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构造学与中国地质学

合集下载

大地构造学

大地构造学

为什么要研究区域构造地质?地球是一个动态的星球,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地震作用火山爆发岩石剥露成矿作用等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地表破裂带(2001)镜头指向:北地震鼓梁汶川8.0级大地震什么是区域构造地质学构造地质学(Structural Geology)区域地质学(Regional Geology)大地构造学(Tectonics)区域构造地质学(区域大地构造学)构造地质学:主要是研究组成岩石圈的岩石、岩层和岩体在构造作用中形成的变形现象(构造)的几何形态、组合型式及其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狭义构造地质学,研究褶皱、断裂、节理、劈理、岩层产状及其形成。

区域地质学:是早期的大地构造学,主要探讨局部区域地壳岩石圈形成、发展、演化的地质学分支,诸如褶皱带、大陆裂谷的形成演化。

是以构造运动、地层古生物、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成矿作用、海进海退研究为基础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大地构造学又称为全球构造学,是一门研究全球岩石圈形成、发展的综合性学科。

侧重于理论分析与建立,具有探索性。

区域大地构造学:应用大地构造理论进行区域地质特征总结、进行区域地壳岩石圈发生发展规律研究的地质学分支。

侧重于实际资料的综合分析,是大地构造学研究的基础环节。

大地构造学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两个关系:构造地质学与大地构造学大地构造学与区域地质学构造地质学与大地构造学的比较都研究不可重复运动的重建,运动塑造了地球外层的演化。

如地壳沿断层破裂、大洋打开、大洋关闭而碰撞等。

都研究地球壳层和上地幔的运动与变形。

不同是后者主要研究区域至全球尺度上的运动与变形历史,前者主要研究岩石在亚微观至区域尺度上的变形。

二者研究相互依赖、促进。

在区域尺度上二者有重叠。

为什么?以小见大、大中寓小。

构造地质学与大地构造学的比较1960s以来,二者发展都很快。

板块构造理论-是一场革命。

地球物理数据日益重要。

地震、地磁、重力数据对深部三维空间大尺度构造提供信息。

大地构造学也依赖于其它地质学科发展。

地球科学大辞典 地质学

地球科学大辞典  地质学

地球科学大辞典地质学总论【地质学】geology研究地球的科学。

主要研究地球(主要是岩石圈)的物质成分、物理化学性质、结构构造、地球形状及表面特征、地球的生成和历史、地球上生命的发生及演化、地壳运动的形成和发展,以及进行上述研究的相关科学技术。

Geology(地质学)一词是由两个希腊词汇ge(地球)和logia(论述)通过连词符o连接而成,意即关于地球的论述,包括关于地球的所有内容的研究。

在中国历史上,“地质“一词最早见于三国时魏国王弼(226~249)的《周易注·坤》,属哲学范畴,与现代地质学的含义不同。

现代地质学的地质一词最早见于1853年(清咸丰三年)的《地理全志》。

本辞典“地质学”一词包括的分支学科主要有:研究地球物质组成的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同位素地质学、土壤学;研究地球历史的地史学、地层学、古生物学、前寒武纪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研究地壳运动的构造地质学、火山学、地震学;研究地表特征和地质作用的地貌学、冰川地质学、海洋地质学、动力地质学;研究和开发能源及矿产资源的矿床学、石油天然气地质学、煤地质学、水文地质学;研究人类生存环境和工程建设的工程地质学、环境地质学、灾害地质学;研究相关技术科学的勘查地球物理学、勘查地球化学、地质调查技术、地质勘查技术、探矿工程技术、地球物质的测试分析技术、地质测绘技术、遥感地质、地质信息技术等。

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为地质学的发展和人类开发、利用和保护地球创造了条件。

【普通地质学】general geology是对地质学的概况和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概括介绍,它不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地质学的入门工具。

其主要内容包括地球的基本知识、外动力作用、地质学的发展与演化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其内容还有一些变化。

现在有的《普通地质学》教材还包括了资源、环境、减灾、人与地球等方面的知识,反映了地质学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结晶学】crystallography研究晶体的外部形貌、化学组成、内部结构、物理性质、生成和变化,以及它们相互间关系的一门科学。

09-3.中国大地构造学派简介

09-3.中国大地构造学派简介
9.3 中国大地构造学派简介
地质力学 地洼构造学说 断块构造学说 波浪状镶嵌构造说
第第一一页页,,编编辑辑于于星星期期五六::二十十二一点 二三十分。
9.3.1 地质力学
• 地质力学是运用力学原理研究地壳构造和地壳运动规律的科学。它是我国 地质学家李四光教授在本世纪二十年代初期开始创立的。它是用力学原理 研究地质构造和地壳运动规律的一门边缘学科,也是一门具有多边联系的 边缘科学。
• 断裂面常成群出现,大体平行,构成挤压带或冲断带;断裂内 经常出现断层角砾岩、断层泥和糜棱岩;断层带内,往往有次 生的云母滑石绿泥石等鳞片状矿物,以及角闪石、绿帘石等柱 状矿物,这些矿物沿挤压面平行排列,构成片理和页理。
第第十十五五页页,,编编辑辑于于星星期期五六::二十十二一点点 二三十分。
呈舒缓波状的压性结构面〔左〕 呈波状的压性结构面 〔右〕
和流劈理面及一局部节理面等。
• 张性结构面:

张性结构面又称张裂面。这类结构面都是破裂面,
它的走向垂直于张应力作用方向,或平行下压应力作用
方向。如一局部正断层面、张节理面等。
第八第页,八编页辑于,星编期五辑:二于十星一点期三六十分:。十二点 二十分。
• 扭性结构面:
• 扭性结构面又称扭裂面。这类结构面是剪切破裂 面,它的走向与压应力或与张应力作用方向斜交。如 一局部平移断层面、x节理面、破劈理面等。
第十第四页十,四编辑页于,星期编五:辑二于十一星点期三十六分:。 十二点 二十分。
压性结构面的主要特征
• 在平面或剖面上,断裂面一般均呈舒缓波状,沿走向更为明显。 因而,断裂面的产状不稳定;主要断裂面上常出现大片擦痕、阶 步。擦痕与断裂面的走向垂直,阶步与断裂面的走向平行;断裂 面附近常形成一个挤压破碎带;断层面两侧的岩层产状较陡,有 时直立甚至倒转,有时出现牵引褶皱、分支断裂等。

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一、引言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是地质学领域的基础性工作之一,对于研究地球构造演化、地质灾害预测、资源勘探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大地构造单元的定义、划分原则、划分方法以及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的实际划分等方面进行论述。

二、大地构造单元的定义大地构造单元是指地球的地壳、地幔、地核等构造部分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形成的、具有一定地质特征和构造性质的区域。

这些单元由于地质历史的演化而形成,在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三、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原则1. 地质特征原则:根据区域内的地质特征,包括岩性、构造、形态、矿产等方面进行划分。

例如,岩性相似的地区可能被划分为同一个构造单元。

2. 地质历史原则:考虑地质历史的演化过程,将具有相似演化背景的地区划分为同一个构造单元。

例如,同属一个构造带的地区可能被划分为同一个构造单元。

3. 构造性质原则:根据构造性质的相似性进行划分,包括构造运动类型、构造演化阶段等方面。

例如,同属盆地构造的地区可能被划分为同一个构造单元。

四、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方法1. 实地调查:通过对地质地貌、岩性、构造、地震活动等方面进行实地调查,获得直接的地质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进行单元的划分。

2. 遥感技术:利用遥感技术获取大面积的地表信息,包括地形、地貌、植被等,以此来划分大地构造单元。

3. 地质研究:通过对岩性、古生物、古植被等方面进行研究,推断地质历史,从而进行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

五、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的实际划分中国地域辽阔,地质背景复杂多样。

根据地质特征、地质历史和构造性质等方面,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类: 1. 高原与盆地单元:包括青藏高原、云贵高原、鄂尔多斯盆地、四川盆地等。

这些单元在地壳演化过程中形成,具有明显的构造特征和地貌特征。

2. 山地单元:包括喜马拉雅山脉、秦岭山脉、大别山系等。

这些单元形成于构造运动的作用下,地壳出现了明显的变形和隆升。

3. 海岸与岛屿单元:包括中国东海沿岸、南海诸岛等。

大地构造学

大地构造学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大地构造学一大地构造学的含义大地构造学(Tectonics或Geotectonics)是研究岩石圈组成、结构、运动(包括变形和变位)及演化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地质学分支学科。

一般说来,大地构造学应该是一门研究整个地球的组成、结构、运动和演化的学科,但是受技术手段和研究方法的局限,要实现这个目标,还要经过很漫长的道路,目前正在努力之中。

目前,大地构造学是以地质学方法为主来进行研究的,因此还不能真正研究整个岩石圈,更不用说整个地球,实际上重点研究的是大陆地壳表层几千米之内区域的组成、结构、运动和历史演化。

近年来,随着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化学方法的引入,大地构造学正在逐渐扩展其研究的深度、广度与时间尺度。

研究地壳形成演化基本动力的大地构造学分支统称为地球动力学(Geodynamics),由于地球动力学是各种学说的立论基础,因而成为当今地质学中最热门的话题。

地球动力总的来讲可归结为五大系统:重力、膨胀收缩与脉动、地幔分异与对流、地球自转与星际作用等,它们又可细分为若干个不同的学派或假说,而且新的学说仍在不断涌现。

由于历史的局限,不同学者观察分析手段的不同,分析问题方法的不同,先后提出了以不同地球动力作为自己立论基础的大地构造假说,如地槽地台学、地质力学、板块构造学、地幔柱构造学等,其中在地学领域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地槽地台假说(槽台说)和板块构造假说。

槽台说是在长期的大陆地质研究基础上提出来的假说,20世纪60年代以前在地学界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因此被称为经典大地构造理论,深刻影响了地质学的各个领域;板块构造学是在海洋地质研究基础上提出来的假说,它把地幔对流作为动力来源,主要研究板块间的分裂、漂移、俯冲、碰撞等过程,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占主导地位的大地构造学理论。

值得一提的是,地幔柱构造学是针对板块构造说在大陆构造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创导者认为地幔柱构造学是不同于板块构造学的一种新的全球构造学说,它既能解决大陆构造的问题也能解决大洋构造的问题。

大地构造学基础及中国区域构造概要

大地构造学基础及中国区域构造概要

大地构造学基础及中国区域构造概要1、大地构造学:是研究地壳和岩石圈中地质构造的发生、发展、演化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

2、岩石圈(构造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刚性顶盖,厚50-150km。

3、软流圈:岩石圈底部到700km深度左右,容易蠕动变形而能缓慢流动的区域。

是产生岩石圈运动的主要场所,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4、中间圈:软流圈以下的上地幔和下地幔。

5、大地构造学说国际上:经典大地构造假说:隆起说;收缩说;深层分异说;膨胀说;地槽-地台学说;板块构造说;地体构造。

中国:地质力学(李四光院士1965,1:4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及说明书《中国主要构造体系》);断块构造说(张文佑1950,1:400万中国及邻国边境大地构造图及说明书《中国大地构造纲要》);多旋回说(黄汲清1950,1:3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及说明书《中国大地构造基本特征》);地洼说(陈国达院士1960,1:4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及说明书《中国大地构造纲要》);波浪状镶嵌构造说(张伯声院士1970,1:10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及说明书《中国地壳的波浪桩镶嵌构造》)6、板块构造-新全球构造理论国外:魏格纳大陆漂移;霍姆斯地幔对流-热对流理论;赫斯大洋中脊;狄茨、瓦因、马修斯洋底扩张;柯克斯地磁年表;威尔逊转换断层和威尔逊旋回;勒皮雄岩石圈板块划分。

中国:尹赞勋引入,研究先驱李春昱、郭令智、常承发、王鸿祯、朱夏。

7、地槽-地台说地槽概念是美国的霍尔研究阿巴拉契亚山与中部平原时发现(1859)、丹纳定义。

定义:地壳上具有强烈活动的狭窄长条状地带,早期强烈差异下降接受巨厚沉积,后期强烈褶皱上升形成巨大的山系。

与地台相对立,时间上一般指古生代以来曾经有过强烈活动的地带。

基本观点:地壳运动主要受垂直运动控制,水平运动时次要的,地壳运动的动力源是地球内部物质的重力分异作用,物质受热变轻向上流动造成地表上升隆起,物质冷却变重下沉则造成地表下降凹陷。

中国地质大学专业目录

中国地质大学专业目录

中国地质大学专业目录
1.地质学:地质学、矿物学、岩石学、沉积学、水文学、古生物学、区域地质学
2.勘查技术:勘查工程、工程地质及岩土工程、地质资源、地球科学应用技术
3.矿产资源:矿产资源与地质工程、矿物加工工程、矿物资源勘查技术
4.环境地质工程:环境地质、环境地质工程、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评价技术
5.核地质工程:核地质工程技术
6.地质勘探技术:矿床地质、油气地质、矿山地质、金属矿床地质、地球物理勘探技术
7.地球物理学:地球物理学、地磁学、大地测量学、构造地质学、地球动力学
8.地球化学:地球化学、矿物化学、地球化学勘查技术
9.地球生物学:地球生物学、生物地质学、古生物学
10.普查测绘:测绘与遥感、地图制图技术。

大地构造学基础与中国地质学概论

大地构造学基础与中国地质学概论

2,地槽内部构造单元划分为优地槽,冒地槽,地背斜,地
山脉,最后成为稳定的克拉通的完整演化过程。
直接产物,在造山作用期间,随着大规模逆掩断层的形成, 答:①厚度:陆壳厚,洋壳薄②组成:陆壳为三大岩类, 向斜中间板块,边缘凹陷,山间凹陷,山前凹陷
21,克拉通:地壳上长期稳定的构造单元,即地壳中长期 导致了地壳岩石发生部分熔融,形成的岩浆随着强烈的构 洋壳主要为玄武岩,陆壳上部硅铝层,下部硅镁层,洋壳 3,地台内部构造单元划分为地盾,地轴,台背斜,台向斜,
8,地幔柱:地幔深处甚至核幔边界上产生的柱状上升的热 是一次强烈构造作用的产物,代表了地壳经历过一次下降- 粒土杂基多;底部有冲刷面,含砾石(为下伏页岩碎屑及生 19,简述地幔柱构造对威尔逊旋回的解释
物质流。
抬升-再下降的过程,是造山作用发生的最明显证据。实际 物碎屑等),岩层底面各种印模构造发育,砂岩中有异地浅 答:①地幔柱上涌,超大陆裂开②分裂的大陆随时间移动
26.大陆漂移:地史时期陆壳由于在其下的洋壳相对软弱, 3,软流圈波速及其衰减的可能机制? P21
特点:①地台一般具有面状层布的几何形态②地台内部起 9,大陆边缘的类型:主动大陆边缘,被动大陆边缘
而在地球表面漂移的过程。
答:软流圈 Vp 从深 60km 处的 8.2km/s 下降到深 150 km 处 伏较小,整体高度较一致③地台结构的显著特点是具有双 10,蛇绿岩套自下而上分为橄榄岩,辉长岩,玄武岩,放射
柱在地表的显示。
答:概念:由于中立的不稳定而引起的岩石圈地幔,大陆 脊在断层两侧的错距并不变化,既不增大,也不减小;而
4,莫霍面:地壳与上地幔之间,波速通过后增大的断面。 57.贝尼奥夫带:岩石圈板块插入地幔的板块实体,常与海 下地壳或洋壳沉入软流圈或地幔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地构造学与中国地质学》期中考试答题纸
班级:1120101 学号:201120010116 姓名:龙盼盼
一、名词解释
1.低速高导层:地壳中地震波速低、电导率高的部分,其深度与过去的所谓
康氏面相当。

2.复理石沉积组合:主要由泥灰岩、砂岩、钙质页岩、泥岩,与砾岩、砂岩、
硬砂岩组成具明显韵律层的沉积组合,其特征是厚度大,通常
很少含化石,具薄层的递变层理,形成于海洋浊流环境。

3.优地槽:一种以拗陷过程中伴有强烈海底岩浆喷溢,形成细碧角砾岩沉积
组合为特征的地槽,它的沉积物巨厚,且多为深水相浊流沉积。

4.转换断层:是横切大洋中脊的一种剪切断层,由于断层的活动与大洋中脊的
扩张同时进行,结果使水平错动仅发生在两侧洋脊段之间,且
断层的水平位移方向与两侧洋脊段的错动方向正好相反。

5.热地幔柱:在深部地幔热对流过程中,一股上升的热塑性物质流从地核与地
幔交界处或上、下地幔边界处涌起,并穿透岩石圈而成的热地
幔物质柱状体。

6.主动大陆边缘:是洋陆汇聚、大洋板块向毗邻大陆板块之下俯冲消减形成的
强烈活动的大陆边缘。

7.双重构造:是由顶板逆冲断层与底板逆冲断层及夹于其间的次级叠瓦式逆冲
断层和断片组合而成的逆冲断层系统。

8.反转构造:一种叠加、复合构造,是同一地质体在不同的地质历史时期应力
改变造成伸展或压缩构造的垂向叠加。

二、简答题
1. 俯冲造山带包括哪六种基本类型?
答:日本岛弧型、新西兰北岛弧型、马里亚纳型、莫克兰型、智利型六种俯冲造山带。

2. 何谓沉积盆地,其成因机制有哪三种模式?
答:沉积盆地指地球历史上长期处于沉降状态并被厚层沉积物充填的盆地(盆地是指地壳表面三度空间上的凹地)。

沉积盆地的成因机制主要有重力作用、热力作用、压力作用三种模式。

3. 板内造山带的主要特征包括哪些?
答:①分布特征:陆内造山带在空间上总是发生在陆内,横切板块边缘,而不是在陆缘和陆间。

它既可以发生在克拉通型的古老大陆内部,也
可以发生在由陆缘、陆间环境经过主造山期转化而成的较新大陆内部。

②地壳特征:陆内造山带形成时的地壳类型不是大洋型或过渡性地
壳,而是大陆性地壳,包括克拉通范围内早已出现的古老地壳,也包
括以前为洋壳或过渡壳转化而成的较新地壳。

③时间演化特征:陆内造山带在时间演化系列上具有分期演化的特
征,这不仅表现在造山带逆冲系统的分期形成上,而是伴随的构造-
热事件和磨拉石组合也具有分期的特征。

④构造变形特征:陆内造山带为多条主干逆掩断层组成的大规模逆冲
推覆构造系统在几何形态上表现为后端厚、前段薄的构造楔形体,而
且无论是前缘还是后缘往往有大面积的基底岩系也被卷入构造变形,
形成沉积盖层和基底岩系同时卷入变形的大型厚皮构造。

⑤变质特征:无区域变质作用发生,动力变质作用以出现高压变质岩
为特征,并往往以带状形式分布在主逆冲断层附近,多以似层状或透
镜状赋存于围岩之中。

⑥岩浆岩特征:没有标志残余洋壳的蛇绿岩套和远洋沉积,没有安山
质火山岩及其相应的侵入岩,基本上为中上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表
现为酸性岩石组合和钙碱性岩石系列,并且在造山过程中具有分期演
化的特征,往往在构造活动最强烈的时期岩浆岩更偏酸性。

⑦摩拉石沉积组合特征:分布在造山带的各个构造单元,并且在造山
过程中的每次强烈活动都会留下磨拉石沉积组合的记录,表现为分期
演化的特征。

4. 古板块构造的研究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答:主要有11个研究方面,包括造山带研究、超岩石圈深断裂带的确定、蛇绿岩套的研究、混扎堆积的研究、双变质带研究、地磁极游移轨迹
研究、岛弧成分极性研究、构造极性研究、沉积极性、内生矿产极性
研究、古生物和古气候研究。

5. 何谓地幔柱构造体系,包括哪些构造系统?
答:地幔柱构造体系是指地幔柱构造作用过程及其产物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包括热地幔柱和冷地幔柱两个构造体系,分别构成印张构造体系和挤压
构造体系。

热地幔柱构造体系包括热点、大陆裂谷、大洋扩张3个构造系统;冷地
幔柱构造体系包括地球演化不同阶段的前寒武纪硅铝壳造山、显生宙
硅铝壳/洋壳造山两个造山系统。

三、论述题
1. 列表对比地槽、地台的基本特征。

地槽、地台基本特征对比
地质特征地槽地台
形态特征呈狭长的条带状,长达数百至数千千米,宽仅数
十至数百千米
呈近方圆形的块状,面积广大,达
数百至数千平方千米
地貌特征宏伟的长条形山脉地势平坦
地层特征厚度巨大,沿地槽走向分布,岩性复杂岩相、厚
度变化大
厚度不大,相当同期地槽沉积厚度
的十分之一,岩性、岩相、厚度较
稳定
沉积建造硬砂岩建造、复理石建造、磨拉石、细碧角斑岩
建造等
石英砂岩建造、碳酸盐岩建造、红
色碎屑岩建造、含煤-铝土-铁质岩
建造等
构造形态复杂,褶皱强烈,形成巨大紧密线形褶皱,断裂
发育,走向逆断层、逆掩断层、深断裂众多
简单,褶皱微弱,岩层产状近水平,
形成宽缓短轴褶皱,深断裂主要发
育于地台边缘
2. 论述海底扩张说的基本论点和主要依据。

答:海底扩张学说的基本论点如下:
①全球规模的洋中脊是洋壳生长的地方,称为增生带,地幔物质由洋中脊轴
部裂隙涌出,冷凝成为最新洋壳,后形成的洋壳将先形成的洋壳从洋中脊轴部依次向两侧推开,海底洋壳的年龄随着与洋壳距离的增加而增大; ②当洋壳到达海沟时俯冲、下沉、熔融,重返软流圈,所以又称消减带; ③大洋岩石圈一面生长、一面消亡,不断更新,因而洋底基本没有比侏罗纪
更老的洋壳岩石,地球的总体积或海盆的总容积也基本不变;
④海底扩张起因于地幔对流,洋中脊是对流体上升带或发散带,海沟是对流
体下降带或汇聚带;
⑤大陆硅镁层驮于地幔对流体之上,犹如坐在传送带上一样被移动。

该学说的主要证据如下:
①大洋洋壳厚度的均一性; ②洋底年龄自洋中脊向两侧变老; ③洋底沉积物向洋中脊轴部变薄、变新; ④海底磁异常平行洋中脊延展; ⑤洋壳存在转换断层
3. 论述威尔逊旋回的六个阶段,并举现代的实例说明。

答:威尔逊将大洋盆地的形成及其构造演化归纳为胚胎期、幼年期、成年期、衰退期、终了期和遗迹期6个阶段,各个阶段的表述如下:
1)胚胎期,大陆地壳在拉张应力作用下上拱,岩石圈破裂,形成裂谷,如东
非大裂谷;
2)幼年期,地幔物质上涌、溢出,岩石圈进一步破裂,开始出现洋壳,形成
陆间裂谷,如红海、亚丁湾;
3)成年期,洋盆扩大,洋中脊形成,出现成熟的大洋盆地,如大西洋;
4)衰退期,随着海底扩张,洋盆一侧或两侧出现海沟,俯冲消减作用开始进
行,洋盆缩小,边缘发育沟弧体系,如太平洋;
5)终了期,随着俯冲消减作用的进行,两侧大陆靠近,发生碰撞,边缘发育
年轻的造山带,其间残留狭窄的海盆,如地中海;
6)遗迹期,两侧大陆直接碰撞,海域完全消失,形成年轻造山带,如阿尔卑
斯-喜马拉雅山脉。

岩浆活动 强烈,不同时期有不同岩性、不同类型和产状的
岩浆岩;早期以基性-超基性岩浆的海底喷发与
小型侵入体为主,中期以中酸性-酸性岩浆的大
规模侵入为主,晚期以碱性系列岩浆喷发活动和
小型浅成侵入活动为主
微弱,仅局部沿断裂有少量侵入体和喷发岩分布 变质作用 岩石常遭受一定程度的区域变质 岩石一般无区域变质现象
矿产特征 以内生矿产为主,伴随不同时期的岩浆活动有相
应的矿产类型:早期为Cu 、Fe 、Cr 、Pt 等;中期为Cu 、Mo 、W 等多金属矿产;晚期为稀有金属和多金属矿产
以外生矿产为主,如Fe 、Mn 、P 、Al 、煤、石油、膏盐等
地球物理 多为地震活动带;M 面深;具异常上地幔;重力
异常呈带状展布;磁异常呈一定规模沿走向线性
分布;热流值高 无异常上地幔;重力异常为低负值,不规则,变化平缓;磁异常常呈宽缓的不规则形;异常幅度变化
较小;热流值低
4. 列表说明B形俯冲、A形俯冲和C形俯冲的特征。

答:板块俯冲包括B形俯冲、A形俯冲和C形俯冲3种类型,他们之间的特征具有明显的差别,具体如下表:
3种俯冲的特征对比
特征B形俯冲A形俯冲C形俯冲
大地构造位置俯冲造山带的大洋一侧火山岛弧大陆一侧或
陆-陆碰撞造山带一

大陆褶皱带和山前凹陷
盆地结合部位
发育阶段板块俯冲阶段板块碰撞阶段板块拼结之后
冲断带的发育程度冲断带宽度大于100-200km 冲断带宽度仅20-60km 俯冲前的构造背景太平洋型大陆边缘火山弧后盆地大陆褶皱带
中浅部构造形态倾向大陆的叠瓦状消减

倾向造山带的冲断带
老褶皱山系前缘,俯冲
带倾向褶皱山系
深部地壳结构洋壳向大陆边缘俯冲基底与盖层滑脱形成
薄皮构造
地壳深部或上地幔多层
次的塑性层发生滑脱
动力学特点由于洋脊扩张迫使洋壳
向陆壳发生俯冲
由于B型俯冲在大陆
一侧形成的配套俯冲
由于山前盆地沉积和构
造负载,和邻区板块活
动触发形成的复合作用
沉积盆地形成脊背前陆盆地,由
陆相沉积向海相沉积
形成周缘前陆盆地,
以海陆过渡相沉积为

形成山前凹陷盆地,以
厚度巨大的陆相沉积为
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