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教学
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高考数学临场解题策略的“六先六后”

近 年 的高 考 数 学 解 答 题 多 呈 现 为 多 问渐 总 之 , 课 堂 上 创 设 生 动 、 趣 的 难 式 的 “ 度 题 ”解 答 时 不 必 一 气 审到 底 , 在 有 梯 , 应
情 境 , 课 外 积 极 运 用 数 学 知 识 解 决 实 走一步解决一步 , 在 而前面问题的解决又为后面 际 问题 , 数 学 教 学 充 满 生 活 气 息 和 时 问题准备了思维基础和解题条件 , 让 所以要步步
代色彩 ,消除 学生 对数学 知识 的陌 生 为曹 , 由点到面。 感 ,让 学 生切 实感 到数学 就在 自己身
边 , 正体 会 到 数 学 学 习 的 趣 味 性 和 实 真
・
六、 先高后低
即 在 考试 的 后 半 段 时 间 ,要 注 重 时 J 旬效 用性 , 数 学 课 堂 教 学 适 应 社 会 生 活 实 益 , 估 计 两题 都 会做 , 先做 高 分 题 : 计 两 让 如 则 估 际 , 而培 养 出 一 批 真 正 适 应 未 来 社 会 题 都 不 易 , 先就 高 分 题 实施 “ 段 得 分 ” 以 从 则 分 ,
l 固地 掌 握 ,只 有 通 过 运 用 数 学 知 识 解 决 现 实 生 活 中 的 问 六 题 ,学 生 才 会 感 到 数 学 存 在
实 际的数 学教 学 , 学 生 的 会使 思 维 因缺 乏具 体 生 动 信 息 的 支持 而阻 塞 。 在教 学过 程 中如 何 创设 良好 的学 习情 境 , 让生 活 问题走进 数 学课 堂教 学 , 笔 者结 合本 人的 教学 实践 , 以 有
三 、 同 后异 先
学 问题 之 间 的联 系 与 区 别 。 如 , 习 了 例 学
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摘要:很多学生不喜欢数学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数学枯燥无味,很抽象,感觉与生活没有多大的联系,不知到如何把它们应用到实践当中。
要改变这个状况,必须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联系实际,把生活中的问题引进课堂,从中去学习知识,再把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去。
关键词:生活数学创设情景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教学,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操作:一、让生活走进教室,将生活实际问题引入课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时,每建立一面积单位的表象,我都积极鼓励学生举日常生活中的恰当例子。
如:一平方厘米,学生会说”大姆指甲盖”、”纽扣”等,有个学生说”门牙”,这时我拿起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比了比,并说:”长这么大的两颗门牙,漂亮吗?”引起学生哄堂大笑。
从笑中,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愉快,也体会到了”数学就在身边”。
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我出了一道有趣的数学题,在黑板上写”6、60、600”,问学生:”谁能加上适当的单位并用’等号’把这三个数连起来?”这个问题学生感到新奇,思维十分活跃。
有的说加上元、角、分,有的说加上分米、厘米、毫米,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此时,数学学习已变成学生的一种自我需要,学习兴趣大大增加。
二、通过解决日常生活问题去获得新知识在认识1时,先让学生用已有的生活知识,举出可用数字1表示的物体,学生抢着回答:”一棵树、一朵花、一个苹果、一本书等。
”但”1”还可以表示一个整体,学生却没有提到,我给出时间,让学生讨论:”还有别的东西可用1来表示吗?”“一箱苹果”终于有学生发话了,我问学生”你们同意吗?”有的学生不同意,有的同意。
于是我就让不同意的学生先发表意见,有一学生说:”我不同意,因为箱里有许多苹果。
”我再给表示同意的同学反驳的机会:”同意,我只看见一只箱子。
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教学

31 .4×2 = . 8 31 0 6 2 . 4×0 1 - .2 .6 5 O 4 31 .4× lI 5 .2 3 1 ; O 5 .4×3 9 4 3 1 - .7 .4×1 - 7 4 5 4 .1
和作 用 , 验 到 数 学 的魅 力 。 体 在教 学 过 程 中如 # # 何 创 设 良好 的 教 学 情 境 ,让 生 活 问题 走 进 数
供 丰 富 的现 实 背 景 ”使 学 生 感 受 数 学 与 现 实 生 活 的联 系 ,不 仅 要 求选 材 必 须 密 切 联 系 学 生 生 活 实 际 , 且 要 求 “ 学 教 学 必 须 从 学 生 而 数 熟 悉 的生 活 情 景 和 感 兴 趣 的 事 物 出 发 。为 他 们 提 供 观 察 和 操 作 的机 会 ” 使 他 们 有 更 多 的 , 机 会 从 周 围 熟 悉 的 事 物 中 学 习 数 学 和理 解 数
维普资讯
Xuekei aoxue i
攀
教 学
以发 展 数 感促 进 技 能 提 升
汤 卫 红
【 江苏省如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江苏
一
让 生 活 问 题 走 进
如皋
260 ) 2 5 0
数 学 课 堂 教 学
为《 圆柱和圆锥》 单元的教学不能取得理想 的教学效 果而大伤脑筋 。不可否认 , 圆柱和圆锥是小学阶段对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要求最 高的几何初步知识 , 是—个难点 。但 即使花力 气提 高了空间想象力 和分析 问题 的能力 , 但计算 的难关还是 明显制约着学习的成效 。怎样有效地提高计算技能 成为不少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下 面结合我的实践谈一些想法。 通过教学 , 我意识至 很多同学 的问题 出在缺乏数感 , 对—些计算上的差错“ 无 动于衷” 。针对这样 的情况 , 我从以下几方
让生活气息围绕数学课堂

让生活气息围绕数学课堂双流县黄龙溪学校樊永利数学问题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中不仅要思考数学的自身特点,更应该循环学生学习数学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数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时间、探索的机会,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感情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威力。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教学,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处理:一、立足生活,进行数学问题生活化教学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入点,学生能速度进入思维发展的“最近区”,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创设生活情景的策略应更多考虑学生的生活基础,努力在学生生活与数学生活之间建立一种相似或相对的联系,在激发探究兴趣的同时,指点出探究的方向,如教学“简单的统计”一课时,可以统计本班学生“节假日最喜欢的活动”情况。
问:同学们,假日里你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
教师整理板书:体育活动看书学习玩游戏出去旅游问:如何知道大家假日喜欢的活动情况呢?(要进行调查和统计)板书课题:简单的统计问:用什么方法来统计呢?学生讨论,可以得出多种方法,如举手示意、划“正”字….. 师请两名学生上台协助统计本班节假日喜欢活动的人数情况,用举手人数方式统计,并记录数据,师小结这过程就是“整理数据”,为了使人们一目了然地了解到我们班同学节假日喜欢活动的情况,可以列一张表格。
把这些数据填入进去,这张表就是“统计表“,然后我们我们给统计表起个名字”xx班节假日喜欢做什么的情况统计表“,并在右上角注上制作时间,这个过程叫“制作统计表”。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自始自终让学生自行想办法,教师只起引导作用,接着问:看到这张统计表,你发现什么?想到了什么?你有何感想或建议?根据刚才制作方法,回家调查并制作自己历年来各项成绩的统计表。
如何把[生活问题]融入数学课堂
![如何把[生活问题]融入数学课堂](https://img.taocdn.com/s3/m/a0bc6b383968011ca3009192.png)
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应用,如何在生活中用好数学?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使生活I、订J题溶入数学课堂,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那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刨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使生活问题溶人数学课堂呢?~、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这是《数学课程标准》给广大数学教师提出的教学建议。
因此,教师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或贴近生活的素材,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中那浓浓的生活气息。
如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时,教学过程可以这样:①说关系。
说说你与老师是什么关系?与同学、父母、哥姐、爷爷奶奶又是什么关系?让学生对“关系”这个词有一个了解。
②猜老师的岁数。
先猜猜老师是多少岁数?(33岁)33也是一个数量,那大3岁是什么呢?引出“关系”。
③猜扑克牌的张数:让学生猜猜老师手里有几张牌?(1l张)告诉学生这是数量,添一个关系,比它少2张,那老师手里有几张牌呢?根据“关系”,学生一下子就求出有9张。
通过3个环节的设计,学生知道了:如果告诉你一个数,要求另一个数时,必须知道这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有了“关系”就可以求出要求的数,学生对“关系”的理解透彻了。
接下来的新课,教师出示:“小白鸭、小灰鸭,分别为18P,、24只,求小花鸭有多少只?”有了前面的基础,学生知道必须有“关系”才能求小花鸭的只数。
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说出各种“关系”:小花鸭比小白鸭多5只;小灰鸭比小花鸭少3只;小花鸭比小白鸭和小灰鸭的总数少8只……在这节课中,数学问题生活化,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激发了学习兴趣。
二、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在数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数学情境,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感悟所学习的知识。
如在学习有关“价钱问题的数量关系”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购物经验编题,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其所提出的问题。
又如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一课中,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儿童节快到了,小华想给姐姐买一件礼物.就把自己攒的1角硬币都拿出来,一数有30个,拿着这么多硬币不方便,于是小华就找隔壁的张爷爷来帮忙想办法,张爷爷说“这好办”。
让生活问题走进课堂,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让生活问题走进课堂,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新修订的《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不仅要求教学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生活数学”强调了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相接轨。
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关心学生生活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的生活服务。
在课上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启发诱导,在课外要积极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亲自探索、发现、解决问题,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数学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必须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新课引入生活化《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结合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已有知识,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引入部分,我总是及求做到能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的,一定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巧设导语,力争创设一个精彩的课堂开端,一开课就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并不是那么枯燥、抽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产生强烈求知欲,尽快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二、思维训练生活化思维训练生活化,是指教学内容要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探究性思维的训练。
由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是内在的隐性活动,因此,必须借助外在的动作技能、显性活动作基础。
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通过“再创造”学习知识,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实现能力的创新。
让多彩生活融入数学课堂

让多彩生活融入数学课堂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每册教材中都安排了一些涉及“生活数学的内容”,这些具有生活味道的内容及“生活问题”,能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不断地挖掘教材中所能呈现的生活情境,让数学贴近生活,培养学生“数学服务于生活”的意识,通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推动数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生活数学课堂教学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
如果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拉开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把学生固定在一个看似有趣的“数学世界”里,而排斥在与人们息息相关的“生活世界”之外,那么学生只会越来越感到数学是枯燥无味的。
因此,数学只有与生活“链接”在一起,我们的数学教学才会象生活一样不断掀开新的一页。
一、创设生活情境,引出数学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善于捕捉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数学贴近生活,要尽量地去创设一些生活情境,从中引出数学问题,并以此让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
例如,在教学“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时,我使用电脑制作了课件模拟到商店买商品的情境。
师:今天,老师想带大家一起到商店里购物好不好?生:好!(电脑显示情景)师:商店里有各种各样的文具,这是什么?生:皮球。
师:你能根据图的意思编成一道应用题吗?谁来编一编?(学生编,教师整理板书)生:商店里有24个皮球,卖出20个,还剩多少个?师:刚才,同学们都是编题高手,现在老师来变魔术(把一部分的红色皮球变成了花皮球)。
你能根据图的意思编成另外一道应用题吗?(电脑显示情景,学生编,教师整理板书)生:商店里有6个红皮球和18个花皮球。
卖出20个,还剩多少个?师:同学们越编越精彩。
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数学课堂教学

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数学课堂教学【摘要】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基本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
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是探索问题的广阔空间,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数学课堂教学,既能加深学生对数学价值的认识,又能使学生真正地理解数学,从而使他们从小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使他们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小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亲历做数学的过程,让学生探索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也是数学教学的指导思想和重要原则。
【关键词】生活数学;小学生; 数学课堂;亲历为什么很多学生觉得数学课单调,枯燥?原因就是我们的数学教学脱离生活。
所以我们应该将过去的说数学、听数学、黑板上的数学,转变成为做数学、用数学、生活中的数学。
让生活走进小学数学课堂,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知识来源于生活,为生活服务,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那么,如何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教学的具体操作呢?1联系生活实际,引入课题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
联系生活实际引入新课,既能用数学的生活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又能用创设的生活环境拉近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经常从身边的现实生活入手,努力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小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兴趣。
例如教学乘法时,联系学生上家政课,每人交2元买菜,8人一共多少钱?又如教学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时,用生活中常见的“树上的小鸟飞来飞去”、“上下公共汽车”等动态变化场景,从生活实际出发提出数学问题,调动学生思维,让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并从中体会数学的意义,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也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加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1.1让学生体会到身边有数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结合当天的知识,让学生通过观察周围的事物,哪些与数学有关,例如:教学了人民币的认识后,联系班的主题教学“厨匠工坊美食会”的活动进行练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教学
博罗县石湾里波水小学李育培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中。
小学生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数学教学应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出发,使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以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为问题背景,让学生从具体问题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归纳出变化规律,并能用数学符号表示,最终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教学内容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既要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又要靠近课本,使学生有兴趣、有能力去尝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正因为如此,教学中,我努力创设条件让学生把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实践活动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那么,如何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教学,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二个方面来努力:
一、教学素材,要从生活中来。
我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我跟学生约定好星期天一天不使用数学中的数字及方向和位置,看是否能度过这一天。
实验后,我让学生交流体会,他们大部分都是实验的失败者,因为他们在生活中随时都在用数学,如有的学生说,打电话、看电视换频道时要用到数字,到商场买东西付钱时也要用到数字;还有的说,回家或者去同学家玩都要知道准确的方向和位置……为了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我经常在课上注意让大家举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问题,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先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通过实地收集,或问父母、或查资料、或上网搜集等,多种渠道收集百分数信息,打破课前封锁式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学生收集到生活中的百分数有很多,如酒的酒精度、衣服的面料和里料成份、饮料的配料含量等等,在课堂上把学生收集到的信息作为主要的教学资源,让部分学生到台上展示各自的百分数信息,并以此为问题情境,说出各种百分数的具体表示意义,有难度的小组讨论共同解决,不仅使学生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认识与
理解,而且让学生认识到百分数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又如教学“利息”一课时,我们学校正好位于农村信用社的旁边,我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带学生到信用社去参观,学生们很有兴趣的观察信用社周围环境,我要求他们在方便的情况下,可以派代表询问工作人员关于银行的一些情况和办事程序,并做好记录,特别要记录的是银行的利率。
学生在这过程中提出了问题:利率是什么?为什么银行的利率会有所不同呢?这样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新课。
到上课的时候,由于是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就让他自己来解决问题。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并自觉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同时又锻炼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能力,也满足了学生当小记者的欲望。
就这样,我和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同时,也使我明白,要注意从生活中去挖掘素材,使学生学到有用的数学。
二、教学应用,要回生活中去。
数学教学中,除了要讲清概念,使学生正确理解各个知识点和概念外,更要注意知识的实用性。
因此,要把数学知识用到实际中,从实际出发,多方面来考虑数学问题,打开学生的眼界,增加学生信息量,了解生活的实际。
如教学完“利息”一课后,我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再次带学生光临信用社,并让学生以自己的压岁钱为例,在学生家长同意的前提下,让学生模拟储蓄、取钱等活动,从而找到符合实际需要的储蓄方式。
这样不仅让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还让学生学会了储蓄和取钱,懂得了如何管理好自己的钱,而且教育了学生要学会勤俭节约。
又如在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时,有些题目涉及到实际生活中出现的“折数”,为了让学生更进一层去理解其意义,我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带学生去超市实践,要求学生查看买同一样东西,看不同的超市标价有什么异同,结果学生汇报发现:两家超市卖完全相同的商品,却标着不同的打折方法,一间超市标着“9折”优惠,而另一间超市标着“8.8折”优惠。
我听完汇报后提问学生:“我应该上哪家超市去买这种商品比较实惠呢?”学生们顿时活跃起来,各抒己见。
有的说到打“8.8折”的超市去买,因为它打的是“8.8折”,比“9折”
低;有的说去打“9折”的商店去买,因为它本来的价钱可能低一些;还有的说,先看看两家超市的原来的标价后再下定论……这时候,我马上问学生:“‘8.8折’和‘9折’和我们所学的百分数一样吗?原来的标价就是百分数应用题中的什么量?”有的学生马上回答:“是一样的,‘8.8折’就是88%,‘9折’就是90%,原来的标价就是百分数应用题中的单位‘ 1 ’的量”,对此我作了肯定的答复。
这样使学生无形中理解了“折数”和百分数的联系,学生在学习百分数的应用题就不会感到乏味了。
就这样,把枯燥的知识变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总之,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我们的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以生活实际为依据,抓住典型事例,真正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教学,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使学生发现生活数学,喜欢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