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理
《中国历史地理学》课件

目录
• 历史地理学概述 •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历程 •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领域 •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应用价值 •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前沿问题与展望
01
历史地理学概述
定义与特点
总结词
历史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理环境在时间尺度上的变化及其与人类社会相互关系的学科。
详细描述
详细描述
历史地理学最初以描述性研究为主,随着学科的发展 ,逐渐进入分析性阶段,开始深入探究地理环境变化 的内在机制。近年来,随着全球环境变化和可持续发 展问题的凸显,历史地理学不断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 ,呈现出跨学科和全球化的趋势。目前,历史地理学 在自然灾害、城市化、环境保护、文化遗产保护等领 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了重要的 科学支持。
05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前沿问题与展望
新技术与新方法的运用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利用遥感影像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进行历史时期地理环境重建 和空间分析。
数字人文技术
结合数字技术进行历史地理数据的数字化处理、可视化和交互,提 高研究效率和成果展示效果。
分子地理学技术
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迁徙、遗传和基因交流等 。
历史地理学以地理环境为研究对象,探究地理现象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规律,以及这些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 响。它具有综合性、动态性和跨学科性的特点,需要综合运用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环境学等多个学科的理 论和方法。
研究目的与意义
总结词
历史地理学旨在揭示地理环境变化与人类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为人类更好地适应和利用地理环境提 供科学依据。
02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历程
起源与早期发展
起源
中国历史地理

中国历史地理1、历史地理学历史地理学是指在历史视域下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的学科。
核心观念是人地互动。
其主要研究对象是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化。
历史地理学的主要工作,不仅要‘复原’过去的地理环境,而且还须寻找其发展演变的规律、阐明当前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
2、历史气候人类文明出现以来尚无仪器观测的历史时期的气候。
其时间上限并无定论。
通常,中国指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前3000)以来的气候,其他国家指公元前4000年埃及文化出现以来的气候。
中国的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为竺可桢所开创。
3、畿服说是春秋战国时代人们对商周时期实行的分封制的理想化的产物,它以王畿为中心向四周扩展,按照一定距离划分若干区域,各服对中央王朝形成程度不同的臣服和纳贡关系,这种整齐划一的政区划分在商周时期也是不存在的。
4、疆域疆域是指在历史时期一个国家或政权实体、民族集团境界达到的范围。
中国疆域是指五千年以来(先秦至民国)在18世纪50年代——19世纪40年代即清乾隆至嘉庆年间的版图基础上,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范围。
1、传统历史地理学发展分期及特点1.萌芽时期——先秦世界上最古老的地理学著作出现《山海经》《禹贡》《穆天子传》;“天下”观念开始形成2.成熟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1)正史中《地理志》出现,历代沿袭,形成传统历史地理学重“沿革” 的传统。
(2)区域历史地理作品出现:《华阳国志》(3)专题性历史地理作品出现:《水经注》(河流)《史记·货殖列传》(经济区)3.发展时期——隋唐(1)成熟的地理总志出现:《元和郡县志》(2)边疆历史地理专著出现:《大唐西域记》《诸藩志》4.繁荣时期——明清(1)大量地方志的出现(8400种);(2)地图绘制的发展,西方绘图技术的传入,提高了地图绘制的科学性。
2、历史时期中国疆域变迁特点(一)疆域的形成方面:1.历史连续性强;经济、文化因素主导,以继承为主,不以掠夺为主;2.疆域由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创造,中原王朝起主导作用;(二)疆域的变化方面:1.陆疆变化大,海疆变化较小;2.西北边疆问题大,南方边疆问题小;3.农耕游牧矛盾是内边变化的重要因素。
中国的历史地理与自然环境

中国的历史地理与自然环境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自然环境的国家。
在数千年的演变中,中国的历史地理与自然环境相互交融,相互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中国的历史地理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联系。
第一部分:中国的历史地理中国的历史地理非常广阔且多样化。
从北方的广袤大漠到南方的亚热带雨林,从东海沿岸到青藏高原,中国拥有五大自然地理区域。
这些地理区域的差异直接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与演变。
北方的黄土高原地带,因其干旱的气候和贫瘠的土壤,决定了这个地区的经济特点。
古代的一些帝国,如夏、商、周,在这片地区兴起并繁荣。
黄河作为中国母亲河,一直以来为这一地区的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水资源,同时,也带来了年年的洪水灾害。
长江流域是中国南方的主要农业基地,其气候湿润,土壤肥沃,适合谷物和稻米的种植。
古代的楚汉争霸、三国鼎盛等重要历史事件,都与长江流域密不可分。
西南地区的高山巍峨,河流纵横,形成了独特的地貌景观。
这片区域的历史文化与中国其他地区有着鲜明的对比,这里的少数民族文化和生活方式,为中国历史增添了多样性。
东南沿海地带被海洋环绕,其发达的交通和经济条件,使这个地区成为中国的门户。
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带来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影响着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进程。
第二部分:中国的自然环境中国的自然环境也是多样化的。
中国境内拥有广阔的森林、高山、平原、草地等。
这些自然环境的特点和地理位置,给中国的历史带来了深远影响。
丰富的森林资源为中国提供了丰富的木材、矿产和动植物资源,但也带来了森林砍伐和生态退化的问题。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森林资源,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加强森林管理,以保护生态环境。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高的山峰和最大的高原,包括珠穆朗玛峰和青藏高原。
这些地理特点为中国的农业和水资源提供了重要的保护屏障,同时也塑造了中国的地理格局。
另外,这也造就了中国悠久的山水诗和山水画艺术。
中国的河流众多,其中长江、黄河、松花江是最重要的。
中国历史地理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资料中国历史地理资料,涵盖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和地理发展。
在这段漫长的历史中,中国经历了很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变迁,这些变迁在某些程度上也反映了中国地理发展的变化。
以下是一些中国历史地理资料的概述:1. 夏王朝(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夏王朝的首都是在黄河流域的安阳。
这个王朝的建立和黄河文化密切相关,尤其是在黄河中游地区。
2. 商王朝(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046年):商王朝以商丘作为首都,这个城市位于黄河南岸的中原地区。
商朝还拥有许多繁荣的商业城市,如安阳、郑州和开封等。
3. 周朝(公元前1046年-公元256年):周朝的首都在洛阳,这个城市位于黄河流域。
在周朝的时期,中国的中央权力逐渐得到巩固,这也反映在周朝的政治和地理上,尤其是在控制周边地区方面。
4. 秦朝(公元221年-公元206年):秦朝的首都在咸阳,位于黄河流域的中部。
在秦朝的时期,也是中国被统一的时期。
秦始皇对这个帝国的政治和地理管辖做出了很多的贡献。
5. 汉朝(公元206年-公元220年):汉朝的首都在长安,这个城市也位于黄河流域的中部。
在汉朝时期,政治和地理方面的变化包括向东部和南部移动,这对中国日后的发展也影响深远。
6. 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9年):在此期间,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魏晋南北朝的首都都在北方,如魏国的首都洛阳。
这也反映了中国在此期间北方重要性的增加。
7. 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唐朝的首都在长安,这个城市仍位于黄河流域的中部。
在唐朝时期,中国的城市化程度显著提高,许多重要城市如扬州、杭州、苏州等都在江南地区。
8. 宋朝(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宋朝的首都在开封,这个城市所处的位置同样是在中原地区。
在宋朝时期,南方城市的繁荣程度进一步提高,如福州、广州、海口等城市在中国南方地区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9. 元朝(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元朝的首都在北京,这个城市位于中国的北方平原地带。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中国历史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中国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化和发展的学科。
其研究对象和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疆域分并:研究中国历史时期的疆域变化,包括各个朝代的疆域范围、扩张与割让等,探讨疆域变化的背景和影响。
2.政区演变:研究中国历史时期行政区划的演变,包括郡县制、州府制、行省制等行政区划的设立、撤销、合并等,揭示行政区划变迁的规律和特点。
3.城市位置与兴衰:研究中国历史时期城市的位置、规模、功能和兴衰过程,探讨城市发展的经济、政治、文化因素,揭示城市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4.交通道路的开拓变迁:研究中国历史时期交通道路的开拓、建设和变迁,包括陆路、水路、驿站等交通方式的形成和发展,揭示交通道路变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5.人口流徙与地理分布:研究中国历史时期人口迁移和地理分布的特点和规律,包括移民、民族迁徙、人口分布等,探讨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6.边疆民族发展与民族政区的形成:研究中国历史时期边疆地区各民族的发展、分布和迁移,以及民族政区的形成和演变,揭示民族发展和政区演变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7.环境变迁:研究中国历史时期自然环境的变迁,包括气候、地貌、水文等方面的变化,探讨环境变迁的原因和影响,以及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
8.文化区域的发展:研究中国历史时期文化区的形成和发展,包括方言区、民俗区、文化圈等,探讨文化区的特点和影响,揭示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9.经济区的形成和发展:研究中国历史时期经济区的形成和发展,包括农业区、工商业区、贸易区等,探讨经济区的特点和影响,揭示经济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综上所述,中国历史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到历史学、地理学、民族学、环境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通过对中国历史地理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为当今社会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中国历史的地理范围有哪些

中国历史的地理范围有哪些中国历史的地理范围,是一个十分广泛的概念。
从古至今,中国的地理范围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从最初的中原地区,到西周的中原与荆楚;从秦汉时期的中原与北方草原,到隋唐的中原与西北边疆,再到明清的中原与南方江南。
整个历史过程中,中国的地理范围持续扩大,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商业和政治变迁。
下面将就中国历史的地理范围展开论述。
自上古时期,中国的中原地区就开始发展出具有独特特色的文化和政治体系。
早期的中原地区整体而言比较贫瘠,文化相对落后,但是随着汉族的不断进入和耕种,中原地区逐渐成为重要的文化中心。
在中原地区形成的商业和政治系统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已经出现了较为成熟的诸侯国体系,不断扩大了自己的主权范围,从而逐渐形成了封建时代的版图。
随着中国历史的推进,中国的版图也逐渐扩大,不仅包括了更多的地区,同时也有了更多的文化和政治体系。
在西周时期,中国的中原和荆楚地区逐渐统一,形成了统一的国家版图;在秦汉时期,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了大一统的帝国,不仅包括了中原和北方草原地区,同时也有了强大的商业和政治系统;隋唐时期,中国的版图又扩大了许多,不仅包括了中原和北方的边疆地区,同时也包括了西北的丝绸之路贸易网络;到了明清时期,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包括了中原、江南、西南和东北等地区,形成了庞大的经济和政治实体。
整个历史过程中,中国的地理范围不断扩大,既有自然过程,也有人为的发展。
中国的版图和领土地图,充分展现了中国文化、商业和政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中国从来不是一个单纯的地理概念,而是一个融合了诸多地区、文化和通商的巨大体系。
在这样的体系中,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优势和历史,构建了较为丰富的文化与政治版图。
总之,中国历史的地理范围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扩大。
从最初的中原到现今的多个区域,中国的版图也在不断变化。
在这样的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也形成了丰富的文化和商业体系。
中国的历史地理与自然环境

中国的历史地理与自然环境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
其历史地理与自然环境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历史地理、自然环境和其对这个国家的作用。
中国地理位置独特,位于东亚的东部和西北部长江中下游。
它地跨东经73°23′-135°05′,北纬18°10′-53°33′之间,东西狭长,南北宽广。
中国的陆地总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公里,新加坡、马来西亚与地中海国家沙特阿拉伯领土总和的4倍。
中国拥有丰富的山脉、河流和平原,形成了其多元化的地理特征。
中国的山脉延绵不绝,影响着中国的气候和地形。
大部分山脉分布在西南和西北地区,如喜马拉雅山脉、长白山、湘西山系和天山。
这些山脉不仅提供了壮丽的风景,还形成了中国重要的水源地,如长江、黄河和雅鲁藏布江。
同时,山脉还为中国的生态系统提供了独特的物种多样性。
中国的河流系统也非常发达。
长江和黄河是中国最重要的两条河流,它们分别位于中国的东部和中部地区。
这两条河流为中国的农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长江三角洲和黄河平原是中国最肥沃的土地,也是中国农业的发源地。
然而,这些河流也经常引发洪灾和干旱,对中国的农业和居民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中国的自然环境对其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00年的商朝。
古代中国的发展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文明的产生地。
黄河的泥沙富含养分,为中国的农业提供了良好的土壤条件。
同时,黄河的洪水也经常导致毁灭性的灾难,这迫使古代中国人不断寻找灾害管理和农业生产上的创新。
中国的自然环境还为古代中国提供了许多独特的资源。
中国境内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炭、铁矿石、石油和天然气。
这些资源促进了中国的工业化和经济发展。
古代中国还因其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而闻名,如大熊猫、金钱豹和沙漠绿洲的热带植物。
保护和研究这些独特的生物资源,成为中国的一项重要任务。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不仅在自然环境中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也在人类的努力下不断改变了自然环境。
关于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发展历程

中国历史地理学是指研究中国历史上地理变迁规律的学科,是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交叉学科。
中国历史地理学起源于古代学者对历史地理变迁的记载和描述。
早期的重要著作包括《山海经》、《禹贡》和《水经注》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学者们逐渐认识到地理环境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响,并开始运用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历史地理问题。
20世纪初,中国历史地理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920年,著名地理学家胡焕庸在北京大学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地理学系,并开始招收历史地理学研究生。
1934年,顾颉刚在北京大学创立了中国第一个历史地理学研究室。
此后,中国历史地理学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历史地理学受到了政治运动的影响,发展较为缓慢。
1978年以来,中国历史地理学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一门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学科。
目前,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历程中还出现了以下趋势和变化:1.研究领域的拓展:随着学科的发展,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领域也在不断拓展,从最初的地理环境变迁研究,逐渐扩展到历史政治地理、历史人口地理、历史经济地理、文化历史地理等多个领域。
2.跨学科研究的兴起:中国历史地理学逐渐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如历史学、地理学、生态学、环境学、文化遗产保护等,形成了跨学科研究的趋势。
3.田野考古和实物证据的重视:中国历史地理学逐渐重视田野考古和实物证据的应用,如文物、遗址、古地图等,以增强研究的可靠性和说服力。
4.国际化交流与合作:中国历史地理学开始与国际历史地理学界展开交流与合作,引进国际先进理论和研究方法,同时也向国际学术界介绍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成果。
5.应用领域的扩展:中国历史地理学逐渐应用于城市化、生态保护、文化遗产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等领域,为政府决策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支持。
6.总之,中国历史地理学在不断发展壮大,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也在不断拓展和深化。
随着学科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历史地理学将会在学术研究和实际应用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全校大四各专业的公共选修课。
(二)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教学,一是向学生传授中国历史地理的基本知识,使学生基本了解与与掌握历史上中华民族人文与自然历史的空间形成过程及其互动规律;二是在学习中进行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与训练,培养学生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进行爱国主义优秀传统文化和科学精神和教育,增强学生的爱同主义精神,提高综合文化修养。
(三)教学内容本课程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包容量大,主要包括中国历史自然地理、历史人文地理和历史地理学理论与文献等,涉及气候、河流湖泊、植被、地貌、政区、领域、都市、经济、人口、交通、文化等诸多方面。
(四)教学时数本课程讲授一个学期, 32课时。
(五)教学方式本课程以人地互动关系为主线,教学中以运用理论讲授与实践考察为主要教学方式,将采用讲授、讨论、参观考察、作业、论文、考察报告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的方法。
二、课程大纲绪论教学要点:历史地理学的概念和学习方法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一、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归属问题二、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发展三、怎样学习历史地学考核要点:了解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历史,学习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基本方法。
第一章历史气候变迁教学要点:历史时期我国气候演变的趋势。
教学时数:3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1学时)一、冰后期气候的周期性变化二、气候变化产生的原因第二节气候变化产生的影响(2学时)一、第四纪气候变化与人类产生二、冰后期的环境与新石器时代文化繁荣三、黄河文明产生的气候机理四、汉唐盛世与气候波动考核要点:历史时期我国气候变化及基本特点。
第二章历史时期森林植被变迁教学要点:中国古代森林植被变迁基本趋势。
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古代中国境内的森林植被变迁(1学时)一、黄河流域文明的推移发展与森林分布的变迁二、明清皇木采办与南方森林资源的损耗三、近3000年来南方山地垦殖与森林资源的损耗四、近现代人口膨胀对森林资源的损耗第二节历史时期的植被变迁(1学时)一、历史时期中国植被的分布演变二、历史时期中国植被的变迁趋势及原因考核要点:历史时期我国植被变化及基本特点。
第三章历史时期野生动物分布变迁教学要点:中国古代野生动物变迁基本特点。
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重要珍奇野生动物的分布变迁(1学时)一、洲象与犀牛的分布变迁二、犀牛的地域消失过程二、长臂猿的历史分布情况。
第二节大熊猫与老虎的历史分布区域演变(1学时)一、大熊猫的历史变迁二、虎的分布变迁三、野生动物分布变迁与中国社会发展关系考核要点:历史时期我国野生动物的分布变迁的原因。
第四章历史时期江河湖沼演变教学要点:黄河变迁和长江流域水系演变。
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黄河流域的河流变化(1学时)一、历史时期黄河下游的改道二、历史时期黄河中下游的湖沼变迁第二节历史时期长江流域的河流变化(1学时)一、历史时期长江流域河道的变迁二、史时期长江流域湖泊的兴废三、历史时期中国主要江河水文变迁考核要点:历史时期我国江河湖沼演变的规律。
第五章历史时期的沙漠变迁教学要点:历史时期沙漠化的趋势和原因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历史时期的沙漠和沙漠化(1学时)一、历史时期形成的沙漠二、地质时期形成而在历史时期扩展的沙漠第二节沙漠化与丝绸之路及农牧业界限的推移(1学时)一、西北丝绸之路的兴衰与沙漠化二、沙漠化与农牧业界限的推移考核要求:沙漠化与丝绸之路及农牧业界限推移。
第六章历史时期的海岸变迁教学要点:历史时期海岸变迁趋势和原因。
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下辽河海岸、渤海湾海岸历史变迁(1学时)一、下辽河海岸的历史变迁二、湾海岸的历史变迁与天津成陆问题第二节长江河口与上海成陆(1学时)一、长江河口与上海成陆及长江三角洲的历史变迁二、杭州湾的历史变迁三、珠江三角洲的历史变迁考核要求:历史时期中国海岸的变化及原因。
第七章历史时期疆域与民族分布变迁教学要点:历史时期疆域演变的基本趋势。
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北部边疆的历史变迁与国际争端(1学时)东北边疆北部边疆西北边疆第二节南部边疆的历史变迁与国际争端(1学时)西南边疆东南沿海疆域考核要求:历史时期中国疆域的形成和国际争端。
第八章历史时期政区沿革教学要点:历代政区演变的基本规律和政治、经济、文化等关系。
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历史时期的政区沿革(1学时)一、先秦时期的地方和周边控制二、秦汉两晋南北朝时期——州郡时期三、隋唐五代两宋时期——道路时期四、无明清民国时期——行省时期第二节历史时期的疆域变化(1学时)一、政区与自然的关系:山川形便二、政区与政治制度的关系:犬牙交错第三节政区演变与中国经济、文化、历史地名关系(1学时)一、政区演变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二、政区演变与文化发展的关系三、政区演变与中国历史地名关系考核要求:中国历史上行政区划的原则。
第九章历史时期的军事地理教学要点:不同历史时期长城和古代战争的地理分布特征。
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长城的兴筑与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南下(1学时)一、春秋战国时期的长城二、秦汉时期的长城三、北魏至隋的长城四、明清长城五、长城的历史作用第二节中国古代关隘发展变化和战争的地理分布变迁(1学时)一、中国古代重要的关隘二、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分布变迁考核要求: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分布变迁及原因。
第十章历史时期经济区域变迁教学要点:历史时期中国农牧区、经济都会、经济重心的分布及变迁特点。
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原始农业起源于早期农业生产(1学时)一、中国古代农业起源二、历代农业经济区演变第二节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迁和近代经济区域的形成(1学时)一、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二、近代经济区域的形成的特点三、中国经济重心东南迁移的因素。
考核要求:中国古代经济重心东南迁移及原因。
第十一章历史时期农作物的分布变迁教学要点:历史时期中国水稻、高旱作物的分布及社会意义。
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历史时期水稻种植分布于环境制约(1学时)一、水稻种植的起源二、历代水稻种植的区域分布第二节高旱农作物、桑、农副业植物分布和变迁(1学时)一、高旱农作物种植与推广二、桑蚕业的发达与丝织业中心演变三、历史时期重要农副业植物分布变迁考核要求:中国古代重要农作物的地域分布特征。
第十二章历史时期都城与工商业分布变迁教学要点:历史时期中国古代都城形制特征。
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国古代都城分布演变及原因(1学时)一、中国古代城市的起源二、历代都城的演变与原因第二节古代都城的选址、形制与社会关系(1学时)一、中国古代都城选址原则二、中国古代都城形制三、中国古代都城与社会考核要求:关于农村市镇分布与社会发展关系。
(补充上课内容不足)第十三章历史时期交通通道分布变迁教学要点:历史时期中国重要的交通要道。
教学时数:3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历史时期中国的水陆交通(1学时)一、秦汉时期交通状况二、隋唐时期交通状况三、宋元时期交通状况四、明清时期交通状况第二节大运河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1学时)一、隋以前的运河开凿二、隋唐大运河三、元代以后运河与社会第三节丝绸之路兴衰与中国社会(1学时)一、西北丝绸之路兴衰与中国传统社会二、南方丝绸之路(海、陆)发展考核要求:中国古代交通的几种基本类型和历史影响。
第十四章历史时期人口与移民教学要点:历史时期中人口数量与分布的变迁,中国重要移民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历史时期中国人口数量与分布变迁(1学时)一、历代人口数量变迁二、历代我国人口分布的变迁第二节历史时期中国的重要移民与社会发展(1学时)一、历史时期中国的重要移民二、中国古代移民的类型和特点考核要求:历史人口变迁的特点;中国古代移民的类型。
第十五章历史文化地理教学要点:中国人才、中国风俗文化区的历史演变。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人才分布的地理变迁(1学时)一、历代进士的分布变迁二、中国风俗区的形成与演变考核要求:文化地理区域的历史演变。
第十六章历史地理文献与古地图研究教学要点:中国古代主要的历史地理文献,古代地图。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国古代地图的编绘与释读一、天水放马滩木板地图二、长沙马王堆汉墓帛图第二节重要历史地理文献简介一、《汉书•地理志》二、《大唐西域记》三、《读史方舆纪要》考核要求:了解最基本的历史地理文献。
主要参考书目:蓝勇:《中国历史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
马正林:《中国历史地理简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王育民:《中国历史地理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1988年。
史念海:《中国历史地理纲要》,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陈代光:《中国历史地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
张全明,张翼之:《中国历史地理学导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