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地质-《大地构造学》
大地构造学

为什么要研究区域构造地质?地球是一个动态的星球,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地震作用火山爆发岩石剥露成矿作用等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地表破裂带(2001)镜头指向:北地震鼓梁汶川8.0级大地震什么是区域构造地质学构造地质学(Structural Geology)区域地质学(Regional Geology)大地构造学(Tectonics)区域构造地质学(区域大地构造学)构造地质学:主要是研究组成岩石圈的岩石、岩层和岩体在构造作用中形成的变形现象(构造)的几何形态、组合型式及其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狭义构造地质学,研究褶皱、断裂、节理、劈理、岩层产状及其形成。
区域地质学:是早期的大地构造学,主要探讨局部区域地壳岩石圈形成、发展、演化的地质学分支,诸如褶皱带、大陆裂谷的形成演化。
是以构造运动、地层古生物、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成矿作用、海进海退研究为基础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大地构造学又称为全球构造学,是一门研究全球岩石圈形成、发展的综合性学科。
侧重于理论分析与建立,具有探索性。
区域大地构造学:应用大地构造理论进行区域地质特征总结、进行区域地壳岩石圈发生发展规律研究的地质学分支。
侧重于实际资料的综合分析,是大地构造学研究的基础环节。
大地构造学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两个关系:构造地质学与大地构造学大地构造学与区域地质学构造地质学与大地构造学的比较都研究不可重复运动的重建,运动塑造了地球外层的演化。
如地壳沿断层破裂、大洋打开、大洋关闭而碰撞等。
都研究地球壳层和上地幔的运动与变形。
不同是后者主要研究区域至全球尺度上的运动与变形历史,前者主要研究岩石在亚微观至区域尺度上的变形。
二者研究相互依赖、促进。
在区域尺度上二者有重叠。
为什么?以小见大、大中寓小。
构造地质学与大地构造学的比较1960s以来,二者发展都很快。
板块构造理论-是一场革命。
地球物理数据日益重要。
地震、地磁、重力数据对深部三维空间大尺度构造提供信息。
大地构造学也依赖于其它地质学科发展。
大地构造学克拉通盆地

克拉通盆地:在克拉通基础上形成 旳面积广泛、形状不规则、沉降速 率相对较慢并以坳陷为主要特征旳 沉积层序。槽台说称其为台向斜。
1-中、新生界产油气盆地;2-古生界(或有中上元古界)产油气分布;3-古生界(或有中 上元古界)-新生界产油气盆地
中国旳克拉 通内盆地有 松辽、华北、 四川、鄂尔 多斯、塔里 木盆地等。
中国含油气沉积盆地类型图
1-裂谷型盆地,2-弧后被动边沿盆地;3-前陆盆 地(据克拉通基底);4-陆内挤压挠曲盆地;5-山
(8)板块边沿旳俯冲、碰撞作用引起板内应力 场变化产生挤压、伸展和走滑等构造及沉降盆地;
(9)因为构造活化作用,沿老构造再活动;
(10)被动大陆边沿旳蠕动,即中、下地壳塑性 物质向洋逐渐蠕动,造成陆壳变薄。
克拉通 盆地旳 形成与 大陆裂 解有关
克拉通盆地旳形成与大陆裂解有关
克拉通内盆地旳一种形成和演化模式(Klein)和Hsui,1987
板块运动体制中不同阶段伴生不同类型旳盆地:
1)板内初始裂陷阶段,可形成板内裂陷盆地、 板内宽裂陷盆地、板内窄裂陷盆地和克拉通盆 地;
2)大陆裂开后来,板块发生离散运动,洋壳 出现,可形成陆间裂谷、衰退裂谷(拗拉槽)、 新生大洋盆地(大洋中脊)和被动大陆边沿 (陆阶和陆隆或陆堤)等裂陷盆地;
3)板块(B) 俯冲过程中,可伴生弧内 (裂陷)、弧后(裂陷)盆地、弧间裂 陷盆地等裂陷盆地;海沟、斜坡盆地、 弧前盆地和弧后前陆盆地等压陷盆地;
第8章 大地构造学(中国大地构造概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中国古板块构造单元划分 西伯利亚古板块
天山—蒙古—兴安造山系 (开合带、多岛洋,含哈萨克斯坦-准格尔古板块)
塔里木—华北亚板块
中国古 板块
昆仑—祁连—秦岭—大别—苏鲁造山系(开合 带、多岛洋)
扬子亚板块
华南造山系(开合带、多岛洋)
华夏亚板块
滇藏造山系 琼南对接带
印度古板块
中国的地球物理场意义
• • • • 莫霍面等深线图:反映地壳厚度与地幔起伏; 地热异常图:我国克拉通热流值普遍偏高; 地震活动:多震国家,内陆地震占世界70%; 地应力场图:反映我国周边的构造环境。
三、中国所处的大地构造背景
中国所处的大地构造背景
• 中国是夹持在西伯利亚板块、印度板块、太平 洋板块之间的“复式陆块区”,陆块各有亲缘, 现今大地构造格架并非与史倶在; • 早古生代各陆块漂游在南半球; • 晚古生代各陆块属于古特提斯洋中的“古中华 陆块群”,印支期拼合为古亚洲大陆; • 印支期后古亚洲大陆受到中-新特提斯洋和西 太平洋构造带的影响,始新世末印度板块拼合 后才形成亚洲大陆。
中国大地构造域的划分
1、中国构造域的划分 中国处于一个非常特殊的大地构造部位, 中国的地质发展受控于两方面因素: (1)、夹持于南北两个巨大稳定地块之间
北方:西伯利亚板块(劳亚大陆的组成部分) 西南方:印度板块(冈瓦纳大陆的组成部分)
中国的古板块是游离于这两个巨大板块之 间的小型块体,表现出数量多、面积小、呈 支离破碎特点(华北、扬子、塔里木及许许 多多的小型块体)
莫霍面等深线图
• • 地形高低与莫霍面(M)深度成镜象反映 青藏高原莫霍面埋深 50-60km,最厚达70 km ,而东部埋深2030 km,地壳厚度减薄,说明地幔软流圈的上隆; 地壳厚度等深线走向与山脉走向一致,说明莫霍面起伏与山脉都 是最新构造运动的产物,其历史一般不超过 10Ma-3Ma,青藏高 原新到0.9-0.8Ma(Q1末)。所以,莫霍面埋深图反映的是现代 构造格局,阴山-燕山山脉、秦岭-大别山、南岭等三条东西向 山脉在莫霍面起伏上无反映,说明这些山脉比莫霍面的形成要 老,现在是无根的山脉。 存在两个地幔斜坡带(梯度带) 青藏高原的边缘莫霍面埋深从50-60 km,变化幅度10 km,青藏 高原为地幔盆. 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是第二个梯度带,莫霍面(M)埋深从 36-40 km,变化幅度4km,东部为地幔隆;其他大部分地区为地 幔坪。
大地构造学基础及中国区域构造概要

大地构造学基础及中国区域构造概要1、大地构造学:是研究地壳和岩石圈中地质构造的发生、发展、演化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
2、岩石圈(构造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刚性顶盖,厚50-150km。
3、软流圈:岩石圈底部到700km深度左右,容易蠕动变形而能缓慢流动的区域。
是产生岩石圈运动的主要场所,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4、中间圈:软流圈以下的上地幔和下地幔。
5、大地构造学说国际上:经典大地构造假说:隆起说;收缩说;深层分异说;膨胀说;地槽-地台学说;板块构造说;地体构造。
中国:地质力学(李四光院士1965,1:4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及说明书《中国主要构造体系》);断块构造说(张文佑1950,1:400万中国及邻国边境大地构造图及说明书《中国大地构造纲要》);多旋回说(黄汲清1950,1:3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及说明书《中国大地构造基本特征》);地洼说(陈国达院士1960,1:4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及说明书《中国大地构造纲要》);波浪状镶嵌构造说(张伯声院士1970,1:10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及说明书《中国地壳的波浪桩镶嵌构造》)6、板块构造-新全球构造理论国外:魏格纳大陆漂移;霍姆斯地幔对流-热对流理论;赫斯大洋中脊;狄茨、瓦因、马修斯洋底扩张;柯克斯地磁年表;威尔逊转换断层和威尔逊旋回;勒皮雄岩石圈板块划分。
中国:尹赞勋引入,研究先驱李春昱、郭令智、常承发、王鸿祯、朱夏。
7、地槽-地台说地槽概念是美国的霍尔研究阿巴拉契亚山与中部平原时发现(1859)、丹纳定义。
定义:地壳上具有强烈活动的狭窄长条状地带,早期强烈差异下降接受巨厚沉积,后期强烈褶皱上升形成巨大的山系。
与地台相对立,时间上一般指古生代以来曾经有过强烈活动的地带。
基本观点:地壳运动主要受垂直运动控制,水平运动时次要的,地壳运动的动力源是地球内部物质的重力分异作用,物质受热变轻向上流动造成地表上升隆起,物质冷却变重下沉则造成地表下降凹陷。
大地构造学基础与中国地质学概论

2,地槽内部构造单元划分为优地槽,冒地槽,地背斜,地
山脉,最后成为稳定的克拉通的完整演化过程。
直接产物,在造山作用期间,随着大规模逆掩断层的形成, 答:①厚度:陆壳厚,洋壳薄②组成:陆壳为三大岩类, 向斜中间板块,边缘凹陷,山间凹陷,山前凹陷
21,克拉通:地壳上长期稳定的构造单元,即地壳中长期 导致了地壳岩石发生部分熔融,形成的岩浆随着强烈的构 洋壳主要为玄武岩,陆壳上部硅铝层,下部硅镁层,洋壳 3,地台内部构造单元划分为地盾,地轴,台背斜,台向斜,
8,地幔柱:地幔深处甚至核幔边界上产生的柱状上升的热 是一次强烈构造作用的产物,代表了地壳经历过一次下降- 粒土杂基多;底部有冲刷面,含砾石(为下伏页岩碎屑及生 19,简述地幔柱构造对威尔逊旋回的解释
物质流。
抬升-再下降的过程,是造山作用发生的最明显证据。实际 物碎屑等),岩层底面各种印模构造发育,砂岩中有异地浅 答:①地幔柱上涌,超大陆裂开②分裂的大陆随时间移动
26.大陆漂移:地史时期陆壳由于在其下的洋壳相对软弱, 3,软流圈波速及其衰减的可能机制? P21
特点:①地台一般具有面状层布的几何形态②地台内部起 9,大陆边缘的类型:主动大陆边缘,被动大陆边缘
而在地球表面漂移的过程。
答:软流圈 Vp 从深 60km 处的 8.2km/s 下降到深 150 km 处 伏较小,整体高度较一致③地台结构的显著特点是具有双 10,蛇绿岩套自下而上分为橄榄岩,辉长岩,玄武岩,放射
柱在地表的显示。
答:概念:由于中立的不稳定而引起的岩石圈地幔,大陆 脊在断层两侧的错距并不变化,既不增大,也不减小;而
4,莫霍面:地壳与上地幔之间,波速通过后增大的断面。 57.贝尼奥夫带:岩石圈板块插入地幔的板块实体,常与海 下地壳或洋壳沉入软流圈或地幔的过程。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研究史介绍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研究史介绍胡经国本文作者的话2006年11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杨巍然先生在《地学前缘》第13卷第6期发表了题为《地球表层系统与中国区域大地构造的研究发展》的文章。
现将该文中关于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研究史的内容介绍如下,供地球科学爱好者和有志于从事中国大地构造研究的年轻学子阅读和研究。
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指教和喜欢!。
下面是正文该文指出,近代大地构造学以整个地球和整个岩石圈为主要研究对象,也包含有更深部的地质作用和地质过程以及其它星球的影响。
因此,就其研究范围来看,也可以称为全球构造。
而区域大地构造学则主要研究广大区域内岩石圈和地壳上的大型构造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以及发生和发展规律。
它是一门资料多而广、地域大而深、理论性强、与多种学科关系密切、应用面广的一门分支学科。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6个阶段。
一、20世纪前半期:奠基区域大地构造研究的重要方法是路线或区域地质调查和趋于地质制图。
早期在中国开展地质调查的外国学者有R·庞培勒(1862)、F·V·李希霍分(1868)、B·维理士(1903)、B·A·奥布鲁契夫(1880-1906)、J·C·勃朗(1907-1910)、T·德普拉(1909-1911)、小藤文次郎等。
在中国学者中,首先要提到鲁迅(周树人)于1903年发表的《中国地质略论》。
他明确指出:“无一幅自制之精密地质图(并地文、土地等图),非文明国也。
”1922年,丁文江在比利时第13届国际地质大会上提出的“The Tectonic Geology of Eastern Yunnan”拉开序幕。
稍晚,李四光于20世纪20-30年代在英国《地质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有关中国以至全球性地质构造论文,预示了地质力学的萌芽。
此外,王竹泉的《山西地质构造纲要》(1925)、谢家荣的《北京西山地质构造概说》(1937)等,也是这一时期地质构造研究的重要成果。
大地构造学整理版

构造学:研究地壳的组成、地壳构造、地壳运动和地壳的开展的学科。
历史―构造分析法:从历史开展的观点来分析岩石圈组成和结构就是研究构造的根本方法,称为历史构造分析法或称地质历史分析法。
概括起来就是以各种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资料为根底,按地史开展的顺序,探讨不同阶段构造开展的特点,着重研究和比拟地壳、地幔各局部构造的发生、开展和转化,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性和差异性,说明它们的运动规律。
历史比拟法:历史比拟法又称将今论古法,区域构造是岩石圈为研究对象,现代所见的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和结构都经历了长期演变过程,在推导过去的构造时,经常用现代地壳上所见的各种地质构造类型和各种地质作用与地史上保存下来的各物质记录相比拟,找出与这些物质记录相对应的构造类型,并确定地质历史上这些地壳构造类型演变规律性。
这种方法就是历史比拟法或将今论古法。
构造类比法:共性寓于个性,通过性质一样的构造单位之间和性质不同的构造单位之间两个方面的比照,找出其本质的差异和非本质的差异,以找到划分构造单位的合理方案。
岩石圈:岩石圈从地面向下延伸到低速带,它包括了整个地壳及上地幔的上部,它是软流圈之上的一个刚性的圈层,厚度约20-150km,是地球坚硬的外层,在力学性质上表现为脆性体,岩石圈也称为构造圈。
软流圈:岩石圈之下50-250km深处,这里地震波速度不随深度增高,相反是下降了,出现了一个低速层。
低速层是一个柔软的塑性体,它温度较高,接近于地幔在那个深度压力下的熔点,并可能发生局部熔融。
低速层就是一个柔软塑性体,在构造上把它叫软流圈,也叫Gutenburger低速层。
克拉通:地台的前寒武系基底和地盾一起称为克拉通,是大陆壳最稳定的构造单元,约占陆壳板块面积的70%。
地盾:是克拉通中,前寒武纪结晶基底大面积出露地区,体积约占地壳的12%,最大的地盾出现在非洲、加拿大和南极。
地台:又称陆台,是自形成以后不再遭受褶皱变形的稳定地区,约占地壳体积的35%。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重点

第0章绪论1.大地构造学:地质学的分支学科之一,研究大陆、大洋或某一大尺度区域地壳或岩石圈的组成、结构和演化历史的一门学科,目的是了解海洋、大陆、山脉及盆地的成因和发展过程,认识地壳和岩石圈的演化规律。
在地球科学中,它明显的具有上层建筑性质。
1).隆起说:其主要论点是:地球内部的岩浆上升侵入到山体的中央部分,使岩层从中央向边缘倾执并挤压成褶皱和断裂。
它的出发点是:垂直运动是基本的,水平运动是派生的。
后因它不能解释褶皱带的特点和褶皱并非由岩浆侵入造成等缺陷而被摒弃。
2).收缩说:地球由于冷却而收缩引起地壳侧向水平挤压的假说,是在1852年由法国的博蒙特(Elie de Beaumont,1798—1874)提出的。
后来休斯(Suess, E., 1831—1914)在收缩说中加进了关于地壳可分成刚性地段和柔性地段的概念,认为地壳结构是不均一的,在地球普遍压缩过程中,刚性地段揉挤和压缩柔性地段形成褶皱山系。
3).地槽-地台学说:在收缩说的基础上美国的霍尔(HalI, J., 1811—1898)和丹纳(Dana, J. D., 1813—1895)创立了地槽理论。
认为地槽是地壳上的巨大拗陷,是在水平挤压力影响下产生的,拗陷被沉积物补偿充填,而以后的压力就把这些沉积物挤压成褶曲。
2.大地构造学的特点大尺度:研究的对象庞大,而且不均一。
大科学跨度:(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外事件等)涉及学科多, 涉及资料量大,综合性强。
大思维:Suess-地球面貌(6卷)------大地构造学之父,全球见识Stille(二战) 全球观“地球科学观”。
3.大地构造学的研究内容•壳幔结构及其动力学机制;岩石圈的变形、变位;岩石圈的演化;造山带和各种地质体的形成背景。
4.研究方法的综合性和多样性。
地质学:主要通过地质手段研究深部的地质表现及其发展规律。
地球物理学:主要根据地震、重力、地磁和地热资料研究壳、幔的内部结构。
地球化学:主要研究壳幔的物质成分、地球内部物质交换等地质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晚元古代:表现为较强烈的差异升降运动。出现 燕辽及豫西裂陷槽。 古生代:地台以整体升降运动为主。表现为大面积 的隆起与拗陷。稳定发展阶段。 中生代:地台内部构造分异逐渐明显化。(吕梁山 以东),印支、燕山运动使老断裂重新活动,新断 裂大量产生,形成许多内陆构造盆地。褶皱变动普 遍。大规模火山活动。 新生代:构造特征与中生代基本一致,具体表现有 所不同,主要是发育断裂构造,形成新的构造盆地。
(2)台背斜的盖层构造特征
台背斜是地台上长期以相对隆起为主的构造单元。 各时代沉积盖层厚度都较小,且发育不全。 华北地台有辽东、鲁西、山西台背斜。它们构造形 态均呈复背斜。但内部构造各具特色。 山西台背斜盖层构造简单。鲁西台背斜构造较复杂, 主要由燕山运动形成。辽东台背斜的盖层构造由两 次构造运动形成。海西运动使古生界地层褶皱,燕 山运动形成褶皱和断层。
阿尔卑斯旋回:分为三个亚旋迥;即印支亚旋迥、 燕山亚旋回,喜马拉雅亚旋回。 印支亚旋迥:印支旋迥最主要的褶皱运动发生在晚 三迭世早期。分三个重要的构造运动幕;即早、中、 晚三叠世期间。印支运动是一次划时代的构造运动, 而中国则是世界上印支运动发育最好的地区,形成 三江、松潘—甘孜、秦岭等规模宏大的印支地槽褶 皱系和华南后加里东地台上广泛的地台盖层褶皱带 (桂湘赣粤褶皱带)。印支旋回是我国南方和青藏地 区一个重要的成煤时期,形成许多著名的煤田。如 云南的永仁煤田、一平浪煤田,江西的安源煤田和 西藏的土门格拉煤田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喜马拉雅亚旋回:喜马拉雅亚旋回分为早、晚两期, 划分出三次重要的构造运动。早喜马拉雅亚旋迥是 从晚白垩世晚期一中新世中;晚喜马拉雅亚旋迥是 自中新世以来到今。 早喜马拉雅亚旋迥有两次重要的构造运动,第一次 运动为始新世末的构造运动,这是使特提斯海封闭, 喜马拉雅地槽褶皱,印度与亚洲大陆发生强烈碰撞 的一次重要的构造运动。第二次运动是渐新世末至 中新世的构造运动,在喜马拉雅地区表现为强烈的 褶皱、变质作用和岩浆活动。 晚喜马拉雅旋迥的主要褶皱幕发生在上新世至早 更新世,即台湾运动。经过这次运动台湾地槽褶皱。 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自上新世以来则强烈抬升。 在中国东部及边缘海盆,这次运动后则表现为更大 幅度和更大范围的沉降,并最终形成了中国东部的 现今的陆海分布形势。
扬子地台
扬子地台包括从云南东部到江苏,几乎整个长 江流域和南黄海.北以城口——房县深断裂及 襄樊——广济深断裂与秦岭地槽褶皱系为界. 西以龙门山断裂与松潘——甘孜地槽褶皱系 相邻。西南以金沙江——红河深断裂与三江 地槽褶皱系为界。东南以南盘江深断裂、溆 浦——四堡深断裂、江山——绍兴深断裂与 华南地槽褶皱系为界。总体呈和长条形。
燕山亚旋回:燕山旋回对我国中生代的大地构造发展和矿产 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早燕山亚旋回 早侏罗世一中侏罗世早期。是我国华北重要 成煤期之一 中燕山亚旋回 中侏罗世晚期一早白垩世早期 中燕山亚旋迥是中国东部滨太平洋构造域岩浆活动最剧烈的 时期,规模巨大的大兴安岭和东南沿海火山岩带以及更为广 泛的花岗岩岩基就形成于此时期。我国东部许多著名的金属 矿床,如赣南钨矿、德兴铜矿、下扬子的铁矿等,都是这一 构造阶段的产物。晚期, 又是我国华北北部和东北地区重要的成煤时期之一,阜新、 鸡西等重要煤田都是这一构造时期的产物。 晚燕山亚旋回 早白垩世晚期一晚白垩世早期 晚燕山亚旋迥是我国东部一个重要的成油、成盐时期。驰名 中、外的大庆油田和江西盐矿均是这一构造阶段的产物。
(3)台向斜的盖层构造特征
台向斜是地台上长期以相对下降为主的构造 单元。各时代沉积盖层厚度都较大,且发育 全。 在构造形态上表现为极其平缓开阔的大向斜。 内部地层近水平,只在边缘地区发育有不连 续的穹窿构造与短轴背斜。
(4)台褶带的盖层构造特征
台褶带是地台内部强烈下降的地区。有巨厚 沉积,后期构造变动强烈。盖层褶皱断层均 发育。 在台褶带内部,隆起区以断层为主。而拗陷 区构造复杂,常形成紧闭褶皱。空间组合呈 隔档式。
早期:莲沱组为河流到滨海相砾岩、砂岩, 南沱组为冰碛岩 晚期(陡山沱组、灯影组)差异升降变弱, 地势平坦。广泛浅海碳酸盐岩为主的沉积岩 系。 沉积类型、沉积厚度与二级构造单元隆起、 拗陷相配套。
早古生代岩系特征
构造总体特征:一般在长期相对下降
的地区以褶皱为主,在长期相对隆起 的地区以断裂为主,在沉降带地区褶 皱、断层同等发育。地台内部不同 次级构造单元构造特征不同。
(1)地盾(地轴)的盖层构造特征
地盾是地台上长期隆起的构造单元。内
蒙地轴、鲁东地盾。基底岩系大片出露, 只是在中生代断陷盆地内才发育有沉积 盖层。 在断陷盆地内的盖层的构造形态以宽缓 的褶皱为主,只是在盆地的边缘由于边 界断层的影响而形成紧闭倒转褶皱。
加里东旋回:寒武纪一志留纪末。在我国, 加里东旋回最主要的构造运动发生在志留纪 末,加里东旋迥另一次重要的构造运动发生 在中奥陶世晚期与晚奥陶世之间。 华力西(海西)旋回:早泥盆世至二叠纪的 构造旋回,是古亚洲构造域中最重要的构造 旋迥。华力西旋迥划分为早、中、晚、末四 期,分别以泥盆纪末、早石炭世末、晚石炭 世末和二迭纪末的构造运动为其上限。(主 幕发生于早、晚二迭世之间,经此运动,古 亚洲构造域全部结束地槽型沉积。)
(五)华北地台的岩浆活动
华北地台的岩浆活动与构造运动、构造发展 阶段有着密切的关系。 基底发展阶段:岩浆活动剧烈、频繁、种类 也多。 中晚元古代和古生代阶段:构造稳定,故岩 浆活动微弱。种类少。 中、新生代阶段;岩浆活动强烈。
(六)华北地台的成矿特征
华北地台基底形成经历了三次重要的构造运 动和两次重要的岩浆活动。因此在基底中发 育有与地槽有关的各种矿产。 在沉积盖层发育过程中,既有与各时代沉积 地层伴生的沉积矿产,又有与燕山、喜山期 岩浆活动相伴生的内生矿产。故华北地台矿 产丰富多样。
(七)华北地台构造发展特征总结
华北地台深大断裂发育,构成地台与周围地台、地槽 及地台内部各构造单元的分界。 地台发展不均一。形成地盾(地轴)、台背斜、台向 斜、台褶带四种次级构造单元。 地台基底广泛出露,由太古代、早元古代几个构造旋 回形成。 地台全部结束海侵较早,自中奥陶整体上升以后就没 有完全广泛的海侵。二叠纪开始全部成为陆地。 中生代以来,地台表现为明显的东西差异。产生了一 系列的内陆盆地。地壳震荡幅度大,差异也大。 地台遭受强烈的褶皱与断裂变动,主要由燕山运动造 成。
第八章 中国大地构造区划 第一节 中国的地势特征 第二节 中国大地构造位置 第三节 中国大地构造分区
2.中国大地构造格局
中国的构造旋回 阜平旋回(3600——2500)阜平群与五台群之间的 不整合。阜平旋迥是我国陆壳的一个重要的形成时 期.阜平旋迥也是我国最重要的铁矿成矿期,著名 的鞍山式铁矿即产于这一构造阶段。 五台旋回(2500——2000)以山西五台山区五台群 与滹沱群之间的不整合所代表的五台运动为其主褶 皱幕。五台旋迥是形成我国大陆地壳的一个十分重 要的阶段,经过五台旋迥,中朝地台大部分地区实 际上已经固结。五台旋迥也是我国鞍山式铁矿的又 一个成矿时期。
中条旋回(吕梁旋回)(2000——1800)以晋 南中条山地区中条群(相当于滹沱群) 与西阳 河群之间的不整合所代表的中条运动为其主 褶皱幕。(李四光:标准地点在吕梁山。 1939)1976 武陵旋回(1800——1000)以湘西北武陵山 区冷家溪群与板溪群之间的不整合所代表的 构造运动。
(二)华北地台的基底岩系
华北地台的基底岩系是由太古界的各种结晶 片岩、片麻岩,下元古界的各种结晶片岩和 大理岩组成。它的上界同位素年龄约18亿年, 目前发现最早下界的同位素年龄值为36亿年. 华北地台的基底主要由三套岩系构成,即太古 界阜平群及其相当岩系;下元古界下部五台群 及其相当岩系;下元古界上部滹沱群及其相当 岩系.
(三)华北地台的盖层岩系
第一盖层:中、晚元古界(地形起伏大,活 动性较强.海槽盆地接受巨厚沉积,) 长城系、蓟县系、青白口系 长城系只出现在裂陷槽中,为一套碎屑岩 蓟县系、青白口系为海相碳酸盐岩夹碎屑 岩。震旦系基本缺失。
第二盖层:寒武系——中三叠统(地台
稳定发展阶段) 寒武系—中奥陶统主要为浅海相碳酸盐 岩沉积,上奥陶统—下石炭统缺失(因 地台整体抬升),中石炭统→中三叠统 为一套从滨海沼泽相→陆相煤系及红层 的碎屑岩系(下二叠统至下中三叠统)
扬子旋迥(1000——850):标准地点在云南东部。 包括两次重要的造山运动,即晋宁运动和澄江运动。 晋宁运动系指昆阳群与澄江砂岩之间的角度不整合 所代表的构造运动,同位素年龄为850百万年左右。 澄江运动系指澄江砂岩与南沱冰碛层之间的不整合 所代表的构造运动,同位素年龄为700百万年左右。 经过晋宁运动扬子准地台大部固结,后经历澄江运 动扬子准地台最终形成。所以,我们把这一构造旋 迥称为扬子旋回。扬子旋回是元古代末的一个构造 旋迥。 兴凯旋迥:震旦纪至中寒武世初,主褶皱幕发生在 早、中寒武世之间.以兴凯湖东南为典型地区。
(二)扬子地台的基底岩系
太古、下元古界:地球物理勘探推测川中、江汉、 南黄海下存在古陆核。 中元古界:由昆阳群、冷家溪群及相当岩系构成。 浅变质火山沉积岩系(北带)和浅变质沉积岩系 (南带)。 中元古末,四堡运动(10亿年),形成褶皱基底雏 形。 上元古界:由板溪群及相当岩系构成。为一套浅变 质的板岩、砂砾岩为主的岩系。 扬子地台由晋宁运动(约8亿年)形成统一基底。 震旦纪开始进入地台发展阶段。
1.康滇地轴 2.江南台背斜 3.四川台向斜 4.黔中南台向斜 5.龙门山台褶带 6.南大巴山台褶带 7.滇东 台褶带 8.鄂黔台褶带 9.浙西台褶带 10.下扬子台褶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