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之仁者爱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选读》复习四:“仁者爱人”

一、文化思想

1、仁道最基本的内涵是“忠恕”,这是待人的基本原则。所谓“忠”,指对人尽心竭力,积极为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指待人仁爱宽厚,推己及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孔子的仁爱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

3、“仁”的实践表现是“爱人”,这是人本主义思想的发端。孔子的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使天下人各得其安,尽显仁者风范。他重人不重财、悯恤不幸之人等举动都是“仁”的体现。在仁者爱人的基础上,孔子的仁爱也由人及物,惠及一切。

4、孔子的仁爱观:由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可见,孔子“仁”的高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而不是只讲求小谅小信。

二、专题训练

1.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有关章节,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12·1)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6·30)(1)孔子在这里把“仁”与“圣”做了区别,区别的关键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简要陈述。(2分)

(2)孔子认为“圣”的境界“尧舜其犹病诸”,你如何理解。(2分)

1.(1)①“仁”着眼于推己及人,为仁由己,侧重于修身;“圣”追求博施济众,侧重于为政。

(2)孔子旨在说明达到“圣”的境界是很困难的,即使是尧舜也为此苦恼,这并不是说“圣”的境界不可追求。

2.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有关章节,然后回答问题。(6分)

(1)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10·17)

(2)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

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15·42)

(3)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9·10)

(4)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7·27)

(1)以上章节反映了孔子怎样的仁爱观(3分)

(2)第四节中孔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而第一节中厩焚,孔子问人却不问马,这两者矛盾吗请谈谈你的看法。(3分)

2.(1)孔子一方面爱人,特别是对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更充满仁爱同情之心,另一方面进而爱及动物等世间万物。

(2)不矛盾。孔子爱世间万物,但在人与动物之间,还是选择人,这体现了孔子的人本思想,更衬托了孔子的仁爱之心。

3.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有关章节,然后回答问题。(6分)

(一)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

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

“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二)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应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1)由以上材料可见孔子对管仲有怎样的评价(2分)

(2)由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可以看出孔子怎样的仁爱观(4分)

3.(1)孔子一方面否定管仲知礼,一方面又肯定管仲在维持天下一统上的贡献,肯定其为“仁者”。

(2)孔子明确肯定了管仲的仁,原因是管仲辅佐齐桓公用和平手段维护了华夏的统一,使人民免遭异族的奴役。这说明,孔子“仁”的高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而不是只讲求小谅小信。

4.同是主张相爱,孔子的仁爱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墨子的兼爱则主张“兼相爱,交相利”。两者有何不同为什么孟子说“墨子兼爱,是无父也”4.儒家墨家都主张关爱别人,但孔子的仁爱,是以爱自已为前提(孝悌为根本),然后将这种爱一层一层扩展出去,爱自已的亲人,爱周围的人,然后爱所有的人推及到万物。因而是最符合现世社会的人的感情与实际的。墨子的兼爱,是不分亲疏,无条件平等的爱.用

佛教的话说就是无我相,无人相的爱,虽然墨家还不是宗教,但墨子的思想却充满了无比伟大的宗教情怀。

总之,孔子的仁爱是以尊尊亲亲为基础的有差等的爱,墨子的兼爱是取消等级差别的普遍之爱,这就破坏了严格区分上下尊卑的宗法等级制度,所以孟子说墨子的兼爱是无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