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传承教育多样性论文
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与发展

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与发展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拥有着独特的文化多样性。
每一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信仰、文化和传统习俗。
保护和发展这种多样性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因为它关系到中国民族文化的独立和繁荣。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着力推进了一系列的民族文化保护政策。
这些政策包括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建立民族文化保护法律法规,投资兴建民族文化博物馆和传统村落等。
在这些政策的推动下,中国的民族文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保护民族文化的首要任务是传承,即让年轻人了解、学习、继承和创新传统文化。
为此,政府加强了教育体系中传统文化的教学,鼓励学校使用传统文化作为教育资源和教学内容,增加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教学量和内容。
同时,政府也加大了对民间艺术和文化的支持力度,促进了传统文化的活化,使得传统文化更好地为现代社会所接受和传承。
此外,在保护民族文化多样性的过程中,政府也加大了对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
政府不仅加大经济援助力度,扶持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加大了对少数民族文化传统的保护与支持。
政府还出资建设了大量的民族文化博物馆、民俗文化园和传统村落,保护和展示了民族文化的创造性成果和代表性文化遗产。
同时,为保护民族文化多样性,也需要我们从个人的层面出发,积极投入到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工作中。
我们应该尽量通过学习、体验和观察,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和传统,向他人传播民族文化的知识,同时也应该助力他人保护和传承其民族文化。
总之,保护民族文化多样性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
政府应该加大力度推进传统文化教育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同时,我们每一个人也应该从个人的角度出发积极投入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事业中。
只有每一个人都为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出一份力,我们的民族文化才能永远保持独立、繁荣。
此外,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弘扬文化自信和文化多元。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人们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交融也越来越明显。
传承优秀文化议论文10篇

传承优秀文化议论文10篇传承优秀文化议论文10篇历史沉淀千年,在岁月打磨下愈发厚重。
文化传承千年,在世代的进步中更具新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传承优秀文化议论文,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分享一下哟!传承优秀文化议论文【篇1】古人描绘的美好生活,龙凤成祥,仙鹤长鸣,神鹿奔跃,日月轮回,世代不息。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东方文化美德几千年长盛不衰,文化是民族的生命,文化与民族共生共存,只有民族文化的复兴,才有完整意义上的民族伟大复兴。
道德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灵魂,也是民族的价值观,更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传统社会的美德教育往往最初从亲缘关系开始,靠的是世世代代传承下来。
幼儿从小就感受到亲情的薰陶:中华传统美德,是世代相传并不断调整和更新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风俗习惯;她既有强烈的历史遗传性,又有鲜活的现实变异性;她作为文化的基因,在每个中国人的血液中流淌;她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每个中国人和自己的后代。
一个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既是对民族传统的继承,又要不断适应时代的需要,使历史与现实相联,使民族精神真正体现传统精神和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重在弘扬”、“重在培育”,但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过程中尤其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
继承是前提,创新才是根本,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永恒动力。
作为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仅有历史的传承是远远不够的。
惟有创新,才能发展;惟有创新,才能不朽。
历史没有止步,创新就不应该停止,民族精神也就不会终结。
中华民族精神是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统一,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它始终是发展的、前进的。
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每一个重要历史关头,都会孕育出新的民族精神。
无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还是建设和改革年代形成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等等,都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精神的延续与升华,是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时代创造。
传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论文优秀4篇

传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论文优秀4篇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文篇一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冰糖葫芦,有古老的中国书法,有精美的剪纸,还有热闹的舞龙狮……我最喜欢的是中国古代的茶文化。
你知道茶的历史吗?茶最早是被人们当作食物应用的,尤其是在物资匮乏的原始社会,茶更是一种充饥之物。
后来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饮茶也逐渐成为一种风俗,甚至在一些地区形成了饮茶文化。
茶叶被食用之后,其药用功效逐渐被人们发现和认识,茶叶随之转化为养生、治病的良方。
人们在饮茶和把茶作为药物使用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茶的药性很弱,但是具有一定的兴奋作用,因此茶开始转化为饮料。
直到汉代,饮茶才成为一种新的潮流,渗透于社会的各个阶层。
三国以前是茶文化的启蒙,晋代南北朝是茶文化的萌芽时期,唐代是茶文化的繁盛时期,宋代是茶文化的兴盛期,辽金元时期是茶文化的返璞期,明清是茶文化的普及期,现代是茶文化的发展期。
中国茶有红、绿、青、黄、黑、白六大类两千个花色品种。
不同的茶有不同的来历,也有不同的文化,只要你细细体会,多多查阅就能得到全手工制作一把剪刀,需要七十多道工序。
即使借助小锤、抛光、砂轮等小型工具进行半机械化制作,也要二三十道。
先把洋元放在炉子上加热,然后不停地锤打,使钢和铁融在一起,再做成若干个大小一致的剪刀片。
这个工序比较难,如果没有融合在一起,很容易形成断钢,做成的剪刀片上会有黑痕,用力一敲就断了。
此外,制成的剪刀尖子容易形成纯钢尖,没有韧性,剪到硬一点的东西就会断。
在那里我还见到了奇形怪状的剪刀,有的只有半边;有的刀片是正方形的······参观完了,我觉得作为一个中华儿女,真是一种荣幸,我为祖国骄傲!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文篇二中华传统文化——汉字汉字,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文化的结晶。
点,横,竖,撇,捺,每一笔都至关重要。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写一手中国字。
小时候吧,用铅笔写字,我不是班级中写字好的。
文化传承议论文范文

文化传承议论文范文文化传承是民族的根和魂,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文化多样性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本文旨在探讨文化传承的意义、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策略。
首先,文化传承是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的源泉。
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这些传统不仅包含了语言、艺术、宗教等显性文化,还包括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隐性文化。
它们共同构成了民族的精神家园,是民族成员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基础。
在现代社会,随着信息的快速流动和文化的广泛交流,人们面临着多元文化的冲击,但文化传承能够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抵御外来文化的侵蚀。
其次,文化传承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石。
文化传统中蕴含的智慧和经验,对于解决现代社会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例如,传统农业技术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应用,传统医学在现代医疗体系中的补充作用,都是文化传承在现代社会的体现。
此外,文化传承还能够促进社会和谐,增强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然而,文化传承在现代社会面临着诸多挑战。
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同质化现象,使得一些传统文化逐渐被边缘化甚至消失。
此外,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也使得人们越来越难以投入到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中。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采取多种措施。
首先,加强文化教育是关键。
通过学校教育、社区活动等途径,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自己的文化传统,激发他们对文化传承的兴趣和热情。
其次,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技术,保存和传播传统文化,使其更加易于接触和学习。
此外,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加大对文化传承的支持力度,为文化传承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条件。
总之,文化传承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们既要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也要坚守自己的文化传统。
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能够让文化传承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活力。
民族地区多元文化教育论文

民族地区多元文化教育论文民族地区多元文化教育论文一、民族地区高校汉语授课教师的多元文化教育素养的概念及表现多元文化教育素养可以理解为教师具有不同文化的知识和修养,并拥有在不同文化间进行积极交流与充实的知识和能力。
具体表现在:表现在教师的教育观念上。
不管教师属于哪个阶层、民族、性别和地区,他都要有一种平等的观念,即对每一种文化、民族、性别、阶层、地区的学生和知识平等地看待。
教师有没有多元文化观念和意识,有怎样的多元文化观念和意识,是否能在教育教学中适时地结合教材内容和相应的教学情景渗透正确的多元文化意识,可以作为学生多元文化意识培育的关键性因素和基本途径。
表现在教师的教育知识上。
美国学者斑克斯认为,多元文化背景中的教师要兼具四种知识:有关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范例;有关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概念;主要族群的历史文化知识;教学方法的知识。
表现在教师的教育行为上。
“对教师而言,多元文化教育不只是向学生传授有关多元文化的知识和价值观,它对教师本身的教育行为也提出了要求一一在教育过程对每一个学习者有相同的期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把对学生的主观偏见和好恶悬置起来,不因学习者的民族、信仰、语言、家庭经济条件、外貌、性别等差异而区别对待,从而保证每个学习者在教育过程中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多元文化背景中的教师不仅要学习不同族群的知识,而且能够从不同文化的视角合理地诠释经验、恰当地采取行动。
二、民族地区高校汉语授课教师的多元文化教育素养现状通过文献我们得知,民族地区高校部分汉语授课教师缺少多元文化教育素养。
有研究者指出:“许多汉族教师进入民族地区学校,接触少数民族学生时,由于文化的差异,无法辨别学生的行为模式,不能使用学生所熟悉的教学模式,无法依据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学习特点来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许多跨文化学者也认为:“刻板印象、偏见、歧视是跨文化沟通常见的障碍。
一些学者对三者进行了区分:刻板印象是从思维角度出发产生的概念;偏见大多是从情感角度产生的观念;而歧视则是从行为视角出发的观念。
促进文化多样性传承民族传统

促进文化多样性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宝贵财富,不同民族之间传统的传承是维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环节。
促进文化多样性传承民族传统,不仅有助于保护和发展各民族独特的文化遗产,还能促进民族间的交流与理解。
本文将从教育、传媒、政策等角度,探讨如何促进文化多样性传承民族传统。
一、教育的重要性教育是传承民族传统的重要途径,通过教育可以让后代了解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从小培养对民族传统的热爱与认同。
在学校教育中,要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包括历史、语言、音乐、舞蹈、服饰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要保护和推广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开设相关课程,培养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传媒的作用传媒在促进文化多样性传承民族传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电视、电影、互联网等媒体平台具有广泛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可以推广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增强人们对文化多样性的认识和尊重。
应该鼓励制作和播放涉及少数民族文化的纪录片、电影和电视节目,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
同时,要加强网络内容的管理,清除低俗、媚俗、歧视性的文化产品,传播积极健康的文化价值观。
三、政策的引导政策引导对于促进文化多样性传承民族传统也具有重要作用。
政府要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护少数民族的民族传统和文化。
加大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修复力度,建立完善的文化遗产管理机构和监管机制。
在政府投资的基础设施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少数民族文化的特点和需求,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
四、民间组织的参与文化多样性的传承不仅是政府的责任,民间组织也应该积极参与其中。
各种文化研究机构、社团组织、志愿者团队等可以通过举办展览、演出、研讨会等活动,促进各族群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同时,鼓励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到文化多样性传承的事业中来,提供资金和资源支持,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五、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文化多样性的传承还需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各国可以共同举办文化节、艺术展览、学术研讨会等活动,推动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有关传承传统文化的议论文10篇

有关传承传统文化的议论文10篇有关传承传统文化的议论文10篇华夏五千年的文化代代相传,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泱泱国风。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传承传统文化的议论文,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分享一下哟!有关传承传统文化的议论文篇1中国,一个以五千年文明为积淀,以百余年磨难为基础,以五十余年的发展为基石,多少荣辱悲欢,多少兴衰成败,成就了中国这只浴火重生的凤凰!小时候,每当大年三十晚,村里便鼓声四起,霎时间村当街便挤满了人,有敲锣打鼓的,有扭秧歌的,有踩高跷的,有玩龙的,好不热闹。
小孩子穿着棉袄在街上你追我赶的,不时地放着炮,老人们聚成一堆儿聊天,年轻小伙儿,俊俏姑娘则在给人们表演节目。
而清明节,人们总会把嫩绿的柳枝插在门上;端午时,奶奶总会给我们系五线绳,包粽子……到了中秋节呢,我们一家老小坐在院子里,举头望明月,低头吃月饼,真是人间一大乐事。
可现在呢,“洋节”来袭,西方的情人节代替了我们的七夕节。
洋节风靡而传统节日却逐渐被人们淡忘,身为一名中国人,你难道不应为此做些什么吗?现在,每当过年时人们总是出去大吃一顿,然后守在电视机旁看春晚,有许多人在叹气,说:“怎么一点年儿都没有?”孰不知扭秧歌,敲大鼓等这些文化习俗正在挥手向我们告别。
清明节人们哪还会在自家门前插一枝嫩柳呢?端午节,还有谁会安分地在家包粽子?中秋夜圆之夜,又有谁会和家人们惬意地坐在院子里手拿月饼,举头赏月呢?中国的传统文化慢慢被人所淡忘,传统佳节在社会中日益冷清,这些现象怎能不令人担忧,不引起社会的重视呢?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无形的财富,传统佳节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因子,这是我们民族的优秀劳动成果和智慧的结晶。
阳光照透每一颗尘埃,耳边却传来了来自千年前的呼唤。
是谁在吟诵:床前明月光的故乡情;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情壮志;肠断白濒洲的思念之情;蝶恋花的爱慕之情。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国人民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薪火相传。
传承民族文化的议论文5篇

传承民族文化的议论文5篇传承民族文化的议论文5篇作为新新一代的我们更应该学着做一个讲礼貌的人,弘扬我们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修身,养性,争做祖国新一代的栋梁。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传承民族文化的议论文,欢迎阅读与借鉴,希望对你们有帮助!传承民族文化的议论文篇1关中大地上的人们啊!不管身在何处,人在何方,心中都有一种力量。
那是秦腔所给予的力量。
自小耳畔上便回响着这样一支歌,从爷爷的收音机里传来,从汉子们耕作的田埂上传来,从关中婆娘们手中的针线传来……每到劳作的季节,天地便都是金黄的。
大地是金黄的,大地上的麦穗是金黄的,麦田里奔跑着的狗儿是金黄的,汉子们头上的汗珠是金黄的。
就在这金黄的世界里响彻着一首秦腔合唱。
我爱听秦腔,爱听那腔震撼人心的力量。
汉子们就在那田埂上吼唱着,如同万马奔腾而过,又如黄河汹涌流出。
那声音,那力量仿佛从人的胸膛中迸发出来,连带着劳作的激情和丰收的喜悦,一齐颤动着从无数张口中奔出,骨头仿佛都被震碎了,天地都被震撼了。
劳累一天的人们就坐在那田埂上歇息。
不知是谁起了个头,转眼间上上下下,汉子婆娘都唱起秦腔来。
我听不懂他们唱的词,却也被带动着跺起脚,拍起手,我常常疑惑他们歌声中的那股力量从何而来,足以撼天动地,让这黄金田埂上响彻着他们的合唱。
黄河水是他们的伴乐,锄头镰刀是他们的乐器,关中大地是他们的舞台,他们就这样日夜合唱,响彻云霄……长大后我离开了家乡,离开了秦腔,秦腔了那下里巴人的合唱……许多年过去了,我再没有听到过那样撼天动地的秦腔,也再没感受到过那震撼人心的力量……几年后,我重回家乡。
又是那金黄的关中大地。
又是那熟悉的一曲秦腔。
我却突然哭了起来,不由得随着乡人们吼唱起秦腔,加入他们的合唱。
那一刹那间,我忽然明白那种力量从何而来,他从骨子里而来,从脚踩的关中大地而来。
这大合唱啊,是每一个独属于关中儿女的歌,寄托着对土地的无限热爱……之后,我常在梦里听秦腔,那是关中平原上一曲嘹亮的歌,那是下里巴人的合唱……传承民族文化的议论文篇2中国的传统文化就像一座知识的大宝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多样性
【摘要】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民族文化传承就更为重要,从教育发展的多样性,本文分析了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教育在促进民族文化传承方面应采取的应对之策与怎样传承民族文化。
【关键词】名族文化传承教育多样性
一、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其发展历程中各种文化、风俗、品格的综合积累,不同的民族在其生存、发展、壮大或者消亡的历史进程中所经历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自然环境都有着较大的差异,这也导致了当前多民族文化局面的形成。
对于民族传统文化,我们应该首先有一个正确的价值定位和科学态度,民族文化没有优劣之分,它是一个群体在一定时期内共同价值取向的体现。
中华民族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发展,从先皇武帝到现代文明社会的建立,我们的民族文化一直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中,对优秀的文化传统进行继承与发扬,违背人类发展规律的文化传统予以摒弃,这是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形成的历史轨迹。
民族传统文化的内部演进,也是一个民族不断进步和壮大的过程,对于传统文化的肯定、继承和学习是民族进步的重要途径。
当代思想家任继愈先生认为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是“国家兴亡之学,民族盛衰之学”,必须重视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普及和教育工作,发挥其在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二、学校教育能否扛起文化传承
民族文化的传承,是社会各种力量互相作用、互相配合的结果。
对于学生而言,学校教育在他们的成长学习过程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
学校教育能否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肩负其文化传承的考证,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亟待商榷。
第一、师资缺乏
民族文化的传承,关键在于教师。
在不少民族学校,师资问题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湖北省仙桃市沔城回民中学就面临这样的问题:“我们没有专业的民族教师,教民族文化课程的教师基本上都是兼职教师,真正懂得回族文化内涵的教师则更少,参加过培训的教师根本没有,上课方式还很呆板。
师资力量匮乏是当前民族学校面临的最普遍的问题,这种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学校对于本民族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这就意味着在一些民族聚居的地区本民族的文化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这些学校通常采用双语教学的模式。
所谓双语教学,就是兼顾本民族语言和汉语言的双重教学模式,这就对老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从当前各个地区民族学校的师资现状来看,缺少高素质、综合性的老师是阻碍当前民族学校教学的重要原因。
第二、语言危机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的传承离不开交流和沟通,了解、学习一个民族最重要、最直接的途径就是对这个民族的语言进行学
习。
民族语言,不仅体现了一个民族独有的交流方式和交流习性,更是一个民族文化最独特的价值体现。
对于我国这种多民族的国家而言,全国范围内推广普通话并不意味着民族语言价值的丧失。
语言危机已经成为众多少数民族在当前必须重视的问题,纵观世界历史,一个民族语言的消亡,通常伴随而来的就是这个民族的消亡。
在一个民族不再拥有自己独特的语言结构时,也就意味着这个民族的文化已经被外来文化所同化和覆盖,不再有本民族独特的价值理念和价值表达,这就是一个民族在世界大同的进程中消亡的途径和过程。
当前的民族学校,特别是一些多民族杂居地区的学校,对于学生的民族语言教学没能制定出一个切实有效的方案,如何兼容并包的实现民族教学效果是学校教育在未来应该重视的重要问题。
三、可持续发展中的文化多样性教育
以民族文化为载体,优化育人环境,创新教育方法,呈现出精神感化人、以文育人的鲜明特征,使学校成为集传统精华与现代创新教育于一体的民族特色学校。
才能使得学校的民族教育树立起一面旗帜。
学校开展文化多样性教育,应当重视环境育人、学科育人、活动育人、制度育人,在可持续发展教育中以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观教育为取向,全面落实民族教育。
努力抓好民族团结教育与民族传统节日、民族教育、艺术之间的结合。
坚持开展民族艺术节、民族运动会活动,挖掘濒临失传的体育项目,普及学生。
每学期举办的民族体育运动会、民族艺术节,都请家长、社区居民来参加,让学生
与家长同台献艺。
在开展学校教育的同时,应当重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融合,学校应当定期对家长开放,纳入学校周边资源走进课堂,在社区、家长、社会力量的支持下,将课堂民族教育不断深入,在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宏观背景下,在以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观取向教育着学校的师生,也在影响着家长、社区。
学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学校找准定位,努力寻找突破口,把“民族团结教育”作为学校的特色项目,经过几年的潜心研究,取得很好的效果,在同类学校中有明显的优势。
民族特色文化的创建,是一个持续进步的过程。
无论是校园基础设施的调整、配备,还是教师挂念的转变、学生意识的觉醒对需要一个长期的融合与摩擦的过程。
学校教育在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上肩负着重要的职责,在当前也面临着诸多的困难。
学校在创建民族特色校园的过程中,不仅受到自身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驱使,而且需要社会各界的配合和努力。
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延续,不是一个学校、一个老师、一本教材所能完成的事业,这需要各种社会资源的共同协调配合与建设,如此,才能达成学校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和实效。
四、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们在重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往往忽视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民族文化的缺失是阻碍一个民族长远发展的直接因素。
华夏儿女有责任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同时,
也应该学习和继承世界优秀文化,以提升国人的道德和精神风貌。
参考文献
[1] 宗雪飞.土族传统教育及其对土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初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 周家瑜.佤族的原始宗教与民族文化传承[j].楚雄师范学
院学报.
[3] 邓达宏.论档案在民族文化传承中得地位与作用[j].档案
学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