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_看得见风景的房间_中节奏的运用_段峰松
解析《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节奏的运用

解 析 《 得 见 风 景 的 房 语学 院 , 苏 无 锡 江 江 摘 要 : 十 世 纪 英 国 著 名 小说 家 爱 德 华 ・ 根 ・ 二 摩 福 24 2 ) 112
斯 特 在《 说 面 面观 》 从 七 个 面分 析 小说 , 奏便 是 其 小 中 节 中之 一 。 文 以 福 斯 特 的 节 奏 观 为 理 论 视 角 分 析 《 得 见 本 看 风景 的房 间》 中贯 穿 于文章 始 终 的水 意 象和 形 成 鲜 明对 比 的 亲 吻 场 景 所 构 成 的 典 型 节 奏 的 运 用 , 为 理 解 和 欣 赏
二 、 斯 特 的节 奏观 福
着 ,她 从 来 没 有 像 演 奏 完 乐 曲 之 后 那 样 清 楚 地 知 道 自 己 的 渴 望 .她 对 从 来 没 有 什 么 不 平 凡 的 事 情 发 生 在 自 己 身 上 感 到 不 满 。 独 自一 人 走 进 了 市 政 广 场 , 那 儿 的 生 活 她 在
、
引言
爱 德 华 ・ 根 ・ 斯 特 是 二 十 世 纪 英 国 著 名 的小 说 摩 福
家 、 篇 小说 家 、 文家 和评 论 家 。他 是 作 为一 位 小说 家 短 散 而 在 英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中 占 有 重 要 地 位 的 。 看 得 见 风 景 的 《
房 间 》 他 的 六 部 长 篇 小 说 中 基 调 最 明 快 的 一 部 , 述 了 是 描
这 部 小说 的 主 题 提 供 了一 个 新 视 角 。
到 , 领 略其 美感 。 二种 节奏 与 贝 多芬 的第 五交 响 乐整 并 第 个 节奏 相类 似 , 法 从 小说 中举 出例子 。 斯 特 的小 说理 无 福
景中节奏——《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的节奏运用

景 中节 奏
朱 静 朱 莉
作究 品 研
《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 中的节奏运用
英 国著 名 小 说 家 爱 ・ ・ 斯 特 ( .M.F r e,17 — 摩 福 E os r 8 9 t 17 ) 12 春 天 发表 了 一 系 列 名 为 《 说 面 面 观》 演 讲 , 9 0 在 9 7年 小 的 旨在 为 小 说 读 者 和 小 说 家 提 供 阅读 小 说 和 审 视 作 品 的 新 视 角 。 其 中 , 提 到 了 小 说 的 节 奏 。与 音 乐 中 的 节 奏 类 似 , 说 的 节 他 小 奏 也 是 通 过 不 断 重 复 和 变 化 某 些 成 分 从 而 使 小 说 在 内 部 形 成 个 统 一 体 ,同 时 赋 予 小 说 一 种 类 似 音 乐 的 美 感 。本 文 以 《 看 得 见 风 景 的房 间》 论述 福 斯 特 如 何通 过 对 关 键 词 “ 景” , 风 (i ve w)和 “ 乱”( d l)的重 复使 用 , 造 出这 部 小 说 的 节 混 mu de 创
一
、
物 聚 在 一 起 去 费 艾索 尔 ( i oe “ 风 景 ” Fe l) 看 s 。终 于 摆 脱 了 拉 维 什 小姐 ( i ai ) 巴特 利 特 小 姐 , 西 独 自去 寻 找 毕 博 先 生 M s L vs 和 s h 露 和 伊 戈 尔 先 生 ( E ge 。由 于 意 大 利 马 车 夫 的 误 会 , 被 带 到 Mr a l) 她 了乔 治跟 前 。于 是 , 一 次 露 西 放 开 自 己 , 现 了无 与伦 比的 风 第 发 景 。而 且 除 了实 在 的风 景 , 还 有 露 西 和 乔 治 在 彼 此 身 上 看 到 的
从《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看福斯特含蓄的语言特色

从《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看福斯特含蓄的语言特色作者:綦连胜来源:《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05期摘要:福斯特的作品风格独特,他不属于任何一个流派,在他的文学作品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那份清新和淡雅,还有那英国绅士与生俱来的含蓄。
通过《看得见风景的房间》这部文学作品来研究福斯特身上所特有的含蓄,在分析中我们能清楚地看到福斯特巧妙的心思和娴熟的写作技巧,也正是这种含蓄的象征手法,使得小说更加的耐人寻味,更加具有可读性。
关键词:看得见风景的房间;语言特色;含蓄;福斯特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4)05-0118-02一、引言爱德华·摩根·福斯特是西方世界里非常有影响力的英国作家,许多评论家认为他可能成为托马斯·哈代以后的最伟大的小说家。
他的作品风格独特,意义非凡,在21世纪的前50年里,将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
福斯特是一位十分特殊的作家,可以说他是文字世界里的独行侠,他不属于任何一个流派。
但他又是文字世界里的万人迷,怀疑主义者、自由主义者、个人主义者这些名称放在他的身上又都是适用的。
福斯特的一生创作了很多不朽之作,其中主要的长篇小说就有六部,即《霍华兹庄园》、《最长的征程》、《印度之行》、《莫里斯》、《天使们不敢踏上的地方》,还有《看得见风景的房间》。
这本《看得见风景的房间》最能体现福斯特含蓄的语言风格。
二、福斯特和《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爱德华·摩根·福斯特是20世纪英国的著名作家,他的长篇小说反映的都是英国中上层阶级的生活,更多地表现了这一阶层精神上的困惑和束缚。
在每一部小说中,主人公都试图摆脱社会生活习俗和精神上所带来的双重压迫,来追求自由和人性的解放。
福斯特的语言风格清新淡雅,又有着一种英国绅士与生俱来的含蓄,他所塑造的人物性格很容易被读者把握,但对于人物命运的安排却令人难以揣测,往往都是潘多拉魔盒,不打开永远不会猜到结果。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主要剧情内容简介及赏析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主要剧情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主要剧情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看得见风景的房间》 1985 彩色片 117分钟英国麦钱特和艾弗里影片公司摄制导演:詹姆斯艾弗里编剧:鲁丝普罗厄贾布瓦拉(根据爱德华摩根福斯特同名小说改编) 摄影:托尼皮尔斯-罗伯茨《看得见风景的房间》1985 彩色片 117分钟英国麦钱特和艾弗里影片公司摄制导演:詹姆斯·艾弗里编剧:鲁丝·普罗厄·贾布瓦拉(根据爱德华·摩根·福斯特同名小说改编) 摄影:托尼·皮尔斯-罗伯茨主要演员:玛吉·史密斯(饰夏洛特·巴特列特) 海伦娜·博纳姆·卡特(饰露西·霍尼丘奇)朱利安·桑兹(饰乔治·埃默森)丹尼尔·戴·刘易斯(饰塞西尔·维斯)本片获1986年英国影视艺术学院最佳影片、最佳女演员、最佳女配角三项奖,美国影艺学院最佳改编剧本、最佳服装设计、最佳美工三项奥斯卡金像奖,全美影评家联合会最佳影片,伦敦影评家协会最佳影片,美国金球奖最佳女配角奖【剧情简介】1907年英国上流社会小姐露西·霍尼丘奇在她的未婚表姐夏洛特陪同下,到意大利佛罗伦萨旅游,下榻于贝托利尼公寓。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选择对自我的忠诚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选择对⾃我的忠诚2019-10-03[摘要]《看得见风景的房间》(A Room with a View)是英国作家爱德华·摩根·福斯特于1908年发表的⼀部⼩说,⼩说描写了⼀位⽣活在维多利亚时期的英格兰年轻⼥⼦露丝的爱情故事,以及⽣活于沉闷的英国贵族氛围⾥的贵族青年对于爱情的向往。
1986年该⼩说改编成电影之后,被评论界⼀度称为最具有古典浪漫风情的作品。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以其优雅⽓质与古典爱情、⽥园诗般的清新唯美,在给观众留下美的享受的同时,也给观众留下了对于爱情和⼼灵的哲学式思考。
[关键词]《看得见风景的房间》;⾃我忠诚;爱情《看得见风景的房间》(A Room with a View)是英国作家爱德华·摩根·福斯特于1908年发表的⼀部⼩说,描写⼀位⽣活在维多利亚时期的英格兰年轻⼥⼦露丝的爱情故事,以及⽣活于沉闷的英国贵族氛围⾥的青年对爱情的向往。
故事发⽣在意⼤利和英格兰两地,⼩说⾥充满了两地的风景与风俗,格调唯美。
1986年此⼩说改编成影⽚后,导演较注重在作品中表现意⼤利和英格兰的风格上的差异:意⼤利社会相对⾃由,允许⼈们表现激情,与压抑、虚伪、刻板的英格兰社会形成鲜明对照。
⽽英国社会⽐较严肃,对⼈性的压抑⽐较严重,特别是对上流社会⼥性有着种种严苛的规则。
对⼥性⼼灵的压抑更为严重。
所以通过在意⼤利的旅⾏,青年⼥性露丝⾝处于这个浪漫的时空⾥,她的世界观发⽣了戏剧性的改变,她敢于挑战刻板的英国上流社会,敢于⾯对⾃⼰内⼼的真实⾃我,勇敢地退掉了门当户对的婚姻,⽽选择了反传统的婚姻模式。
所以《看得见风景的房间》既是⼀部爱情故事,同时也是对20世纪初英国社会的批评的⽂学作品。
1986年该⼩说改编成电影《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之后,被评论界⼀度称为最具有古典浪漫风情的作品。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以其优雅⽓质和古典爱情,以及⽥园诗般的清新唯美,在给观众留下美的享受的同时,也给观众留下了关于爱情和⼼灵的哲学式思考。
逃离城市:《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的另一种解读

逃离城市:《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的另一种解读《看得见风景的房间》(A Room With A View)这部小说具有逃离城市的主题,主人翁露西所期望的“风景”不是在“房间”中观察,而是发自自我内心寻找到的风景。
所以露西敢于追求自我,寻找真我。
本文试着从主人翁露西慢慢觉醒的意识中叙述这一主题。
标签:看得见风景的房间;逃离城市城市,从地理学上讲就是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的集聚点。
它涉及到广泛的区域,人口相对比较稠密之处。
“城”与“市”如果分开来讲,“城”是用来防御的,“市”是贸易的公共区域。
这两种解释中都涉及到人的因素在其中,有人喜欢城市的喧闹,有人侧喜欢脱离城市的喧嚣,追求自己内心的所向。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的女主人翁露西展现出逆城市化现象,她对大自然的美好充满了向往,同时也展现作家福斯特的写作主旨:女性冲破传统思想意识的束缚,奔向自我选择的生活。
作为“房间”的城市是封闭空间在小说的题目中,“房间”是一个密闭的空间,在文化生活中它象征令人压抑的生活空间———城市。
小说的第一个章节中,叙述到:女主人翁露西看到“望着悬挂在英国人背后、装在厚实宽边镜框里的已故女王与已故桂冠诗人的肖像;望着那张英国国教的通告,这是墙上除了肖像外的唯一装饰品”,这个唯一饰品突显了露西的厌恶感,同时还有当地人说着“满口伦敦东区土话”,女主人翁感觉到“好像还在伦敦”。
这个时候,“房间”的象征意义,就是自身被当时社会阶层及城市的束缚丝毫没有减少,使主人翁感受到这所“房间”的影响如此深远,以至于自己还有压抑的空间围绕在四周。
小说中的塞西尔和牧师伊格就是女主人翁周围的“房间”,是他们的束缚使露西想逃脱周围的这个生活环境。
塞西尔没有自由平等的思想,只是把女人看做自己生活中的艺术品;牧师伊格表面上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传道士,让人感觉到他很神圣,事实上他好如一個装在套子里的人,极度装作正派高尚而已。
在这个社会的束缚之下,有一个牺牲品形象跃然在读者眼前,这个人就女主人翁的表姐巴特利特。
从《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分析E.M.福斯特笔下的女性意识

从《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分析E.M.福斯特笔下的女性意识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从生态和消费的角度解读《瓦尔登湖》中梭罗的思想2 “适者生存”在《野性的呼唤》中的释义3 An American Nightmare: A Naturalistic Approach T o Clyde in An American Tragedy4 中西方聚会文化差异比较研究5 Doomed Tragedy out of Desire-Driven Morbid Personalities in Nabokov’s Lolita6 从文化角度浅析新闻英语的翻译7 动物词汇的英汉互译策略8 商标翻译中的文化差异9 The Heartbroken Images in the Fairy Tales of Oscar Wilde10 Imagery Translation in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11 认知视阀下的轭式修辞研究12 文化语境与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13 从《简爱》看世纪女性地位及女性意识的觉醒14 论中西饮食文化差异15 浅谈英汉谚语的翻译——从跨文化角度出发16 从礼貌原则角度分析电影《暮光之城》中的对白17 论《一个小时的故事》中马拉德夫人女性意识的觉醒18 论汉语成语中数字英译的语用等效性19 中英报刊新闻标题语言特色探讨20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黛西的人物性格分析21 中文商标英译研究22 从女性主义看《兔子,跑吧》中女性形象23 从《简爱》看电影对名著的改编24 A Study of Narrative Strategies in Beloved25 中学英语教学中课堂活动的组织和实施26 Analysis on Paul Morel’s Life Passa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wrence’s Unconscious27 浅析科技英语翻译中的逻辑错误28 以拉康的镜像理论分析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29 徒劳的追求——对《宠儿》中黑尔的悲剧分析30 从里奇的礼貌原则角度分析《老友记》中的言语幽默31 从最佳关联原则看口译中的“归化”和“异化”32 Error Analysis in C-E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33 论商标名称的翻译对品牌形象的影响34 交际教学法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研究35 中西方文化差异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体现36 旅游景点标志翻译初探37 《哈利波特》中的励志精神38 《红字》中的象征主义39 英语混成新词建构新解:多元理论视域40 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China's Middle School41 网络英语的缩略词的构成特征及其应用研究42 论《爱玛》中简奥斯丁的社会理想43 英语国家姓氏文化研究44 试论金融英语词汇的特点与翻译45 浅析中英恭维语4647 《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的资产阶级特征48 幽默元素在英语电影和电视剧中的翻译49 中法餐桌文化对比50 比较研究王维与华兹华斯的自然观51 论《呼啸山庄》中两代人之间不同的爱情观52 中美企业文化差异研究53 英语基本味觉词“甜/苦”的隐喻机制54 Effects of First Person Narration on Thematic Expressionin Araby55 论教师的非语言行为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56 英语文学课外学习活动组织方式的探讨57 跨文化商务谈判中的语用原则分析58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美国梦的破灭59 语境与商务英语信函写作60 教师的个性与语言教学61 从中英文动物隐喻看中国与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62 从华裔少女的自传《此时,彼地》看中美两国校园文化差异63 中法餐桌文化对比64 An Analysis of The Woman Warri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struction of Discrete Identity in Chinese American Community65 An Analysis of Scar lett’s Character66 试论《出狱》中“房子”的意象67 《老友记》中的对话分析68 斯威夫特和笛福眼中的英国社会——基于对《格列佛游记》和《鲁滨逊漂流记》的比较69 论《太阳照常升起》中“迷惘一代”的反叛与抗争70 On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Problems and Suggested Solutions71 从成长教育理论视角解读奥利弗?退斯特的生活经历72 中式菜肴命名的文化内涵与英译73 Sexism in English Language74 中餐菜名的英译与饮食文化传播75 A Discussion of the Cultural Conflicts and the Integration in the 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s in THE JOY LUCK CLUB76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77 A Popular Form of Subtitles Translation by Fansub Group on the Internet78 英语国家国歌中爱国主义的话语建构79 网络英语交际对会话合作原则的影响80 On Self-destruction of Laura in Flowering Judas81 从足球看中西文化差异82 拜伦式人物—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的弗洛伊德解读83 适者生存——解析《野性的呼唤》中的生存法则84 英语词汇在日常生活中对现代汉语词汇的影响85 卡森?麦卡勒斯《心是孤独的猎手》福柯式解读86 《嘉莉妹妹》中嘉莉的女性主义形象分析87 从心理学角度看霍尔顿的内心世界88 欧?亨利短篇小说的特点89 《推销员之死》中主角威利的性格分析90 从《老人与海》中看海明威的人生哲学91 Resurrection of Self-consciousness in Rebecca92 Deconstructing Master Model:A Study on Val Plumwood’s Critical Ecofeminism93 抽象名词词义内涵及其翻译策略94 关于初中生外语学习焦虑的分析95 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摘要的体裁分析96 爱默生的自然观--生态批评视域下的《论自然》(开题报告+论)97 身体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作用98 从《哈利波特与火焰杯》看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冲突99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任务型活动设计100 An Analysis of Jude’s Pursuit of Love in Jude the Obscure101 《可以吃的女人》女性主义解读102 浅析《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和达西关系的转变103 论《紫色》中的姐妹情谊104 经贸翻译中英汉词汇研究105 从文化差异视角论旅游文本翻译中的词汇空缺106 浅谈英语俚语107 Etiquette and Protocol on Intercultural Business Negotiation108 从禁忌语的差异看中英文化的差异109 A Southern Elegy—a Feminist Study on Faulkner’s A Rose for Emily110 论罗伯特?佩恩?沃伦《国王的人马》中对真理与自我认知的追求111 零售创新典范及其对中国零售业的启示112 修辞手法在TED演讲中的运用113 《远大前程》和《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悲剧英雄的伟大之处对比114 探析《夜访吸血鬼》中的孤独115 汉语被动句的英译116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117 基于认知的颜色词隐喻研究118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看《围城》中言语幽默的翻译119 朋克摇滚的反叛与灵魂乐的激情120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英文歌名翻译121 英汉禁忌语异同之分析与比较122 从《一间自己的屋子》看弗吉尼亚伍尔芙的女性主义意识123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哈利波特》小说中魔法生物名的翻译124 从文化视角浅谈旅游英语翻译125 The Function of Symbols in the Feminist Novel Possession126 鼓励性教学方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127 经典英语电影台词的语言特征和文化态度128 从个人英雄主义角度解读《肖申克的救赎》129 艾米莉狄金森死亡诗歌的解读130 An Analysis of Catherine in A Farewell to Arms131 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的对比研究——从英汉民族思维差异的角度132 从《瓦尔登湖》看梭罗的自然观133 从《绝望主妇》析字幕翻译的目的和归化策略134 农村学生英语学习情感障碍分析135 功能对等视角下记者招待会古诗词翻译策略研究136 商务信函中委婉语的语用功能分析—基于xx公司商务往来信函137 Social Criticism in Wordsworth’s Concept of Nature138139 A Study of Angel Clare’s Multiple Personalities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140 遗忘曲线在记忆英语词汇中的运用141 On Freudian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In Sense and Sensibility142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盖茨比”人物象征主义的运用143 从《虎妈战歌》看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差异144 从顺应理论的角度对广告翻译的分析145 《夜访吸血鬼》中的模糊性别观146 论《大卫?科波菲尔》中人物个性与时代背景的关系147 (英语系经贸英语)浅谈成本领先策略对于企业发展的影响--以格兰仕为例148 通过苔丝透析托马斯?哈代的现代女性意识149 《野性的呼唤》中的自然主义分析150 《雾都孤儿》中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151 英语单词记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法152 从违反合作原则的角度解读会话含义153 哈里的迷惘与自我救赎——《乞力马扎罗的雪》的哲学解读154 论英语习语的语言和文化功用155 英语基本味觉词“甜/苦”的隐喻机制156 论“美国梦”对美国文学的影响157 《红字》中海斯特性格分析158 A Brief Discussion on Creative Treason in Poetry Translation—Based on the Chinese Versions of The Isles of Greece 159 论杰里米·边沁的功利主义160 浅析《老人与海》中的英雄主义161 对英文广告中模糊语言美学功能的理论探究162 文化视阈下英汉数字“九”的对比研究163 功能目的论视角下的企业外宣资料的英译研究164 裘德悲剧成因的分析165 朗读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166 从会话含义理论看《家有儿女》167 论马克?吐温的种族观--以《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为例168 国际商务函电的礼貌原则研究169 政论文的英译特点170 从英语中性别歧视词看西方女性社会地位之变化171 On Womanism in Alice Walker’s The Color Purple172 《月下独酌》两种英文译本之对比研究173 从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看中英谚语的文化意象174 论《远离尘嚣》中女主人公的悲剧原因175 中英数字习语的翻译176 英语商业广告中幽默的语用分析177 论《最后的莫西干人》中的印第安情结178 浅析《贵妇画像》中的心理描写179 试比较《汤姆索亚历险记》与《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主人公性格异同点180 灵魂救赎者—《七个尖角阁的老宅》中菲比的人物分析181 简析《雾都孤儿》中善与恶在人物塑造上的体现182 从《小公主》看童话对于当今的现实意义183 Comparaison entre l’Histoire d’A Q et l’Etranger184 从新闻用语特点对比中西方文化差异185 《撞车》中美国多元文化主义的分析186 论翻译中的衔接与连贯187 Negative Transfer and the Errors Committed by Chinese English Learners188 从《野性的呼唤》看杰克?伦敦的人生观189 英汉习语渊源对比及其常用分析方法190 基于马斯诺需求层次理论的《老人与海》主人公人物分析191 On the Narrative Arts of Hemingway's Short Stories----A Case Study of"A Clean Well-lighted Place"192 中西文化中婚礼的对比研究193 跨文化交际中的母语文化研究194 从《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分析E.M.福斯特笔下的女性意识195 An Analysis of Angel's Ambivalent Personality In T ess of the D'Urbervilles196 从文化角度看品牌名称翻译197 中美婚姻价值观对比198 迷失的童年——从成长小说的角度解读伊恩?麦克尤恩的《蝴蝶》199 The Elementary Stage Translation Teaching Design for Undergraduate English Majors。
品读《看得见风景的房间》探寻福斯特语言韵味

品读《看得见风景的房间》探寻福斯特语言韵味
邵小卉
【期刊名称】《语文建设》
【年(卷),期】2016(0)5Z
【摘要】英国著名作家福斯特的作品独具一格、风格独特,从中不仅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清新淡雅,还能体会到他那绅士深入骨髓的含蓄。
本文通过《看得见风景的房间》来研究作者身上与生俱来的含蓄特质,在分析福斯特语言韵味的过程中,人们能深刻地见识到福斯特匠心独运的巧妙心思、娴熟的写作技巧以及含蓄却又恰到好处的象征手法,使得这部作品更加耐人寻味。
【总页数】2页(P33-34)
【关键词】《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福斯特;含蓄;象征手法
【作者】邵小卉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东昌学院外国语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561.074
【相关文献】
1.从《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看福斯特含蓄的语言特色 [J], 綦连胜
2.“含蓄的讽刺”——对E.M福斯特的《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的人物解析 [J], 孙肖杰
3.从《看得见风景的房间》来欣赏福斯特含蓄的写作特征 [J], 白萍
4.自由与规训--评《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福斯特二元悖论思想 [J], 唐蕾
5.走进福斯特的风景——兼谈巫译《看得见风景的房间》 [J], 李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6
着爱在这对年轻的夫妻之间的实现。 更重要的是它预示 着在它的神秘力量的影响下, 露西和乔治将成为勇敢地 体验生活的象征。
(二)形成鲜明对比的亲吻场景 河边上站着一个人, 像个游泳者, 正欲奋臂跃入水 中。 他,就是马车夫领她找的“好人”,然而他并不是她希 望找到的“好人”,此刻只有他一人站在那儿。 乔治一听到她的声音 ,就转过脸来 。 他立即把 目光凝 聚在她的脸上,好像她刚从天堂降临人间。 只见她容光焕 发,喜气洋洋,紫罗兰随风飘动,蓝波荡漾着她的衣裙。 他 们上方的灌木丛中,分开的树枝合拢了起来。 乔治快步向 前走去,深深地吻了露西。 乔治的第一次亲吻发生在第六章, 也是这部小说第 一部分的高潮。 这一章描述了一次包括所有在第一部分 出现的主要人物去菲埃索莱的郊游。 到达目的地后,露西 很快发现她被表姐巴特利特小姐和拉维希小姐孤立了起
到,并领略其美感。 第二种节奏与贝多芬的第五交响乐整 个节奏相类似,无法从小说中举出例子。 福斯特的小说理 论在他的作品中也有体现。 本文所分析的他的第三部小 说《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不断出现的水意象和亲吻的场 景就是简单节奏的典型例证。
三、《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节奏的运用 (一)贯穿于文章始终的水意象 在第一章, 在夏洛特最终同意接受老埃默森先生交 换房间的提议之后,“露西走进自己的房间,打开窗子,深 深吸了一口气,夜晚的空气多么清新啊。 她看到了夜幕下 的阿尔诺河,灯光随着河水的波纹闪烁跳跃”。 夏洛特的 保护使露西感到非常压抑,激起了露西内心的反抗。 露西 现在想呼吸一些新鲜的空气并且看看阿尔诺河美丽的夜
露西和乔治的爱情故事以喜剧结束。 他们重返故地 佛罗伦萨度蜜月。 “青春之火在这对伴侣心中熊熊燃烧; 法厄同的爱情之歌引起了共鸣,他们得到了爱情,但是他 们感到他们的爱情更加神秘。 法厄同的歌声渐渐离去,阿 尔诺河的流水声传来, 这河水正带着冬天的雪流入地中 海去。 ”他们听到了阿尔诺河的咆哮。 这条富有象征意义 的河流施展着它的力量贯穿于整部小说。 在这里它庆祝
关键词: 爱德华·摩根·福斯特 《看得见风景的房 间》 节奏
一、引言 爱德华·摩根·福斯特是二十世纪英国著名的 小说 家、短篇小说家、散文家和评论家。 他是作为一位小说家 而在英国现代文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的。 《看得见风景的 房间》是他的六部长篇小说中基调最明快的一部,描述了 一个以喜剧结尾的爱情故事。 女主人公露西是一位出身 于英国中产阶级家庭的热情单纯可爱的姑娘, 在意大利 旅行时爱上了一位社会地位比她低的男青年乔治。 受传 统观念的束缚,她不敢正视自己的感情。 回到英国后与她 并不爱但门第相当的塞西尔订了婚。 但最终她的思想不 断得到解放,在外界力量特别是乔治的父亲老埃默森先生 的帮助下,与乔治结为夫妻。 小说的情节并不复杂,但作者 对象征主义和节奏的运用赋予了作品更深刻的意义。 二、福斯特的节奏观 福斯特在 《小说面面观》 中提出了从七个面分析小 说,节奏便是其中之一。 节奏是福斯特从音乐中借用的一 个术语,“它拥有一种能把作品从内部缝合在一起, 使它 产生美感并勾起读者回忆的力量”。 “节奏在小说中的作 用是:它不像图像那样永远摆着让人观看,而是通过起伏 不定的美感令读者心中充满惊奇、新颖和希望”。 福斯特 在《小说面面观》中提出了两种节奏,第一种节奏即简单 的 节 奏 可 以 归 结 为 “重 现 加 上 变 化 ”,可 在 某 些 小 说 中 找
景。 很明显,阿尔诺河在整部小说中是有其深刻寓意的。 在这里,它预示着露西的成长从这里开始。 意大利将成为 露西精神上觉醒的诞生地。 在这里她将获得她的保护者 们所不允许的自由。
在第四章, 露西在佛罗伦萨市政广场的经历使她的 精神上得到了初步的解放。 露西被自己弹奏的音乐鼓舞 着, 她从来没有像演奏完乐曲之后那样清楚地知道自己 的渴望, 她对从来没有什么不平凡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 上感到不满。 她独自一人走进了市政广场,在那儿的生活 展现给她的是神秘和暴力的一面, 她在那儿的经历是有 意识的觉醒。 两个意大利人为借钱的事争吵接着打了起 来,紧接着悲剧就发生了,其中一个人死了。 露西被这突 如其来的悲剧吓坏了,晕倒了。 乔治碰巧在那儿,把她抱 在怀里。 露西得救之后,“桥下水流打旋,卷起了无数的漩 涡。 阿尔诺河在他们脚下奔腾,在渐渐降临的夜幕之下, 几乎是一片黑色”。 乔治把露西的照片扔进了河水里,因 为它们粘满了鲜血。 在露西买的画片中,最主要的是那张 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饱含深远的象征意义。 它标
在小说的第二部分,与乔治自发的亲吻形成鲜明对 比的塞西尔的有意识的亲吻出现在第九章。
“露西,我想请你做一件我以前从未要你做过的事情。 ” 他说话的语气很严肃,露西坦然而和蔼地向他走去。 “什么事,塞西尔? ” “到现在为止 ,从来没有— — — 甚至你答应嫁给 我 的 那 天在草地上也没有— — — ” 他忸怩起来,接着向四周扫视了一下,看是否有人在 看他们。 他的勇气已消失了。 “什么事? ” “到现在为止,我还从来没有吻过你呢。 ” 她满脸绯红,好像他非常鲁莽地提出了这个要求。 “你—没有。 ”她结结巴巴地说。 “那么,我请求你—我现在可以吗? ” “当然可以,塞西尔。你以前也可以。你知道我不能向 你扑过去。 ” 在这至关重要的时刻, 他除了感到荒唐以外什么感 觉也没有。她的回答很不够意思。她像履行公事一样把她 的面纱撩起。 当他靠近她时,他竟然还有时间想他要是能 退缩回去就好了。 他吻她的时候他那金丝夹鼻眼镜滑动 了位置,挤在了两张脸中间。 他们的拥抱也缺乏热情,他 确实认为他失败了。 这次亲吻发生在露西和塞西尔订婚 之后。 露西站在水塘的边缘上,她使塞西尔想起了“一种 鲜艳的花,这花没有自己的绿叶来衬托,而是突然开放于 这个绿色的世界之中”。 塞西尔有意识地请求他的第一次 亲吻。 不幸的是,结果是彻底的失败。 塞西尔的请求是以 一种礼貌的、疏远的方式,这毫无浪漫可言的正式使露西 感到很尴尬, 因此她也像履行公事一样地回应着,“她像 履行公事一样把她的面纱撩起”。 塞西尔是一个书卷气很 浓的人, 只能从艺术的角度欣赏露西。 面对真正的感情 时,他变得毫无能力。 “当他靠近她时,他竟然还有时间想 他要是能退缩回去就好了”。 这次亲吻失败之后,他想象
在第十二章, 作者描述了一个发生在圣湖的欢快的 游泳场面。 乔治、露西的弟弟弗雷迪和毕比先生都玩起水 来。在这个共享的水塘里呈现了片刻的真实。在这样一个 不受外界干扰的自然环境里, 三个人都从社会约束和谴 责中解放了出来。 福斯特把圣湖作为一个弥漫着自然冲 动的理想的自由空间。 当人们跳入这个水塘时,他们摆脱 了社会的罪恶。 对于乔治来说,在圣湖里游泳是一次意义 重大的经历。就像露西在第六章进入了一个充满了水意象 的迷人的世界,这里乔治也进入了一个奇妙的纯净的水的 世界。水洁净了他并且象征着一种把他从压抑中解脱出来 的力量。 结果是完全有益的。 在意大利乔治满怀激情地亲 吻了露西,但是他没有得到任何露西爱的回馈,所以自那 以后他又回到了早期的悲观状态。圣湖里的水激起了他的 热情和活力。 “顷刻间,年轻人的力量突然爆发出来”。 现在 他精神焕发。 当他像一个神从水塘中出现时,充满了对生 活的渴望。 在他身上体现了所有大自然的清新。
在第六章,露西问好人的去向,那位年轻的意大利马 车夫把她带入了一个美妙的世界, 那里充满了明亮的蓝 色的水意象。 “紫罗兰流入小河、山涧和瀑布,用蓝色灌溉 着这山坡,围绕着树干旋转,而后汇集到山谷的水塘,用 斑斑点点的蓝色泡沫掩蔽着草地。 然而紫罗兰再也不会 这样大量盛开了。 这台地是水的源泉,也是美的源泉,美 从这儿流出浇灌了全球大地”。 露西好像跌入了一个水的 源泉,乔治准备好要跳进来加入她。 他们再一次被象征着 拯救的水包围着。 显然,水意象对于福斯特来说很重要。 在这里,它似乎代表着生活。 露西不经意间落入了一个令 人惊异的美丽空间。 你可以说她进入了一种生活,暂时远 离了那种仅仅依靠传统生活所保证的安全和稳定。 这块 领地是精神上的和感情上的,只属于那些发现它的人们。
水塘中的水是普普通通的水,而且也不多,正如弗雷 迪所说的,这水使人感到好像在色拉中游泳。 三人在齐胸 深的水中轮流游动,很像《众神的黄昏》中的那些仙女。 但 是,不论是因为雨水送来了清新,还是因为太阳散发出特 别令人舒服的热量,或是因为三人中,两位年纪较小,一位 精神上年轻— ——因为某种原因, 他们的精神发生了变化, 他们忘记了意大利,忘记了植物的生态,忘记了命运。 他们 开始玩起水来。 先是毕比先生和弗雷迪相互泼水,而后他 俩又客客气气地向乔治泼了起来,他一动不动,他们担心 已经触怒了他。顷刻间,年轻人的力量突然爆发出来。他微 笑着,向他们扑来,向他们泼水,把他们按入水中,又是用 脚踢,又把污泥掷在他们身上,最后把他们赶出了水塘。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财。 昆丁大胆叛逆的行为给这一“两个堕落女人的悲剧” 增添了一笔生命和希望的亮色,并使她同样成为不可毁灭 的女性的代表。
参考文献: [1]D.L.卡 莫 迪 著.徐 钧 尧 等 译.妇 女 与 世 界 宗 教 [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 [2]福克纳.喧哗与骚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 [3]Weinstein,Philip M.Faulkner’s Subject:A Comos No One Owns.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 [4]Kinney,Athur F,Ed,Critical Essays on Willam Faulkner:the Compson Family[M].Boston:G.K Hall,1982. [5]William Faulkner.The Sound and the Fury[M].New York:W.W.Norton & Company ,Inc.,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