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教育技术大师级人物
【高分作文素材】二十位“中国之父”

【高分素材】二十位“中国之父”(人物简介+适用主题+先进事迹)1.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1930年9月7日-2021年5月22日),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中国研究开发杂交水稻开发者,也被誉为“世界第一杂交水稻之父”。
是他让我们不再挨饿。
写作素材适用主题:爱国,梦想,初心1930年,袁隆平出生了。
那是一个动荡的时代,他的童年时光,几乎都是战争的威胁中度过的。
那时的他为了活命,和家人一起到处逃难。
年幼的他不懂,为什么我们中国要受欺辱?为什么我要东奔西走?为什么中国要忍受饥饿和贫穷?等到袁隆平高中毕业,一家子的生活算是稳定了,但在他的学业上,大家又一次犯了难。
上了大学是好事,可是学啥?父亲的思想比较传统,希望儿子能通过上学走入仕途,升大官,赚大钱。
可袁隆平不乐意呀,他不喜欢钱,偏偏喜欢花花草草。
在袁隆平的心里,生机盎然的大自然,才是自己的归宿,在别的孩子把赚钱当成理想时,他却对鲜花,绿草,果树有着异常的向往。
而他也确实这么做了。
1949年,他义无反顾地报考了西南农学院的农学系,毕业后,被分配到了湖南农校任教。
在那几年,他边教课边学习,不光给学生提问题,更喜欢给自己提问题。
课堂外的他,经常埋头在田野间,去从实践中找答案。
到了60年代,自然灾害来了,很多地方都闹起了饥荒,人们有的饿死,有的病死,就连袁隆平的身体也有些撑不住。
残酷的现实摆在眼前,他愁得连觉都睡不好。
在当时,杂交水稻可是世界性难题,就连发达国家的专业人员也没有攻克,很多人都觉得袁隆平在痴人说梦,可他偏偏不服输——“外国人成功不了,不代表我们中国人不行!”人民挨饿的景象就是他的动力,他迈开双腿奔走进田野,去寻找那从未有人见过的水稻雄性不育株。
他头顶着大太阳,脚踩在烂泥里,弯着腰一点点地观察、寻找,后来他终于找到了,可这仅仅是第一步。
实验,观察,整理数据,撰写论文……潜心研究了好几个春秋,他才使杂交水稻成为了可能。
第二批中国高技能人才楷模事迹简介

第二批中国高技能人才楷模事迹简介近年来,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具有时代特色的新一代代表人物大量涌现。
为贯彻落实第二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精神,宣传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作用和突出贡献,营造崇尚技能、尊重技能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2010年,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华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等十部门联合开展了第二批中国高技能人才楷模推选活动,确定王洪军、代旭升、孔祥瑞、窦铁成、杨杰、张全民、赵大坪、郑启湘、苗俭、刘生友等10人为第二批中国高技能人才楷模。
“创新楷模”王洪军: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一汽大众汽车XXX冷作工,高级技师。
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
敢于超越、勇于创新,研制出填补国内空白的整修工具47种2000余件,创新发明出123种轿车整修方法,“王洪军轿车钣金快速修复法”曾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为企业培养了一大批高技能人才,为企业攻克了700多项技术难关,创造直接经济效益6000多万元。
“车工多面手”张全民:平高集团XXX加工中心操作工,高级技师。
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
刻苦钻研车工技术,能操作多种国内外先进的数控车床,掌握一套高超的车工技术;大胆进行技术革新,对数控加工工艺、刃具、程序以及数车专用滚压工具进行开发,大幅度提高加工效率,合格率达到了99.9%。
仅通过攻克技术难题和开展工艺攻关,为公司创造经济效益380余万元。
“工人发明家”代旭升:中国石油化工股份XXX胜利油田分公司采油工,高级技师。
全国劳动模范,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
坚持围绕生产开展技术革新,先后自主完成80多项技术革新,其中16项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项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项荣获200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累计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1亿多元;创办“采油技能大师网站”,将自己的实践经验和创新体会毫无保留地贡献出来,带出了一批批优秀徒弟,为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大国工匠2024年度董礼涛人物事迹(5篇)

大国工匠2024年度董礼涛人物事迹(精选5篇)2024年3月1日晚,2023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发布仪式在总台播出扎根车间三十多年的数控铣工、特级技师董礼涛获得荣誉。
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大国工匠2024年度董礼涛人物事迹的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大国工匠2024年度董礼涛人物事迹(精选篇1)30余年时间,从一名铣工学徒成长为技术专家,董礼涛已先后取得20余项国家专利,完成技术创新300余项,累计为企业制造了8000余万元经济效益。
他的事迹与水稻专家袁隆平一同被编入中国青少年教育丛书《共和国的建设者》,成为年轻人学习的榜样。
学徒时期的董礼涛相貌清秀,带着一副眼镜,身材瘦小。
工作踏实,是大家对他的全都印象;“小身躯刻苦钻研大才智”,则是老师傅们对目标坚决的董礼涛的评价。
“我刚上班时车间里光线昏暗,噪声挺大,干活儿时铁屑崩到身上,就会烫个泡,毛刺常常会扎破手,下班用肥皂洗手感到扎心的疼。
”回忆往昔,董礼涛感受颇深,“可当我看到大家制作出各式各样闪着亮光的精致零件,像钢雕的艺术品一样,渐渐地开头对从事铣工产生爱好。
”大国工匠2024年度董礼涛人物事迹(精选篇2)怀揣着“建设制造强国”这个全部中国产业工人共同的幻想,参与工作30多年来,董礼涛扎根生产一线将铣削加工作为不懈奋斗的终身事业,刻苦钻研,锐意创新,从一名一般的学徒工,一路披荆斩棘荣获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劳动模范、大国工匠年度人物。
刺眼的成就彰显匠人匠心,董礼涛不仅在推动企业转型进展效益提升中发挥了乐观作用,也为装备制造业高质量进展贡献了力气。
1989年,董礼涛来到哈电集团汽轮机公司,成为一名铣工学徒,在生产车间成长磨砺匠心。
“和现在洁净干净的生产现场截然不同,那时候车间里光线昏暗,噪音刺耳,油腐味刺鼻,干活儿时飞溅的铁屑崩到身上,就会烫个泡,毛刺常常会扎破手,留意力全在工件上的时候不觉得疼,下班用肥皂洗手,才感到扎心的疼。
”回忆往昔,董礼涛感受颇深。
教育技术学领域最有影响的十位专家学者.doc

教育技术学领域最有影响的十位专家学者摘要: 桑新民教授所倡导的“五个十”研究指的是:近五十年来世界教育技术学领域最有影响的十位专家学者;十本经典著作;十个研究机构;近十年来最有影响的十篇学术论文;十个专业网站。
部分研究成果:教育技术学领域最有影响的十位专家学者David H. JonassenMichael HannafinMarcy P. DriscollEdward P, CaffarellaThomas M DuffyCharles M ReigeluthBarbara A SeelsAnn ThompsonRita C RicheyDavid WilliamsDavid H. Jonassen简介及研究兴趣:Jonassen是著名的建构主义教学设计专家,CLE(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模型的提出者,情境教学和学习理论的专家。
主要从事的工作包括: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学习的认知工具(Cognitive tools (Mindtools) for learning);认知任务分析(Cognitive task analysis);问题解决的学习等。
研究专著:《教育传播与技术手册》(主编);《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主编)(此书已被翻译成中文,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所在学校:现在密苏里哥伦比亚大学,曾经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作教授。
Michael Hannafin简介及研究兴趣:乔治亚大学(UGA)教授,教育技术学领域的著名学者。
UGA学习与绩效支持试验室的负责人。
此前,他曾经在佛罗里达州立大学(FSU)的教学系统系工作过。
Dr. Hannafin 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开发和测试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的设计框架,尤其对那些具有开放性的学习环境的设计框架感兴趣。
研究专著:他出版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和教科书以及专著。
在数十个国家做过学术报告,还曾经到过中国。
所在学校:乔治亚大学Donald P,Ely(伊利)简介及研究兴趣:雪城大学荣誉退休教授,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教学系统系访问教授,荷兰特温特大学(University of Twente)兼职教授。
大国工匠2024人物事迹15篇

大国工匠2024人物事迹15篇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事迹的经历,对事迹都不陌生吧,从先进对象的形成和内涵上来分,事迹可分为在一个较长时间内形成的先进事迹的材料和在一时因突发事件而产生的先进事迹的材料。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大国工匠2024人物事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大国工匠2024人物事迹(篇1)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是目前世界上潜深最深的载人潜水器,其研制难度不亚于航天工程。
在这个高精尖的重大技术攻关中,有一个普通钳工技师的身影,他就是顾秋亮——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O 二研究所水下工程研究开发部职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首席装配钳工技师。
10多年来,顾秋亮带领全组成员,保质保量完成了蛟龙号总装集成、数十次水池试验和海试过程中的蛟龙号部件拆装与维护,还和科技人员一道攻关,解决了海上试验中遇到的技术难题,用实际行动演绎着对祖国载人深潜事业的忠诚与热爱。
作为首席装配钳工技师,工作中面对技术难题是常有的`事。
而每次顾秋亮都能见招拆招,靠的就是工作四十余年来养成的“螺丝钉”精神。
他爱琢磨善钻研,喜欢啃工作中的“硬骨头”。
凡是交给他的活儿,他总是绞尽脑汁想着如何改进安装方法和工具,提高安装精度,确保高质量地完成安装任务。
正是凭着这股爱钻研的劲,顾秋亮在工作中练就了较强的创新和解决技术难题的技能,出色完成了各项高技术高难度高水平的工程安装调试任务。
已近花甲的顾秋亮仍坚守在科研生产第一线,为载人深潜事业不断书写我国深蓝乃至世界深蓝的奇迹默默奉献。
如今,他又肩负起了新的挑战——组装4500米载人潜水器。
大国工匠2024人物事迹(篇2)从“文物修复界泰斗”李云鹤到特种熔融焊接工高凤林,从中国第一代核燃料师乔素凯到电网系统特高压检修工王进……他们是披荆斩棘的先驱,择一事,终一生,让“匠心”永远传承。
他们精湛的技艺和积极探求的精神,令人叹为观止。
他们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平凡价值的奋斗故事深深感染了观影师生。
作为新时代的中职学子,应当习得这种“工匠精神”,勇敢地在成为高技能人才的道路上寻梦、筑梦、圆梦,成为未来的“大国工匠”。
王为民:造就技能大师的大师

特别策划S PECIAL C OVERAGE7OCCUPATION2014 10三尺讲台,一方天地。
三十载勤学钻研、上下求索,一名技校毕业生已成为全国电子专家,生产实践经验丰富,研究著述等身;三十载无私奉献、桃李芬芳,从他的课堂上走出了全国冠军、技术能手、企业精英。
他,是一位造就技能大师的大师。
要成名师,先成名手1985年,王为民从湖南省郴州地区供销技工学校毕业后留校任教。
2002年,王为民到广州白云职业技术学院应聘,由于课讲得好,两个月后他便被任命为电子通讯科副科长。
2003年,王为民来到广东省高级技工学校。
在试用的第一学期里,他创造了两项授课记录,一是周课时纪录42节课,二是试用期教师最高月工资。
刚当老师的时候,王为民心里就很清楚,自己是教技术的,首先自己的技术就得好。
那会,每到放假,他就骑着自行车到村里去,免费上门服务,帮别人修家电,渐渐地把各种家电的故障毛病摸得门儿清。
到现在,系里年轻教师遇到修电视机的难题,有时也会向王为民请教,请教完了自己去试,再教给学生。
王为民还把系里老师组成了一个研发团队。
王云汉、薛林、袁建军、黄晚青、邱启华、李俊湘、谢志平、刘岚、左怀山、黄海兵、张国良这些技术能手,都是团队的成员。
课余和节假日,王为民就带着这个团队主动出击,到企业里面去做技改。
现在,电气工程系里的老师,一半以上都有做企业项王为民,广东省技师学院电气工程系主任,电子技术专业高级讲师、高级技师、高级考评员,国家教育部电子专家组成员、广东省电子专家组成员、广东省教材建设专家组专家、全国技工院校技能大赛裁判。
2014年被国家教育部、人社部评为“全国模范教师”。
王为民:造就技能大师的大师文/特约记者 骆 潇目的经历。
王为民说:“锻炼技校老师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就是让他们下企业。
他们会做了,自然就会教了。
”在广东技师学院任教11年来,他利用假期到企业实践达587天,实践课时总计3522节,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开发成果3项,获专利1项,还有1项专利正在申请中。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2022“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专题9孟维

【新闻素材】2022“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专题9孟维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
十位大国工匠立足岗位,默默坚守,孜孜不倦,潜精研思,生动体现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大国工匠是无数劳动者的缩影,是奉献者、开拓者和耕耘者。
他们用奋斗追求梦想,用汗水唱响时代强音。
他们都是所在行业的顶尖技术技能人才,都是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优秀传承者。
从“大国重器”到“微米发丝”,大国工匠创造“中国精度”、领跑“中国速度”,用执着坚守和忠诚热爱铸就民族腾飞的臂膀。
向大国工匠致敬!09孟维【人物简介】孟维参加工作20年来,他破解高强钢加工工艺、起重机核心零部件中心回转体加工等诸多难题,发明了177项先进的数控加工方法,9次荣获全国QC成果一等奖,在数控加工、刀具应用、数控机床维修、工装夹具设计等领域,形成了具有自主产权的核心技术优势。
曾获全国技术能手、中国机械工业劳动模范、江苏大工匠等荣誉称号,是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有突出贡献高级技师、江苏省首届技能大奖获得者,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精彩时评】工匠精神的内涵阐释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工匠精神是一种执着专注的精神。
杰出的工人对自己的工作和劳动有着高度的价值认同,视之为人生价值的实现过程。
航空修理上的“神医华佗”杨景德,从青涩到耄耋,从未离开过航空修理岗位;晒纸车间里的“铁人”毛胜利专注晒纸30年,续写宣纸传奇。
这样的大国工匠还有很多,他们聚精会神地投入工作,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
“航天焊将”陈久友的衣角被高温金属蒸汽烫焦,他竟浑然不知。
“雕刻大师”马荣一拿起刻刀就仿佛进入了点与线组成的世界。
这些取得杰出成绩的工匠,都在用才智长期坚守本职工作,即使面对丰厚物质利益的诱惑,也不改其心、不移其志。
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的精神。
加涅理论对教育技术学发展的影响

精 品JINGPIN加涅理论对教育技术学发展的影响■徐月仙威宁县岔河中学 贵州毕节 553100摘 要:本文围绕加涅理论对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影响展开了详细探讨。
首先对加涅理论进行了基本概述,然后明确了教育技术学发展受到加涅理论的具体影响,最后分析了我国教育技术学发展受到加涅理论的具体影响。
关键词:加涅理论;教育技术学;发展;影响引言认可学科在发展过程中都离不开大师级人物的支持。
加涅作为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后半生致力于学习理论以及教育技术学理论的研究中,是教育技术学领域一致认可的大师级人物。
加涅经受过十分严格的行为主义心理训练,在学术生涯后期,渐渐形成了解释大部分课程学习的学习论体系。
加涅理论对于教育技术学的发展产生十分深刻的影响。
1.关于加涅理论的基本概述探讨加涅理论对于教育技术学发展产生的影响,首先要对加涅理论有详细的认知。
加涅吸取行为主义学习论以及认知主义学习论的优势,学习环节本身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加涅认为学习活动是学习者的神经系统发出的各种过程的整合,并不是刺激反应之间的简单联结,详细探讨学习活动就需要充分了解在加工环节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加涅的教育论基本包含以下三点,无论是否存在教学行为,学习行为都是必然发生的,所以规划活动不会产生学习行为,但是对学习者的发展有促进优势;其次学习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发展阶段,具体学习阶段有效教学事件的出现对于另外一个学习阶段产生效果不大,所以对待不同的教学事件一定要非常谨慎的操作;教学事件需要充分结合学习目标完成规划。
2.加涅理论对教育技术学发展的影响2.1促进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开创性工作的实现加涅理论对教育技术学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在早期教学设计模型研究中,经常会使用到教学设计、教学系统等等专业术语,使得加涅理论有效的应用到实践教学环节,促进了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的有机联系。
教育技术在程序教学的基础上慢慢发生演变。
为此教育技术在起初发展环节,人们的关注核心在媒体方面关注媒体技术所发挥的教育优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的教育技术大师级人物一、南国农教授简介南国农,男,1920年生,江西清江人,1943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同年任重庆教育部部长秘书,1950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研究院获比较教育与视听教育硕士学位回国。
南国农教授作为我国电教开拓者与奠基人,从理论和实践上树立起了“电化教育”这面旗帜,激励着一代代的电教人为之不断奋斗。
解放后,他与萧树滋教授一起到兰州参加支援大西北的教育事业行列,在西北师范大学开始了电化教育方法的实践,之后又开设电教课程,编写电教课程大纲,将取得的经验向校外推广,并与萧树滋教授一同创办了《电化教育研究》杂志。
南国农教授除扎根于西北师范大学、培养研究生之外,还在华南师范大学、广东樟木头国家教委电教办培训中心等院校亲自讲课,一心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指导教学,培养研究生。
南国农教授老骥伏枥,桃李满天下,像他这样被所高等学校聘为研究生的兼职教授,在我国高教战线上还是仅有的一位。
南国农教授为新中国电教的开拓、创新、进取、发展走遍了全国各地,作过无数次学术报告培养了不少研究生。
至2002年止,出版专著10余部,在国际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在学术界产生了大的影响。
二、何克抗教授简介何克抗,男,1937年生,广东大埔人,196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无线电专业研究生,同年留校任教,现为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科学学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199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我国第一位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
自1978年以来,先后七次获国家教委和北京市科技进步奖,其中特别奖一次,二等奖四次,三等奖两次,一次获北京国际发明展览金奖。
1992年被国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3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
1994年入选英国剑桥世界名人录第23卷,1997年成为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
目前是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学术委员会主席;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学会第一副主席;国际计算机教育应用学会执行委员;国际计算机教育促进会亚太分会执行委员;全国教育技术学研究会理事长;中国电化教育协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席;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主任;国家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专家组副组长。
至2002年止,在国际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美国2061计划项目4项,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三、高福文教授简介高福文,男,1937年生,山东青岛人,195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1981年留学美国麻省州立大学,曾任北京师范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兼电子学系系主任。
现为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高福文教授的研究方向是图像通讯、远距离教育。
他当前的课题有英国文化委员会和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合作项目“中英合作远距离环境教育”,九五教育科研重点项目“信息高速公路与教育发展”,“中油塔立木输油气总公司视频会议与远程图象监控系统”。
高福文教授已有的科研成果有“远距离图象监控与传输系统”,1997年通过国家教委鉴定。
1992年被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得到国务院的表彰和特殊津贴。
高老师已先后在国内外杂志及学术会议发表论文20余篇。
90年代初,他开始招收远程教育方向的硕士生,1997年他成为国内第一个远程教育方向的博士生导师。
这标志着我国在远程教育人才的专业化和研究的科学化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为未来我国远程教育学科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至2002年止,出版专著1部,在国际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四、李克东教授简介李克东,男,1938年9月生,广东省新会人,1962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学院物理系,现任广东省高等教育电化教育中心主任,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教授、教育技术学(省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受国家教委聘任为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计算机学科审查委员,全国高等师范学校计算机教育指导组副组长,担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全国计算机辅助教育学会副理事长等多项学术兼职。
李教授主要从事教育技术科学理论、计算机辅助教育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及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1989年荣获普通高等学校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993年再度获优秀教学成果国家级一等奖。
曾多次出国访问。
至2002年止,出版专著共7部,在国际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余篇。
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五、乌美娜教授简介乌美娜,女,1939年生,浙江人,196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1981-1982年以访问学者身份去美国若干著名大学进修教育技术学,现任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科学学院教授,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副所长,现主要讲授研究生的“教学设计与开发”和本科生的“教育电视节目制作”等课程。
乌美娜教授以教育技术学、教学设计为研究方向,现承接国家“九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研究开发与应用”,国家教委重点课题"发展教育技术、促进教育现代化"等四个项目。
乌美娜教授曾先后著有七部书籍。
主要研究模式及技术标准化,知识管理技术,技术哲学等。
至2002年止,已出版著作10多部,发表论文10多篇,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六、傅德荣教授简介傅德荣,男,1939年生,湖北武汉人,华中师范大学信息技术系教授、硕士生导师,现担任的行政和学术职务:信息技术系主任,全国计算机辅助教育学会常务理事,教育部教育技术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师计算机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
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辅助教育教育信息处理。
1994年获武汉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93年获湖北省人民政府高校教学教育三等奖。
1998年获国家教育委员会科技进步奖三等奖者。
1999年获教育部办公厅98年度全国师范院校基础教改实验研究项目优秀成果二奖。
1993年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曾宪梓教师奖三等奖。
至2002年止,傅德荣教授在教育技术学领域发表论文著作10多篇部,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七、冯秀琪教授简介冯秀琪,男,1941年生,河北鹿泉人,1965年毕业于河北大学物理系并留校工作,现任河北大学教育技术学教授、硕士学位研究生导师,全国教育技术学研究会理事,河北省电教技术学会副理事长,河北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天津师范大学等院校的兼职教授。
曾在电子信息工程系担任“电子线路”和“电视原理”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1979年后兼职负责河北大学电教中心的筹建工作,萧树滋教授调到河北大学后,又协助萧先生开展科研与教学工作;1987年6月到河北大学教育系从事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的教学工作至今。
十几年来,冯秀琪教授主要从事教育技术学理论、方法与应用的研究工作,尤其关注教学系统设计方法论及多媒体计算机教育应用的研究。
至2002年止,冯秀琪教授在教育技术学领域发表论文著作30多篇部,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八、沈复兴教授简介沈复兴,男,1945年生,江苏常熟人。
196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1981年在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获硕士学位,1985年获博士学位。
1986年评为副教授,1992年评为教授,1995年评为博士生导师。
1986-1987年赴联邦德国海德堡大学数学系访问研究,1996-1997年赴美国密歇根大学计算机系访问研究。
曾任北京师范大学信息学院常务副院长,全国高等师范学院计算机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
一直从事数理逻辑模型理论及其应用研究、模型论判定问题方面有一系列研究成果,分别获1986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96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九、高利明教授简介高利明,女,1945年生,198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并留校工作,当时正值世界银行贷款电大项目执行期,刚刚担任北大电教中心主任不久的高利明教授被确定为该项目的中国专家组成员,担任秘书工作。
1993年高利明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的计算机教育应用系研修,方向为教育技术和远程教育。
其间又应印地安那大学教育技术系主任西文博士之邀前往进行短期学术交流。
至2002年止,高利明教授共完成著作3本,音像作品3部,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已经完成和正在进行的研究项目6个,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了解高利明教授的人都会有这样一种感觉;作为一名学者,她敏锐执着,勤于学习,不断探索;作为一名教师,她热爱自己的学生、热爱自己的工作。
十、丁兴富教授简介丁兴富,男,1945年生,上海人,197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81年获北京大学理学硕士学位,1982年调入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1997年获澳大利亚比较远程教育学哲学博士学位。
自1984年起,首任中央电大远距离教育研究室副主任、主任、研究所副所长。
现兼任中央电大图书馆馆长、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专家组专家、北京师范大学兼职研究生导师、中国电化教育协会广播电视教育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国际开放与远程教育协会通讯编辑、香港公开大学远程和成人教育研究所国际顾问局顾问等职务。
丁兴富教授的研究和贡献是多方面的。
他主持或参与了多项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
他曾代表中央电大和原国家教委多次参加国内和国际上举办的开放与远程教育国际会议,宣读论文、发表演说或作专题报告。
至2002年止,出版专著10余本,发表中英文论文近100篇,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丁兴富教授已成为建构我国开放与远程教育学科体系的拓荒者和先驱者,远程教育理论研究的开拓者。
十一、丁新教授简介丁新,男,1946年生,贵州贵阳市,1970年月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1981年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并获工学硕士学位。
1981年分配到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现任中央电大远距离开放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央电大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化教育协会常务理事、广播电视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秘书长、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兼职教授、远程教育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
丁新教授在课题研究、理论著述、论文报告、教学和研究生培养等诸方面都做出了显著成绩。
组织并参与了国家“八五”、“九五”重点课题的研究工作。
他正努力组织并参与教育部高教司立项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研究》课题研究,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作为远程教育专职研究人员,丁新教授最大的心愿是与远程教育界通力合作,在中国创立远程教育专业学科,并在中央电大设立远程教育专业博士学位点和现代远程教育国家实验室,为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加强科学研究、加速人才培养。
十二、祝智庭教授简介祝智庭,男,1949年生,浙江衢州人,曾获荷兰Twente大学博士学位,现为华东师大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师大特聘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并被聘任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标准化委员会主任,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等职。
主要研究范围包括教育技术理论,中小学信息化教育,网络教育模及技术标准化,知识管理技术,技术哲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