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主体性与主体间性

合集下载

译者的主体性

译者的主体性

例:俗话说得好:“杀人不过头点地。”
1.杀个人不过是头在地上碰一下,死没什么大不了,告诫对方不 要怕死 2.既然杀人不过是头碰碰地,对方已经磕头赔罪,又何苦苦苦相 逼,不如原谅对方 Remember the proverb “A murderer can only lose his head·” (Yang ) You know what the proverb says :“He who checks a moments' rage shall calm and carefree end his days” (Hawkes ) 杨采用了与原文相似的词语进行意译,而霍克斯则选择了与汉语 谚语意思完全不一样的英语谚语。
• 傅雷(1908.4.7—1966.9.3),翻译家,文 艺评论家。在翻译巴尔扎克作品方面的卓 越贡献。 • 《傅雷家书》摘编了(1954~1966)傅雷 及其夫人写给儿子傅聪、傅敏的家信186封。 它是傅雷思想的折光,甚至可以说是傅雷 毕生最重要的著作,因为《傅雷家书》是 给他与儿子之间的书信,体现了作为父亲 的他对儿子苦心孤诣 。
5.3.3 翻译主体性理论的定位及其应用误区 • 译者“仆人说” 是对翻译“应然” 的理论探索,属规定性的翻译伦理研究。 • 翻译主体性研究 “实然”的描写性研 究,大多属翻译文化研究。
• 翻译“改写”理论 • 是翻译主体性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流派, 由勒菲弗尔创立,他认为,“翻译无疑是 对原文本的改写。所有的改写,无论其意 图是什么,都反映一定的意识形态和诗 学。……改写就是操纵,为权利服务。”
如何达到视界的融合?
• 就翻译而言,视界的融合在某种意义上是 为了保证作者的意图,文本的意义能在目 的语中得到再生,获得目的语读者的共鸣, 这就要求我们处理好客观与主观的东西。

翻译的主体性_谈翻译主体意识与翻译规范意识

翻译的主体性_谈翻译主体意识与翻译规范意识

翻译的主体性———谈翻译主体意识与翻译规范意识曲文燕(温州大学外语教学部 浙江温州 325035) 摘 要:本文的目的是分析翻译规范与译者主体意识之间的关系。

规范在社会和文化方面对作为译者的行动主体无疑具有约束性,因为译本的接受毕竟是多数译者必须正视的问题。

译者的主体意识体现在两个不同的方面: 1.面对语言文化的差异性,需要调动必要的手段进行变通,是译文顺利地进入到译入语系统,达到交际的目的。

2.作为译者的行动主体,在翻译过程中,出于某种考虑,介入或干预文本,对翻译规范和主体意识构成复杂的互动关系,对翻译行为产生直接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规范;主体意识;译入语[中图分类号] F59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539(2006)06-0007-04Abstract:The aim of this essay is to carry out an analysis of the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norms and subjectivity in translation. N orms underlying s ocial and cultural establishment regulate the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as an agency since acceptability remains the prima2 ry concern of m ost translators.In view of this,the subjectivity of the translator is manifest in a).appropriation by making use of a wide spectrum of means and devices to facilitate translation entering the target language system,and in b).efficacious intervention,in the form of manipulation or control,in the translated text through 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which is invariably driven by a certain ideo2 logy or poetics.The resultant translation helps to manifest the prim ordial identity of the translator as well as dem onstrates the subjectivity of translation.The com plex interaction between translational norms and subjectivity produces a direct and profound im pact on translational activity.K ey w ords:norm;subjectivity;target language 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中国人把目光投向西方。

翻译的主体性与主体间性_孙宁宁

翻译的主体性与主体间性_孙宁宁

第6卷第4期2006年12月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 l o f N an ji ng Fo restry U n i ve rsity (H u m an iti es and Soc i a l Sc i ences Ed i tion)V o.l 6N o .4D ec.2006收稿日期:2005-06-14作者简介:孙宁宁(1967 ),女,江苏南京人,河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从事翻译学、对比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学研究。

翻译的主体性与主体间性孙宁宁(河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8)摘 要:在从哲学角度探讨了主体性与主体间性内涵的基础上,阐述了哈贝马斯的主体间性理论及其对翻译研究的影响,强调翻译研究中个体主体向社会主体的转向,并指出不同文化之间应建立平等对话的主体间性关系,才能真正体现翻译的桥梁与媒介作用。

关键词:哈贝马斯;主体间性理论;主体性;主体间性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165(2006)04-0048-03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对当代翻译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

根茨勒在 文化建构 一书的序言中评价,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这一观点的提出是翻译领域的一项真正具有突破性意义的成果。

它使得翻译研究经历了一场深刻的范式革命,从文化层面使翻译作为一种跨语际实践活动的跨文化研究成为当代翻译研究的主流。

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使得翻译研究更加关注影响翻译活动的外部的、宏观的因素,并且翻译的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研究也成为翻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从哲学层面界定主体性与主体间性主体性首先主要是一个哲学范畴,从哲学认识史来看,其含义较宽泛,但从哲学理论意义和根本意义上探究,其主要有本原意义、能动意义和交互关系意义这三种规定。

第一种规定把主体性看做是世界和事物的本原性,主体性就是具有本原、始基、基础和根据的性质;第二种规定把主体看做是活动的发动者、推动者和承担者,就是人及其自由自觉的能动活动,这种主体性是在能动意义上和具体的主客体的相互关系中表现、确证和规定的;第三种规定着眼的是主体交互关系之间表现出来的主体性,亦称主体间性或交互主体性(i ntersubjecti v ity )。

翻译概论-译者的主体性

翻译概论-译者的主体性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他所承载 的具体翻译行为就是即将作品从源语转换为目 标语的活动。我们较笼统地把翻译过程分为理 解阶段、表达阶段和校对阶段。在这三个阶段 中译者的主体性功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译者一方面扮演读者的身份,在阅读理解原著 文本时对原著进行分解、填充和具体化;另一 方面译者又扮演创造者的身份,并考虑译文读 者的接受视野和程度,最终在新的文化环境里 赋予了文本新的形式。使之与译文读者进行文 化交流,在另一个文化氛围里延续了原作的生 命。
译者主体性及其翻译策略


不管采用何种翻译策略, 译者都积极地参与到了翻译的过程中, 译者 的角色都得到了彰显, 都是其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我们就从主 客观两个方面讨论影响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因素。 一 主观因素 1 翻译目的 由于翻译目的不同, 译者在选择翻译策略时会有所不同。中国古典 名著 《红楼梦》两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英译本分别是杨宪益夫妇合 译的 A Dream of Red Mansions和戴维 霍克斯 (David Hawkes)译的 The Story of the Stone。前者是以向外国读者介绍中国古典文化为 目的。因此,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尽量采用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异化 翻译策略。而英国学者 Hawkes的文本 ( 1973)因为他们的主要目的 是为了取悦本国读者, 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 降低阅读难度, 所以, 采 用了以本国文化为归宿的归化翻译方法。
4、能动地表达 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 同一原作的几个译 本, 在很多地方基本意思相同的情况下,表达却 各具特色。这就是译者有没有发挥在表达方面 的主体性, 以及多大程度上发挥了主体性的问 题。

译者主体性的其他表现方式

译者的主体性, 首先体现在接受原著过程中, 同时也体现在审美再创作过程中。上文已提 到翻译过程中的译者主体性, 下面再从其他 三个方面探讨译者主体性的表现方式和特征。

从翻译主体到翻译主体中心——谈译者主体性的制约

从翻译主体到翻译主体中心——谈译者主体性的制约

2018年18期总第406期ENGLISH ON CAMPUS从翻译主体到翻译主体中心——谈译者主体性的制约文/方成【摘要】从翻译主体出发,界定翻译主体中心,进而讨论翻译主体组成部分中作者,译者本身和读者对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制约,从而探索出研究翻译主体和译者主体性制约问题对翻译及其研究活动的启示和积极意义。

【关键词】主体;主体性;译者主体性【作者简介】方成,武汉轻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一、翻译主体1.谁是翻译主体。

在研究翻译主体之前,我们先要弄清主体是什么。

主体,在哲学上是与客体相对应的存在,指对客体有认知和实践能力,是客体是否存在即存在意义的决定者。

对主体的研究,从很久之前开始,一直是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最开始人们对主体的研究并未与客体联系起来,而是一直以主体本位论的形式去讨论主体的定义以及内涵。

例如,在古希腊著名思想家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他指出主体一是指主词和主语;二是指实体和载体,也就是属性、规定性的拥有者和承担者。

亚里士多德还说:“实体,在最严格、最原始。

最根本的意义上说,是既不述说一个主体也不存在于一个主体中。

”这两句话指出实体作为主体是在一个判断过程中被当作主词,被作为属性和规定性的主体,在判断中行使着谓词。

还有人指出如物质是变化的主体等等。

还有费尔巴哈说:“存在是主体,思维是宾词。

”这些所指的主体都是在主体本位论上的主体。

而从17世纪开始,人们逐渐开始将主体与客体联系起来,最著名的就是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在他提出的这个命题中,他将主体的自我意识与现实世界完全的对立起来。

德国的康德把主体看做是一个不能被认识的“自在之物”,黑格尔把主体看作精神,客体则是精神的创造物,也就是说客体受主体的支配与控制,这也是第一次将主体与客体统一起来。

费尔巴哈则反对黑格尔的观点,反对把主体看作为精神或者意识,他认为精神或意识终究还是人的,即生物学意义上的感性的个人的产物。

这时的客体也由原来的精神创造物具体化成物质和物质世界。

刍议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体现

刍议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体现

刍议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体现摘要:译者是翻译的主体,随着翻译的发展,人们逐渐在译者主体性中看到了翻译的重要性。

译者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原作思想内容的把握,二是对风格特色的体现。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文化交流的普遍,译者主体在翻译中有了很高的重视,正是由于译者主体在发展中的体现,才让世界的各国观众互相沟通与交流,突破国界语言的障碍,享受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体现。

本文主要介绍译者主体性的实质及目的,译者主体性在多层次的体现,以及译者主体性的多元化来尽可能地展现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体现。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多元化;多层面;翻译;体现译者是把一种语言或体系译成另一种语言或体系的人。

人们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只认为翻译是一种定向的解码过程,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思想已被渐渐的打破,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逐渐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文化,并与西方理论基础相结合,并对中国的翻译做出了努力与贡献,译者逐渐成为翻译的主体。

译者主体性在语言层面、文化层面和审美层面都有很大的体现。

1、译者主体性的实质及目的译者在翻译工作时会把自己的主观思想及语言不同文化的理解加入到翻译中,这种形式的翻译在翻译中时不可避免地。

尤其是文学作品翻译,译者需要语言的反复推敲与文化知识来弥补文化之间的差异。

译者不仅要表现出文学作品的内涵,还要把源语言和目标语言进行转化,以便于读者的解读。

译者运用文化背景与文化修养对作品中的典型和特色变现的淋淋尽致。

译者在翻译中占了主体,需要译者通过文章把更深曾的意义表达出来,这样就形成了不同的译者对作品的理解也就不同。

译者在翻译的主体性在一定限度上体现着对文学作品的曲解,所有译者要有主观的判断才能使创作目的和意图没有极大地偏差。

2 译者的主体性体现在多层面2.1文化层面的体现译者主体在文化方面反映着主体性的目的和需求,在文化方面难免避免不了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和语言斗争的文化色彩。

也正是这种的文化特质,才能使译者在文化领域的辨别能力。

论译者主体性与主体间性

论译者主体性与主体间性
和关注的重点。在我 国, 最早对翻译主 是 由于 文 本 的 出 现造 成 的 。 因此 , 大 的内容是人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 , 言 陈 简
体做出界定的是杨武 能先生 。他在 《 阐 亮把翻译的过程分成三个层面 。 在第一 之是人所特有 的主观能动性” 。这段话
释 ,接受与创造 的循环》一文 中指 出 : 层 面 , 原作 者基于客观 世界认识 , 造 表明 , 创 作为主体的人只有发挥 了主观 能 “ 与其 他 文 学 活 动 一 样 ,文 学 翻 译 的主 出作 品 , 即元文本 , 译者 翻译 时须解 除 动性才能被称之为具有主体性。 上面我 体 同样 是人 ,也 即作家 、翻译家 和读 原作者与元文本的语境关联 , 在这层面 们谈 到翻译的主体 间性并不是 简单 的 者 。他 以现代 阐释学为理论参 照 。 ” 把文 的横 向关系中 , 原作者无 疑是创作 的主 人 与 人 的 现实 交 往 问题 , 是一 种 时 空 而 学翻译当作阐释 、接受与创作 的循环 , 体 。 在第二层面 , 译者通过语 言分 析, 解 错位的交 往类 型, 即作者 与译者 的非共 并从这 动态 的循 环活动 中去把握 翻译 除译者和元译文的语境关联 , 而后重建 时性沟通。由此 , 我们 可以看出主体 与 家的作用和地位 。 武能反映文学翻译 文 本 与 译 者 的 语境 关 联 ,在 这 一 层 面 , 主体间性 的关 系, 杨 二者密不 可分 。主体
主体性和主体 间性之 间的关系 , 也论证 这二位学者的观点还不够完善 , 因为他 跨 时间 、 空间 的不对称 交流 , 跨 这是 一
了译者在翻译 中的重大作用。
关键词 : 者 译 主体 性
主 体 间性 不对称交流 , 原作者与译者处于不同的 的非 共 时 性 沟通 。 就 界 定 了翻 译 主体 这

试论翻译主体间性

试论翻译主体间性

试论翻译主体间性作者:梁彤概要:在翻译活动中,译语读者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其主体性地位同样不可忽视。

译语读者的文化水平、社会地位、年龄等有时会很大程度影响译者的翻译风格和表现手法。

译语读者可以说是译者作品的鉴赏者与肯定者,如果没有了译语读者,译者的翻译工作就没有了意义。

译语读者在翻译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传统的翻译研究把译者的身份定位在“仆人”的地位,认为译者应该做一个隐形人,他们的译作应该让译语读者感受不到译者的存在。

而伽达默尔的视界融合理论与传统翻译理论大不相同,更能支持现代翻译多元化的要求。

翻译活动是一个多因素参与的过程,有原作者、译者、译语读者、原作、译作的参与。

用伽达默尔的“视界融合”理论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翻译这一活动的主体间性。

译者的主体性是翻译活动中的关键性因素。

译者对原作进行理解时,要考虑到原作者当时的视界,在对作品进行翻译处理时,有要考虑到译语读者看到译文后的视界。

本文主要从伽达默尔的“视界融合”理论来分析翻译活动中的主体间性。

一、译者的主体性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世界各国的交往越来越频繁,翻译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而译者的“仆人”地位也不再能满足翻译的要求。

许多翻译理论家认为,译者在翻译活动中是一个关键性因素,译者的主体性是不容忽视的。

叶君健、范存忠、傅雷等翻译家所指出的这些语言文化上的“差距”、“不同”或“差异”,客观上导致了翻译的“不忠实”的现实,让人们认识到即使译者甘愿做“仆人”,也无法在理解中抹去自己的痕迹。

译者的主体性是翻译中不可避免的一个因素,译者有必要对比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从而在翻译中摆正自己的态度。

[2]毫无疑问,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处于主体性地位。

译者作为原作的读者,首先要对原作进行理解,其次再进行再创作的一个过程。

这个过程中,作者需要放弃自己的观点,客观地传达原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但是,译者并不是被动地,因为只译出原作的意思和原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图是不够的,优秀的译者在翻译作品时会表现出自己特有的翻译风格,并展现其翻译能力和语言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和文化上的差距、不同或差异,客观上导致了翻译的“不 忠实”的现实,进一步可以推论出译者的主体性是翻译中不可避免 的一个因素。
钱钟书
译文总有“失真”和“走样”的地方,在意义或口吻上违背或不 尽贴合原文。那就是“讹”,西洋谚语所谓“翻译者即反逆者”。
“讹”是出发语与目的语之间的有关差异给翻译造成的不可 避免的“走样”和“失真”。
语言形式传达出了多个修 饰词在语义上的强调意味 和一定的铺陈对称效果。
这一过程表现出原译语不同互文 经验间的对话,其结果是体现出一种 典型的文本与互文本间的审美创造。 霍氏这种多词竖状分行,通过整齐的 篇幅排列以示强调的审美创造在后文 其他地方多次出现,即体现了译语清 晰明确的文学审美个性,又在一定程 度上弥补了源文本的阅读表达效果。 这样,从文本结果来看,原语的语言 形态在译本中虽然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变化,但其语言个性却在译语文化语 境的关照下获得了创造性的发展,体 现出原译语文本间的互文对话。
寻求译者与作者和读者的视界融合
• “视界融合”理论对处理好译者与其他主体之间的关系具 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 伽达默尔的观点,翻译需以“完全理解陌生的语言,而且 还以对被表达东西本来的理解”为前提。 •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理解甚至根本不能被认为是 一种主体性的行为,而要被认为是一种置自身于传统过程 中的行动,在这过程中过去与现在经常地得以中介。”
译者主体性与主体间性 在翻译中的具体体现
《飘》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You know there isn’t going to be any war,” said Scarlett, bored.
“哪来的什么战争!”思嘉不耐烦的说。(傅东华译)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在尊重原文,保留原文的基本意义和信息的基础上,对原文的内容进 行了省略和再创造。语言形式上进行了改编和通俗化。 译文中,译者没有直译“bored”一词,根据原文的上下文关系推断含义,体现了译者翻 译中的创造性。
如何达到视界的融合?
就翻译而言,视界的融合在某种意义上是为了 保证作者的意图,文本的意义能在目的语中得到 再生,获得目的语读者的共鸣,这就要求我们处 理好客观与主观的东西。
• 保尔•利科《诠释学与意识形态批判》认为伽达默 尔的视界融合这一概念:“是一个辩证的概念,拒 绝两种观点而产生的:一种是客观主义;一种是绝 对知识。 • 视界融合的辩证性在于,一方面对否认阐释者自身, 抹杀阐释主观的作用,毫无“先见”地解释历史的 客观主义提出质疑。另一方面,又对坚持自己一孔 之见,单凭自己误以为的唯一视界去理解历史的主 观主义提出质疑。
翻译主体性理论的定位及其应用误区
• 译者“仆人说” 是对翻译“应然”的理论探索, 属规定性的翻译伦理研究。 • 翻译主体性研究 “实然”的描写性研究,大 多属翻译文化研究。
翻译“改写”理论
• 是翻译主体性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流派,由勒菲弗尔创 立,他认为,“翻译无疑是对原文本的改写。所有的改 写,无论其意图是什么,都反映一定的意识形态和诗 学。……改写就是操纵,为权利服务。” • 但此理论不适合用于指导翻译实践,因为其属于描述性 的翻译研究,若用于指导实践,可能会犯下致命的错误, 即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 受意识形态、诗学形态等文化因素及受权力关系摆布式 操控的“改写”,用于翻译实践,容易产生偏误。
译者
是翻译实践的主体,不是孤立的、抽象的主体, 并永远处于与原作者、原作、译文读者、甚至包 括译文、译文环境等的复杂互动关系之中。
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德国现象学家胡塞尔首先提出了“主体间性”的 概念,标志着意识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变。
主体间性的研究范围:如何协调好作者,译作与 读者间的关系,使共在的自我在翻译中充分发挥和 谐的创造作用。
人类的活动可大致分为:认识活动,生产活动,交往活动。 过去翻译被认为是一种认识活动。 翻译不仅仅是认识活动,还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生产活动。 其实,翻译还是一种交往活动,具有一定的主体间性,体现出一种 伦理关系。 作为生存个体的翻译主体———原作者、译者、译入语读者等,在翻 译活动中必然要超越自身的个体性,以交互原则取代主从原则,通过交 往对话,互相理解沟通发挥其主体作用,在主体间的关系中会合、相遇、 对话、交流,共同完成其交流的产物———译作。
霍克斯:David Hawks,著名的汉学家,红学大师,他不仅懂中国文化,而且, 专修红学,在红学研究领域,颇为深入,第一个翻译出《红楼梦》的英文全译 本。他的《红楼梦》英文版,至今在西方世界拥有独一无二的经典地位。
从卷名来看,“The Golden Days”及“The Warning Voice”昭示 贾家由盛及衰;“The Debt of Tears”暗喻宝黛悲剧爱情命运。最 终“The Dreamer Wakes”,家事情事两条线索均回归一处。 无需赘言,如果霍克斯没有进入红楼“视域”与原作者深入交流, 仔细体味曹氏的个人和时代创作背景、意旨情思、思路线索及深刻主 题,就不可能对原作线索和主题形成如此高度的个人梳理和概括。 虽然译者对原作的主要内容、主要人物、现实意义及精神世界做 出了概括,但重点仍落在“家庭故事”、“仪式化的乱哄哄场景”、 “宗教色彩”。这同样对读者起到了很好的导读作用,吸引了他们的 阅读兴趣,体现了霍克斯的“读者视域”,这都体现出原作者、译者 及目的语读者三方“视域”的对话协商。
“携你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 贵乡去安身乐业” (《红楼梦》曹雪芹)。霍译如下:
“After that I shall take you to a certain 译文将“之邦”、“之 brilliant 族”、“地”、“乡”在 successful 表意上的重复归结为 poetical “locality”一词,对称的 中文四字修饰变为了分行 cultivated 排列的9个多音节英语形容 aristocratic 词,单行结构近乎齐一, elegant 纵列11行。译文中这种多 个多音节单词的纵行排列, delectable 视觉上也产生了一种特殊 luxurious 的强调及工整之美,可以 opulent 说译者是采用了互文性中 的“类比”方法,用目的 locality on a little trip.” 语互文经验较可以接受的 (Hawkes, 1973: 2)
十七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尔开创了主客二元论的先河,区分了作为人的主体 和客观世界的客体,将思维与存在对立起来。自笛卡尔开始,西方哲学的重 点从对存在和客体的研究,转向了对主观思维和精神的研究,主体性原则由 此萌发。
译者主体性的内涵
• 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 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 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 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
Ellen’s main stay, the despair of the three daughters, the terror of the other house servants.
一直是郝太太的左右手,却是三个女孩子的眼中钉,全家奴仆的雌老虎。(傅东华译) 译者运用了汉语中流行的一些词语比如眼中钉、左右手、雌老虎来分别翻译原文中的 “main stay”,“ the despair”, “ the terror”。 运用这种改写的方式可以减少迷惑性,使译语读者感觉就像读用目的语写的文章, 这样可以激发他们强烈的阅读兴趣。
VOLUME 1:THE GOLDEN DAYS (1-26)
VOLUME 2:THE CRAB-FLOWER CLUB(27-53) VOLUME 3:THE WARNING VOICE (54-80) VOLUME 4: THE DEBET OF TEARS (81-98) VOLUME 5:THE DREAMER WAKES(99-120)
相关人物
傅雷: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在翻译巴尔扎克 作品方面的卓越贡献。代表作《傅雷家书》
钱钟书: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曾 为《毛泽东选集》英文版翻译小组成员。代表 作《围城》
傅雷
两国文字词类、句法构造、文法与习惯、修辞格律、俗语、感觉深浅、 观点角度、风俗传统信仰、社会背景、表现方式都有所不同。
译者的主体性与主体间性
Contents
译者主体性的起源及内涵 主体间性的起源及内涵 相关人物介绍 翻译主体性理论的定位及其应用误区 译者与作者和读者的视界融合 译者主体性与主体间性在翻译中的具体体现 化解冲突,走向和谐的探索 小结
• 二千多年来,中外出现了诸多关于译者的比喻说法,诸如“舌人”、 “媒婆”、“译匠”、“一仆二主”之“仆人”、“叛逆者”、 “戴着镣铐的舞者”、“文化搬用工”、“翻译机器”等等,构成 了丰富的译者形象谱系。 • 翻译只是语际之间的转换,翻译研究就是探讨怎样译、怎样译得好, 这种将翻译只是看成是语言层面转换的观点致使译者成了语言转换 的“技术工人”、“译匠”,是“翻译机器”和“文化工具”。 • 翻译就是模仿,译作依赖于原作,缺乏创造性。即使承认翻译也 是一种创作,但也只是认为它是“寄生的艺术”(Parasitical art), 其艺术创造性和文学价值都不能与原作相提并论。
像中国古代物品“褡裢”,在中国现代文化中也已消失。杨译 为sack,使其通俗化;“褡裢”在英美文化中不存在, Hawkes 便将其译为“小背包”(satchel)。这种远古文化造成的(文 化和词汇)空缺无法弥补。译者被迫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霍克斯在《红楼梦》原文回目的基础上对译文分卷,并根据自 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对各卷自行命名:
以上两个例子表明: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有时会用增加、删减、 改写等方法,这不是对原文的不忠实,相反,它是译者主体性很重 要的一个方面,因为译者这样做的目的是增加译文的可读性,满足 译语读者和译语文化的需要,而且这些方法的使用是建立在尊重 原文,保留原文的基本意义和信息的基础上的,因此,它是对原文 的一种创造性叛逆,这也是译者主体性的一个方面。所以,译者主 体性的这一重要方面在翻译研究中不应该被忽视和指责为对于原 文的不忠实,相反,因该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一种多视角研究 被看作是译者主体性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