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纪地质与环境实验室简介

合集下载

黄土与第四纪国家重点实验室简介

黄土与第四纪国家重点实验室简介

黄土与第四纪国家重点实验室简介1.1实验室简介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隶属于中国科学院,依托单位是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其前身为1984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黄土与第四纪地质研究室。

实验室以黄土等多种地质载体为研究对象将研究目标确立为:在长时间尺度上,探索东亚季风环境系统变化规律,研究东亚季风环境形成和演化过程及其与青藏高原阶段性隆升及全球变化之间的动力学联系;在短时间尺度上,通过100年、10年和1年分辨率气候环境变化序列的研究,探索其变化特点及其发生的原因和机制;重建近代东亚季风环境,特别是西北地区的干湿变化历史;查明亚洲内陆粉尘的源区、传输和沉积规律及其对区域和全球的影响;恢复黄土高原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的自然背景图像,为黄土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以及西部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与建议。

现任实验室主任为金章东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为周卫健院士。

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48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8人。

主要学术带头有安芷生院士、周卫健院士、刘禹研究员、刘晓东研究员、曹军骥研究员、刘卫国研究员等。

多年来,通过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方向和课题吸引并凝聚了一批优秀的科学家,形成了事实上的三个研究群体:一是以高水平科学家为核心,青年优秀学术带头人为主力的固定人员队伍;二是以国家重大项目牵引,联合国内多所科研院校学者形成的多学科交叉综合集成研究的研究群体;三是以“中国黄土与第四纪变化”作为影响全球变化要素之一,通过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吸引国外著名科学家而形成的国际合作研究群体。

实验室历来重视科研能力建设,围绕环境变化的“过去-现在-未来”这条主线,建成了在年代学测试、理化指标分析、计算机数值模拟等方面具有综合优势的分析测试系统。

实验室遵循“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原则,积极向国内外用户开放,起到了支撑创新、服务发展的作用。

实验室高度重视原创成果产出,先后在Nature、Science、PNAS以及Nature子刊等高水平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

第四纪地质与环境研究方法作业

第四纪地质与环境研究方法作业

第四纪地质与环境研究方法第四纪是全球气候发生周期性变化、并与人类的生存有着密切关系的地质历史时期。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新世纪的即将来临,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越来越受到政府和平民百姓的关注,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的共识。

国土资源部提出开展“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的计划中,对这一方面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们一是要针对第四纪时期沉积与环境的特点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二是要针对社会发展需求来攻关。

这一时期的主要地质特点是:1.第四纪冰期与冰川就目前我们掌握的资料看,中新生代岩石圈板块运动和海底扩张成了地球上冰川的分布及相应的气候分区的主导因素。

同时,也有人认为地球及太阳系的周期运动也与地球气圈发生周期性温度变化相关。

据研究认为,第四纪气候冷暖变化具有21ka、41ka和100ka的周期,这一特点反映在沉积物中、生物界里,也反映在地球表面地貌的变迁上。

2.第四纪海平面变化由气候变化为主导因素,在第四纪时期全球海平面发生了周期性的升降变化。

根据对末次冰期的研究,在冰期最盛期,地球上的水有大约5.5%以冰的形式存在,而此时海面最大降幅可达目前海平面以下150余米。

3.新构造运动大陆板块运动和由冰川导致的地壳“水文均衡”在不同地区都有不同的表现,或上升隆起遭受剥蚀、或下降接受沉积。

在中国,青藏高原的隆起,对来自西面的水汽和印度洋的暖湿气团起了强烈的阻障,使我国西北地区降水明显减少,冰川冻土和高寒荒漠以及黄土高原的分布,都由此而来。

4.生物界的演化对气候和环境反映最为明显的陆生动植物,随上述变化也发生了跌宕起伏的演化和迁移,最为壮观的是出现了两条腿走路的高智能的人。

在这方面材料最为丰富的当属植物的孢粉化石,由它我们可以恢复古植被和古环境,重建气候变化旋回。

对环境反映最为迅速的脊椎动物和昆虫化石也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5.人类的作用人类产生以后一直是受制于自然界,伴随人类智慧的增长,现在人已经成了地球的主宰,但是自有人类历史记录以来因人类已经造成或将要造成数以千记甚至上万种物种的绝灭。

环境实验室介绍

环境实验室介绍

环境实验室介绍环境实验室是一个专门用于环境监测和分析的实验室,它通过采集和检测自然环境中的各种物质,评估环境质量,并为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介绍环境实验室的设备和技术、实验室的作用与意义,以及实验室的管理和质量控制。

一、环境实验室的设备和技术环境实验室通常配备了先进的检测仪器和设备,如气体色谱仪、质谱仪、液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等,用于对空气、水体、土壤以及生物样品中的有害物质进行分析和检测。

这些仪器可以测量各种污染物的浓度和组成,如大气中的颗粒物和有机物、水体中的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土壤中的农药残留等。

环境实验室还采用了一些常规的分析技术,如化学分析、光谱分析、质谱分析等,以确定样品中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和性质。

同时,现代环境实验室也开始引入一些新兴技术,如生物分子标记技术、生物传感技术等,用于环境样品的快速筛查和监测。

二、环境实验室的作用与意义环境实验室的作用与意义不可忽视。

首先,它可以对环境中的污染物进行及时、准确的检测和分析,为环境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数据依据。

例如,通过对空气中PM2.5和PM10等细颗粒物的监测,可以评估空气质量,为改善城市空气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环境实验室可以评估环境质量,及早发现和预警环境问题。

通过对水体和土壤中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的检测,可以了解环境的污染程度,及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保护生态系统的健康。

此外,环境实验室还可以为环境监测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

例如,在环境突发事件中,实验室可以快速响应,提供快速检测和分析,为应急决策提供支持。

三、环境实验室的管理和质量控制为了确保环境实验室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进行严格的管理和质量控制。

首先,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标准操作规程、质量控制标准和质量评价程序等。

实验室应定期进行内部质量控制和外部质量评估,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其次,实验室要保持设备的良好状态,并定期进行维护和校准。

为了降低实验误差,还要进行良好的样品处理和实验操作,遵守操作规程,减少可能的污染和干扰因素。

第四纪地质与环境复习资料

第四纪地质与环境复习资料
2.新生代年代学的特点与问题(摘自 PPT) 时代新;年龄小;要求精度和准确度高,因而实验条件也高;样品难得;定年方法多,但都 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新方法不断产生,新技术被采用,如离子探针
3.地质年龄测定方法(摘自 PPT) 岩石地层法 包括地层层序、构造期次、沉积纹层、岩溶纹层、火山灰标志层、黑曜岩脱水; 生物法 化石、花粉、树木年轮、珊瑚年轮、氨基酸消旋法、岩石漆法、地衣生长法; 磁性地层学法 磁性倒转(polarity reversals)、极性漂移(polarity excursions)、长期变(secular variation); 考古法 文化古迹、历史文献 放射性同位素年代学 K-Ar,Rr-Sr,U-Th 宇宙成因核素 14C,10Be,26Al,36Cl; 核辐射效应法 裂变径迹定年,光释光,热释光
4.放射性同位素测年基本公式(摘自 PPT) 衰变定理 某同位素在任何时间 t 时的衰变速率与当时体系尚存的原子数 N 成正比。
dN / dt = -N(为衰变常数) 积分得 N= Noe - t(t=0,N=N0) 假定:任一时刻 t 母核产生子核的原子数为 D*,则
洞穴堆积: 岩溶
生物堆积: 泥炭
火山堆积: 火山灰、火山碎屑、熔岩等
物理沉积——泥沙
海相
化学沉积——碳酸盐等 生物沉积——珊瑚、硅藻
黄土是联系欧亚大陆环境和文化的媒介:丝绸之路
艾丁湖盐碱地:新疆,地势低(—154-—156m)
冰石缘:岩石空隙进水、结冰、膨胀,碎裂成碎块(一种冰缘现象,高纬和高山地区常见)。
1、 第四系底界:第四系 /新近系(Q/N)(M/G):
第四纪的下级划分
以往把 Q/N 定在 1.8MaB.P.左右,现在则定在
2.6MaB.P.左右。

第四纪黄土剖面多元古土壤形成发育信息的揭示

第四纪黄土剖面多元古土壤形成发育信息的揭示

第39卷第5期土 壤 学 报V ol139,N o15 2002年9月ACT A PE DO LOG IC A SI NIC A Sep.,2002第四纪黄土剖面多元古土壤形成发育信息的揭示3唐克丽 贺秀斌(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杨凌 712100)摘 要 以时间尺度20万年以来的洛川黄土剖面为研究对象。

采用间隔30~50cm 的密集采样,通过土样的物理、化学、矿物组成和孢粉分析及土壤微形态镜鉴的综合研究,对第四纪生物气候环境演变提出了新的见解。

对原以代表干冷环境沉积为主的黄土地层(L),揭示了内伏半干旱环境的演化及相应的土壤发育过程;对原以代表暖湿环境的红褐色古土壤层,揭示了内伏干旱、半干旱环境的演化及干旱与湿润型孢粉共存的矛盾实质。

研究证示:深厚的黄土剖面是在第四纪生物—气候环境演变过程中,通过黄土沉积、成壤强弱交替演化,形成发育的由不同土壤类型组成的特殊的多元古土壤剖面体系。

关键词 黄土剖面,密集采样,多元古土壤,第四纪环境新信息中图分类号 S151、+3黄土高原深厚的黄土剖面储存了240万年以来丰厚的地学—生物学信息,我国黄土研究的成就为世界所瞩目[1~3]。

笔者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融合地质学、土壤学和生态学成就进一步揭示这些信息,对黄土剖面的土壤发育过程及第四纪环境演变,取得了一些新的认识。

80年代初,我们根据古土壤分布特征,将古土壤划分为埋藏型、残积型及残余型三种类型。

研究证示黄土剖面中古土壤条带均属埋藏型古土壤[4]。

武功 土剖面中的红褐色粘化层属浅层埋藏型古土壤,其上部覆盖层除人为耕作施加的土粪外,主要是近三千年来新的黄土沉积物。

通过鉴别土壤中原生和次生碳酸盐及光性粘粒的微形态特征,恢复了古土壤成壤期的环境背景,首次提出黄土剖面中曾发育有森林型土壤的证示[5];同时发现代表干冷气候的黄土层(L),也经历了一定的成壤过程,基本上属草原型土壤[5,6]。

第四纪研究

第四纪研究

第四纪研究第四纪是地球历史上距今约200万年至今的一个时期,也被称为冰川时代或间冰期。

在这个时期内,地球经历了多次冰期和间冰期的交替,气候变化剧烈,对地球生物和地貌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四纪的研究对于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和气候变化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纪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古气候、古地质和古生物的重建。

通过对冰川、湖泊、河流和海洋沉积等地质记录的研究,可以重建出过去冰期和间冰期的气候变化。

古气候记录包括氧同位素和有机质碳同位素等,通过这些指标可以推测出温度、降水量和海洋盐度等气候参数的变化情况。

古地质研究则主要通过地层和地貌的观察,来了解冰川运动、湖泊波动和河流变迁等地质过程。

古生物研究则主要通过对古生物化石的分析和分类,来了解当时的生物多样性和演化过程。

第四纪研究对于人类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过去冰期和间冰期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气候变化的规律和机制,为预测未来的气候变化提供参考。

冰川运动和海洋水位的变化也会对地球的地貌产生巨大影响,了解这些过程可以帮助人类合理利用地球资源和规划城市建设。

此外,通过对古生物的研究,可以了解不同时期的物种演化和灭绝情况,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在第四纪研究中,一些重要的成果已经取得。

例如,通过对格陵兰冰芯等冰川芯样的分析,可以重建出过去数十万年来的气候变化图景,并发现了一系列的冰期和间冰期。

通过对地层和化石的研究,将第四纪分为不同的地层,如更新世、全新世等,有助于揭示不同时期的地质过程和生物演化。

此外,也有一些重要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应用到第四纪研究中,如同位素年代学、沉积学和古生态学等,为第四纪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对第四纪的认识将会越来越深入。

通过精确的时间标定和对地质记录的细致解读,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了解过去冰期和间冰期的气候变化和地理演变过程。

同时,我们也需要进一步发展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在更小的尺度上进行研究,以探索第四纪气候变化的微观机制。

国家重点实验室简介

国家重点实验室简介

国家重点实验室简介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于1984年开始实施。

截至2003年底,国家重点实验室共计161个,固定人员5000余人,仪器设备总值30多亿元,覆盖了我国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大部分学科领域。

经过20年的发展和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已经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学家、开展高层次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

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的实施,对于稳定一支精干队伍,在若干领域攀登科学高峰,推动我国基础研究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历史性作用。

国家重点实验室取得了一大批创新成果,促进了相关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拥有一批先进的仪器设备,并向全国开放和共享;促进了国内外科学技术交流和合作,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学术交流活动中心。

国家重点实验室率先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重视创新文化环境建设,形成了有利创新、鼓励竞争的评价体系和管理制度,为我国科技体制的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

科技实力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已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之一。

许多国家已将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作为全球化条件下的国家发展战略,把建设一流的科学研究基础设施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

在我国,作为科技创新平台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已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1984年开始,我国先后建设了17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经过二十年的发展,从前期的全面建设到一定发展阶段的总量控制,再到现阶段的学科规划布局与质量提升,到目前为止国家重点实验室基本覆盖了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大部分学科领域,有效地促进了我国基础研究的整体部署和协调发展。

点击年份可查历年新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名录国家重点实验室已成重大原始创新“摇篮”[科学时报] (2005-01-04 14:57:35)据新华社电我国目前正在运行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已有161个,基本覆盖了基础研究的重点学科领域,已成为我国重大原始性创新的“摇篮”。

实验室介绍手册模板(3篇)

实验室介绍手册模板(3篇)

第1篇封面实验室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室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电子邮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手册版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布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目录一、实验室概况二、实验室组织架构三、实验室研究方向与任务四、实验室设施与设备五、实验室规章制度六、实验室安全须知七、实验室开放与交流八、实验室联系方式一、实验室概况1. 实验室简介实验室成立于____年,位于____,占地面积____平方米。

实验室以____为研究方向,致力于____(简要介绍实验室的研究领域和目标)。

2. 实验室使命实验室秉承“____”的宗旨,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的科研人才,推动学科发展,为我国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3. 实验室愿景实验室将努力成为国内一流的____实验室,为国内外学者提供优质的科研平台。

二、实验室组织架构1. 实验室主任负责实验室的全面管理工作,统筹协调实验室的各项事务。

2. 副主任协助主任开展工作,负责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工作。

3. 研究室主任负责各研究室的管理工作,推动研究室的研究工作。

4. 研究员、副研究员负责实验室的科研工作,承担科研项目。

5. 助理研究员、研究助理协助研究员、副研究员开展科研工作。

6. 技术人员负责实验室设备的维护、实验操作等。

7. 行政管理人员负责实验室的行政、财务、后勤等工作。

三、实验室研究方向与任务1. 研究方向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为____。

2. 研究任务(1)开展基础研究,揭示____(简要介绍研究方向的核心问题);(2)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推动学科发展;(3)培养高素质的科研人才,提高实验室整体科研水平;(4)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提升实验室的国际影响力。

四、实验室设施与设备1. 实验室面积实验室总面积为____平方米,其中实验区域面积____平方米,办公区域面积____平方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纪地质与环境实验室简介
概况
第四纪地质与环境实验室主要以我国不同类型的地质记录为对象,研究第四纪以来以中国为主体的东亚地质环境的形成、不同时间尺度上的演化特征及其与全球变化的动力学联系,探索人类及生物演化与环境的关系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同时,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开展构造地貌、环境变迁等相关地质作用对地质灾害形成发育的控制作用。

主要研究领域
(1)晚新生陆相沉积与古环境;
(2)过去全球气候变化;
(3)新构造运动与地貌演化;
(4)古生态、古冰川学研究;
(5)地质公园规划建设与服务;
(6)第四纪地质环境调查与灾害效应研究。

实验条件
目前,服务于第四纪地质研究的实验室拥有的测试仪器主要包括:
(1)英国产Mastersizer-2000型激光衍射粒度仪,主要用于松散堆积物的粒度测试;
(2)意大利产EA-3000型化学元素分析仪,主要用于松散堆积物及水样品有机碳、氮、氢、硫等化学元素的含量测试;(3)南京湖泊地理所研制的CSC-1型碳酸盐分析仪,主要用于松散堆积物碳酸盐含量的测试;
(4)英国产Bartinton-MS2型磁化率仪,主要用于野外及室内样品的磁化率测试。

上述所有仪器目前运行良好,为地调、科研提供了很好的支撑。

科研队伍状况及人才培养:
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7人,以中青年博士为主。

其中涉及构造地貌、第四纪古环境、古冰川、古生态等多个研究领域。

同时,本实验室特别注重后续力量的培养,近年共培养博士3人、硕士6人,目前在读博士研究生3人、硕士研究生2人。

实验室开放运行设想:
(1)实验室实行对国内外开放,为地球科学研究服务,提供高质量的检测数据;
(2)聘请客座研究人员,与实验室成员合作,服务于开放实验室的学术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