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动漫与传统文化
日本动漫中的中国元素

部分日本动漫还选择了中国传统的生肖主题和干支纪年方式。如1995 年开始在日本播放的《十二生肖守护神》。故事内容为梦原的诺贝尔 柱,在庆祝国诞时,发生恐怖事件,邪灵怪兽化身侵入人类所写的故 事,企图破坏诺贝尔世界毁灭梦原国,欧拉公主命令爆烈战士十二生 肖,搭乘麒麟号穿越时空,进入故事拯救梦原。
的眼睛连皇帝都为之迷惑,在 京城有"煌美人"之誉,却总是 周旋与凄艳哀婉的悲剧故事之 中,却带着一种冷酷的公正把 美貌的凶手一一处刑。
翠 柳 含 风 杳 霭 中 , 桃 花 流 水 深 浅 红 。
源于奇门遁甲八卦之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奇门遁甲以易经八卦为基础, 结合星相历法、天文地理、八门九星、阴阳五行、三奇六仪等要素,是我国 预测学中集大成者,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产。火影中小李和凯使用的八门 遁甲术中的八门(开门 休门 生门 伤门 杜门 景门 死门 惊门)以及日向家族的 八卦,就是源于中国古代奇门遁甲中用来占卜的术语。甚至忍术结印的手型 都来源于中国的“九字源”
吉祥物:龙和凤
龙的身影出现在了日本动漫的各个角落:大到实现愿望的龙珠中到各种各样招 式小到衣服的装饰和花纹.龙的威严感、神秘感以及它在传说中那无穷的力量 估计就是它走俏的原因,日本人在龙的地位和威力的认识上也与我们大同小异; 而与我国不同的是,民间钟爱的“龙太子”、“龙女”等在日本的动漫作品中却 很少出现,存在的只是对龙单纯的喜欢和崇拜,或许还有恐惧.
日本动漫中最常见的中国元素,是引入一个中国角色 作为主角或者配角。如《魔卡少女樱》中的李小狼。 此动漫中的魔法分东方和西方流派,东方的就是道教, 代表是来自香港的李小狼。 再如《银魂》中的神乐以及 《火影忍者》中的天天,神 乐穿着旗袍的可爱形象,深 入人心;天天穿着中国的功 夫服,其形象也给人留下深 刻的印象。
国漫与日漫中国与日本的动漫文化交流

国漫与日漫中国与日本的动漫文化交流国漫与日漫 - 中国与日本的动漫文化交流动漫是当今世界范围内备受瞩目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而中国和日本无疑是动漫制作和影响力最大的两个亚洲国家。
中国有着悠久的动画历史,而日本则以其独特的动漫风格而闻名于世。
两国动漫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不仅为两国观众带来了更多的选择,还进一步加深了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本文将探讨中国与日本动漫文化的交流互动,并分析其带来的影响。
一、动漫产业的发展1. 中国动漫产业的崛起中国动画产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然而,在长期的发展中,受限于技术、资金和市场等方面的问题,国产动漫产业一直未能真正崛起。
然而,近年来,随着技术和资金的大幅提升,中国动漫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优秀的动漫作品如《大圣归来》和《哪吒之魔童降世》等不仅在国内取得了巨大成功,更是在海外市场斩获了不俗的票房成绩。
2. 日本动漫产业的繁荣相较于中国,日本的动漫产业已经非常成熟。
从上世纪50年代的《鉄腕アトム》(《铁臂阿童木》)到现代经典作品如《涼宮ハルヒの憂鬱》(《凉宫春日的忧郁》)和《進撃の巨人》(《进击的巨人》),日本动漫一直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入人心的故事情节吸引着全球观众。
同时,日本动漫产业还以其多元化的盈利模式,例如衍生产品和主题公园,走出了一条成功的商业化道路。
二、文化交流的机会1. 动漫展览和交流活动为促进动漫文化的交流,中国和日本定期举办各种动漫展览和交流活动。
这些活动吸引着来自两国的动漫爱好者和业内人士,提供了一个分享创作经验、展示作品和交流思想的平台。
通过这些活动,中国和日本的动漫人才得以互相借鉴和学习,进一步推动了两国动漫产业的发展。
2. 动漫影视合作中国和日本之间的动漫影视合作也愈发频繁。
例如,《火影忍者》和《死神》等日本知名作品曾被改编为中国电影或电视剧,在两国观众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同时,中国和日本的动漫制作公司也积极合作,共同开发新的动漫项目,以满足观众对不同类型和风格动漫的需求。
从传统元素的运用看中日动漫作品的文化表达

从传统元素的运用看中日动漫作品的文化表达中日动漫作品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传统元素的运用,这些作品能够生动地展现出中日两国的文化特色和价值观念。
以下从传统元素的运用角度,分析了中日动漫作品的文化表达。
中日动漫作品都善于运用传统元素来刻画角色形象。
在中国动漫作品中,经常出现具有传统武侠气息的角色,如《武林外传》中的小林子、《封神演义》中的妲己等,他们的形象往往与传统侠客或神话人物相似。
这种塑造方式体现了中国传统的英雄主义情怀和侠义精神,使得角色形象更具个性和特点。
而在日本动漫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神话传说中的角色,如《魔法少女小圆》中的千反田爱瑠、《火影忍者》中的宇智波佐助等,他们的形象往往与日本古代神话人物或民间传说中的角色相似。
这种塑造方式展示了日本传统文化的神秘和幻想,给作品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中日动漫作品都融入了传统文化的艺术元素。
中国动漫作品经常在画面中融入传统的山水画、书法、剪纸等元素,通过这些艺术形式展现出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韵味。
在音乐方面,中国动漫作品也常常采用传统的古琴、古筝等乐器的音乐作为背景音乐,使得作品更具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而日本动漫作品则常常在画面中融入传统的和服、浮世绘等元素,通过这些艺术形式传递出日本文化的细腻和精致。
日本动漫作品的音乐也常常采用传统的日本民乐,如琴、笛等乐器的音乐,使得作品更具日本文化的独特氛围。
中日动漫作品都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
在中国动漫作品中,常常强调孝道、忠诚、勇敢等传统的道德价值观念,如《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忠诚、《封神演义》中杨戬的勇敢等,这些价值观念体现出中国文化的传统美德。
而在日本动漫作品中,常常强调友情、努力、团结等传统的价值观念,如《火影忍者》中鸣人的努力、《名侦探柯南》中工藤新一的机智等,这些价值观念体现出日本文化的传统精神。
国漫与日漫探寻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国漫与日漫探寻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一直是学界和大众关注的话题。
在动漫领域,中日两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并各自发展出独特的动漫文化。
本文将以国漫与日漫为切入点,探寻东西方文化在动漫中的差异。
一、创作背景与风格动漫的创作背景与风格往往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国漫一般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注重表现历史、古代传说和文学作品。
国漫常以武侠、神话、历史等题材为创作基础,充满浓厚的中国古代文化氛围。
例如,著名的动漫《大闹天宫》改编自《西游记》,充满了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的色彩。
而日漫则通常以现实生活为背景,注重表现社会、情感以及科幻元素。
日本动漫常以学校、家庭和日常生活等为背景,关注角色的内心世界和个人成长。
例如,经典作品《火影忍者》以忍者世界为背景,展现了主人公成长为优秀忍者的故事。
二、人物形象与性格塑造人物形象与性格塑造方面,国漫与日漫也存在差异。
国漫中的人物形象多属于英雄、神仙、伟人等,他们往往具有崇高的精神品质和高尚的人格。
这些形象往往被赋予超凡的力量和责任感,代表着正义和道德。
例如,人们熟知的《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唐僧等人物,都是具备强烈责任感和正义感的英雄形象。
相比之下,日漫中的人物形象更加丰富多样,既有英雄、勇士,也有普通的高中生、上班族等。
人物形象较为细腻,个性也更加复杂。
主人公往往具有不同的性格特点和矛盾心理,这些特点使他们更加接近现实社会中的个体。
例如,《名侦探柯南》中的工藤新一是一个普通的高中生,他具备聪明才智,同时又有着普通青少年的内心矛盾和情感。
三、情节发展与价值观念情节发展和表达的价值观念也是国漫与日漫的差异之一。
国漫往往注重正面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主题多为武德、高尚情操、忠诚等。
国漫往往通过主角的成长来传递正面的价值观,鼓励观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例如,《魁拔》通过描绘主人公魁拔的成长历程,强调了正义、团结和勇气的重要性。
而日漫则更加关注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问题的探讨。
动漫与国家形象——日本动漫在中国的传播研究

动漫与国家形象——日本动漫在中国的传播研究动漫与国家形象——日本动漫在中国的传播研究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动漫作品在中国的传播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其中,日本动漫作为最为知名和受欢迎的动漫形式之一,不仅在中国的年轻人群体中广泛流行,同时也引发了对于动漫与国家形象关系的研究。
本文将探讨日本动漫在中国传播中所涉及的国家形象问题,并分析其影响与启示。
首先,日本动漫在中国的传播受到了中日两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日本动漫作品中常常融入了丰富的日本传统文化元素,如武士、浪漫主义、和风等等。
这些元素通过动画作品的形式展现给中国观众,引发了对于日本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
同时,通过日本动漫作品,中国观众也多了解到了一些并未在学校课堂中涉及的日本历史和文化,进一步丰富了对于东方邻国的认知。
这种通过动漫作品传播的日本国家形象,既有助于加深两国人民的团结,也为两国文化交流提供了宝贵的平台。
其次,日本动漫在中国传播中还涉及到了日本的现代文化与技术实力。
日本动漫作品中常常融入了现代科技、智能机械和未来世界等元素,展现了日本在科技领域的超前发展和创新能力。
这种科技元素的融入,使得中国观众对于日本在科技水平上的强大实力充满敬畏。
日本动漫作品中呈现的科技场景和未来世界也成为了中国年轻人对于科技追求和未来理想的一种表达方式。
因此,通过动漫作品的传播,日本成功地将自身的文化软实力传递到了中国,增强了两国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然而,虽然日本动漫在中国的传播带来了许多积极的影响,但也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一些问题。
首先,一些特定类型的日本动漫作品在中国引发了公众争议。
一些情色、暴力或恐怖的动漫作品被认为有损中国传统价值观,引起了一些观众对于日本动漫的抵制。
其次,由于一些日本动漫作品对于中国文化和历史准确性的处理不够严谨,可能导致观众对于日本文化的误解和偏见。
这些问题需要教育、媒体和监管部门共同努力解决,以提高观众对于动漫作品的辨别能力,并加强对于优秀作品的宣传和推广。
日本和中国的动漫文化有何不同?

日本和中国的动漫文化有何不同?
动漫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尤其
是日本和中国这两个国家,作为亚洲的两个大国,其动漫文化更是备
受关注。
但是,日本和中国的动漫文化究竟有何不同呢?本文将从以
下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题材类型
日本动漫涵盖了许多类型,例如冒险、科幻、武侠、恋爱等各种类型。
而中国动漫则偏向于历史、神话等题材类型。
这一点,或许源于两国
文化的差异。
日本文化自古热爱幻想类的作品,而中国则对传统文化
有着深厚的情感和向往。
二、内容表现形式
日本动漫中常用的表现形式有人设精致、背景细腻、场面热血、台词
抒情等特点。
而中国动漫更注重人物的动画表现,以及对传统文化的
借鉴与发扬。
表现形式不同,可能也反映出了文化观念和审美取向的
差异。
三、创作手法
日本动漫制作方面非常注重细节和创意,动画质量也很高。
制作流程
通常是由原作者和制作公司合作完成,制作者除了将原作制作成动画,还会为动画添加一些原创内容。
中国动漫制作方面则相对比较薄弱,
很多作品画风简单,制作水平有待提高。
同时,在创作过程中,中国
动漫也没有建立起像日本动漫一样完整的创作体系。
综上所述,日本和中国的动漫文化有许多不同的方面。
这些不同可能
源于两国文化的不同特点,也可能是因为两国的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
各不相同。
在未来的发展中,期望中国动漫文化能够吸收更多的国际
化元素,并创造出属于中国自己的动漫特色。
从传统元素的运用看中日动漫作品的文化表达

从传统元素的运用看中日动漫作品的文化表达在传统元素的运用上,中日动漫作品都充满了神话传说和神秘的传统故事。
无论是日本的《火影忍者》还是中国的《封神演义》,都以江湖传说、仙侠故事等为题材,讲述了许多神话传说和传统的故事情节。
这些传统元素的融入,使得动漫作品更加具有浓郁的文化味道,也为观众提供了一个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的机会。
中日动漫作品在绘画风格上也有着明显的传统元素的运用。
中国的动漫作品常常融入了中国国画的特点,如清晰的线条、简约的色彩和富有表现力的笔触。
这种绘画风格通常给人一种古典而纯粹的美感,使人感受到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
而与此相对应的是,日本的动漫作品则更注重线条的精细与人物形象的夸张。
《守护甜心》中人物眼睛大而有神,鼻子小而精致,这种夸张的造型风格可以追溯到日本浮世绘的传统绘画风格。
中日动漫作品中的服饰和建筑也经常运用传统元素。
在中国的动漫作品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汉服和唐装等传统服饰的出现,例如《琅琊榜》、《长歌行》等。
这些传统服饰既能展现传统的美,也能彰显角色的身份和个性。
而在日本的动漫作品中,和服和忍者服常常作为角色的代表性服饰出现。
中国和日本的传统建筑也经常出现在动漫作品中,如中国的宫殿、寺庙和日本的寺庙、城堡等,这些传统建筑风格的运用,使得动漫作品更贴近历史文化和现实生活。
中日动漫作品中传统元素的运用不仅体现在艺术形式上,还可以体现在剧情和角色的设定上。
中国的动漫作品通常注重情节设置和人物塑造。
常常会通过传说故事中的英雄人物或民间故事中的传奇人物来表达对传统文化的敬意。
而日本的动漫作品一般注重情感表达和羁绊关系的描绘。
通过对日本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和家族观念的体现,表达出对传统文化的向往和思考。
中日动漫作品在文化表达上运用了许多传统元素,这些元素不仅丰富了作品的文化内涵,也为观众提供了一个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的机会。
无论是艺术形式、绘画风格、服饰建筑还是剧情角色等方面,都可以看到传统元素的独特运用。
从传统元素的运用看中日动漫作品的文化表达

从传统元素的运用看中日动漫作品的文化表达中日两国在传统文化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神话、传说、祭祀等。
这些传统元素在动漫作品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并形成了独特而鲜明的文化表达。
传统的神话和传说是中日动漫作品中常见的元素。
在中国,有关于白蛇传、西游记、封神演义等故事的动漫都十分受欢迎。
这些故事中的角色和情节经过改编后,能够传达出人性的复杂性和情感的深度,使得观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同样地,在日本,传说和神话也是动漫作品中重要的元素之一。
比如《鬼太郎》这部作品中,主角鬼太郎以及与他相关的妖怪们,都是日本传说中的角色。
这些角色不仅代表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更是通过动漫的形式,向观众们传递出一种特殊的文化内涵。
除了神话和传说,传统的节日和仪式也是动漫作品中常见的元素。
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等,都在动漫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很多动漫都会在春节这个时间段播出特别的节目,向观众们展示传统的春节习俗和文化。
同样地,在日本,传统节日也是动漫作品中的重要元素之一。
日本的节日如新年、七夕、盂兰盆节等,都在动漫作品中得到了非常详细的描绘。
这些描绘不仅仅是为了观众的娱乐,更是通过动漫的形式,向观众们传递出一种传统文化的魅力。
传统的艺术形式和建筑风格也是中日动漫作品中常见的元素。
在中国,传统的书法、绘画、戏曲等艺术形式都被融入到动漫中。
在《战国鬼才传》这部作品中,动漫画风与中国传统山水画十分相似,给人一种非常独特的感觉。
在日本,传统的建筑风格如寺庙、城堡等也经常在动漫作品中出现。
《鬼灭之刃》这部作品中,主人公与恶鬼的战斗常常发生在古老的日本城堡中,展现出了日本传统建筑的美感和神秘感。
传统元素在中日动漫作品中的运用不仅仅是对传统文化的致敬,更是动漫作品对文化表达的一种方式。
这些传统元素通过动漫的形式,给观众们呈现出了一种丰富多元的文化内涵,让观众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中日两国的传统文化。
通过对中日动漫作品中传统元素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动漫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提高我们对动漫作品的欣赏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的动漫与传统文化日本是个动漫大国,拥有强大的的ACG产业链和科学的运作模式,至今“动漫”几乎变成日本的御用词汇。
日本的动画片创意独特,情节曲折复杂,无暇的艺术效果,令日本人骄傲,令世人瞩目,赢得了全世界的掌声,也成为现代日本文化中令人骄傲的一道风景。
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和传统文化的影响,阴暗晦涩的性格隐藏在日本人心中,动漫影像扭曲之后反而可能凸现平时注意不到的真实,通过它们看到日本文化或民族性格的某些特点。
日本动漫总带着浓重的“日式”风格。
提到日本动漫,首先出现在脑海里的就是樱花,和服,剑道,武士,寿司……这些日本得不能再日本的日本文化符号频频出现在日本动漫作品中。
尽管有的不摆脱脸谱化的性质,但天衣无缝地诠释则是其成功之处。
樱花是深入到日本民族文化骨子里的文化符号。
军国主义前身的武士道精神,体现有剑道。
日本不乏以武士为题材的动漫作品,除了在日本国内拥有广大市场,还进了军欧美市场,并在亚洲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
论其成功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来自脚本的设定。
放眼于古老忍者时代的,而却用带着浓重的后现代主义色彩的手法来演绎。
这也是日本动漫的一大特征,敢于、善于并乐于创新。
日本动漫作品中文化渗透的与作品精神的完美却契合,使得文化与作品精神达到相得益彰,水乳交融的境界。
日本动漫善于借鉴外国元素。
尤其是日本早期接受的中国文化和后期接受的欧美文化。
如《魔卡少女樱》《黑执事》《Bleach》《中华小当家》《最游记》《伯爵与妖精》《D-Gray Man》……不论什么样背景的故事,讲述方法都带着浓重的日式风格。
用不同肤色的人来执行日本人的思想和逻辑,其实个人觉得这和日本文化的全球化战略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
《叛逆的鲁鲁修》为观众构造了一个发生在二十二世纪的带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影子的第三次世界大战。
不利塔尼亚王族统治了日本,全世界都成为其附庸,其中就有中国。
日本的全球梦依然藕断丝连地在做而且从来没有停止过。
而值得人思考的是这部作品不仅成为当年日本国内的最受欢迎的动漫作品,这部作品的确有着深刻的内涵,他透过一个有着哈姆雷特式的命运的少年的眼睛来看待战争和人性,将他缩小,放在整个战争洪流之中,然后再放大,审视战争,剖析人性。
“零”也是经常出现在日本动漫作品中的意象。
而体现在动漫中的“零”则少了尖锐的棱角,其反动性被无懈可击地隐藏起来,反而变得极易赚取观众的情感。
日本人视雪耻和报复为美德,这是由近乎畸形的荣誉观所形成的,日本人向来有仇必报。
这就为日本动漫谴责型的动漫作品的产生打下了基础。
《地狱少女》《Death Note》等同类型作品中,这一思想毫不避讳地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
同样也是很受欢迎的作品。
日本的唯美主义认为人生最美的就是两件事情:一件是性爱,一件是死亡。
如著名的文学家川端康成声称:“性爱发挥最高效力的目的是在内心受挫的瞬间抵达存在的最深处。
”很显然,川端康成这种对性爱的推崇,实质流露的是日本传统文化的男权观念。
在日本动漫中有个特殊的类型,就是基于此男权观念上的BL作品。
所谓BL就是boy’s love的简称,即男同性恋。
此类作品多是以直接表现性虐待为蓝本的,间接有三级片的倾向,如《纯情罗曼史》《Loveless》。
日本的ACG,即anime,comic,game的简称几乎已垄断了人们对动漫的理解。
在日本国内,把那些沉迷于动漫世界的动漫迷称为“お宅”,翻译成中文就是御宅族。
《Lucky Star》《旋风管家》都将宅表现得淋漓尽致。
棒球是日本的国球,所以日本动漫中同样有以运动为题材的作品。
《棒球英豪》《棋魂》《足球小子》等等。
宫崎骏已成为日本文化的一个象征,他的动漫作品倒是有种处乱不惊,于喧嚣之中寻求心灵净地的恬静与淡然。
《千与千寻》《哈尔的移动城堡》《天空之城》崇尚自然,热爱生活,是当代日本人所向往的。
这就使得人们很容易与宫崎骏的作品达到情感上的契合。
从另一方面看,日本文化中的武士道,军国主义以及偏执到歇斯底里的性格恰恰反映在动漫作品中。
无论对内对外,日本奉行的都是以强凌弱的强者逻辑,弱者根本没有起码的生存权,更谈不上尊严感。
《灌篮高手》中篮球队奋勇前行的“崇高目标”不是球技上的炉火纯青,而是“称霸全国”!动漫中的人物的内心世界不乏矛盾之处,却能在赛场上表现出相当的默契和团队精神,即“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是基于一种极为功利的目的。
安西教练这种绝对神秘又不动声色地主导一切的神一样的人,不正是日本人心目中的天皇吗?那么,这帮在“天皇”领导下要“称霸全国”的除了日本武士之外还能是什么呢?所谓的全国争霸赛,实际上无非是大东亚圣战的现代动画的演绎而已。
在北欧和古罗马神话的外衣下,《圣斗士星矢》隐藏着神道教和武士道的不灭幽灵:威风八面的圣斗士们是武装到牙齿的日本武士,青铜、白银、黄金之分的则是日本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的表现;统治陆地而又“爱好和平”的雅典娜是天皇化身,当然代表正义,战争是海王波塞冬、冥王哈迪斯他们的错。
错在哪里?他们竟敢对最强大的雅典娜不服,竟然挑战雅典娜的威严?战争是严酷而艰难的,而圣斗士们只要念及雅典娜就精神百倍,从早已垂死多次的残躯中焕发新的力量,能杀死比自己强大十倍、百倍的敌人,比什么咒语都管用。
即便战死也是青史留名,而且日后会在雅典娜的光辉照耀下复活。
因为雅典娜既是“天皇”的化身,自然永生永在、灵魂不灭,偶尔活得不耐烦了就转世一次,让无所事事的圣斗士们有献身立功的机会……《蜡笔小新》是一部成年人的童话,而小新则是三四十岁压力承重的日本男人的缩影。
他做尽了一个成人男子想做却不能做的事。
但因为他只有五岁,所以所做的一切都可以得到原谅和包容。
”情郁其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平日呆板规矩的日本人一旦完全放纵起来,往往无所不为得近乎变态。
但放纵只能存于幻想。
漫画家却可以把所有等而下之的“白日梦”融入作品。
它还是日本人“精神幼稚”、缺乏正确的“自我意识”的集中表现:小新天资平平又其貌不扬,按道理讲他应该非常自卑然后发愤图强靠内涵取胜;然而他却洋相百出,通过近乎恶谑的手法置同龄竞争者和父母老师于哭笑不得的尴尬境地,在事不关己的旁观者们半鼓励半嘲笑的哄笑声中俨然成了胜利者而顾影自怜、洋洋自得。
这是一个绝顶聪明而又精神懒惰、不肯脚踏实地只想浑水摸鱼的投机者的形象。
如果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成年人,那必是千夫所指、万人声讨的无赖和混蛋,但当这一切发生在动漫中一个几岁的小孩身上,而且用一种漫不经心的戏谑的口吻来讲述的时候,大家就很自然地把他当作超级笑星了。
《蜡笔小新》用一种貌似天真的口吻和语气掩饰着骨子里的丑恶与卑劣。
日本有个关于“桃太郎”的民间故事:桃太郎身材非常矮小,但非常聪明。
他充分利用自己的身材优势,藏在一个中空的棒槌里面漂到对岸去除掉一个凶恶的妖怪。
妖怪睡觉以后,桃太郎就悄悄爬出来杀死了妖怪,把财宝全部带回家去。
桃太郎从而一举两得:既获得了大家的称赞,又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这个故事非常典型地体现了日本这个民族的人生态度和生活理想。
现在的版本中他却被描绘成身材魁梧、力大无比,毫不费力地战胜了妖怪,而且把所有的金银珠宝都分给了乡亲们,还获佳妻。
文中主人从大胆侥幸发家的海盗摇身一变成了纯粹除暴安良的无私超人,不过日本人连历史都可以毫不脸红地随意涂改,一个小小的民间故事又有什么不妥?很明显早先的版本更符合日本的实际,分析一下就可以知道,日本是个资源匮乏的岛国,对面大陆则应有尽有,这叫他们如何心理平衡?抢劫在他们看来不过“损有余以奉不足”而已,因为抢劫之前顺便把对方妖魔化一下,在道德上站稳脚跟自己就更加理直气壮了。
“天下无道,唯有力者居之”,这恐怕就是倭寇、海盗们的道德逻辑吧。
从文化传统来说,日本最初仿效中国、后来学习西方,确实都卓有成效,然而没有对任何一种文化发自内心的热爱和固守,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文化积淀,有的不过是力争上游的狠劲、巧取豪夺的偏执,所以至今日本的文化始终处于“无根的状态”:一方面拥有出众的“危机意识”;一方面看着自己现在成绩可观,因而自豪无比。
这样,日本人时而自卑自怜,时而自大自恋,总是在这两种极端心理之间来回摇摆。
日本就是这样一个好走极端和矛盾重重的民族。
迪斯尼动漫的《米老鼠和唐老鸭》《猫和老鼠》《狮子王》《海底总动员》一贯以热闹欢快的节奏和趣味的动作、情节取胜。
而日本动漫日益向完全成人化过渡。
暴力、血腥、色情这些完全刺激性的元素在无声无息中逐渐占领了这块原本属于孩子们的伊甸园。
例如,《北斗神拳》在作者虚构的人类文明衰亡的环境里,唯有力量是生存的根本。
主人公在一次次生死搏杀的同时体验着人生的悲欢离合,血肉横飞。
《蜡笔小新》的“情色” 口味,不仅对女性的身体特征加以夸张地刻画与设计,更让本应天真烂漫的小孩子谈论成人话题,美其名曰一部成年人也可以看的动画片。
《一骑当千》可谓集暴力与色情于一体,曹操、孙权都设计成了身材火辣露着底裤的巨乳少女,甚至宣称三国人物转世后都成了日本人!新番《学园默示录》则翻版了生化危机,讲述了一群学生与僵尸战斗,为了生存而用尽一切办法逃生的故事,暴力,血腥,色情充斥其中,而动漫的主题:团结,人性则几乎没有。
动漫中对暴力、色情的迷醉渲染与对和平、爱情的向往执著和谐得近乎诡异。
这到底只是商业目的的运作,还是民族文化心理的真实流露?日本人显然不会认同这些东西,因为日本人的种族意识很强,他们自认为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
事实上日本极为狭隘的种族意识则来自所谓万世血统纯正的虚荣感。
一句话,他们自以为是神的子孙,是生而优秀的,有时甚至自恋到匪夷所思的地步:《灌篮高手》中的高中生动辄一米八九,对一贯以身材矮小著称的日本人来说,简直有点自欺欺人了。
从这种虚妄的“种族优越感”出发,统治别国、奴役其他民族都是理所当然的。
因此,二战前后侵略者日本一直十分委屈,自以为“进驻”乃是拯救亚洲各国于西方列强的慈善事业,是在输出现代文明甚至改良各国的低劣人种;直到现在,日本政坛人物、学界精英中仍有人宣称:日本客观上促进了亚洲各国的现代化!至于政府的殖民统治、军队的烧杀掳掠,日本人的奇怪逻辑是:亚洲各国当时是殖民地,日本是从西方列强手中夺取的,跟亚洲各国无关。
这种诡辩的高明之处是不露痕迹地把亚洲各国视为没有独立资格的劣等民族。
近代以来日本口口声声“脱亚入欧”,说白了就是羞于与亚洲这些低贱、劣等的民族为伍。
如果科技发达到真的可以排山倒海的程度,相信日本会不惜代价把那几个小岛挪到欧美去的。
日本所谓的“大东亚圣战”何尝没有一个悦耳的名目呢?日本强调团体精神,也强调个人英雄主义,而且二者并不冲突:在同一团体内,领导者既实力超凡,又有人格魅力,其他成员只能心悦诚服,唯他马首是瞻,这也是日本人“大东亚共荣圈”的政治理想。
无奈亚洲各国都没什么“觉悟”,不肯承认自己的低劣,不肯接受大和民族的“英明”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