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行业标准
中国气象局关于发布《高速公路交通气象条件等级》等11项气象行业标准的通告

中国气象局关于发布《高速公路交通气象条件等级》
等11项气象行业标准的通告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中国气象局
•【公布日期】2010.01.20
•【文号】气发[2010]19号
•【施行日期】2010.06.01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气象综合规定
正文
中国气象局关于发布《高速公路交通气象条件等级》等11项
气象行业标准的通告
(气发〔2010〕19号)
国务院有关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黑龙江农垦总局、黑龙江森工总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各直属单位,各内设机构:
中国气象局批准《高速公路交通气象条件等级》等11项气象行业标准(见附件),现予以公布,自2010年6月1日起实施。
附件:《高速公路交通气象条件等级》等11项气象行业标准
二○一○年一月二十日附件:。
气象国家行业标准执行清单

147 气象防灾减灾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气象防灾减灾 气象防灾减灾 气象防灾减灾 气象防灾减灾 气象防灾减灾 气象防灾减灾 气象防灾减灾 气象防灾减灾 气象防灾减灾 气象防灾减灾 气象防灾减灾 气象防灾减灾 气象防灾减灾 气象防灾减灾 气象防灾减灾 气象防灾减灾
121 气象防灾减灾 122 气象防灾减灾 123 气象防灾减灾 124 气象防灾减灾 125 气象防灾减灾 126 气象防灾减灾 127 气象防灾减灾 128 129 130 131 132 气象防灾减灾 气象防灾减灾 气象防灾减灾 气象防灾减灾 气象防灾减灾
GB/T 19201-2003 GB/T 19201-2006 GB/T 20479-2006 GB/T 20480-2006 GB/T 20481-2006 GB/T 20482-2006 GB/T 20483-2006 GB/T GB/T GB/T GB/T GB/T 20484-2006 20486-2006 20487-2006 21983-2008 21984-2008
GB/T GB/T GB/T GB/T GB/T GB/T GB/T GB/T GB/T GB/T GB/T GB/T GB/T GB/T
21987-2008 22164-2008 27956-2011 27957-2011 27958-2011 27961-2011 27962-2011 27964-2011 27965-2011 27966-2011 27967-2011 28591-2012 28592-2012 28593-2012
标准号 QX/T 31-2005 QX/T 34-2005 GB/T 19565-2004 GB/T 20524-2006 GB/T 21005-2007 GB 31224-2014 GB 31223-2014 GB 31222-2014 GB 31221-2014 QX/T 1-2000 QX/T 5-2001 QX/T 6-2013 QX/T 7-2001 QX/T 8-2002 QX/T 11-2002 QX/T 12-2002 QX/T 13-2002 QX/T 14-2002 QX/T 15-2002 QX/T 16-2002 QX/T 19-2003 QX/T 20-2003 QX/T 23-2004 QX/T 24-2004 QX/T 25-2004 QX/T 26-2004 QX/T 27-2004 QX/T 28-2004 QX/T 29-2004 QX 33-2005 QX/T 35-2005 QX/T 36-2005 QX/T 42-2006 QX/T 44-2006 QX/T 45-2007 QX/T 46-2007 QX/T 47-2007 QX/T 48-2007 QX/T 49-2007 QX/T 50-2007 QX/T 51-2007 QX/T 52-2007 QX/T 53-2007 QX/T 54-2007 QX/T 55-2007 QX/T 56-2007
气象行业标准

气象行业标准气象行业标准是指在气象观测、预报、服务等方面所制定的规范和要求,是保障气象工作质量和效果的重要依据。
气象行业标准的制定对于提高气象服务水平、规范气象观测和预报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气象行业标准在气象观测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气象观测是气象工作的基础,只有准确的观测数据才能保证准确的预报和服务。
气象行业标准对气象观测的仪器设备、观测方法、观测时间等方面都有详细规定,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其次,气象行业标准在气象预报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
气象预报是为社会生产、生活等提供准确气象信息的重要手段。
气象行业标准对气象预报的技术要求、预报内容、发布流程等方面都有明确规定,确保预报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此外,气象行业标准在气象服务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
气象服务是指根据气象信息为社会各行业提供相应的气象保障和指导。
气象行业标准对气象服务的内容、范围、方式等方面都有具体规定,确保气象服务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总的来说,气象行业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对于提高气象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实用性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严格执行气象行业标准,才能保证气象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为社会生产、生活等提供可靠的气象保障。
因此,我们要认真学习和执行气象行业标准,不断提高气象观测、预报、服务水平,为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提供更加可靠的气象保障。
同时,也要不断完善和更新气象行业标准,使其与时俱进,适应新技术、新方法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各行业的需求。
综上所述,气象行业标准对于气象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和实用化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充分认识其重要性,不断学习和贯彻执行,推动气象工作不断提高,为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提供更加可靠的气象服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QXT 109-2009概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QX/T 109-2009城镇燃气防雷技术规范前言本标准中的附录A附录B和附录C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全国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45)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45)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重庆市防雷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城镇燃气防雷技术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城镇燃气防雷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规定、燃气场站及设施、燃气金属管道、电气系统及电子系统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城镇燃气的防雷设计和施工,既有城镇燃气系统的雷电防护可参照执行。
本标准不适用于海洋和内河轮船,铁路车辆、汽车等运输工具上的燃气装置设计。
注:本标准中储气罐均含储气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新闻公报,其随后的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式、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50057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8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HGJ28-1990化工企业静电接地设计规程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城镇燃气从城市、乡镇或居民点中的地区性气源点,通过输配系统供给居民生、商业、工业企业生产、采暖通风和空调等各类用户公用性质的,且符合本规范气质量要求的可燃气体。
城镇燃气一般包括天然气、液化石油气、人工煤气和新型复合燃气。
3.2低压储气罐工作压强(表压)在10kpa以下,依靠容积变化储存燃气的储气罐和干式储气罐两种。
3.3高压储气罐固定容积储气罐。
工作压强(表压)大于0.4MPA。
领依靠压力变化储存燃气的储气罐。
3.4调压装置将较高燃气压强降至所需的较低压强调压单元总称。
包括调压器及其附属设备。
3.5调压站将调压装置放置于专用的调压建(构)筑物中,承担用压强的调节。
气象行业标准

气象行业标准
气象行业标准是指在气象科学和气象技术领域中,为了规范和统一工作流程、技术要求和质量标准而制定的一系列规范性文件。
这些标准文件对于保障气象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和一致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气象业务的开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和保障。
首先,气象行业标准涵盖了气象观测、预报、服务和应用等方面。
在气象观测方面,标准化的观测流程和方法能够确保气象数据的可比性和一致性,从而为气象科研和应用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在气象预报和服务方面,标准化的预报技术和服务要求能够提高气象服务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满足社会公众和各行业的需求。
其次,气象行业标准对于提高气象技术水平和促进气象科学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标准化的技术要求和规范能够推动气象观测、预报和服务技术的创新和进步,促进气象科学理论的深化和完善,推动气象业务的现代化和信息化发展。
再次,气象行业标准对于提高气象行业整体服务质量和提升国家气象综合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化的工作流程和服务规范,能够提高气象行业的整体服务水平和质量,增强气象
行业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和综合竞争力。
总之,气象行业标准是气象工作的基础和保障,是推动气象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只有不断完善和落实标准化的观测、预报、服务和管理标准,才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公众和各行业对气象信息和服务的需求,推动气象事业的创新发展,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可靠的气象支撑。
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气象行业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不断完善和提高标准化工作水平,推动气象行业不断迈向新的高度。
中国气象标准

中国气象标准中国气象标准是对气象观测、气象预报、气象服务等方面的规定和指导标准,是气象事业的重要依据,也是指导气象工作的基础。
下面我们来分步骤阐述中国气象标准的内容。
一、气象观测标准气象观测标准是指对天气、气象灾害等自然现象的观测规范,包括观测要求、观测方法、观测设备等方面的规定。
其中,观测要求包括观测内容、观测时间、观测频度等;观测方法包括观测方式、观测顺序、观测时序等;观测设备包括观测仪器、感应器等。
根据中国气象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观测规范》(GB 19201-2015),天气观测内容包括温度、湿度、气压、风力、风向、能见度、云量、天气现象等,观测时间、频度也有明确规定。
二、气象预报标准气象预报标准是指气象部门针对未来天气情况,通过科学方法和手段进行分析和预测的规范,包括预报对象、预报内容、预报方法、预报精度等方面的规定。
在我国,中国气象局发布了相关的气象预报标准,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预报规范》(GB 19202-2016),对气象预报的科学性、及时性、客观性等方面作了详细规定。
三、气象服务标准气象服务标准是指气象部门为社会提供专业气象信息、服务、产品等方面的规定,涉及到的内容包括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质量等方面的规定。
例如,气象部门应该建立统一的气象信息发布平台,提供详细的气象信息;气象产品应该满足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如为公众提供天气预报、紧急天气预警;为航空、海洋等行业提供特色气象服务等。
综合来看,中国气象标准是对气象观测、气象预报、气象服务等方面的规范和指导,它对于确保气象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准确性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根据气象标准来观测天气、预测气象灾害、获取气象产品等,因此我们的生活中也离不开中国气象标准的支撑。
(项目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气象建设项目竣工验收规范

QX/T 31—2005 0I CS 07.060 A 47QX气象建设项目竣工验收规范specification for assessing and accepting the completedmeteorological construction project中国气象局 发布目次前言 (II)引言 (IV)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竣工验收的内容 (3)5 竣工验收工作的组织 (5)6 竣工验收工作的依据 (5)7 竣工验收的工作程序 (6)8 申请竣工验收的项目必备条件与时间要求 (9)9 竣工财务决算的编制 (11)10 竣工验收的主要文件 (11)11 竣工验收不合格的建设项目处理 (12)12 档案管理 (13)附录A (规范性附录)气象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申请书 (14)附录B (规范性附录)预验收确认书格式 (22)附录C (规范性附录)单项验收鉴定书格式 (25)附录D (规范性附录)竣工验收鉴定书格式 (29)附录E (规范性附录)竣工验收应提交的主要报告 (36)附录F (规范性附录)验收提供的资料参考目录 (43)前言本标准根据近几年来气象建设项目的实践和未来气象建设项目竣工的需要,参照GB/T 50326-2001《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的规定编制。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附录F都是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气象局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气象局计划财务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扬、郑荣然、潘正林、李毅、陈昭艳。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引言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气象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认真贯彻增收节支的方针和国务院提出的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国发[2005]21号),进一步做好气象建设项目资金的监督管理工作,强化气象建设项目支出预算及财务管理,提高气象建设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益,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气象部门的实际,制定本标准。
气象行业管理若干规定

气象行业管理若干规定
气象行业管理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规定:
1. 气象观测规定:规定气象站点的设置、设备的配置和周期性检验要求等,确保气象观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气象数据管理规定:规定气象数据的采集、传输、存储和管理要求,包括数据安全、质量控制和备份等方面。
3. 气象信息发布规定:规定气象信息发布的内容、形式和方式,包括公众气象服务、特殊天气预警等。
4. 气象业务管理规定:规定气象业务的操作流程、标准和规范,包括气象预报、气象服务等方面。
5. 气象设备管理规定:规定气象设备的购置、安装、使用和维护要求,包括设备的质量标准和检验要求等。
6. 气象人员管理规定:规定气象人员的资质、职责和权限,包括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和资格认定等。
7. 气象行业监督管理规定:规定气象行业的监督、考核和评估要求,包括对气象机构和人员的监督和纪律处分等。
以上是常见的气象行业管理规定,具体的规定内容和要求可能因地区和国家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第 1 页共 1 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方标准《高原光伏发电站防雷技术规范》编制说明一、工作简况(一)任务来源本标准是《四川省气象局关于下达2016年地方标准项目的通知》(川气函〔2016〕45号)。
(二)起草单位及编写人员1、起草单位:阿坝州防雷中心,凉山州防雷中心,甘孜州防雷中心,成都市兴业雷安电子有限公司,信息产业部电子第11设计研究院工程服务有限公司,四川省绵阳机场空管站。
2、编写人员:邓海明、李兵、汤伟杰、林毅龙、田桂华、刘翠霞、黄龙斐、刘光、陈发云、王勇、胡涛、杨仁利、周文辉、申亮、黄裕文。
(三)编制过程1.项目申请近年来,国家政策大力鼓励光伏太阳能等环保型能源的建设和投资,四川省的甘孜、阿坝、凉山州高原地区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目前地方政府已把太阳能作为发展地方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就业和脱贫致富的重要引进项目,很多项目已开建或立项,目前三州已建成7个,现每个州县区域都在积极计划立项中。
随着建设项目的开展,一些问题显现出来,一是目前四川省川西高原已建了多座C7或T0光伏电站,该型光伏发电站不是采用常规的固定式光伏方阵,而是采用跟踪式光伏方阵,能够自动跟随太阳照射方向旋转。
其中C7是选用美国进口单晶硅并配有高倍聚光板,光电转换率比固定式要高的多。
由于结构不同,现有的行标《太阳能光伏系统防雷技术规范》只适用于固定式光伏方阵结构,对跟踪式光伏方阵不适用。
二是由于该型电站大多建设在高原空旷地带,考虑到环保和保护植被,地方政府是不允许破坏原始草场地面,所以不能使用常规的防雷措施和方法。
三是高原太阳能资源很丰富,该类太阳能光伏系统大多建设在高原,但高原又是雷电灾害高发地区,雷暴日最多高达105天,雷电防护工作非常重要。
综合以上三点,起草一部适用于跟踪式光伏方阵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站、能满足保护高原原始生态系统要求、有效的雷电防护措施,减少雷电对太阳能光伏系统的危害的标准是非常必要的。
因此,2015年11月,我省甘孜、阿坝、凉山州防雷中心联合成都兴业雷安电子有限公司,信息产业部电子第11设计研究院工程服务有限公司等,在与光伏电站建设、设计、施工单位专家进行交流的基础上,认真总结了光伏电站建设中的防雷工程现状并进行多次现场实地调研,决定成立编制组,起草了《高原光伏发电系统防雷技术规范》初稿并申报四川省地方标准项目。
2.标准草稿的修改立项准备阶段:2015年4月——2015年10月,我省三州气象局的防雷中心联合成都兴业雷安电子有限公司,信息产业部电子第11设计研究院工程服务有限公司等就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的在建和已完工的几个光伏电站项目进行了现场设计、施工的考察和讨论研究,取得大量光伏电站的设计施工资料。
2015年9月,根据红原和若尔盖光伏电站的防雷措施经验,总结归纳了高寒高土壤电阻率地区防雷设施的设计施工经验进行技术储备。
立项后,标准编制组对我省三州已建成运行的光伏电站进行了实地调研,召开了内部讨论会,对标准框架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和修改,形成标准初稿并在编制组内部函审。
第一次研讨会:2016年4月,在光伏电站建设现场若尔盖县召开第一次标准编制工作会,即《高原光伏发电站防雷技术规范》标准启动会,形成以下意见并对初稿进行讨论:(1)制定编写计划;(2)讨论本规范的标题名称的更改,确定规范主要内容和主要章节提纲;(3)编写任务的分工;(4)讨论提出编写要求;(5)确定负责人、联络员及联络方式;(6)因研究工作需要,确定增加研究人员杨仁利、陈发云和胡涛、黄裕文为编制组成员。
(7)建立编制组QQ工作群,编写成员可在群中进行研究讨论,相关资料的共享,并收集编写意见。
根据本次工作会通知,编制组于2016年4月11日前往若尔盖县光伏电站进行考察调研。
了解T0和C76光伏发电设备技术指标和防雷装置的施工情况;了解该设备对防雷方面的具体技术要求;了解目前的防雷产品在高原上的应用情况;了解光伏系统防雷产品的设计技术标准和高寒地区的相关标准等;了解光伏电站的地理环境和周边的地形条件;了解光伏电站建设对保护的要求等方面,并提出后续编写工作的建议。
第二次研讨会:2016年6月22日—6月25日,在成都组织了第二次内部研讨会,并邀请和咨询行业专家,对标准的部分内容、可操作性进行了研讨和修改,并在月底形成初稿提交内审。
(1)确定原标准名称《高原光伏发电系统防雷技术规范》更改为《高原光伏发电站防雷技术规范》。
(2)对光伏电站直击雷防护方案部分内容做了修改和调整。
(3)对光伏系统的雷电磁脉冲方案进行了确定。
(4)对部分资料作了核实和解释。
(5)对编制组QQ工作群中的成员编写意见进行研究讨论。
按编写计划安排,通过这次研讨,将结果于本月底形成本标准的初稿,提交省气象局内审,并提出了后续编写工作的建议。
初审会:2016年8月17日,省局法在省气象局召开了本标准初稿的内部评审会。
(1)专家对《高原光伏发电站防雷技术规范》初稿进行评审;(2)汇总初评意见(评审专家对初稿提出了15条修改意见,共采纳15条修改意见);第三次研讨会:2016年8月17-18日,在成都组织召开第三次内部研讨会,主要针对初评专家提出的意见形成初审意见汇总处理表,根据形成初审意见汇总处理表进行修改分工,按要求在9月底形成意见稿。
(1)形成评审意见处理汇总表;(2)确定修改内容;(3)制定修改计划;第四次研讨会:2016年10月9日-10日,在编写成员单位成都兴业雷安电子有限公司召开内部研讨会,主要对第三次研讨会决定修改的事项进行最后讨论定稿,现时对部分内容进行调整和修改,形成征求意见稿。
(1)对评审意见处理汇总的15条内容进行确定统一;(2)编写组成员重点对5.3条、5.6条、6.4.3、6.4.8和附录B等意见较多的地方进行了研讨分析,最后形成了统一意见;(四)主要起草人及其所做的工作由阿坝州防雷中心邓海明总牵头负责标准的编写,组织了凉山州防雷中心、甘孜州防雷中心、成都兴业雷安电子有限公司、信息产业部电子第11设计研究院工程服务有限公司、四川省绵阳空管站等单位的技术人员参与编写,并请我省防雷专家徐志敏高工为标准技术把关;邓海明负责协调标准编制组人员分工、组织研讨会,标准文稿起草和统稿。
分工中由邓海明、刘光、汤伟杰、和黄龙斐负责一般规定、直击雷和检测维护部分的编写;李兵和林毅龙负责雷电磁脉冲部分;信息产业部电子第11设计研究院工程服务有限公司田桂华、杨仁利和成都兴业雷安电子有限公司林毅龙、绵阳机场空管站黄裕文等负责对本规范在C7、T0设计、生产、施工等问题进行技术分析支持;陈发云、刘翠霞负责文本的校对和格式录入;王勇、胡涛、周文辉、申亮等负责辅助工作及相关地方气象资料的收集和整理等工作。
二、编制原则和确定本标准主要内容的依据(一)标准编制原则地方标准《高原光伏发电站防雷技术规范》编制过程中,以保护人员生命安全和企业财产安全为主要目标,参考相关防雷标准,结合光伏电站项目占地面积大,地处高原上,气象雷电灾害频繁、设备易损性和环保要求等特点,本标准本着“合理、实用、可操作”和“技术先进、安全可靠及经济合理”的原则,根据现行的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通过对C7和T0光伏设备结构特征及其所处区域雷暴环境进行分析,研究需采取防雷措施的技术指标,提出C7和T0的直击雷防护、雷击电磁脉冲防护、等电位连接和防止跨步电压、接触电压对人员造成伤害的技术措施,并依据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二)确定标准主要内容的依据本标准主要包括光伏发电系统类型划分和区域风险防控措施规定;高原地区建设光伏发电系统的直击雷防护、雷电磁脉冲防护、等技术内容,其涉及的依据主要如下:1. 光伏发电系统类型和风险区的划分本标准中,光伏发电系统类型是根据GB50797-2012《光伏发电站设计规范》第6.2.3条的规定划分为大、中、小型;光伏发电系统所处区域的风险防护措施依据GB50343-2012第3.1条对雷暴区的划分。
并根据我省三州高原地区的年平均雷暴日数结合光伏发电系统类型规定:年平均雷暴日大于60天的大型光伏电站;年平均雷暴日大于70天的中型光伏电站;年平均雷暴日大于80天的小型光伏电站宜在上风处设置拦截用接闪塔。
2.直击雷防护直击雷防护主要包括自动跟踪型光伏设施的接闪器选择与设置,接闪材料的选材,地网的设置和要求,安全距离的要求,以及在区域内设置独立接闪装置的条件规定等内容。
其中接闪器选择与设置主要考虑光伏设备本身的材质及结构特点,采取设备自身接闪装置。
接闪器材料的选材,地网的设置和要求,安全距离的要求等内容主要依据光伏电站建设中防雷施工现场经验及GB50057-2010的有关条文确定。
拦截用独立接闪针(塔)设置主要用于雷暴日数较大的高原地区,在其雷电最多方向(上风方向)并根据场地实际情况选择安装位置,其高度与距离须满足光伏阵列对周围阴物体阴影的要求。
为满足环保要求的自然接地连接导体根据依据DL/T 1364-2014《光伏发电站防雷技术规程》第6.3.1条之规定进行了明确说明,明设于地面时满足安全要求、施工可行。
3. 闪电电涌侵入防护、接触电压和跨步电压防护主要依据GB50057-2010、GB50065-2011有关条文,结合雷电危害途径及光伏设备现场防雷设计与施工实践经验确定。
确定标准主要内容的主要依据包括:GB50057-201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797-2012《光伏发电站设计规范》、GB50065-2011《交流电器装置的接地设计规范》、GB/T 20047.1—2006《光伏(PV)组件安全鉴定第1部分:结构要求》、GB 18802-2011《低压电涌保护器(SPD)第1、21、31部分》、QX/T263—2015《太阳能光伏系统防雷技术规范》、DL/T 1364-2014《光伏发电站防雷技术规程》等标准,同时结合自动跟踪型光伏设备的特点,着重对设备雷电防护和建设环境保护而制定本标准。
三、主要试验分析、综述报告,技术经济论证,预期的经济效果近年来,国家政策大力鼓励光伏太阳能等环保型能源的建设和投资,四川省适合建设光伏电站的地方较多,在甘、阿、凉三州高原及攀枝花地区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目前地方政府已把太阳能作为发展地方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就业和脱贫致富的重要引进项目,很多项目已开建或立项,光伏电站建设的前景看好,且各级部门和企业对项目的雷电防护的安全工作也愈加重视;本规范是根据甘孜、阿坝、凉山防雷中心在前期验收和在建的自动跟踪(旋转)式光伏电站的验收检测工作中,对所遇到的技术标准问题进行讨论,并现场做了很多实验,如测试土壤电阻率,测试单根光伏支架钢桩的接地电阻,计算并测试多跟光伏支架连接后的接地电阻(有测试记录),由于现有规范不适用现场情况,所以提出了编写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