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5课 灿烂的青铜文明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教学设计思路】中国古代史以中华文明为基本内容,而青铜文明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文明成果之一。
本课以司母戊鼎等为例,介绍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展现了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
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图片和文字资料等,丰富教学资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圆满完成教学目标。
要求学生在上课过程中积极动脑、动手参与自学、小组合作,讨论等学习活动中,并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让学生“学会”,还要让学生“会学”。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包括手工业、农业和商业的状况及特点;了解奴隶制下奴隶的悲惨境遇。
通过本课的学习,熟悉本课所叙述的夏商、西周经济发展的概况,提炼“青铜文明”的本质特征及概念,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夏、商、西周奴隶制文明的高度发达,同时也认识到这种文明是建立在对奴隶残酷剥削的基础上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辩证得看历史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景创设整篇课文,对青铜器示意图的观赏,加深学生的感官认识,了解我国的青铜文明。
指导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阅读、探究、分析,通过合作讨论,得出正确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从而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人民创造历史的正确人生观。
夏、商、西周奴隶的悲惨生活,说明奴隶主统治的残酷性,培养学生应有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2.难点:对“青铜文明”概念的理解。
【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情景法、讲解法、归纳法、问题探究法。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节课学过的内容。
(教师展示夏商西周表格)学生完成。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5课 灿烂的青铜文明教学案

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学习目标1.了解夏、商、西周的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了解奴隶的悲惨生活。
2.提炼“青铜文明”的本质特征及概念,培养我们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认识到,夏、商、西周奴隶制文明的高度发达,是建立在对奴隶的残酷剥削的基础上。
学习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学习难点:正确地理解“青铜文明”学法指导:1.概括提炼并列举本课所涉及的重要知识点:青铜器在夏、商、西周三代发展的阶段特点;青铜器生产的特点及种类;其他手工业行业;农业及畜牧业发展的表现;奴隶的悲惨境遇,等等。
尽量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总结。
2.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问题讨论:“为什么夏、商、西周三代会出现如此辉煌灿烂的文明成就?”在讨论过程中应注意引导,使我们掌握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这一结论。
一:课前预习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1.青铜铸造业(1)形成发展①末期,出现青铜器。
②夏朝,青铜器逐渐增多。
(2)灿烂鼎盛①是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以和最为著名。
②时种类更加丰富,大量用于。
(3)“三星堆”文化①与商朝同期,我国西南地区的平原,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这就是举世闻名的“”文化。
②出土文物:、、等。
2.陶瓷制造业: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的国家。
3.玉器制造业:玉器水平很高。
二、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1.农业(1)夏、商、周是以为主的社会,知道、和治虫害等。
(2)西周已用一定数量的农具进行农业生产。
2.畜牧业:品种齐全,建有牲畜圈栏,还有。
3、业、业、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
三、奴隶的悲惨生活1.被强迫集体劳作,没有人身。
被奴隶主随意转让和。
2.被杀死当作祭祀。
被杀死或活埋做。
二、课堂学习任务一:阅读教材第26~27页,在课本上标出知识点并回答下列问题1、我国什么时期开始出现青铜器?著名的青铜器代表有哪些?2、青铜文化代表有哪些?3、用自己的话概括夏、商、西周时期手工业、农业、畜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版)

灿烂的青铜文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一)知识:了解:夏、商、西周的青铜制造业,青铜器产品和青铜文化;夏、商、西周时期其他的手工业部门:玉器加工业和陶瓷业的情况;夏、商、西周的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情况,商业和城市的发展;夏、商、西周的奴隶生产与生活情况。
(二)能力:1.通过对夏、商、西周社会经济分门别类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古代经济史的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2.通过认识夏、商、西周经济的特点,培养学生概括、把握我国奴隶社会经济状况的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夏、商、周三代的社会经济与政治更替、制度变化及辉煌文明之间的辩证关系,怎样判断文明的标志,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观察、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观察思考:青铜器比原始社会的工具有哪些优点?它怎样促进当时经济发展?2.概括提炼:“青铜文明”的本质特征及其概念。
3.联系比较:氏族部落与奴隶制国家,哪个进步?夏、商、西周疆域扩展概况。
4.综合归纳:夏、商、奴隶制文明的高度发达是建立在对奴隶残酷统治的基础之上。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商、西周是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的繁荣时期;商、西周手工业发达,尤以青铜制造为代表。
商、周青铜器达到相当艺术水平,青铜文明成为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象征。
夏、商、西周三代社会经济的继承发展,创造了辉煌的青铜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让学生了解我国历史文明之悠久,培养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1.商、西周时期的青铜制造业和青铜文化。
2.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青铜文明”,它的标志和特点是什么?教具准备投影仪、挂图等。
教学方法1.讲解法:对于重要的理性分析内容,主要由教师讲解,应注意深入浅出地分析问题和演绎思维的流畅性。
2.讲读法:首先由教师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分析课文、投影所示历史资料和图片,进一步理解教材。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9页的《商朝铜器》和20页的《司母戊鼎》,提问:这两种器具有什么共同之处?(都是商朝的,都是鼎)你能指出它们有什么不同吗?(前者是铜器,后者是青铜器)引导过渡:铜器用单一的铜矿就可炼成,青铜器却要用铜、锡、铅三种矿石合在一起炼成,工序已经相当复杂。
第5课 灿烂的青铜文明 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上)

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上)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的了解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青铜文明;了解奴隶制下奴隶的悲惨境遇。
2、通过对“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倒退”的讨论,培养学生利用辩证唯物主义评价历史的能力。
3、通过司母戊鼎出土的叙述,培养学生文物保护意识;通过学习商周灿烂的青铜文明,使学生感悟到我国历史文化的悠久,从而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培养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以司母戊鼎为例,探讨夏商周青铜工艺的高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复习旧知:(1)前面我们学习了原始社会,回忆一下当时人们使用的工具是由什么材料做成的?(木、石、骨、陶器)(2)传说大禹治水以后把全国划分为“九州”,并铸造“九鼎”代表中国的九州。
禹的九鼎是由什么材料铸成的?(青铜器)从这个传说可以看出我国从什么时候开始就已经学会铸造青铜器了?(原始社会的末期)。
1975年在河南偃师二里头村出土的饮酒器具“乳丁纹平底爵”距今约3600年,是目前所见最早的青铜器具,证实夏朝的青铜工艺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
到了商朝,我国的青铜铸造工艺已经十分高超,商朝进入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
这节课我们就回到三四千年前,来领略一下我们夏商周时期灿烂的青铜文明。
(出示课题)。
二、师生共同把握课本主要内容(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找一个同学做解说员,给我们介绍司母戊鼎。
(它究竟有多大,多重,它是怎样被发现的,又是怎样铸造出来的)1、材料青铜和铜有什么区别?青铜是铜、锡、铅的合金制成的,它的熔点比铜低,但硬度比铜大。
2、大小、重量:司母戊鼎高1.33米,长1.1米,重832.84公斤,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
3、出土:这个世界上最大的鼎,它的发现也是非常有神奇色彩。
司母戊鼎于1939年在河南安阳出土。
当时,日本帝国主义正大举侵略中国。
大鼎出土的消息传出后,日军派人四处搜寻,并出重金购买。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教案新人教版

教学过程及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3 以“同学们日常生活中常吃什么”?导出夏商周农业和畜
牧业的发展情况,得出当时的农牧业已相当发达的结论,这
个时代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化,便被称作“青铜文明”。
4 设置二个动脑筋题:
(1)组织学生讨论:“谈谈你所认识的青铜文化”,全面了解
青铜文化,认识是农业,手工业,畜牧业和商业的繁荣,形
成了夏商周灿烂的青铜文明。
(2)提出“你认为谁是辉煌灿烂青铜文化的创造者?”问题,
供学生讨论,明确青铜文明代表夏商西周高度奴隶制文明。
5、识图题:读下图然后回答问题(反映的是西周
时的情形)
①填出图中A、B两处的算术运算符号。
②图中反映的是西周时的什么情况?这种情况说明了什
么实质性问题?
③图中所反映的情况必然会导致什么结果?这种现象和
结果之间的关系说明了什么历史结论?
小结:青铜文明水平高,鼎尊三星三代表。
农牧工商有发展,奴隶命运很悲惨。
(六)当堂训练、完成课堂作业。
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材料:武官村大墓是王陵之一。
……墓室两侧埋着41个
殉葬人,……
①墓主是什么人?殉葬者又是什么人?
②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教师补充
教师引导进行
纵向比较,
增强知识的系
统性
学生小结
学生讨论
学生归纳,
完成填图练
习。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灿烂的青铜文明》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灿烂的青铜文明》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灿烂的青铜文明》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以司母戊鼎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了解奴隶制下奴隶的悲惨境遇。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夏、商、周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概括青铜文明的特征,培养学生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通过了解奴隶的悲惨生活,使学生认识到高度发达的奴隶制文明是建立在对奴隶残酷剥削的基础上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的基本观点全面认识历史发展过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夏、商、西周辉煌灿烂的奴隶制文明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文明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从而自发地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高超技艺难点:正确地理解青铜文明这一概念,奴隶的悲惨生活与青铜文明的关系教学工具PPT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答北京人、山顶洞人时期用的生产工具是什么?河姆渡人、半坡人时期用的生产工具又是什么?教师总结夏商西周时期用的青铜器作为生产工具人类由石器时代进入青铜时代学生回答打制石器、磨制石器生进一步认识到青铜具有坚硬、轻便、锋利、厚重庄严的特点引导学生回答: 你能根据材料概括归纳出商周时期青铜铸造业的特点吗?播放视频。
并展示多幅青铜器图片。
引导学生总结商、周时期是我国青铜器的鼎盛时期。
生:讨论并回答问题学生抢答。
在抢答过程中,帮助学生完善答案用英语china提问过渡到陶瓷业、玉器制造业。
青铜文明虽然是以青铜器为标志的,但夏商西周时期的手工业中除了青铜铸造业发展迅速外,还有哪些行业也很发达?通过阅读能说明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发展情况;说到手工业中除青铜铸造突出外,还有陶瓷制造和玉器制造业教师出示知识结构生:据知识结构自主学习。
并回答问题。
通过提问:与灿烂的青铜文明相比,奴隶们却过着悲惨的生活,根据下列资料,说说奴隶们的处境?生:讨论并回答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小结:灿烂的青铜文明是由奴隶创造的。
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教案

第灿烂的青铜文明教案第灿烂的青铜文明教案【教学设计思路】中国古代史以中华文明为大体内容,而青铜文明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文明功效之一。
本以司母戊鼎等为例,介绍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绩,展现了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
在堂上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现声音、图片、影像和文字资料,丰硕教学资源,突出重点、冲破难点,制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圆满完成教学目标。
要求学生在上进程中踊跃动脑、动手参与自学、讨论、练测等学习活动中,并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把握正确的学习方式,养成良好的学习适应,不仅让学生“学会”,还要让学生“会学”。
【教学进程】一、导入新大屏幕欣赏联合国“世纪宝鼎”图在联合国成立0周年前夕,收到了中国人民赠送的宝贵的礼物--世纪宝鼎。
那个大型青铜器,安放在联合国大厦北花园绿色的草坪上,鼎座高0米,象征联合国成立0周年;鼎身高21米,象征21世纪,底座上饰6条龙,象征华夏的6个民族都是龙的传人。
整个宝鼎造型古朴、工艺精湛,可谓宏伟杰作。
你明白吗?它的制作是以商周时期的大鼎为范本设计制造的。
让咱们一起走进灿烂的青铜文明时期,学习第—“灿烂的青铜文明”。
二、教学新设计1:导学提示第一步:图片赏析请同窗们欣赏商周时期青铜器图片,体会劳动人民的勤劳和聪慧。
第二步:问题导读阅读文第一目内容,并试探:、青铜制造业开始于:。
二、青铜制造业鼎盛于:。
3、青铜制造中的精品有:、。
4、除青铜制造外,夏、商、西周的也很发达,我国是世界上最先发明磁器的国家。
那个时期,的制造也很兴盛。
设计2:拓展交流拓展一:展现图文资料,介绍抗日战争时期河南农人发觉司母戊鼎的通过,引发学生对青铜器的爱好,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配以模型或照片,讲述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的冶炼进程,使学生对那时青铜制造业的精湛水平有进一步深切的了解。
拓展二:播放中央电视台《探讨与发觉》栏目录像资料,展现“三星堆”文化的独特神韵。
文字介绍:北纬30°线,一条看不见的曲线但是却具有非凡的神奇魔力,它所通过的是地球上最亮丽、最神奇的风光线:最高的山峰、最深的海沟、最奇怪的湖泊、金字塔百慕大、撒哈啦、神农架……咱们不能不惊诧三星堆文化遗址也位于这条神奇的北纬30°线上。
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5课 灿烂的青铜文明名师教案 新人教版

第五课灿烂的青铜文明【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包括手工业、农业和商业的状况及特点;了解奴隶制下奴隶的悲惨境遇。
通过本课的学习,熟悉本课所叙述的夏商、西周经济发展的概况,提炼“青铜文明”的本质特征及概念,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夏、商、西周奴隶制文明的高度发达,同时也认识到这种文明是建立在对奴隶残酷剥削的基础上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辩证得看历史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教材中青铜器示意图的观赏,加深学生的感官认识,了解我国的青铜文明。
指导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阅读、探究、分析,通过合作讨论,得出正确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从而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人民创造历史的正确人生观。
夏、商、西周奴隶的悲惨生活,说明奴隶主统治的残酷性,培养学生应有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2.难点:对“青铜文明”概念的理解。
【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讲解法、图示法、归纳法、问题探究法。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节课学过的内容。
上节课,我们学习是夏、商、西周的兴亡。
夏禹建立了夏朝,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夏禹传位给儿子启,禅让制从此变成了世袭制,夏朝经历了470年,最后一个暴君夏桀终于被商汤取代。
商汤成了商朝的建立者,后来由于各种原因,盘庚迁都到了殷,因此商朝也被称为殷商。
商朝最后的一个国王是有名的暴君纣王。
武王伐纣灭掉商,建立西周,定都镐京,实行分封制。
西周的周厉王暴虐无道,导致了国人暴动,数十年后,西周灭亡。
三个朝代都已经灰飞烟灭,历代的帝王将相你方唱罢我登场,也都已经变成过眼烟云。
只有那个时期留下的实实在在的青铜器,让我们今天能窥见它曾经的辉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课灿烂的青铜文明【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包括手工业、农业和商业的状况及特点;了解奴隶制下奴隶的悲惨境遇。
通过本课的学习,熟悉本课所叙述的夏商、西周经济发展的概况,提炼“青铜文明”的本质特征及概念,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夏、商、西周奴隶制文明的高度发达,同时也认识到这种文明是建立在对奴隶残酷剥削的基础上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辩证得看历史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教材中青铜器示意图的观赏,加深学生的感官认识,了解我国的青铜文明。
指导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阅读、探究、分析,通过合作讨论,得出正确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从而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人民创造历史的正确人生观。
夏、商、西周奴隶的悲惨生活,说明奴隶主统治的残酷性,培养学生应有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2.难点:对“青铜文明”概念的理解。
【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讲解法、图示法、归纳法、问题探究法。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节课学过的内容。
上节课,我们学习是夏、商、西周的兴亡。
夏禹建立了夏朝,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夏禹传位给儿子启,禅让制从此变成了世袭制,夏朝经历了470年,最后一个暴君夏桀终于被商汤取代。
商汤成了商朝的建立者,后来由于各种原因,盘庚迁都到了殷,因此商朝也被称为殷商。
商朝最后的一个国王是有名的暴君纣王。
武王伐纣灭掉商,建立西周,定都镐京,实行分封制。
西周的周厉王暴虐无道,导致了国人暴动,数十年后,西周灭亡。
三个朝代都已经灰飞烟灭,历代的帝王将相你方唱罢我登场,也都已经变成过眼烟云。
只有那个时期留下的实实在在的青铜器,让我们今天能窥见它曾经的辉煌。
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灿烂的青铜文明》一节。
现在,请同学们看一下课本上的司母戊鼎的插图。
这是1939年在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出土的一件青铜器。
因鼎腹壁内有“司母戊”铭文。
据研究,是一代商王为其名戊的母后所做的祭器。
这件方鼎高1.33米,口长1.10米,壁厚0.06米,重832.84公斤。
器形庄重,花纹瑰丽,是迄今所见商周青铜器中最重最大的一件。
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那同学们想一想,商朝为什么能够制造出这么大的青铜器?我们为什么把夏商周时代叫做青铜时代?我们这一课所讲的“灿烂的青铜文明”又是指什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具体内容。
讲授新课:师:先请同学们阅读第26页“青铜器的高超工艺”下面一段的内容,思考以下几个问题:我国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青铜器的呢?后来又是怎样发展的?商周青铜器的特点有哪些?其代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各有什么特点?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1.青铜器(1)、青铜器的发展过程:师:我国出现青铜器,出现在什么时候?学生:是在原始社会末期出现师:到了夏商西周,青铜器的发展呈现什么样的趋势学生:夏朝的青铜器种类逐渐增多,商朝的青铜器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
西周青铜器的品种更加丰富。
师:人类在最初的时候,主要是使用石器进行生产劳动的,考古学家把这个时代称为石器时代。
在前面我们学习过石器时代又可分为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
一般我们把打制石器叫做旧石器,磨制石器叫做新石器。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才发明了铜器。
铜是人类历史上认识的第一种金属,自然界的铜通常呈赤红色,所以又称红铜。
我们的祖先早在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用红铜制造过一些小的工具和饰品,如刀、锥、锯等。
后来,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发现,在红铜中加入少量的锡和铅,制造的工具更加锋利和适用。
这种铜和锡或铅的合金本来呈金黄色,生锈后则多呈青绿色,所以叫做青铜。
夏时期是中国青铜文化的初始阶段,夏时期,黄河流域率先进入青铜时代,考古发现的青铜制品有刀、锥、锯、鱼钩等小件工具和戈、干、戚等武器,在夏王朝晚期都城二里头遗址的贵族墓葬中还出土了原始酒器和炊器等。
这些青铜器和炊器既是奴隶主贵族日常生活中的实用器,又是表示其身份地位、在特殊场合中使用的礼器,其形态多仿同时期的陶器,工艺粗糙,器形单调,缺少花纹,可以看出是在刚起步的阶段,商和周前期青铜文化发展到了高峰,是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的繁荣期。
(2)青铜器的用途师:青铜器的发展这么快,那它们有什么用途呢?其实刚刚我们也已经提到了一些,现在我们来归纳,它的用途主要有三个,一是用于生产(农具),一是用于生活(酒器,乐器,铜镜,食器)。
一是用于祭祀。
用于祭祀的青铜器叫礼器。
礼器只归贵族专用,是他们身份地位的标志,死后大部分就随葬到墓穴里。
司母戊鼎就是在安阳武官村一处墓穴里出土的,而且是作为礼器铸成的。
鼎是政权、财富、贵族的代言物,司母戊鼎不仅是我国迄今考古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而且集中体现了商后期青铜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也是世界青铜文化中罕见的珍宝。
(3)青铜制作的特点: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范围广(“三星堆”文化)师:那商周的青铜器的制作特点有哪些?学生: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
师:请同学们各举一个例子。
课本上哪件青铜器的制作可以表现出生产规模大?哪里可以体现出青铜器的种类繁多?哪件青铜器表现出工艺精美?学生:铸造司母戊鼎需要二三百人同时操作,这就可见青铜器铸造业的规模有多大了。
除了礼器司母戊鼎,还有酒器四羊方尊,可烧炭火的青铜器,有青铜器编钟,青铜面具等等,品种繁多。
四羊方尊的工艺就十分精美。
(课本第27页:商朝铜器工艺精湛,细致,有的浮雕于器物表面,有的缠绕于器身。
)师:还是除了上面的三个特点,青铜器制造业还有另外一个特点。
就是分布地区非常广泛。
大家学过夏商西周的历史,知道这几个王朝都是在黄河流域一带。
与商周同期,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
成都平原是在长江流域一带。
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说明我国的青铜器生产具有分布地区广泛的特点。
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三星堆的这种青铜文化是非常独特的,其中最令人惊叹不已和感兴趣的是大型立人雕像、面具、头像和神树。
大型立人像(课本插图)形体高大,浓眉大眼,直鼻阔口,方颅大耳,头戴花冠,身著左衽长袍,袍上饰有龙纹等图案。
一种意见,认为这尊立人像是正在持物致祭的群巫之长,另一种意见认为是早期蜀国的一代蜀王。
三星堆有很多值得我们中国人骄傲的世界之最,比如三星堆是(1)世界上一次性出土最多的青铜人头像,面具。
达50多件。
(2)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青铜大立人像。
被称为铜像之王。
(3)世界上最早、树株最高的青铜神树。
(4)世界上最大的青铜纵目人像。
(5)世界上最早的金杖。
这么多的世界之最,理所当然得要引起中外人士的瞩目。
2、陶瓷业和玉器制造业的繁荣师:手工业中,除了青铜器制造业,夏商西周我国的陶瓷业和玉器制造业也很发达。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请同学名在课本上把这句话划出来。
商朝时期,我国就有烧制原始青瓷的瓷窖了。
夏商西周时期,玉器制造业也很兴盛,玉器雕刻工艺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这说明夏、商、西周手工业并不是青铜器制作业“一枝独秀”,而是得到了全面发展。
教师过渡:而手工业得以发展和繁荣,则是建立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
只有农业生产发展了,粮食问题解决了,人们才能抽出精力来开发,从事其他行业,也只有吃饭问题解决了,才能有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
这就是农业生产的发展是手工业发达的基础的原因。
那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夏、商、西周时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农牧业已相当发达。
请同学们看课本27页黑体字倒数第二自然段。
回答问题:农作物的品种有什么?农业已经掌握了哪些技术?农业使用什么样的工具进行生产?二、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1.农业:品种、技术、工具2.畜牧业:品种、方式3.商业:学生:从农作物品种来看,后代称为“五谷”的农作物都已经有了。
从生产技术来看,选种、施肥和治虫害的技术也有了初步掌握。
从生产工具来看,西周已经用一定数量的青铜农具进行生产。
师:回答得很好。
这是农业方面的发展。
在畜牧业发明,今天家畜家禽的主要品种,商朝时都已经有了,还建有牲畜圈栏。
商王室和贵族还有专门的牧场。
在商业方面,商朝的都城繁荣,交通发达,沿途设有旅店。
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
师:既然在夏、商、西周时期的手工业、农业、畜牧业和商业都很发达,为什么要以青铜文明作为当时文明的象征呢?大家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
师:同学们在学习本课时,应注意的一个问题是:青铜文明与青铜器、青铜铸造业不是一个概念。
要想搞清这三者的关系,必须先对“青铜时代”作一简单介绍:青铜时代就是人类使用青铜制作生产工具、武器及生活用具的物质文化发展阶段。
它介于铜石并用时代和铁器时代之间。
而在这个时代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化,便被称作“青铜文明”。
相对于我们前面学过的北京人、山顶洞人时期用的生产工具——打制石器和河姆渡人、半坡人时期用的生产工具——磨制石器,夏、商、西周已经在生产工具方面,从石器时代,跨入到青铜时代。
并且,当时的青铜器已经渗透到农业、手工业、畜牧业及商业之中,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教师过渡:与“灿烂的青铜文明”相比,奴隶们却过着悲惨的生活。
大家看课本上的插图“商朝戴枷的奴隶俑”。
我们一起来学习本课第三个内容:奴隶的悲惨生活。
三、奴隶的悲惨生活师:这是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陶俑。
男俑的双手被枷在背后,女佣的双手则枷在胸前。
这两个陶俑的出土说明了商代奴隶处境的悲惨。
白天,奴隶们在奴隶主的监督下,从事艰苦的劳动;夜晚,为了防止奴隶们逃跑,奴隶主又给他们戴上枷铐。
他们完全没有人身自由,奴隶主可以随时随心随意地虐待他们。
还可以把他们随意转让或者买卖。
在西周的一件青铜器上,就记载着一个奴隶主向另一个奴隶主买五名奴隶,标价是一匹马加一束丝。
说明奴隶的地位是多么地下。
商朝奴隶主对奴隶剥削压迫的另一个表现是:奴隶主每次祭祀祖先,都要屠杀大量奴隶作祭品,称为“人祭”“人牲”。
奴隶主死了,还要把奴隶杀死或活埋,称为“人殉”。
河南安阳侯家庄的商王大墓,墓的里里外外,人殉及追祭时的人祭,总共约三百人。
师:那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讨论一下:商代文化实在是一个灿烂的文明这句话有没有道理?学生:讨论。
师:这是从不同角度对商代历史的认识。
(1)奴隶制固然非常残酷,但这是随着生产力发展,私有制出现的必然。
在奴隶社会中,奴隶主占有大量奴隶,就可以组织大规模的生产,进行简单协作和分工,提高生产效率;奴隶社会内可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组织大规模的生产过程,推动生产力发展;由于大批奴隶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提供大量剩余产品,使另一部分人可以摆脱体力劳动,专门从事脑力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