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年代和第四纪地质概述

合集下载

地质年代与第四纪

地质年代与第四纪
20世纪40年代以来,出于军事目的和对石油资源的需 求,进行了大规模海底地质调查,获得大量成果,导致全球 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的诞生。
2020/2/18
1915年德国魏根纳提出大陆漂移说,他认为大约距今1.5 亿年前,地球表面有个统一的大陆,他称之为联合古陆。联 合古陆周围全是海洋。以侏罗纪开始,联合古陆分裂成几块 并各自漂移,最终形成现今大陆和海洋的分布。奥地利地质 学家休斯对大陆漂移学说作了进一步推论,认为古大陆不是 一个而是两个,北半球的一个称劳亚古陆,南半球的一个称 冈瓦纳大陆。大陆漂移说的主导思想是正确的,但限于当时 地质科学发展水平而未得到普遍接受。
2020/2/18
5 )新生代(界、Kz) 新生代为近代生物的时代。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非
常繁盛,新生代包括第三纪和第四纪。 第三纪仅台湾和喜马拉雅地区仍被海水淹没,我国
第三系主要为陆相红色碎屑岩沉积并含有丰富的岩盐, 第三纪末期的地壳运动称为喜马拉雅运动,它使台湾和 喜马拉雅地区褶皱上升成为山脉,并伴有岩浆活动,我 国其它地区表现为断块活动。
3 地质年代与第四纪地质概述
3.1 地质年代
3.1.1 相对年代与绝对年代 3.1.2 地质年代表 3.1.3 地方性岩石地层单位 3.1.4 我国地史概况
3.2 第四纪地质概述
3.2.1 第四纪地质概况 3.2.2 第四纪沉积物
2020/2/18
3.1.1 相对年代与绝对年代
地球形成至今已有46亿年。在整个地质历史时期, 地质作用贯穿始终。因此时间的概念极其重要,地质学 以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两种方法计算时间。表示地质事 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为相对年代,表示地质事件发生至今 的年龄称为绝对年代(同位素年龄), 1 ) 相对年代的确定 (1)地层层序律

第四纪地质

第四纪地质

第四纪地质
(6)冰碛物与冰水沉积物。冰川融化, 其搬运物就地堆积形成冰碛物。冰碛物的主 要特点是巨大的石块和泥质混合在一起,粒 度相差悬殊,缺乏分选,磨圆差,棱角分明, 不具成层性,砾石表面常具有磨光面或冰川 擦痕,砾石因长期受冰川压力作用而弯曲变 形。
冰雪融化形成的水流可冲刷和搬运冰碛 物进行再沉积,形成冰水沉积物。冰水沉积 物具有一定程度的分选和良好的层理。
第四纪地质
(4)冲积物。冲积物是指河 流在河床中或溢出河床的堆积物。 冲积物是平原区地下主要含水层系 和工程建筑的基础。冲积物主要分 布在河床、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 角洲中,其成分非常复杂,河流汇 水面积内的所有岩石和土都能成为 该河流冲积层的物质来源。
冲积物的分选性好,层理明 显,磨圆度高。山区河流沉积物 较薄,颗粒较粗,透水性很强, 抗剪强度高,承载力较大,几乎 不可压缩,是良好的地基地层。 但在山区河谷地带进行工程建设 时,必须考虑山洪、滑坡和崩塌 等不良地质现象的发生。
第四纪地质
第四纪的下限一般定为248万年。第四纪分为更新世和全新世,更新世分为早、中、 晚三个世,它们的划分及绝对年代如表所示。
第四纪地质
1.第四纪地质概况 大 约 在 200 多 万 年 前 地 球 上
出现了人类,这是地球历史上最 重大的事件。在北京周口店附近 的石灰岩洞穴中发现了生活在四 五十万年以前的“北京猿人”的 头盖骨
“ 第 四 纪 ” 一 词 由 1829 年 法 国地质学家德努埃所创,他把地球 的历史分为四个时期,第四纪是指 地球发展历史中最近的一个时期。
1839年赖尔把现生种属海相 无脊椎动物化石达90%和含人类 活动遗迹的地层划为第四纪,奠 定了第四纪地层划分系统的基础 。直到1881年第二届国际地质学 会才正式使用“第四纪”一词。

三地质年代与四纪地质概述

三地质年代与四纪地质概述
群是岩石地层的最大单位,常常包含岩石性质复 杂的一大套岩层,它可以代表一个统或跨二个统, 如南京附近有象山群。
组是岩石地层划分的基本单位,岩石性质比较单 一。如南京附近有栖霞组、龙潭组等。
段是组内次一级的岩石地层单位,代表组内具有 明显特征的一段地层,如南京附近栖霞组分出臭灰 岩段、下硅质岩段、本部灰岩段等。
第13页/共35页
新生代(界、KZ) 新生代为近代生物的时代。哺乳动
物和被子植物非常繁盛。新生代包括第三 纪和第四纪。
第三纪仅台湾和喜马拉雅地区仍被海 水淹没,我国第三系主要为陆相红色碎屑 岩沉积并含有丰富的岩盐。第三纪末期的 地壳运动称为喜马拉雅运动,它使台湾和 喜马拉雅地区褶皱上升成为山脉,并伴有 岩浆活动,我国其它地区表现为断块活动。
通常用来测定地质年代的放射性同位素有: 钾一氩、铷一锶、铀一铅和碳一14等。
第6页/共35页
3.1.2 地质年代表
通过对全球各个地区地层划分和对比以及 对各种岩石进行同位素年龄测定,按年代先 后进行系统性的编年,列出“地质年代表”。
地质年代表使用不同级别的地质年代单 位和年代地层单位。
地质年代单位包括:宙、代、纪、世; 年代地层单位分别是宇、界、系、统。
第14页/共35页
3.2 第四纪地质概述
第四纪是新生代最晚的一个纪,也是 包括现代在内的地质发展历史的最新时期, 第四纪的下限一般定为二百万年。
第四纪分为更新世和全新世,将更新 世分为早、中、晚三个世。
第15页/共35页
第四纪地质年代表
地质年代


全新世Q4

四 更 晚更新世Q3
纪新 Q世
中更新世Q2
第7页/共35页
地质年代表

第三地质年代与第四纪地质概述

第三地质年代与第四纪地质概述

2、同位素年龄的测定
C-14专用于测定最新 地质事件和考古材料的
年代
基本原理:放射性元素具有固定的衰变系数λ(每年 每克母体同位素能产生的子体同位素的克数)
公式: t 1 ln(1 D )
N
式中:N——矿物中放射性同位素蜕变后剩余的母体 同位素含量
D——蜕变而成的子体同位素含量
二、地质年代表
全球各个地区地层划分和对比 各种岩石同位素年龄测定
4
用古生物化石划分地层;早古生代“加里东运动”; 古生代末中国大陆雏形 4、中生代(界、Mz)
爬行动物盛行;我国大部分形成陆地(除南方、西 藏);印支运动、燕山运动 5、新生代(界、Kz)
哺乳动物、被子植物繁盛;喜马拉雅运动
§3~2第四纪地质概述
第四纪是新生代最晚的一个纪,包括现代 下限为二百万年
全新世
六小板块:共十二个板块
相邻板块间结合情况的三种类型
(1)岛孤和海沟:表现为大洋 地壳沿海沟插入地下,构成消减 带,并引起火山作用、地震以及 积压应力作用。
(2)洋中脊:地壳生成的地方, 表现为拉张应力,如非洲板块 与美洲板块间的情况。
(3)转换断层:横穿过洋中脊 的大断裂,表现为剪切应力作 用。
第四纪
晚更新世
更新世 中更新世
早更新世
第四纪地质 年代表
一、第四纪地质概述 人类——约二百万年前 地壳强烈活动—新构造运动(第四纪以来的地壳运动)
巨大块体水平运动、火山喷发、地震等
地区新构造运动的特征——工程区域稳定性评价的基
本要素
1、第四纪气候与冰川活动
气候温暖、冰川面 积缩小
冷暖变化频繁,冰期与间冰期 (10万年一周期)
气候寒冷、冰雪覆盖

地质年代与第四纪地质概述分解

地质年代与第四纪地质概述分解

以陆相沉积为冲主积;层
松散性;
淤积层 冰水沉积和冰碛层
岩相多变性;风积层
构成呈规律分布的堆积地貌。
ch3- 14
3.2.2.1残积物007-0511
岩石 风化作用
残积物
工程地质特征:
(1)成分、颜色 (2)磨圆度 (3)残积层产状
工程评价
✓可能的工程地质问题
不均匀沉降 边坡、基坑失稳
ch3- 15
(1)地层层序律
ch3- 3
(2)生物层序律 化石
(3)切割律 侵入、包裹
3.1.1.2绝对年代的确定 同位素年龄的测定
ch3- 4
3.1.2地质年代表
地质年代与地层年代
时间
地质年代 地层年代
物质
ch3- 5
地质年代的划分 地质年代表
3.1.3地方性岩石地层单位
ch3- 6
小结
•年龄:通过放射性元素蜕变周期测定。适用于 岩浆岩、变质岩地区。 • 相对年代:通过地层层序、古生物、岩性对比、 地层接触关系测定。适用于沉积岩地区。
在厚形的式斜先坡加的固低或洼采部用分特较殊厚的基础
坡积物
工程地质特征 与残积层的区别 工程评价
ch3- 16
残坡积层滑坡1
大周镇常家坪滑坡
ch3- 17
贵州省三穗县台烈镇宏头村 2003-5-11山体滑坡灾害
滑坡位于正在施工的三穗--凯里高速公路平溪特大桥3号桥墩上 方。滑坡前缘宽约200米,纵长约100米,平均厚约10--20米, 总方量约20余万立方米。滑体为厚5—11米的残坡积碎石土和 厚4—8米的强风化层状碎裂岩体。
ch3- 10
五世同堂
新生代黄土地貌
太古宙火山岩

漫话地球冰期(3)

漫话地球冰期(3)

漫话地球冰期(3)胡经国七、第四纪地质概述㈠、基本情况资料显示,最近一次大冰期第四纪冰期(Quaternary Glaciation)在大约1万年前结束了。

它离我们人类生活的年代十分相近,因此世界上残存了大量的第四纪冰川遗迹。

在这次大冰期中,仍然有寒冷和温暖的更替。

在寒冷时期,雪线高度下降,冰川前进,出现冰期。

其中,以民德冰期(在中国为大姑冰期)和里斯冰期(在中国为庐山冰期)的冰川规模最大;古萨冰期规模最小。

在温暖时期,气温升高,雪线高度上升,冰川退缩,出现间冰期。

民德-里斯间冰期(在中国为大姑-庐山间冰期)长达17~18万年。

在第四纪大冰期中,高纬度气温的急剧下降,导致两极地区形成永久冰盖;在冰期,冰川一直伸展到中纬度,在间冰期才退缩到高纬度。

第四纪大冰期的成因也是别有特点。

在大约300万年前,地球的“黄道交角”发生改变,导致高纬度地区更难受到太阳的照射,使得极地的冰川延伸到中、低纬度地区。

在第四纪时,欧洲阿尔卑斯山山岳冰川至少有5次扩张。

在中国,据李四光研究,相应地出现了鄱阳、大姑、庐山和大理4个冰期。

全球现代冰川覆盖总面积约为1630万平方公里,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11%。

中国现代冰川主要分布于喜马拉雅山(北坡)、昆仑山、天山、祁连山和横断山脉的一些高峰区,其总面积约为57069平方公里。

最近的冰期出现在第四纪更新世。

根据在欧洲和北美的研究结果,共有5次冰期,4次间冰期。

最显著的冰期发生在石炭纪-二迭纪,其冰川遗迹残留于冈瓦纳大陆。

在欧洲和美洲还发现有前寒武纪、中生代和第三纪冰川遗迹,但是都不太显著。

在第四纪大冰期来临时,地球的年平均气温曾经降低10~15℃,如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峡湾。

地球自诞生以来,气候也一直在变迁之中。

在地质年代中,地球的气候呈现温暖和寒冷交替出现。

在数十万年以上的极长周期气候中,有大冰川期气候周期和冰川期气候周期。

对于在震旦纪(大约6亿年前)以前地球的气候,我们并不清楚。

地质年代与第四纪地质概述

地质年代与第四纪地质概述

地质年代是对地球历史的划分和时间尺度,用来描述地球上不同时期的地质特征和演化过程。

而第四纪地质则指的是地质年代中的最新时期,距今约250万年至今。

地球的地质年代划分主要基于化石的出现和消失、地层的沉积和变化、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地球生物学等证据。

根据这些证据,地质学家将地球历史划分为了四个主要地质年代,即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和第四纪。

第四纪地质是指地球历史上最近的一个地质时期,也是人类居住地球的时期。

第四纪的地质时间尺度大约从250万年前开始,一直延续至今。

在这个时期内,地球发生了一系列重要的地质事件和生物演化,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第四纪地质时期,地球经历了一连串的冰期和间冰期的循环,这被称为冰期—间冰期循环。

这种循环主要是由于地球自转轴的轨道变化引起的。

在冰期中,冰层扩张到较低纬度的地区,而在间冰期中,冰层逐渐消融并向极地缩小。

这种冰期—间冰期循环对地球的气候和地貌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四纪地质时期还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地质事件,如火山喷发、地震等。

火山喷发会释放大量的岩浆和气体,形成了许多火山岛屿和火山构造,同时也造成了破坏性的灾害。

地震则是由于地壳运动产生的,当地壳各个板块发生位移时,会引发能量释放,导致地震发生。

此外,第四纪地质时期还发生了广泛的沉积作用,形成了许多重要的地质地貌。

在冰期中,冰川的扩张会导致大量的冰碛物和冰川物质沉积。

这些冰碛物形成了冰碛平原、冰碛湖和冰碛丘等地貌。

而在间冰期中,由于冰层逐渐消融,河流和湖泊的形成及其沉积作用变得更加活跃。

此外,随着海平面的变化,海岸线的位置也发生了变化,形成了许多较新的海岸地貌。

第四纪地质时期也是人类文明的发展时期。

在这个时期,人类开始聚居形成村落和城市,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生产活动,逐渐形成了现代社会。

此外,在第四纪地质时期,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得到了更好的发挥,科学技术取得了重大进展,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之,地质年代和第四纪地质是研究地球历史和演化的重要领域。

03地质年代与第四纪地质概述1PPT课件

03地质年代与第四纪地质概述1PPT课件


的碎屑物,因其成层覆盖在地表,故又称残积层。
第 四 纪 地
• 残积层向上逐渐过渡为土壤层,向下逐渐过渡为半风化岩石和新 鲜基岩;
• 残积物不具有层理,粒度和成分受气候条件和母岩岩性控制;

• 残积物成分与母岩岩性关系密切;

• 残积物的厚度往往与地形条件有关,在陡坡和山顶部位常被侵蚀

而厚度小;
22



岩层因构造运动而发生倾斜但未倒转,层序正常时,
述 倾斜面以上的岩层新,倾斜面以下的岩层老。
3
工程地质
3.1 地质年代
地 质
相对年代的确定

地层层序律











岩层因构造运动而发生倒转时,老岩层就会覆盖在
述 新岩层之上。
4
工程地质
3.1 地质年代
地 质
相对年代的确定

生物层序律

17
工程地质
3.2 第四纪地质概述
地 质
第四纪地质概况
年 代
第四纪气候与冰川活动
与 冰期——第四纪气候寒冷的时期,期间冰雪覆盖面积扩大,

冰川作用强烈发生。
四 纪 间冰期——第四纪气候温暖的时期,期间冰川面积缩小。
地 质
★ 中国大陆在冰期时,海平面下降,渤海、东

海、黄海均为陆地,台湾与大陆相连,气候

岗质片麻岩。



太古代时的地壳运动——五台运动。

11
工程地质
3.1 地质年代
地 质
我国地史概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年代 地质年代 •地层产状与地层接触关系 地层产状与地层接触关系 •褶皱构造 褶皱构造 •断裂构造(节理、断层) 断裂构造( 断裂构造 节理、断层) •活断层 活断层
第一节 地质年代
某一时代形成的岩层, 某一时代形成的岩层,称为那个时代的地层 1 相对年代与绝对年代 •相对年代relative age 代表地质体的生成及地质 相对年代relative 相对年代 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 •绝对年代 即 同位素年龄 , 代表地质体形成或地质 绝对年代即 绝对年代 同位素年龄, 事件发生距今的时间
Ar
原核生物(细菌、蓝藻)出现 (原始生命蛋白质出现)
3.1.3 地方性岩石地层单位
• 岩石地层单位,或称地方性地层单位:群、组、 岩石地层单位,或称地方性地层单位: 常冠以该地层发育地区的地名。 段;常冠以该地层发育地区的地名。 • 群group :常包含岩石性质复杂的一大套岩层, 常包含岩石性质复杂的一大套岩层, 它可以代表1个统或跨 个统或跨2个统 它可以代表1个统或跨2个统 • 组formation :岩石性质比较单一,可以代表 岩石性质比较单一, 一个统或比统小的年代地层单位 • 段member :组内次一级的岩石地层单位,代 组内次一级的岩石地层单位, 表组内具有明显特征的一段地层
(2)生物层序律 Law of faunal succession 生物层序律
•化石 化石——埋藏在岩层中的地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 化石 埋藏在岩层中的地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 或遗迹,(硬体、 ,(硬体 蛋及活动痕迹)。 )。保 或遗迹,(硬体、壳、骨、蛋及活动痕迹)。保 留了生物的硬体结构。 留了生物的硬体结构。 •生物的演化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不断 生物的演化是从简单到复杂、 生物的演化是从简单到复杂 发展, 发展,不可逆的演化的 。 •年代越老的地层中所含生物越原始,越简单、越 年代越老的地层中所含生物越原始, 年代越老的地层中所含生物越原始 越简单、 低级;年代越新的地层所含生物越进步、越复杂、 低级; 年代越新的地层所含生物越进步 、越复杂 、 越高级。 越高级 。不同时期地层中含有不同类型的化石及 其组合, 其组合 ,而相同时期且在相同相通的地理环境下 所形成的地层(只要原先海或陆相通, 所形成的地层 ( 只要原先海或陆相通, 无论相距 多远)都含有相同的化石及其组合。 多远)都含有相同的化石及其组合。
第要素(elements of attitude) 产状三要素 走向(strike): 走向(strike):岩层面和任一假 (strike) 想水平面交线的延伸方向。 想水平面交线的延伸方向。 倾向(dip):岩层的倾斜方向。与 倾向(dip):岩层的倾斜方向。 (dip) 走向线垂直。只有一个. 走向线垂直。只有一个. 倾角(dip angle): 倾角(dip angle):岩层层面与水 平面的最大锐角。 平面的最大锐角。 表示方法 :走向和倾向用方位角 表示(可只表示倾向 可只表示倾向), 表示 可只表示倾向 ,倾角用 度数。 度数。如SW2000, SE1100 , ∠30°
板块移动: 板块移动:(1)2亿5千万年前 (2)1亿6千万年前 亿 千万年前 亿 千万年前 (3)6千5百万年前 千 百万年前
•海底扩张说 海底扩张说sea—floor spreading 海底扩张说
• 美国地质学家赫斯和迪茨分别于 美国地质学家赫斯和迪茨分别于1961年和 年和1962 年和 年借用地幔对流理论提出了海底扩张学说, 年借用地幔对流理论提出了海底扩张学说,认 为地幔物质从洋中脊的破裂带上涌冷却形成了 洋中脊。由于地幔对流, 洋中脊。由于地幔对流,牵引着大洋地壳从破 裂带两侧向相反的方向运动、扩张, 裂带两侧向相反的方向运动、扩张,当遇到大 陆地壳时就插入大陆地壳底下重又形成地幔物 参加下一个循环的运动。 质,参加下一个循环的运动。当大洋地壳与大 陆地壳碰撞下插时, 陆地壳碰撞下插时,使大洋地壳消减而形成深 海沟, 海沟,使大陆前缘受挤压抬升而形成山脉或岛 据推测,大洋地壳全部更新一次约需1.5亿 屿。据推测,大洋地壳全部更新一次约需 亿 年时间。所以海洋不是永存的, 年时间。所以海洋不是永存的,大陆也并非固 定不动。 定不动。
庐山地质公园 第四纪冰川遗迹以及第四纪冰 川地层剖面和早元古代星子岩 群地层剖面。迄今为止, 群地层剖面。迄今为止,在庐 山共发现一百余处重要冰川地 质遗迹,完整地记录了冰雪堆 质遗迹, 冰川形成、冰川运动、 积、冰川形成、冰川运动、侵 蚀岩体、搬运岩石、 蚀岩体、搬运岩石、沉积泥砾 的全过程. 的全过程.
(1) 地层层序律 Law of superposition )
•原始产出的地层具有下老上新的层序规律 。 原始产出的地层具有下老上新的层序规律 地层形成时是水平或近于水平的, (地层形成时是水平或近于水平的,先形成的位 于下部,后形成的位于其上部) 于下部,后形成的位于其上部) •注意:原始产出的下老上新,并非现在野外见 注意: 注意 原始产出的下老上新, 到的地层都是下老上新, 到的地层都是下老上新,其中又有后期地壳运的 改造。 改造。 •对于后期地壳运动使地层变动 ( 倾斜 、 倒转 ) 对于后期地壳运动使地层变动( 对于后期地壳运动使地层变动 倾斜、 倒转) 的地层层序可用沉积构造中的层面构造(波痕、 的地层层序可用沉积构造中的层面构造(波痕、 泥裂、有痕等)作为“示底构造”恢复顶底后, 泥裂、有痕等)作为“ 示底构造”恢复顶底后, 判断先后顺序。 判断先后顺序。
宙 显 生 宙
代 新 生 代
纪 第四 纪 新近 纪 古近 纪
世 全新世 更新世 上新世 中新世 渐新世 始新世 古新世
代 号 Q
距今大约年 代(百万年) 百万年) — 1 — — 2.5 — — 5 — — 24 — — 37 — — 58 — — 65 — — 137 — — 203 —
主要生物进化 动物 人类出现 植物 现代植物时代
K J T P C D S O
— 251 — — 295 — — 355 — — 408 — — 435 — — 495 — — 540 — — 650 — — 1000 — — 1800 — — 2500 — — 2800 — — 3200 — — 3600 — 4600
爬 行 动 物 时 两 代 栖 动 物 时 代 鱼 类 时 代 海 生 无
两个冰臼 冰川活动的证据 两个冰臼──冰川活动的证据
冰川漂砾掉入巨大的冰臼中
2005年 2005年4月,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专家韩同林教授率领 的考察队在浙江新昌县天姥山麓发现了我国最大的第 四纪冰川石河遗迹―― ――万马渡冰石河 四纪冰川石河遗迹――万马渡冰石河
二、板块构造
• 大陆漂移说 大陆漂移说continental drift 1915年魏格纳的主要论点是:地球上所有的大陆在 年魏格纳的主要论点是: 年魏格纳的主要论点是 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 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 新生代时期, (Pangea)”或联合古陆,中、新生代时期,泛大陆 ) 或联合古陆, 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今天的海洋和陆地分布的格局。 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今天的海洋和陆地分布的格局。 休斯认为古大陆是两个,劳亚古陆和冈瓦纳大陆。 休斯认为古大陆是两个,劳亚古陆和冈瓦纳大陆。
•板块学说 板块学说plate tectonics (1) 板块学说 )
•1965年,加拿大科学家威尔逊建立了“转换断层” 年 加拿大科学家威尔逊建立了“转换断层” 概念,并首先指出, 概念,并首先指出,连绵不绝的活动带网络将地球 表层划分为若干块刚性的板块。 表层划分为若干块刚性的板块。 •1967年到 年到1968年期间,法国地质学家勒皮维和美国 年期间, 年到 年期间 的摩根、 的摩根、麦肯齐及帕克将转换断层概念外延到球面 定量的论述了板块运动, 上,定量的论述了板块运动,确立了板块构造说的 基本原理。 基本原理。 •1968年,美国的艾萨克斯、奥利弗和塞克斯进一步 年 美国的艾萨克斯、 阐述了地震与板块活动之间的联系, 阐述了地震与板块活动之间的联系,并将这一新兴 理论称作“新全球构造” 理论称作“新全球构造”。
3.2 第四纪地质概述
• 第四纪下限定为二百万年,分更新世(早、中、 第四纪下限定为二百万年,分更新世( 晚三个世)和全新世( 晚三个世)和全新世(表3.2) )
3.2.1 第四纪地质概况
• 新构造运动:第四纪以来发生的地壳运动 新构造运动: 一、第四纪气候与冰川活动 • 概念:冰期、间冰期 概念:冰期、 • 第四纪冰川活动有 次,经80万年每 万年有 第四纪冰川活动有20次 万年每10万年有 万年每 一次冰期和间冰期。 一次冰期和间冰期。
B A DD DD
△D
△D
△D
△△ △△
(3)切割律 切割律law of dissection 切割律
• 侵入者年代新,被侵入者年代老,切割者年代 侵入者年代新,被侵入者年代老, 被切割者年代老。 新,被切割者年代老。 • 包裹者新,被包裹者老。 包裹者新,被包裹者老。 • 不整合面以下的岩层老。 不整合面以下的岩层老。
相对年代的确定
地层是指具有一定的空间位置和特定的时代意义 地层是指具有一定的空间位置和特定的时代意义 的一层或一组岩石。它可以是固结的岩石, 的一层或一组岩石。它可以是固结的岩石,也可 以是没有固结的松散堆积物, 以是没有固结的松散堆积物,一般由沉积岩或具 有层状特征的火山岩和变质岩组成。 有层状特征的火山岩和变质岩组成。
+++++++ ++ ++++
同位素年龄(绝对年龄) 同位素年龄(绝对年龄)的确定
• 原理:根据保存在岩石中的放射性元素的母体 原理: 同位素的含量和子体同位素的含量分析, 同位素的含量和子体同位素的含量分析,多长 时间才能有这样子体D和母体 的比例, 和母体N的比例 时间才能有这样子体 和母体 的比例,关键 是放射性元素的固定的衰变常数。 是放射性元素的固定的衰变常数。 • t=1/λln(1+D/N) λ——衰变常数 衰变常数 • 常用的测年同位素 K — Ar Rb — Sr U — Pb, 年代新(新生代或考古)常用 14 年代新(新生代或考古)常用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