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知识点归纳:三大改造

合集下载

第5课 三大改造

第5课  三大改造

14.1945年殷氏夫妇创办糕点厂,新中国成立后生意兴旺。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殷氏夫妇最有可能的状况是
(D
)
A.继续经营,并开始把利润的大部分上缴国家
B.继续经营,并开始把利润的小部分上缴国家
C.不能继续经营,糕点厂被国家没收
D.不能继续经营,但可以以此获得部分收益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回答,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为解决“一些新的矛盾” 所采取的措施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措施的实质。
措施:进行三大改造(或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 主义改造)。实质: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了生 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
材料二 1956年,私营企业家积极配合了政府的决 策,其中,北方的代表人物是乐松生,他是百年药号同 仁堂的总经理,南方的领头者则是上海申新公司的荣毅 仁,一时人称“北乐南荣”。——《跌荡一百年》
材料一 1953年以来,我国社会生活中出现和积累了一些新的矛盾…… 在农村,主要是土改后农民分散落后的个体经济难以满足国家工业化建设 的需要。手工业经济分散,劳动分散,劳动生产率低……在城市私营工商 业中也有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消极方面……使党不得不考虑加紧和扩大农业、 手工业生产领域的互助合作运动和城市限制资本的措施。——中央党史研 究室《中国共产党七十年》
2.三大改造的实质是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赎买政策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课后提升
知识点1 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1.(青海中考)20世纪50年代,我国通过“一化三改”创造性
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其中,
“三改”是指对哪三个方面的改造( C )
①农业 ②工业 ③交通业 ④手工业 ⑤资本主义工商业

历史授课三大改造(精美PPT带动画)

历史授课三大改造(精美PPT带动画)

集体土地所有制 生产合作社 单位是生产队。把劳动力,土地,耕
公有制
畜,农具固定给生产队使用。
②初级农业
在互助组基础上的集体经济组织。特点
是土地入股,耕畜、农具作价入社,由
生产合作社 合作社统一经营,按劳分配
①农业 互助组
一般由几户至十几户组成, 共同劳动、分散经营,一定
程度提高劳动生产率,所有 物资仍归私人。
第1部分
农业、手工业 的社会主义改造
土改后农民面临的困难:
①农民缺乏生产工具和资金 ②一家一户难以解决水利问题 ③难以抵御自然灾害, ④不能合理的使用耕地 ⑤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
1.原因: (1)分散的个体经营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 (2)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3)农民也有进行互助合作的要求。
全行业公私合营: 采取定息制度:十年内每年由国家按照企业合 营 时 核 定 的 私 股 额 , 给 股 息 , 年 息 为 5% , 1966年9月,定息年限期满,公私合营企业最 后转变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
国家 工商业得到了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工 人
改善了劳动条 件,拥有了保 障,提高了生
社会主义制度的 基本特征:实行 公有制、实行人
民当家做主
3.三大改造的局限性 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
拓展延伸
近、现代改变中国社会性质的历史事件?
中国的社会性质在近现代发生了三次变化: ①1840年,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后,中国由封建社会进入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②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成立,中国由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进入 新民主主义社会 ,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

三大改造的内容和重大历史意义

三大改造的内容和重大历史意义

三大改造的内容和重大历史意义三大改造标志着我国基本上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本文是本站小编精心收集的三大改造的意义,仅供参考!三大改造的内容和重大历史意义内容1、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2、①对个体农业、手工业通过走合作化道路的形式变私有制为公有制;②实施“赎买政策”,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公私合营”的方式,逐步变私有制为公有制.3、这标志着我国基本上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意义:1、标志着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体系形成;2、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3、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三大改造的内容和重大历史意义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

其中,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三大改造的重点。

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土地制度改革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转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

国家需要资本主义工商业有一定的发展,因为它有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但资本主义工商业又存在着不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这就出现了限制和反限制的斗争。

为了把原来落后、混乱、畸形发展的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引上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从1953年起,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果断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

改造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把资本主义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第二步是把国家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

1953年6月,中共中央根据中央统战部的调查,起草了《关于利用、限制、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意见》。

9月,毛泽东同民主党派和工商界部分代表座谈,指出国家资本主义是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必经道路。

10月,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召开了会员代表大会,大会传达了中共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

三大改造知识点精品整理

三大改造知识点精品整理

三大改造:1953-1956,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第二次历史性巨变)1956.9,中共八大,北京(全国执政以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人大,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良好开端)。

重申中共和各名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健全国家法制,党和政府的活动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1965.11,上海《文汇报》,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文化大革命导火线,左倾)文化大革命1966-1976指挥机构:中央文化革命小组影响①红卫兵运动中疯狂的个人崇拜严重冲击民主制度,造成社会动荡不安②各地革命委员会的建立是国家政体建设的一次重大倒退,非法夺权导致党政领导机关陷于瘫痪,整个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③公民基本人权遭到肆意践踏,宪法遭破坏,民主法制遭践踏④人大制遭破坏,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摧残文化大革命是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各族人民带来灾难的内乱。

1978.1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保障人民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思想。

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对党的建设的最大贡献),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政治路线),改革开放,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1980邓小平,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

1980.8,全国人大五届三次会议,北京,国家领导体制改革,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1982.11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82宪法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的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概述三大改造的基本原则方式和经验

概述三大改造的基本原则方式和经验

概述三大改造的基本原则方式和经验社会主义改造也就是我们说的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一、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经验:1、积极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土改后趁热打铁,通过互助合作化的途径,逐步完成所有制改造,最后创造了“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经验。

2、从互助社到初级社再到高级社的逐步过渡形式,也就是说摆脱私有制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

3、采取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

4、贯彻依靠贫下中农、巩固团结中农、限制并逐步消灭抚弄的阶级路线,从而团结广大人民共同走合作化道路。

总结起来就是途径、形式、方针、原则和路线。

二、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经验:1、与农业改造一样,由合作社途径逐步实现。

2、组织形式由手工生产合作小组、供销合作社到生产合作社。

3、步骤是从供销入手,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改造。

4、采取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

手工业合作化的基本实现,大大促进了手工生产的发展,并为手工业技术改造创造力条件。

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经验:1、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对官僚资本实行没收政策,对民族资本采取“利用、限制、改造”政策,进行“和平赎买”。

2、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度形式。

创造了从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营代销到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过渡形式;对公私合营和全行业公私合营企业分别采取“四马分肥”和“定息”的利润分配政策;3、注意把对企业的改造和对资产阶级分子的改造结合起来。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已经基本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为生产力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实现了马克思、列宁提出的以和平赎买方法解决资产阶级问题的伟大设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的学说;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创举,也是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一个重要发展。

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三大改造

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三大改造

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三大改造三大改造
1.对农业的改造
(1)时间:1953年1956年
(2)改造方式: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1)时间:1954年1956年
(2)方式:先是公私合营,后来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创举)3.三大改造完成的意义:
1956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

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三大改造的实质: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5.三大改造的缺点: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

三大改造

三大改造

三大改造摘要三大改造,是指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基本上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关键字:三大改造,背景,局限性,历史意义一、简要历史背景1952年9月,毛泽东在一次中央会议上提出: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基本上完成到社会主义的过渡。

1953年9月,中共中央公布过渡时期总路线---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3年至1956年,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二、为何改造1、当时中国状况:1949年10月建国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属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当时的中国由于内战、社会主义和国民政府的掠夺,经济变得很脆弱,直接表现为工农业生产下降,交通运输阻塞。

经济萧条,百废待兴,可以用“一穷二白”来概括。

2、我们的共产党的最终目标是带领人民实现共产主义,而前提自然是要先进入社会主义。

3、关于农业改造:建国后,在新的解放区域还有3亿多的百姓没有土地,于是有了土地改革,当时的土改政策是“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

”为减少阻力,孤立分化地主阶级,以利于稳定民族资产阶级,早日恢复发展农村经济,实行了经济上保存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土改后农业方面的形态是生产资料私有制,不符合社会主义制度下得生产资料公有制,所以把农民的土地私有改造为合作公社化的土地公有就是必然的了。

4、关于手工业改造:当时的手工业,就其生产方式及发展现状而言,它的生产条件十分落后,如果不将古老的生产方式改造为近现代生产方式,我国的手工业将遇到许多困难。

当时,毛泽东说过:“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三大改造

三大改造

历史意义
广州举行庆祝社会主义改造胜利联欢大会 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生产资 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理论上和实践上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 理论,极大地促进了工、农、商业的社会变革 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 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政治上社 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经济上社 会主义计划经济在我国基本确立;为我国的社 会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从此进入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
农业合作化高潮
(4)可是,正在这时,浙江对合作化却采取了‚坚决收缩‛的 方针。一下子解散了共约四十万农户的大批合作社。 (5)在批判小脚女人之后,毛泽东认为《农业合作化的一场辩 论》已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合作化要大发展,这是农民群众的 要求;2.晚解放区、山区、落后乡、灾区都能发展;3.少数民族 地区也可以办社;4.没有资金、没有大车、没有牛、没有富裕中 农参加也可以办社;5.‚办社容易,巩固也不难‛;6.没有农业 机器不能办社的迷信也能完全破除;7.合作社不能随便解散;8. 如不赶快上马(办合作社),就要破坏工农联盟等等……。 (6)正是由于对农民两个积极性的误判,由于对小脚女人的批 判,促使农村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农业合作社的发展掀 起了高潮。
二〃把生产资料 私有制转变为社会 主义公有制,使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 会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我国初步建 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三大改造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又叫农业合作化运动
从1951年12月开始,党中央颁发了一系列的决议, 规定了我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通过合作化道路,把农民个体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 集体经济的理论和实践。 1953年,先后发布了《 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 作的决议 》和《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合作社的决议》 ,中国农村开始了互助合作运动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 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到1956 年底,基本实现了农业合作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历史知识点归纳:三大改造
初一历史知识点归纳:三大改造
一、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原因:我国的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

当时贫苦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一家一户难以解决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

这就影响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2、形式:农业生产合作社
3、目的: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道路
4、高潮: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5、完成: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二、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形式: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形式:公私合营
2、政策:赎买政策。

意义: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