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三大改造的知识点
历史三大改造知识点

历史三大改造知识点一、知识概述“历史三大改造”①基本定义:三大改造就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简单说,就是把之前那种个体的、私有制的生产方式改成集体的、公有制的,这样就符合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啦。
好比一家人做小生意是自己干自己赚(私有制),现在变成集体一块干大家一起分(公有制)。
②重要程度:在历史学科里可太重要了。
它标志着我国基本上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了。
这就像是打地基,对之后咱们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有着根本意义的奠基作用。
③前置知识:得先知道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经济情况,比如那时候有个体农民经济、手工业经济,还有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而且得了解社会主义的基本概念,知道公有制、私有制啥区别,像公有制就是大家的财产一起用,私有制就是自个儿的财产自个儿管这种简单的区别。
④应用价值:从实际讲,三大改造完成后,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局面有利于国家的计划经济发展。
国家能更有效地调配资源生产啥的。
今儿个的企业有国企、央企靠国家调配,一定程度上就有那时的影子。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三大改造在新中国经济发展的板块里可是超级重要的内容。
在从新中国建立到社会主义建设起步阶段,这是经济制度变革的核心事件。
②关联知识: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有关联。
土地改革让农民有了地,三大改造就是让农民这种小个体经济变成集体所有制经济,也是生产关系进一步变革发展。
还和后面的“一五”计划息息相关,三大改造奠定了所有制基础,“一五”计划重点在工业建设,二者共同推动新中国初期的发展。
③重难点分析:- 掌握难度:对当时具体政策和实施方式理解有点难。
比如对农业改造的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各个阶段具体咋样发展,涉及很多细节,容易乱。
- 关键点:抓住每个改造过程中的主导变革方向和群众参与的方式比较重要。
像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中的公私合营模式,是和平过渡的创举,理解这种和平赎买政策实施的内涵就关键。
高中历史知识点必修二总结

高中历史知识点必修二总结知识和能力是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要注意有扎实的基础,要注意复习和巩固,不能急于求成。
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历史知识点必修二,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高中历史知识点必修二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课)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3)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
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
牛耕是我国农用动力上的一次革命。
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
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精耕细作,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第二课)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了解古代中国在冶金术、制瓷业、丝织业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
2.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利鼓风冶铁。
3.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5.宋代江西的景德镇,到元代发展为全国制瓷中心,明清时是全国的瓷都。
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出彩瓷;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
7.明清时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机构复杂精密。
(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1、了解“市”的形成和发展(1)西汉: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长安城东西有市。
设官员管理(市长或市令),按时开市闭市。
(2)隋唐:长安城有市和坊,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
(3)宋朝:市与坊的界限逐渐打破,店铺随处可设,且早晚都可经营2、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的商帮:(4)西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著名商业中心(5)隋唐黄河流域长安、洛阳;长江流域扬州、益州,成为繁华的商业城市;广州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中历史必修⼆知识点总结知识能够被获得,并且因为它的本质,知识总是局部的,它永远都不是完整的,所以,⼀切源于知识的⾏动也都是局部的、不完整的。
下⾯给⼤家分享⼀些关于⾼中历史必修⼆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中历史必修⼆知识点1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20世纪50年代⾄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及经验教训(1)过渡时期总路线①核⼼内容“⼀化三改”:社会主义⼯业化和对农业、⼿⼯业、资本主义⼯商业的改造(2)社会主义⼯业化的开端①实施:⼀五计划(1953—1957年)②主要内容:优先发展重⼯业,处理好农、轻、重等关系③成果:“⼀五计划”成果图④意义:初步建成了独⽴的⼯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业布局,社会主义⼯业化全⾯展开。
(3)三⼤改造:1956年底,完成对农业、⼿⼯业和资本主义⼯商业的改造标志:⽣产资料的公有,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计划经济建⽴。
为⼯业化开辟道路。
(4)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①中共⼋⼤:(1956年)分析了社会主要⽭盾和当前的主要任务。
②作⽤: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
③左倾错误:表现:1958年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8年的⼤跃进运动(以⼤炼钢铁为中⼼)和⼈民公社化运动(以“⼀⼤⼆公”为特点)特征:⾼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危害:造成国民经济⽐例严重失调;严重破坏⽣态环境;挫伤⼈民的⽣产积极性;1959—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
④纠“左”举措:1960年,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的⼋字⽅针。
到1962年底,国民经济开始好转。
⑤时间:1966——1976年原因:“左”倾错误恶性膨胀的结果表现:严重⼲扰和破坏国民经济建设,⼈民⽣活⽔平长期在低⽔平线上徘徊。
⑥教训:要实事求是,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盾是⼈民⽇益增长的物质⽂化需要同落后⽣产⼒的⽭盾;要以经济建设为中⼼;保持必要的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发展经济要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不可⽚⾯追求⾼速度;⽣产关系的调整要与⽣产⼒⽔平相适应。
三大改造知识点历史高一

三大改造知识点历史高一尽管历史是一门繁琐而缓慢的学科,但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历史知识的学习仍然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特别是在高一阶段,学生们将接触到许多重要的历史知识点,其中包括三大改造的历史事件。
本文将围绕这三大改造进行论述,并进行一些深入的探讨。
1. 农业革命农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重要转折点。
在远古时代,人类主要以采集和狩猎为生。
然而,随着种植和畜牧业的出现,人类开始过上定居的生活,这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农业革命以农作物的种植和畜牧业的发展为特征。
通过种植粮食,人类开始生产足够的食物来满足更多的人口需求。
这导致了农业社会的出现,也为后来的文明社会奠定了基础。
农业革命的影响是深远的。
首先,它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人们不再需要为了食物而四处寻找,而是可以在一个地方定居下来。
这种定居生活培养了社会组织和分工合作的观念。
农业革命还创造了农业产业和交易网络,人类可以通过交换农产品来获取其他所需的物品。
2. 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二次重大的转变。
它标志着从手工业到机械化生产的转变。
工业革命始于18世纪的英国,并迅速传播到其他国家。
它以机器的发明和工厂的兴起为特征。
工业革命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改变。
工业革命对于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
首先,它引发了城市化的浪潮。
工厂需要大量劳动力,这导致了农民向城市迁移,从而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城市聚集现象。
这种城市化带来了新的社会问题,如拥挤、贫困和社会不公等。
此外,工业革命也加速了科技的发展,催生了许多重要的发明与创新,如蒸汽机、电力、石油等。
这些发明推动了交通、通讯和制造业的革新。
3. 信息革命信息革命是近代历史的重要事件之一。
它标志着从人类历史上的工业化时代向信息时代的过渡。
信息革命以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展为特征。
信息革命带来了全球信息的快速传递、存储和加工能力。
信息革命对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
首先,它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
过去,人们需要购买书籍或去图书馆寻找信息,而现在只需在互联网上搜索,便可获得海量的信息。
三大改造知识点精品整理

三大改造:1953-1956,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第二次历史性巨变)1956.9,中共八大,北京(全国执政以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人大,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良好开端)。
重申中共和各名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健全国家法制,党和政府的活动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1965.11,上海《文汇报》,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文化大革命导火线,左倾)文化大革命1966-1976指挥机构:中央文化革命小组影响①红卫兵运动中疯狂的个人崇拜严重冲击民主制度,造成社会动荡不安②各地革命委员会的建立是国家政体建设的一次重大倒退,非法夺权导致党政领导机关陷于瘫痪,整个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③公民基本人权遭到肆意践踏,宪法遭破坏,民主法制遭践踏④人大制遭破坏,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摧残文化大革命是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各族人民带来灾难的内乱。
1978.1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保障人民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思想。
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对党的建设的最大贡献),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政治路线),改革开放,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1980邓小平,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
1980.8,全国人大五届三次会议,北京,国家领导体制改革,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1982.11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82宪法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的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高中历史知识点汇总

高中历史知识点汇总一、中国古代史1. 夏商周时期政治: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经济:井田制、青铜铸造业发达文化:甲骨文、金文2.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诸侯争霸、各国变法经济:铁犁牛耕出现、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文化:百家争鸣3. 秦汉时期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巩固(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推恩令等)经济:统一货币、度量衡,重农抑商政策文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4.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政权更迭频繁、民族融合加强经济:江南经济得到开发文化:书法、绘画艺术繁荣5. 隋唐时期政治: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经济:曲辕犁、筒车、经济重心南移文化:诗歌繁荣6. 宋元时期政治:加强中央集权(宋朝分割相权、元朝行省制度)经济:商业繁荣(市坊界限打破、出现纸币)文化:宋词、元曲、科技发达(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应用于航海)7. 明清时期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但发展缓慢;闭关锁国政策文化:小说繁荣二、中国近代史1. 鸦片战争原因: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结果: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 太平天国运动背景:阶级矛盾激化纲领:《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3. 洋务运动目的:师夷长技以自强,维护清朝统治内容: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建立新式海军、创办新式学堂等4. 甲午中日战争原因:日本侵略扩张结果: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5. 戊戌变法背景:民族危机加深主张:变法图强,实行君主立宪6. 义和团运动口号:“扶清灭洋”7.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结果: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8. 辛亥革命指导思想:三民主义结果: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9. 新文化运动口号:“民主”“科学”内容: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10. 五四运动性质: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11.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中共一大的召开12. 国民大革命国共合作北伐战争13. 国共十年对峙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土地革命红军长征14. 抗日战争日本侵华罪行全民族抗战抗战胜利的意义15. 解放战争战略防御、战略反攻、战略决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三、中国现代史1. 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2. 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制度3. “一五”计划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4. 三大改造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5.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严重失误6. 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7. 改革开放农村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四、世界古代史1. 古代希腊罗马文明希腊城邦制度雅典民主政治罗马法2. 古代东方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五、世界近代史1. 新航路开辟原因、过程、影响2. 文艺复兴核心思想、代表人物及作品3. 宗教改革马丁·路德宗教改革4.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背景、过程、结果5. 美国独立战争原因、过程、意义6. 法国大革命原因、过程、影响7. 工业革命兴起、成果、影响8.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共产党宣言》9. 11 年俄国农奴制改革背景、内容、影响10. 美国内战原因、过程、意义11. 日本明治维新背景、内容、影响六、世界现代史1. 第一次世界大战原因、过程、影响2. 俄国十月革命背景、过程、意义3.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4. 罗斯福新政背景、内容、影响5. 第二次世界大战原因、过程、影响6.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福利国家制度7. 战后苏联的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8. 冷战表现、影响9.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经济全球化的原因、表现、影响区域经济集团化(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等)10. 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两极格局的形成与瓦解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三大改造相关知识

三大改造,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
改造的路线是: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要实现“一化三改”。
“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就是要发展生产力。
“三改”即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其中对农业、手工业实行合作化,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
一、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农业改造的主要路线为通过合作化道路,把农民个体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
1953年,中国农村开始了互助合作运动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1956年底,基本实现了农业合作化。
大概过程为:互助小组→初级社→高级社。
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手工业改造的主要路线为通过合作化道路,把个体手工业转变为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
1953年,改造采取合作化的形式和逐步过渡的步骤,从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再发展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1956年底,基本上完成了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大概过程为:生产小组→生产合作社。
三、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主要路线为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经济。
1954年至1956年底,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对资产阶级采取赎买政策。
然后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形式,逐步将其改造成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而且将所有制改造与人的改造相结合,努力使剥削者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大概内容为:公私合营,赎买政策。
四、三大改造的意义1.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极大地促进了工、农、商业的社会变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2.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3.政治上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4.经济上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我国基本确立;5.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6.新民主主义社会阶段结束,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7.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结束。
有关高一历史必背知识点总结

有关高一历史必背知识点总结高中学习容量大,不但要掌握目前的知识,还要把高中的知识与初中的知识溶为一体才能学好。
在读书、听课、研习、总结这四个环节都比初中的学习有更高的要求。
为了方便大家学习借鉴,下面小编精心准备了高一历史必背知识点总结内容,欢迎使用学习!高一历史必背知识点总结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49—1956年)1.过渡时期(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1)总路线和总任务:一化三改造(国家工业化,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特点:①时间的长期性。
②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同时并举。
③“一化”为主体,“三改”为两翼。
“三改”实质是变革生产关系,将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一化主要表现为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的实施。
2.三大改造(1953—1956年)(1)过程: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A、形式:国家资本主义B、政策:和平赎买。
对农业、手工业改造:农业生产合作社与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形式。
(2)历史意义:A、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B、是中国历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3)局限性:后期工作急躁和粗糙。
二、中共八大A、时间:1956年B、内容:(1)指出国内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的矛盾;(2)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任务就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提出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朝气经济建设方针。
C、意义: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是对我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的探索。
三、错误探索表现:A、“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原因: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思想指导。
影响:使“左”倾错误(主要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B、“_”对经济建设的破坏:使正常的生产和社会秩序出现严重混乱;失去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三大改造的知识点
三大改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三个行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历史三大改造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历史三大改造的知识
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1、农业合作化原因:分散经营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农民也有进行互助合作的要求
2、方式: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开始实行自愿互利的原则。
先后经历了由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三个阶段
3、结果: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
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4、手工业合作化: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6年,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二、公私合营
1、工商业改造方式:从1954年开始,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为企业的公私合营。
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
2、结果:1956年初,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3
、赎买政策: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即按全行业公私合营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定息。
这种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4、三大改造结果: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5、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6、意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7、缺点: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高中历史三大改造同步练习
1、三大改造后,我国农村的主要生产组织形式是( )
A.互助组
B.家庭个体劳动
C.农业合作社
D.人民公社化
2、下列关于手工业改造的说法,你认为正确的是( )
A.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推动了农业合作化运动
B.1955年,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C.1956年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D.国家通过赎买政策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3、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实现了和平过渡的创举是( )
A.实行赎买政策
B.成立生产合作社
C.建立人民公社
D.实行“一国两制”
4、同仁堂是我国有着300多年历史的中药名牌老店。
1954年进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时,它走的道路是( )
A.建立生产合作社
B.实行公私合营
C.由国家没收管理
D.由国家赎买接手
5、我国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指的是( )
①农业②交通运输业③资本主义工商业④手工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6、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7、1956年底,“手工业中许多好的东西不要搞掉了,王麻子、张小泉的剪刀一万年也不要搞掉,我们民族好的东西,搞掉了的,一定要来一个恢复。
”此话针对的问题是( )
A.土地改革中的急于求成
B.三大改造中的过急过粗
C.“大跃进”时期的浮夸风
D.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共产”风
8、抚州市某地有一社区叫作“豆腐社”,当地老人说这是当年按国家政策,将从事豆腐制作加工的手工业者组织在一起,建立了“豆腐生产合作社”而得名。
这一名称最早可能出现在( )
A.土地改革时期
B.三大改造时期
C.人民公社化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9、1956年,一位中国诗人写道:“请看,中国张开了翅膀——银亮的翅膀!万里的远航!在清朗的日子闪射着辉煌的阳光!”该诗句表达了( )
A.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做主的欢乐
B.三大改造胜利完成后的欣喜
C.“大跃进”运动开始初期的信心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改受生严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务,现在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完成了。
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
——刘少奇
(1)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史实?
(2)材料一图二所反映的史实中,党和国家创造性地实行了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有什么作用?
(3)材料二中“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务”是何时完成的?这一历史任务的完成有什么标志性意义?
参考答案:
1、D
2、B
3、D
4、C
5、A
6、C
7、(1)1953年重工业
(2)工业: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以上三选一即可。
交通: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以上三选一即可。
三大改造的历史意义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1)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能够比较顺利地实现消灭私有制这样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但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并且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而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这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2)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我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几千年来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剥削制度基本上被消灭,社会主义经济成了国民经济中的主导成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
它与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确立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一起,完成了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以新的经验和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4)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大大解放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促进了生产
力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
这是中国从古未有的人民革命的大胜利,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前提,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