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改造知识点历史高一
第5课 三大改造

14.1945年殷氏夫妇创办糕点厂,新中国成立后生意兴旺。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殷氏夫妇最有可能的状况是
(D
)
A.继续经营,并开始把利润的大部分上缴国家
B.继续经营,并开始把利润的小部分上缴国家
C.不能继续经营,糕点厂被国家没收
D.不能继续经营,但可以以此获得部分收益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回答,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为解决“一些新的矛盾” 所采取的措施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措施的实质。
措施:进行三大改造(或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 主义改造)。实质: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了生 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
材料二 1956年,私营企业家积极配合了政府的决 策,其中,北方的代表人物是乐松生,他是百年药号同 仁堂的总经理,南方的领头者则是上海申新公司的荣毅 仁,一时人称“北乐南荣”。——《跌荡一百年》
材料一 1953年以来,我国社会生活中出现和积累了一些新的矛盾…… 在农村,主要是土改后农民分散落后的个体经济难以满足国家工业化建设 的需要。手工业经济分散,劳动分散,劳动生产率低……在城市私营工商 业中也有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消极方面……使党不得不考虑加紧和扩大农业、 手工业生产领域的互助合作运动和城市限制资本的措施。——中央党史研 究室《中国共产党七十年》
2.三大改造的实质是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赎买政策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课后提升
知识点1 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1.(青海中考)20世纪50年代,我国通过“一化三改”创造性
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其中,
“三改”是指对哪三个方面的改造( C )
①农业 ②工业 ③交通业 ④手工业 ⑤资本主义工商业
历史授课三大改造(精美PPT带动画)

集体土地所有制 生产合作社 单位是生产队。把劳动力,土地,耕
公有制
畜,农具固定给生产队使用。
②初级农业
在互助组基础上的集体经济组织。特点
是土地入股,耕畜、农具作价入社,由
生产合作社 合作社统一经营,按劳分配
①农业 互助组
一般由几户至十几户组成, 共同劳动、分散经营,一定
程度提高劳动生产率,所有 物资仍归私人。
第1部分
农业、手工业 的社会主义改造
土改后农民面临的困难:
①农民缺乏生产工具和资金 ②一家一户难以解决水利问题 ③难以抵御自然灾害, ④不能合理的使用耕地 ⑤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
1.原因: (1)分散的个体经营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 (2)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3)农民也有进行互助合作的要求。
全行业公私合营: 采取定息制度:十年内每年由国家按照企业合 营 时 核 定 的 私 股 额 , 给 股 息 , 年 息 为 5% , 1966年9月,定息年限期满,公私合营企业最 后转变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
国家 工商业得到了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工 人
改善了劳动条 件,拥有了保 障,提高了生
社会主义制度的 基本特征:实行 公有制、实行人
民当家做主
3.三大改造的局限性 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
拓展延伸
近、现代改变中国社会性质的历史事件?
中国的社会性质在近现代发生了三次变化: ①1840年,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后,中国由封建社会进入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②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成立,中国由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进入 新民主主义社会 ,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
三大改造的历史意义和主要内容

三大改造的历史意义和主要内容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三个行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大改造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从此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大改造的历史意义1956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从此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大改造的实质是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从1951年12月开始,党中央颁发了一系列的决议,规定了我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到1956年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在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三阶段后基本完成,全国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达96.3%。
通过合作化道路,把农民个体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理论和实践。
1953年春,中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获得土地的农民有着极大的生产积极性,但分散、脆弱的农业个体经济既不能满足工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又有两极分化的危险。
中国共产党当时认为只有组织起来互助合作,才能发展生产,共同富裕。
1953年,先后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和《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合作社的决议》,中国农村开始了互助合作运动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到1956年底,基本实现了农业合作化。
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从1953年起,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导下,决定逐步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改造采取合作化的形式和逐步过渡的步骤,从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再发展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1956年底参加手工业合作组织的人数已占全国手工业从业人数的91.7%,基本上完成了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和实践。
三大改造知识点精品整理

三大改造:1953-1956,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第二次历史性巨变)1956.9,中共八大,北京(全国执政以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人大,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良好开端)。
重申中共和各名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健全国家法制,党和政府的活动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1965.11,上海《文汇报》,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文化大革命导火线,左倾)文化大革命1966-1976指挥机构:中央文化革命小组影响①红卫兵运动中疯狂的个人崇拜严重冲击民主制度,造成社会动荡不安②各地革命委员会的建立是国家政体建设的一次重大倒退,非法夺权导致党政领导机关陷于瘫痪,整个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③公民基本人权遭到肆意践踏,宪法遭破坏,民主法制遭践踏④人大制遭破坏,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摧残文化大革命是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各族人民带来灾难的内乱。
1978.1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保障人民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思想。
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对党的建设的最大贡献),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政治路线),改革开放,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1980邓小平,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
1980.8,全国人大五届三次会议,北京,国家领导体制改革,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1982.11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82宪法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的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人教部编版ppt历史三大改造ppt教学课件(优选)

8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采取的
措施是D:
①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 ②让农民以家庭为单位独立生产 ③引导农民参加生产合作社 ④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学习目标:1.知道三大改造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9.右图是一本连环画的封面,该书讲述了 孙家庄农民孙志刚的故事,图中的“社” 指的是( ) A.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 B.公私合营的生产组织 C.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 D.包产到组的生产组织
公私合营:所谓公私合营是我国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 主义改造的形式,即国家垄断(收购)资本主义,将生产资料 收归国有。
它是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形式。
1954年
公私合营
1956年初,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和平赎买
担心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
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这实现了 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
10.剪纸艺术传达着人们美好的情感, 美化着 人们的 生活, 而且能 够填补 创作者 精神上 的空缺 ,使沉 浸于艺 术中的 人们忘 掉一切 烦恼。 或许这 便是它 能在民 间顽强 地生长 ,延续 至今而 生命力 旺盛不 衰的原 因吧。
感谢观看,欢迎指导!
•
8.正是在大米的哺育下,中国南方地 区出现 了加速 度的文 明发展 轨迹。 河姆渡 文化之 后,杭 嘉湖地 区兴盛 起来的 良渚文 化,在 东亚大 陆率先 迈上了 文明社 会的台 阶,成 熟发达 的稻作 农业是 其依赖 的社会 经济基 础。
•
9.考查对文章内容信息的筛选有效信 息的能 力。这 类试题 ,首先 要明确 信息筛 选的方 向,即 挑选的 范围和 标准, 其次要 对原文 语句进 行加工 ,用凝 练的语 言来作 答。
三大改造相关知识

三大改造,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
改造的路线是: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要实现“一化三改”。
“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就是要发展生产力。
“三改”即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其中对农业、手工业实行合作化,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
一、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农业改造的主要路线为通过合作化道路,把农民个体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
1953年,中国农村开始了互助合作运动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1956年底,基本实现了农业合作化。
大概过程为:互助小组→初级社→高级社。
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手工业改造的主要路线为通过合作化道路,把个体手工业转变为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
1953年,改造采取合作化的形式和逐步过渡的步骤,从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再发展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1956年底,基本上完成了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大概过程为:生产小组→生产合作社。
三、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主要路线为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经济。
1954年至1956年底,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对资产阶级采取赎买政策。
然后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形式,逐步将其改造成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而且将所有制改造与人的改造相结合,努力使剥削者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大概内容为:公私合营,赎买政策。
四、三大改造的意义1.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极大地促进了工、农、商业的社会变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2.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3.政治上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4.经济上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我国基本确立;5.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6.新民主主义社会阶段结束,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7.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结束。
有关高一历史必背知识点总结

有关高一历史必背知识点总结高中学习容量大,不但要掌握目前的知识,还要把高中的知识与初中的知识溶为一体才能学好。
在读书、听课、研习、总结这四个环节都比初中的学习有更高的要求。
为了方便大家学习借鉴,下面小编精心准备了高一历史必背知识点总结内容,欢迎使用学习!高一历史必背知识点总结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49—1956年)1.过渡时期(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1)总路线和总任务:一化三改造(国家工业化,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特点:①时间的长期性。
②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同时并举。
③“一化”为主体,“三改”为两翼。
“三改”实质是变革生产关系,将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一化主要表现为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的实施。
2.三大改造(1953—1956年)(1)过程: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A、形式:国家资本主义B、政策:和平赎买。
对农业、手工业改造:农业生产合作社与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形式。
(2)历史意义:A、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B、是中国历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3)局限性:后期工作急躁和粗糙。
二、中共八大A、时间:1956年B、内容:(1)指出国内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的矛盾;(2)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任务就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提出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朝气经济建设方针。
C、意义: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是对我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的探索。
三、错误探索表现:A、“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原因: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思想指导。
影响:使“左”倾错误(主要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B、“_”对经济建设的破坏:使正常的生产和社会秩序出现严重混乱;失去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
历史《三大改造》

第5课 三大改造
壹
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名词解释 三大改造
三大改造,是指建国初期,国家对农业、
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 改造。它是我国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深 刻社会变革。
(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从国内外形势解读实行三大改造的必然性:
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5.性质: 社会主义改造
6.原则: 自愿互利 7.方法: 通过典型示范逐步推广 8.阶段: 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类别
时间 原则 特点
农业互助组
开端
1949.10-1953年
初级农业合作社
初级社在全国普遍建立
1954-1955年上半年
结果
没收
国营经济(公有)
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集体经济(公有)
公私合营
???
据材料,说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背景?
材料1: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荣氏企业面临困难,资金紧张,原料供应 不足。国家通过发放贷款,供应原料、收购产品、委托加工等方法,对荣氏 企业予以大力支持,实现新①的资复本苏主。义工商业曾一度受到严重困难,人民政
私营工商业
1952年底各种经济成分
公有制经济 其它经济成分
1956年各种经济成分
行业 农业
改造前 农民
改造后 集体
手工业 个体手工业者
资本主义 工商业
私营工商业者
集体 国家
生产资料私有制 实质 社会主义公有制
实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转变
知识拓展
中国近现代史上社会性质变化
第一次 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大改造知识点历史高一
尽管历史是一门繁琐而缓慢的学科,但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历
史知识的学习仍然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特别是在高一阶段,学
生们将接触到许多重要的历史知识点,其中包括三大改造的历史
事件。
本文将围绕这三大改造进行论述,并进行一些深入的探讨。
1. 农业革命
农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重要转折点。
在远古时代,人类
主要以采集和狩猎为生。
然而,随着种植和畜牧业的出现,人类
开始过上定居的生活,这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农业革命以农作物
的种植和畜牧业的发展为特征。
通过种植粮食,人类开始生产足
够的食物来满足更多的人口需求。
这导致了农业社会的出现,也
为后来的文明社会奠定了基础。
农业革命的影响是深远的。
首先,它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人们不再需要为了食物而四处寻找,而是可以在一个地方定居下来。
这种定居生活培养了社会组织和分工合作的观念。
农业革命
还创造了农业产业和交易网络,人类可以通过交换农产品来获取
其他所需的物品。
2.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二次重大的转变。
它标志着从手工业
到机械化生产的转变。
工业革命始于18世纪的英国,并迅速传播
到其他国家。
它以机器的发明和工厂的兴起为特征。
工业革命带
来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改变。
工业革命对于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
首先,它引发了城市化的
浪潮。
工厂需要大量劳动力,这导致了农民向城市迁移,从而形
成了规模庞大的城市聚集现象。
这种城市化带来了新的社会问题,如拥挤、贫困和社会不公等。
此外,工业革命也加速了科技的发展,催生了许多重要的发明与创新,如蒸汽机、电力、石油等。
这些发明推动了交通、通讯和制造业的革新。
3. 信息革命
信息革命是近代历史的重要事件之一。
它标志着从人类历史上
的工业化时代向信息时代的过渡。
信息革命以计算机和互联网的
发展为特征。
信息革命带来了全球信息的快速传递、存储和加工
能力。
信息革命对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
首先,它改变了人们获取信
息的方式。
过去,人们需要购买书籍或去图书馆寻找信息,而现
在只需在互联网上搜索,便可获得海量的信息。
信息革命还改变
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人们通过社交媒体与他人保持联系,并通过
在线购物、远程工作等方式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
此外,信息革命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随着信息的快速传播,信息安全和隐私问题日益突出。
假新闻和网络欺诈也日益猖獗。
因此,在享受信息革命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要警惕和解决
这些问题。
总的来说,三大改造是历史上的三个重要时期。
农业革命标志
着人类定居和社会组织的开始;工业革命推动了工业化和现代化;信息革命带来了数字时代的来临。
了解这些历史事件对于理解人
类历史的进程和社会发展的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本文对高一
学生的历史学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