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文化的教育意蕴及其传承价值

合集下载

祠堂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祠堂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三、祠堂保护采取的几点办法
现在,马氏宗祠、昂氏宗祠别离有多处开始浮现残缺的痕迹,无人正常看管(因为没有经费发工资),这就迫切需要文物部门牵头调查、论证,或者出资进行一次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修缮,还祠堂本来的真正面目,使祠堂长久的保留下去。老祠堂虽然“贵”为文物,但如果是不采取必要
的保护性办法,拿出具体的意见或者建议,拨出必然的保护经费修缮费,只是让保护工作停留于口头上而没有实质性的“内容”是无济于事的。当前,扩散农村的老祠堂反映了这个地域乡村文化和古建造特色,特殊是一些始建于明清的祠堂更是珍贵中的文化遗产。最近几年来,一些乡镇、街道、姓氏家族有组织的开始重修祠堂,过去的老祠堂的风格特色在必然程度上被改变乃至被破坏,应引起有关文物部门重视。人们呼吁,重修老祠堂时应注重保护它原有的风格,修旧如旧,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是一件都不能少,这是它的历史价值表现,也是老祖宗留下的珍贵遗产,作为后人必然千方百计加以保护,这是历史赋予的光荣责任。
二、目前,县内留存祠堂的文化及其状况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每一个宗族姓氏都有自已家氏的祠堂,只无非大姓有权人家的祠堂建得奢华气派;而小姓人少建造的祠堂则简单。肥东地处江淮分水岭,地灵人杰,历史上曾经浮现两位风云大人物,宋朝包拯,清朝李鸿章。文革之前,在肥东境内完好祠堂据不全统计也有几十座,如石塘地域有黄氏祠堂、大李集祠堂、小李集祠堂、周冲祠堂、茆油坊祠堂,本地留传着一句顺口溜:“周冲祠堂一枝花,马士龙祠堂胜过它,大李集祠堂破猪圈,茆油坊祠堂开饭馆”。相较之下马士龙祠堂设计风格独特,胜过其他的祠堂。而这些原有的祠堂因历史上数次动荡和岁月侵袭,或者在“文革”后被拆除重建学校或者建粮站等,留下来的已经很少了,而马氏的马士龙宗祠保留较为完整。
解放后祭祀祖宗被看成一种“封建事物”废除,旧时的宗祠成为了教书育人的学校,继续为家氏子孙造福,哺育了一代代族氏后人。据最近几年来续修谱资料统计:从马氏祠堂出来的大学生有120多人,研究生、博士生30人,高级工程师16人。正因如此,在那场的文化大革命中,祠堂正因为被一所小学所占用才逃过了那场前所未有的大难,成为省会珍贵的一座保留原汁原昧的古迹。马氏祠堂,有几块叱咤在中国近代史上几位名人题写牌匾。马家在近代大革命时期曾经出了一位毕业河北保定军官学校的直鲁军中将参谋长马敦源,他与段祺瑞、曹锟、吴佩孚、张宗昌等交往甚厚,所以享堂里曾经悬挂由他们题写的牌匾,但由于历史动荡,牌匾现已不知去向。后经村里几位老人回顾,他们无心中看到小学教室里的那几块黑板,蓦地记起这恍如就是那几块题匾。由于学校把题匾的反面油漆作为黑板挂在教室中,由此才逃过文革那场破扫“四旧”的大难,八块题匾中有四块保留下来。它们别离是1767年所置“马氏享堂”、裔孙马敦源所题的“功高望重”、曹锟所题的“泽流云福”和段祺瑞所题的“本支百世”;而张宗昌、吴佩孚、那时曾经任过安徽省省长的王揖唐和那时任湖北省省长的夏寿田所题匾已难寻踪迹。保留下来的题匾上至今仍可见到字体上的镀金。

祠堂的功能

祠堂的功能

祠堂的功能祠堂是用来祭祀祖先的地方,它具有丰富的功能和意义。

以下是祠堂的一些功能和作用:1. 祭祀祖先:祠堂最主要的功能就是用来祭祀祖先。

祠堂里设有祭坛或神龛,供奉着祖先的牌位、照片或塑像等,家人们可以在祠堂里向祖先烧香、上香、献花等,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祝福。

2. 纪念历史:祠堂也可以用来纪念过去的重要人物或事件。

比如一些名人故居被改建成祠堂,用来纪念这些名人的功绩和贡献。

3. 家族聚会:祠堂是家族重要的聚会场所之一。

家族成员可以在祠堂里举行一些重要的家族活动,比如祭祖大典、家族团圆饭等。

通过这些活动能够加强家族成员之间的联系和情感。

4. 家族管理:祠堂也是家族的管理中心。

在祠堂中设有家族的档案资料、族谱等,方便家族成员了解家族的历史和家族成员的关系。

5. 文化传承:祠堂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通过祠堂的存在和活动,可以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比如举办一些传统文化的展览、演出等,让年轻人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

6. 教育功能:祠堂也可以用作教育的场所。

比如一些祠堂会设有一间专门供学习的场所,供家族成员的孩子们在里面做功课、学习。

7. 社区活动:一些祠堂也会成为社区的文化活动中心。

社区居民可以借用祠堂的场地开展各种活动,比如社区文化节、社区艺术表演等。

8. 宗族联谊:祠堂是宗族联谊的重要场所之一。

宗族成员可以定期在祠堂中举行联谊活动,互相交流、互相认识,增进宗族成员之间的感情。

9. 旅游景点:一些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祠堂也会成为旅游景点。

游客可以到祠堂中欣赏历史遗迹、了解当地的文化传统。

总的来说,祠堂在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功能。

它不仅是祭祀祖先的场所,也是家族和社区重要的聚会场所和文化传承场所。

通过祠堂的存在和活动,人们可以缅怀历史,传承文化,加强家族和社区的联系。

祠堂文化的功能及现实意义

祠堂文化的功能及现实意义

祠堂文化的功能及现实意义祠堂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祠堂是中国古代民间中重要的宗祠建筑,是一种融宗教、宗族、风俗、文化于一体的宗教式建筑。

祠堂文化是中国古代礼仪文化的代表之一,代表着中国传统家族伦理和宗族观念,体现了中国尊祖孝道和宗族文化。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祠堂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和价值观念,通过祠堂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能够使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自豪感。

2.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祠堂作为宗族文化的象征,能够促进家族成员之间的团结和互助,增强家族凝聚力和认同感,从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3. 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凝聚力。

祠堂文化注重家族的传统美德和道德规范,强调个人与家族、家族与社会之间的责任和义务,能够培养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家族观念,增强社会凝聚力和社会责任感。

4. 保护文化遗产和传统知识。

祠堂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通过传承和弘扬祠堂文化,能够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智慧,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5. 促进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

祠堂作为传统建筑,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观光价值,在当地能够成为一种文化旅游资源,促进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推动当地文化产业的繁荣。

祠堂文化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需要进行传承和弘扬。

在传承祠堂文化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发挥其功能和作用,加强与当代社会的对接,使祠堂文化更好地满足当代社会的需求。

同时,也需要加强对祠堂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推动祠堂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传承和发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作出贡献。

祠堂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对于促进社会和文化发展,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祠堂家风家训的意义和作用

祠堂家风家训的意义和作用

祠堂家风家训的意义和作用摘要:一、祠堂家风的内涵与价值二、家训的重要性与作用三、祠堂家风家训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四、如何弘扬祠堂家风家训,践行优秀传统文化正文:祠堂家风家训的意义和作用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家族文化底蕴深厚,祠堂家风家训作为家族文化的核心,承载着一种独特的文化传承。

它既是一种家族精神的体现,也是一种伦理道德的教化。

本文将从祠堂家风的内涵与价值、家训的重要性与作用、祠堂家风家训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以及如何弘扬祠堂家风家训,践行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祠堂家风的内涵与价值祠堂家风,是指在一个家族中,遵循一定的伦理道德规范,通过家族长辈的言传身教,传承给下一代的家族文化。

它包括家族的道德观念、处世原则、生活习俗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

祠堂家风的价值体现在对家族成员的道德教化、文化传承以及社会秩序的维护等方面。

二、家训的重要性与作用家训,是家族长辈针对家族成员行为规范的一种教育方式。

它以文字的形式,对家族成员的行为进行规范和指导,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实用性。

家训的重要性体现在对家族成员的道德培养、品行塑造以及家族文化的传承等方面。

同时,家训还对维护家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具有积极作用。

三、祠堂家风家训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祠堂家风家训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很高的价值。

在传承过程中,家族成员应不断对其进行丰富和发展,使其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祠堂家风家训的传承与发展,不仅有助于弘扬传统文化,还对提升家族成员的道德素质、促进家庭和谐具有积极意义。

四、如何弘扬祠堂家风家训,践行优秀传统文化要弘扬祠堂家风家训,首先要了解和挖掘家族传统文化,将其与现代生活方式相结合。

家族成员应以身作则,践行家训中的道德规范,将家风家训融入日常生活。

此外,可通过举办家族活动、编纂家族史等方式,加强家族成员间的交流与互动,传承和弘扬祠堂家风家训。

总之,祠堂家风家训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宗祠文化的重要意义

宗祠文化的重要意义

宗祠文化的重要意义宗祠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宗祠作为一种特殊的宗族组织形式,承载着宗族的历史记忆、家族传统和社会文化。

它在中国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是宗族社会组织的象征,也是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宗祠文化在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宗祠作为中国古代宗族社会的核心组织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

它起源于古代农耕社会,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单位。

宗祠是宗族活动和家族传统的重要场所,宗族成员在这里祭祀祖先、开展宗族活动、传承家风家训。

宗祠文化不仅是宗族历史的见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宗祠文化是中国家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宗祠内,宗族成员通过祭祀祖先、举办宗族大会、传承家风家训等方式,加强了家族成员之间的联系和感情。

宗祠是家族团结和凝聚力的象征,也是家族传统和家族价值观的重要传承场所。

通过宗祠,家族成员能够更好地了解家族历史、传承家族文化,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增强家族的凝聚力和传承力。

宗祠文化还是中国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宗祠作为宗族社会组织的象征,不仅代表着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的发展,也是社会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

宗祠内举办的各种活动,如宗族联谊、祭祀仪式、讲座讨论等,不仅可以促进宗族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有助于传播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念。

宗祠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宗祠文化对于当代社会的意义也不可忽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宗祠文化逐渐面临着挑战和压力。

然而,宗祠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宗祠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可以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增强国民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

同时,宗祠文化的传承也有助于培养人们的家族情感和责任感,弘扬传统美德和道德伦理,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宗祠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它是宗族社会组织的象征,也是家族传统和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

祠堂文化的教育意蕴及其传承价值

祠堂文化的教育意蕴及其传承价值
祠堂在社会上得到大范 围推广 。宗族 通过祠堂的种种规定 , 使宗 族内秩序得到确立 。祠 堂通过祭祀 活动凝 聚和教化了族人 , 彰显
的择业是不 一样的 , 如《 海 安虎墩崔 氏族 约》 载: “ 吾家世本业 , 四 民之事亦尝兼 有 , 勤于职而不失 其时 , 皆足 以 自给 ; 约我族人 , 士 者 尽心于学 , 农者竭力 于田 , 工精其艺 , 商裕其赀 。 ”
杂的总体 , 包括 知识 、 信仰 、 道德 、 法律 、 风俗 , 以及人作 为社会一 员所获得 的一切能力 与习惯 。 ” [ 2 1 从广 义上来讲 , 文化包 括物质文 化、 精 神文 化 、 制度 文化 、 行为 文化 ; 从狭 义 上讲 主要 指精 神文
化。祠堂文化指祠堂呈现 出来 的可见 的有形 的建筑 、 祠联 、 堂号 、 堂联 等物态文化 , 族谱 、 族规 、 祖训 、 家法 、 祠堂的收支和管理等制
NO . 5
堕 ! T I ME E D U C A T I O N
祠 堂文化 的教 育意蕴及 其传承价值
郑 雪松
摘要: 祠 堂是族人孝道 的传承 场、 择 业的教 育空 间、 个体社会化 的习得 地和 守法教育 的场 所等。虽然祠堂文化可谓是 中国传 统文 化之根 , 但随着社会 的变迁, 其传承 出现 中断 。然 而现代诉 求, 使 得祠堂文化的 当代传承具有一 定的现 实意义。
有丰富 的教育 内涵 , 还具有无穷 的传承价值 。
1 祠 堂与祠 堂文化
依据许慎《 说文解字》 : 祠, 春祭日祠 。从示司声。堂 , 殿也 。 从土 尚声 。 … [ 1 l ‘ 祠 堂” 一词在我 国正式 出现是在 汉代 , 宋朝时期祠 堂建筑 只局限于豪族 , 元 朝时期祠 堂在 民间得 以发展 , 明清时期

宗祠文化传统文化

宗祠文化传统文化

宗祠文化传统文化
宗祠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承载着家族的历史和传统,
是家族成员凝聚感情、传承文化的重要场所。

宗祠通常由家族中的长辈或有权威的人物创建,用来祭祀先祖、传承家族文化和教育后人。

宗祠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它不仅是家族传承的载体,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在宗祠中,先祖牌位是最重要的物件之一。

先祖牌位是用来祭祀祖先的,它承
载着家族的历史和传统,是家族凝聚感情的象征。

每逢重要的节日或家族活动,家族成员都会聚集在宗祠中,祭祀先祖,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感恩之情。

在这个过程中,家族成员之间的感情得以加强,家族的凝聚力也得到了提升。

除了祭祀祖先,宗祠还承载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教育的功能。

在宗祠中,家族
成员会听长辈讲述家族的历史和传统,学习家族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使家族成员对家族的认同感更加强烈,也有助于传承家族的文化传统。

宗祠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不仅承载着家族的历史和传统,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在当今社会,宗祠文化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促进家族成员之间的感情交流,传承家族的文化传统,也有助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因此,我们应该珍惜宗祠文化,传承它,让其在当今社会中继续发扬光大。

古代建筑中的祠堂的含义

古代建筑中的祠堂的含义

古代建筑中的祠堂的含义
古代建筑中的祠堂是用于祭祀祖先或神灵的场所,具有重要的宗教和文化含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祠堂含义:祭祀祖先:祠堂是祭拜祖先的场所,用于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追思。

古代人们相信祖先的灵魂仍然存在,并在祠堂中进行祭祀仪式,祈求祖先的保佑和庇佑,传承家族的血脉和价值观。

社会凝聚力:祠堂是家族或社群的集体记忆和凝聚力的象征。

通过定期的祭祀活动,人们加强了家族或社群的联系和亲情,维系了共同的文化认同和社会关系。

宗族归属感:祠堂作为宗族的象征,承载着宗族的历史和荣誉。

它不仅代表了宗族的存在和辈份,也强调了宗族成员之间的亲密关系和责任。

信仰和宗教崇拜:祠堂在古代宗教中占据重要地位。

人们通过祭祀神灵或神明,表达对神灵的崇敬和信仰,寻求神灵的庇佑和指引。

文化传承:祠堂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

它是古代建筑中的重要艺术遗产,展示了当时社会的建筑技术和审美观念。

祠堂中的雕刻、壁画、铭文等艺术元素,反映了当时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历史故事,对后世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

总之,祠堂在古代建筑中具有深厚的宗教、文化和社会
意义,它不仅是祭祀祖先的场所,也是家族、社群和文化的象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祠堂文化的教育意蕴及其传承价值摘要:祠堂是族人孝道的传承场、择业的教育空间、个体社会化的习得地和守法教育的场所等。

虽然祠堂文化可谓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根,但随着社会的变迁,其传承出现中断。

然而现代诉求,使得祠堂文化的当代传承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祠堂文化教育意蕴传承价值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1672-8181.2013.09.121
以宗族血缘为基础的祠堂是家族祭祀祖先的地方,是传统伦理道德的载体。

祠堂文化是中国传统宗族文化的核心,它不仅具有丰富的教育内涵,还具有无穷的传承价值。

1 祠堂与祠堂文化
依据许慎《说文解字》:祠,春祭曰祠。

从示司声。

堂,殿也。

从土尚声。

”[1]“祠堂”一词在我国正式出现是在汉代,宋朝时期祠堂建筑只局限于豪族,元朝时期祠堂在民间得以发展,明清时期祠堂在社会上得到大范围推广。

宗族通过祠堂的种种规定,使宗族内秩序得到确立。

祠堂通过祭祀活动凝聚和教化了族人,彰显了祠堂在家族内的地位。

文化是人化的产物,是人类为了生存以应付自然环境而采取的手段及其产生的结果,不同时代、不同种族的人群会形成不同的文化模式。

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复杂
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一员所获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

”[2]从广义上来讲,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从狭义上讲主要指精神文化。

祠堂文化指祠堂呈现出来的可见的有形的建筑、祠联、堂号、堂联等物态文化,族谱、族规、祖训、家法、祠堂的收支和管理等制度文化,族风、族俗、祭祀仪式等行为文化,以及族人长期在祠堂活动中形成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精神文化。

总之,祠堂文化是指在祠堂这个神圣的空间里所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祠堂文化的教育意蕴
祠堂是祭祀祖先凝聚族人的地方,祠堂通过祭祀列祖列宗之灵发挥其教育功能,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宗族文化及其内涵祠堂文化。

明清时代的祠堂实际上是宗族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

2.1 孝道的传承场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孝道,“忠孝仁义”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

祠堂是以家族为单位进行孝道的重要场所,这里的“孝道”包含“生孝”和“追孝”。

“生孝”主要指赡养父母和尊敬长辈,“追孝”实际上是对“生孝”的延续和扩展,是对已故祖先的祭祀。

祠堂进行的主要是“追孝”教育,通过盛典祭祀已故祖先以示其在后世子孙中地位,并使后世子孙敬仰之。

“生孝”主要指对
活着的父母、兄长及其他长辈的孝敬,如有不孝,凝聚族人将其送至祠堂进行教育。

山东沂州刘氏宗谱载:“诸子孙忤逆不孝,干犯伯叔父、伯叔祖父者,当合族责板二十,锁祠堂内反省四日。

”[3]对于有敢对长辈忤逆犯上者,不孝者,祠堂都要给予特别严厉的制裁。

福州龚氏族谱载:“不孝为十恶所不赦,如或有之,于祠堂重杖之,或鸣之官痛惩之……”[4]河南渑池唐氏家规:“有子孙忤逆父母者,重笞逐出,永不入祠。

”[5]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孝子孙因无颜面对祖宗,常被驱除祠堂。

祠堂所进行的“孝道”延续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维护长者尊严与权威的传统,虽然约束了个性自由发展,但对长者的尊敬应该弘扬和传承下去。

2.2 择业的教育空间
祠堂对族人在职业上的选择上有一定教育作用。

不同族人的择业是不一样的,如《海安虎墩崔氏族约》载:“吾家世本业,四民之事亦尝兼有,勤于职而不失其时,皆足以自给;约我族人,士者尽心于学,农者竭力于田,工精其艺,商裕其赀。

”[6]
2.3 个体社会化的习得地
家族认同的归结点在于“亲缘”和“地缘”,亲缘是基于血缘关系的家族特性而言,地缘是基于同一性的家族生活在同一地区而言的。

祠堂是族人民俗文化的载体,也是一个家族的中心。

个体通过加入祠堂的一切日常行为活动,如婚丧嫁娶、祭祀、贺生等,通过
暗示、感染和模仿等初级文化传承方式进而形成记忆,记忆是家族认同的基础。

通过多次加入,就强化了个体对家族历史和祖宗的记忆与认同。

人类个体一种普遍的本质在于人和环境间发生联系而产生感觉、理解和记忆。

2.4 守法教育的场所
“除祭祀功能外,祠堂也是明清时期徽州宗族聚会与教化族人、进行族内普法宣教活动,以实施族内控制的最重要的场所与舞台”
[7]祠堂是伦理道德“忠孝仁义”的传承场,“忠”、“孝”、“仁”、“义”的推及使人循守礼法。

为了维护族人的利益和规范族人的行为,一切行动以国法和“族规”为准,“和”为贵。

若有违者,则以惩处。

祠堂是执法的重要场所,“祠堂是家族中的长者向族中成员灌输家族意识、执行家教家法的重要场所”。

[8]
3 祠堂文化传承的中断与现代诉求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家庭是人们学习知识的重要场所。

家庭启蒙教育是个体走向社会化的开始。

在明清的祠堂文化传承中,既有家庭具有的全面的、直接的和生活性的特点,也有学校和其他专门机构专业性、间接性、工具性等特点。

随着西学东渐和欧陆文化的传入,作为富有中国特色的祠堂文化遭受巨大冲击。

3.1 祠堂文化传承的中断与危机
清末,随着国门被打开后各种外来文化思潮的影响,特别是新文化运动的冲击,在中国大地上出现了否定自身传统文化,崇尚西
方文化的大运动。

将中国传统文化视为“阻碍个人发展”、“蔑视个人人格”、“摧残个性”和“专制、保守和迷信”等的代名词。

在土改时期,祠堂被没收或征收,彻底消灭了家族的依托中心,祠堂文化在中国大地也几乎销声匿迹。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传统文化赖以存在的土壤发生了变化,它的传承模式也受到激荡。

当社会发生变迁时,年轻人往往能够较为容易地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长者为上、长者为尊”的尊卑思想逐渐淡化,文化传承出现世代断裂,“前喻文化”也渐渐失去其权威。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和电脑的普及,“前喻文化”让位于“后喻文化”。

传统文化的传承也随着渐趋中断。

3.2 传统文化传承的现代诉求
传统文化是中国人在社会历史的长河中凝练的民族价值观念的浓缩物,一旦失去它,中国人就会失去调节本国本土各种冲突的机制,面临“失根”现象。

孝道在祠堂文化中发挥得淋漓尽致,而受到商品经济的影响,拜金主义冲击着青年一代的大脑,他们对传统文化没有太大的兴趣,但并不极力排斥“祖先”。

价值目标的单一和信仰的空缺——“既不俯视大地,也不仰望天空”使得人们走向“寻根”之旅,重温“家风家规”、“祖先”、“家祠”等。

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教育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

有助于帮助他
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因为传统文化注重青少年的道德修养,注重“圣人”、“君子”的培养;有助于拓宽青少年的视野,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渊源流长,有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有助于拓展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传统的修身方法注重“学思并重”、“慎独自律”、“省察克治”等。

“文化传承的实质正在于不断地达成文化与周围环境的适应,以确保该文化的稳态延续与不断壮大。

而支持与保护传统文化的实质正在于,帮助该文化稳定其外部环境,确保其调适取向一贯到底,同时激活该文化的相关适应机制,使之获得在新形势下的稳态延续与发展能力。

”[9]随着传统文化的复苏,祠堂在当代纷纷兴建起来。

祠堂的兴建,从某种意义不仅是传统文化的回归,而且是现代人们的精神诉求。

祠堂文化传承的自觉在于其与周围环境的适应,只有立足于本土文化的精神追求,使人们感到生活得和谐自然,祠堂文化传承的价值才得以彻底实现。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现代版)[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527.
[2](英)泰勒著,连树声译.原始文化[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2.
[3]孙盛远.刘氏宗谱·宗规罚例[a].清代家谱汇编[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120.
[4]李文治,江太新.通贡龚氏支谱·祠堂条例[a].中国宗法宗族制和族田义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314.
[5]李文治,江太新.唐氏宗谱[a].家规[a].中国宗法宗族制和族田义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140.
[6]李文治,江太新.海安虎墩崔氏族约(万历刻本)[a].中国宗法宗族制和族田义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292.
[7]陈瑞.明清时期徽州宗族祠堂的控制功能[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7,(1):54-63.
[8]蔡丰明,窦昌明.中国祠堂[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2:5.
[9]刘慧群.全球化语境下民族文化的传承问题[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8-72.
作者简介:郑雪松(1967-),女,河南固始人,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传承与教育,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河南信阳 4640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