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管线间距规范

合集下载

架空、埋地热力管线的敷设间距要求

架空、埋地热力管线的敷设间距要求

交叉净距
给水管
1.5
0.15
排水管
1.5
0.15
煤气管(包括天然气管)压力P(kpa)
P≤400
1
0.15
400<P≤400
1.5
0.15
800<P≤1600
2
0.15
乙炔、氧气管
1.5
0.25
压缩空气或二氧化碳管
1
0.15
电力电缆
2
0.5
电缆
直埋电缆
1
0.5
电缆管道
1
0.25
排水暗渠
1.5
0.5
铁路轨面
②管线与铁路、道路间的水平净距除应符合表中规定外,当管线埋深大于1.5m 时,管线外壁至路基坡脚的净距不应小于管线埋深。
③本表不适用于湿陷性黄土地区。 ④部分摘自丁部长的“供热工程”课本。
架空、埋地热力管线的敷设间距要求(2)
埋地热力管道与热力管沟外壁与其他各种地下管线之间的 最小净距(m)
名称
水平距离
架空、埋地热力管线的敷设间距要求(1)
1、厂区架空热力管道与建筑物、构筑物、道路、铁路和架空导线 之间的最小净距(m)
名称
水平距离
一、二级耐火等级的建筑物
允许沿外墙
铁路钢轨
外侧边缘3.0
道路路面边缘、排水沟边缘或路堤坡脚
1
人行道路边
0.5
架空导线(导线在热力0kv
外侧边缘2.0
35-110kv
外侧边缘4.0
交叉净距
跨铁路钢轨面5.5 距路面5.0 距路面2.5
1.5 2 3
注:当有困难时,以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道路路面边缘、排水沟边缘或路堤坡脚的 交叉净距可减少至4.5m

GB 50289-2016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汇总表格 (架空管线之间及其与建(构)筑物之间的最小水平净距

GB 50289-2016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汇总表格 (架空管线之间及其与建(构)筑物之间的最小水平净距

GB 50289-2016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 汇总表格
2管线距建筑物距离,除次高压燃气管道为其至外墙面外均为其至建筑物基础,当次高压燃气管道采取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或增加管壁厚度时,管道距建筑物外墙面不应小于3.0m;3地下燃气管线与铁塔基础边的水平净距,还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 50028地下燃气管线和交流电力线接地体净距的规定;
4燃气管线采用聚乙烯管材时,燃气管线与热力管线的最小水平净距应按现行行业标准《聚乙烯燃气管道工程技术规程》CJJ 63执行;
5直埋蒸汽管道与乔木最小水平间距为2.0m。

2燃气管线采用聚乙烯管材时,燃气管线与热力管线的最小垂直净距应按现行行业标准《聚乙烯燃气管道工程技术规程》CJJ63执行。

3铁路为时速大于等于200km/h客运专线时,铁路(轨底)与其他管线最小垂直净距为1.50m。

表5.0.10高压架空电力线路规划走廊宽度(单杆单回或单杆多回)注:架空电力线与其他管道及建(构)筑物的最小水平净距为最大计算风偏情况下的净距。

注:1架空电力线及架空通信线与建(构)筑物及其他管道的最小垂直净距为最大计算弧垂情况下的净距。

2括号内为特指与道路平行,但不跨越道路时的高度。

氧管线与其他管线设备间距

氧管线与其他管线设备间距

厂区及车间架空氧气管道与其他架空管线之间的最小间距表
注:①氧气管道与同一使用目的的燃气管并行敷设时,最小并行净距可减小到0.25m。

②氧气管道的阀门及管件接头与燃气、燃油管道上的阀门及管件接头,应沿管道轴线方向错开一定距离;当必须设置在一处时,则应适当的扩大管道之间的净距。

③电气设备与氧气的引出口不能满足上述距离要求时,可将两者安装在同一柱子的相对侧面;当为空腹柱子时,应在柱子上装设非燃烧体隔板局部隔开。

各管线间距规范

各管线间距规范

v1.0可编写可改正众智软件详见电气设计规范电缆线路电缆选择电力电缆型号的选择,应依据环境条件、敷设方式、用电设备的要乞降产品技术数据等因向来确立,一般按以下原则考虑:(1)在一般环境和场所内宜采纳铝芯电缆;在振动强烈和有特别要求的场所,应采纳铜芯电缆;规模较大的重要公共建筑亦宜采纳铜芯电缆。

(2)埋地敷设的电缆,宜采纳有外护层的铠装电缆。

在无机械损害可能的场所,也可采纳塑料护套电缆或带外护层的铅(铝)包电缆。

(3)在可能发生位移的土壤中(如沼泽地、流砂、大型建筑物邻近)埋地敷设电缆时,应采纳钢丝铠装电缆,或采纳举措(如预留电缆长度,用板桩或排桩加固土壤等)除去因电缆位移作用在电缆上的应力。

(4)在有化学腐化或杂散电流腐化的土壤中,不宜采纳埋地敷设电缆。

假如一定埋地时,应采纳防腐型电缆或采纳防备杂散电流腐化电缆的举措。

(5)敷设在管内或排管内的电缆,宜采纳塑料护套电缆,也可采纳裸铠装电缆。

(6)在电缆沟或电缆地道内敷设的电缆,不该采纳有易燃和延燃的外护层。

宜采纳裸铠装电缆、裸铅(铝)包电缆或阻燃塑料护套电缆。

(7)架空电缆宜采纳有外被层的电缆或全塑电缆。

(8)当电缆敷设在较大高差的场所时,宜采纳塑料绝缘电缆、不滴流电缆或干绝缘电缆。

(9)三相四线制线路中使用的电力电缆,应采纳四芯电缆。

电缆截面的选择,一般按电缆长久同意载流量和同意电压损失确立,并考虑环境温度的变化、多根电缆的并列以及土壤热阻率等的影响,分别依据敷设的条件进行校订。

若选出的截面为非标准截面时,应按上限选择。

电缆线路应进行短路条件下的热稳固校验,但用熔断器作为短路保护的电缆线路同意不作校验。

在电缆沟或电缆地道内敷设的电缆,当确立其空气计算温度时,除采纳规定的日夜均匀温度外,尚要依据电缆发热、散热和通风成效来确立。

当缺少计算资料时,可按规定空气温度加 5℃考虑。

当按短路热稳固条件确立的电缆截面大于按正常工作电流选择的截面时,应联合其余条件综合考虑,宜选择在短路时同意温度高的电缆。

规范里面生活污水管间距

规范里面生活污水管间距

规范里面生活污水管间距
案例一:
室外给水引入管与排水排出管的水平净距不得小于1m。

给水管道与污水管道在不同标高平行敷设,其垂直间距在500mm 以内时,给水管管径小于或等于200mm 的,管壁水平间距不得小于1.5m;管径大于200mm的,不得小于3m。

室内给水与排水管道平行敷设时,两管间的最小水平净距不得小于0.5m;交叉铺设时,垂直净距不得小于0.15m。

给水管应铺在排水管上面,若给水管必须铺在排水管的下面时,给水管应加套管,其长度不得小于排水管管径的3 倍。

见室外给水或室外排水设计规范,水平净距一般不小于1.0m,垂直净距不小于0.15m。

主要用途
1. 高速公路纵向、横向排水及透水;
2. 高速公路各种挡土墙背面及边沟垂直、水平排水;
3. 隧道、地下道之排水;
4. 市政工程、净水厂、污水处理厂、垃圾场等给排水;
5. 高尔夫球场、运动场、公园等休歇绿地之排水;
6. 山坡地开发边坡水土保持;
7. 整地工程之地下排水。

案例二:
市政工程雨水管与污水管间距要求多少的主要内容是根据《室外排水设计规范(2011年版)》(GB 50014-2006)及《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 50289-98,雨水管与污水管的水平距
根据《室外排水设计规范(2011年版)》(GB 50014-2006)及《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 50289-98,雨水管与污水管的水平距离没有要求,只要满足施工要求,可以做的下检查井即可;雨污水管垂直最小净距(管外壁)为0.15m。

天然气管道与其他管道的间距要求

天然气管道与其他管道的间距要求
0.15
热力管
燃气管在直埋管上方
0.5(加套管)
燃气管在直埋管下方
1.0(加套管)
燃气管在管沟上方
0.2(加套管)或0.4
燃气管在管沟下方0.3(加套 Nhomakorabea)电缆
直埋
0.50
在导管内
0.15
铁路轨底
1.20
有轨电车(轨底)
1.00
说明:中压管线按0.4MPa的间距执行。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0.5
0.5
在导管内
1.0
1.0
1.0
通信电缆
直埋
0.5
0.5
0.5
在导管内
1.0
1.0
1.0
其他燃气管道
DN≤300mm
0.4
0.4
0.4
DN>300mm
0.5
0.5
0.5
热力管
直埋
热水
1.0
1.0
1.0
蒸汽
2.0
2.0
2.0
在管沟内
(至外壁)
1.0
1.5
1.5
电杆(塔)
的基础
≤35kV
1.0
1.0
天然气管线设计要求
埋地聚乙烯燃气管道与建筑物、构筑物或相邻管道之间的最小水平净距(m)
项目
埋地聚乙烯燃气管道压力(MPa)
低压
<0.01
中压
B
≤0.2
A
≤0.4
建筑物
基础
0.7
1.0
1.5
外墙面
(出地面处)
-
-
-
给水管

各种地下管线之间最小水平净距(m)

各种地下管线之间最小水平净距(m)

附表各种地下管线之间最小水平净距(m)注:①表中给水管与排水管之间的净距适用于管径小于或等于200mm,当管径大于200mm时应就大于或等于3.0m;②大于或等于10KV的电力电缆与其它任何电力电缆之间应大于或等于0.25m,如加套管,净距可减至0.1m;小于10KV电力电缆之间应大于或等于0.1m;③低压燃气管的压力为小于或等于0.005MPa,中压为0.005~0.3MPa,高压为0.3~0.8Mpa。

附表二:各种地下管线之间最小垂直净距(m)附表三:各种管线与建、构筑物之间的最小水平间距(m)②表中给水管与围墙或篱笆的水平间距1.5m是适用于管径小于或等于200mm,当管径大于200mm时应大于或等于2.5m;③排水管与建筑物基础的水平间距,当埋深浅于建筑物基础时应大于或等于2.5m;④表中热力管与建筑物基础的最小水平间距对于管沟敷设的热力管道为0.5m,对于直埋闭式热力管道管径小于或等于250mm时为2.5m,管径大于或于300mm时为3.0m,对于直埋开式热力管道为5.0m。

附表四: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控制指标表注:FAR-容积率D-建筑密度GAR-绿地率附表五:建筑离界(用地红线)距离控制表注:H指建筑高度;S指规定间距附表六:建筑退让城市道路红线最小距离控制表注:①表中H指建筑高度,W指道路红线宽度。

②高层退让城市道路红线是指主体部分的退让,其裙房退让按多、低层建筑退让要求控制(裙房高度小于24米)。

③退让城市快速干道的距离,根据城市规划及有关要求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另行核定,原则上不得小于城市主要道路的相关标准。

④超高层建筑应相应加大退让距离,具体标准根据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或城市设计,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定。

文档附表七:宜春市各类建设项目自备停车位控制指标表6.2各种地下管线之间最小水平间距表。

管线敷设间距规范标准

管线敷设间距规范标准

管线敷设间距规范标准是指在沿路线布设的管线中,相邻管道之间的距离要符合所规定的标准。

在工程建设中,管线敷设的规划和设计不仅涉及到道路交通,还关系到供水、供气、供电、通信等方面。

因此,管道之间的间距规范标准显得尤为重要。

管线敷设间距规范的目的是保证管线布设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不同管线之间的间距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标准来设置,以防止不必要的事故和损失的发生。

常用的管线敷设间距规范有以下几类:一、给水管道和污水管道在市区内,给水管道和污水管道按国家标准功夫的规定设置间距。

在县乡、山区等地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调整。

一般来说,水管和污水管道的间距要求相对较小,为0.5米~1米左右。

二、天然气管道和油气管道在天然气和油气管道的敷设中,管道之间的间距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和企业安全规范的要求。

在城市内,天然气管道和油气管道的间距不少于3米,外部环境应根据场地大小和情况进行合理补充,以达到最佳的管道布局和布置。

三、通信电缆管道通信电缆管道通常被称为标准电缆通道。

这种管道不仅具有较高的通信质量和速度,而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为了保障通信设备的正常运行,通信电缆管道的间距要求相对较大,一般不低于1.5米。

四、其他管道此外,除了上述几种管道之外,还存在各种其他管道类别,例如:热水管道、空调管道、电缆管道等。

这些管道类别的间距规范标准也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来合理的进行调整。

在实际的工程建设中,针对不同区域和不同情况,要根据实际需要,制定和实施相应的管线敷设标准。

在敷设管道之前,必须对场地进行认真的勘探和测量,使管道布置更加合理,更加安全可靠。

总而言之,在管线敷设中,管道间距的设置不仅需要遵守国家标准和相关规范,而且也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管道的布置和设计更加合理,从而更好地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服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众智软件详见电气设计规范电缆线路电缆选择电力电缆型号的选择,应根据环境条件、敷设方式、用电设备的要求和产品技术数据等因素来确定,一般按下列原则考虑:(1)在一般环境和场所内宜采用铝芯电缆;在振动剧烈和有特殊要求的场所,应采用铜芯电缆;规模较大的重要公共建筑亦宜采用铜芯电缆。

(2)埋地敷设的电缆,宜采用有外护层的铠装电缆。

在无机械损伤可能的场所,也可采用塑料护套电缆或带外护层的铅(铝)包电缆。

(3)在可能发生位移的土壤中(如沼泽地、流砂、大型建筑物附近)埋地敷设电缆时,应采用钢丝铠装电缆,或采取措施(如预留电缆长度,用板桩或排桩加固土壤等)消除因电缆位移作用在电缆上的应力。

(4)在有化学腐蚀或杂散电流腐蚀的土壤中,不宜采用埋地敷设电缆。

如果必须埋地时,应采用防腐型电缆或采取防止杂散电流腐蚀电缆的措施。

(5)敷设在管内或排管内的电缆,宜采用塑料护套电缆,也可采用裸铠装电缆。

(6)在电缆沟或电缆隧道内敷设的电缆,不应采用有易燃和延燃的外护层。

宜采用裸铠装电缆、裸铅(铝)包电缆或阻燃塑料护套电缆。

(7)架空电缆宜采用有外被层的电缆或全塑电缆。

(8)当电缆敷设在较大高差的场所时,宜采用塑料绝缘电缆、不滴流电缆或干绝缘电缆。

(9)三相四线制线路中使用的电力电缆,应选用四芯电缆。

电缆截面的选择,一般按电缆长期允许载流量和允许电压损失确定,并考虑环境温度的变化、多根电缆的并列以及土壤热阻率等的影响,分别根据敷设的条件进行校正。

若选出的截面为非标准截面时,应按上限选择。

电缆线路应进行短路条件下的热稳定校验,但用熔断器作为短路保护的电缆线路允许不作校验。

在电缆沟或电缆隧道内敷设的电缆,当确定其空气计算温度时,除采用规定的昼夜平均温度外,尚要根据电缆发热、散热和通风效果来确定。

当缺乏计算资料时,可按规定空气温度加5C考虑。

当按短路热稳定条件确定的电缆截面大于按正常工作电流选择的截面时,应结合其他条件综合考虑,宜选择在短路时允许温度高的电缆。

单根电缆穿管(管内无人工通风)并敷设于空气中,其长期允许电流的校正系数参照下列数值:(1)低压电缆截面在95mm2及以下时为。

(2)低压电缆截面在120〜185mm2时为。

(3)敷设在地中的单根电缆穿管时,其长期允许电流按敷设在空气中考虑。

电缆不允许长期过负荷,在事故或紧急情况下(如转换负荷等)不超过2h 的过负荷能力可为:3kV为10%,6〜1OkV为15%。

沿不同冷却条件的路径敷设电缆线路时,其截面的选择见第8 章有关规定。

电缆埋地敷设当沿同一路径敷设的室外电缆根数为8 根及以下且场地有条件时,宜采用直接埋地敷设。

电缆在室外直接埋地敷设的深度不应小于,穿越农田时不应小于1m,并应在电缆上下各均匀铺设100mm 厚的细砂或软土,然后覆盖混凝土保护板或类似的保护层,覆盖的保护层应超过电缆两侧各50mm 。

在寒冷地区,电缆应埋设于冻土层以下。

当无法深埋时,应采取措施,防止电缆受到损坏。

直埋深度超过时可不考虑上部压力的机械损伤。

向一级负荷供电同一路径的双路电源电缆,不应敷设在同一沟内。

当无法分开时,可按本规范第条的有关规定执行。

电缆通过有振动和承受压力的下列各地段应穿管保护:(1 )电缆引入和引出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基础、楼板和过墙等处。

(2)电缆通过铁路、道路和可能受到机械损伤等地段。

(3)电缆引出地面2m 至地下处行人容易接触和可能受到机械损伤的地方。

埋地敷设的电缆之间及与各种设施平行或交叉的净距离,不应小于表所列数值。

有整埋地歌设的电缆之间及与各秤遼施的最小净距S 7 3 2 5注| ◎衣申廉圳尬护.应自在坤设範t也拮訪护外JS)的外第算址卜②ffiij电堰与毎琳噩木地平芥距盹平跟i③5?屮腐号内魏字21背呵棘韭段电樂穿宵・恤囱愎保沪立加跟無民怦护右龙竹的M小净叩+ 松电缆U水特、压编空吒彗平持・电缎与管渲揃崙養不士于0.甬尬时*平行力祈可减少呈典丽叫电缆与建筑物平行敷设时,电缆应埋设在建筑物的散水坡外。

电缆引入建筑物时,所穿保护管应超出建筑物散水坡100mm。

电缆与热力管沟交叉时,如电缆穿石棉水泥管保护,其长度应伸出热力管沟两侧各2m ;用隔热保护层时应超过热力管沟和电缆两侧各1m。

电缆与道路、铁路交叉时,应穿管保护,保护管应伸出路基1m。

埋地敷设的电缆长度,应比电缆沟长约%〜2%,并做波状敷设。

埋地敷设的电缆,接头盒下面必须垫混凝土基础板,其长度应伸出接头保护盒两侧〜。

电缆中间接头盒外面应设有生铁或混凝土保护盒,或者用铁管保护。

当周围介质对电缆有腐蚀作用或地下经常有水冬季会造成冰冻时,保护盒应注沥青。

电缆沿坡度敷设时,中间接头应保持水平。

多根电缆并列敷设时,中间接头的位置应互相错开,其净距不应小于。

沿坡度或垂直敷设油浸纸绝缘电缆时,其敷设水平高差不应大于表所列数值。

电缆敷设的弯曲半径与电缆外径的比值,不应小于表所列数值U 了决屮谁说腐君.包孵皑喘珈无恺煙电缆・倉电士电城中也播牯没然堆緣电迩了不満育电龍圧同、和愎支.昴曙變慢电填・★也电纜播栓划時弓电纜警°电缆在拐弯、接头、终端和进出建筑物等地段,应装设明显的方位标志。

直线段上应适当增设标桩,桩露出地面一般为。

电缆在电缆沟或隧道内敷设当电缆与地下管网交叉不多,地下水位较低,且无高温介质和熔化金属液体流人可能的地区,同一路径的电缆根数为18根及以下时,宜采用电缆沟敷设。

多于18根时,宜采用电缆隧道敷设。

电力电缆在电缆沟或电缆隧道内敷设时,其水平净距为35mm,但不应小于电缆外径。

电缆在电缆沟和电缆隧道内敷设时,其支架层间垂直距离和通道宽度不应小于表所列数值。

支架层间番直曲蔦和通遭宽廉的最小净距(m;表7.玉艮3电缆在电缆沟或电缆隧道内敷设时,支架间或固定点间的距离不应大于表所列数值电缆支架的长度,在电缆沟内不宜大于;在隧道内不宜大于。

在盐雾地区或化学气体腐蚀地区,电缆支架应涂防腐漆或采用铸铁支架。

电缆沟和电缆隧道应采取防水措施,其底部应做坡度不小于%的排水沟。

积水可直接接人排水管道或经集水坑用泵排出。

在支架上敷设电缆时,电力电缆应放在控制电缆的上层。

但1kV以下的电力电缆和控制电缆可并列敷设。

当两侧均有支架时,1kV以下的电力电缆和控制电缆宜与1kV以上的电力电缆分别敷设于不同侧支架上。

电缆沟在进入建筑物处应设防火墙。

电缆隧道进入建筑物处,以及在变电所围墙处,应设带门的防火墙。

此门应采用非燃烧材料或难燃烧材料制作,并应装锁。

隧道内采用电缆桥架、托盘敷设时,应符合本规范第节的有关规定。

并应每隔50m安装一个防火密闭隔门,桥架、托盘通过防火的密闭隔门或可燃性的隔板墙时,通过段的电缆应作防火处理。

电缆沟宜采用钢筋混凝土盖板,每块盖板的重量不宜超过50kg。

电缆隧道的净高不应低于,有困难时局部地段可适当降低隧道内应采取通风措施,一般为自然通风。

电缆隧道长度大于7m 时,两端应设出口(包括人孔),两个出口间的距离超过75m 时,尚应增加出口。

人孔井的直径不应小于。

电缆隧道内应有照明,其电压不应超过36V,否则应采取安全措施。

其他管线不得横穿电缆隧道。

电缆隧道和其他地下管线交叉时,应尽可能避免隧道局部下降。

电缆在排管内敷设电缆排管敷设方式,适用于电缆数量不多(一般不超过12 根),而道路交叉较多,路径拥挤,又不宜采用直埋或电缆沟敷设的地段。

排管可采用石棉水泥管或混凝土管。

敷设在排管内的电缆,应按本章第款选用,或采用特殊加厚的裸铅包电缆。

电缆排管应一次留足必要的备用管孔数,当无法预计发展情况时,除考虑散热孔外可留10%的备用孔,但不少于1〜2孔。

当地面上均匀荷载超过100kN/m 2或排管通过铁路及遇有类似情况时,必须采取加固措施,防止排管受到机械损伤。

排管孔的内径不应小于电缆外径的倍,但电力电缆的管孔内径不应小于90mm,控制电缆的管孔内径不应小于75mm。

电缆排管安装时应符合下列条件:(1 )排管安装时,应有倾向人孔井侧不小于%的排水坡度,并在人孔井内设集水坑,以便集中排水;(2)排管顶部距地面不宜小于,在人行道下面的排管可不小于;(3)排管沟底部应垫平夯实,并应铺设不少于80mm 厚的混凝土垫层。

在线路转角、分支处应设电缆人孔井,在直线段上,为便于拉引电缆也应设置一定数量的电缆人孔井,人孔井间的距离不宜大于150m。

电缆人孔井的净空高度不宜小于,其上部人孔的直径不应小于。

低压架空电力电缆当地下情况复杂不宜采用电缆直埋敷设,且用户密度高、用户的位置和数量变动较大,今后需要扩充和调整以及总图无隐蔽要求时,可采用架空电缆。

但在覆冰严重地区不宜采用架空电缆。

有关架空电缆线路的电杆和埋设要求见本章第条的有关规定。

架空电缆普通吊线或正吊线强度计算的安全系数不应小于3;辅助吊线强度计算的安全系数不应小于2。

架空电缆线路每条吊线上宜架设一根电缆。

杆上有两层吊线时,上下两吊线的垂直距离不应小于。

架空电缆与架空线路同杆时,电缆应在架空线路的下面,电缆与最下层的架空线横担的垂直间距不应小于。

架空电缆在吊线上以吊钩敷架,吊钩的间隔不应大于,吊线应采用不小于7/的镀锌铁绞线或具有同等强度及直径的绞线。

架空电缆与地面的最小净距不应小于表所列数值。

电缆保护管的加工与敷设电缆保护管的内径应大于电缆外径的倍。

当电缆与城镇街道、公路或铁路交叉时,保护管的管径不得小于100mm。

保护管的弯曲半径应符合所穿人电缆的允许弯曲半径,见表所列数值。

一根保护管的直角弯不得多于2个(但有中间接头盒,并便于安装、检修者可除外)。

保护管采用钢管时,其外表面应采用防腐处理,但埋人混凝土内的管子可不涂防腐漆。

当利用保护管作接地线时,管接头两侧应用跨接线焊接,若接头处采用套管焊接时可以例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