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拓展生活资源,让小学数学课堂精彩无限

拓展生活资源,让小学数学课堂精彩无限数学,是一门让很多小学生望而生畏的学科,他们常常觉得数学题目无关生活,难以理解,甚至觉得数学课堂枯燥乏味。
数学其实并非如此,数学其实无处不在,而如何让小学生深刻理解这一点,将生活资源巧妙融入数学课堂中,才能让数学课堂变得精彩无限。
我们可以通过生活中日常事务来拓展数学课堂资源。
比如在学习四则运算时,可以将超市购物的情景引入教学,通过比对不同商品的价格、计算购物清单的总价等实例,让学生在实际中学会应用四则运算。
在教学几何学时,可以引入城市规划的实例,比如规划城市中的广场、道路、建筑等,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几何学的相关知识。
这样一来,学生不再把数学课堂和生活割裂开来,而是学会将数学知识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实践性。
我们还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游戏来拓展数学课堂资源。
数学对很多小学生而言可能是一门枯燥的学科,但是如果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数学游戏,将数学知识潜移默化地融入就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比如在学习数学的角度和直线时,可以设计一些寻宝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或者在学习数学逻辑思维时,可以开展一些思维拓展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这些数学游戏,不仅能够让学生更轻松地学习数学知识,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创造力。
结合当下热门的科技元素也是一种拓展数学课堂资源的有效途径。
如今,科技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将科技元素融入数学课堂中,就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学习数学图形时,可以引入计算机绘图软件,让学生用计算机绘制各种数学图形,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图形识别能力,还能够引导他们了解数学与科技的结合。
或者在学习计算时,可以引入数学软件或者APP,让学生在计算中灵活运用这些工具,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通过这些科技元素,我们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走向数字化学习,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和创新精神。
让生活走进数学的课堂——《生活中的百分数问题》复习课教学片段与反思

让生活走进数学的课堂——《生活中的百分数问题》复习课
教学片段与反思
李琦
【期刊名称】《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年(卷),期】2004(000)015
【总页数】1页(P26-26)
【作者】李琦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23.5
【相关文献】
1.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百分数的应用”课堂教学实录与反思 [J], 郑以滨
2.让生活走进数学的课堂——《生活中的百分数问题》复习课教学片断与反思 [J], 李琦
3.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百分数的应用”课堂教学实录与反思 [J], 郑以滨
4.让生活走进数学的课堂——《生活中的百分数问题》复习课教学片段与反思 [J], 李琦
5.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百分数的应用”课堂教学实录与反思 [J], 郑以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让数学回归生活 让生活走进课堂——“百分数的意义”教学例谈

让数学回归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百分数的意义”教学例谈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
应试教育观点下学生学习的背景是应试化的,而新的课程理念下学生学习的背景是生活化的,学生今天的知识学习和储备是为今后的社会生活服务的。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所以我们要认真展开数学生活化学习,构建更开放的数学学习平台,鼓励学生“学好生活化数学,用好数学乐生活”。
“百分数”是小学数学中学习的一种数,也是我们生活中使用较多的一种数,它最能体现生活于数学之间的鱼水关系。
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这节课中是如何体现数学贴近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的。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创设教学情境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在模拟现实情境中体悟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所以教师应注意创设教学情境,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
在“百分数的意义”课堂教学中,我在讲台上摆出了伊利酸酸乳、三一牛奶、天友炼乳三种牛奶,然后请两名学生担任超市营业员,我以消费者的身份来购买牛奶,请两名“营业员”给我推荐一种牛奶。
两名“营业员”从价格、数量、口味上给我推荐了伊利酸酸乳。
接着我请两名“营业员”从营养的角度(蛋白质指标)给我推荐牛奶。
两名“营业员”才拿起牛奶,仔细阅读上面各项营养指标。
然后我把三种牛奶的蛋白质含量写在黑板上:伊利酸酸乳2.5克三一牛奶2.3克天友炼乳4克。
我引导全班同学讨论,在讨论没有结果的时候,我出示第二组数据。
牛奶总重量:伊利牛奶250克、三一牛奶100克、天友炼乳100克。
数据的出现,引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很快通过已有的知识求出了各种蛋白质占总重量的几分之几。
在老师的引导下,将分数改写成分母为100的分数,最后比较出了三种牛奶营养成分的高低,从而得出应向消费者推荐哪一种牛奶。
巧设生活情境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巧设生活情境让数学课堂活起来数学课堂往往被认为是枯燥乏味的,学生们总是觉得数学是一门艰深的学科,很难理解和掌握。
如果我们能巧妙地设计生动的情境,让数学课堂活起来,那么学生们对数学的兴趣和理解也会随之增加。
本文将探讨如何巧设生活情境,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一、利用日常生活,激发学生兴趣在数学课堂上,我们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情境和例子,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在教学乘法时,可以引入购物和结账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来体会乘法的应用和意义。
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理解乘法的基本概念,还能意识到乘法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从而增加对数学的兴趣和认识。
二、结合游戏和竞赛,增加趣味性在数学课堂上,老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和竞赛,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学知识。
可以设计数学拼图比赛、数学运算比赛等,让学生在比赛中竞争、合作和学习,从而增加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这样一来,学生会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和兴趣。
三、引入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在数学课堂上,我们可以引入一些实际的问题和情境,让学生动手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能力。
在教学几何学时,可以引入建筑设计、城市规划等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几何知识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理解几何知识的应用,还能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想象力,从而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和趣味性。
四、组织实践活动,增强体验感在数学课堂上,我们可以组织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和意义。
在教学测量学时,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园或社区进行实地测量,让他们通过实践活动来感受测量的重要性和应用场景。
这样一来,学生会更加深入地理解测量知识,增强对数学的体验感和实际应用能力。
五、鼓励创新思维,拓展数学视野在数学课堂上,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发展创新思维,拓展数学视野。
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数学实验、探究数学问题,引导他们发现和解决数学中的新问题和新现象。
这样一来,学生会养成主动探究和创新的习惯,从而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探求欲。
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最新资料推荐------------------------------------------------------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
这是对数学与生活关系的精彩描述。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情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这就强化了数学教学的生活性和实用性。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不但要把生活引进课堂,促其生活化,而且要让学生带着数学走进生活,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去体会数学的价值,促其数学化。
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我们到底要培养孩子什么?我认为,归根结底是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而数学能力的核心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想让学生获得这种能力,关键要让他们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他们的应用意识和欲望。
因此,数学学习要回归于儿童的生活,要在学习中时时关注儿童关心什么?对什么感兴趣?经历了什么?在生活中发现了什么?创1/ 11造性地挖掘课程资源,让数学学习与儿童自己的生活充分地融合起来,将数学学习纳入他们的生活背景之中,进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在实际生活中感受数学的存在,抽象出数学知识。
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结合生活实际,培养数学意识。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把学数学和生活体验结合起来,不仅生动、深刻,而且进行了人文教育。
学习了长度单位,让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长度单位;学习了圆的知识后,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方的和三角形的行不行?为什么?还可以让学生想办法找圆形物体的圆心。
如何架设课堂与生活的桥梁

如何架设课堂与生活的桥梁如果你问学生哪门课最抽象、困难、枯燥、乏味,基本上答案都是数学。
这并不是数学这门课的错,而是长期题海战、反复训练带给了学生身心俱损的伤害,引发了他们对数学的恐惧心理。
荷兰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过:“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
”数学应该走出书本,走进生活,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这就要求教师想方设法让数学活泼起来,让学生眼睛亮起来,让课堂精彩起来。
在教学中,怎样来架设数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本人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下自己的做法:一、运用生活画面导入课堂,使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引入的生活画面形态色彩越逼真,学生学习就越有兴趣,理解得就越深刻,学生学习就越主动。
例如学习《镶嵌》这一课时,我就问:“同学们见过蜜蜂的蜂窝吗?可爱的小家伙筑建了奇妙的正六面体结构的蜂窝,你想知道这其中的奥妙吗?你知道教室里地板的瓷砖怎么铺而没有空隙吗?”,“你见过的铺设地板的瓷砖是什么形状的?”问题一提出,马上引起了学生的兴趣,紧接着演示正六面体结构的蜂窝和一些用瓷砖铺设的著名广场及建筑物,借此研究用多边形铺设地板的数学原理。
学生学到了课本以外的知识,激发了学习兴趣,并对本节课有了深刻的印象,又使学生能理解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
二、创设生活情境,使学习过程充满生活气息要力求从学生熟悉的数学实例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创设情境,提出有关数学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打折销售”时,先创设一个小商店,我当营业员出示一些商品及其单价,让学生扮演顾客进行购物活动,师生互动,课堂气氛热烈。
在活动中,学生去理解商品的进价、售价和利润等,引导学生思考“利润是如何产生的”及“每件商品的进价、售价和利润之间有何关系”等问题,这时学习商品的进价、售价和利润等已成为学生的自身需要。
然后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对本次提到的商品打八折销售,打折销售的商品中顾客能否真正得利?于是又激起了学生的探求欲望。
让数学从生活来到生活中去

让数学从生活来到生活中去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和理解数学。
应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数学从生活中来;重视课程内容与现实的联系,增选在现代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内容,开发实践应用环节,加强实验和各类实践活动,让数学到生活中去。
一、让数学从生活中来(一)捕捉生活现象,感知数学问题在学生的眼中,数学是一些符号与文字的结合,是抽象的、枯燥的,而生活却是丰富多彩、充满情趣的,是他们天天要经历的。
他们对生活充满着具体的、感性的认识。
因此,教师应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及时地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
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由于长方体各部分间存在着“相对”和“相交”的位置关系,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两种位置关系呢?我从学生的鼓掌入手,用两只手分别做了“上下相对”“左右相对”“前后相对”“十字相交”等动作,学生很快便掌握了这两种位置关系。
(二)创设生活情景,探究数学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新教材提供了大量的富有情趣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情景。
如教学“数一数”时,教材创设了儿童乐园情景,学生通过看图观察,有序地“数数”,便能体会到生活中随时都在用数字。
再如,教学“统计”时,教师可利用“大象过生日”这一情景引导学生学习“统计”,之后让学生统计出小组成员的年龄、喜欢吃的水果等,并让他们在家里运用所学的统计知识统计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三)再现生活场景,领略数学魅力数学知识比较抽象,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需要,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伺机再现“生活场景”,让学生模拟生活,使抽象的概念实际化、生活化。
创设“生活课堂” 让高中数学不再枯燥

创设“生活课堂” 让高中数学不再枯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方式的改革,人们对于学习方式和课堂形式也有了更多的期待和要求。
对于高中生来说,数学的学习一直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尤其是对于那些对数学不感兴趣的学生来说,高中数学课堂更是一段枯燥而无趣的时光。
要让高中数学不再枯燥,需要学校和教师们积极创新教学方式和课堂形式,让学生从实践和生活中真正体会数学的魅力。
我们提出创设“生活课堂”,让高中数学不再枯燥的想法。
什么是“生活课堂”?“生活课堂”是指将数学课程与学生日常生活和实际情境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数学的价值和应用。
在“生活课堂”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和实际情境,设计各种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式,深入理解数学知识,并且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解决问题。
在“生活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各种生动有趣的数学实验,让学生从实践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在学习圆周率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球体的直径和周长的关系,引导学生自己探究出圆周率π,并利用实验的方式进行验证。
在学习三角函数的时候,可以通过实际测量角度和边长的关系,让学生亲自体验和验证三角函数定理。
通过这些生动的实验活动,学生不仅可以深入理解数学知识,而且还能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在“生活课堂”中,教师还可以设计各种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结合的数学案例,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的乐趣。
在学习函数的时候,可以让学生通过调查和收集数据,设计自己感兴趣的函数模型,并结合实际情境进行分析和解释。
在学习几何的时候,可以通过实际的建筑结构和地图测量等案例,让学生体验和探究几何知识的应用。
除了教师的创新设计,学校还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验数学的巧妙和美妙。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数学建模比赛和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和开展实践项目,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和实用性。
学校还可以组织各种与数学有关的参观活动和实践实习,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感受数学知识的广泛应用和社会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同时数学课程标准还要求“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实践中去”。
基于对数学课程标准的理解,我在数学教学中密切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使学生感觉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就是一种游戏,体会到数学好玩。
1、运用生活实例,导入新课
新课导入是一堂课的开端,而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可见新课导入,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结合学生身边的实例导入新课,不但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的内驱力,还可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新教材“数一数”时,我问:小朋友,你们喜欢去儿童乐园玩吗?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公园玩,好吗?然后用多媒体演示儿童乐园的活动场景:可爱的大象滑梯、旋转的小飞机、天空中飞翔的小鸟、花丛中飞舞的蝴蝶、快乐的小朋友……漂亮的画面配上美妙的音乐,使学生仿佛置身在情景之中,然后让学生数一数画面中的小飞机、天空中飞翔的小鸟以及公园中有多少小朋友,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学习。
又如,在学习“分类”这节课时,我在课堂上设置了一个学习用品超市,将事前准备好的作业本、铅笔、橡皮、削笔刀、圆珠笔等学习用品分类标上价格,让学生人人当一次超市售货员,学生在切身感受购物情境的同时体会到物品的分类,孩子们很感兴趣,学习热情很快就被调动起来,从而很自然的进入新课。
可见,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具有形象性和启发性,它能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增强学习动机和学习信心,不仅有助于引导学生进入数学情境,也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2、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新知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学习的材料与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习才会有趣味,才能加深对新知的理解。
在教学“比大小”时,我让学生们试着分别比一比老师和小朋友的高度,通过比较,很容易让学生初步感受到高和低的区别。
再通过让他们比较具体数,看一看那个数大,那个数小,从简单的两个比较,深化到多个之间比较。
再比如,比较速度快慢时,学生是很难明白什么是比较的标准不同。
要想让学生理解,方法很简单,举例他们体育课上跑步的成绩,问题就迎刃而解。
3、设计数学活动,巩固新知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联系生活实际组织各种活动,使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
如教学数的组成时,就可以和学生玩“拍手掌找朋友”的游戏,如10的组成,老师可以边拍手边说:我是6,谁是我的好朋友,学生就会拍手回答:我是4,我是你的好朋友,然后一起说数的组成:6和4,4和6组成10;教学加减法时,我请小朋友们根据小故事来列算式:妈妈买了5个苹果,都给大家吃完了,所以5-5=0;我本来有8本作业本,借给小朋友5本,让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很快就提出还剩下多少本?所以8-5=3;昨天我得了5朵小红花,今天老师又奖我2朵,我就有7朵红花了,所以5+2=7……通过小朋友们精彩的演绎,数字不再是简单的数字,数学也不再是枯燥的数学。
数学和他们的实际生活已经架起了美丽的桥梁,简单的加减法式子变成了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游戏中学习数学,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学生数学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让数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从而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是“皇冠上的明珠”而高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