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栻君子观之探析_张守慧

合集下载

张栻义利思想发微

张栻义利思想发微

张栻义利思想发微作者:赵璞来源:《卷宗》2016年第11期摘要:张栻作为宋代理学的重要人物,其义利思想直承孔孟,主张重义轻利、义中兼利的义利观。

同时,张栻以心、性、理、气等范畴解释宇宙,其对义利思想的解释充斥着形而上的哲学思辨,独具自身特色。

关键词:张栻;理学;义利思想1 前言张栻(1133-1180),字敬夫,号南轩,谥曰宣,四川绵竹人,南宋宰相张浚之子,宋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湖湘学派的代表人物和集大成者。

张栻幼承庭训,随父学习孔孟之旨,“浚爱之,自幼常令在旁,教以忠孝仁义之实”[1]4434,颖悟夙成,深得张浚喜爱。

绍兴三十一年(1161),张浚命张栻前往衡山求学于胡宏,胡宏初因张浚好佛而拒见张栻,“渠家好佛,宏见他说甚”[2]1383。

张栻再偈乃成,遂得胡宏真传,“先生一见,知其大器,即以所闻孔门论仁亲切之指告之。

公退而思,若有得也,以书质焉。

而先生报之曰:‘圣门有人,吾道幸矣。

’”[3]4131然而张栻亲炙胡宏时间不长,“辛巳之岁,方获拜之于文定公书堂。

先生顾其愚而诲之,所以长善救失,盖有在言语之外者。

然谨得一再见耳,而先生没。

”[4]1156张栻拜师胡宏仅得一年,胡宏便已去世。

其后,张栻取友四方,玩索讲评,践行体验,勤修不止十余年,“其于天下之理,盖皆瞭然心目之间”[3]4131,遂成一代宗师。

张栻作为宋代理学的重要人物,在当时,与朱熹、吕祖谦并称“东南三贤”,地位颇高。

黄宗羲在《宋元学案》中指出,“湖南一派,在当时为最盛,然大端发露,无从容不迫气象。

自南轩出,而与考亭相讲究,去短集长,其言语之过者裁之归于平正。

”[2]1611张栻作为理学正宗,认为“学者潜心孔、孟,必求其门而入,愚以为莫先于义利之辨”[4]311,对义利问题十分重视,将其视为孔孟之学的入学门径。

朱熹也对张栻的义利思想大加赞赏,“独其见于论说,则义利之间,毫厘之辨,盖有出于前哲之所欲言而未及究者”[3]3660,认为张栻的义利思想是发前人未发之说,内容丰富。

张栻_孟子说_及其思想探析_何兆泉

张栻_孟子说_及其思想探析_何兆泉

一 《孟子说 》 之成书 张栻以父荫补官 , 曾任吏部侍郎兼侍讲 、 知江陵府兼湖北 路安抚使等官职 , 但一生行事 , 以讲学 、 传道活动影响最巨 , 勤 《南轩文集 》 、 《论语解 》 、 《孟子说 》 、 《洙泗 撰写了 于著书立说 , 》 、 《诸葛武侯忠传 》 、 《经世纪年》 、 《太极图说》 、 《南轩易 言仁 ⑤ 》 、 《中庸解》 、 《诗 说》 、 《书 说 》 , 《孟 子 说 等 大 量 著 述。 其中 说》 是张栻孟子学研究的代表著作 , 流传至今 。 孟子在先秦仅为诸子之一 , 但两宋时期掀起一场波澜壮 宋代理学家由此建立儒家正统 阔的孟子升格运动 。 一方面 , “孔子没 , 学术谱系 , 号称 曾子独得其传 , 传之子思 , 以及孟子 , ⑥ ” , , 、 、 孟子没后无传 直至千余年后 周敦颐 张载 二程 、 邵雍等 重振往圣绝学 ; 另一方面 , 孟子讨论的许多哲 人始接续孔孟 , 学范畴如性 、 命、 心、 义利 、 王霸 、 养气 、 良知良能等 , 确实为宋 、 , , 儒应对佛 道两家的挑战 推动儒学体系的重构 提供了必要 : “孟子有功于圣门 , 不可胜言 。 仲 的思想源泉 。 如二程所谓 孟子开口便说仁义 。 仲尼只说一个志 , 孟子 尼只说一个仁字 , 。 ” : “ 、 , 便说许多养气出来 又说 孟子性善 养气之论 皆前圣所未 ⑦ ” 发。 正因为如此 , 宋儒尽管有尊孟 、 非孟之别 ⑧ 但多要借助 孟子来发挥己说 。 张栻入胡宏之门 , 上承二程遗绪 , 亦十分推 。 《 》 , “ 重孟子 清朝四库馆臣评价其 孟子说 指出 微有寄托于时 , “其辞感愤 , , 事” 或 亦为南渡而发 ” 但肯定该书“皆推阐经义 , “借事抒议 ” 之所有 ” 不同于那些 而多失本旨之作 ⑨ 《孟子说 》 《癸巳孟子说》 、 《南轩孟子说》 、 《孟 七卷 , 又称 子张宣公解 》 等。张 栻 在 自 序 中, 清楚交代了该书的成书经 : “岁在戊子 , 过, 其谓 栻与二三学者讲诵于长沙之家塾 , 辄不 , 《 》 。 , , 自揆 缀所见为 孟子说 明年冬 会有严陵之命 未及终篇 。 辛卯岁 , 自都司罢归 , 秋冬行大江 , 舟中读旧说 , 多不满意 , 从 而删正之 , 其存者盖鲜矣 。 还抵故庐 , 又二载 , 始克缮写 。 抚 : ‘嗟乎 ! 夫子之道至矣 , 微孟子 , 其孰能发挥之 ? 方 卷而叹曰 战国之际 , 在上者徒知以强大威力为事 , 而在下则异端并作 , 充塞仁义 。 孟子独以身任道 , 从容乎其间 , 其见于用则进退辞 受无往而不得 , 见于言则精微曲折无一之不尽 。 盖其笃实辉 光, 左右逢源 , 莫非天理之所存也 。 使后之人知夫人皆可以为 圣人 , 而政必本于王道 , 邪说暴行无所遁其迹 , 而人之类免于 夷狄禽兽之归 , 其于圣门岂小补哉 ! 今七篇之书广大包含 , 至 而循求有序 , 充括有方 , 在学者笃信力行何如尔 。 虽 深至远 , 然, 予之于此盖将终身焉 , 岂敢以为成说以传之人哉 ? 特将以 为同志者讲论切磋之资而已 。 题曰《癸巳孟子说 》 云者 , 盖将 断此而 有 考 于 异 日 者 也 。 乾 道 九 年 十 月 二 十 日 , 广汉张栻 ⑩ ’ ” 序。 , 《孟子说 》 据此 最初撰于乾道四年 , 岁在戊子 。 当时张栻

张栻教育思想形成因素探析

张栻教育思想形成因素探析

【 键 词 】 张 械 ; 育 思 想 ; 人 伦 ; 道 济 民 关 教 明 传
【 图分 类号】 0 0 中 G4 — 3
[ 献标 识码】 文 A
[ 章 编 号 】1 0 — 5 0( 0 0} 2 0 8 — 3 文 0 9 93 2 1 0~0 5 0
张 杖 ( 13年 一 10年 ) 字 敬 夫 , 南 轩 , 国 后 , 直 处 于 辽 与 西 夏 的 战争 威 胁 之 中 。 及 至 靖 13 18 , 号 南 一
形 成 不 是 偶 然 的 , 是 特 定 历 史 时 代 的 产 物 , 时 , 故 耳 。 ”]O 杭 认 为 儒 家 伦 常 道 德 是 修 身 立 国 之 它 同 [l 张 6 a 又 是 家 教 、 承 及 书 院 教 育 教 学 实 践 的共 同 结 果 。 师

本 , 家 之 所 以 面 临 内忧 外 患 , 因 为 大 道 不 行 之 国 是 救 时艰 。 ( ) 举 干 禄 盛 行 , 校 忽 视 儒 家 伦 理 道 德 的 二 科 学
宋著 名 的理 学 家 、 学 家 、 育家 ,湖 湘学 派 ” 康 之 变 , 、 二 帝 被虏 , 原 陆沉 , 人 再次 抛弃 哲 教 “ 的 徽 钦 中 士
奠基人 。他对理 学及 书院发 展的贡 献可 与朱熹 、 吕 君 臣 之 礼 , 族 大 义 。 李 纲 曾 痛 心 疾 首 地 说 : 民 “自崇 祖 谦 相 比 肩 , 者 将 他 们 并 称 为 “ 南 三 贤 ” 张 观 以来 , 廷 不 复 敦 尚名 节 , 士 大 夫 寡 廉 鲜 耻 , 学 东 。 朝 故 不 械 一 生 致 力 于 教 育 。先 后 在 宁 乡 城 南 书 院 、 潭 碧 知 君 臣 之 义 。靖 康 之 祸 , 两 宫 播 迁 , 路 人 然 , 湘 视 如 罕 泉 书 院 、 沙 岳 麓 书 院 等 聚 徒 讲 论 。 此 外 , 杖 还 有 能 仗 义 死 节 之 者 。 在 内 惟 李 若 水 。 外 惟 霍 安 国 长 张 在 在 广 东 连 县 、 西 宜 春 、 西 桂 林 等 处 讲 学 授 业 , 死 节 显 著 。圈 人 亦 质 疑 : 辽 国 之 亡 , 义 者 十 数 , 江 广 ”金 “ 死 培 养 后 进 。 在 长 期 的教 育 教 学 实 践 中 , 杖 顺 应 时 南 朝 唯 李 侍 郎 一 人 。 ” 南 宋 政 权 建 立 之 初 , 宋 王 张 南 势 及 时 地 提 出 了 “ 人 伦 ” “ 道 济 民 ” 办 学 宗 朝 内 忧 外 患 。 “ 真 日横 , 踞 西 北 盗 贼 益 张 , 践 明 和 传 的 女 盘 蹂 旨 。 “ 道 ” 传 承 儒 家 圣 人 的 “ 伦 ” 道 , 当起 东 南 , 姓 肝 脑 涂 地 , 呼 上 天 而 不 能 救 , 势 日 传 即 五 之 担 百 号 国 民 嘲 伪 到 儒 学 传 承 和 发 展 的 责 任 。 “ 民 ” 学 以 致 用 。 世 蹙 , 心 日散 。 ” 从 伪 齐 、 楚 政 权 的 出 现 , 郴 州 济 即 济 用 民 。 如 此 形 成 了 “ 道 求 仁 、 履 务 实 ; 尚 空 李 金 等 大 大 小 小 的农 民起义 .无不 透 露着 儒 家 纲 常 传 践 不

【觅理记】张栻:天理、人欲不两立也(上)

【觅理记】张栻:天理、人欲不两立也(上)

【觅理记】张栻:天理、人欲不两立也(上)张栻是宋代理学中的湖湘学派中的代表人物,他跟朱熹和吕祖谦并称为“东南三贤”。

按照学派来说,朱熹属于“闽学”,而吕祖谦属于“婺学”,他能跟大儒朱熹并称,也足见其在理学史上有着何等重要的地位。

宋末著名理学家真德秀则把张栻看得更高,他在《先贤祠祝文》中说:“濂溪先生周元公、明道先生程纯公、武夷先生胡文定公、五峰先生胡公、南轩先生张宣公、晦庵先生朱文公,圣学不明,千有余载,数先生相继而出,遂续孔孟不传之统,可谓盛矣。

惟时湖湘渊源最正、盖濂溪之生实在舂陵,而文定父子又以所闻于伊洛者设教于衡岳之下,张朱二先生接迹于此,讲明论著,斯道益以光大。

”真德秀在这段话中讲述了宋代理学的递传,他从周敦颐说起,而后提到了二程,接下来是胡安国、胡宏父子,而后又谈到了张栻和朱熹。

真德秀认为这个递传顺序就是孔孟之道的道统,而在道统的顺序上,他把张栻竟然排在了朱熹之前,同时真又说,湖湘学派是理学的正宗,其重要的原因就是胡宏与张栻之间的递传。

张栻撰《汉丞相诸葛忠武侯传》一卷,民国十二年上海涵芬楼影印续古逸丛书本,书牌张栻撰《汉丞相诸葛忠武侯传》一卷,民国十二年上海涵芬楼影印续古逸丛书本,卷首对于张栻,岳飞的孙子岳珂也给予了很高的夸赞,他在《张宣公书简帖》中有这样几句话:“淳熙之间,天下为公。

守道彬彬,洙泗之风。

公于是时,不下禹功。

”岳珂认为张栻对于孔孟之道的传承之功竟然不在禹下,这等的夸赞,可以称得上是无以复加。

然而,从理学史的整体来看,张栻的影响力似乎没有那么大,对于这一点,胡杰、冯和一在其所著的《张栻经学与理学探析》一书中作出了两点总结:“其一,张栻中年而逝,享年四十八岁,这就使他来不及对自己的思想理论作进一步充实与提高,更来不及对北宋以来的理学做出系统化的总结;故与其同时代的朱熹也曾极为遗憾地感叹说:‘使敬夫不死,则其学之所至、言之所及,又岂予之所得而知哉!’”看来作为一个大家,能够活得长很重要。

张栻文选

张栻文选

张栻文选张满意整理《论语说》序学者学乎孔子者也,《论语》之书。

孔子之言行莫详焉,所当修身尽心者,宜莫先乎此也。

圣人之道至矣,而其所以教人者大略,则亦可睹焉。

盖自始学则教之以为弟为子之职,其品章条贯不过于声气容色之间,洒扫应对进退之事,此虽为人事之始,然所谓天道之至赜者,初亦不外乎是。

圣人无隐乎尔也,故自始学则有致知力行之地,而极其终则有非思勉之所能及者,亦贵于行着习察尽其道而已矣。

孔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秦汉以来学者失其传,其间虽或有志于力行而其知不明擿埴索涂莫适所依,以卒背于中庸。

本朝河南君子始穷理居敬之方开示学者,使之有所循求以入尧舜之道,于是道学之传复明于千载之下。

然近岁以来,学者又失其旨。

曰惟求所谓知而已,而于躬行则忽焉。

故其所知特出于臆度之见,而无以有诸其躬识者。

盖忧之此,特未知致知力行互相发之故也。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历考圣圣之意,盖欲使学者于此二端兼致其力,始则据其所知而行之,行之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是知常在先而行未尝不随之也。

知有精粗,必由粗以及精,行有始终,必自始以及终。

内外交正本末不遗,条理如此而后可以言不弊,然则声气容色之间,洒扫应对进退之事,乃致知力行之原也,其可舍是而它求乎?顾某何足以与明斯道,辄因河南余论推以己见辑《论语说》为同志者切磋之资,而又以此序冠于篇首焉。

《洙泗言仁》序昔者夫子讲道洙泗,示人以求仁之方,盖仁者天地之心。

天地之心而存乎人,所谓仁也。

人惟蔽于有己而不能以推失其所以为人之道,故学必贵于求仁也。

自孟子没,寥寥千有余载间,《论语》一书家藏人诵而真知其旨归者何人哉?至本朝伊洛二程子始得其传,其论仁亦异乎秦汉以下诸儒之说矣,学者所当尽心也。

某读程子之书,其间教门人取圣贤言仁处,类聚以观而体认之,因裒鲁论所载疏程子之说于下,而推以己见题曰洙泗言仁,与同志者共讲焉。

嗟乎!仁虽难言,然圣人教人求仁具有本末,譬如饮食乃能知味,故先其难而后其获,所以为仁而难,莫难于克己也。

浅析张栻的教育思想

浅析张栻的教育思想

浅析张栻的教育思想作者:刘思琦来源:《资治文摘》2016年第06期【摘要】面对科举干禄的盛行,张栻提出了其反对科举利禄之学、主张“传道济民”的教育宗旨,指出人伦大道的重要性,并通过其“性善论”的理念提出“复善”的教育作用,从而采取了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科举;思想;学思并进;教育一、教育的宗旨应是传道济民科举制度是封建王朝选拔官吏,招贤任能的一种制度。

但是在功名利禄的驱使下,仕子们将登科入仕作为读书学习的终极目标。

正是由于科举干禄的盛行,学校忽视儒家伦理道德的培养及经世之学的传习。

岳麓书院重建时,张栻撰写了《岳麓书院记》,奠定了岳麓的办学方针和指导思想,张栻以反对科举利禄之学、培养传道济民的人才为其办学指导思想。

自隋唐立科举取士制度以后,学校便成了科举的附庸,办学也就是为了科举取士两宋官学的弊端正表现在士子们“争驰功利之末”,以“异端空虚之说”为是,而以“事天保民之心”为非。

张栻的上述主张便是针对这种弊端而提出来的。

在批判科举流弊的基础上,张栻指出:“然则学之所务,果何以外于人伦哉!虽至于圣人,亦曰尽其性而为人伦之至耳。

”[1]张栻认为人伦大道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学校驾驭的目的就是要明乎人伦,然后以济天下.张栻继承儒家的传统观念,认为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

对前来就学的弟子们说:“侯(指刘珙)之为是举也,岂特使子群居佚谈,但为决科利禄计乎?抑岂使子习为言语文词之工而已乎?盖欲成就人才,以传斯道而济斯民也。

”[2]可见,张栻认为书院所要培养的学生,决不是一心追求功名利禄,也不是沉溺于言词之工,而是能够担负起“传道而济斯民”使命的经世人才.张栻的这种教育思想与我们当代的教育理念是不谋而合的.老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思想操行培养,学校也应该重视德育操行的日常考评.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通过考试,而是要学到真正有用的东西,让自己成为对社会更有价值的人。

植根于道:张栻“学者之诗”的内涵

植根于道:张栻“学者之诗”的内涵

中说 : “ 幸而有先觉者 出,得其传 于千载之下 ,
私 淑诸人 ,使学 者知 夫儒 学 之真 ,求 之 有道 ,进 之有序 ,以克异 端之 归 。 [ ∞可见 ,学者 是专 指 ”2 ” 修 习儒 业的 人 ,也 即 “ 者 ” 儒 。祝 尚 书指 出 ,宋
则失 于疏 略 而无序 ,故 当修 勉 而进 其 文 ,是
张 拭 在创 作 和 品 赏 诗 歌 的过 程 中 ,提 出 了 谈 》 卷 中载 : 有 以诗 集呈 南轩先 生 ,先 生 日 : “ 人 诗 之 诗 也 ,可 惜 不 禁 咀 嚼。 或 问 其 故 , 日: ”
的 目的 ,在于标 举 “ 学者 之 诗 ” ,抑制 “ 人 之 诗 新 的诗学 范式 。 张械站在 鉴 赏 的角 度 ,描 述 了 “ 学者 之 诗 ”
“ 者之 诗 ” 的 概 念 ,是 相 对 “ 人 之 诗 ” 学 诗
提出 的。需 要注 意的是 ,张 械所 谓 的 “ 者” 和 学
个 比较准 确的把 握 。 首先 ,学者 之 诗 “ 着 似 质 ” 读 。在儒 家 传统
“ 人” 诗 ,和今 天 意 义上 的学 者 和 诗人 并 不 一 致 。 思想 中 ,往往 “ ” “ ”对 举 。《 质 文 论语 ・ 雍也 》
式 犬有质 而后有: 史,质者本 诗人之诗” ,实际上将 “ 诗人诗”和 “ 文人诗” 张} 则 确地指 : “ 都涵盖 了进 去。 张 械评 价 “ 者之 诗” 和 也。 I从 3 学 ”那么 ,张拭的 “ 质”具体指什么呢? 他强
“ 诗人之诗 ” 的论 调 中不 雅看 出 ,这 种 二元 分 法 训 “ 质本 文末 ” 又 意味着 什 么呢 ?
中,而有所偏胜,与其失 而为府史之史 ,无亦宁 为野人 之野 乎 ? [ 这个 观念 反 映到他 的诗学 思 ”2

张栻心性论演进探析

张栻心性论演进探析

张栻心性论演进探析作者:叶耀华来源:《湖湘论坛》2020年第02期摘要:张栻在湖湘学派的传承中毁誉皆具、颇有争议,这源于张栻思想的前后转变。

张栻坚持在师门传承和儒家道统之间调和的基本立场,并结合自身的践行修养独立思考,使其思想逐渐走向成熟,特别在心性论方面具有自己的特色。

在对性的认识上,提出了太极即性,坚持了性之至善;在对心的认识上,坚持了心为主宰,以仁为心;在心性关系上,发展了未发为性,已发为情,心主性情;相应地在工夫上贯穿了主敬的抬升和察识的隐没。

张栻心性论的变化实质上源于对心体地位的坚持和抬升,并以此对胡宏师学未圆融处进行修正。

关键词:张栻;胡宏;心性;工夫;心体中图分类号:G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3160(2020)02-0107-09张栻(字敬夫,号南轩),与朱熹、吕祖谦并称“东南三贤”。

张栻师承胡宏(号五峰),是湖湘学派的代表人物,也是湖湘学派最具争议之人。

朱熹称“胡氏之说,惟敬夫独得之,其余门人皆不晓”[1]2606。

黄宗羲赞“南轩之学得之五峰,论其所造,大要比五峰更纯粹”[2]1609,“湖南一派,在当时为最盛,然大端发露,无从容不迫气象。

自南轩出,而与考亭(朱熹)相讲究,去短集长,其言语之过者裁之归于平正”[2]1611。

而牟宗三先生则批评张栻“未能精发师要,挺立弘规”,在与朱子理学的交锋中“往复辨难,率多以朱熹为主动,顺从朱熹之格局”,“见其力弱才短,故软塌而被吞没也。

其学无传,亦非偶然。

”[3]354在学术上放弃了本应坚守的原则,被朱子理学吞没,导致其学无传,愧对乃师。

但不论是誉是毁,其都源于张栻思想的前后转变。

张栻的早期思想大都传承自胡宏,但因胡宏早逝,张栻受教日短,后来在与朱熹等好友的论辩交流中,结合孔孟周程正统,通过践行修养独立思考其思想逐渐走向成熟而具有了自己的特色。

本文将对张栻思想中最具特色的心性论之前后变化作梳理,从张栻坚持在师门传承和孔孟周程道统之间调和的基本立场出发,探析其心性论的演进及其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8]卷 十 八 , 1 9 5 “ , 说: 涵养须用敬 , 进学则在致知” 指出居
, 子, 就是在于自己不断 追 求 “ 仁” 弃“ 仁” 而 去, 则是 在言辞行动之间 , 脚 愧对君子之名 。 君子修身养性 , 踏实地 是 实 现 “ 仁” 的 重 要 手 段。 为 此 他 论 述 到: “ 若夫君子之修身 , 谨 与 言 辞 容 色 之 间, 乃所以体当 ” 己之实事 , 是求 仁 之 要 也 。
[ 4] 9 3 ” 君子之所以能够称得上君 而成君 子 之 名 哉?
: “ 论语 · 雍 也 》 居 敬 而 行 简, 以临其 敬重的态度 。《
[ 7] 2 4 7 7 ” 民, 不亦可乎? 这里的 居 敬 是 指 恭 敬 自 持。居
敬是中国 宋 代 程 朱 学 派 所 倡 导 的 一 种 道 德 修 养 方 , 法 。 程朱理学家认为 , 所谓“ 居 敬” 就是“ 心” 的“ 主 、 “ 、 “ , 专 一” 自 作 主 宰” 不 为 外 物 所 牵 累。 程 颐 一”
在论 述
“ , , “ 道” 当然要归本孔子 。 孔子一生都在 “ 行道 ” 道” 表现的是孔子的社 会 政 治 理 想 。《 论 语 · 雍 也》 中:
[ 7] 2 4 7 9 “ ” 谁能出 不 由 户 , 何 莫 由 斯 道 也! 这里的“ 道”
中, 张栻指出骥的 得 称 是 来 自 于 德 , 不 惟 力, 作为高 级动物的君子 , 品 行 也 应 该 以 德 来 论 述。真 正 算 得 上君子的人一定 是 德 才 兼 备 者 , 同 时 以 德 为 先。 君 。 子进于德 , 才能有比 较 全 面 的 发 展 , 堪称为“ 不 器” “ 对此张栻又进行了论述 : 若君子则进于德则气质变 ” 而才有不弗器者矣 。 化,
第1 社会科学版 ) 0 卷第 5 期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 o l . 1 0, N o . 5 V ( ) o u r n a l o f S o u t h w e s t A r i c u l t u r a l U n i v e r s i t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a . 2 0 1 2 M g y y 2 0 1 2 年 5 月 J
第1 张栻君子观之探析 0 卷第 5 期 张守慧 :
8 9
前提条件。从 论 述 中 不 难 看 出, 张栻对仁者的肯 定与褒扬。 张栻认 为 , 君 子 应 该 是 仁 学 的 践 行 者。 他 说: “ 君子之所为君子 者 , 以 其 不 已 于 仁 也, 去仁则何自
[ 4] 7 3 2 ” 盖心宰事物 , 而 敬 者 心 之 道 所 以 生 也。 在论述
三、 君子与德
德指内心的 情 感 或 者 信 念 。 用 于 人 伦 , 则指人 “ 的本性 、 品德 。 儒家认为 , 德” 包括忠 、 孝、 仁、 义、 温 恭敬 、 谦让等 。 良、 《 ” 易 · 乾 卦》 曰 :“ 君 子 进 德 修 业。
[ 5] 8 0 3 ” 也。 在《 仁说》 中, 张栻强调“ 仁” 为 四 德 之 长,
一、 君子严于律己
严于律己是 指 严 格 约 束 自 己 。 张 栻 认 为 , 作为 “ 君子 , 首先应该 是 律 己 甚 严 者 。 他 说 : 君子非与人 ” 异也 , 处己严而不失和 , 故矜而不争 。
两方面 , 两者相辅相成 , 最终促成知识体系的完备和 综合素质的提高 。 张栻 继 承 了 二 程 的 居 敬 说 , 强调君子居敬的重 “ 要性 。 他指出 : 盖事物之来 , 其端无穷 , 而人之才力 以有限量应无穷 , 恐未免反之为 虽极其大且终有限 , 役, 而有所不给也 。 君子于此 , 抑有要矣 , 其惟敬乎!
[ 4] 6 9
“ 学者工 敬是修身养性的主要方法 。 朱熹明确地说 : 夫唯在居敬 穷 理 二 事 。 此 二 事 互 相 发 。 能 穷 理 , 则 居 敬 工 夫 日 益 进 ;能 居 敬 ,则 穷 理 工 夫 日 益
[ 9]卷 九 , 1 5 0 ” 密。 在朱熹看 来 , 做 学 问 要 讲 究 居 敬、 穷理
[ 1] 1 5
中, 张栻阐明人的才力终有限 , 想以有限的力量来应 变其无穷的事物变 化 , 居敬在君子的日常生活中显 “ 是 以 君 子 居 敬 为 本, 造次克 得尤为重要 。 他认 为 :
[ 1 0] 4 7 9 ” 念, 战兢自持 , 自习 寝 消 , 则 善 端 益 著。 居敬为
这里
“ 、 “ , 德” 的本意就是恪守道德规范者的 “ 操守 ” 品行 ” : “ 如功德 、 品德等 。《 荀子 · 非十二子 》 不知则问 , 不 ” 就 是 说: 能则学 , 虽能必 让 , 然 后 为 德。 一个人要
二、 君子与仁
“ 仁” 是中国古 代 一 种 含 义 极 广 的 道 德 范 畴 , 指 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 。 孔子最先把整体的道德规范 集于一体 , 形成了以 “ 仁” 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 , 把 它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 、 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 包括 、 孝、 弟( 悌) 忠、 恕、 礼、 知、 勇、 恭、 宽、 信、 敏、 惠等 内容 。 张栻对其仁学有 自 己 的 研 究 心 得 , 他在《 仁 说》 “ 中提到 : 故仁为 四 德 之 长 , 而 又 可 以 兼 能 焉 …… 人 惟己私蔽之以失其 性 之 理 而 为 不 仁 , 甚至于为忮为 忍, 岂人之情 也 哉?其 陷 溺 者 深 矣 。 是 以 为 人 莫 要 乎克己 , 己私既克 , 则 廓 然 大 公, 而爱之理素具于性 者无所蔽矣 …… 惟 仁 者 能 恭 让 而 有 节 , 是礼之所存 者也 。 惟 仁 者 为 能 知 觉 而 不 昧 , 是智之所存者
[ 4] 1 9 1Fra bibliotek敬是君子修身养性的必备方法 , 在居敬的同时 , 不断 审查自己志向所存 , 察之所行 , 这样才能进德日新 。
五、 君子与道
“ 道” 有哲学意味 , 是从“ 道” 作为存在之本与价 “ 值之源的本体论这一范畴上说的 。《 中庸 》 说: 率性
[ 1 1] 1 6 2 5 ” 之谓道 。 率 性 而 行, 这 就 是 道。 提 到 儒 家 的
4] 1 4 0 ”[ “ 其或偏也 。 以夫 内 自 省 察 , 无 所 愧 病, 故得其 [ 4] 1 6 6 ” “ 乐, 而物莫 之 婴 也 。 亲 于 身 为 不 善 者, 君子不 [ 4] 2 1 6 ” 入, 此君 子 守 身 之 常 法 也 。 由 此 可 见, 谨慎行
事、 防微杜渐是作为君子不可缺少的品质 。 最后 , 张 栻从贵君子 、 轻小人 的 角 度 出 发 来 阐 明 君 子 严 于 律 君子无适而非求诸己 , 小人无适而非 己的重要性 。“ 求诸人 , 求诸己则 德 日 进 , 求 诸 人 则 欲 日 肆, 君子小
[ 4] 2 0 1 ” 人之分盖如此 。
“ 而《 尚 书 · 虞 书 · 大 禹 谟》 君 子 在 野, 小人在 位”
[ 3] 2 7 3
中, 君 子 主 要 是 指 统 治 者。 在 孔 子 之 前, 君
子一语主要是从 政 治 角 度 立 论 的 。 到 孔 子 时 代 , 君 子一词开始具有道德品质的属性 。 孔子对于君子的 “ 、 “ 、 “ 、 论述 , 不仅限于 “ 君 子” 一 词, 士” 仁 者” 贤 者” “ 、 “ 、 “ 大人 ” 成人 ” 圣 人” 等, 都与“ 君 子” 相 关。 孔 子 所提出的君子人格精神陶铸了中国历史上一代代崇 高伟岸的人格 , 造就了一代代仁人志士 , 对中华民族 心理 、 民族道德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中国 历 代 儒 家 学 者, 几乎无人不谈圣贤君子问 题 。 张栻作为南宋著名的理学家 , 秉承儒家的传统 , 对君子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 形成了自己的君子观 , 本 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君子观进行探析 。
克尽己私, 廓然 大 公, 是实现“ 仁” 的 重 要 条 件; 同 知 觉 不 昧, 是 存 礼、 存智的 时指出仁 者 恭 让 有 节,
2 0 1 2 0 3 2 4 * 收稿日期 : - - , 作者简介 : 张守慧 ( 女, 山东寿光人 , 潍坊科技学院讲师 , 河北大学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向 : 宋史 。 1 9 7 5—)
“ 、 “ 。 问 ”、 学” 让” 才能算是有 “ 德” 做到 “ “ 在西周文化 “ 礼乐文明” 中, 德” 是 核 心。 德 归 , 纳为 “ 勤朴古健 、 果义敢为 、 居安思危 、 善始善终 ” 这 是对德的最好总 结 。 孔 子 当 年 之 所 以 念 念 不 忘 “ 克 , 己复礼 ” 就是因为以德为核心的西周之礼是儒家思 想最为推崇的道德标准 。 张栻眼中的君子应该是德才兼备者, 君子应该 “ 贵于德 , 才能不断 取 得 进 步 , 他 说 到: 骥 之 得 称, 为 其德 , 不为其力也 , 而况于君子 , 岂不以尚德为贵乎? ” 苟无其德 , 虽曰有才 , 其得谓之君子乎?
: 君子” 一 语, 广 见 于 先 秦 典 籍。 《 周 易 · 乾》 “ [ 1] 1 3 ” 这里的 “ 九三 , 君子终日 乾 乾 , 夕 惕 若, 厉 无 咎。 : 君子主要指道德高 尚 的 人 。《 诗 经 · 周 南 · 关 雎》
[ 2] 2 7 3 “ ” 窈窕淑女 , 君 子 好 逑。 这 里 的 君 子 代 指 男 子。
在 求 仁 过 程 中, 他又
指 出, 君 子 要 具 有 战 兢 意 识, 否 则 陷 入 小 人 之 归。 “ 斯须之间 , 心不在焉 , 则为不仁 , 是故君子战兢自持 虽秉彝 而唯恐失之也 。 若 小 人 则 战 贼 隐 溺 者 之 深 , ” 之端不容尽殄 , 而不能自达也 。
[ 4] 1 8 4
[ 4] 2 0 2
同时强 调
君子要对自己 所 学 内 容 负 责 。 他 说 :“ 惟君子学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