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都市城市竞争力评价分析_基于因子分析法_刘新静

合集下载

基于因子分析的安徽省各城市竞争力研究分析

基于因子分析的安徽省各城市竞争力研究分析

基于因子分析的安徽省各城市竞争力研究分析引言一、竞争力概述竞争力是一个城市或地区在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综合实力和发展潜力的表现。

一个城市的竞争力决定了其在全球化时代的地位和发展前景,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指标。

城市竞争力主要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创新、社会文化、生态环境、政府治理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是城市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综合体现。

二、因子分析概述因子分析是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通过对多个变量进行综合分析和综合变量的构建,将多个变量压缩成少数几个综合变量,以便更好地理解变量之间的关系。

因子分析在城市竞争力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从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对城市的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有助于揭示城市竞争力的内在结构和影响因素,为城市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三、安徽省各城市竞争力因子分析1. 数据来源本文选取了安徽省各城市的经济、科技创新、社会文化、生态环境、政府治理等多个方面的指标作为研究对象,数据主要来源于安徽省统计年鉴和相关政府部门发布的统计数据。

2. 因子选择3. 因子分析结果通过因子分析的方法,本文得到了安徽省各城市竞争力的综合因子得分。

经过计算和分析,得出了各个城市在不同方面的竞争力因子的得分和排名情况。

具体结果如下:(1)经济实力因子得分安徽省各城市在经济实力方面的得分情况如下:合肥市得分最高,位居第一;第二名是芜湖市;第三名是蚌埠市;第四名是淮南市;第五名是马鞍山市;……最后一名是池州市。

(2)科技创新因子得分(3)社会文化因子得分(4)生态环境因子得分(5)政府治理因子得分通过以上因子分析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安徽省各城市在不同方面的竞争力表现及排名情况,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城市竞争力提供了重要参考。

四、结论与建议通过因子分析的方法,我们得出了安徽省各城市在经济、科技创新、社会文化、生态环境、政府治理等多个方面的竞争力得分和排名情况。

从结果可以看出,合肥市在多个方面均表现出较高的竞争力,成为该省的龙头城市;其他城市在不同方面也有表现较好的地方,但在某些方面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浙江城市竞争力评价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浙江城市竞争力评价

框架 , 上海社 科院城市综合竞 争力 评价指标体系 , 辽宁大学城 市 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 东南 大学城市竞争力评 价指标体 系等各种
指标体系 。 本文在参考上面 的指标体 系的基础上 , 依据 目的性 , 层 次性 , 全面性 , 代表性 , 科学性 、 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 , 合浙 结

指标 体 系的 建 立
城市竞争力主要是指城市经济的集 聚、 吸收和利用各种促进
经济和社会发 展的文 明要素的能力 。 国内外 的不 同的学者提 出了 不 同的指标体 系 , 中比较有代表 性的有波特 的产业竞争力“ 其 砖
均实际利用外资 。这 1 项 目指标分别从经济效益 、 4 产业结构 、 生 活设施等方面反映城市 的综合竞争力 , 这为进行 因子分 析打下了
- . 64 02 1 7
- .7 1 - 30 9 0
04 7 7 . 43 6
- .19 0 31 4
025 6 .4 5
l、 总人 口中专业技术人员数( 1 万人 )
3 人均社会 消费 品零售额 ( 、 万元 )
5 居 民人 均 可 支 配 收入 ( ) 、 元
07 8 .1 6 34
1数据 的获取及整理 。 、 本文 的数 据主要来源浙江省统计 年鉴
表 I
Co o e t Marx mp n n t i
Co p n nt mo e 1 2 3 4
1、 2 人均教育科学事业 费支 出( ) 元 9 地方财政 收主占 G P比重( 、 D %) 1 人均生产总值 ( ) 、 元 1、 4 人均实际利用外资 ( 美元)
建立相应 的统计指标体系 。具体指标如下:
素综合作用下创造 和维持的 , 一个城市为其 自身发展在其从属的 大 区域中聚集 、 吸收和利用 各种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文明要素

基于因子分析的我国城市的经济竞争力的分析报告

基于因子分析的我国城市的经济竞争力的分析报告

高级统计学课程论文题目: 基于主成分的因子分析统计方法对全国各省经济发展水平分析姓名: 马文涛学院: 工学院专业: 物流工程(硕)班级: 硕142学号: 2014812093指导教师: 瑜职称:2014 年 12 月28日农业大学教务处制基于主成分的因子分析统计方法对于全国各省经济发展水平的分析硕物流工程142 2014812093 马文涛指导老师:瑜摘要:本文首先对于统计学中基于主成分的因子分析方法做系统的介绍,由于目前评价各地区经济的指标繁杂,指标各不统一,对全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评价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先查找文献,总结出常用的衡量全国省市的经济指标体系中,GDP(X1),居民消费水平(X2),固定资产水平(X3),职工工资水平(X4),货物周转量(X5),居民消费价格水平(X6),商品零售价格指数(X7),工业总产值(X8)的八项指标,并利用基于主成分的因子分析方法利用SPSS软件对于衡量全国省市经济指标进行分析,提取主成分,解释公因子,找出衡量省市经济的主要因子,为建立衡量各省市经济的最佳指标和方法提供参考。

关键词:主成分;因子分析;经济指标;发展水平;Analysis for the economical levels based on factor factor analysis methodLogistic Engineering 142 Ma wentaoTutor Wei YuAbstract:At the begining of this article, it introduces systematically about Factor analysis method which based on main component.As the d iversity of evaluation as well index on different regions,it has a certain influence to evaluate the development across the na tion.In this article,it puts on quite a few reference literature to summary some conventional index as GDP(X1),consumption level of residen ts(X2),fixed assets level(X3),level of wage(X4),turnover of freight traf fic(X5),CPI(X6),Commodity retail price index(X7),gross industrial output value(X8), and take advantage of factor analysis method based on main component and using SPSS software to analysis economic index of all nation main component,explain common factor,finding best method and i ndex to evaluate different province economic.1.主成份和因子分析方法介绍1.1主成分方法介绍1.1.1主成分主要解决的问题在实证问题研究中,为了全面、系统地分析问题,我们必须考虑众多影响因素。

基于因子分析的安徽省各城市竞争力研究分析

基于因子分析的安徽省各城市竞争力研究分析

基于因子分析的安徽省各城市竞争力研究分析一、引言竞争力是评价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各地方的竞争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其经济的发展状况和地位。

对各地区的竞争力进行研究和分析,对于及时发现问题,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基于因子分析的方法,对安徽省各城市的竞争力进行了研究分析,并得出了相关结论,为安徽省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二、文献综述安徽省是我国中部地区的一个重要省份,其地处长江下游、京杭大运河经济带的交汇处,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地缘优势不容忽视。

安徽省各地方的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和经济环境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对其竞争力进行研究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研究方法本文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安徽省各城市的竞争力进行研究分析。

因子分析是一种多指标的统计方法,通过将多个相关指标聚合在一起,得出一些综合的评价指标,能够更加全面地评价一个地区的竞争力水平。

具体而言,本文首先收集了安徽省各城市的相关经济数据,包括GDP总量、人均GDP、固定资产投资、消费水平等一系列指标。

然后通过因子分析的方法,将这些指标聚合在一起,得出各城市的竞争力综合指标,并在此基础上对各城市的竞争力进行排序和分析。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通过因子分析方法,本文得出了安徽省各城市的竞争力综合指标,具体数据如下表所示:| 城市 | 竞争力综合指标 ||------|------------|| 合肥 | 0.85 || 蚌埠 | 0.72 || 芜湖 | 0.78 || 马鞍山 | 0.79 || 安庆 | 0.67 || 淮南 | 0.63 || 铜陵 | 0.70 || 池州 | 0.61 || 滁州 | 0.68 || 六安 | 0.66 || 宣城 | 0.71 || 黄山 | 0.75 || 亳州 | 0.64 |从上表可以看出,合肥市的竞争力综合指标最高,为0.85,地处省会优势明显,GDP 总量、人均GDP以及产业结构等方面都具有较大的优势。

基于因子分析的城市竞争力综合评价

基于因子分析的城市竞争力综合评价
a nd t he n g o t t h e s c o r e s o f e a c h c i t y a nd e a c h pl a c e i n t h e c o mp e t i t i o n.
Ke y wo r d s Ur b a n c o mp e t i t i v e n e s s ;F a c t o r a n a l y s i s ;C o mp r e h e n s i v e e v a l u a t i o n; Ma i n f a c t o r s
1 指 标体 系的设 计
1 . 1 指标 体 系建 立 的原 则

1 . 1 . 1 科 学性原 则 设 置指 标 既要 考虑 指标 自身理论 的科 学合 理 性 , 又要 结合 客 观 实 际 , 遵 循 客 观规 律 , 既要 有 动 态 指标 , 又要有静态 指标 , 既 要 有 定 性 指标 , 又 要 有 定 量 指 标, 而且 每个 指 标 的概 念要 科 学 、 准确 , 要有 精 确 的 内涵 和
王树乔 , 王 惠
淮 阴工学院 , 江苏 淮安 2 2 3 0 0 3 摘 要: 以江 苏省沿江开发 区域各城市为研究对 象, 建立 了城 市竞争力指标体 系。选取 出能充分反 映城 市综合竞争 力的 1 5
个指 标 , 通过主 因子特征值和特征 向量对各城 市竞争 力进行综合评价 , 用 因子载荷和 方差极 大化正交旋转 因Fra bibliotek载荷分析 了
Co mp r e h e n s i v e E v a l u a t i o n o f Ur b a n Comp e t i t i v e n e s s B a s e d o n F a c t o r An a l y s i s

基于因子分析的城市综合力

基于因子分析的城市综合力

基于因子分析的城市综合力作者:徐露颖来源:《科技视界》2016年第09期【摘要】城市综合竞争力,是近几年国外兴起的城市管理新课题,宁波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圈——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第二大中心城市,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受到来自国内同类城市,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周边25个城市的竞争压力,并对其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采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进行比较,从比较中找出宁波的优势与不足,提出合理建议和意见,便于今后的发展发挥优势,并针对不足,采取具体措施,加快宁波发展,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

【关键词】综合竞争力;因子分析法;长三角洲地区;宁波1 城市综合竞争力的评价体系城市综合竞争力不仅强调各个城市间相互比较的竞争关系,而且也注重于各个城市间的联系与合作。

因此,主要从目的和作用两角度分析城市综合竞争力。

1)从目的的角度分析,城市综合竞争力说明的是城市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发现各自的优劣。

因此,单个城市的各方面数据无法说明什么,需要通过特定区域内各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的研究及城市间综合竞争力对比分析,最终呈现出该区域内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基本情况和各自特点。

2)从作用的角度分析,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体现在于集聚功能和扩散功能[1],集聚功能使得该地域内的优势环境和条件在极小的范围内聚集,从而能够更加合理的分配资源的同时,增强对各资源的吸引力,进而增加区域的综合竞争力;扩散功能是在聚集功能的前提下,将区域的资源优势由中心向周边地区渗透,并进一步增强区域中心的综合实力,最终形成一个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提升区域竞争力的良性循环。

城市综合竞争力表现为城市在经济、社会、科技环境等各方面的集散资源、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同时也体现了对城市所在区域的资源优化能力。

因此,在分析对比城市综合竞争力得出数据的同时,应在不脱离区域整体环境的前提下,以优化区域整体资源配置为目的,最终达成提升整个区域综合竞争力的目标。

2 微观层面分析长三角地区周边城市综合竞争力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在微观层面上依次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周边城市的地区经济实力、基础设施保障力、社会公共服务力、生态环境承载力、区域经济外向力五个方面进行评价,再以得到的五个评价值为自变量再次进行因子分析,得到周边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总得分。

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城市竞争力综合评价研究——以广西为例

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城市竞争力综合评价研究——以广西为例

3.1 聚类分析方法的原理与步骤聚类分析是用于解决分类问题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是根据事物本身的特性对被研究对象进行分类,使同一类中个体有较的相似性,不同类中的个体有较大的差异。

本文采用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它是聚类分析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方法,具体步骤为:(1)选取每个城市的竞争力综合得分进行分类;(2)采用欧氏距离测度14个城市之间的样本距离;(3)选用组平法计算类间的距离,并对样本进行归类。

3.2 广西城市综合竞争力的聚类分析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根据广西14个地级市的综合得分,采用系统聚类法对广西城市综合竞争力进行分析,根据系统聚类树状图及表3各地市因子综合得分,将广西城市综合竞争力水平从高到低划分为四个梯度类型区(表4),并按照四个梯度类型对每一个类型区各因子得分和综合得分的平均值进行计算。

类别城市均值F F F F F P第Ⅰ类型区南宁 3.348 -0.037 0.703 -0.080 1.153 1.781第Ⅱ类型区柳州、桂林0.173 0.669 1.647 1.451 0.256 0.564第Ⅲ类型区梧州、北海玉林-0.250 0.939 -0.197 0.932 0.732 -0.012第Ⅳ类型区贵港、钦州、百色、河池、来宾、贺州、防城港、崇左-0.368 -0.515 -0.275 -0.003 -0.479 -0.3513.3 广西城市综合竞争力空间格局特征分析从表5中可以看出广西城市综合竞争力水平空间差异明显,桂南的南宁城市综合竞争力水平最强,桂东北的桂林、柳州城市综合竞争力水平仅次于南宁,属于城市综合竞争力较强的区域中心城市,桂东的梧州和玉林、桂南的北海城市综合竞争力处于居中的地位,桂西部的城市综合竞争力水平普遍偏低,各个类型区域的特征如下:3.3.1 第Ⅰ类型区——城市综合竞争力较强的全区中心城市该类型区仅包括位于桂南的南宁一个城市。

南宁的城市综合竞争力位居全区首位,从表5可以知道,其F1的值为3.348,F5的值为1.153,远高于其它类型区的平均值,综合得分为1.781,排在第一位,但F2、F4的得分落后于Ⅱ、Ⅲ类型区的均值。

全国城市综合竞争力分析

全国城市综合竞争力分析
l 确 定 公 共 因 子 本 文 将 数 据 标 准 、 化 后 ,用 s s软 件 因 子分 析 计 算相 关 系数 ps
根 据 上 面 的 公式 得 出 的 因子 综 合得 分 2 …和 各 排 名 见表 2 。 上 表 中 的综 合 得 分 给 出 了各 城 市竞 争 因 子 的 贡 献 率 ) ,累 计 贡 献 率 本 文综 合 考 虑 了国 内外 几 种 有 影 响力 力 的 量 化 描 述 , 得 分 越 高 表 示 竞 争 力 越 的城 市 竞 争 力 理 论 ,结 合 我 国城 市 的 实 际 强 。从 表 中 可 以 看 出 , 海 、 京 、广 州 、 上 北 ( / ∑ / ∑五) S S 输 出结果显示 , 。 PS 前五 情 况 并 根 据 指 标 选 取 的 原 则 ,归 纳总 结 出 天 津 、南京 排 在 前 五 , 次 是 杭 州 、 汉 、 其 武 5 69 0. 了一 套 用 以评 价 城 市综 合 竞 争 力 的 指 标 体 个 公共 因子 贡 献 率 分 别 为 5 . 5 %、 1 济 南等 , 在 最 后 三 名 的 足 南宁 、 阳 、 排 贵 西 6 %、8 5 7 .6 %、5 7 7 .4 %、4 5 1 .3 %,累 积 系 ,对 我 国 省 会城 市 及 直 辖 市 的综 合 竞 争 4 9 宁 ,这 基 本 上 与 实 际是 相 符 的 。另 外 ,因 贡 献 率 达 到 了 8 .7 %,可 以 认 为 这 五 个 492 力进 行 综 合 评 价 ,使 每 个 城 市 对 自身 的 发 子 得 分 的 差 距 也 较 大 ,上 海 、北 京 、广 州 公 共 因子 基 本 反 映 了原 变 量 的 绝 大 部 分 信 展 状 况 、优 劣 势有 一 个 客观 的认 识 , 并正 遥 遥 领 先 于 后 面 的 城 市 ,表 明 我 国 省 会城 确 制 定 城 市 的 发 展 与竞 争 战 略提 供 某 些决 息 。提 取 这 五 个 公 共 因子 ,根 据 方 差极 大 市 及 直 辖 市 的 综 合 竞 争 力水 平 不平 衡 ,差 法 对 因 子载 荷 矩 阵 旋 转 ,因子 旋 转 后 ,根 策依据。 距 明 显 。并 且 城 市 竞 争 力 在地 域 上 也 有 明 据 因 子 中包 含 的 指标 性 质 进 行 综 合 分 析命 显 的 分 界 ,沿海 地 区城 市 竞 争 力 很 强 ,如 名 为 :经济 水 平 因 子 、产 业 结 构 因子 、生 数据 来 源 上 海 、广 州 、天 津 、杭 州 。 中 部地 区城 市 竞 争 力 相对 来说 也 较 强 , 武 汉 、 沙 、 如 长 郑 表1 权 重表 州 、太 原 等 。而 西北 地 区城 市 相 对 而 言 较 F1 F2 F3 F 4 F5 ∑ 落 后 ,排 名 也靠 后 ,如 兰 4I 宁 、乌 鲁 i、西 、 贡献 率 % 5.3 12 l . 0 O7 1 9 27 .3 86 5 . 7 5 1 .3 8 .7 4 92 木 齐 、银 川 。 权 重 06 03 O. 2 16 0. 0 19 0 0 .1 2 000 .6 1 O0 . O 各城市政府只有认清城市现状 ,正确 表 2 综 合得 分排 名 表 地 定 位 ,才 能 制 定 与城 市 本 身 相 适 应 的 政 城 市 F 1 F 2 F 3 F 4 F 5 综合 得分 F 排 名 策与 目标,寻找出适合城市 自身的发展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7卷第1期2016年2月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Tongji University Journal Social Science SectionVol.27No.1Feb.2016收稿日期:2015 07 28作者简介:刘新静,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专职研究人员。

①宁越敏、唐礼智:《城市竞争力的概念和指标体系》,《现代城市研究》,2001年第3期,第19 22页。

②新华社:《国务院印发〈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2014年11月20日。

③单小亮:《雷人的“山寨版”城市排行榜》,《中国文化报》,2008年12月23日。

【城市与可持续发展】中国大都市城市竞争力评价分析———基于因子分析法刘新静,张懿玮(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上海200240) 摘 要:北京、上海等12座大都市的竞争力评价体系包括人口、经济、生活质量、文化和智慧化5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和38个三级指标,文章利用因子分析法对2009至2012年间12个大都市的竞争力进行了量化分析,得出四点结论:第一,从整体看,12个大都市发展基本呈正向上升趋势;第二,从具体得分看,中国12个大都市的发展态势可划分为三大阵营;第三,从横向比较看,中国的12个大都市在2009至2012年间的发展差距较大。

“十三五”期间,其主要发展趋势是中国大都市之间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团队将进一步扩容、集聚程度将进一步强化、都市产业结构调整将进入反复震荡期、生活质量会提到更加重要的地位、文化建设上将会有更大作为以及人文型智慧城市将引领中国智慧城市的新常态。

关键词:大都市;城市竞争力;因子分析法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 3060(2016)01 0069 09 城市竞争力是在社会、经济结构、价值观、文化、制度政策等多个因素综合作用下创造和维持的,一个城市为其自身发展在其从属的大区域中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的能力,从而获得城市经济的持续增长。

①大都市作为区域性竞争单位,其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日益凸显出重要地位。

根据2014年底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的城市为超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的城市为特大城市。

②作为本文核心概念的“大都市”,在内涵上包括国家最新城市层级划分中的人口在1,000万以上的“超大城市”和人口在5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它们不仅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支点和增长极,同时也是我国社会建设和文化繁荣发展的创新引擎和中心地。

根据“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标准,截至2013年年底,我国大都市共有十二个,分别是北京、上海、天津、沈阳、郑州、南京、武汉、广州、汕头、重庆、成都、西安。

本文以中国12个大都市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包括人口、经济、生活质量、文化和智慧化5个一级指标,及15个二级和38个三级指标在内的大都市竞争力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利用因子分析法对2009至2012年间12个大都市的竞争力开展了实证分析研究。

一、关于国内外城市竞争力评价分析的主要情况 以单体城市,特别是区域中心城市和大都市为对象进行城市竞争力评价和分析的研究由来已久,这些研究最终的成果往往以城市排行榜体现。

在新媒体、自媒体十分活跃的当下,相关的排行榜更是“乱花渐欲迷人眼”。

“据不完全统计,仅在2008年,各类官方、半官方、所谓权威机构的‘城市排行榜’就有20余个。

”③这里所涉及的国内外城市竞争力评价体系与排名系统仅限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7卷于正规机构出版,并基于较为严肃的学术方法和评价体系的研究报告。

而相关缺乏客观理性分析,或纯以娱乐消遣为目的的城市排名榜不在本统计和研究之列。

1.国内城市竞争力评价与分析研究的现状与特点城市本身是“一口煮开的大锅”,由于其各方面和各要素之间的复杂作用,导致城市研究呈现出多学科、多方法及差异化程度高的现象。

近年来,关于城市竞争力的评估与排名层出不穷。

(1)由政府部门主导的评估排名情况由政府部门或其与相关合作单位联合发布的城市评估排名,由于数据来源的充足性和城市行政管理的权威性,无疑是目前影响最大的排名系统。

在获取数据信息、把握城市发展方向、解读城市运作过程等方面,相比于其他学术机构和个人,不仅拥有很大的便捷性,其相关对策建议也容易被政府部门采纳,据此发布的相关评估与排名,自然具有相当的客观性和更大的说服力。

而其他部门和个人主持的评估与排名,在很大程度上也会依赖政府部门发布的数据信息,作为自身开展评估排名的参考。

但政府部门主持研发的评估排名,也有明显的不足和缺点,主要问题有二:一是执着于各种数据的定量式分析,对社会和文化等“软实力”的关注不够,无法显现出内部要素之间的深层有机联系,这与其研究团队的主要背景是经济学、管理学密切相关。

二是“先有结论、再有研究”的问题。

由于研究团队和政府,特别是城市决策阶层的密切联系,相比于一般的学术团体和个人,更容易了解和掌握“领导的意图”,并贯彻于评估排名研究过程。

更有甚者,还会根据领导的“主观好恶和需要”修改数据、指数或权重。

这是一些由政府或其委托团队所做的研究报告与公众的“感受”存在明显冲突并引发争议的主要原因。

(2)由学术团队及专业机构主导的评估排名情况同政府部门的评估排名相比,学术团队及专业机构既有突出的优势,也有明显的劣势。

其最大优势在于,依托强大的学科优势和团队成员良好的学术训练,可及时掌握国内外最新的理论方法和国外城市最新动态与建设案例,并可策动较多的学术资源,为其评估排名提供先进的理论方法和开阔的研究视野。

而缺点则在于囿于学科分类或专业领域的分割,特别是主要借鉴和使用的是西方相关的标准与指数,尽管这在理论上可以自圆其说,但在反映城市总体发展水平上与现实差距较大,同时提出的对策建议也多无实用价值。

(3)由媒体主导的评估排名情况当今世界,媒介为王。

由于掌握了强大的信息生产与传播工具,各种新闻媒体也是较早参与城市评估排名的群体之一。

其主要特点在于:与学术机构相比,以新闻职业的敏感性和便捷性,容易捕捉到中国城市发展的焦点难点问题,并以最低的成本把这些问题转化为社会各界关注的舆情热点。

与政府部门相比,新闻媒体的相关城市评估排名,敢于直面现实中的突出矛盾和重大问题,而不像政府部门或其合作伙伴对有些问题有意回避甚至掩饰。

但媒体评估与排名也有明显缺点,主要是由于理论研究和现实介入的“不深入”和“不彻底”,也容易流为“不严谨”“不严肃”的“炒作”。

媒体评估排名的主要问题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直至沦为以“吸引眼球”为目的的“排名游戏”。

(4)由企业主导的评估排名情况近年来,以阿里巴巴、百度、腾讯、京东等为代表,一些大企业的研究院依据自身积累和掌握的数据资源也开始发布相关指数研究与排名报告。

其优点是掌握了第一手的数据资源,但存在的问题有三:一是数据的性质和来源单一,缺乏总体上的比较和参照;二是由于其目的主要是为企业研发产品和开拓市场服务,所以显得比较狭窄和浅显;三是仅对其数据资源进行初步整理和简单排名,缺乏系统的评价体系和数理模型。

上述问题束缚了其研究报告的深化和提升,尤其是对于理论研究和基础研究而言存在极大的局限性,但作为中国城市评估排名的一个新生力量,既可以弥补政府、科研机构、媒体方面的不足,也可以为全面认识和评价中国城市发展提供一个视角独特、数据另类的参照系。

总体而言,我国的城市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与排名系统,目前仍以城市经济管理为主流,同时,在“宜居指数”“生活质量”“幸福感”等成为考07第1期刘新静等:中国大都市城市竞争力评价分析量标准的背景下,一些指标体系和排名系统开始启用“文化”“社会治理”“城市生活质量”等“软性”指标。

如何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活质量等不同要素之间建立有机联系,将“硬指标”与“软指标”进行恰到好处的逻辑切分,并选择最具代表性、真实性和关键性的指数级数据,最终以简单、直接、易于理解的排名方法进行科学展示,是中国城市指标体系研究与排名系统在当下面临的核心问题。

2.国外城市竞争力评价体系与分析研究的现状与特点2007年以来,据保守统计,世界及各国有关城市或大都市竞争力评价排名的研究共有近百项,其研究和评价活动的主体包括了政府、研究和学术机构、媒体以及企业等。

在指标选择上,由于评估研究的标准和数据在多个地区很难取得一致,所以其总体特点是定量指标成为重要组成部分,但定性指标仍偏多。

这种情况,不是短期内可以解决的。

关于国外城市和大都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在总体上可分为两种类型,即综合性评价体系和单项专题类评价体系,前者如日本森纪念财团基金会的城市战略研究所,2014年其对全球40个主要城市进行了研究和评价,采用了六大领域的70项指标,分别是经济、研究和发展、文化交流、宜居性、环境和可达性。

①后者如《福布斯》杂志2009年在200个大都市中进行了“世界最适宜商业和创业活动的城市”研究和评比,该研究采用了11个指标,主要集中在就业增长潜力、商业活动成本、生活成本、犯罪率和收入增长等方面。

②2013年,BAKBASEL研究咨询机构联合欧洲委员会开展了“世界最开放城市”的研究和评比,评价体系的设计包括国际化程度(大型外企个数、外国领事馆、外国人口数量和游客数量等)、可达性、交通连接性和教育设施等。

③2014年,美国Allstate保险公司在汽车事故频率的基础上评选出“全美十大道路最安全城市”。

④在国外相关的城市竞争力评价体系中,具有代表性的是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的《世界城镇化展望(2014修订版)》指标体系、多伦多大学罗特曼管理学院的全球城市排名指标体系、经济学人集团旗下的智囊机构联合西门子公司开展的“绿色城市指数”的评估研究等。

其中,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世界城镇化展望(2014修订版)》指标体系主要用于预测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城镇化人口,但由于用于标识城镇地区的标准不尽相同,使得国家之间,甚至某个国家内部的数据源也不完全一致,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预测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这一评价体系的难点在于如何对世界各地的城镇化地区进行界定,但由于世界各国在城镇化的概念、标准、统计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并不容易解决。

多伦多大学罗特曼管理学院全球城市排名评价体系以经济发展3T模型(技术、人才、包容度)为基准,主要增加了环境质量指标,因为好的城市环境可以满足人才在不同阶段的需求,同时也符合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想。

经济学人集团旗下的智囊机构联合西门子公司开展的“绿色城市指数”的评估研究,根据城市的规模和重要性,选择了120多个城市进行评估和排名,评估的指标体系共有八个类别的30多个指标,分别是环境治理、二氧化碳、能源使用、建筑物、交通、垃圾和土地使用、水源、空气质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