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概况
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特点

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特点
1,地形: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山地、高原面积广大。
东西相距约5000千米,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千米,气温降水的组合多种多样,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气候。
2,人口:人口的突出特点是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民族众多。
资源丰富,但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较少。
中国可分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部分。
中国的地理特征
1,地势: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复杂多样,各类地形占全国陆地面积的比例是:山地33.3%,高原26%,盆地18.8%,平原12%,丘陵9.9%。
2,地貌:中国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陆地面积的67%,盆地和平原约占陆地面积的33%。
3,自然资源:中国幅员广大,地质条件多样,矿产资源丰富,矿产171种。
已探明储量的有157种。
其中钨、锑、稀土、钼、钒和钛等的探明储量居世界首位。
扩展资料:
自然灾害状况:
中国经常发生的自然灾害有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其中气象灾害包括旱涝、台风、寒潮,而地质灾害包括海啸、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
中国是多地震的国家之一,主要分布地区:东南部的台湾和福建沿海;华北太行沿线和京津唐地区;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四川云南两
— 1 —
省西部;④西北的新疆、甘肃、宁夏。
— 2 —。
中国地理基础知识大全

中国地理基础知识大全一、中国概述中国,全称中华人民共和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中国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东部和南部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公里。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
二、地形地貌中国地形复杂多样,包括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和平原等。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之一,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
塔里木盆地是中国最大的内陆盆地,而长江中下游平原则是中国最富庶的地区之一。
三、气候特征中国跨越多个气候带,包括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和亚寒带针叶林气候等。
大部分地区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潮湿。
南方地区多雨,北方地区相对干燥。
四、河流湖泊中国拥有众多河流和湖泊,长江、黄河、珠江是中国三大河流。
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而鄱阳湖则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
五、自然资源中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煤炭、铁矿、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以及水能、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
此外,中国还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元素生产国之一。
六、行政区划中国划分为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各省级行政区下设市、县、乡等基层行政单位。
七、人口民族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和传统。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此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如藏族、维吾尔族、壮族等。
各民族之间和睦相处,共同构成了中国的多元文化。
八、经济发展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强大的制造能力。
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由出口导向型制造业和服务业推动。
近年来,中国也在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
九、文化遗产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遗产。
长城、故宫、兵马俑等是中国最著名的文化景点之一。
此外,中国的书法、绘画、陶瓷等艺术也享有盛誉。
十、地理意义中国地理位置重要,是连接亚洲和欧洲的重要桥梁。
中国的地缘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使其成为国际事务中的重要角色。
此外,中国的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也为其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农业资源。
中国自然地理概况

中国自然地理概况中国位于亚洲东部,东经73°33′至135°05′,北纬18°10′至53°33′之间,是世界上面积第三大的国家,也是亚洲最大的国家。
中国自然地理条件独特,拥有广袤的土地和多样的地理特征,使其成为一个生态多样化的国家。
下面将从地形地貌、气候、水系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简要介绍中国的自然地理概况。
地形地貌中国地形复杂多样,大致可分为东部平原、中部丘陵和高原、西部山地和西南高原、北部和东北部的河套地区以及喜马拉雅山脉等几个主要区域。
东部平原地势平坦,适宜农业发展;中部丘陵和高原地区起伏不平,地形复杂;西部山地和西南高原地区地势高峻,众多的山脉和高原构成了其独特的地貌景观。
北部和东北部的河套地区则有着广阔的河流和湖泊。
气候中国的气候条件多样,主要有寒温带、温带和热带三个气候带。
根据地理位置和地势的不同,气候特征也存在着明显的区域性差异。
北方地区寒冷干燥,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短暂而炎热;南方地区温暖湿润,四季分明。
西部地区多以高原和山地为主,气候凉爽干燥,常年日照时间较长。
西南地区由于地形复杂,气候多样,山地气候和亚热带气候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丰富的植被和生物多样性。
水系中国水资源丰富,拥有众多的江河湖泊。
我国最长的河流是黄河和长江,它们都是亚洲重要的水系。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穿越西北和北部地区,最终注入渤海。
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发源于青藏高原,穿越中部地区,最终注入东海。
此外,还有众多的大江大湖,如淮河、珠江、太湖等。
生物多样性中国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境内分布着大量的珍稀植物和动物物种。
中国南方的亚热带雨林和热带雨林有着较高的生物多样性,其中包括世界上最古老的物种之一——银杏。
西南地区的高山和山地地带则是许多珍稀动植物的栖息地,如大熊猫、金丝猴等。
中国还是世界上许多候鸟的中途停留地和繁殖地,吸引着众多的观鸟者。
总结中国的自然地理概况展示了这个国家的丰富多样性和独特之处。
中国的地形与地质灾害(高考复习上课用)

大巴山
2、盆地
五、三大平原
我国东部地势低平,众 多东流入海的江河所携带 的泥沙在这里沉积形成一 条依山连海、纵贯南北的 平原带。 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 沃,是我国主要的农业区, 也是我国人口稠密,城镇 集中、经济繁荣的地区, 但面积仅占全国总面积的 12%。
除三大平原外,还零星分布着一些面积 较少的平原,如:四川的成都平原,广东 的珠江三角洲,台湾的台西平原等。
四川盆地云贵高原
北侧
天山
昆仑山
塔里木盆地 青藏高原
准噶尔盆地 塔里木盆地
中 国 地 形
地 形 的 特 征 地 形 的 分 布
地形多种多样
山区面积广大 地势西高东低 呈阶梯状分布 主要山脉 四大高原 地势评价 山区评价
地 形 评 价
地质灾害
四大盆地
三大平原 主要丘陵
主 要 丘 陵
辽东丘陵 山东丘陵
三 大 平 原
东 北 平 原
华 北 平 原 长江中下 游平原
确定三大平原的位置
三 大 平 原
东北平原
三 大 平 原
华北平原
三 大 平 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
3、平原
两侧地形区的名称
山脉名称 大兴安岭 太行山 西侧 东侧
内蒙古高原
黄土高原
东北平原
华北平原
巫山
横断山
四川盆地
青藏高原
南侧
长江中下游平原
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地质 灾害 破坏生产、生活设施 地震 人员 伤亡 疫病 蔓延
地裂
火灾、海啸、滑坡
人类破坏植被 工程活动
地质灾害的防御
1、建立灾情预警系统 2、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3、实施一些预防措施: 建筑抗震强度增加;护坡工程;植树 4、加强宣传
中国各个地区的地质条件

中国各个地区的地质条件
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各个地区拥有各自独特的地质条件。
地质条件是地球地壳构造、地貌形态、岩石类型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以下是中国各个地区的地质条件的简要描述。
华北地区:华北地区位于中国北方,是中国最大的平原地区之一。
该地区地质条件多样,包括河流、湖泊、沙漠、山脉等。
长江和黄河两大流域形成了丰富的沉积物,使得该地区农业发展得以支撑。
西南地区:西南地区地形复杂,以高原、山地为主。
该地区拥有青藏高原和川西高原,地势较高。
这种地形条件使得该地区成为了自然景观丰富的地区,同时也具备了丰富的矿产资源。
西北地区:西北地区是中国内陆地区,地理条件干燥,盛行风沙。
这里拥有大漠、戈壁、盆地等地貌类型。
同时,西北地区也储存了大量的矿产资源,如煤炭、铁矿石、石油和天然气等。
东北地区:东北地区是中国的重要工业基地,也是农业发展的区域之一。
这里地质条件丰富多样,包括山地、河流和湖泊等。
该地区的土壤肥沃,适宜农作物生长,同时也富含矿产资源。
华南地区:华南地区位于中国的南方沿海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拥有广阔的沿海平原和山地地貌。
这里属于亚热带气候,适宜农作物种植和水产养殖。
此外,华南地区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锡、铜、锌等。
以上是对中国各个地区地质条件的简要描述。
中国的地质多样性为其自然资源开发、农业、工业和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机遇。
中国的自然地理特征知识点总结

中国的自然地理特征知识点总结中国位于亚洲东部,东临太平洋。
其地理特征多样且丰富,包括高山、平原、河流、湖泊、丘陵、盆地等。
本文将就中国的自然地理特征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地理面貌。
一、高山地形中国拥有众多高山,主要包括喜马拉雅山脉、昆仑山脉、天山山脉和大兴安岭等。
其中,喜马拉雅山脉位于中国西南部,包括珠穆朗玛峰,是世界第一高峰。
昆仑山脉、天山山脉分别位于中国西部和西北部,是中国重要的山脉系统。
大兴安岭位于中国东北部,是中国最长的山脉,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温带针叶林带之一。
二、平原地貌中国的平原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和长江、黄河流域。
长江中下游地区包括长江三角洲和四川盆地的平原,是中国最重要的农业产区之一。
黄河流域是中国的“母亲河”,其下游有广大的黄土高原,其中包括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是中国主要的粮食产区。
三、河流湖泊中国的河流众多,主要包括长江、黄河、珠江等。
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也是世界第三长河流。
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经过九个省区,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灌溉基地。
珠江是中国南方重要的河流,发源于广西,注入南海。
中国也拥有众多湖泊,主要包括鄱阳湖、洞庭湖、太湖等。
鄱阳湖位于江西省,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也是亚洲最大的湖泊之一。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有着独特的湿地景观。
太湖位于江苏省,是中国第三大淡水湖,也是重要的旅游胜地。
四、丘陵地带中国的丘陵地带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中西部地区。
丘陵地带地势较平坦,海拔相对较低,多为花岗岩、石灰岩等构成。
丘陵地带具有丰富的水源和土壤资源,适宜农业发展。
五、盆地地形中国的盆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如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鄂尔多斯盆地等。
四川盆地是中国最大的盆地,位于中国的西南部,被群山环绕,气候温和,农业发展潜力巨大。
塔里木盆地位于新疆,地势低洼,气候干旱,被誉为“中国最后的一片净土”。
鄂尔多斯盆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和陕西省之间,地质构造复杂,拥有丰富的能源资源。
综上所述,中国的自然地理特征多样丰富。
中国区域地质构造概况

火山地貌
火山构造和熔岩流动在地表形成 了许多火山地貌形态,如火山锥、 熔岩台地、熔岩隧道等。这些地 貌形态常常成为旅游景点和自然
保护区。
岩浆岩和变质岩的分布
岩岩
是指由岩浆冷却凝固而成的岩石。在中国,岩浆岩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东北 地区的岩浆岩带和华南地区的花岗岩带等地。
变质岩
是指由其他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在中国,变质 岩分布也很广泛,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的变质岩带和华南地区的变质岩区等地。
些褶曲常常呈线状或雁行状排列。
03
褶皱地貌
褶皱构造在地表形成了许多地貌形态,如山地、丘陵、高原等。同时,
褶皱构造还控制着地下矿产资源的分布,如煤、石油、天然气等。
断裂构造
断裂构造
是指在地壳运动过程中,岩层受到地应力作用而发生断裂,形成各种断裂面的地质构造。 在中国,断裂构造也十分发育。
断裂类型
根据断裂的方向和性质,可以将断裂构造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和平移断层等类型。正断层 是指上盘下降、下盘上升的断层;逆断层是指上盘上升、下盘下降的断层;平移断层则是 指断层两盘沿水平方向移动的断层。
地质灾害分布
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在中国分布广 泛,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西北地区、 中南地区等山区地带。
VS
地质灾害规律
地质灾害的发生与气候变化、地形地貌、 地质构造等多种因素相关。在强降雨、冰 雪融化等条件下,容易诱发滑坡、泥石流 等地质灾害。同时,人类工程活动也加剧 了地质灾害的风险。
05
中国地质构造的研究现状 和展望
断裂地貌
断裂构造常常形成各种地貌形态,如裂谷、断层崖、断陷盆地等。同时,断裂构造也是地 震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
中国地质特征

中国地质特征中国地质特征中国作为一个拥有广袤土地的国家,拥有众多独特的地质特征。
这些地质特征不仅影响着中国的地貌格局,还对人类的生活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针对中国地质特征展开探讨,重点涉及中国的地质构造、地质遗迹、地质灾害以及地质资源。
中国地理座落于亚洲东部,东临太平洋,地势起伏不平。
地质构造是地球内部构造运动的结果,直接影响着地表地貌的形成。
中国地质构造主要有两个大的构造单元:欧亚大陆与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的碰撞构造和太平洋板块的次生构造。
这两个构造单元的碰撞和演化,导致了中国地表地貌的多样性。
中国东部以平原、丘陵为主,西部则以高山、高原为主。
长江、黄河等众多大江大河的形成与地质构造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拥有世界上独特而丰富的地质遗迹。
从古生代至新生代,中国陆续形成了大量的地质遗迹,包括喀斯特地貌、古冰川地貌、火山地貌等等。
喀斯特地貌是由溶蚀作用形成的特殊地貌类型,在中国广泛分布。
例如广西的桂林、贵州的黄果树瀑布等都是中国喀斯特地貌的代表。
古冰川地貌则记录了地球长期的冰川活动,中国的祁连山、唐古拉山等地保留了丰富的冰川地貌遗迹。
火山地貌则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西南等地,包括长白山、武夷山等。
这些地质遗迹不仅丰富了中国的地理景观,也为地质学家提供了研究地球演化和气候变化的重要线索。
地质灾害是中国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国家,地质灾害占据了重要的一部分。
地震是最为常见和严重的地质灾害之一。
中国位于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带,地震分布广泛。
其中四川、云南、青海等地经常发生地震。
此外,中国还面临着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困扰。
山区地形复杂,地质结构不稳定,加之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容易引发这些地质灾害。
中国政府和地质学家一直在努力研究和应对这些问题,加强地质灾害的预警和防治工作。
中国拥有丰富的地质资源,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中国的地下资源主要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金属矿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地质概况中华人民共和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面积约960万Km2,疆域辽阔,山川壮丽。
西南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珠穆郎玛峰海拔8848m,为世界第一高峰;西北有中国最低的吐鲁番盆地,海拔-155m,为世界著名的洼地之一。
地势西高东低:西部海拔4000m以上的高原。
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峰峦峻拔,逶迤东延;长江、黄河、珠江、黑龙江,涛浪翻滚,蜿蜒东流;在广大的东部地区,丘陵与盆地纵横交错,沃野与河湖相映生辉,气候宜人,物产丰富,素为中华民族休养生息之地,更为现代中国和当前社会主义建设和重要基地。
中国处于欧亚板块的东南缘,与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板块相接,各地区地质环境差异较大,发展历史很不相同,因而区域地质各具特色。
从整体来说,中国地层发育齐全,沉积类型多样;地质构造复杂,活动带与稳定区并存;岩浆活动频繁,演化历史漫长;变质作用类型齐全,变质程度各民;成矿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是全球具有重要地质特公的地区之一,也是全面研究地壳构造演化,特别是中新生代地壳构造演化的重要地区之一。
地层:中国幅员广阔,各断代地层发育齐全,自中—下太古界至新生界皆有分布。
各时代地层出露总面积粗略统计为8602610Km2,占全国陆地面积的89.6%。
其中:太古宇出露面积为73700Km2,占出露地层总面积的0.9%;元古宇出露面积为596300Km2,占出露地层总面积的6.9%;下古生界573500Km2,占6.7%;上古生界945600Km2,占11%;中生界2457700Km2,占28.5%;新生界3955810Km2,占46%。
沉积类型多种多样,显生宙生物化石丰富。
太古宇、大都元古宇以及部分活动带的显生宙地(岩)层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区域变质作用。
形成了不同时代的变质岩系。
岩浆岩中国岩浆岩分布广泛,侵入岩出露面积为997390km2,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0-4%。
其中:超镁铁岩面积为16360km2,占侵入岩面积的1-6%;镁铁岩7044km2,占7-1%;中性岩(含中基性岩)47600km2,占4-8%;酸性岩(含中酸性岩)861690km2,占86-4%;碱性岩1300km2,占0-1%。
岩浆活动十分频繁,从太古宙至近期都有发生。
岩浆活动的方式多种多样,既有岩浆喷溢和爆发,又有岩浆侵入。
岩浆活动可划分为前吕梁、吕梁、四堡、晋宁、震旦、加里东、华力西、印支、燕山、喜马拉雅等10个期。
前吕梁,吕梁、加里东和华力西在中国北部(昆仑一秦岭以北)最为强烈;四堡、晋宁期在中国南部较为强烈;印支和燕山期在中国东部最为发育;喜马拉雅期在滇藏地区尤为重要。
各期、各类侵入岩出露面积见表11。
中国多期次、规模巨大的岩浆活动是岩石圈演化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中国内生矿产的生成具有重要意义。
前吕梁期:前吕梁期岩浆岩包括太古宙的迁西期、阜平期和五台期,主要发育在华北地区的北部,在豫西、小秦岭地区以及阿尔金山和佳木斯地区也有分布。
火山岩火山岩在太古宙为地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呈近东西向展布。
侵入岩前吕梁期侵入岩主要有超镁铁岩、镁铁岩和酸性岩,中性岩较少。
吕梁期:吕梁期岩浆在我国分布甚广,其出露范围与早元古代地层基本一致,主要见于华北地区的北部,吉、辽、鲁、冀、晋地区,内蒙古阿拉善、大青山,黑龙江东部佳木斯、东风山,以及西北部额木尔、塔河等地。
此外,还见于天山、昆仑一秦岭和川滇地区。
火山岩本期火山岩构成早元古代沱群、哀牢山群、那拉提岩群及其相当(岩)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侵入岩本期侵入岩有超镁铁岩、镁铁岩、闪长岩类及花岗岩类。
四堡期:四堡期岩浆活动主要发育于长城纪,至蓟县相对减弱。
火山岩长城纪火山岩出露于塔里木一华北地区的南、北缘和扬子区的北缘,火山活动主要发生在断裂活动带内。
侵入岩四堡期侵入岩比火山岩发育程度相对较差,但岩类较多,包括超镁铁岩、镁铁岩、中酸性、酸性岩和碱性岩。
晋宁期晋宁期岩浆在中国北方以侵入岩为主,在中国南方火山岩和侵入岩都较发育。
火山岩在黑龙江的马家街云和落马湖群中,分布有中酸性火山岩。
侵入岩晋宁期侵入岩有超镁铁、镁铁岩类和中酸性、酸性岩。
区域变质岩系中国区域变质岩系分布广泛,岩石类型复杂。
主要岩类有麻粒岩、片麻岩、变粒岩、片岩、板岩、千枚岩大理岩、变质镁铁岩及区域混合岩等。
这些岩类比均属不同的原岩建造遭受不同期次和类型的区域变质作用的结果。
变质作用的主要类型大致可分为区域中高温变质作用、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和埋深变质作用等四类。
不同成分的原岩经受不同类型的变质作用、在一定温度、压力范围内,形成各具特色的矿物和常见的矿物组合,并由此分别构成不同变质程度的麻粒岩相、角闪岩相(高角闪岩相、低角闪岩相)、緑片岩相(高緑片岩、低緑片岩相)、蓝闪石片岩相(蓝闪粶片岩相、蓝闪石-硬柱石片岩相)及次緑片岩相(浊沸石相和葡萄石-緑纤石相)。
中国的区域变质岩系,按构造期分为12期,按空间分布分为10个变质区。
太古宙变质岩系迁西期变质岩系(>2900±Ma)分布与华北变质区别的集宁、冀东、辽东和吉南等地区,呈近东西向的带状分布,以麻粒岩相和部分高角闪岩相为特征,属区域中高温变质作用类型。
阜平期变质岩系(2900± --2600±Ma)广泛分布于华北变质区,其次见于昆仑一一秦岭变质区的桐柏山地区。
以角闪厌相为主,局部为麻粒岩相,属区域中高温变质作用类型或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类型。
五台期变质岩系(2600±--2500±Ma)主要分布于华北变质区中北部,在天山一兴安变质区的鸡西地区可能也有它相当的岩层。
主要形成低緑片岩相到高角闪岩项的递增变质带,局部有麻粒岩相,属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类型。
元古宙变质岩系吕梁期变质岩系(2500±--1800±Ma)主要分布于华北、塔里木一阿拉善、昆仑一秦岭等变质区,其次见于天山一兴安变质区。
四堡期变质岩系(1800±—1000Ma)主要分布于扬子变质区周边及昆仑—秦岭变质区东部,其次见于天山—兴安变质区及塔里木—阿拉善变质区的部分地区晋宁期变质岩系(1000—850Ma)主要分布于扬子变质区中部和塔里木—阿拉善变质区南、北两侧,其次零星见于天山—兴安变质区、昆仑一秦岭变质区、华南变质区及高喜马拉雅一滇西变质区。
震旦期变质岩系(850—600Ma)分布零星,主要见于天山一兴安变质区东部,其次见于塔里木一阿拉善变质区东部、昆仑一秦岭变质区东部及华南变质区。
古生代变质岩系加里东期变质岩系(600--405±Ma)主要分布于天山—兴安变质区的阿尔泰、额尔古纳、苏尼特—锡林浩特—四平—延边等地区。
华力西期变质岩系(405±5--205Ma)广泛分布于天山—兴安变质区、昆仑—秦岭变质区和巴颜喀拉—唐古拉变质区,部分见于华南变质区。
中生代变质岩系印支期变质岩系(250—205Ma)主要分布于巴颜喀拉一唐古拉变质区,其次见于华南编制区别的政和一大埔断裂附近以及海南地区。
燕山期变质岩系(205—66 Ma)主要分布于西藏变质区的北部和东部地区。
新生代变质岩系喜马拉雅期变质岩系(66±2—2 .48Ma)主要分布于高喜马拉雅一滇西变质区。
地质构造构造期:根据各地质时代间存在的不整合接触、研浆侵入关系以及同位素年龄资料,并考虑其分布范围,划分为12个构造期。
迁西期迁西期的时限为2900±Ma以前。
期末的构造运动,在河北称为迁西运动,在内蒙古称为兴和运动。
阜平期阜平期的时限为2900±—2600Ma。
期末的构造运动称为阜平运动又称为铁堡运动。
五台期五台期的时限为2600±—2500Ma。
期末的构造运动称为五台运动,在黑龙江称为麻山运动。
吕梁期吕梁期的时限为2500±—1800±Ma。
期末的构造运动称为吕梁运动,又称中条运动,在黑龙江称为兴东运动,在安徽称为凤阳运动。
四堡期四堡期的时限为1800±—1000Ma。
期末的构造运动称为四堡运动,在湖南称为武陵运动,在贵州称为梵净山运动,在黑龙江成为黑龙江运动。
在安徽称为皖南运动。
晋宁期晋宁期的时限为1000—850Ma。
期末的构造运动称为晋宁运动,在新疆称为塔里木运动。
震旦期震旦期的时限为850—600Ma。
期末的构造运动,在黑龙江称为张广才岭运动,在河南称为少林运动,在安徽称为霍丘运动,在湖北称为惠亭运动,在宁夏称为兴凯运动。
加里东期加里东期的时限为600—405±5Ma。
包括寒武纪至志留纪,其间的构造运动称为加里东运动。
华力西期华力西期的时限为405±5—250Ma,包括泥盆纪至二叠纪。
其间的构造运动称为华力西运动。
印支期印支期的时限为250—205Ma,仅含三叠纪。
其间的构造运动称为印支运动。
燕山期燕山期的时限为205—66±2Ma。
包括侏罗纪和白垩纪。
其间的构造运动称为燕山运动。
喜马拉雅期喜马拉雅期的时限从66±2Ma起,包括第三纪和第四纪,发生的构造运动称为喜马拉雅运动。
断裂分布分布与古亚洲构造域的断裂,多呈近东西向、北西西向和南东向;分布于滨太平洋构造域的断裂,多呈北东向和北北东向;分布于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的断裂,则多呈北西西向和北北西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