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研究进展
中医药在治疗癌症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

中医药在治疗癌症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癌症,这个令人闻之色变的疾病,一直以来都是全球医疗领域的重大挑战。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中医药在癌症治疗中的作用逐渐受到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癌症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古代,中医就对肿瘤类疾病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治疗方法。
中医认为,癌症的发生是由于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衡、气血不畅、脏腑功能失调等多种因素导致的。
因此,治疗癌症不仅仅是针对肿瘤本身,更是要调整整个身体的状态,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中医药在癌症治疗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减轻症状。
癌症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往往会经历各种痛苦的症状,如疼痛、恶心、呕吐、乏力等。
中医药可以通过调理气血、健脾和胃、安神定志等方法,有效地缓解这些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例如,对于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中药中的陈皮、半夏、生姜等具有降逆止呕的作用;对于癌症疼痛,一些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中药方剂可以起到一定的缓解效果。
其次是增强免疫力。
中医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认为人体自身的免疫力是抵御疾病的关键。
许多中药具有扶正固本的功效,能够调节免疫系统,增强机体对肿瘤细胞的抵抗力。
例如,人参、黄芪、灵芝等可以提高白细胞数量,增强免疫细胞的活性,从而帮助患者更好地对抗癌症。
再者是抑制肿瘤生长。
一些中药具有抗肿瘤的活性成分,能够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抑制其生长、增殖和转移。
比如,莪术、苦参、白花蛇舌草等中药在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中都显示出了一定的抗肿瘤作用。
此外,中医药还可以通过调节肿瘤微环境,如改善血液供应、降低炎症反应等,间接抑制肿瘤的发展。
近年来,中医药在癌症治疗中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大量的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为中医药的疗效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临床研究方面,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开展了中医药联合西医治疗癌症的临床试验。
研究结果表明,中医药与手术、化疗、放疗等常规治疗方法相结合,可以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的生存期,降低复发和转移的风险。
中医经络学的研究进展

中医经络学的研究进展中医经络学作为中医学中重要的理论体系之一,一直以来备受关注。
经络理论在中医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据其理论,人体的经络是一种传导气血与信息的通道,贯穿全身,联系脏腑组织,调节阴阳平衡。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医经络学的研究也在逐渐深入,为临床应用提供了更为科学的依据。
1.经络的形态结构中医经络学认为,经络是人体内部神经、血管、淋巴管等多种组织结构的统称,它们在人体内部呈现为一种特殊的形态结构。
经络的形态结构具有特异性,包括经脉的走向、分布、连接方式等。
传统上,中医对经络的形态结构多采用经络图表形式进行描述,如《素问》中的经络图。
2.经络的功能特点根据中医经络理论,经络除了具有形态结构外,还有着特殊的生理功能。
经络具有传导、调节、保护等功能,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通道。
通过研究发现,经络是人体内部信息传递的桥梁,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3.中医经络学的研究方法在研究中医经络学的过程中,科学家们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如解剖学研究、生理学实验、影像学观察等。
通过这些方法,科学家们逐渐揭示了经络的生理特征、病理变化等内容,为中医经络学的研究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数据支持。
4.现代技术在中医经络学研究中的应用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医经络学的研究也受益于此。
如磁共振成像技术、电生理技术等在中医经络学的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这些技术为研究人员提供了更为直观、全面的信息,有助于深入理解经络的结构与功能。
5.中医经络学的临床应用中医经络学的研究不仅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在临床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如针灸、推拿等治疗手段就是基于经络学理论来进行的,经络学的研究有助于提高中医治疗效果,为患者的康复带来更多的希望。
6.中医经络学的未来展望随着中医经络学的不断深入研究,相信在未来将会有更多的发现与突破。
基于中医经络学的理论,研究人员也许能够找到更多的治疗手段,为传统中医学的继续发展带来新的动力,为人类健康事业贡献更多的科学成果。
中医理论在治疗慢性疾病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慢性疾病是指病程较长、发展缓慢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
近年来,中医理论在治疗慢性疾病中的应用逐渐得到了广泛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
本文将从实际角度探讨中医理论在治疗慢性疾病中的应用,并介绍相关研究进展。
一、中医理论在慢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辨证施治:中医治疗慢性疾病注重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体质、症状、脉象等特点,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通过针对不同体质和病情的辨证施治,可以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改善疾病状态。
药食同源:中医强调药食同源,即食物具有药用价值。
在治疗慢性疾病时,中医常常建议患者通过食疗来调理身体。
例如,饮食中适量摄入降血压的食物,如海带、紫菜等,可以辅助治疗高血压。
中药治疗:中药是中医治疗慢性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药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在治疗慢性疾病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例如,黄芪、山楂、薏苡仁等中药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方面有一定的临床应用。
二、研究进展中医药联合西医治疗: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医药在慢性疾病治疗中与西医药相结合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
例如,中医药联合西医药治疗糖尿病可以改善血糖控制和减轻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
针灸治疗:针灸作为中医的一种独特疗法,在慢性疾病治疗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研究显示,针灸可以缓解慢性疼痛、减少药物使用量,并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对改善慢性疾病的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有积极影响。
中医辨证施治研究:中医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疗慢性疾病的核心理论之一。
近年来,有关中医辨证施治在慢性疾病治疗中的临床研究不断增多。
这些研究通过对患者体质特点、病情发展规律等进行深入研究,为慢性疾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结语:中医理论在治疗慢性疾病中的应用正逐渐得到认可,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
辨证施治、药食同源和中药治疗等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慢性疾病的治疗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同时,中医药联合西医药治疗、针灸治疗和中医辨证施治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未来,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中医理论在慢性疾病治疗中的研究,提高其临床应用水平,为慢性疾病的防治做出更大的贡献。
传染病中医药防治研究进展

传染病中医药防治研究进展我了解到,传染病可以分为病毒性、细菌性、寄生虫性和真菌性四大类。
在这些疾病中,病毒性和细菌性传染病较为常见,如流感、新冠病毒、肺结核等。
而中医药在防治这些传染病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在病毒性传染病方面,中医药防治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
以流感为例,中医认为流感是由“风邪”引起的,治疗原则为“疏风解表,清热解毒”。
近年来,许多研究证实了中医药在防治流感方面的疗效。
如连花清瘟胶囊、银翘解毒片等中药制剂在治疗流感方面具有明显疗效。
中医药还注重调理人体免疫力,通过提高机体抵抗力来抵御病毒侵袭。
在细菌性传染病方面,中医药防治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果。
以肺结核为例,中医认为肺结核是由“肺痨虫”引起的,治疗原则为“杀虫、养阴、润肺”。
现代研究表明,中药成分如黄芪、川芎、丹参等具有抗结核作用,可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减少结核杆菌的生长。
中医药在肺结核的康复治疗方面也具有优势,通过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寄生虫性传染病方面,中医药防治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以疟疾为例,中医认为疟疾是由“疟邪”引起的,治疗原则为“祛邪、扶正、和解”。
中药成分如青蒿、黄连、草果等具有抗疟作用,能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复发率。
中医药在疟疾的预防方面也具有优势,通过调理人体免疫力,降低感染风险。
在真菌性传染病方面,中医药防治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以念珠菌病为例,中医认为念珠菌病是由“湿热邪”引起的,治疗原则为“清热、利湿、解毒”。
中药成分如苦参、黄柏、甘草等具有抗真菌作用,能有效抑制念珠菌的生长。
中医药在念珠菌病的预防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优势,通过调理人体免疫力,降低感染风险。
除了在具体疾病的治疗方面,中医药在传染病的预防方面也具有优势。
中医强调“未病先防”,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加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中医药还注重调整人体阴阳平衡,保持内环境的稳定,从而降低感染风险。
传染病中医药防治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
在病毒性、细菌性、寄生虫性和真菌性传染病方面,中医药都具有一定的优势。
中医经络的现代研究及进展

中医经络的现代研究及进展众所周知,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经络理论则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经络理论认为,人体内部有着复杂而密集的经络系统,它们贯穿全身,连接脏腑和组织器官,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维持身体的健康和功能。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医经络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进展。
一、经络在解剖学与生理学上的研究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中医所描述的经络系统在解剖和生理学方面具有一定的实质基础。
通过现代解剖和影像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揭示了人体内穴位的存在及其在神经、血管和淋巴系统中的分布。
此外,研究还发现,在某些穴位附近存在着较高的电导率和血流量,这与中医所言的经络传导方式相符。
这些研究为中医经络理论提供了现代科学的解释,也为经络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经络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传统中医理论中强调了人体经络系统与健康之间的密切关系,认为病理状态可通过经络的变化来诊断和治疗。
近年来,许多临床研究证实了这一理论在某些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例如,针灸作为中医经络疗法的代表,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许多研究表明,针刺穴位可调节身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此外,一些研究也探究了经络疗法在痛症、消化系统疾病、皮肤病等方面的应用,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三、经络在运动和康复中的作用经络系统在体内不仅起到调节病理状态的作用,还对人体的运动和康复有一定的影响。
近年来,许多研究关注运动对经络系统的影响以及经络对运动效果的调节作用。
研究表明,适当的运动能够增加经络的血液灌注,改善运动性能,并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运动相关疾病。
此外,经络运动疗法也逐渐受到重视,该疗法通过特定的运动方式和力学刺激,调节经络系统,促进身体康复和健康。
总结起来,中医经络的现代研究在解剖学、生理学、临床医学以及运动康复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通过对经络系统的深入研究,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医经络理论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近5年中医治疗抑郁症的研究进展

近5年中医治疗抑郁症的研究进展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
近年来,中医在抑郁症治疗方面取得了一些研究进展。
本文将就近5年来中医治疗抑郁症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1. 脑功能影像研究: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等脑功能影像技术,为中医研究抑郁症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研究发现失眠型抑郁症患者的大脑静息态网络连接性存在异常,针灸治疗可改善这些异常。
2. 中草药治疗:中草药作为中医治疗抑郁症的重要方法,近年来也得到了一些研究关注。
某些中药制剂如复方丹参注射液、逍遥丸等,可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的平衡,改善抑郁症状。
3. 针灸治疗:针灸作为中医的特色疗法之一,也有一些研究表明其在治疗抑郁症方面的有效性。
研究发现电针对抑郁症的治疗具有一定的疗效,可以改善患者的情绪和生活质量。
4. 中医心理疗法:中医心理疗法是一种结合中医理论和心理学理论的综合治疗方法。
一些研究表明,通过中医心理疗法对抑郁症患者进行干预,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症状和生活质量。
5. 饮食调节:中医注重养生,强调饮食的调节对于身体健康的影响。
一些研究表明,合理的饮食结构调节可以改善抑郁症患者的情绪和心理状态。
适量摄入含有丰富烟酸和三甲基色氨酸的食物,可以增加5-羟色胺的合成,从而改善情绪。
近年来中医在抑郁症治疗方面取得了一些研究进展。
功能性脑影像研究为中医治疗抑郁症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中草药、针灸、中医心理疗法和饮食调节等多种方法在治疗抑郁症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由于抑郁症的病因复杂,治疗方法各异,中医治疗抑郁症仍然面临一些挑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的研究进展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严重影响着全球各地的人们。
传统的中医药治疗方法在控制高血压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并且逐渐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旨在探讨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的研究进展,包括针灸、中药、按摩和气功等方面的疗效及其具体技巧。
一、针灸治疗针灸是中医药理论和治疗方法之一,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高血压的治疗中,经过多年的实践和研究,针灸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在治疗过程中,选择合适的穴位如内关穴、太冲穴、风池穴等进行刺激,可以有效地降低血压,改善血液循环。
此外,针灸还可以调整患者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增强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
二、中药治疗中药治疗高血压是一种综合疗法,通过中药的药性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降压的目的。
常用的中药有山楂、天麻、丹参等,这些中药以其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在临床上被广泛使用。
同时,中药的配方和用法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进行个体化的调整,以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三、按摩疗法按摩是中医药传统疗法之一,通过按摩特定的穴位或者经络来促进血液循环、舒缓痉挛、减轻压力等。
在治疗高血压方面,常用的按摩手法有揉、按、点等。
揉是通过用手掌或者指腹轻轻揉动穴位,可以缓解血管的紧张,有效降低血压。
按是用力按压穴位,可以刺激相关的神经和经络,增强组织的功能。
点是用手指轻点穴位,以达到调整体内阴阳平衡的作用。
四、气功运动气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调节呼吸和运动来调整身心状态和促进健康。
在治疗高血压方面,常用的气功运动有太极拳、八段锦等。
这些运动以舒缓缓慢的动作为主,通过呼吸和身体的协调运动,可以放松神经系统、降低血压,从而达到治疗高血压的目的。
总结起来,传统中医药在治疗高血压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
针灸、中药、按摩和气功等治疗方法,通过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改善血液循环、放松神经系统等方式,有效地降低血压,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
针灸中医学术研究与前沿动态

针灸中医学术研究与前沿动态针灸作为中医学的重要治疗手段,自古以来一直得到广泛应用。
它不仅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在现代医学领域仍然保持着活跃的研究与发展。
本文将探讨针灸中医学术研究的现状和前沿动态。
一、现状分析1. 针灸在中医学中的地位针灸作为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其治疗原理基于中医的整体观念以及经络学说。
在中医学中,针灸被广泛运用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特别是慢性病方面的疗效显著。
2. 针灸研究的现状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针灸研究逐渐形成了与传统中医学相结合的新模式。
研究者们通过临床实验、生理学探索以及分子生物学等现代科学手段,对针灸的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研究。
二、研究进展1. 针灸的作用机制研究近年来,研究者们通过神经影像学技术等手段,揭示了针灸对大脑活动的调控作用。
例如,一项研究发现,针灸刺激可以调节疼痛信号通路,从而缓解慢性疼痛。
此外,针灸还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等多个方面发挥治疗作用。
2. 针灸与现代医学的结合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针灸逐渐与其他医学领域相结合,形成了一些新的综合疗法。
例如,针灸与药物治疗相结合可以提高疗效,针灸与康复医学相结合可以促进康复过程。
这些新的治疗模式为针灸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三、前沿动态1. 针灸的个体化治疗随着基因组学等技术的应用,针灸研究正逐渐朝向个体化治疗方向发展。
通过分析个体的遗传信息和生理特征,研究者们可以精确评估患者对针灸治疗的反应,从而实现个性化的针灸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2. 针灸的临床应用拓展除了常见的疾病治疗,针灸在一些新兴领域也呈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例如,针灸在神经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抑郁症等方面的应用正在逐渐得到重视和探索。
这些新的临床应用领域将为针灸研究的深入发展提供更多机会和挑战。
总结:针灸中医学术研究在现代医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针灸的作用机制、探索针灸与现代医学的结合以及关注针灸的前沿动态,可以更好地发挥针灸治疗的优势,并推动针灸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的研究进展(广东海洋大学理学院,湛江524088)翰墨流岚[ 摘要] 中医是人类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
中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无数的波折,尤其近百年来,中医带给人们的是更多的困惑和疑问,甚至阻碍了中医的发展。
本文就中医的起源发展,以及中医的理论和存在的问题做一个浅薄的综述,并对未来中医的发展作出展望。
[关键词] 中医理论中药专利中医现代化中医是指中国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一门科学。
中医是勤劳智慧的华夏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总结传承下来的文化精髓。
直到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才把西医传入了中国,也就是说在西医传入之前的几千年,中国人一直是靠中医解除病痛。
毫无疑问,中医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智慧精华。
所以近百年来的关于中医科学不科学的问题,根本就不值得争论。
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 中医的起源与发展史。
中医起源于何时,这是一个难以定论的问题。
司马迁《史记·补三皇本纪》中说“神农……时尝百草,始有医药。
”司马迁肯定了中国医药学始于5千年前的神农时代,且是凭一条舌头用“尝”的方式创立了这门学问[1],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中,已经有十余种疾病的记载。
周代已经使用望、闻、问、切等诊断疾病以及药物、针灸、手术等治疗方法。
《诗经》中就涉及了动植物药300余种,《山海经》中也记载有100余种动植物药,其中许多药物现代中医药依然沿用。
到了秦汉时期,出现了迄今为止最早的中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基本的理论。
后世的无数临床实践证明,《黄帝内经》记载的一系列理论无疑是科学的。
同一时期出现了中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里面记载了365种药,它的出现同时标志着中药学的初步确定。
公元三世纪,东汉的名医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确定了中医辨证论的基本法则,按外感热病的症候创造性的归纳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等六个症候群(六经)和阴阳、表里、热寒、虚实八个辩证纲领,以六经来分析归纳疾病的产生、演变和转归,以八纲来辩证疾病的属性、病位、邪正消长和病态变现,进而作出症候诊断,然后论证,即制定治疗法则,依法立方,以方用药[1] 。
到了唐代(618-907),中国出现了世界第一部药典性本草《唐本草》,其中载有850种本草。
隋唐五代(581-960)脉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晋代名医王叔和著《脉经》。
宋代(960-1279),名医王唯一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从而奠定了中医针灸术的基础。
到了明代(1368-1644),中医学已经接近成熟,有了自己的明确诊断理论以及用药方略。
名医李时珍历时27载,写成了巨著《本草纲目》,全书载药1892种,附方11000多个。
把中医推向了高峰。
2 中医的理论体系中医学是以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论法思想为哲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主要指导思想,以五脏六腑经络学为理论核心,以辩证论治为诊疗特点[2]的一门具有浓厚文化背景的多学科渗透的综合性医学科学。
所以中医学与哲学思想是密不可分的,与中国文化是息息相关的。
2.1 中医学基本哲学理论中国祖先们在长期与自然、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根据长时间的实践和观察,总结出自己的一套认识和解释世界的理论。
其中阴阳五行学说就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阴阳学说认为,物质世界源于阴阳二气的相互交感运动变化。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祖先们认为万物的规律皆可由阴阳的变化来解释。
五行学说认为,木火土金水是构成物质世界必不可少的五要素,五行以“相生”“相克”的规律来认识,解释世界的变化规律。
五行学说中,自然的万事万物皆可依照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要素的特性来归类,并且也存在着相生相克的相互制约关系。
所谓“天人合一”就是这个道理。
人作为万物之灵,阴阳五行学说自然而然的被类比演绎到了医学领域,成为了中医学理论的基本组成部分。
五行学把自然界划分为“五味”“五色”“五化”“五气”“五方”“五季”,并且有着各自的分属。
如五味:酸、苦、甘、辛、咸分别属木火土金水。
同理人体被分为“五脏”“六腑”“五官”“五体’“五志”“五液”,其中五官:目舌口鼻耳,五志:怒喜思悲恐,五体:筋脉肉皮骨等依次属木火土金水。
而五行学认为人与自然是想通的。
如中医中胃在五行中属土,主通解,喜润恶燥的道理就是这样演绎出来的。
中医治疗着眼于“调整阴阳,扶正驱邪,治病求本”的基本原则,注重功能的恢复以及新平衡的建立[3]。
中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讲求的是从整体出发,从外表征的现象推测局部的变化规律。
中医学同时讲求一个平衡关系,人体之所以健康亦或是生病,都是在于一个平衡的调节。
2.2 中医学人体形态结构的功能理论中医学认为,人体以五脏为中心,与六腑相结合,以精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经过经脉沟通,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形体官窍,构成了五个功能系统[2]。
人体中结构功能理论大致分为藏象学、经络学、精气血津学。
藏象学是中医特有的关于人体生理病理的理论基础,是现今临床引用最为广的理论之一。
藏象学从整体、宏观、动态的角度去研究人体内部的结构和功能。
如藏象学中五脏的诊断外征的基本原则:心开窍于舌,其液在汗,其体在面,其志为喜;肺开窍于鼻,其液在涕,其华在毛,其志为悲;脾开窍于口,其液在涎,其华在唇,其志为思;肝开窍于目,其液为泪,其华在爪,其志为怒;肾开窍于耳与二阴,其液在唾,其华在发,其志为恐。
六腑也同样有其基本的理论。
3 中医存在的问题3.1 中医是否科学的争议。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大都是人们长期的经验总结,然后缓慢的上升为理论,起初的理论与巫有关,而且许多哲学层级的理论是无法用科学来证实的。
这就使得近百年来,中医很难被世界所接受,而西医以直接。
明了的特性,在传入中国仅仅几百年的时间迅速发展的原因。
而科学的发展在于一个接一个的假说被证实,使相对真理不断接近真理,使人们的认识不断的走向深化[4]。
假说永远走在科学的前面,并且中医是经历了几千年传承下来的财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对于中医是否科学根本是不值得讨论的。
《易经·系辞上第十二》上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形而上学关注万事万物相互间的变化与和谐、联系及其支配万事万物的共同规律,形而下学关注具体事物以及内部的结构与功能[5]。
中医研究形上学的人,把人与自然、社会以及精神情志通过以阴阳五行学为方法,以藏象经络学为核心的理论形成的一门独具特色的科学;西医研究形下学的人,把人的组织器官,细胞及分子通过以近代物理、化学的科技手段以解剖学研究病理为核心理论形成的一门独具特色的科学。
所以中医学与西医学是两个分支的科学。
一门科学是否成熟,必须具备三点:(1)特定的研究对象(2)特定,有效的研究方法(3)独有的概念范畴体系;而这三点中医都是具备的[6]。
所以德国汉学家M·波克特说“中医是成熟的科学,而且在两千多年前就达到了成熟科学的水平”[7]。
3.2 中医理论的模糊性3.2.1 中医诊断的模糊性中医从古至今诊断疾病素有“望”“闻”“问”“切”,谓之“四诊”。
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中医诊断都没有什么革命性的突破。
且不说准确性如何,就其手段都偏于主观性。
全靠祖先总结下来的经验,以及个人的行医的经验,这种诊断手段不同的医生对同一个患者都有着不同的观点。
所以中医无法走向世界,与诊断的方法也有关。
3.2.2 中医中药成分的模糊性。
中医的治疗主要靠中药,并且以方剂为主。
中药方剂所含的成分及其复杂,因而作用广泛。
对于治病有效成分的研究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进而中医也就没有确切的证据来证实其医理。
3.3 中医没有完善的传承教学体制,中医药人才短缺第一方面,传统中医的继承主要靠师传,自学等方式,并且由于文化影响,各成一派,并且对核心的医术秘而不传。
导致了一些具有重要价值的医术不能得到继承和发展,甚至失传。
有些通过口授心传的方式,时间久了,有些已经偏离了原汁原味。
第二方面,明末清初,由于西方西医的传入,对中医形成了冲击。
并且由于西医的针对性强,见效快,很快被人们所接受。
而传统的中医渐渐的被流失,中医药的可用人才愈来愈少,纯正中医后继乏人,而现有的中医人员是接受西医的教学方式,对中药用药背道,偏离本质。
3.4 研究方法滞后,缺乏创新中国中医缺乏创新,无论是从诊断还是治疗药物。
任何一门的科学都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在变化着,西医之所以越来越普及,其中原因之一就是西医的发展是和科技同步的。
中医学的优势是将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概括,而不足是概括没有建立在精确的数据的基础上,任何一种理论和概念都具有抽象的特性,但是这种抽象是建立在科学的依据之上[8]。
所以中医的发展需要开放,需要吸纳其他领域先进技术。
3.5 中医中药的可选择剂型太少,治疗周期长中医相比西医对急症明显处于劣势。
中医对于急症的针剂选择性过于少,而口服用药需要通过肠道吸收才能发挥作用,周期长,这显然对于急症明显不利。
3.6 专利申请问题近二十年来,我国向国外申请中药专利也只有近千项[9]。
这几乎就意味着放弃了国际市场。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中药专利没有自己的专利保护体制,仍然沿用西药体制。
中药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在一定的程度上不能完全按照西药保护体制,而专利申请的时候,一旦公开详细的信息,产品很容易被仿制,并且中药的有效成分不确定,含量复杂,所以中药专利品的侵权认定比较困难[10]。
导致很多医药厂家开发出新产品,却不愿申请专利。
3.7 中药的造假问题中医药要走向世界,需要开放市场。
中国地域辽阔,中药种类丰富齐全,这是一个我国发展中药的优势。
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综合处提供的数据显示:2009 年我国的中药出口达到了创记录的23 亿美元,其中62%是中药提取物;2011 年,我国提取物出口额为11.3 亿美元,同比增加47%,成为中药出口第一个超过10 亿美元的商品类别;2011年我国对拉美地区的中药出口额为1.96 亿美元,同比增长141.12%;其中出口最多的为提取物,占整个中药对拉美出口的87.78%,是拉动中药商品出口的主动力[11]。
所以中药的出口是发展我国中医药的一条不可缺少的道路。
但是近些年,频频出现中药造假。
如萝卜造人参,猪皮造阿胶等,严重影响中国中药的市场和声誉。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与稀有药材越来越少有关,但也有管理制度不完善的原因。
4 中医如何走向世界4.1 了解中医发展的文化背景中医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下产生的,所以研究中医与中国文化是息息相关的。
中医应该走出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道路,这样才能走向世界,被世界所接受。
中医与西医分别根植于不同的文化土壤中, 中西医学的碰撞实际上是文化的碰撞,文化的缺失很容易使中医研究导向出现偏差,使理论研究和临床发展步入歧途[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