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框架柱构造要求
二结构构造柱设置范围

二结构构造柱设置范围2.结构构造柱设置范围在建筑设计和施工中,结构构造柱的设置是至关重要的。
它们承担着支撑楼层和荷载传递的重要角色。
因此,在确定结构构造柱的设置范围时,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包括建筑功能、结构体系、使用要求以及安全性等。
1.功能需求针对不同类型的建筑,功能需求是决定结构构造柱设置范围的首要考虑因素。
例如,办公楼通常需要较大的空间灵活性,因此建议采用较少的柱子,以便布置办公室隔间和创造开放的办公环境。
而厂房或仓库则通常需要更多的柱子来支撑重型设备和储存货物的荷载。
2.结构体系建筑的结构体系也是决定结构构造柱设置范围的重要因素之一。
常见的结构体系包括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和框剪结构等。
在框架结构中,柱通常设置在边缘和中心位置,以提供足够的支撑和刚性。
而在剪力墙结构中,柱的设置通常更加集中,以降低墙体的高度和厚度。
3.使用要求不同的使用要求也会对结构构造柱的设置范围产生影响。
比如,舞台剧院需要更少的柱子,以确保观众的视野不受阻挡。
商场或超市则需要更多的柱子来支撑悬挑的层板和屋顶荷载。
此外,考虑到人流量和疏散通道的需求,柱子的设置位置也需要合理规划。
4.安全性考虑结构构造柱的设置还必须符合建筑的安全性要求。
为了确保建筑在地震或其他自然灾害时的稳定性,柱子的数量、位置和尺寸应根据相应的设计标准进行合理的选择。
此外,还应考虑到火灾安全和逃生通道的需求,避免柱子阻碍人员的疏散。
根据以上因素,结构构造柱的设置范围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和决策。
在设计阶段,合理运用建筑模拟软件,对各种参数进行计算和分析,从而得出最佳的柱子布置方案。
在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设计方案的要求进行施工,并定期检查和维护柱子的稳定性。
总之,合理的结构构造柱设置范围是建筑设计和施工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通过综合考虑功能需求、结构体系、使用要求和安全性等因素,可以确定最合适的柱子布置方案,确保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提升整体的空间效果和使用体验。
构造柱设置规范要求

结构柱设置规范要求一、框架结构填补墙:1、抗震规范第: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砌体填补墙1、平均对称,宜防止形成单薄层或短柱;、砌体的沙浆强度等级不低于M5 ;实心块体的强度等级不低于2MU2.5 ,空心块体的强度等级不宜低于MU3.5 ;墙顶应与框架梁亲密联合;3、填补墙应沿框架柱全高每隔500~600 设 2A6 拉筋,拉筋伸入墙内的长度,沿墙全长贯穿。
、墙长大于5m4 时,墙顶与梁宜有拉结;墙长超出8m 或层高 2 倍时,宜设钢筋结构柱;墙高明过4m 时,墙体半高宜设设置与柱相连且沿墙全长贯穿的钢筋混凝土水平系梁;5、楼梯间和人流通道的填补墙,应采纳钢丝网沙浆面层增强;2、砌体结构设计规范 6.3:框架填补墙:考虑水平风荷载和地震作用,地震作用按《抗震》非结构构件的规定计算。
在正常使用和正常保护条件下,填补墙的使用年限和主体结构同样,结构安全等级二级。
填补墙的结构设计规定:1、轻质块体资料其强度等级:自承重的空心砖、轻集料混凝土砌块,空心砖: MU10 、 MU7.5 、 MU5 、 MU3.5 ;轻集料混凝土砌块:MU10 、 MU7.5 、MU5 、MU3.5 ;、填补墙砌筑沙浆的强度等级M5 ( Mb5 、 Ms52 );、填补墙的墙体厚度90mm3 ;、用于填补墙的夹心复合砌块,两肢块体之间应有拉结;4填补墙与框架的连结,可依据设计要求,采纳开脱或不开脱方法。
有抗震设计要求时宜采纳填补墙与框架开脱的方法。
(不开脱是指框架与砌体之间有砌体加钢筋相连结,梁和墙顶也密切连结,反之为开脱)采纳开脱的方法:、填补墙两头与框架柱、填补墙顶面和框架梁之间流出20mm1 的空隙;;柱竖向钢筋2A10、填补墙端部应设置结构柱,柱间距204m倍墙厚,且,箍筋,柱宽100R ;竖向钢筋与框架梁或其挑出部分的预埋件或预留钢筋连结,绑扎接头,竖向间距A5400宜为 30d,焊;柱顶与框架梁(板)应预留15 接时(单面焊)10d 的空隙,用硅胶或其余弹性密封资料封缝;当填补的洞口时,洞口双侧应加设宽度50 的单筋混凝土柱;2100墙有宽度、填补墙宜卡入设在梁板底及柱侧的卡口铁件内,墙侧卡口板的竖向间距5003 ,墙顶卡口板的水平梁的截面高度填补墙高60 ; 4 时,墙体高度超出、1500 间距;6m 4m 应在墙高中部设置与柱连通的水平系梁。
二级框架柱构造要求

二级框架柱构制央供之阳早格格创做一、截里尺寸1、柱截里尺寸宜切合下列央供:(《下规》第6.4.1条)(1)、矩形截里柱的边少,抗震安排时没有宜小于300mm;圆柱截里曲径没有宜小于350mm;(2)、柱剪跨比宜大于2(3)、柱截里下宽比没有宜大于3.2、框维持截里宽度,抗震安排时没有该小于450mm;柱截里下度,抗震安排时没有宜小于框收梁跨度的1/12.(《下规》第10.2.12条)二、资料1、框维持混凝土的强度等第没有该矮于C30.(《下规》第10.1.6条)2、二级框架柱中的纵背钢筋采与一般钢筋时,应切合下列央供: (《抗规》第3.9.2条)(1)、钢筋的抗推强度真测值与伸服强度真测值的比值没有该小于1.25;(2)、钢筋的伸服强度真测值与钢筋的强度尺度值的比值没有该大于1.30.3、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柱纵背受力钢筋的连交要领,应切合下列确定:(《下规》第6..5.1条)(1)、二级抗震等第的框架柱纵背受力钢筋,宜采与板滞连交交头,也可采与绑扎拆交或者焊交交头.(2)、框维持纵背受力钢筋,宜采与板滞连交交头.(3)、当交头位子无法躲启柱端箍筋加稀区时,宜采与板滞连交交头,且钢筋交头里积百分率没有该超出50%.(4)、受推钢筋曲径大于28mm、受压钢筋曲径大于32mm 时,没有宜采与绑扎拆交交头.(5)、位于共一连交区段内的受推钢筋交头里积百分率没有宜超出50%.三、轴压比1、抗震安排时,钢筋混凝土柱轴压比应切合下列央供:(《下规》第6.4.2条)(1)、轴压比指柱思量天震效率推拢的轴压力安排值与柱齐截里里积战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安排值乘积的比值.(2)、普遍框架柱轴压比没有宜超出以下值:0.80(框架结构)、0.85(板柱-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架-核心筒结构、筒中筒结构).(3)、部分框收剪力墙结构中的框维持轴压比没有宜超出0.70.(4)、抗震安排的框架-剪力墙结构,正在基原振型天震效率下,框架部分启受的天震颠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天震颠覆力矩的50%时,其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第应按框架结构采与,柱轴压比限值宜按框架结构的确定采与.(《下规》第8.1.3条)(5)、以上数值适用于混凝土强度等第没有下于C60的柱.当混凝土强度等第为C65~C70时,轴压比限值应比表中数值落矮0.05;当混凝土强度等第为C75~C80时,轴压比限值应比表中数值凝土落矮0.10.(6)、以上数值适用于剪跨比大于2的柱.剪跨比没有大于2但是没有小于1.5的柱,其轴压比限值应比表中数值减小0.05;剪跨比小于1.5的柱,其轴压比限值应博门钻研并采与特殊构制步伐.(7)、当沿柱齐下采与井字复合箍,箍筋间距没有大于100mm、肢距没有大于200mm、曲径没有小于12mm时,柱轴压比限值可减少0.10;当沿柱齐下采与复合螺旋箍,箍筋螺距没有大于100mm.肢距没有大于200mm、曲径没有小于12mm时,柱轴压比限值可减少0.10;当沿柱齐下采与连绝复合螺旋箍,且螺距没有大于80mm、肢距没有大于200mm、曲径没有小于10mm时,轴压比限值可减少0.10.以上三种配箍类别的含箍特性值应按删大的轴压比由《下规》表6.4.7决定.(8)、柱轴压比限值没有该大于1.05.(9)、对付于Ⅳ类场合上较下的下层修筑,其轴压比限值应适合减小.四、主筋1、柱局部纵背钢筋的配筋率没有该小于下值:中柱、边柱为0.8%,角柱为1.0%.且柱截里每一侧纵背钢筋配筋率没有该小于0.2%.但是下列情况可安排:()(1)、抗震安排时,对付Ⅳ类场合上较下的下层修筑,上值应减少0.1;(2)、当混凝土强度等第大于C60时,上值应减少0.1;(3)、当采与HRB400、RRB400级钢筋时,上值应允许减小0.1.2、柱的纵背钢筋摆设,尚应谦脚下列央供:()(1)、抗震安排时,宜采与对付称配筋;(2)、抗震安排时,截里尺寸大于400mm的柱,其纵背钢筋间距没有宜大于200mm;柱纵背钢筋洁距均没有该小于50mm;(3)、局部纵背钢筋的配筋率,抗震安排时没有该大于5%;(4)、边柱、角柱及剪力墙端柱思量天震效率推拢爆收小偏偏心受推时,柱内纵筋总截里里积应比估计值减少25%.3、框维持内局部纵背钢筋的配筋率没有该小于1.0%,且应谦脚第2条的确定.纵背钢筋间距,抗震安排时没有宜大于200mm;且没有该小于80mm.抗震安排时柱内局部纵背钢筋配筋率没有宜大于4.0%.(《下规》第10.2.12条)4、其余央供:(1)、柱的纵筋没有该与箍筋、推筋及预埋件等焊交.(《下规》第6.4.5条)(2)、框维持正在上部墙体范畴内的纵背钢筋应伸进上部墙体内很多于一层,其余柱筋应锚进梁内或者板内.锚进梁内的钢筋少度,从柱边算起没有该小于L aE;(《下规》第10.2.12条)五、箍筋1.抗震安排时,柱箍筋正在确定的范畴内应加稀,加稀区的箍筋间距战曲径,应切合下列央供:(《下规》第6.4.3条)(1)、普遍情况下,二级框架柱箍筋的最大间距与8d战100的较小值(d为柱纵背钢筋曲径),最小曲径为8mm.(2)、二级框架柱箍筋曲径没有小于10mm、肢距没有大于200mm时,除柱根中最大间距应允许采与150mm.(柱根指框架柱底部嵌固部位)(3)、剪跨比没有大于2的柱,箍筋间距没有该大于100mm.2、抗震安排时,柱箍筋加稀区的范畴应切合下列央供:(《下规》第6.4.6条)(1)、下层柱的上端战其余各层柱的二端,应与矩形截里柱之少边尺寸(或者圆形截里柱之曲径)、柱洁下之1/6战500mm三者之最大值范畴;(2)、下层柱刚刚性大天上、下各500mm的范畴;(3)、下层柱柱根以上1/3柱洁下的范畴;(4)、剪跨比没有大于2的柱战果弥补墙等形r成的柱洁下与截里下度之比没有大于4的柱齐下范畴;(5)、二级框架角柱的齐下范畴;(6)、需要普及变形本领的柱的齐下范畴.2、柱加稀区范畴内箍筋的体积配箍率,应切合下列确定:(《下规》第6.4.7条)(1)、柱箍筋加稀区箍筋的体积配箍率,应切合下式央供:ρ≥λv f c/f yv式中ρ——柱箍筋的体积配箍率;λv——柱最小配箍特性值,宜按下表采与;f c——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安排值.当柱混凝土强度等第矮于C35时,应按C35估计;f yv——柱箍筋或者推筋的抗推强度安排值,超出360N/mm2时,应按360 N/mm估计.(2)、对付二级框架柱,其箍筋加稀区范畴内箍筋的体积配箍率尚且没有该小于0.6%.(3)、剪跨比没有大于2的柱宜采与复合螺旋箍或者井字复合箍,其体积配箍率没有该小于1.2%;设防烈度为9度时,没有该小于1.5%.(4)、估计复合箍筋的体积配箍率时,应扣除沉叠部分的箍筋体积.3、抗震安排时,柱箍筋树立尚应切合下列央供:(《下规》第6.4.8条)(1)、箍筋应为启关式,其终端应干成135°直钩且直钩终端笔曲段少度没有该小于10倍的箍筋曲径,且没有该小于75mm.(2)、箍筋加稀区的箍筋肢距,二级没有宜大于250mm战20倍箍筋曲径的较大值.每隔一根纵背钢筋宜正在二个目标有箍筋拘束;采与推筋推拢箍时,推筋宜紧靠纵背钢筋并勾住启关箍.(3)、柱非加稀区的箍筋,其体积配箍率没有宜小于加稀区的一半;其箍筋间距,没有该大于加稀区箍筋间距的2倍,且二级没有该大于10倍纵背钢筋曲径.4、框架节面核心区应树立火仄箍筋,且应切合下列确定:(《下规》第6.4.10条)(1)、抗震安排时,箍筋的最大间距战最小曲径宜切合有关柱箍筋的确定.二级框架节面核心区配箍特性值没有宜小于0.10战0.08,且箍筋体积配箍率没有宜小于0.5%.柱剪跨比没有大于2的框架节面核心区的配箍特性值没有宜小于核心区上,下柱端配箍特性值中的较大值.5、框维持箍筋安排应切合下列央供:(《下规》第10.2.11条)(1)、抗履安排时,框维持箍筋应采与复合螺旋箍或者井字复合箍,箍筋曲径没有该小于10mm,箍筋间距没有该大于100mm战6倍纵背钢筋曲径的较小值,并应沿柱齐下加稀.(2)、抗震安排时,二级往加稀区的配箍特性值应比一般柱的数值减少0.02,且柱箍筋体积配箍率没有该小于1.5%.。
二级框架柱构造要求

二级框架柱构造要求二级框架柱构造要求一、截面尺寸1、柱截面尺寸宜符合下列要求:(《高规》第6.4.1条)(1)、矩形截面柱的边长,抗震设计时不宜小于300mm;圆柱截面直径不宜小于350mm;(2)、柱剪跨比宜大于2(3)、柱截面高宽比不宜大于3。
2、框支柱截面宽度,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450mm;柱截面高度,抗震设计时不宜小于框支梁跨度的1/12。
(《高规》第10.2.12条)二、材料1、框支柱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
(《抗规》第3.9.2条《高规》第10.1.6条)2、二级框架柱中的纵向钢筋采用普通钢筋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抗规》第3.9.2条)(1)、钢筋的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小于1.25;(2)、钢筋的屈服强度实测值与钢筋的强度标准值的比值不应大于1.30。
3、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柱纵向受力钢筋的连接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高规》第6..5.1条)(1)、二级抗震等级的框架柱纵向受力钢筋,宜采用机械连接接头,也可采用绑扎搭接或焊接接头。
(2)、框支柱纵向受力钢筋,宜采用机械连接接头。
(3)、当接头位置无法避开柱端箍筋加密区时,宜采用机械连接接头,且钢筋接头面积百分率不应超过50%。
(4)、受拉钢筋直径大于28mm、受压钢筋直径大于32mm时,不宜采用绑扎搭接接头。
(5)、位于同一连接区段内的受拉钢筋接头面积百分率不宜超过50%。
三、轴压比1、抗震设计时,钢筋混凝土柱轴压比应符合下列要求:(《高规》第6.4.2条)(1)、轴压比指柱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轴压力设计值与柱全截面面积和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乘积的比值。
(2)、一般框架柱轴压比不宜超过以下值:0.80(框架结构)、0.85(板柱-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架-核心筒结构、筒中筒结构)。
(3)、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中的框支柱轴压比不宜超过0.70。
(4)、抗震设计的框架-剪力墙结构,在基本振型地震作用下,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时,其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级应按框架结构采用,柱轴压比限值宜按框架结构的规定采用。
框架柱构造配筋须满足的规范要求

框架柱构造配筋须满足的规范要求框架柱是建筑物中起支撑作用的主要构件之一,其结构设计和配筋要满足一定的规范要求,以确保其在承受荷载和抗震等方面的安全性能。
下面是框架柱构造配筋需要满足的一些规范要求:1.柱截面的选择:柱截面的选择需要考虑到荷载大小、柱高度、柱间距等因素。
一般来说,柱的截面尺寸要足够大以满足强度和刚度要求。
2.配筋率的确定:配筋率是柱截面中钢筋截面面积与柱截面面积之比,可以衡量柱受力的能力。
根据规范的要求,柱的配筋率一般不得小于0.01、为了保证柱的抗震性能,柱的配筋率一般较高,一般在0.02至0.08之间。
3.钢筋的布置:钢筋的布置应合理、紧凑,以保证柱的受力性能。
钢筋的布置要考虑受力方向和大小,以及抗震性能等因素。
一般来说,柱的钢筋应按照规范要求分布在四周,且纵向钢筋应尽量均匀分布。
4.构件间的连接:柱与其他构件的连接要牢固可靠,以确保整个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常用的连接方式包括焊接、螺栓连接、预埋钢筋等。
5.钢筋的直径和间距:根据不同的荷载和受力情况,柱中的钢筋直径和间距要满足规范的要求。
一般来说,柱顶部和底部的钢筋直径要较大,以增强柱的承载能力。
6.端部处理:柱端部的处理对于柱的抗震性能和整体结构的稳定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柱端部的处理方法可以采用加粗、加密钢筋、设置加固片等措施,以提高柱的抗震性能。
7.钢筋的保护层厚度:为了保护钢筋不受腐蚀和损坏,柱外部应设置一定的混凝土保护层。
保护层的厚度根据规范的要求,一般不得小于柱的最大粗径钢筋直径的2倍。
总之,框架柱的构造配筋需要满足一系列的规范要求,以确保其在承受荷载和抗震等方面的安全性能。
这些规范要求包括柱截面选择、配筋率确定、钢筋布置、构件连接、钢筋直径和间距、端部处理以及保护层厚度等。
只有按照规范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才能保证框架柱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柱标准构造详图

KZ
非 抗 震 纵 筋 连 接 构 造
返回
上、下柱纵筋直径或根数不同时纵筋连接
返回
中 柱 柱 顶 纵 筋 构 造
返回
边 柱 或 角 柱 柱 顶 纵 筋 构 造 ( 一 )
返回
边柱或角柱柱顶纵筋构造(二)
D不应单独使用,选择B+D或C+D或A+B+D或A+C+D的做法 返回
建筑结构基础与识图
一、二级抗震等级 laE=1.15la
三级抗震等级
laE=1.05la
四级抗震等级
laE=1.0la
抗震框架柱KZ纵向钢筋连接构造 地下室抗震框架柱KZ纵向钢筋连接构造 抗震框架柱KZ柱顶纵向钢筋构造 抗震KZ、QZ、LZ箍筋加密区范围
KZ
抗 震 纵 筋 连 接 构 造
嵌固部位
上、下柱纵筋直径或根数不同时纵筋连接
KZ
地 下 室 抗 震 纵 筋 连 接 构 造
KZ
抗 震 边 柱 或 角 柱 柱 顶 纵 筋 构 造 ( 一 )
抗震KZ边柱或角柱柱顶纵筋构造(二)
D不应单独使用,选择B+D或C+D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A+B+D或A+C+D的 做法
KZ
造抗 震 中 柱 柱 顶 纵 筋 构
抗震KZ、QZ、LZ箍筋加密区范围
(二)、 非抗震框架柱KZ标准构造详图
应满足一般柱的有关构造规定。 当柱每边纵筋较多时,应分批搭接,且相邻纵筋接 头应错开,在同一截面内的钢筋接头面积百分率一般 不大于50%。纵筋连接构造:见图 当上、下柱 纵筋直径或根数不同时纵筋连接构造:如图 框架柱的纵筋应贯穿中间层的中间节点和端节点。 中柱柱顶纵筋构造:如图 (柱头纵筋无论是否弯 折均须伸至柱顶) 边柱或角柱柱顶纵筋构造:如图1、如图2 框架节点箍筋设置
框架梁,柱的配筋要求

框架柱的配筋和尺寸要求:【建筑抗震规范】6.3【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11.4【高规】6.4 (1):柱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总配筋率应按表6.3.7-1采用,同时每一侧配筋率不应小于0.2%;对于建造在Ⅳ类场地且较高的高层建筑,最小总配筋率应增加0.1%。
(2):表6.3.7-1 柱截面纵向钢筋的最小总配筋率(百分率)注:①表中括号内数值用于框架结构的柱。
②钢筋强度标准值为400MPa时,表中数值应增加0.05;钢筋强度标准值小于400MPa时,表中数值应增加0.1。
③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于C60时,上述数值应相应增加0.1。
(3):柱总配筋率不应大于5%。
(4):矩形柱截面宽度和高度,四级或不超过2层时不宜小于300mm,一、二、三级且超过2层时不宜小于400mm;圆柱的直径四级或不超过2层时不宜小于350mm,一、二、三级且超过2层时不宜小于450mm。
(5):剪跨比宜大于2(不形成短柱);三级轴压比限值为0.85,二级为0.75;长短边之比不宜大于3;一级框架短柱的每侧纵向钢筋配筋率不宜大于1.2%。
(6)纵筋配置原则:①满足最小(大)配筋率要求②柱纵筋间距不大于200,净间距不小于50。
一般取150-200。
(大于600的柱子,一侧至少配5根钢筋才能满足间距要求,先在pkpm 中改看配筋是否满足,再在施工图中进行手改。
) ③上下层纵筋的钢筋直径等级差不超过2级。
(柱子,墙等竖向钢筋采用电渣压力焊直径等级差不超过7mm ,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2012)(7)箍筋配置原则:①柱箍筋加密区的箍筋肢距:一级不宜大于200mm ,二、三级不宜大于250mm ,四级不宜大于300mm 。
②柱箍筋加密范围:1)柱端,取截面高度(圆柱直径)、柱净高的1/6、和500mm 的最大值。
2)底层柱的下端不小于柱净高的1/3。
3)刚性地面上下各500mm 。
4)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短柱)以及因为设置填充墙等形成的柱净高与柱截面高度比不大于4的柱、框支柱、一级和二级框架的角柱,取全高。
框架柱构造要求表

dmax/4,6mm
1、ρ ≥3.0%,d≥8mm(非抗震) 1、每隔一根纵筋有箍筋约束 1、短柱ρ v≥1.2%
250mm和20d0的较大值 0.60% ≤C35 1.35% 0.95% 0.40% C40 1.55% 1.08% 加密区箍筋量的50%
框架柱构造要求
项目
混凝土强度 截面尺寸 框架结构 轴压比 框剪结构 框支柱 最大配筋率 最 纵 小 向 配 钢 筋 筋 率 中柱、边柱 角柱 框支柱 钢筋最大间距 一般要求
抗震设计 一级 ≥C30 二级 三级 现浇:≥C20 b、h≥300mm,d≥350mm,h/b≤3,λ >2 V≤0.2fcbho/γ 0.70 0.75 0.60 0.80 0.85 0.70 5% 1.0% 1.2% 1.2% 0.8% 1.0% 1.0% 0.7% 0.9% -- 0.6% 0.8% --
6d,100mm 10mm ≤200mm 0.80%
8d,100mm 8mm
8d,150mm(柱根 8d,150mm(柱根 400mm,b,15d 1、ρ ≥3.0%,s≤10dmin和200mm(非抗震) 100) 100) 8mm 6mm(柱根8) ≤300mm 0.40% C45 1.70% 1.20%
根,应设复合箍筋或拉筋(非抗
。 2、一、二级角柱全高加密
0dmin和200mm(非抗震)
mm(非抗震)
有箍筋约束 2、9度短柱ρ v≥1.5%
v(注:按λ v=0.17计算,fc≥ 35,fyv≤360)
密区的2倍
筋。2、短柱配箍特征值不宜小 的较大值
≤C60,8度≤C7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级框架柱构造要求
一、截面尺寸
1、柱截面尺寸宜符合下列要求:(《高规》第6、4、1条)
(1)、矩形截面柱的边长,抗震设计时不宜小于300mm;圆柱截面直径不宜小于350mm;
(2)、柱剪跨比宜大于2
(3)、柱截面高宽比不宜大于3。
2、框支柱截面宽度,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450mm;柱截面高度,抗震设计时不宜小于框支梁跨度的1/12。
(《高规》第10、2、12条)
二、材料
1、框支柱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
(《抗规》第3、9、2条《高规》第10、
1、6条)
2、二级框架柱中的纵向钢筋采用普通钢筋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抗规》第
3、9、2条)
(1)、钢筋的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小于1、25;
(2)、钢筋的屈服强度实测值与钢筋的强度标准值的比值不应大于1、30。
3、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柱纵向受力钢筋的连接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高规》第6、、5、1条)
(1)、二级抗震等级的框架柱纵向受力钢筋,宜采用机械连接接头,也可采用绑扎搭接
或焊接接头。
(2)、框支柱纵向受力钢筋,宜采用机械连接接头。
(3)、当接头位置无法避开柱端箍筋加密区时,宜采用机械连接接头,且钢筋接头面积
百分率不应超过50%。
(4)、受拉钢筋直径大于28mm、受压钢筋直径大于32mm时,不宜采用绑扎搭接接头。
(5)、位于同一连接区段内的受拉钢筋接头面积百分率不宜超过50%。
三、轴压比
1、抗震设计时,钢筋混凝土柱轴压比应符合下列要求:(《高规》第6、4、2条)
(1)、轴压比指柱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轴压力设计值与柱全截面面积与混凝土轴心抗
压强度设计值乘积的比值。
(2)、一般框架柱轴压比不宜超过以下值:0、80(框架结构)、0、85(板柱-剪力墙结构、
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架-核心筒结构、筒中筒结构)。
(3)、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中的框支柱轴压比不宜超过0、70。
(4)、抗震设计的框架-剪力墙结构,在基本振型地震作用下,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
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时,其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级应按框架结
构采用,柱轴压比限值宜按框架结构的规定采用。
(《高规》第8、1、3条)
(5)、以上数值适用于混凝土强度等级不高于C60的柱。
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65~
C70时,轴压比限值应比表中数值降低0、05;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75~C80
时,轴压比限值应比表中数值凝土降低0、10。
(6)、以上数值适用于剪跨比大于2的柱。
剪跨比不大于2但不小于1、5的柱,其轴
压比限值应比表中数值减小0、05;剪跨比小于1、5的柱,其轴压比限值应专
门研究并采取特殊构造措施。
(7)、当沿柱全高采用井字复合箍,箍筋间距不大于100mm、肢距不大于200mm、直
径不小于12mm时,柱轴压比限值可增加0、10;当沿柱全高采用复合螺旋箍,
箍筋螺距不大于100mm。
肢距不大于200mm、直径不小于12mm时,柱轴压
比限值可增加0、10;当沿柱全高采用连续复合螺旋箍,且螺距不大于80mm、
肢距不大于200mm、直径不小于10mm时,轴压比限值可增加0、10。
以上三
种配箍类别的含箍特征值应按增大的轴压比由《高规》表6、4、7确定。
(8)、柱轴压比限值不应大于1、05。
(9)、对于Ⅳ类场地上较高的高层建筑,其轴压比限值应适当减小。
四、主筋
1、柱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小于下值:中柱、边柱为0、8%,角柱为1、0%。
且柱截面每一侧纵向钢筋配筋率不应小于0、2%。
但下列情况可调整:(《高规》第6、4、3条)
(1)、抗震设计时,对Ⅳ类场地上较高的高层建筑,上值应增加0、1;
(2)、当混凝土强度等级大于C60时,上值应增加0、1;
(3)、当采用HRB400、RRB400级钢筋时,上值应允许减小0、1。
2、柱的纵向钢筋配置,尚应满足下列要求:(《高规》第6、4、4条)
(1)、抗震设计时,宜采用对称配筋;
(2)、抗震设计时,截面尺寸大于400mm的柱,其纵向钢筋间距不宜大于200mm;柱纵
向钢筋净距均不应小于50mm;
(3)、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抗震设计时不应大于5%;
(4)、边柱、角柱及剪力墙端柱考虑地震作用组合产生小偏心受拉时,柱内纵筋总截面
面积应比计算值增加25%。
3、框支柱内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小于1、0%,且应满足第2条的规定。
纵向钢筋间距,抗震设计时不宜大于200mm;且不应小于80mm。
抗震设计时柱内全部纵向钢筋配筋率不宜大于
4、0%。
(《高规》第10、2、12条)
4、其它要求:
(1)、柱的纵筋不应与箍筋、拉筋及预埋件等焊接。
(《高规》第6、4、5条)
(2)、框支柱在上部墙体范围内的纵向钢筋应伸入上部墙体内不少于一层,其余柱筋应
锚入梁内或板内。
锚入梁内的钢筋长度,从柱边算起不应小于L aE;(《高规》第
10、2、12条)
五、箍筋
1.抗震设计时,柱箍筋在规定的范围内应加密,加密区的箍筋间距与直径,应符合下列要求:(《高规》第6、4、3条)
(1)、一般情况下,二级框架柱箍筋的最大间距取8d与100的较小值(d为柱纵向钢筋
直径),最小直径为8mm。
(2)、二级框架柱箍筋直径不小于10mm、肢距不大于200mm时,除柱根外最大间距
应允许采用150mm。
(柱根指框架柱底部嵌固部位)
(3)、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0mm。
2、抗震设计时,柱箍筋加密区的范围应符合下列要求:(《高规》第6、4、6条)
(1)、底层柱的上端与其她各层柱的两端,应取矩形截面柱之长边尺寸(或圆形截面柱
之直径)、柱净高之1/6与500mm三者之最大值范围;
(2)、底层柱刚性地面上、下各500mm的范围;
(3)、底层柱柱根以上1/3柱净高的范围;
(4)、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与因填充墙等形r成的柱净高与截面高度之比不大于4的
柱全高范围;
(5)、二级框架角柱的全高范围;
(6)、需要提高变形能力的柱的全高范围。
2、柱加密区范围内箍筋的体积配箍率,应符合下列规定:(《高规》第6、4、7条)
(1)、柱箍筋加密区箍筋的体积配箍率,应符合下式要求:
ρ≥λ
v f
c
/f
yv
式中ρ——柱箍筋的体积配箍率;
λv——柱最小配箍特征值,宜按下表采用;
f c——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
当柱混凝土强度等级低于C35时,应按C35
计算;
f yv——柱箍筋或拉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超过360N/mm2时,应按360 N/mm计
算。
(2)、对二级框架柱,其箍筋加密区范围内箍筋的体积配箍率尚且不应小于0、6%。
(3)、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宜采用复合螺旋箍或井字复合箍,其体积配箍率不应小于1、
2%;设防烈度为9度时,不应小于1、5%。
(4)、计算复合箍筋的体积配箍率时,应扣除重叠部分的箍筋体积。
3、抗震设计时,柱箍筋设置尚应符合下列要求:(《高规》第6、
4、8条)
(1)、箍筋应为封闭式,其末端应做成135°弯钩且弯钩末端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10
倍的箍筋直径,且不应小于75mm。
(2)、箍筋加密区的箍筋肢距,二级不宜大于250mm与20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
每隔
一根纵向钢筋宜在两个方向有箍筋约束;采用拉筋组合箍时,拉筋宜紧靠纵向
钢筋并勾住封闭箍。
(3)、柱非加密区的箍筋,其体积配箍率不宜小于加密区的一半;其箍筋间距,不应大于
加密区箍筋间距的2倍,且二级不应大于10倍纵向钢筋直径。
4、框架节点核心区应设置水平箍筋,且应符合下列规定:(《高规》第6、4、10条) (1)、抗震设计时,箍筋的最大间距与最小直径宜符合有关柱箍筋的规定。
二级框架节
点核心区配箍特征值不宜小于0、10与0、08,且箍筋体积配箍率不宜小于0、
5%。
柱剪跨比不大于2的框架节点核心区的配箍特征值不宜小于核心区上,下柱端配箍特征值中的较大值。
5、框支柱箍筋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高规》第10、2、11条)
(1)、抗履设计时,框支柱箍筋应采用复合螺旋箍或井字复合箍,箍筋直径不应小于
10mm,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0mm与6倍纵向钢筋直径的较小值,并应沿柱全高加密。
(2)、抗震设计时,二级往加密区的配箍特征值应比普通柱的数值增加0、02,且柱箍
筋体积配箍率不应小于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