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解读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河南省商丘市第一高级中学柳合青

“三大改造”指1953年至1956年,中国共产党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改造的实质是用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代替旧的生产关系。

一、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1.含义:通过合作化道路,把农民个体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

2.原因:①土地改革完成后,土地归农民个体私有,分散的小农经济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如不便于机械化作业,不利于兴修水利等农田基本建设,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等。

②小农经济不能满足工业发展的需要。随着工业化的展开,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对粮食的需求逐年增加,为了保证工业化的资金来源,必须对农业现状进行改造。③农村出现了新富农阶层,农民有两极分化的危险。当时,农村重新出现了高利贷,甚至出现了典让和出卖土地的现象。

3.方式:根据自愿、互利的原则,通过典型示范、逐步推进,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走生产合作化道路。

4.过程:从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由低级向高级发展。①“互助组”的特点是组内农民集体劳动,但土地所有权仍归农民私有,产品按农民私有土地进行分配,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②“初级社”是将土地交给合作社统一经营,除按劳动日分配收入外,主要按照入股土地进行分配(入股的耕畜等也享有一定的分配权),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③“高级社”的特点是把土地交给合作社统一经营,按劳动日分配收入,废除入股土地分红,实质上废除了农民的土地私有制(耕畜等作价充公),因而是社会主义性质的。

5.结果:到1956年底,农民的个体私有制经济被改造成了公有制经济,确立了农村的社会主义制度(西部部分地区至迟在1958年底完成改造)。由于要求过急,在一些地方出现了强迫命令,违反自愿原则的情况;组织形式简单划一,缺乏激励机制,影响了广大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

1.含义:通过合作化道路,把个体手工业转变为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

2.原因:①个体手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城乡人民需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料很大一部分来自手工业。②个体手工业规模小,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低下,在生产和销售中经常遇到许多不可克服的困难。③个体手工业者经济地位极不稳固,有两极分化的可能。

3.方式:把个体手工业者组织起来,逐步过渡到合作化道路。

4.过程:从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发展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5.结果:到1956年底,绝大部分手工业者参加了合作组织,基本上完成了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与对农业的改造一样,由于要求过急,不加区分地实行合并和集中,使部分手工业品质量下降、品种减少,服务性行业网点减少,给人民生活(包括手工业者本人)带来许多不便。

三、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1.含义: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2.原因:①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是过渡时期的一项基本任务,也是共产党早期的一贯主张。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具有两面性。在民主革命时期有革命的一面,也有妥协的一面;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既有剥削工人剩余价值的一面,又有拥护共产党、遵守宪法的一面。③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已经控制国家经济命脉,农业合作化和统购统销政策割断了资产阶

级同农民之间的直接联系,使资产阶级处于十分孤立的境地,除了接受改造,他们没有别的出路。

3.方式:根据“限制、利用、改造”的方针,对资本家的私有股份采用“赎买”政策。

4.过程:把私人资本主义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再把国家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是由国家政权掌握和控制的资本主义,又分为初级国家资本主义和高级国家资本主义两个阶段。

初级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是,国家对私营工业实行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对私营商业实行经销代销等,使它们的生产和经营纳入国家计划的轨道。加工即委托加工,是国家提供原料或半成品,委托私营工业按照合同规定的规格、数量和质量进行加工,按期交货,国家给私营工业加工费。订货指国家向私营工业订购产品,委托私营工业按要求生产,国家给私营工业合理的货价(货价的决定权不在市场而在政府)。统购指对某些关系国计民生的产品,以法令形式强行规定,由国营商业部门统一收购(垄断收购权),其他单位和个人未经国家允许一概不得经营。包销是指私营工业生产的产品,必须销售给国营商业。经销、代销(经销指经销商买下商品获得商品的所有权;代销是代销商代替生产厂家销售商品并从中分取代销费,不获得商品所有权)主要用在商业销售领域,国营工商业将商品交给私营商业销售,切断其进货渠道。通过以上几种方式,从进购原材料到销售产品,私营企业与市场的联系被切断,加强了国家对私营工商业的控制,使私营工商业初步纳入了国家计划的轨道。但是,以上几种初级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尚未改变资本主义所有制(私有制),因而还需要向高级资本主义形式发展。

高级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是“公私合营”。公私合营是在私营企业中增加公有股份,一是国家向私人企业注入一定量的资金,二是委托干部到私营企业担任领导。从此,企业所有权由资本家私人单独占有,变成了由国家和私人共同占有,资本家丧失了对企业的独立管理权。由于公私合营企业有了公有制成分,有公方代表参与管理,这就意味着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开始改变。(实际上,在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以后,原来的私营企业虽然名义上叫做公私合营企业,但国家对这些企业已完全按照国营企业一样来进行管理[1]。)与此同时,国家对私人资本家占有的份额(公私合营时由国家核算)进行“赎买”。这里的“赎买”,不是按照资本家应有的资产由国家给予直接的资金补偿,即不是由国家直接出钱换取资本家交出企业的直接买卖,而是用企业“未来的利润”,逐步“购买”资本家拥有的股份。“赎买”分两个阶段:在全行业公私合营以前,允许资本家在企业利润中提取20%左右的利润;全行业公私合营后,按照资本家拥有的股金,每年发给5%的股息(理论上共发十年。实际上,由于后来的“左”倾政策,付息早被取消,或者资本家“主动”放弃了)。定息停付后,资本家拥有的企业份额(私有股份),就被“赎买”过来变成了公有成分,资本家完全丧失了对私有企业的所有权,公私合营企业最后完全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

有人可能会认为,“赎买”政策使资本家吃了亏,但是我们要看到,资本家的财产本身就是剥削来的,“剥夺剥夺者”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项根本原则。对比比苏联的“没收”政策,我国的“赎买”政策温柔多了,实现了生产资料从私有制到公有制的和平过渡,所以说是一项重要创举。

5.结果:到1956年底,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基本完成,同时资本家被改造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但是,由于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造范围过大,对相当一部分原工商业者处理不当,埋没了一批善经营、懂技术的人才,使他们不能充分发挥所长,为国家建设服务。

四、对三大改造的评价

1.积极意义:①三大改造的完成,坚定了广大群众的社会主义信念,一度激起了贫下中农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②制止了各种投机活动,在物资极为匮乏的时代,保证了社会的稳定。③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成公有制,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2.缺陷:①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而不是仅靠生产关系的调整;三大改造忽视了生产力发展的现实状况,人为地拔高生产关系,脱离了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和社会生活的现实需要。②经过三大改造,我国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虽然在经济较为落后的建国初期一度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但实践证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超越了社会发展阶段,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适应,阻碍了生产力的持续和持久发展,所以才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经济体制改革。③简单划一的公有制,使人的基本权利如人身权、流动权、自主劳动权几乎都被剥夺了,而且农民的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2]。

五、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改革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二者的主观目的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都是共产党朝着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探索。

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全盘否定,也不是要回到改造前的状态;改革的不是社会制度,而是生产关系中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环节;改革是在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的再探索,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我们不能因为社会主义改造中的某些不足,来全盘否定社会主义改造。

当然,建国初期我们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识存在一些盲点,现在需要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重新反思。当年的农业改造如果能稳定在“初级社”阶段,工商业改造后如果能实行真正的“公私合营”,通过实践,我们也不排除能找到一条与当时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集体与个体、公有与私有相结合的,多元化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途径[3]。但我们也不过是“事后诸葛亮”罢了,我们不能苟求前人。

————————

[1]国家统计局.伟大的十年[M].人民出版社,1959,P32.

[2]孟令伟.站在21世纪初期回头认识“三大改造”运动

https://www.360docs.net/doc/2c19339749.html,/data/detail.php?id=981

[3]李捷.当前毛泽东思想研究的几个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0(08).

正文字符:3581

河南省商丘市第一高级中学历史组柳合青 476000 lhq741215@https://www.360docs.net/doc/2c19339749.html, 138********

北京郊区农民报名参加农业合作社

公私合营企业的职工向全国总工会报喜

【历史知识点】三大改造的历史意义和主要内容

【历史知识点】三大改造的历史意义和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三个行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从此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956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从此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大改造的实质是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从1951年12月开始,党中央颁发了一系列的决议,规定了我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到1956年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在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三阶段后基本完成,全国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达96.3%。 通过合作化道路,把农民个体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理论和实践。1953年春,中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获得土地的农民有着极大的生产积极性,但分散、脆弱的农业个体经济既不能满足工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又有两极分化的危险。中国共产党当时认为只有组织起来互助合作,才能发展生产,共同富裕。 1953年,先后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和《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合作社的决议》,中国农村开始了互助合作运动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到1956年底,基本实现了农业合作化。 从1953年起,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导下,决定逐步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改造采取合作化的形式和逐步过渡的步骤,从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再发展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底参加手工业合作组织的人数已占全国手工业从业人数的91.7%,基本上完成了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和实践。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是过渡时期的一项基本任务。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1954年至1956年底全面进行。党对之采取了“和平赎买”的政策,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形式,逐步将其改造成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而且将所有制改造与人的改造相结合,努力使剥削者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三大改造

三大改造: 三大改造,是指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使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全国在1952年土地改革基本完成,1953年8月毛泽东同志在一个批示中指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应该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也就是说在整个过渡时期要实现“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就是要发展生产力。“三改”就是要改变生产关系:即对农业、手工业实行合作化,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当时毛泽东同志估计这个过渡时期,大约需要十八年,即三年恢复时期(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3年),加上三个五年计划。他认为中国“大约在五十年到七十年的时间内,就是十个五年计划到十五个五年计划的时期内,可以建成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三大改造历史背景: 1952年9月,毛泽东在一次中央会议上提出: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基本上完成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第二年9月,中共中央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的主体;一是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总路线的两翼。1952年下半年至1956年,新中国仅仅用了4年时间,就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使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又叫农业合作化运动。 从1951年12月开始,党中央颁发了一系列的决议,规定了我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到1956年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在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三阶段后基本完成,全国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达96.3%。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极大地促进了工、农、商业的社会变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通过合作化道路,把农民个体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理论和实践。1953年春,中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获得土地的农民有着极大的生产积极性,但分散、脆弱的农业个体经济既不能满足工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又有两极分化的危险。中国共产党当时认为只有组织起来互助合作,才能发展生产,共同富裕。 1953年,先后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和《中共中央

解读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解读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河南省商丘市第一高级中学柳合青 “三大改造”指1953年至1956年,中国共产党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改造的实质是用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代替旧的生产关系。 一、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1.含义:通过合作化道路,把农民个体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 2.原因:①土地改革完成后,土地归农民个体私有,分散的小农经济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如不便于机械化作业,不利于兴修水利等农田基本建设,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等。 ②小农经济不能满足工业发展的需要。随着工业化的展开,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对粮食的需求逐年增加,为了保证工业化的资金来源,必须对农业现状进行改造。③农村出现了新富农阶层,农民有两极分化的危险。当时,农村重新出现了高利贷,甚至出现了典让和出卖土地的现象。 3.方式:根据自愿、互利的原则,通过典型示范、逐步推进,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走生产合作化道路。 4.过程:从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由低级向高级发展。①“互助组”的特点是组内农民集体劳动,但土地所有权仍归农民私有,产品按农民私有土地进行分配,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②“初级社”是将土地交给合作社统一经营,除按劳动日分配收入外,主要按照入股土地进行分配(入股的耕畜等也享有一定的分配权),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③“高级社”的特点是把土地交给合作社统一经营,按劳动日分配收入,废除入股土地分红,实质上废除了农民的土地私有制(耕畜等作价充公),因而是社会主义性质的。 5.结果:到1956年底,农民的个体私有制经济被改造成了公有制经济,确立了农村的社会主义制度(西部部分地区至迟在1958年底完成改造)。由于要求过急,在一些地方出现了强迫命令,违反自愿原则的情况;组织形式简单划一,缺乏激励机制,影响了广大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 1.含义:通过合作化道路,把个体手工业转变为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 2.原因:①个体手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城乡人民需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料很大一部分来自手工业。②个体手工业规模小,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低下,在生产和销售中经常遇到许多不可克服的困难。③个体手工业者经济地位极不稳固,有两极分化的可能。 3.方式:把个体手工业者组织起来,逐步过渡到合作化道路。 4.过程:从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发展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5.结果:到1956年底,绝大部分手工业者参加了合作组织,基本上完成了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与对农业的改造一样,由于要求过急,不加区分地实行合并和集中,使部分手工业品质量下降、品种减少,服务性行业网点减少,给人民生活(包括手工业者本人)带来许多不便。 三、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1.含义: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2.原因:①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是过渡时期的一项基本任务,也是共产党早期的一贯主张。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具有两面性。在民主革命时期有革命的一面,也有妥协的一面;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既有剥削工人剩余价值的一面,又有拥护共产党、遵守宪法的一面。③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已经控制国家经济命脉,农业合作化和统购统销政策割断了资产阶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问题: 答案: 三大改造,是指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相关阅读】 是指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其中,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三大改造的重点。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土地制度改革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转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国家需要资本主义工商业有必须的发展,因为它有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但资本主义工商业又存在着不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这就出现了限制和反限制的斗争。为了把原先落后、混乱、畸形发展的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引上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从1953年起,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果断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 改造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把资本主义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第二步是把国家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1953年6月,中共中央根据中央统战部的调查,起草了《关于利用、限制、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意见》。9月,毛泽东同民主党派和工商界部分代表座谈,指出国家资本主义是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必经道路。10月,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召开了会员代表大会,大会传达了中共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指引下,到1954年底,主要的大型私营工业企业多数已经透过公私合营的方式转变为公私合营企业。在商业方面,则在国家掌握一切重要货源的状况下,透过使私营商业执行经销代销业务的方式向国家资本主义商业转变。1955年下半年,不少大中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工商业全

三大改造的内容和重大历史意义

三大改造的内容和重大历史意义 三大改造标志着我国基本上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本文是本站小编精心收集的三大改造的意义,仅供参考! 三大改造的内容和重大历史意义 内容 1、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2、①对个体农业、手工业通过走合作化道路的形式变私有制为公有制;②实施“赎买政策”,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公私合营”的方式,逐步变私有制为公有制. 3、这标志着我国基本上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意义: 1、标志着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体系形成; 2、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3、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三大改造的内容和重大历史意义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资

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其中,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三大改造的重点。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土地制度改革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转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 国家需要资本主义工商业有一定的发展,因为它有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但资本主义工商业又存在着不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这就出现了限制和反限制的斗争。为了把原来落后、混乱、畸形发展的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引上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从1953年起,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果断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改造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把资本主义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第二步是把国家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 1953年6月,中共中央根据中央统战部的调查,起草了《关于利用、限制、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意见》。9月,毛泽东同民主党派和工商界部分代表座谈,指出国家资本主义是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必经道路。 10月,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召开了会员代表大会,大会传达了中共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指引下,到1954年底,主要的大型私营工业企业多数已经通过公私合营的方式转变为公私合营企业。在商业方面,则在国家掌握一切重要

三大改造

1.三大改造 1、改造的内容:个体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2、改造的方式:建立合作社,赎买。 3、改造的目的:实现把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 4、改造的意义:标志着我国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重返联合国和中美建交 一、近代史上美国的侵华步骤: 1.追随英法、协同侵略。从十九世纪中期开始,美国追随英法加入侵略中国的行列。向中国走私鸦片,强迫清政府签订中美《望厦条约》、中美《天津条约》等,以攫取侵华特权。19世纪60年代觊觎我国领土台湾。 2.独立的“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19世纪末美国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但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时,因忙于美西战争而错失时机。为加深和扩大美国在华侵略权益,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即在承认列强在华侵略权益的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这一政策的提出,标志着美国有了独立的侵华政策。 3.一战期间和20年代,与日本争夺对中国的控制权。一战间美国扶植黎元洪,20年代后期积极扶植蒋介石政权。 4.“扶蒋反共”政策。二战结束后,美国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大为增强,凭借强大的实力,美国力图称霸世界。为达到控制中国的目的,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出钱出枪援助蒋介石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二、现代史上中美两国关系 1.1949年~1972年的全面对抗阶段(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拒绝承认,并对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军事包围,外交孤立,经济封锁,致使中美关系走向全面对抗)。 2.1972年中美关系走向和解、建交和正常化(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中美签订上海公报,结束了20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8年美国同意在台湾问题上的“断交、撤军、废约”三原则,中美发表建交联合公报。1979年中美建立起正式外交关系)。 3.发展到今天的合作与斗争相交织(中美正式建交后,双方在广泛的领域开始了合作关系,对中美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美国始终未放弃霸权政策,在中美关系上围绕着台湾问题、人权问题等百般刁难中国,致使中美关系的发展呈现出一波三折的特点。尤其是台湾问题成为中美关系的焦点) 取得外交成就的原因:①新中国成为主权独立的国家②综合国力,国际威望不断提高③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④针对国际形势的变化,采取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

【历史知识点】三大改造的历史意义和教训

【历史知识点】三大改造的历史意义和教训 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即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中国共 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 中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有力地鼓舞 马列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理论,极大地促进了工农和商业的社会转型,国民经 济的蓬勃发展。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已经成功。 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最初是在中国建立的;经济规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基本建立在中国;它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三大改造标志着中国已经基本上将生产资料的私 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所有制革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中国初步建立了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基本上表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形成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从 那时起,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起来,中国已经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20世纪中国的历史性变革。 第一,我国早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党和人民选择这条道路是完全正确的。虽然在建 设的过程中有过失误,有过挫折,但我们已取得了经济建设,教育科学文化的伟大成就, 人民生活有了显著改善,社会主义政权日益巩固。 第二,我国现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由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 历史条件和社会状况决定的。现阶段我们党和国家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都必须从初级 阶段的实际出发,而不能脱离这个实际,否则就会犯“左”的或“右”的错误。 第三,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伟大、艰巨和长期的任务。 第四,要转变对市场经济的认识。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时候,就生产力发展水平来说,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就决定了我国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想加快我国 的经济建设,必须改革长期以来严重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僵化的经济体制,建立与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生产力状况相适应的新体制。 第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使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有了更深一步的 认识。恢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我们摆脱教条主义和脱离实际的思维模式,对中国国情的认识逐步深化。第六它告诉我们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关系。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改革是 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和发展要求有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和良好的社会秩序。 改革、发展和稳定这三者构成关乎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关系,它贯穿于整个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发展的全过程。

三大改造的社会意义及现实启示

三大改造的社会意义及现实启示 三大改造,是指新中国成立初期,经过三个历史阶段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三个历史阶段分别是:土地、1956年~1966年农村经济和社会主义改造、1952年~1957年全民所有制工商业改造。这些改造对于中国社会主 义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现实启示。 首先,这三大改造为中国树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石,彻底改变了封 建农村的土地和生产关系,使农民得到解放,成为国家的主人。土地结束 了千百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实现了土地的公有化和分配的平等化,使农民 摆脱土地的束缚,实现了自己的自由发展和自由选择。这不仅对农民个人 来说,是一次历史性的解放,也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物质 基础。农村集体经济和社会主义改造进一步巩固了这一基础,完善了社会 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和组织形式,为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这三大改造使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为社会主义 事业的发展开辟了道路。通过土地,农村社会主义事业得到了良好的开端,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城市化 做出了重要贡献。1956年~1966年农村经济和社会主义改造进一步加速 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完善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推动了农业现代 化建设,为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同时,这一时期也为工 人阶级和城市居民解放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奠定了 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三大改造对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现实启示。这一过程不仅彻底改变了中国农村的土 地和生产关系,使农民得到解放,而且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

浅谈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浅谈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我国从1953年至1956年,进行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共和国史上统称为“三大改造”。 三大改造有着其历史的必要性,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在国内,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进行社会主义生产资料的三大改造,在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内部强化无产阶级政权的经济基础,削弱甚至消灭资产阶级的经济基础,对于国内的工人阶级最终战胜资产阶级是至关重要的。 二、实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必然要求。 在国家经济建设中,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自发性和盲目性与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格格不入。如果不改变这种生产关系的状况,就会严重影响到这个广大部分社会生产力的充分发展。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通过对它们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变革其生产关系,从而调动其生产力中的积极因素,把这部分潜在的、可能的生产力变成现实的生产力,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对于农业和手工业来说,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在当时也成为制约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当时我国手工业所面临的情况与农业相似,也存在着经营规模小,生产工具不足,资金短缺情况。这也决定了其只能通过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然趋势。 三、大阵营的尖锐对立,使中国别无选择的进行三大改造,站在社会主义阵营。 在美国的扶植下,蒋介石政权在台湾疯狂叫嚣反攻大陆,加上朝鲜战场只是停战协定,新的战争随时都有可能爆发。这种情况下,有备才能无患,我们只有加快现代化工业建设,建立起强大的国防工业力量,才能确保我们新中国的国家安全。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旗帜鲜明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这就需要我们通过进行三大改造,改变原有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建立起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经济基础,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有利于我们在社会主义阵营开展外交活动和经济交流,寻求苏联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我国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帮助与援助。 三大改造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影响是深远的,对国家工业化的建设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 事实证明,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进一步解放了社会主义生产力,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开辟了宽广的道路,基本上解决了以前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开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中某些环节之间越来越突出的矛盾,进一步解放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同时,正是由于社会主义生产资料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是在没有产生较大社会震荡的情况下,通过几年的社会主义改造,消灭了中国最后一个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顺应时代的需要,完成了对社会生产关系的急剧变革,在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公有制经济基础,使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但与此同时,随着历史的发展,三大改造的局限性也逐渐显现: 一、轻“主体”重“两翼”的实践导致重社会主义而轻现代化的失误。 事实证明,轻“主体”而重“两翼”的实践,使人们在长期的现代化进程中迈入了重社会主义而轻现代化的误区。毛泽东在解释过渡时期总路线时一再强调“总路线就是逐步改变生产关系”,这种解释使工业化的主体地位名不符实,从而导致了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的严重脱节。 毛泽东在1959—1960年重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说:“先要改变生产关系,然后才有可能大大地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普遍规律”。由此发展到后来的“抓革命,促生产”,用抓阶级斗争来促进生产,这是一个重大的失误。它实际上左右着许多年现实运动的进程,

浅谈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浅谈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摘要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改造:为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广大农民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组成帮工组等互助组,从根本上改变了分散、个体私有的小农经济基础,使农业生产关系有了重大变革。农民的劳动热情进一步高涨。 手工业改造:成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组,走集体经济道路改变资金少、规模小、生产技术落后、原材料不足、产销不畅等困难 工商业:实际上就是实行公私合营,把资本主义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关键字: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变革 第一章三大改造的背景 1.1 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土地制度改革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转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 1.2 1952年9月,毛泽东在一次中央会议上提出: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基本上完成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第二年9月,中共中央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就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3 从特定的历史条件看,三大改造运动确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惟一选择”性,这些“特定的历史条件”就是意识形态的作用、执政党的价值取向、一边倒的立场、帝国主义的威胁、苏联模式的影响。但统而观之,这些特定的历史条件严格地说都不是构成历史必然性的充分条件,所以在这些条件下发生的“必然”很难说就是历史的必然性,在这些条件下发生的“惟一选择”很难说就是代表历史发展方向的惟一选择。 第二章具体措施 2.1 农业改造:为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广大农民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组成帮工组等互助组,从根本上改变了分散、个体私有的小农经济基础,使农业生产关系有了重大变革。农民的劳动热情进一步高涨。 2.2 手工业改造:成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组,走集体经济道路改变资金少、规模小、生产技术落后、原材料不足、产销不畅等困难

三大改造的意义及启示

三大改造的意义及启示 三大改造是指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提出的农业、工业、国家经济计划的三大改造方案。这一重要战略部署被实施后,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程,并对中国经济、社会、政治等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农业改造的意义及启示。农业改造的主要目标是消除封建剥削和农民贫困,实现农业现代化。通过实施农田水利、集体经济、农机化、合作化等一系列措施,农业生产水平得到极大提高。这对于农民来说,使得他们获得了稳定的收入和保障,改善了生活条件。对国家经济来说,农业改造为工业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原材料和生活资料,扩大了内需市场。此外,农业改造也加速了乡村人民群众觉醒的进程,农民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与后备军有了更加明确的定位。 其次,工业改造的意义及启示。工业改造主要目标是打破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对中国经济的控制,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通过进行技术引进、设立国有企业、进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等一系列举措,中国工业化进程得以迅速推进。工业改造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同时,工业改造也培养了一大批工业技术人才,为国家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力量。工业改造还通过城市化推动了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减轻了农业人口负担,推动了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最后,国家经济计划的意义及启示。国家经济计划通过统一规划、自上而下的指导,将资源配置与国家发展目标紧密结合,实现了社会主义经济的有序发展。国家经济计划明确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方向和重点,优化了资源配置,提高了生产效率。国家经济计划对市场经济模式和计划经济模式的比较研究,对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和完善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三大改造运动社会主义革命的关键步骤

三大改造运动社会主义革命的关键步骤 一、引言 社会主义革命是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进行的革命活动,旨在加快社会发展进程,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而三大改造运动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关键步骤,对于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实施三大改造运动的原因、内容及其对社会主义革命影响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二、实施三大改造运动的原因 实施三大改造运动是为了解决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历史遗留问题,推动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社会主义革命的背景下,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都需要进行改造,以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发展。 三、三大改造运动的内容 1. 工业化改造 工业化改造是指通过国有化、合作化等方式,将生产资料从私人手中转移到国家或集体的手中,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这将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为社会主义事业积累丰富的物质资源和经济实力。 2. 农业集体化

农业集体化是指通过农村经济制度的改革,实现农民个体劳动的有序组织和社会主义农业生产的高度集中化。这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产品供应,满足城乡发展的需要,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3. 文化大革命 文化大革命是指通过推动思想觉悟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对旧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文化形式进行革命性改造,以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这将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塑造社会主义精神风貌,为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坚实的思想和文化支持。 四、三大改造运动对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 1. 促进社会主义建设 实施三大改造运动促进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快速发展。工业化改造提高了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农业集体化增加了农产品的供应,文化大革命培养了社会主义新人,这些都为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 加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三大改造运动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巩固。工业化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农业集体化提高了农业生产力,这些都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塑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名词解释三大改造

名词解释三大改造 三大改造是指改造工程、改造社会和改造自己三个方面。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并在中国革命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和深化。 首先,改造工程是指对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改造,包括农村土地改革、对国企和私营企业的改革、科技进步和生产关系的改善等。在农村土地改革中,毛泽东提出了“土地革命归消灭地主豪绅阶级为目标,土地改革是关系到我们胜利的一切”的观点,通过将土地分配给广大农民,从而彻底打破了封建地主阶级的经济基础,为实现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条件。同时,对国有企业的改造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环节,通过统一国有资产的所有权,实行全民所有制,实现对经济的计划管理和调控,从而使生产效率和质量得到提升,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其次,改造社会是指对社会主义制度进行改造,包括政治制度的改革、文化思想的改造和社会道德的建设等。在政治制度方面,中国实行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通过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保人民对国家事务的直接参与和管理,保证国家各级政府的合法性和民主性。在文化思想的改造方面,毛泽东提出了“只有改造世界观才能改造人”的观点,通过对旧文化传统的批判和革命理论的宣传,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确立以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最后,改造自己是指个人在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也要不

断地改造自己,提高自身素质和发展潜能。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和无产阶级政治觉悟的培养上,毛泽东强调了“工作作风,方法,作为学习活动的三个重要方面,工作 作风要老老实实,方法要科学,作为学习活动要有一套“学习、做、检查、再学”的循环过程。”党员干部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查找问题,不断提高自身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的来说,三大改造是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任务,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通过改造工程、改造社会和改造自己三方面的努力,为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奠定了基础,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