而且人们会根据自己的生理反应去解释主观情绪体验。
弗洛伊德还论述了焦虑的原型,即个体出生时候的种种体验和反应。
人类的第一次焦虑的产生,是由于和母亲的分离。
经过无数次的进化,这种焦虑反应也被固化,无人例外。
讲到这里,大家可能会想到依恋实验中的分离焦虑。
可以想象,在母亲体内,和她融为一体的时候,处于一种相对静止、封闭,但是非常安全和温暖环境之中。
此时甚至没有个体和环境的分别,个体和环境融为一体。
当婴儿出生的时候,家人可能感受到生命诞生的狂喜,但对于婴儿由于失去了一个安全和温暖的庇护所、和将要面对一个新异、危险环境,而产生强烈的焦虑。
在婴儿出生的时候,可能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即婴儿的羊水之中混有粪便。
弗洛伊德暗示,这种生理反应可能表达了婴儿的焦虑。
我们知道,婴儿在面对焦虑的时候,会哭。
那么,婴儿出生的啼哭,这样一个被赋予各种意义的现象,是否仅仅是婴儿焦虑的一种反应呢?
真实的焦虑虽然普遍和重要,但并不是弗洛伊德理论的重点。
弗洛伊德所重视的是神经症的焦虑,一种更为神秘和复杂的焦虑。
在神经症的焦虑之中,人们通常找不到引发焦虑的外界刺激,或者不具有威胁的一些一般性刺激会诱发个体焦虑,如人群、幽闭空间和空旷之处等。
弗洛伊德认为神经症焦虑的第一种形式是期待的焦虑(expectant anxiey)或焦虑期望(anxious expectation)。
这种焦虑的特征是,有些人似乎怀着一种普遍的焦虑,一种自由浮动的焦虑,易于依赖任何思想、影响判断力、选择所期望的东西,并等待自我证明的时机。
通俗来讲,他们有强烈的预感外在的威胁会存在,可怕的事情会发生,并且将一切偶然事件都解释成不祥之兆。
这种反应倾向在有些人身上如此普遍和稳定,以至于有些人提出焦虑性人格,或者特质焦虑的概念。
弗洛仪的所提出的这种焦虑,似乎是“广泛性焦虑障碍”这个概念的前身。
神经症焦虑的第二种形式就是对各种各样不具有太大威胁的刺激产生焦虑反应。
包括天空、空地、猫、人群和独居等。
对交往和人群的焦虑已经有了专门的概念,即社交焦虑。
弗洛伊德认为这些焦虑看起来没有理由,但也可以理解,因为这些情景中都有潜藏的危险,只是可能性非常之小。
弗洛伊德还提到第三种形式的焦虑,也是由一些外在刺激引起的。
他认为这种焦虑反应超出了我们的理解,因为我们很难找到这些情景的危险之处。
例如,一个强壮的成年男人在他熟悉的家乡竞会害怕沿着某条街道行走。
虽然弗洛伊德区分了这两种形式,但在我看来两者可以划分到同一范畴。
(2)神经症焦虑的原因。
根据临床经验,弗洛伊德从三个方面解释了神经症产生的原因。
那么你觉得弗洛伊德会从哪些方面解释呢?熟悉弗洛伊德理论的人可能在脑海中马上浮现“力比多”和“压抑”这一类概念,而弗洛伊德也证实从这些反面去解释的。
第一,一般性焦虑与性生活中的某些事件或者说力比多的某些使用有关。
弗洛伊德常常被批判为“泛性主义”和“还原论”。
泛性主义就是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从性的方面来解释,甚至是文学艺术,这一点尤其让一些“热爱”文艺的人士颇为不满。
“还原论”是指一种思维倾向,即用基本的、底层的概念来解释高级的、复杂的现象,而且认识事物的本质最重要的是认识那些最基本的概念。
行为主义也被批判为还原论,而行为主义的基本概念是刺激-反应。
弗洛伊德理论的基本概念则是力比多。
那么,结合这两点,人们批判的是,弗洛伊德用力比多这个基本概念来解释人类生活各方面的丰富的社会现象的倾向。
言归正传,兴奋受阻的个体会体验到焦虑,其过程是这样的。
由于一些原因,例如丈夫没有充分的性能力,或者为了避孕匆匆完成性交行为,个体常常会体验到兴奋受阻。
在这种情况下,力比多的兴奋消失,而焦虑代之出现。
在性的错误得到纠正后,焦虑性神经症就会消失,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兴奋受阻和焦虑的关系。
讲到这里,也就很容易明白为什么
男人最大的恐惧是阳痿,而生殖器的生理特征和性能力也常常成为男性焦虑的来源。
已有研究也发现,男性更容易对自己的性及其相关生理特征不满和焦虑,而女性更容易对自己的吸引力及其相关生理特征不满和焦虑。
正是由于这种焦虑,各种壮阳和美容美体的物质和方法总是能够吸引大家的注意和更多的经济投入。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女性在美容美体上花费的金钱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
弗洛伊德认为,其他一些焦虑的发展心理学特征也可以为这种解释提供支持。
在生命的某些阶段、例如青春期和停经期(更年期?),力比多异常增加,这会对焦虑产生影响。
如果不充分的性行为和神经症焦虑有这样一种联系,那么关于性生活的各种规费和检验就应该得到从新的思考。
不管在东方还是西方,性的节制一直是被热心提倡的。
中国古代的房中术甚至强调要交而不射,认为这样可以养精蓄锐、延年益寿,而一直到现在可能有人还信奉这一观点。
第二,压抑导致了焦虑的产生。
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之中,社会化的影响越来越大。
所谓社会化、就是从“自然”到“不自然”的过程。
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对原初喜好、欲望的压抑,学会的情感的掩饰。
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或者从童年期到成年期,也人类从“自然”到“不自然”的过程。
这样一种社会化的过程自然有它的整体意义和社会功能,但对于个体来说,如果过分压抑,焦虑就会随之产生。
在很多不同的文化中,都存在性压抑。
因此,性压抑也是焦虑产生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在青春期,除了力比多的增加,性压抑也是导致焦虑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当然,情感的压抑在焦虑的产生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第三,强迫症病人常常通过一些异常的方式来消除焦虑,例如不断的洗手。
在这种仪式的背后,可能隐藏着被压抑的欲望和由此带来的罪恶感和不洁感。
在长远看来,任何一种形式对性的压抑注定要失败。
长期的性压抑的后果,要么导致一些人格发展的障碍,要么导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