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复习梳理:唐雎不辱使命]

合集下载

[《唐雎不辱使命》知识梳理]唐雎不辱使命知识点

[《唐雎不辱使命》知识梳理]唐雎不辱使命知识点

[《唐雎不辱使命》知识梳理]唐雎不辱使命知识点《唐雎不辱使命》是一个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唐雎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名使者。

唐雎在外交使命中表现出了机智、勇敢和聪明,不辱使命,并最终成功地解决了一次外交危机。

以下是关于《唐雎不辱使命》的知识梳理。

1.故事背景:故事发生在中国的战国时期,当时中国分裂成七个大国,齐国是其中之一、各个大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和争斗,外交使者承担着维护国家利益、促进友好关系的重要职责。

2.主人公介绍:唐雎是齐国的一名使者,他并非出身世家,也没有显赫的家世,但他却因为聪明才智和勇敢性格,被选为使者。

3.动身使命:齐国的国君派唐雎去越国,希望通过外交手段解决齐国与越国之间的纠纷,维护双方的利益。

4.外交危机:越国国君听到齐国派使者来访后,故意刁难并且不给予应有的礼遇。

唐雎面对这个外交危机,需要通过自己的智慧来化解。

5.智慧应对:唐雎在面对越国的刁难时,巧妙地运用了一个暗器,利用大象顶住门板阻止越国士兵进入,保护了自己的安全。

同时,他淡定从容地与越国国君进行交流,表现出自己的大义和智慧。

6.越国国君的认可:越国国君通过与唐雎的交谈,认识到他的智慧和胆识,表示愿意解决双方分歧。

他同时明白唐雎的来意和齐国的要求,并表示愿意与齐国建立友好关系。

7.解决纠纷:唐雎在越国国君的支持下,成功地解决了齐越两国之间的分歧,恢复了两国的和平关系。

8.家国情怀:唐雎在完成使命后,回到齐国向国君报告,并将自己在越国取得的友好结果呈现给国君。

他的行动充分展现了他对家国的忠诚和报效家国的情感。

通过学习《唐雎不辱使命》1.聪明才智:唐雎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解决了外交危机。

这告诉我们,聪明才智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而不是身份和背景。

2.勇气和胆识:唐雎面对困难和挑战,并没有退缩,而是勇敢地面对。

这提醒我们在面对困难时,要有勇气和胆识,勇往直前。

3.和平友好:唐雎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了纠纷,实现了和平友好关系。

这告诉我们,和平友好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我们要注重和睦相处,通过对话解决问题。

唐雎不辱使命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唐雎不辱使命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唐雎不辱使命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唐雎,字子山,战国时期齐国人,是齐国的一位名臣。

唐雎为人聪明伶俐,机智过人,能够游刃有余地处理政治问题。

他有着极高的政治智慧,善于利用政治手段解决棘手问题。

唐雎先后任齐国相国、宾客、郎中令、尚书等要职,被誉为“箕子之后第一才子”。

他在担任相国期间,推动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成果显著,深得齐国君主的信任。

唐雎早年曾尝试过与齐桓公辩论成败的方法,从而博得了齐桓公的赏识。

后来在成为宾客之后,唐雎提出了一些改革方案,齐桓公大力支持,这些改革方案被认为是后来中国史上的改革开放的先声。

然而,我们今天要讲的是唐雎不辱使命的事迹。

在唐雎任相国期间,齐国与晋国的关系日益紧张。

晋国孟尝君曾表示,只要能深入齐国内部,就有可能在不战的情况下解决齐国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唐雎主动向齐桓公建议,派出自己去晋国劝降。

这个时候,唐雎发挥了自己的机智与才学,他潜入晋国后专门找到了孟尝君,然后故意与孟尝君失败几次,这样孟尝君就会觉得唐雎是一个毫无用处的人。

之后,唐雎找到一个帮助他的人,让对方从晋国的卫士和民众中散发一些谣言,声称孟尝君已被杀死,这样孟尝君就会失去管理晋国的能力。

之后,孟尝君真正地受到威胁,他决定与唐雎合作,甘愿出兵攻打齐国,这场战斗获得了胜利。

有此事,人们对唐雎发出赞美之声,“齐之相如也”。

那么,这个故事中有哪些文言文知识点值得我们关注呢?1. 文言文中常用的表达方法,为了保证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文言文中常常使用长句、短语、并列、排比等表达方式。

例如,“孟尝君终有晋国之志,久立不下,因听簿领之言,遂与齐作重交,一破杞国,再破苦阳,言不由己,狂奔如狼,汪汪狂言”2. 文言文中的特定结构,“非”“即”等词,在文言文中用于表达“不”、“就”等含义,与汉语表达方式不同。

例如,“使君不急而治国,非天上有孝之女也,即人间有箕子之才者也”,其中的“非”就表示“不”。

3. 文言文中的案例分析,文言文中常常以历史案例来说明道理,这既能加深读者的印象,也能引申出某些思想和观点。

九年级《唐雎不辱使命》重要知识点整理(通用13篇)

九年级《唐雎不辱使命》重要知识点整理(通用13篇)

九年级《唐雎不辱使命》重要知识点整理(通用13篇)九年级《唐雎不辱使命》重要知识点整理篇1【生字注音】唐睢不辱(jū)使命秦王怫(fú)然怒免冠徒跣(xiǎn)以头抢(qiāng)地休祲(jìn)降于天天下缟(gǎo)素秦王色挠(nóo)【重点字词句义】1、通假字:①秦王不说(说:通“悦”,高兴)②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施行,置办)③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色)2、古今异义词:长跪而谢之(古义:道歉今义:感谢)3、词类活用:①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认为……轻”,小看)②请广于君(广,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动用法,“使……扩充”)③天下缟素(名词用作动词,穿丧服)4、一词多义:①徒免冠徒跣(空,本文可以解释成光着)徒以有先生也(仅仅,只)②惠大王加惠(恩惠)汝之不惠(聪明)③若非若是也(像)若士必怒(如果)5、其他重点词语解释:⑴不辱使命(辱没、辜负)⑵易安陵(交换)⑶其许寡人(句中用来加重语气的助词)(答应)⑷大王加惠(给予恩惠)⑸故不错意也(所以)⑹因使唐雎使于秦(于是)(派)(出使)⑺逆寡人者(违背)⑻非若是也(这样)⑼虽千里不敢易(即使)⑽岂直五百里哉(难道)(只,仅仅)⑾秦王怫然怒(盛怒的样子)⑿布衣之怒(平民)⒀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先生)(曾经)⒁以头抢地耳:撞;罢了⒂庸夫之怒(平庸无能的人)⒃非士之怒(有才能有胆识的人)⒄休祲:吉凶的征兆⒅秦王色挠(屈服)⒆寡人谕矣(明白,懂得)⒇免冠徒跣(脚)6、重点语句翻译: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呀!②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生,愿终守之,弗敢易!*承蒙大王给予恩惠,用(贵国的)大面积的土地来换(敝国)小面积的土地,很好;即使如此,但是我是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随便)交换。

虽然:既便如此。

唐雎不辱使命知识点归纳

唐雎不辱使命知识点归纳

唐雎不辱使命知识点归纳1.复兴楚国经济:唐雎在权力掌握期间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来振兴楚国的经济,其中包括加强农业发展、培育商业贸易、提高税收和解决赋税问题等。

他注重农业生产的和发展,推行肥宜官的政策,通过优化土地利用和改进农业技术,提高了农业的产出,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同时,他也积极发展商业贸易,鼓励民间商人从事商业活动,增加商业税收的收入。

这些经济政策的实施使得楚国的经济繁荣起来,人民的生活水平大为提高。

2.鞠躬尽瘁为国家效力:唐雎在担任楚国大臣期间,表现出了勤奋敬业、舍己为人的精神。

他时刻为国家的利益着想,努力为楚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才能。

他通晓经济、军事、外交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善于分析问题和制定有效的解决方案,广泛收集情报,了解国内外形势,为国家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意见。

他还勇于担当,不怕艰难险阻,在处理各种事务时克服困难,兢兢业业,展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3.政策的稳健与长远:唐雎在执政期间,注重制定稳健长远的政策,重视政策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他主张充分发挥地方官员的作用,注重贤能之士的选拔和任用,加强地方的管理和治理,建立起了一套有效的行政体系和法律制度。

他还注重文化教育,提倡教育普及,为培养各级人才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这些政策的稳健与长远,为楚国的不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4.外交手腕与国际影响力:唐雎还善于处理国际关系,通过外交手腕巧妙地处理与其他国家的关系,为楚国争取到了更多的利益。

他注重借力外力,利用周边国家的力量来对抗强敌,并与其他诸侯国建立了友好关系。

他还重视外交礼仪,在处理外交事务时注意考虑对方的面子和利益,以维护国家的声誉和尊严。

这些外交手腕和国际影响力使得楚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不断提升。

5.作为楚国的推动者:唐雎不仅在经济、政治和外交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还是楚国重大的推动者。

他注重国家的综合实力的提升,积极推动国家的各项。

他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鼓励人民努力工作。

(人教版)中考文言文复习(九上)《唐雎不辱使命》ppt课件

(人教版)中考文言文复习(九上)《唐雎不辱使命》ppt课件

(1)以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凭借,依靠 徒以有先生也 因为,由于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用,把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结构助词,的 (2)之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
亦免冠徒跣 动词,光着 (3)徒 徒以有先生也 副词,只,仅仅
3.文章中心概括 本文通过记叙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面对 暴秦勇敢无畏、义正词严地同秦王展开针锋相对的斗 争,终于使秦王折服而保全国土的经过,颂扬了唐雎 忠于使命、誓死捍卫国家利益的精神。
4.人物形象解析 唐雎是一位有胆有识的谋士。他不卑不亢,不畏 强暴,针锋相对地与秦王抗争。秦王是骄横、狂妄、 狡诈和前倨后恭、外强中干的暴君,他色厉内荏的形 象反衬出唐雎的沉着、镇定、坚强、无畏的精神。
(4)使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前一个“使”是派遣,后一个“使”是出使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动词,派,派遣
4.古今异义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 安陵 . 义:做起事来不费事的,容易 (2)虽然 ,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 古义:即使这 古义:交换;今
样,但是„„;今义: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
2.唐雎不辱使命
1.重点词语解释 (1)唐雎不辱 使命 辱没、辜负 . (2)弗敢易 . 交换 (3)且 秦灭韩亡魏 . (5)非士 之怒也 . 况且 (4)岂直 五百里哉 只,仅仅 . 这里指有才能有胆识的人 (6)秦王色挠 . 屈服 (7)长跪而谢 之曰 道歉 .
2.通假字 (1)故不错意也 (2)仓鹰击于殿上 3.一词多义 错通“措” 仓通“苍”
(3)今日是 也 . 断词 (4)寡人谕 矣 . 吩咐
古义:代词,这,这样;今义:判
古义:明白,懂得;今义:告诉,
5.词类活用 (1)轻 寡人与 . (3)请广 于君 . 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使动用法,均指使„„灭亡 (2)且秦灭 韩亡 魏 . .

中考语文文言文:唐雎不辱使命

中考语文文言文:唐雎不辱使命

中考语文文言文:唐雎不辱使命
唐雎不辱使命一.文学常识。

刘向。

刘向,西汉末年史学家。

选自《战国策》。

是我国着名的国别体史书,记载了战国时代各国谋臣策士言行,该书善于剖析事理,叙事生动,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二.文章内容。

分段:第一段故事的起因,交代“唐雎使于秦”的原因;第二段故事的发展,写唐雎重申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弗敢易的观点,抵制秦王骗局;第三段故事的高潮,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并“挺剑而起”;暗示他将效
仿古人,行刺秦王。

第四段故事的结局,写秦王“长跪而谢之”,唐雎不辱使命。

中心思想:文章通过记述唐雎以超人的胆识和雄辩之辞折服骄横、狂妄、狡诈的秦王,打消了秦王企图吞并安陵的妄想,终于不辱使命之事,赞颂了唐雎的机智沉着、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

写作特色:1)刻画人物形象时主要通过人物的对话、神态与动作描写来进行。

2)在塑造人物形象是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相结合的方法。

3)运用对比、反问、排比、引用典故等方法突出中心。

三.要点人物形象唐雎:机智沉着、不畏强暴、胆识过人、善于雄辩。

秦王:骄横、狂妄、狡诈、色厉内荏、外强中干、前倨后恭。

唐雎与秦王的斗争可分为两个回合,简要概括为:1)唐雎用受地于先王的理由,拒绝秦王易地。

2)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决定以死相拼,捍卫国家尊严。

唐雎不辱使命复习课件

唐雎不辱使命复习课件

•迫使秦王屈服;不辱使命, 保全了安陵国
• 16.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分) • (1)秦王怫然怒 盛怒、愤怒 • (2)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 • (3)秦王色挠 ▲ (4) 长跪而谢之 ▲ •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 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 也。
• 6.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2 分) • ( l )故不错意也: ( 2 )长跪而谢 之曰: • 7.下列各组词句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 分) • A.①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日 ② 太守谓谁 • B.① 秦王不悦 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 C、① 安陵君其许寡人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 • D、① 愿终守之 ②愿借子杀之 •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4 分) • (1)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 • 译文: • (2)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 生也。 • 译文: • • 9.自古至今,像唐雎一样“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还有 许多。试举一例,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事迹。(2 分) • 答: •
唐雎不辱使命 复习课
辱 没
唐雎不
使命
刘向《战国策》
明确文言文考点
1、节奏划分(句中、句间)
2、字词解释(考四个:一般涉及, 普通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 今异议) 3、句子翻译(紧扣重点字词) 4、课文理解(原文填空、课 文解析)
考点一:节奏划分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2、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4、唐雎是如何反驳的? 先用语气极强的否定句 堵住秦王带有威胁意味的试 问,然后正面回答秦王,最 后在对比中用一反问语气句 子否定秦王的无耻要求。
5、比较安陵君的理由和唐雎的理 有何异同? 相同点:都回绝了秦王的 无耻妄想。 不同点:地点、背景面对的 人物不同。唐雎回答较安陵君更 为坚定有力。

复习23:唐雎不辱使命-2024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考点过关复习

复习23:唐雎不辱使命-2024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考点过关复习
知识梳理 金题演练
全文梳理
2024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考点过关复习
第23篇 唐雎不辱使命
首页
目录
尾页
知识梳理 金题演练
知识梳理
全文梳理
第一部分:出使缘由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 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 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jū)使于秦。
首页
目录
尾页
知识梳理 金题演练
全文梳理
4.文意理解
(1)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第三段中唐雎是怎样让秦王屈 服的?
唐雎用“布衣之怒”来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并列 举了三个布衣之怒的例子来反驳秦王,表示要效法。最 后,“挺剑而起”,以死相拼,挫败秦王。
(2)唐雎的使命是什么?他能够出色完成使命的根本原因 又是什么?
首页
目录
尾页
知识梳理 金题演练
全文梳理
文意理解 1. 有人说:“根据史实,秦王能统一六国,成就大业, 应该是个英雄。”你是怎样看待秦王这个人的?结合文 章,发表你的见解。 示例:我认为秦王不是英雄。因为他先以“天子之怒” 恫吓,后又“色挠”,说明他是一个骄横狂暴、外强中 干的人。或:我认为秦王是个英雄。秦王面对敢于拼命 的唐雎“长跪而谢”,并称赞唐雎,说明他是一个能审 时度势、当机立断的人。
(《战国策·赵策三》,有删改)
【注】①狙:狡猾,文中指狡猾的人。 ②许由:尧舜时代 的贤人。 ③孟贲(bēn):战国时期卫国人,是古代著名 的武士。
首页
目录
尾页
知识梳理 金题演练
全文梳理
1.下列句中标色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C ) A.长跪而谢之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文言文复习梳理:唐雎不辱使命]中考文言文复习梳理唐雎不辱使命文言文人教版九上中考文言文知识梳理唐雎不辱使命一、文学常识 1.战国策战国策是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

战国策当初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修书等名称和本子,西汉末年刘向编订为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内容多记谋臣策士的活动,写了他们雄辩的言辞和机智的运筹。

文笔挥洒自如,描写人物活动绘声绘色,栩栩如生,富有文学意味。

2.唐雎唐雎,也作唐且。

魏国人,是安陵君的臣子。

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国相继吞并各诸侯国,公元前 230 年灭韩,公元前225 年灭魏。

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王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进行吞并,由此引起了两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

唐雎出使秦国,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终于折服秦王。

二、词语解释一常规词语 1.不辱使命辱没、辜负 2.易安陵交换 3.其许寡人答应 4.大王加惠给予恩惠 5.甚善好 6.虽然,受地 ..虽然这样 7.弗敢易不;交换 8.因使唐雎使于秦于是;派;出使 9.故不错意也所以;错通“措” 10.请广于君扩充 11.逆寡人者违背 12.轻寡人与轻视 13.非若是也像;这样 14.虽千里不敢易即使 15.岂直五百里哉难道;只,仅仅 16.怫然怒盛怒的样子 17.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先生;曾经听说 18.布衣平民 19.免冠徒跣摘掉帽子,光着脚 20.以头抢地耳撞;罢了 21.庸夫之怒平庸无能的人 22.非士之怒有才能有胆识的人 23.仓鹰通“苍” 24.休祲吉凶的征兆 25.若士必怒如果 26.缟素穿丧服27.色挠变了脸色;28.挠屈服 29.谢之道歉 30.寡人谕矣明白,懂得 31.徒以有先生也只是因为二词语归类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秦王不说说悦,高兴故不错意也错措,放置,安放仓鹰击于殿上仓苍,青色 2.找出文中古今异义字。

虽然,受地于先王否,非若是也长跪而谢之曰 3.词语活用现象。

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认为……轻”,小看。

请广于君广,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动用法,“使……扩充”。

4.一词多义徒免冠徒跣空,本文可以解释成光着徒以有先生也仅仅,只惠大王加惠恩惠汝之不惠聪明三、翻译句子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呀易交换。

2、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生,愿终守之,弗敢易承蒙大王给予恩惠,用贵国的大面积的土地来换敝国小面积的土地,很好;即使如此,但是我是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随便交换。

虽然既便如此。

3、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秦王怒气冲冲地对唐雎说道“你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的情形吗”唐雎回答道“我还没有听说过啊。

”秦王说道“天子发怒,可以使尸体倒下上百万具,鲜血流满上千里的地方。

”4、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唐雎说道“大王曾听说过平民百姓发怒的情形吗”秦王说道“老百姓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走路,把头拼命地往地上撞罢了。

”5、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那韩国、魏国灭亡了,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存留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徒只。

6、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安陵君于是派唐雎出使秦国。

7、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8、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如今我拿十倍的土地来交换安陵,扩大他的领土,然而,安陵君违背我的意见,这不是小看我吗 9、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即使拿一千晨土地,也不敢交换,难道只换面积为五百里的土地吗10、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情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这三个人,都是普通老百姓中最有胆识的人啊。

他们心里的愤怒还没有迸发出来,上天就降下征兆。

再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

11、若士必怒,伏尸二人一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如果有能力有胆识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现在立刻倒下两具尸体,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的人将会因此而穿上丧服,今天的情况就是样。

12、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

四、内容主旨本文记叙唐雎在国家危亡的紧急关头出使秦国,与凶暴的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终于出色地完成了使命的经过。

用人物对话生动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

五、段落结构本文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 1 段,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

第二部分第 2、 3 段,写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的经过。

可分两层第一层第 2 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出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

第二层第 3 段,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

六、内容剖析 1、人物性格分析。

秦王骄蛮欺诈盛气凌人外强中干色厉内荏唐雎不畏强暴从容镇定敢于斗争忠于使命 2、体会外交辞令中的语言技巧。

1、体会下列句子中的弦外之音。

①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②与臣而将四矣。

我将效法他们三人,与你同归于尽。

2、结论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

七、典型题解 1、秦王想要并吞安陵国,采用了哪些手段最后得到什么结果秦王先是采用“以大易小”的欺诈手段,被安陵君拒绝后,责备安陵君,并露威胁之意。

唐雎则从容镇定,据理答辩。

秦王大怒,用武力恐吓相威胁,但唐雎抗辩,步步紧逼,直至挺剑而起。

秦王终于色挠,长跪而谢。

唐雎不辱使命,捍卫了安陵国和自己的尊严。

2、唐雎是怎样让秦王理屈词穷的从中可以看出唐雎是个怎样的人答首先,唐雎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用“布衣之怒”来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

其次,唐雎列举了三个布衣之士的例子来反驳秦王,并表示要效法这些有胆识的勇士,不畏强暴,刺杀秦王。

最后,唐雎“挺剑而起”。

以死相拼,舍生取义,挫败秦王。

唐雎是一个有勇有谋、不畏强暴、敢于献身的人。

3、为什么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答面对王咄咄逼人的威势,唐雎从容镇定,答语不卑不亢,即重申了安陵君的意思,又更进一步断绝了秦王的念头;当秦王恼羞成怒用所谓的“天子之怒”相要挟时,唐雎以死相拼,最使秦王不敢轻举妄动,败下阵来,认识到安陵小国不可欺,所以说唐雎出色地完成了出使任务 4、唐雎的使命是通过外交途径来缓解两国之间的矛盾。

5、第一段的作用是交待唐雎在吞并与反吞并的情况下出使秦国,任务艰巨,为下文的情节作铺垫。

6、读了本文以后,你认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士”具有哪些共同的品格答热爱国家,勇敢无畏,责任感强。

7、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事迹。

例如墨子阻止公输盘和楚王攻打宋国。

晏子出使楚国,令楚王自取其辱诸葛亮舌战群儒,联吴搞抗曹。

8、从后来的历史发展中,我们知道秦国最终还是灭了安陵,完成了统一大业,那么,你觉得唐雎这个人物值不值得赞颂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第一自然段,说说安陵君既然识破了秦王的诡计,为什么还要说“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的话呢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朗读读第二自然段。

①说说秦王的话语分为几层意思,他为什么要这样说答秦王的答话可分为两层意思。

一层意思是他装出一副施恩加惠的脸孔,指责安陵君,另一层意思是以“灭韩亡魏”来炫耀自己的军事实力,这样说的目的是企图迫使唐雎屈从他的意志,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

②唐雎在回答秦王时用了一个反问句有何作用答有意激怒秦王,进一步揭穿其骗局,表达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

11、阅读第三自然段,思考①秦王说的“天子之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秦王为什么要说“天子之怒”呢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即进行残酷的战争。

秦王说“天子之怒”的目的是以武力威胁,想施以恐吓而让唐雎臣服。

②唐雎举专诸、聂政、要离等三个人物的目的是什么用他们干出的震惊天地的事件来表明自己跟他们这些有胆有识的勇士一样,表示自己要效法他们,不畏强暴,敢于献身,跟秦王拼命,并为以后的行动作了铺垫。

12、阅读全文,思考①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

请揣摩下列各句,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

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你最好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2与臣而将四矣。

我将效法他们三人,与你同归于尽。

13、根据阅读和理解,在下面横线上分别填写一个恰当的词。

安陵君和唐雎拒绝秦王的语气各不相同安陵君看出秦王的野心,委婉地拒绝了他;唐雎面对秦王的指责,却是断然地拒绝了他。

14、秦王说“灭韩亡魏”有何目的答炫耀自己的军事实力,恐吓唐雎,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

15、唐雎靠什么维护了国家的尊严答主要靠勇敢、靠威武不屈的拼命精神。

16、简要说说秦王是如何恩威并用,软硬兼施的答秦王一面装出一副施恩加惠的脸孔,指责安陵君,一面以“灭韩亡魏”,来炫耀自己的军事实力,企图迫使唐雎屈从他的意志。

17、你认为唐雎的“怀怒未发,休降于天”正确吗不正确,具有迷信观念亦或答正确,说出人个困苦的遭遇 18、阅读全文,试结合相关语句分析秦王和唐雎各是什么样的人秦王贪得无厌、奸诈狡猾,外强中干的封建统治者。

唐雎从容镇定,不畏强暴,具有凛然正气的外交家的形象。

19、文中唐雎的回答与安陵君一致,但谁更需要勇气为什么答唐雎,因为答复的内容虽有重复,但却有三点不同,其一,地点不同,是在虎狼之秦的朝廷上;其二,背景不同,是在秦王碰了钉子生气之后;其三,人物不同,区区小国的使臣面对的却是汹汹然不可一世的秦王。

20、文章既然主要表现唐雎的形象,为什么还要写秦王与安陵君的言行答写秦王的言行主要起反衬作用,侧面表现唐雎的不畏强暴,正气凛然的形象,同时也表现了秦王前倨后恭、外强中干。

写安陵君的言行主要从正面衬托唐雎的不畏强暴,正气凛然的形象。

这样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故事情节更加丰富。

21、“若士必怒…今日是也”表现了唐雎的什么精神善于抓住斗争时机,视死如归,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表现出他要跟秦王拼命的内心活动。

22、文中写秦王神态变化的词语有 ________________,从这些神态的变化你觉得秦王是个怎样的人答欺软怕硬、内心虚弱、卑躬屈膝,色厉内荏、前倨后恭 23、全文用对比和衬托来刻画人物,描写上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烘托,如文中秦王的形象刻画得很鲜明,其作用是将唐雎不畏强暴的形象反衬得更加高大完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