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阅读之仁者爱人讲解与专题练习

合集下载

《论语》选读之《仁者爱人》

《论语》选读之《仁者爱人》

无言的震撼:当代中国的仁者
2002年度感动中国人物:王选(中国二战受害者 诉讼原告团团长) 她用柔弱的肩头担负起历史的使命,她用正 义的利剑戳穿弥天的谎言,她用坚毅和执著还原 历史的真相。她奔走在一条看不见尽头的诉讼之 路上,和她相伴的是一群满身历史创伤的老人。 她不仅仅是在为日本细菌战中的中国受害者讨还 公道,更是为整个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规则寻求支 撑的力量,告诉世界该如何面对伤害,面对耻辱, 面对谎言,面对罪恶,为人类如何继承和延续历 史提供了注解。

〖颁奖词〗他来自人群,像一粒尘土,微薄、微细、 微乎其微,寻找不到,又随处可见。他自认渺小,却塑 造了伟大,这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这是一座城市的良心。
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
之。 大音稀声,大象无形,大爱无边! 愿我们都能成为一个人敬人爱的仁者!
无言的震撼:当代中国的仁者

埋怨别人冷淡,不如燃旺自己这块炭火去 温暖别人。——朱伯儒
朱伯儒原武汉空军部队 团级干部。始终坚持为 人民做好事,先后21次 立功受奖,被人们誉为 “80年代新雷锋”。中 央领导邓小平、李先念、 陈云、叶剑英、彭真、 邓颖超、徐向前、聂荣 臻、杨尚昆都先后为朱 伯儒题词。1983年7月7 日,中央军委授予 “学 习雷锋的光荣标兵”荣 誉称号。
分析最后一节。思考:为什么孔子一方 面否定管仲知仁,一方面却肯定其为仁者? 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3.22)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 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 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 如其仁。” 【译文】子路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 忽自杀以殉,但管仲却没有自杀。管仲不能 算是仁人吧?”孔子说:“桓公多次召集各 诸侯国的盟会,不用武力,都是管仲的力量 啊。这就是他的仁德,这就是他的仁德。”

论语选读:仁者爱人(重点版)

论语选读:仁者爱人(重点版)

《仁者爱人》(重点版)一、核心解读:《论语》的核心部分是“仁”。

《论语》共21469个字,其中“仁”字共出现了109次。

孔子事事讲仁,处处讲仁,为政讲仁政,做人讲仁人。

他以其言行向人们昭示:仁爱与同情是人间正道。

孔子并不鼓励学生去寻找那些丰功伟业去做,而是谆谆教导学生做人的基本准则——“仁者爱人”。

孔子的学问是关于生命意义的学问,生命的终极目的在孔子看来就是伟大人格的形成。

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在解读儒家思想时说:“儒家所谓的仁爱,实际上包含了三个内容,即亲亲之爱、忠恕之道、恻隐之心。

”其中,亲亲之爱是仁的基础,忠恕之道是实践仁的方法,恻隐之心则是仁德的底线。

在此基础上延伸,才建立起了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体系。

“亲亲之爱”也就是孝悌,即对长辈孝顺,对兄弟友爱,它是仁德的基础与起点。

一个人如有孝悌之心,并能将这份亲亲之爱博施于民,做到民胞物与,他就是圣者。

圣者即是仁德圆满的人。

“忠恕之道”的“忠”就是对人推心置腹,做事尽心尽力,也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自己希望站得住,也让别人站得住;自己希望行得通,也让别人行得通。

而所谓的“恕”就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看问题,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自己不愿意的,也不要强加于人。

作为普通人,未必有能力让别人“立”、让别人“达”,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到的。

“恻隐之心”就是见有人遭遇不幸而心有所不忍。

从“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和“孔子相师”两章节我们可以体察到孔子对不幸者的同情心;孔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孟子“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01·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

行有余力,。

”★02·颜渊、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

”★03·曾子曰:“夫子之道,。

第五课 仁者爱人 学案(含答案)

第五课 仁者爱人 学案(含答案)

第五课仁者爱人学案(含答案)第五课第五课仁者爱人仁者爱人仁的人生哲学思想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

因为孔子自己说过“仁者人也”,孟子也说过“仁也者,人也”,二人异口同声,所说一致。

意思是说,仁说明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因而孟子把仁和人二者连接起来说“合而言之,道也。

”这个“道”,就是为人之道,也就是仁的人生哲学。

在孔子整个思想体系中“爱人”是仁的出发点。

第一,孔子的“爱人”完全是从现实社会的需要与可能出发的,含有深厚的实事求是的.理性的内容,不带任何虚无主义的幻想和宗教迷信的色彩。

例如,时至19世纪德国的费尔巴哈尚且认为,人类的爱包括两性爱只有“盖上宗教印章的时候,他才同意并承认它们是完美的”。

在费尔巴哈以前两千余年的孔子时代,虽然还没有宗教,但是天命.神鬼等迷信观念还是比较盛行的,孔子在自己提出“仁者爱人”这个观念时却没有受这些迷信观念的影响,而是坚持现实的观点。

第二,孔子是维护宗法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因此他从等级制的现实出发虽然也提出了“泛爱众,而亲仁”,但是这个爱和仁仍然是有等差的,不是一律平等的。

墨子不同意孔子爱有等差的主张,提出“兼爱”的主张,他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虽然墨子的兼爱思想在理论上.原则上比孔子的爱人思想看起来似乎较为高明,但是在等级森严.阶级分明的封建社会里,这却是行不通的。

而孔子的爱人思想,由于符合当时封建社会的实际,很容易被封建社会接受,从而在社会风俗和风尚中流传下来。

第三,虽然孔子提出了“仁者爱人”,但同时又提出了“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这就说明孔子的爱人不是不分善恶是非,一概都爱,而是除了爱有等差之外,还有爱与不爱.爱与恶的区别在内。

他说“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无以尚之。

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意思是说,爱好仁德的人非常好;厌恶不仁德的人本身就是实现仁德,也很好,可以避免不仁德的人用不仁德之事影响自己。

《论语》考点复习之仁者爱人

《论语》考点复习之仁者爱人

考点解读二
“仁”,并不是高深莫测的探奥理论,而是渗透于日常生 活的方方面面之中。诚心诚意地协助盲人,同情有丧事的人; 善待自然,善待动物,这些都是“仁”的具体表现。看一个人 是不是“仁者”,不能过于注重小信小节,要看他是否对社会、 对百姓作出了贡献。管仲虽然没有“杀身成仁”,但他“霸诸 侯,一匡天下”,对于维护统一、安定百姓功劳极大,他就是 一个真真正正的“仁者”。
实战训练
1、“仁”的具体内涵有哪些?
明 确: “仁”的具体内涵有: ①“仁”之精:爱人。 ②“仁”之本:孝悌,即孝顺父母,尊敬兄长。 ③“仁”之则:忠恕。“忠”,就是对人尽心竭力,“己欲立 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就是待人仁爱宽厚,“己 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仁”之上:达到“圣”的境界,“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实战训练
5.怎样理解孔子的“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这在今天有何现实意义?
明 确:孔子主张不用鱼网或以大绳多钩的方式捕鱼,意思是人类纵然迫于 生计,也只能取自然界中该取的一部分;孔子主张不要射杀在巢穴中孵化 幼鸟的大鸟,为的是避免殃及幼鸟,以保护鸟类的繁衍。孔子这一论述体 现了“天人合一”的伟大思想,至今也仍然具有非常深刻的现实意义。我 们知道,利益的欲望是无限的,对自然生态的破坏也是巨大的。如果现在 我们懂得孔子这一思想的重要性,就不会出现捕捉鸟的粘网和捕鱼的“绝 户网”了。要知道人类绝不是地球资源的独占者,与万事万物若没有共存 共荣的心态,终有一天大自然反扑的力量会吞噬一切。现在该是重温孔圣 人的教诲的时候了。
实战训练
6.讨论:结合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的仁爱观。
明 确:A:“仁”,就是要多站在别人的凳度看问题,也就是 要多作换位思考,多考虑别人的利益。 B:“仁”,就是要推己及人,自己不愿于的事,不能强求别 人去做。 C:要达到“仁”,就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孝顺父母, 敬重长辈,关爱幼者,同情弱者,这些都是“仁爱”的具体体 现。 D:“仁”的最高标准是看一个人是否对社会作贡献,而不应 拘泥于小信小节。

论语十二章练习题仁者爱人仁者的爱是无私的

论语十二章练习题仁者爱人仁者的爱是无私的

论语十二章练习题仁者爱人仁者的爱是无私的在《论语》中,仁者爱人仁者的爱是无私的,是一个重要的道德观念。

本文将通过习题的形式来探讨这一观念。

习题一:什么是仁者对人的爱?仁者对人的爱是无私的,它不计较个人利益,而是以他人的需要和幸福为出发点。

他们愿意帮助他人,关心他人,以实际行动来表达他们的爱。

习题二:请举例说明仁者爱人的行为。

仁者爱人的行为有许多具体表现。

比如,孔子曾经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一种仁者爱人的表现。

他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对他人有同样的关心和体谅,就像我们希望别人对待我们一样。

习题三:仁者爱人有什么意义?仁者爱人的意义是多方面的。

首先,它能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当每个人都能以无私的心态对待他人时,社会将会充满爱和关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更加融洽。

其次,仁者爱人也是一种道德的追求。

它要求我们超越个人的利益,关注他人的幸福和福祉,是一种高尚的品质。

习题四:如何培养仁者爱人的品质?培养仁者爱人的品质需要我们从自身出发。

首先,我们应该反思自己的行为,想一想自己是否真的关心他人,是否愿意为他人付出。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参与志愿活动、关注弱势群体等方式来培养这一品质。

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持之以恒,不断努力,将仁者爱人的理念贯彻到我们的生活中。

习题五:仁者爱人与现代社会的关系是什么?仁者爱人的理念与现代社会是密切相关的。

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彼此的关系也更加复杂。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仁者爱人的理念能够帮助我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习题六:请简要总结仁者爱人的重要性。

仁者爱人是一种无私的爱,它不计较个人利益,以他人的需要和幸福为出发点。

它能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是一种高尚的道德追求。

我们应该通过反思自己的行为,参与志愿活动等方式来培养仁者爱人的品质。

在现代社会,仁者爱人的理念帮助我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本文通过习题的形式,探讨了仁者爱人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课时作业:仁者爱人 Word版含解析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课时作业:仁者爱人 Word版含解析

2014-2015学年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仁者爱人作业一、基础知识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C)A.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弟:通“悌”,敬爱兄长B.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对人尽心竭力C.何事.于仁!必也圣乎事:事情D.愿无伐.善伐:夸解析事:止,仅。

2.对下列句子中的“于”字的用法与意义,判断正确的一组是(A)①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②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③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④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解析①和②均为介词,表对象,“给”或“向”。

③和④均为介词,表处所,“在”。

3.下列各句中,无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D)A.尧舜其犹病诸B.己欲立而立人C.老者安之D.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解析A项“病”,名词用作动词,以为难;B项第二个“立”,使动用法,使……站立;C项“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逸。

4.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C)A.非尔所及也B.固相师之道也C.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D.席也解析A、B、D三项都是判断句,C项是宾语前置句。

5.名句填空。

(1)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2)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3)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4)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二、阅读鉴赏(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6.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

(1)管仲相.桓公:辅佐(2)一.匡天下:完全(3)吾其被.发左衽矣:通“披”,披散(4)微管仲:无7.下列各句句式与“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不相同的一项是(B)A.何谓也B.甚矣吾衰也C.子将奚先D.未之有也解析例句与A、C、D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B项是主谓倒装句。

《论语》阅读题之仁者爱人专题练习

《论语》阅读题之仁者爱人专题练习

《论语》阅读题之仁者爱人专题练习仁者爱人【要点探究】1.孔子所讲的“仁”的具体内涵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明确】①仁的根本:孝悌。

②仁的法则:忠恕,即尽心竭力,仁爱宽厚。

③仁之上:圣,即博施济众。

④仁之方法:能近取警,即推己及人。

2.如何理解孔子与其弟子对“志”的认识?【明确】(1)孔子观点: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思想表现:对以德待人、以德育人、以德治家、以德治国、德行天下、老有所养、友有所信、少有所怀、安居乐业、和谐幸福崇高理想的美好追求。

(2)颜渊观点:愿无伐善,无施劳。

思想表现:谦虚谨慎(3)子路观点: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思想表现:尚勇重义,朋友之间有福同享。

3.孔子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实践“仁”的?【明确】①言志;②问人——重人不重财;③导盲——无徽不至地关心弱者;④待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尊崇礼;⑤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仁爱之心。

4.同是主张相爱,孔子的仁爱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墨子的兼爱则主张“兼相爱,交相利”,说“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

墨子的主张与孔子有什么不同?【明确】孔子的仁爱是以尊尊亲亲为基础的有差别的爱,根据远近亲疏,贵贱尊卑而有所区别,有先后厚薄之分。

墨子的兼爱是取消等级差别的普遍之爱,这就破坏了严格区分上下尊卑的宗法等级制度。

一、名著阅读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论语·宪问》)材料二: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论语·子路》)材料三: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

(《孟子》)(注)①时:随时而变。

1.材料一中的“谅”意思是_________,材料二中的“狷”意思是_____2.材料三中,孟子评价孔子为“圣之时者也”,请结合材料一、二说说孟子这样评价的理由。

《仁者爱人》课后练习

《仁者爱人》课后练习

仁者爱人练习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出则弟.弟:通“悌”,敬爱兄长。

B.忠.恕而已矣忠:对人尽心竭力。

C.何事.于仁事:事情。

D.愿无伐.善伐:夸。

2.对下面两组中的“于”字的用法与意义,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①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②而谋动干戈于.邦内③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④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3.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用法不同的一句是 ( )A.尧舜其犹病诸B.己欲立而立人C.老者安之D.既来之,则安之4.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非尔所及也 B.固相师之道也C.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D.席也5.名句填空。

(4分)(1)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______________。

(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________________。

(3)夫仁者,______________,己欲达而达人。

(4)____________________,敝之而无憾。

阅读与鉴赏(一)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14·176.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

(4分)(1)管仲相.桓公:____________ (2)一.匡天下:___________(3)吾其被.发左衽矣:___________ (4)微.管仲:_______________7.下列各句句式与“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何谓也 B.甚矣吾衰也C.子将奚先D.未之有也8.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仁者爱人一一普惠的悲悯情怀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仁”的基本含义就是“爱人”。

“仁者爱人”强调的是待人的态度与准则。

[内涵解读](1)“仁”的内涵“仁”的基本要点是“爱人”,具体体现在各个方面,诸如“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忠恕、博施济众、体谅人而不强加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重视人、关心弱者、珍爱生命”等。

“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

(2)“仁爱”和“兼爱”孔子的“仁爱”是建立在“礼”的基础上的,也是以“礼”为原则和指导的,孔子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亲情为纽带,推己及人,从家庭亲人到整个社会,实现“仁爱”。

墨子的“兼爱”则是建立在所有人平等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互相友爱,利益共享,显然是一种理想主义的观点,在阶级社会里,是难以实现的。

(3)孔子的“仁爱观”孔子的“仁”是以大的原则为前提的,即保证国家稳定、百姓安生。

而具体应从小事做起,落实到个人的一切行动中。

如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孔子一方面肯定管仲在维护天下一统方面的贡献,肯定其为“仁者”,看到了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九合诸侯、匡正天下的突出贡献;另一方面,孔子否定管仲“知礼”,指责管仲超越了一个臣子的本分,也像国君一样有“反拈”(拈土筑的平台)、树“塞门”(相当于屏风、影壁等)。

(4)推己及人孔子的仁爱是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这是他实践仁的方法,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考虑自己的同时也要想到其他人。

在这里孔子并没有否定个人的利益,只是强调一定要由自己的难处或愿望想到别人的难处或愿望,并尽力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同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其实也就是所谓的“忠恕”之道。

[语篇摘译]1.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孔子说:“做子弟的年轻人,在家就要孝顺父母,出外就耍尊敬兄长,做事一丝不苟,说话言而有信,博爱民众,亲近仁人。

这样做了还有余力,就用来学习文化典籍。

”2.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译文:曾子说:“先生的学说,不过忠恕二字罢了。

”3.子贡日:“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译文:子•贡说:“如果有人能广泛地给老百姓以好处,并且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说是仁了吗?”孔子说:“何止于仁呢!那一定是达到了圣的境界了吧!尧舜对此恐怕都感到为难呢!所谓仁,是说自己想站得住,于是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行得通,于是也使别人行得通。

能以自身作比方去类推别人,可以说是实践仁的方法了4.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译文:孔子说:“对老者,使他们安逸;对朋友,信任他们;对年轻人,关心他们。

”5.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译文:马棚失了火。

孔子从朝廷回子,说:“伤人了吗?”不问马。

6.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

”及席,子曰:“席也。

”皆坐,子告之日:“某在斯,某在斯。

”师冕出。

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译文:师冕来见孔子,走到了分阶前,孔子便说:“这是台阶。

”走到了座席前,孔子便说:“这是座席。

”都坐定了,孔子便告诉他说:“某某在这里,某某在这里。

”师冕告辞出去。

子张问道:“这是同盲乐师讲话的规矩吗?”孔子说:“是的,这本来就是协助盲乐师的规矩。

”7.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译文:孔子只用鱼竿钓鱼,而不用纲取鱼;用带生.丝的箭射鸟,但不射栖宿中的8.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译文:孔子在遭遇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不曾吃饱过。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孔子提出的“仁”是他全部思想的核心。

它是“礼”的根本内容,是道德伦理观念的基础,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重视人的世界观的出发点。

在孔子以前没有人把“仁”作为一个最重要的哲学概念提出过。

孔子提出“仁”的哲学概念并不是偶然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春秋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

春秋时代,铁器开始使用于农业生产,生产力的发展,私田不断扩大;因此解决劳动者在生产中的地位成为当时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另外,为适应上述变革要求,剥削阶级之间的斗争较之以往自然也更尖锐。

代表由奴隶主贵族向封建主阶级转化的思想家孔子,希望能在不打乱上下尊卑的等级关系的条件下来适应社会的变化,因此他在新旧势力之间,就采取调和改良的态度。

而对于劳动者,主张改善他们过去在生产中的奴隶地位,对人民行以“德政”,承认某些已经改变了的现实。

孔子讲到“仁”的地方很多,意思很广泛,从《论语》看几乎是包括了做人的全部规范。

那么“仁”的最根本的含义是什么呢?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仁者爱人”。

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当然不是从劳动人民的利益出发的,而是适应封建主阶级的要求。

照孔子看,有了“爱人”的主观意愿,才能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自觉地按照上下尊卑的等级制度的要求“忠”于君主,孝顺父母;作为统治者来说,对劳动者才能给以恩惠,从而“得众”。

但是“爱人”并不是什么人都做得到的,他认为只有“君子”才可能有爱人的品德;至于劳动者根本说不上有这种品德,他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论语・宪问》)这反映了“仁”的思想的阶级性。

春秋末期,正是我国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兴起的时期,这时旧的奴隶主贵族和新兴的封建主阶级的矛盾自然是十分尖锐的。

孔子在这种形势下采取什么态度呢?针对这种情况他提出了行“仁”的方法。

他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这就是他的弟子曾参说的:“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其意思是主张在统治阶级之间,要推己及人:如果说奴隶主贵族想要站得住,同时也应该让封建主阶级站得住;如果奴隶主贵族希望自己通达,也应该让封建主阶级通达。

用这样的方法才可以实现“仁者爱人”的原则。

因为照孔子看来,社会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是有“因”有“革”。

他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论语・为政》)所以面对变革着的现实,从中调和,他认为这是“吾从众”的态度,可以适应现实社会的变化。

从另一方面说,新兴封建主阶级也应该这样,“忠”则不应“犯上作乱”,“恕”则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认为个人努力很重要,他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论语•卫灵公》)他所说的“道”就是“仁”。

靠个人的努力可以使“仁”发扬光大;并非靠了“仁”,而自己不努力,他就可以光大了。

这就是说,人是主动的,而“仁”是要靠人的主观努力才可以得到的。

孔子很看不惯那些不努力求上进的人,认为这样的人没有出息,他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矣。

”(《论语•子罕》)由于孔子重视了个人的努力,相对地说降低了“天'’的作用,这也可以说是对西周以来“天命”观的一种否定。

因此,他的“仁”不仅是一个政治的道德的范畴,而且是他的哲学范畴,它标志着对人自身的重视和对超自然力量的“天”的作用的限制。

从这一点说,它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压低“天”的绝对性和神秘性的作用。

(摘编自汤一介《仁——孔子的思想核心》)材料二:孔子这个“仁”的概念可以说是一种人文主义思想。

因为他强调了“人”,处处讲人道之所当然,讲人之所以为人,把什么问题都归结到人心和人性上,正和那种天鬼迷信,神权思想相对立。

最明显的表现,如他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

他只重视做人的道理,对于鬼神问题存而不论。

不过这里好像存在着一种矛盾:一方面要“敬”鬼神,另一方面却又要“远”鬼神,对于鬼神问题并未多加考虑,鬼神究竟是有是无,还没有确定,而却大讲其丧礼和祭礼,对象还没有弄清楚,究竟向谁行礼呢?这似乎讲不通,其实孔子已经拿人文主义的精神把这个问题解决了。

他明明讲“务民之义”,也就是说“尽其为人之道”。

为什么要“敬鬼神”?从孔子看来,这也只是尽其为人之道,使自己心安理得,究竟有没有鬼神来接受我的“敬”,那倒不必追问。

他把“敬鬼神”,把丧礼和祭礼,根本看成人的良心问题,是“崇德报功”而并不是迷信,是“人”的问题而并不是“神”的问题,是“心”的问题而并不是“物”的问题。

如上所述,丧礼、祭礼都是行其心之所安,自尽其为人之道。

以此类推,一切礼也都是行其心之所安,自尽其为人之道。

这就是以“仁”讲“礼”,以人文主义的精神讲“礼”。

所以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离开“仁”,“礼”的真精神就失掉了。

这样,从一方面看,他以仁讲礼,高唱“天地之性人为贵”,强调“人”的尊严,从原始迷信、神权思想中,把人性解放出来,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显然具有进步意义;但是从另一方面看,他拿古代贵族所制定的“礼”来作为一般做人的标准,把人性规格化,违犯了“礼”,违反了古代贵族所制定的“人”的规格,就是“不仁”,就是失掉“人性”,就不算“人”,这分明是以贵族性来冒称人性,极力为古代贵族统治作辩护,他的阶级本质,从这里也显然暴露出来。

(摘编自嵇文甫《春秋战国思想史话》)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为孔子思想核心的“仁”,它的提出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春秋时代社会发展情况,体现了孔子在新旧统治势力之间的调和改良态度。

B.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可看作是对“仁''的最根本含义的界定。

其提出是为适应封建主阶级的要求,反映了这一思想的阶级性。

C.“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臂”是孔子心中的行“仁”之法,在他看来,不论新旧统治阶级哪一方,都要推己及人。

D.孔子提倡“仁, 强调人的作用,正与神权思想对立,一方面要人"远鬼神,一方面又让人"敬''鬼神,表现出其思想的矛盾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春秋时期,铁器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政治经济状况都发生了变革,这是孔子提出“仁”这一哲学概念的大背景。

B.在统治者和劳动者的关系上,孔子希望统治者能够爱护劳动者,对老百姓施以恩惠,在他看来,统治者都具有这种品德。

C. “仁”属于孔子的哲学范畴,所以他才会重视个人努力,否定“天命观这标志着对超自然力量的“天”的作用的限制。

D.孔子认为“天地之性人为贵”,强调"人''的尊严,把人性从原始迷信的思想中解放出来,这与孟子“民为贵”的观点一致。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材料二中有关“鬼神祭祀''观点的是()A.孔子诞辰日,在曲阜举行祭孔大典。

B.民间有“清明祭祖,端午插艾''的习俗。

C.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