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山带构造研究进展及方法思考
西南天山造山带的研究现状简述

西南天山造山带的研究现状简述【摘要】西南天山造山带是地球上重要的造山带之一,其构造特征及成因一直备受研究者关注。
通过地质构造演化历史的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地区的地质演化过程。
研究方法与技术应用的不断更新,为对该造山带的认识提供了新的视角。
地质事件时代研究和矿产资源调查与评价,有助于揭示西南天山造山带的地质历史与矿产资源潜力。
本文对西南天山造山带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展望未来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方向,为深入了解该造山带提供了参考。
通过对该地区的综合分析,可以更好地认识其地质特征,并为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西南天山造山带、构造特征、成因、地质构造演化、研究方法、技术应用、地质事件时代、矿产资源、研究现状、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西南天山造山带的概述西南天山造山带位于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是全球范围内重要的造山带之一。
地处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的碰撞带,形成于晚古生代-中生代,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
西南天山造山带的构造特征复杂多样,包括褶皱、断裂、褶皱-断裂共生等多种构造形态,显示出明显的构造活动性。
该造山带的成因是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碰撞的结果,造山作用受到多期构造事件的影响,形成复杂多样的地质特征。
目前,关于西南天山造山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讨其构造特征及成因解析、地质构造演化历史、研究方法与技术应用、地质事件时代研究以及矿产资源调查与评价等方面。
深入研究西南天山造山带的地质演化过程和矿产资源分布情况,对于揭示天山山脉的形成机制、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构造特征及成因解析西南天山造山带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重要构造地质带,具有复杂的构造特征和多样的成因解析。
该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叠合构造、褶皱构造、断裂构造和褶皱断裂构造等。
在叠合构造方面,西南天山地区经历了多期造山运动和岩浆活动,形成了多个叠加构造,包括早古生代至中生代的阿尔考里克运动、晚古生代的隆运动、中生代的构造转换运动等。
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山弯构造形成的动力学机制探讨

2023/039(11):3447 3460ActaPetrologicaSinica 岩石学报doi:10.18654/1000 0569/2023.11.14朱明帅,罗晔,贾朝媛等.2023.蒙古 鄂霍茨克造山带山弯构造形成的动力学机制探讨.岩石学报,39(11):3447-3460,doi:10.18654/1000-0569/2023.11.14蒙古 鄂霍茨克造山带山弯构造形成的动力学机制探讨朱明帅1,2,3 罗晔1,2,3 贾朝媛1,2,3 苗来成1,2,3 张福勤1,2,3 SANCHIRDorjgochoo1,2,3 于剑峰4ZHUMingShuai1,2,3,LUOYe1,2,3,JIAChaoYuan1,2,3,MIAOLaiCheng1,2,3,ZHANGFuQin1,2,3,SANCHIRDorjgochoo1,2,3andYUJianFeng41 中国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0292 中国科学院地球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293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4 山东省第三地质矿产勘查院,烟台 2640001 KeyLaboratoryofMineralResources,InstituteofGeologyandGeophysics,ChineseAcademyofSciences,Beijing100029,China2 InnovationAcademyforEarthScience,ChineseAcademyofSciences,Beijing100029,China3 UniversityofChineseAcademyofSciences,Beijing100049,China4 ShandongNo 3ExplorationInstituteofGeologyandMineralResources,Yantai264000,China2023 06 14收稿,2023 08 21改回ZhuMS,LuoY,JiaCY,MiaoLC,ZhangFQ,SanchirDandYuJF 2023 ThegeodynamicmechanismfortheformationofMongol Okhotskorcocline.ActaPetrologicaSinica,39(11):3447-3460,doi:10.18654/1000 0569/2023.11.14Abstract TheMongol OkhotskorogenicbeltextendstothenortheastfromCentralMongoliaasfarastheUdaGulfintheOkhotskSea,anditislikelyformedfromtheclosureoftheMongol OkhotskOceanduringJurassic Cretaceous Thus,thereconstructionoftheMongol OkhotskorogenicbeltplayedacrucialroleinthetectonicevolutionoftheNortheastAsiaandthefinalamalgamationoftheEurasiaduringtheMesozoic TheMongol OkhotskorogenicbeltischaracterizedbythedevelopmentofaU shapedoroclinalstructure,anditsbucklinghasledtoastrong“self collision”betweenitstwowings Inprevioustectonicmodels,theformationofMongol Okhotskoroclinalstructurewasattributedtoeitherbucklingofalongribbon likesystemduetotheconvergenceoftheSiberianandTarimcratons,roll backofthePaleo AsianOceanandtherelativerotationoftheNorthChinaandSiberiancratons,buthasignoredtheeffectofthesubductionoftheMongol OkhotskOcean Recently,structuralobservationaroundthehingeoftheoroclineandmagmaticmigrationindicatesthatrollbackofthesubductedMongol OkhotskOceanplatecouldcontributetothedevelopmentoftheorocline,butthismodelisconceptualandnotwellconstrainedbygeologicaldata Theback arcophiolite,bimodalvolcanicsuite,A2 typeandS typegranitesandassociatedsedimentssurroundingtheMongol Okhotskoroclineindicatethata>5000 km longmultistageback arcextensionbeltexistedinthesouthwesternsegmentoftheMongol OkhotskorogenicbeltrelatedtotherollbackoftheMongol OkhotskoceanicplateduringPermo TriassicPeriod Theidentificationoftheback arcextensionbeltsuggestsaprobableWesternPacific typeactivemarginratherthanthepreviouslyproposedAndean typemarginduringthePermo TriassicPeriod The~5000 km longmulti stageback arcextensiondevelopedduringthemajorphaseofMongol Okhotskoroclinalbending(Permo Triassic),indicatingtherollbackoftheMongol OkhotskoceanicplateprobablyplayanimportantrolefortheformationoftheMongol OkhotskoroclineKeywords Mongol Okhotsk;Orocline;Back arcextension;Slabroll back摘 要 蒙古 鄂霍茨克造山带呈北东向从蒙古中部延至鄂霍茨克海的乌地湾,被认为是蒙古 鄂霍茨克洋侏罗纪 白垩纪闭合产物,其对于探讨东北亚区域大地构造演化以及欧亚大陆中生代聚合具有重要意义。
秦岭造山带主要大地构造单元的新划分

秦岭造山带主要大地构造单元的新划分一、概述秦岭造山带,作为中国重要的地质构造区,其形成和演化过程一直是地质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随着近年来地层沉积、岩浆活动、火山作用和构造变形及岩石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取得的新进展,我们对秦岭造山带的认识不断深化。
本文旨在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结合前人的工作,按照大地构造相单元划分原则,对秦岭造山带的主要大地构造单元进行新的划分和阐述。
秦岭造山带是一个东西南北构造共存的复杂造山带,其构造格局的形成是多种地质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
本文在综合分析了秦岭造山带的构造特征、岩石地层、岩浆活动、火山作用和地球化学等方面的资料后,认为秦岭造山带可以划分为华北南缘陆坡带、秦岭岛弧杂岩带、秦岭弧前盆地系和秦岭增生混杂带等主要构造单元。
这些构造单元的形成和演化,不仅记录了秦岭造山带的形成历史,也反映了中国大陆地壳的构造演化过程。
本文的划分结果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秦岭造山带的构造格局和演化历史,同时也为矿产勘查、环境保护、灾害预测等提供了重要的地质背景资料。
未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我们期待对秦岭造山带的认识能够更加全面和深入。
1. 秦岭造山带的重要性和研究意义秦岭造山带是中国乃至全球最重要的造山带之一,它位于中国大陆中央,横跨多个省份,具有复杂的地质构造和丰富的矿产资源。
秦岭造山带的研究对于理解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的地壳演化、板块构造、矿产资源分布以及自然灾害发生机制等具有深远的意义。
秦岭造山带是连接华北板块和华南板块的关键区域,其形成和演化历史直接反映了中国大陆地壳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通过对秦岭造山带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地壳增生、俯冲消减、碰撞造山等重要的地质过程,为理解地壳动力学提供宝贵的资料。
秦岭造山带是多种矿产资源的富集区,包括金、银、铅、锌、铁、铜等金属矿产以及煤炭、石油等非金属矿产。
对这些矿产资源的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可以为我国的矿产勘查和开发提供理论支持。
秦岭造山带也是自然灾害频发区,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阿尔泰造山带南缘金矿的构造-流体-成矿作用研究与分析

阿尔泰造山带南缘金矿的构造-流体-成矿作用研究与分析摘要:新疆的阿尔泰造山带南缘包括了额尔齐斯构造带,为重要金矿床成矿带之一。
文章以研究区成矿地质背景及成矿特征为基础,应用金矿成矿过程中构造-流体-成矿作用理论,对阿尔泰造山带南缘金矿成矿规律进行分析和探讨,提出了阿尔泰造山带南缘山——盆转换系统内金的构造-流体-成矿作用体系中构造主导作用、流体直接作用及构造和流体耦合作用与金矿成矿机理和时空分布特征间的关系。
关键词:阿尔泰造山带;金矿;成矿背景;构造-流体-成矿作用前言阿尔泰造山带南缘是新疆北部重要金矿床集中地,特别是沿额尔齐斯成矿构造带分布有众多金矿床(如萨尔布拉克、克科萨依、阿拉那提等金矿)。
近十几年来,将构造-流体作用研究与矿床成矿机理研究结合起来,已成为矿床学研究领域内一个新学科,经过深入分析前人资料,考察和研究该地区矿床,认识到构造和地质流体对矿床的形成起主导作用。
运用成矿构造-地质流体-成矿作用体系研究方法,在分析其区域地质背景和矿床成矿特征基础上,以阿尔泰造山带独特地质特征与成矿作用研究为主线,详细分析研究了阿尔泰造山带南缘主要岩金矿的构造成矿作用和流体成矿作用,提出其规律性,对在该区现有金矿床基础上,寻找和预测新的工业矿床提供依据。
1.成矿地质背景研究区位于西伯利亚板块与准噶尔-哈萨克斯坦板块聚合拼接部位。
以北为西伯利亚板块南缘的阿尔泰陆缘弧构造带,以南为北准噶尔构造带。
区内主干断裂呈NW向展布,其中额尔齐斯断裂控制本区构造-岩浆-成矿作用。
以额尔齐斯断裂为界,阿尔泰南缘地区可分为南东部和北西部两个不同构造变形域。
区域地层大体分为3大套:前震旦纪基底岩系,震旦—古生代以火山沉积和陆源碎屑岩为主的盖层岩系,中新生代为上叠盆地型陆内碎屑岩系。
该区岩浆侵入活动十分强烈。
主要包括如下3种岩:①以超基性岩为主的基性-超基性岩浆岩,形成蛇绿岩套中超基性-基性杂岩体;②以基性岩为主含少量超基性岩的超基性-基性岩浆岩,形成钙碱性超基性-基性杂岩体;③遍布全区的深成-中深成相花岗岩类和中酸性浅成-超浅成侵入岩类岩浆活动。
对秦岭造山带区域构造成矿作用过程的认识

对秦岭造山带区域构造——成矿作用过程的认识斯尚华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一、陆块或板块的开裂过程该过程是地幔物质向地壳中转移的作用过程。
与之相对应的成矿作用主要与海相火山活动有关,其次为受深断裂控制的基性、超基性及碱性岩浆岩侵入活动。
海相火山活动时期是秦岭地区最主要的成矿作用类型之一。
秦岭造山带中从老至新的火山—沉积建造基本上都是重要的含矿层位。
秦岭造山带曾经发生多次开裂事件,并对应着一定的构造—成矿旋回,形成具有不同规模和强度的成矿作用。
例如,中、新元古代时期,与张裂过程之海相火山活动有关的成矿作用在华北地块南缘区(宽坪小洋盆)与扬子地块北缘区(武当—碧口裂陷海槽)就有很大差异,后者在规模、强度、范围及矿种方面均明显大于(多于)前者。
二者虽同处开裂过程,且开裂程度及岩石类型也很相近,但成矿特征却如此不同,其原因可能与地幔物质的分布和运动状态有关。
但同样是在华北地块南缘,早古生代时期二郎坪小洋盆张裂过程中海相火山活动有关的成矿作用与中、新元古代宽坪小洋盆的开裂时期迥然不同,前者成矿作用与武当—碧口裂陷海槽开裂时期有一定相似性。
晚古生代,张裂过程中的成矿作用发生在扬子地块北缘的玛沁—略阳—北巴一线。
秦岭地区五个大的开裂—成矿时期中,由成矿元素地球化学性质所反映的成矿物质来源并无明显变化,均以幔源为重要特征,这种间隔交替式的成矿演化仅仅反映深部物质运动的某种规律,因此实质上是构造活动强度交替发展在成矿方面的一种具体表现。
二、陆块或板块的拼合碰撞过程秦岭地区经历的大规模的碰撞拼合过程主要有三次,分别为晋宁期,晚加里东其—早华力西期和印支期。
拼合碰撞过程是壳—幔物质强烈相互作用的过程,但成矿物质和成矿作用反映地壳物质运动信息较多。
成矿地质作用主要有花岗质岩浆活动、区域变质作用和陆源碎屑—碳酸盐岩沉积成矿作用。
前两种作用在一定时期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和空间上的一致性。
由它们共同作用可造就一个矿床成矿系列,最典型的就是晚加里东期—早华力西期秦岭造山带北部地区与区域变质岩及混合(伟晶)岩化作用有关的稀有金属、蓝晶石、红柱石、白云母、石墨、玉石及金红石矿床成矿系列。
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I主碰撞造山成矿作用

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I主碰撞造山成矿作用一、本文概述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其壮丽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地质学研究的热点地区。
本文聚焦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I主碰撞造山成矿作用,旨在深入解析这一地区在地质历史演化过程中的成矿机制和成矿规律。
通过对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I主碰撞造山成矿作用的系统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理解板块碰撞、成矿作用以及资源分布提供新的视角和理论支撑。
青藏高原的形成是地球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它涉及到大陆碰撞、板块俯冲、地壳增厚等一系列复杂的地质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成矿作用作为地质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揭示青藏高原的演化历史和资源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地质背景、成矿条件、成矿机制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期对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I主碰撞造山成矿作用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认识。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青藏高原及类似地区的资源勘探和开发提供理论指导,同时为推动地质学和相关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概述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是地球上最大、最高的高原,同时也是地球科学研究中极其重要的地区。
它位于欧亚板块和印度-澳大利亚板块之间的交汇带,这里发生了复杂的板块碰撞和陆陆碰撞过程,形成了独特的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
这一区域的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以及相关的成矿作用一直是地球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
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演化,包括早期的洋盆关闭、陆陆碰撞、陆内变形以及后期的隆升和剥蚀等过程。
这些过程不仅塑造了青藏高原现今的地貌格局,也控制了其内部矿产资源的分布和成矿作用的特点。
特别是主碰撞造山期,是青藏高原成矿作用的关键时期,其内在的地质条件和动力学背景为成矿提供了重要的控制因素。
主碰撞造山期,随着印度板块向北俯冲,青藏高原地区发生了强烈的构造变形和岩浆活动。
这些岩浆活动不仅带来了大量的成矿物质,而且为成矿作用提供了必要的热源和动力。
同时,碰撞过程中形成的构造断裂和褶皱也为成矿提供了有利的空间条件。
西南天山造山带的研究现状简述

西南天山造山带的研究现状简述1. 引言1.1 西南天山造山带的独特地质特征西南天山造山带是中国境内的一个重要地质构造带,其独特的地质特征吸引着众多地质学者的研究兴趣。
该造山带主要由花岗质、变质岩和沉积岩组成,具有明显的岩石变质和变形特征。
在地质构造上,西南天山造山带表现为多次构造事件的叠加,形成了多个构造单位,呈现出复杂的地质构造格局。
其独特之处还在于地质年代上呈现出多阶段演化过程。
这些演化过程包括了叠加造山、火山喷发、构造变形等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留下了独特的地质痕迹。
由于该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地质年代资料完整,因此西南天山造山带被认为是研究造山过程和地壳演化的理想地点。
在地质构造特征上,西南天山造山带还表现出与周边地区不同的独特性。
其构造单元间的联系较为紧密,构造带内部褶皱、断裂、褶皱等构造形态发育完善,构成了独特的构造特征。
这些独特的地质特征为西南天山造山带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数据和研究对象,也为地质科学领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1.2 西南天山造山带的研究意义西南天山造山带是世界上重要的造山构造之一,对于研究大陆构造演化、板块构造及大地构造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西南天山造山带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地球内部物质的运动和地壳构造的演化过程,从而揭示大地构造的规律和特点。
西南天山造山带是中国西部重要的地质构造带,探究其地质演化历史和构造特征可以为该地区的地质资源勘探与开发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对于地震、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意义,可以为地质灾害防治和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西南天山造山带的研究还可以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支持。
通过对其地质构造、构造运动特征的深入研究,可以为区域地质环境的评价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的合理利用。
研究西南天山造山带不仅有助于加深对地球构造和地质演化的认识,同时也对促进地区经济发展、资源利用和自然灾害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西南天山造山带的岩石组成及构造特征1. 岩石组成:西南天山造山带主要由变质岩和沉积岩构成。
松潘—甘孜造山带构造研究新进展

松潘—甘孜造山带构造研究新进展
许志琴;侯立玮
【期刊名称】《中国地质》
【年(卷),期】1991(000)012
【摘要】松潘-甘孜造山带位居中国西南部,特提斯-喜马拉雅造山系之东缘.在中国及世界造山带中,松潘-甘孜造山带是一个奇特的造山带.它之所以奇特,是因为其具有与一般线型造山带不同的“几何学”、“造山极性”及“构造体制”,因而使这个地区的造山过程、演化历史及板块动力学机制与众不同.加之陡峭险峻的山川地势及倒三角形的形貌,素有“中国地质百慕大”之称.
【总页数】3页(P14-16)
【作者】许志琴;侯立玮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42.2
【相关文献】
1.松潘—甘孜造山带南缘二叠系变质玄武岩的成因与构造意义 [J], 朱玉娣;代堰锫;王丽丽;张惠华;李同柱;沈战武;修迪
2.松潘—甘孜造山带容须卡岩浆-穹隆地质特征及构造演化 [J], 叶亚康;曾敏;周雄;武文辉;徐云峰;李峥
3.松潘-甘孜造山带容须卡岩浆-穹隆地质特征及构造演化 [J], 叶亚康; 曾敏; 周雄; 武文辉; 徐云峰; 李峥
4.松潘-甘孜造山带南部江浪穹隆中侏罗世花岗岩及构造意义 [J], 刘晓佳;许志琴
5.松潘—甘孜造山带北部岗龙地区巴颜喀拉山群地球化学特征和锆石U-Pb年代学特征:对物源及构造环境的启示 [J], 崔加伟;郑有业;田立明;孙君一;董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了测试观测平台国际化,特别是在微量原位同位素分析
和测年领域起到了引领学科发展的作用,开启了西方人用 “中国方法”的先河。
矿产资源、化石能源的形成机制与探测理论
重要研究方向: 大陆地质与成矿作用; 成矿模型、成矿系统与成矿机理; 盆地动力学与成藏作用; 区域地下水循环和环境地质演化; 深部大型矿床(藏)含矿信息探测与提取。
国际影响
华北克拉通破坏这一科学问题,迅速提升为全球 研究热点;比如,华北克拉通破坏在ISI统计的国际地学 研究前沿,排名第3位;培养了跨入国际前沿的研究团队 和人才(中国科学家有23人进入ISI全球地球科学家引用 率排名前500名,其中有15人从事华北克拉通研究),提 升了中国科学家的全球视野和开展大科学研究的能力;带
0
0 2005 2010 2020 2030 2050
0
石油需求量
国内石油产量
对外依存度
天然气需求量
国内天然气产量
对外依存度
(据:国家能源战略研究报告,2009 ,国家能源局)
我国铁矿石产量、钢产量、消费量变化
4.4亿吨
2008年铁矿石进口4.4亿吨;铜矿砂进口519.2万吨;钾盐进口324.9万吨
题。
第二部分 造山带—典型造山带形成实例—台湾造 山过程启示
Taiwan Tectonics
Kinematic model of SW Taiwan
台灣及其鄰近地區之地體構造
Huang et al., 2000
台灣地質地體構造圖
台灣地體構造剖面
弧陸碰撞的原因:
島弧接近大陸
被动大陆边缘
中央山脉变质岩系片岩变形特征
第三部分 俯冲增生造山带研究
A.M.C. Sengor(1993)
—阿尔泰型(突厥型)造山带
由宽阔的消减一增生杂岩组成, 周期性向洋跃迁的岩浆弧把这些增生 楔体连同洋壳碎片焊接起来。如中亚 、图瓦一蒙古、我国新疆和东北,阿 拉斯加和日本等。
许志琴(1994 ) 北祁连走廊南山加里东火山岛弧带 前缘为弧前俯冲杂岩增生地体,由多 重的增生火山岛弧、复理石增生楔、 高压变质滑脱带及蛇绿岩残片组成, 提出了中祁连地块向北俯冲、阿拉善 地块向南增生的海沟后退的动力学模 式。
造山带构造研究与方法思考
王根厚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3年12月22日
讲授提纲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大陆动力学及成矿理论进展 造山带—典型造山带形成实例 俯冲增生造山带研究 造山带区域地质调查技术思考
第一部分 大陆动力学及成矿理论进展
大陆形成演化与地球动力学
重要研究方向: 壳-幔的结构、组成及相互作用; 大陆的形成、演化与陆内地质过程; 大陆碰撞过程与造山带动力学; 大洋板块与大陆边缘的相互作用;
1)查明青藏高原众多大型矿床形成晚于65Ma,证实成
矿作用贯穿于大陆碰撞的全过程;
• 2)揭示印-亚大陆碰撞经历了主碰撞陆陆汇聚、晚碰撞构造转
换和后碰撞地壳伸展等过程,分别对应发育以钨锡钼矿为主的 主碰撞成矿作用、以铅锌铜金矿为主的晚碰撞成矿作用、以铜 钼金矿为主的后碰撞成矿作用,证实不同碰撞阶段及不同深部 过程造就了不同成矿系统;
未来10-15年我国矿产资源需求将达到高峰
2008年石油进口量超过2亿吨
2008年我国主要战略资源对外依存度
据预测,2020年我国石油供需缺口达4亿吨,对外依存度高达67%;天然气供需缺口700亿立方米,对外依存度达23%
亿吨
我国石油资源供需形势
71.4
亿方
12
100
6000
我国天然气资源供需形势
灭绝
数
量
300
Rodinia 裂解 爆发 辐射
?
中生代生物群 古生代生物群
0
寒武纪生物群
PreC 600
二 三 叠 叠 纪 纪
C P Tr
200
Cam
O
S
400
D
J
K
T
0
新元 古代
古 生 代
地质年代(百万年)
中 生 代
Sepkoski, 1982
新生 代
(2)更加关注壳幔相互作用与成 矿地质过程以及物质-能量交换与
成矿物质聚散问题,从更深层次 上揭示成矿系统和大型矿床的发
育机制;
(3)建立于经典板块构造理论基础上的成矿理论日臻成 熟,较好地阐释了增生造山带和板块边缘的成矿系统和 成矿机制,但在大陆内部及碰撞造山带成矿方面遇到了
一系列重大难题和严峻挑战(Groves and
Bierlein, 2007;Hou et al., 2009a),因此,构建
• 3)发现大陆碰撞不仅导致地壳缩短加厚,产生壳源富铅锌钨锡
的低fO2岩浆,而且引起地壳垂向增生,产生幔源富稀土和壳幔
混源富铜钼金的高fO2岩浆,引发了大规模成矿;
• 4)发现连续碰撞过程出现多幕次张-压交替
转换,挤压环境导致大型岩浆房长寿命稳定 发育和地壳流体长距离迁移集聚,应力释放 促使成矿岩浆流体快速出溶和含矿地壳流体 突发排泄,导致金属淀积成矿。 •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大陆碰撞成矿论”,阐 明了大陆碰撞为何成矿和如何成矿的理论问
大陆的形成与演化
二十世纪地球科学最伟大的成就-板块构造理 论成功解释了洋壳的生长与消亡过程,但不能合理解 释大陆是如何形成和演化的。大陆主要是由稳定的克
拉通和造山带构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空间(全
球能源和资源约90%来自大陆)。因此,占陆地面积
50%克拉通的形成和演化成为当前地球科学的前沿和热
点,华北是研究克拉通破坏的最佳场所。
9.许继峰等,2002. 宁镇山脉中生代岩浆活动
10.李正祥,李献华等,2002. 华南元古代造山带 11.郑洪波等,2000. 更新世青藏高原隆升
GEOLOGY, December 2012; v. 40; no. 12; p. 1147–1148 | doi:10.1130/focus122012.1
GEOLOGY杂志十年最高引用率论文
(中国科学家发表11/30)
1.徐锡伟等,2009. 汶川地震地表断裂 2.杨进辉等,2008. 华北中生代去克拉通化 3.李正祥,李献华等,2007. 华南中生代构造模型 4.周美夫等,2006. 中生代藏南构造演化 5.郑建平等,2006. 杨子地台太古代基地 6.王强等,2005. 藏北新生代钾质埃达克岩浆活动 7.张培震等,2004. GPS观测显示青藏高原连续变形 8.钟荪霖,刘敦一等,2003. 藏北加厚地壳部分熔融
通破坏的新观点,在克拉通破坏研究领域做出了原创性贡献,起到了国际
引领作用。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揭示了华北克拉通破坏的资源效应,即 华北东部强烈伸展、断陷、热沉降有利于新生代形成大型含油气盆地;华
北克拉通西部有利于前中生代油气资源的富集、保存;克拉通破坏的时代
与成矿峰期密切相关,为能源和资源的形成背景、保存条件和远景评价提 供了科学依据。
形成前陆盆地
弧陆碰撞 活动大陆邊緣
造山前:
张裂式亚洲大陆边缘 (南海北坡-台湾海峡-东海) 造山中: 台湾-吕宋间俯冲带 (南海海洋地壳俯冲带)
造山后: 台湾-琉球俯冲带-冲绳海槽弧后 张裂(及台湾岛地形)
南海海洋地壳向东俯冲,
持续俯冲,导致弧陆碰撞
产生呂宋島弧
呂宋島弧附到臺灣 擠出亞洲大陸邊緣, 形成中央山脈 東部,形成海岸山脈
马文璞(1999) 阿尔泰型碰撞造山带由宽阔消减增生杂岩组成的造山带,其地球动力 学环境可能类似于今天的东南亚,与 毗邻长命大洋盆地的复杂边缘海体系 有关。
Cawood (2003、2007) 增生造山带的定义 形成在大洋岩石圈俯冲的位置,由 岩浆弧体系和下行板块增生物质以及上 部板块侵蚀物质组成,是大陆岩石圈通 过新生岩浆的增加而增生,是陆壳消减 和改造的主要场所,包括太古宙绿岩 带、古元宙的Birimian 造山带(西非 ) 、阿拉伯-奴比亚地盾(泛非)和亚洲 显生宙的造山带。
Pangea
Rodinia
数
量
300
大 爆 发 寒
三 叠 纪 末 生 物 大 灭 绝
中生代生物群 古生代生物群
0
*
PreC 600
武 纪
寒武纪生物群
二 三 叠 叠 纪 纪
C P Tr
200
Cam
O
S
400
D
J
K
T
0
新元 古代
古 生 代
地质年代(百万年)
中 生 代
Sepkoski, 1982
新生 代
900
地球深部过程与表层过程的耦合关系。
WHY DOES EARTH HAVE PLATE TECTONICS AND CONTINENTS? 板块 板块边界的相互作用是地震、火山爆发、山脉形成及大陆 地表缓慢漂移的原动力
“大陆动力学”研究领域主要进展
◈
对我国华北、华南、塔里木等主要组成陆块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台灣板塊地質 結語
• 碰撞點移動方向? - 由北向南移; • 增生岩增長方向? - 向西、向南加大;
• 构造演化先後順序?
- 北早南晚; • 构造事件依序重复发生; 所以是研究弧陸碰撞的 現在、過去和未來的
最佳场所。
黑色片岩 (black schist, 九曲洞)
台湾中央山脉变质岩系中大理岩鞘褶皱
形成分布规律(Kerrich et al., 2005; Grove et
al., 2005;Goldfarb et al., 2005);
900
科 的
600
泛 大 陆
奥 陶 纪 末 生 物 大 灭 绝
晚 泥 盆 世 生 物 大 灭 绝
泛 大 陆
二 叠 纪 末 大 灭 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