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合集下载

[2017年整理]苏北盆地区域概况

[2017年整理]苏北盆地区域概况

]第一章区域地质背景苏北盆地高邮凹陷是古近系阜宁组( E1f ) 碎屑岩沉降深度最大的一个凹陷。

阜一段和阜三段砂岩是该凹陷油气勘探的主力储层。

由于位于高邮凹陷南部深埋的阜宁组砂岩储层经历了复杂的成岩作用, 储层变得致密, 有效储集空间主要由次生孔隙组成, 随着勘探工作的深入, 如何在致密储层中寻找次生高孔隙发育带和可能的岩性圈闭, 已成为当前在高邮凹陷阜宁组中进一步进行油气勘探的难点与突破点。

储层成岩作用的研究是储层孔隙发育与分布研究的基础[ 1] 。

成岩作用是一个复杂过程, 它可能没有一个确定的规律可循, 而且在一个沉积体系中的作用常常是不均匀的, 但总的成岩变化趋势是使岩石的组合方式向着成分和组构更加稳定和平衡的方向发展[ 2] 。

为此, 沉积岩( 物) 在整个成岩作用阶段会发生一系列矿物成分上的变化和岩石组构上的调整。

储层的成岩变化直接控制着孔隙的存在、形成、发展和变化。

压实作用造成孔高邮凹陷位于苏北盆地南缘( 图 1) , 东西长约 100 km, 南北宽约 20 ~ 32 km, 面积 2 670 km2。

中、新生界沉积厚度达到 7 km, 是苏北盆地沉降最大的一个凹陷。

隙减少, 胶结作用使孔隙被充填, 而溶解作用又会扩大孔隙[ 3] 。

这些作用在成岩过程中反复多次进行, 并受埋藏深度、成岩温度、地层压力、地质年代、岩石的原始成分和组构, 以及油气水的运移和构造断裂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与控制[ 4] 。

因此, 在综合上述地质参数条件下进行高邮凹陷阜宁组储层成岩相研究与区带的划分, 合理解释油气储集空间形成机理和有利孔隙发育区带, 为进一步寻找阜宁组中地层岩性油气藏提供储层地质依据。

高邮凹陷是在晚白垩世仪征运动和古新世末期吴堡运动期间, 由于断块差异沉降而形成的一个自南向北依次为南部断阶带、中央深洼带、北部斜坡带箕状断陷湖盆。

高邮凹陷古近系地层自下而上为阜宁组、戴南组、三垛组和盐城组。

其中阜宁组与下伏泰州组呈假整合- 整合接触, 与上覆戴南组呈假整合接触, 根据大套岩性组合自下而上分为 4 段( 表1 ) 。

咸宁实习报告(最终)

咸宁实习报告(最终)

指导老师:团队编号:31小组成员:实习路线:通山-咸宁-江夏-武汉实习时间:2013年12月8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石油系目录第一章区域地质概况 (1)第二章实习区出露地层 (4)第三章实习路线描述 (7)3.1 扬子海相盆地 (7)3.2 断陷盆地 (10)3.3 前陆盆地 (8)第四章实习区域构造演化 (11)4.1 加里东运动 (11)4.2 印支-燕山运动 (11)4.3 喜山运动 (11)第五章研究区石油地质条件 (12)5.1 烃源岩 (12)5.2 储集条件 (12)5.3 盖层条件 (13)5.4 圈闭条件 (13)第六章问题及建议 (14)主要参考文献 (15)第一章区域地质概况实习区位于扬子板块中扬子区块江汉盆地南部,如图1-1所示,为江汉盆地南部构造单元划分图。

实习路线穿崇阳-通山冲断背斜带和土地堂复向斜带,尚未到达巴洪冲断复背斜带。

其中崇阳-通山冲断背斜带和土地堂复向斜带以咸宁断层为界,土地堂复向斜带与北部巴洪冲断复背斜带以乌龙泉断层为界。

图1-1 江汉盆地南部构造单元划分图(引自实习指导书)图1-2为实习区平面构造图和南北向剖面图,从中可见实习路线所穿过的构造单元及各构造单元的界限。

在崇阳-通山冲断背斜带中,可见很多基本是东西走向的逆冲断层的发育,土地堂复向斜带则少见。

这是因为受印支-燕山运动南北向的挤压造山作用,使得本区崇阳-通山冲断背斜带和北部巴洪冲断复背斜带强烈褶皱造山,土地堂复向斜处于南北两个构造单元的对冲带中。

自晋宁运动华北板块基底形成后,本区经历四期构造运动的影响,包括加里东运动、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喜马拉雅山运动。

华北板块基底形成后,本区进入扬子海相盆地沉积时期,沉积了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地层后,在志留系晚期受加里东运动影响发生垂向的抬升和沉降运动,导致本区缺失下中泥盆统地层。

在扬子海相沉积盆地继续沉积了上泥盆统、石炭系、二叠系和下中三叠系地层后,本区经受印支运动的影响,发生南北向的挤压造山作用,发育大量的逆冲断层,本区开始进入前陆盆地沉积时期。

3工程地质

3工程地质

3工程地质3.1区域地质概况3.1.1地形地貌及不良地质现象简阳市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自西北向南倾斜。

堤防河段位于浅丘区,地形比较平缓,海拔高程370-420m,北高南低,相对高差20-50m。

属构造剥蚀地形地貌。

侧向冲沟较发育,河谷呈宽缓对称“U”字型。

地形地貌受地层岩性和构造控制明显,泥岩出露处形成缓坡,砂岩出露处常形成陡坎或陡崖。

经勘察,工程区内未发现滑坡等危及工程安全的不良物理地质现象,其不良物理地质象在工程区的主要表现形式为河水对岸边的冲刷掏蚀、河谷淤积堆积及对岩土的软化等作用。

3.1.2地质构造及地震堤防工程区在大地构造上位于扬子准地台四川台坳西部,龙泉山褶皱带东侧,威远旋扭式辐射状隆起构造的北部边缘地带,属四川盆地弱活动断裂区。

本区的明显特征是第四纪以来区域地壳运动较微弱,断裂活动性和地震活动性也较P3),微弱,区内地质构造稳定性较好,露地层为侏罗系上统蓬莱镇组下段地层(J1为一套内陆河湖相红色碎屑沉积岩,岩层微向北西倾斜,倾角1~3°。

根据1/400万《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和1/100万《四川、甘肃、陕西部分地区地震动峰加速度区划图、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工程区场地50年超越概率10%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相应地震基本烈度为VI度。

3.1.3水文地质条件堤防区内的水文地质条件较简单,地下水按含水层性质、埋藏条件可分为两大类型;一是第四系松散堆积层中的孔隙水,孔隙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冲洪积层中,含水不丰}富,透水性较弱。

地下水受大气降水及地表水的渗入补给,随季节性变化而变化。

二是基岩风化带中的裂隙水,其含水、透水性均较差。

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及简阳施家镇地表水、地下水的水质分析,地表水、地下水为重碳酸钙镁型水,地下水和地表水对水泥泥拌制品不具侵蚀件。

3.1.4地层岩性)l、第四系(Q4ml):在场镇或居民聚居河段两岸局部分布人工堆积杂填土,一1)杂填土(Q4种为修建房屋、道路等建设弃渣料,另一种为生活垃圾,含有机质和腐植物,有臭气。

苏北盆地区域概况

苏北盆地区域概况

]第一章区域地质背景苏北盆地高邮凹陷是古近系阜宁组( E1f ) 碎屑岩沉降深度最大的一个凹陷。

阜一段和阜三段砂岩是该凹陷油气勘探的主力储层。

由于位于高邮凹陷南部深埋的阜宁组砂岩储层经历了复杂的成岩作用, 储层变得致密, 有效储集空间主要由次生孔隙组成, 随着勘探工作的深入, 如何在致密储层中寻找次生高孔隙发育带和可能的岩性圈闭, 已成为当前在高邮凹陷阜宁组中进一步进行油气勘探的难点与突破点。

储层成岩作用的研究是储层孔隙发育与分布研究的基础[ 1] 。

成岩作用是一个复杂过程, 它可能没有一个确定的规律可循, 而且在一个沉积体系中的作用常常是不均匀的, 但总的成岩变化趋势是使岩石的组合方式向着成分和组构更加稳定和平衡的方向发展[ 2] 。

为此, 沉积岩( 物) 在整个成岩作用阶段会发生一系列矿物成分上的变化和岩石组构上的调整。

储层的成岩变化直接控制着孔隙的存在、形成、发展和变化。

压实作用造成孔高邮凹陷位于苏北盆地南缘( 图 1) , 东西长约 100 km, 南北宽约 20 ~ 32 km, 面积 2 670 km2。

中、新生界沉积厚度达到 7 km, 是苏北盆地沉降最大的一个凹陷。

隙减少, 胶结作用使孔隙被充填, 而溶解作用又会扩大孔隙[ 3] 。

这些作用在成岩过程中反复多次进行, 并受埋藏深度、成岩温度、地层压力、地质年代、岩石的原始成分和组构, 以及油气水的运移和构造断裂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与控制[ 4] 。

因此, 在综合上述地质参数条件下进行高邮凹陷阜宁组储层成岩相研究与区带的划分, 合理解释油气储集空间形成机理和有利孔隙发育区带, 为进一步寻找阜宁组中地层岩性油气藏提供储层地质依据。

高邮凹陷是在晚白垩世仪征运动和古新世末期吴堡运动期间, 由于断块差异沉降而形成的一个自南向北依次为南部断阶带、中央深洼带、北部斜坡带箕状断陷湖盆。

高邮凹陷古近系地层自下而上为阜宁组、戴南组、三垛组和盐城组。

其中阜宁组与下伏泰州组呈假整合- 整合接触, 与上覆戴南组呈假整合接触, 根据大套岩性组合自下而上分为 4 段( 表1 ) 。

珠江口盆地

珠江口盆地

珠江口盆地油气藏形成条件分析第一章区域地质概况1.1区域地质概况珠江口盆地是位于南海东北部的大陆边缘盆地(系指N12°以北的区域, 包括北部湾、莺歌海、琼东南、珠江口、台西及台西南和中建南、双峰及笔架等盆地),处于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及印度—澳大利亚板块三个洲际板块相互作用的特殊构造位置和特提斯构造域与太平洋构造域的混合叠置区[1]。

珠江口盆地其地理位置为E111°00′~118°00′,N18°30′~23°00′, 东西长约800 km, 南北宽约100 ~360 km , 海域面积为17.7×104km2。

为了适应油气勘探管理,中海油以E113°10′为界将珠江口盆地分为东、西2部分,即珠江口盆地西部珠三坳陷和神弧隆起, 珠江口盆地东部珠一坳陷和珠二坳陷以及东沙隆起和番禺低隆起。

该盆地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展大规模油气勘探以来,在北部裂陷带及中央隆起区已陆续勘探发现了20多个油气田, 且石油年产量保持在千万立方米以上,约占中海油在南海北部开采量的66%以上[1]。

图1珠江口盆地基本构造单元组成及裂陷带与隆起带展布(据傅宁等, 2007)1.2地层发育作为被动大陆裂谷盆地的珠江口盆地,与中国其他裂谷盆地一样具有下断、上坳的双层结构共性,在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运动后,本地区在中生代褶皱基地上共发育了九套地层,自下而上分别是:古近系神狐组、文昌组、恩平组和珠海组,新近系珠江组、韩江组、粤海组、万山组及第四系(图2),各地层发育的沉积环境差异,导致其地层发育的不同。

具体分述如下:1.神狐组(古新世一早始新世,65.0-49.OMa,Tg-T90)神狐组沉积于盆地裂陷初期,地层与燕山期花岗岩基底呈不整合接触,在珠一坳陷仅有局部地区钻遇到。

岩性为一套杂色含凝灰质砂岩夹紫红、棕褐色泥岩,沉积相为浅水湖泊相和火山岩相。

2.文昌组(中始新世,49.0-39.OMa,Tg-T80)文昌组沉积于盆地裂陷一幕,与下伏神狐组存在明显的岩性突变,在大部分地区直接超覆于前古近系基岩上,地层底界面为T90反射层;文昌组沉积末,由于珠琼二幕构造运动,断陷整体隆升,使文昌组上部地层遭受强烈剥蚀,顶面T80反射层具有全区不整合特征。

地质图说明书G

地质图说明书G

×××地质图说明书目录绪论……………………………概述第一章……………………………区域地质概况第二章…………………………....地层第三章……………………………岩浆岩第四章…………………………….变质岩第五章…………………………….构造第六章…………………………….矿产资源第七章…………………………….地质灾害第八章……………………………..构造发展史第九章……………………………..结束语绪论本工作地区为低山丘陵地段,主要河流有希力特河,敖尼尔河等,河流总体由西向东流动,第四纪河流冲积物沿河谷分布,形成该地区相对肥沃的土地,易于耕种。

本区的地质研究主要从地层,构造,岩浆岩,变质岩,矿产等方面进行,通过野外10条地质路线116个地质点的观察描述,完成了地质调查图件的编制工作。

主要工作量:完成地质编图100km2;绘制1:25000地质剖面1条(位置见地质图);完成地层柱状图1份;相关图例1套。

下面对该地区的地质内容分九章加以介绍。

第一章区域地质概况在本区出露有岩浆岩,火山岩,变质岩以及奥陶系,侏罗系和第四系的地层。

主要地层单元包括:奥陶系上统裸河组,侏罗系中统塔木兰沟组、侏罗系上统满克头鄂博组,更新系上统大黑沟组以及全新统的现代河流冲洪积物。

缺失泥盆系、志留系、石炭系、二叠系、白垩系。

各时代地层厚度差别较大,该区内主要以侏罗系火山岩地层为最厚,厚度约1700m。

其次为奥陶系的变质砂岩以及变质程度较低的板岩,厚度约为1000m,本区奥陶系和侏罗系出露面积最大。

本地区出露的侵入岩主要为海西期的花岗岩,主要分布在西部、西北部,岩体的展布与NE向断裂大致平行。

除侵入岩之外在本区大范围分布侏罗系的火山岩,岩性主要有玄武质安山岩、火山角砾岩、含角砾凝灰岩、岩屑角砾岩、流纹岩、晶屑凝灰岩等。

本地区的构造发育,主要为断裂构造,包括逆冲推覆构造,走滑断层,张性断裂等。

在本地区变质岩的出露也相对广泛,主要由奥陶系裸河组的变质细砂岩与泥质粉砂质板岩组成。

黄寨文字

黄寨文字

南宁市宾阳县黄寨水库大坝安全评价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工程编号:南机施勘字[2010]001勘察证号:203016-ky南宁市机械施工有限责任公司目录绪言 (1)第一章区域地质概况 (2)第一节测区所处构造位置 (2)第二节地形地貌 (2)第三节测区地质 (2)第四节测区构造与地震 (2)第五节水文地质条件 (3)第二章库区地质概况 (3)第三章工程区地质概况 (3)第一节地形地貌 (3)第二节地层岩性 (3)第三节地质构造与地震 (4)第四节水文地质条件 (4)第五节岩体风化特征 (4)第六节近坝库岸稳定性 (4)第四章大坝坝体填筑质量与评价 (5)第一节大坝浸润线位置及反滤排水情况 (5)第二节大坝填筑土特征 (5)第三节土工试验成果的统计及评价 (6)第四节大坝填筑土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 (9)第五节大坝体工程地质评价 (9)第一节坝基岩层特征 (9)第二节坝基和坝肩的处理及评价 (9)第三节坝基和坝肩岩土层的透水性指标及评价 (9)第四节坝基和坝肩岩土层物理力学指标 (10)第五节坝基和坝肩岩土层物理力学指标建议值 (10)第六节坝基和坝肩工程地质评价 (11)第六章溢洪道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 (11)第一节地形地貌 (11)第二节地层岩性 (11)第三节水文地质条件 (11)第四节物理力学参数 (11)第五节工程地质评价 (12)第七章输水建筑物工程地质条件与评价 (12)第八章结论及建议 (12)附图:1.区域地质图1:50000 (1张)2.工程区工程地质图及钻孔位置平面图(1张)3.地质剖面图(2张)4.柱状图(5张)附表:1.土工试验成果报告(1张)2.单轴饱和抗压试验表(1张)绪言黄寨水库位于宾阳县四镇乡风荷村黄寨屯,于1957年10月动工兴建,1958年3月竣工,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养殖为一体的小(1)型水库。

水库集雨面积为5.2km2,原设计总库容为663万m3,设计灌溉面积为6200亩,实际灌溉面积为6100亩,枢纽主要建筑物有大坝、溢洪道和放水涵管等,水库工程等级为Ⅳ等,主要建筑级别为4级;水库垮坝影响下游人口为6000人,耕地9000亩。

山东省区域地质概况

山东省区域地质概况

山东省区域地质概况2009-3-171 自然地理简况山东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的东北段,地处黄河下游,介于东经114°47′30″~122°42′18″、北纬34°22′54″~38°27′00″之间。

境域包括半岛和内陆两部分。

胶东半岛突出于渤海和黄海之间,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隔海相望,北隔渤海海峡与辽东半岛相对;内陆部分自北向南与河北、河南、安徽、江苏四省接壤。

全境南北最宽处约420km,东西最远距离约700km,陆地总面积约15.71万km2。

全省分划为17个地级行政区,下辖139个县级行政区。

自然地理是地质构造格局的基本反应,地质构造格局控制自然地理的发展。

现代山东省自然地理特征,是自然界长期发展中经受了多种内、外力地质作用综合结果的反映,尤其是新近纪中新世以来板块构造发展演化的结果。

山东省位于我国地势划分中的第三大阶梯中,海拔高度除一小部分山地超过千米以外,大部分山地丘陵都在500m左右,地势起伏较小,相对高度多为200~350m,坡度在20°以下。

境内中部山地隆起,东部、南部丘陵起伏,西南、西北低洼平坦,形成了以山地丘陵为骨架,平原盆地交错环列其间的地形大势。

泰山雄踞中部,主峰海拔1532.7m,为省内最高点;最低处是黄河三角洲,海拔2至10米。

境内山地丘陵区约占全省总面积的34.34%,平原盆地区约占64.59%;河流湖泊区约占1.07%。

按照地形的空间分布特征,可将全省分为鲁中南山地丘陵区、鲁东丘陵区和鲁西北-鲁西南平原区三大地貌分区。

按照地理位置,鲁中南山地丘陵区可称为鲁中南地区,鲁西北-鲁西南平原区由鲁西北地区和鲁西南地区组成(二者以位于山东与河南分界处的黄河段为界),它们统称为鲁西地区;鲁东丘陵区可称为鲁东地区(或胶东地区),由鲁东北(胶西北)地区和鲁东南地区组成,二者大致以牟平——即墨和青岛——五莲一线为界,鲁东南地区包括威海地区(牟平——即墨线以东)和日照地区(青岛——五莲线以南)两个地理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研究区概况第一节区域地质概况一、区域构造特征溱潼凹陷位于江苏省中部的苏北盆地,行政区划属江苏省姜堰市、泰州市、兴化市、东台市、江都市的部分地区。

构造上属于苏北~南黄海盆地东台坳陷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三级构造单元),位于东台坳陷区吴堡低凸起与泰州凸起之间,整体呈北东东向展布(图1-1-1)。

北以吴堡~博镇断裂为界,东南部与泰州凸起以断层相接,西连江都隆起,东接梁垛低凸起,西北部与吴堡低凸起以斜坡相连,东北方向较开阔,过梁垛与白驹凹陷、海安凹陷相连,西南部较狭窄,是凹陷的收敛部位。

面积约1200km2,新生界最大厚度约6000m。

溱潼凹陷是一个在新生代拉张背景下形成的典型的南断北超的箕状凹陷,下第三系为南断北超、南深北浅的半地堑盆地结构,其上发育上第三系、第四系坳陷。

图1-1-1 溱潼凹陷区域构造图(据华东石油局,2002,简化)溱潼凹陷自南向北划分为断阶带、深凹带、斜坡带三个构造带,其中斜坡带又可分为内斜坡带、坡垒带和外斜坡带(图1-1-2)。

南部断阶带西南起姜小庄,东北至小凡庄,全长约60km,整体走向北东,部分被近东西向(个别为近南北向)断层错断。

南部断阶带断裂系统十分发育,除有控制凹陷边界的大断层(Ⅱ级断裂)外,尚发育有次一级控制着构造和地层沉积特征的主干断层(Ⅲ级断裂),在平面上断裂走向大都以北东东向为主,少部分为北东向。

主干断层断距1000~2000m,剖面上表现为同沉积断层,在纵向上断开阜三段或阜一段,甚至泰一段。

沿主干断层往往发育一系列同向北掉的次级正断层,断距小于500m,形成阶状结构,局部断层断距在40~200m,断层垂直断距在平面上具有两头小,中间大的特点,在阜宁组内断层上陡下缓,最大水平断距4000m以上。

根据阶状结构的发育特征,可分成东段、中段和西段,自西向东分布有莫庄、祝庄、草舍和红庄四个断块体。

在断阶带东段次级断层不甚发育,主要为一阶结构,主干断层下降盘发育有次一级羽状断裂,组成数个墙角状断块构造,已发现溪南庄油田和红庄油(气)田。

中段是断阶带最复杂的断块,因次级断层的发育造成二阶甚至三阶状结构,沿次级断裂派生出来的断层极为发育,由此形成多个局部构造,在此段的高断阶上地层遭剥蚀程度较高,目前已发现草舍、陶思庄、角墩子、储家楼、洲城、祝庄、淤溪等7个油田。

西段主要为三阶结构,勘探程度相对较低。

图1-1-2 溱潼凹陷南北向剖面图深凹带沿港口-储家楼-时堰一线发育,其轴线与断层平行,在凹陷内发育北西向构造高点带,其中规模较大的有草舍-戴南-史家堡构造高点带,将深凹带分为时堰、储家楼两个深凹。

深凹带内新生代地层发育齐全,厚度在5500m以上,历次构造运动表现不明显。

北西向展布的负向构造带与各凹陷叠加地区是油气生成最主要地区,这种负向构造带与各凹陷叠加地区是油气生成最主要的地区,而且叠加作用加剧了各凹陷的沉积沉降,使这些交汇地区的生油岩厚度变大,埋藏加深,母质变好,温度、压力加大,生油气强度增高,成为油气生成的最主要地区。

该带又是整个溱潼凹陷的油源所在地。

各深凹的深浅、大小与断阶的规模呈正相关,轴向与主干断层平行。

且深凹的位置多发育于断阶带两组不同方向断层的结合部。

两深凹之间发育有构造高带。

斜坡带位于叶甸、边城、史家堡一线以北,可分为内斜坡带、坡垒带、外斜坡带。

内斜坡带为斜坡带靠临深凹带的部分,发育一系列向深凹方向下掉的南掉正断层,下构造层地层在该带北部具逐渐减薄的趋势,而戴南组则在该带减薄甚至尖灭,已发现戴南、台南、兴圩、草殷4个油田。

坡垒带是为一普遍发育两条倾向相反的同生构造高带,具有垒状结构特征,但组成坡垒带的断层并非连续分布,该带戴南组基本缺失,下构造层地层埋藏相对较浅,是下构造层的有利成藏区,已发现茅山油田。

外斜坡带发育一系列反向正断层,除戴南组外,阜宁组也有部分缺失,已发现殷庄油田。

按断裂对不同构造单元的控制作用,规模的大小及形成时间,苏北盆地内的断层分为四个级别。

Ⅰ级断层为控制盆地边界断裂;Ⅱ级断层是控制隆起与坳陷、凸起与凹陷边界断层或凹陷内有相当规模,能控制地层沉积的断层。

该断层形成时间早(在仪征运动已有活动),活动时间长,断距大(一般600 m~1500m),延伸长,一般超过40km,断面上陡下缓,呈犁式形状;Ⅲ级断层为凹陷内部控制沉积分带的断层,其规模较大,一般延伸10~30km,断距100~500m,断层形成期为吴堡、三垛期,仅在新生界内部发生,对油气的分带聚集起明显控制作用;Ⅳ级断层为凹陷内部的小断层,延伸不过10km,断距约100m,对油气成藏起控制作用(中国石化集团新星公司华东分公司,2002)。

溱潼凹陷断裂系统十分发育,既分布有有控制凹陷边界的Ⅱ级断裂,还分布大量控制构造特征和地层的沉积、剥蚀的Ⅲ级断裂(主干断层),断层走向以北东向和近东西向为主,如断阶带上的分支断层及控制坡垒带形成的南掉或北掉断层等。

凹陷内的局部断层断距在40 m~200m,它们把凹陷分割成形状各异的断块构造,这些断层一般从吴堡运动开始发育,三垛运动时期最为活跃。

在平面上断裂走向大都以北东东向为主,少部分为北东向。

在纵向上断开阜三段或阜一段,甚至泰一段,其侧向就自然被阜四段、阜二段、泰二段界岩,这类断层可以较好地控制油气的分区、侧向运移和聚集,亦称为控油断层(中国石化集团新星公司华东分公司,2002)。

苏北盆地是在经历了前扬子板块、稳定地台和西太平洋活动边缘等阶段后发展起来的一个以第三系为主体的陆相含油气盆地。

新生代以来,整个苏北盆地受到近水平右旋扭力的作用(张渝昌,1980),盆地内坳陷呈现雁行排列特征。

溱潼凹陷主要受拉张作用影响,其拉张方向与凹陷长轴方向基本垂直。

主要经历了仪征、吴堡、三垛三次构造运动,这三次构造运动形成了盆地早期断陷(湖盆扩张期)—晚期断陷(湖盆收缩期)—坳陷期三个沉积发展演化史。

仪征运动(89.2~68.1Ma)是发生在晚白垩世(早第三纪)泰州组沉积前的一次规模较大的奠定苏北盆地基础的重要事件,该事件后,盆地进入了早期断陷发展期(E1t-E f),泰州组沉积后,在拉张应力下作用下,边界断层F1沿推覆断面拆离,形成箕状断陷雏形(图1-1-3A)。

在高低不平的地貌上,水侵自东向西,湖面由小到大,水体由浅到深的波浪式的发展过程,沉积了一套以暗色泥岩为主的湖相生油岩系建造,该层系通常称为第一(下)构造层。

吴堡事件(68.1~47.8Ma)是吴堡运动末幕最重要的事件,发生在阜宁组沉积后,使统一的凹陷沉积的盆地解体,转入以盆地内各凹陷为主体的充填式的晚期断陷期沉积,该事件主要表现为以断裂升降为主及对下伏地层的剥蚀,形成北东向为主的一系列南断北翘的凹陷,因此,上覆戴南组、三垛组称为第二(中)构造层。

吴堡运动期以断裂拉张活动为主,并伴有轻度褶皱,由于边界F1活动加剧,水平剪切应力和拉张应力聚集到一定程度后发生剪切断裂,派生出F2断层,形成向凹陷陷落的断阶,其发生和发展方向受F1断层控制;除边界断层F1和F2的活动外,由于顺层剪切力与底部拉张力和阜宁组同沉积的重力作用,在断块内产生了与边界断层倾向相同或相反的剪应力,导致剪切破裂而发展成4组与边界断层倾向同向,2组与边界断层倾向相反的调节正断层(图1-1-3B);沉降中心也随之向边界断层方向迁移。

在拉张沉降的同时,基底隆起块体发生掀斜,北斜坡逐渐抬升,吴堡低凸起显露,箕状断陷构造格局形成。

图1-1-3 苏北溱潼凹陷应力演化模拟图(据施泽进,1994修编)三垛事件(47.8~29.4Ma),三垛运动期随着沉降、沉积和断裂变形及伴随的大规模岩浆运动,加剧了边界断裂的活动,派生出边界分支断层F3,沉降中心再次向边界断裂方向迁移(图1-1-3C)。

经历了长时间的沉积间断和剥蚀,结束以后,断陷盆地转入了稳定的坳陷期沉积,三垛事件后的上第三系盐城组及第四系东台组沉积地层称为第三(上)构造层,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该构造层以河流—泛滥平原相沉积为主,总体上具有东厚西薄的沉积特点。

该沉积时期构造断裂活动趋于停止,因此对油气的保存有重要的意义。

晚第三纪到第四纪,已完全进入了坳陷发展阶段,边界断裂基本不活动,盐城组和东台组沉积覆盖全区(图1-1-3D)。

据施泽进等(1994,1996),溱潼凹陷断陷活动具有明显的分区性。

断陷西部受通杨隆起推覆山带、泰州凸起和吴堡低凸起三面挟持,边界断裂活动较弱,断陷狭窄,拉伸绝对量小,以二阶断阶结构为主,内部调节断层少且均为正向正断层,地层也不齐全。

断陷中部开阔,地层齐全,沉积厚度大,覆盖面广,边界断裂活动强,持续时间长,拉伸量大,断阶以三阶结构为主;沉降中心随多条正、反向调节断层组成的地堑向边界断层迁移,并控制沉积。

断陷东部狭窄,边界断裂活动强,火山活动频繁,构造复杂,拉伸绝对量小,以二阶断阶结构为主,随重力蠕动滑移,形成向边界断层方向迁移的边缘地堑和反向调节断层。

仪征运动、吴堡运动、三垛运动这三次新生代以来的主要构造运动控制着整个凹陷从断陷形成、发展、消亡及向坳陷转化的全部过程,并构成了三个次一级的断坳转化过程,将新生代地层划分为三大构造层。

如表1-1-1所示,其中下构造层为古新统泰州组、阜宁组;中构造层为始新-渐新统戴南组、三垛组组合,由于该构造层直接覆盖在生油系第一构造层之上,其沉积范围,沉积厚度及沉积的岩性直接控制下覆生油岩系的有机质保存和有机质的持续演化,同时他们又是油气的重要储集场所。

上构造层为中-上新统盐城组及第四纪东台群组合,他们对盆地的生、储、盖组合和油气分布规律分别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施泽进等,1994)。

表1-1-1 苏北新生代盆地断坳发展关系(据施泽进,1994)二、地层与生油层的分布特征溱潼凹陷自下而上可分为白垩系浦口组(K2p)、赤山组(K2c),下第三系泰州组(E1t)、阜宁组[包括阜一段(E1f1)、阜二段(E1f2)、阜三段(E1f3)、阜四段(E1f4)],戴南组[包括戴一段(E2d1)、戴二段(E2d2)],三垛组[包括垛一段(E2s1)、垛二段(E2s2)],上第三系盐城组[包括盐一段(Ny1)、盐二段(Ny2)]及第四系东台组(Qd)(表1-1-2),最大厚度约5800m。

凹陷内共发育6套烃源岩层,自上而下分别为戴南组一段、阜宁组四、三、二、一段和泰州组。

其中阜四段(上部)、阜二段和泰二段(下部)分布有优质烃源岩,阜一段为较好的烃源岩,戴一段和阜三段为差的烃源岩。

溱潼凹陷烃源岩主要以深灰色—灰黑色泥岩为主,累计厚度1500m。

戴南组(E2d)分上、下二段,主要岩性为粉、细砂岩和棕红色泥岩组成,部分地区有薄层湖相的暗色泥岩,厚约0~100m。

阜二、阜四段是水进型沉积,具分布范围广、暗色泥岩厚度大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