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散文读后感800字
贾平凹散文精选读后感

贾平凹散文精选读后感贾平凹,是当今中国著名作家之一,在文坛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他的散文作品以真实细腻、思想深刻而著称,深受读者的喜爱。
在阅读了贾平凹散文精选后,我深受其作品中情感的触动和思考的启发,特此写下我的读后感。
在贾平凹的散文作品中,我最喜欢的是他生动描绘乡村生活的方式。
他通过对农村景色的细致描述,让读者仿佛感受到了乡村的宁静和纯朴。
在《大萝卜和小土豆》这篇散文中,贾平凹以深情的笔触描绘了一个乡村教育的温暖场景。
故事中,老师和学生们在一起耕种田地,种植大萝卜和小土豆,这样的情景让我感到一种家的温暖和师生之间的深情厚意。
此外,贾平凹的散文作品中也常常反映了农民工和农民的艰辛生活。
他通过对一个个普通农村人的真实描绘,呼应了社会底层人群的心声。
在《老实话》这篇散文中,贾平凹通过描写一个农民工在城市打工的故事,折射出现实生活中的不公与辛酸,引起了我对社会问题的深思。
除了描绘乡村生活和反映社会问题,贾平凹的散文作品中还充满了哲思和思考。
他经常通过一个小小的故事或者场景,引发读者对生活和人性的思考。
比如在《天蓝蓝-心静静》这篇散文中,作者以清晨的湖边行人为背景,通过对行人内心世界的描写,寄托了作者对于追求内心宁静与自由的思考,让人仿佛看到了人生的追求与意义。
在阅读贾平凹的散文作品时,我还留意到他独特的叙事风格。
他善于运用细腻的描写和灵活的语言,使得散文充满画面感和情感共鸣。
贾平凹在描写中融入了大量的心理细微之处,使得作品更具代入感和感染力。
这种独特的叙事风格使得他的散文作品独树一帜,更加引人入胜。
总的来说,贾平凹的散文作品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思考。
他通过真实细腻的描写,让我重新审视了乡村生活和社会问题。
他的作品充满了人性的探求和思考,鼓励我们对自己和生活有更深入的思考。
贾平凹散文精选读后,我对于他的作品更加敬佩和喜爱,期待能够继续阅读到他更多的精彩作品。
贾平凹散文选集读后感

贾平凹散文选集读后感在繁忙的生活中,能静下心来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在喧嚣的世界里找到了一处宁静的角落。
最近,我读了贾平凹的散文选集,仿佛走进了一个充满生活气息和人间烟火的世界。
贾平凹的文字,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姿态,也没有故弄玄虚的卖弄。
他就像是一位邻家的大叔,坐在你面前,娓娓道来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那些平常的人、平常的事,在他的笔下都变得生动有趣,充满了韵味。
在他的散文里,我看到了对乡村生活的细腻描绘。
他写乡村的山水,那不是简单的写景,而是把山水融入到了乡村人的生活里,成为了他们生命的一部分。
比如他写那条流淌在村边的小河,河水的清澈、鱼儿的嬉戏,还有河边洗衣的妇女们的欢声笑语,仿佛一幅活生生的乡村画卷在我眼前展开。
他写山上的树木,不是单纯地描述其形态,而是讲述了这些树木与村民们的故事,如何在困难的岁月里为人们提供了柴火,如何在丰收的季节里成为了孩子们嬉戏的乐园。
他对人物的刻画更是入木三分。
那些乡村里的老汉、妇女、孩童,一个个都仿佛从书里走了出来,站在我的面前。
他写一个卖豆腐的老头,从老头的吆喝声,到他脸上的皱纹,再到他粗糙的双手,每一个细节都展现出了生活的艰辛与不易,但同时也透露出老头对生活的乐观和坚韧。
还有那个村里爱唠叨的大妈,贾平凹把她的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都描写得那么逼真,让我感觉就像是在听隔壁大妈在唠叨家长里短。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他写的一篇关于农村集市的文章。
他把集市上的热闹场景描绘得淋漓尽致。
那此起彼伏的叫卖声,琳琅满目的商品,熙熙攘攘的人群,都让我感受到了那种浓浓的生活气息。
他写卖水果的摊位,那些水果新鲜得仿佛还带着清晨的露水,摊主一边大声吆喝着,一边熟练地给顾客称斤两;他写卖小吃的铺子,热气腾腾的锅里煮着香喷喷的馄饨,老板熟练地包着饺子,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他写那些在集市上闲逛的人们,有的在挑选着衣服,有的在和摊主讨价还价,还有的只是来凑凑热闹,和熟人打个招呼。
这一切的一切,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农村集市的那种独特的魅力。
贾平凹散文读后感

贾平凹散文读后感贾平凹散文(一)——《朋友》读后感时隔近二十年,又一次读先生的散文,还是如多年前一样喜欢他的文章,忍不住想言传言传。
先生大我六岁,当是同时代人,他初发作品时,我是文学爱好者,很是读了些他的文章。
后来发现有卖《贾平凹散文自选集》时就毫不犹豫地买下,果然没令我失望,不仅我爱读,就连上小学的炜儿听了他的文章也是喜欢得不行,总学说:我要撞棉花包撞死,吃白糖吃死。
于是去日本时就把此书也一并带去,供炜儿闲时阅读。
回国时,扔了很多衣物、日用品,可这本缺了封底的书却又被带回。
这次读《朋友》才知道,那本自选集是他的第一本散文集,看来还真是与他有些缘的。
二十年来作者与读者都在成长,他的文章越来越朴实无华,却在不经意处会令你发现一些深刻,一些禅意,一些古风,如以下几段:一个人活着其实仅仅是一个人的事,生活关照形的朋友可能了解我身上的每一个痣,不一定了解我的心,精神交流形的朋友可能了解我的心,却又常常拂我的意。
快乐来了,最快乐的是自己。
来了,最苦难的也是自己。
这个世界已混沌不清,抨击丑恶发泄怨愤是一种战斗,而宣扬纯净也是战斗。
人生的残缺使我们悲痛和激愤,而在残缺人生中享受纯真美好,更是我们的一种生活的艺术和人生的艺术。
人活着最大的目的是为了死,而最大的人生意义却在生到死的过程。
朋友被朋友们骂着又爱着,是因了这个朋友的真诚和有趣。
他形容一个朋友的长相:满脸都是头,满头都是脸。
(一秃顶朋友)看到此不禁莞尔,想到圈内程主任的那张如弥勒般的佛脸。
这本散文集多为朋友作序,也有写一些有趣朋友之间的交往,被写人物大多为陕西文人、书人、画人,也有一些喜收藏石头之人,还有朋友的小儿,竟被他称为先生,皆因小儿怀有纯净无染的心也。
其为友人作文,却不胡乱吹捧,有一说一,无二是不言双的。
读先生的文,发现了许多与先生相同之处,不由窃喜。
先生喜饮茶,我亦喜饮茶,先生喜藏石,我亦喜藏石,不过我的俗了些,是玉石,先生喜的是天然大气之石。
贾平凹《丑石》读后感(通用14篇)

贾平凹《丑石》读后感贾平凹《丑石》读后感(通用14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贾平凹《丑石》读后感(通用14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贾平凹《丑石》读后感篇1这是当代著名的作家贾平凹写的一篇散文。
文章描述了家门前一块又大又丑的石头因其无用碍事而遭人唾骂,而后天文学家却发现它是一块珍贵的陨石的事。
这篇课文主要告诉我们什么东西,不能光看它的外表,要知道它的内心。
丑石它不像白玉那样的细腻,可以凿下刻字雕花,也不像大青石那样的光滑,可以供来浣纱捶布;它静静地卧在那里,院边的槐荫没有庇覆它,花儿也不在它身边生长。
荒草便繁衍出来,枝蔓上下,慢慢地,竟绣上了绿苔、黑斑。
作者和那些孩子们都很讨厌它,曾合伙要搬走它,但是他们力气又不足,只好让它留在这里了。
其实,每个人看到这种丑石都会嫌弃它,讨厌它的。
终于有一回,村子里的一个天文学家,他在作者家门前路过,突然发现了这块石头,觉得这块石头不同凡响,它是一块陨石,从天上落下来已经有二三百年了,可是人们都看不出来它是一块陨石。
天文学家说虽然它丑,但是这是“以丑为美”。
是的,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
正因为它不是一般的顽石,当然不能去做墙做台阶,不能去雕刻,捶布。
通过这个事例揭示出一个哲理:像对待丑石一样,人往往从实用性上看待周围的事物,真正有价值的珍贵东西却很容易被人们忽视,甚至唾弃;同时又歌颂了具有像丑石一样,即使被误解也在寂寞中坚持的伟大精神。
贾平凹《丑石》读后感篇2读了《丑石》这篇文章之后,我看到了丑石的伟大,它那种不屈于误解、寂寞的精神让我敬佩。
天文学家说得好,丑到之处,便是美到之处,以丑为美。
没想到这块石头连墙壁都垒不成,台阶也垒不成,居然这么伟大,真是太不可思议了!因为它补过天。
这块石头因为在外貌、作用上都显得很丑很小,所以受到了人们的咒骂和嫌弃,它很可怜,也很伟大。
贾平凹散文选集读后感

贾平凹散文选集读后感在繁忙的生活中,寻得一本好书,犹如遇见一位知心老友,能让人暂时忘却尘世的喧嚣,沉浸在文字所构建的美妙世界里。
最近,我有幸读了贾平凹的散文选集,感受颇深。
贾平凹的散文,就像是一幅幅生动的生活画卷,以朴实无华的文字描绘出了世间万象。
他的笔触细腻而真实,无论是写人、写景还是叙事,都能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在他的文字中,我看到了陕西那片土地上的风土人情,感受到了浓厚的地域文化底蕴。
他笔下的人物,个个鲜活生动。
有勤劳朴实的农民,有街头巷尾的小贩,也有怀揣梦想的年轻人。
这些人物并非完美无瑕的英雄,而是有着各种缺点和优点的普通人。
但正是这种真实,让我觉得他们仿佛就是我身边的邻居、朋友,亲切而熟悉。
比如在《我的老师》中,他描写的孙涵泊小朋友,那种天真无邪、善良正直的品质,让人不禁为其纯真所打动。
贾平凹通过对孙涵泊言行的细致刻画,展现了孩子眼中纯粹的世界,也让我们这些成年人反思自己在成长过程中逐渐丢失的那份纯真。
贾平凹对于景色的描写更是一绝。
他能将大自然的美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片美景之中。
在《商州又录》中,他写道:“山洼里一片桃林,桃花开得正旺,粉嘟嘟的,宛如少女的脸蛋。
”这样简洁而生动的描写,瞬间就让那片桃林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他不仅描绘出了景色的外在美,更传达出了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意境。
让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宁静与对自然的敬畏。
贾平凹的叙事散文同样引人入胜。
他以平和的语调讲述着生活中的点滴故事,这些故事看似平凡,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在《丑石》中,一块被人们嫌弃的丑石,最终却被天文学家发现是一块珍贵的陨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仅凭外表来判断事物的价值,要有一双善于发现内在美的眼睛。
这种通过小事传递大道理的方式,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受到启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读贾平凹的散文,还能感受到他对传统文化的深深眷恋。
他在作品中常常提及古老的习俗、传统的技艺,让这些即将被遗忘的文化瑰宝重新焕发出光彩。
贾平凹《自在独行》读后感(通用15篇)

贾平凹《自在独行》读后感贾平凹《自在独行》读后感(通用15篇)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贾平凹《自在独行》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贾平凹《自在独行》读后感篇1贾平凹是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家。
他的小说创作成就斐然,散文创作也毫不逊色。
近日新推出的散文集《自在独行》(长江文艺出版社2016年5月第1版),将带领读者走进贾平凹的独行世界,收获一份心灵的自在与安宁。
这本书是贾平凹40多年来创作的散文精粹。
书中,他研磨孤独,收获自在,致每个孤独的行路人。
贾平凹素来喜静,最怕有人来敲他的房门。
让他觉得自在的,要么是行走于西北的大地,要么就是隐居在自己的书房。
他其实也喜欢热闹,只是他的热闹并不是灯火灿烂,而是内心的安宁与独行的自在。
全书写情感、聊爱好、谈社会、说人生,有俗世的智慧,也有生活的趣味。
作家以一个自在独行者的身份,完美展现了个人与世界相处之妙,从孤独、行走、生死、慈悲、天地、人文等角度,给内心孤独焦躁者以心灵的抚慰。
贾平凹是一位世间的智者,更是一位深沉的独行者。
他说:“在这个美好又遗憾的世界里,你我皆是自远方而来的独行者,不断行走,不顾一切,哭着,笑着,留恋人间,只为不虚此行。
即便你认为自己是孤独的,也是可以自在的。
”贾平凹在灵魂中独行,哲理性的感悟随处可见。
这种感悟,不是对某种世俗思想的阐释,也不是生硬的哲理说教,而是来自鲜活的生活体验。
如在《说房子》中,他写世上的事,认真不对,不认真更不对,执著不对,一切视做空也不对,平平常常,自自然然,如上山拜佛,见了佛像就磕头,磕了头,佛像还是佛像,你还是你——生活之累就该少下来了。
而在《看人》中,他写人既然如蚂蚁一样来到世上,忽生忽死,忽聚忽散,短短数十年里,该自在就自在吧,该潇洒就潇洒吧,各自完满自己的一段生命,这就是生存的妙谛。
贾平凹追求一种朴实无华、率真自然的生活意境美和意趣美,透过敏锐的观察,书写人生的微妙情绪。
2024年贾平凹散文选集喝酒读后感

2024年贾平凹散文选集喝酒读后感贾平凹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以散文创作见长。
他的作品充满了鲜明的个人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2024年贾平凹散文选集《喝酒》是我最近阅读的一本书籍,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贾平凹的文学魅力和深刻的思考。
这本选集共收录了贾平凹多年来的散文作品,内容丰富多样,但贾平凹对酒的描写和思考贯穿了整个选集。
他用酒作为文学创作的载体,通过对喝酒的体验和人生的思考,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贾平凹在《喝酒》一书中以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对酒的美妙和人生的哲理进行了深入思考。
他通过对酒的描述,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酒的独特情愫和情感。
在他的笔下,酒是一门艺术,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更是一种对人生的感悟。
贾平凹通过对酒的品味和体验,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在《喝酒》一书中,贾平凹不仅仅只是抒发了对酒的情感,更是对人生的思考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用喝酒的过程和感受展示了人生的矛盾与苦涩,同时也揭示了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价值。
贾平凹通过对喝酒的描写和对人生的思考,让我们看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洞察。
他认为人生如同喝酒,需要有勇气直面困境,同时也要学会笑对生活中的挫折和无奈。
《喝酒》一书中,贾平凹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精妙的语言,将他对喝酒和人生的见解传达给读者。
他的文字简练而有力,字里行间流露着深沉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拷问。
同时,他也用诗般的语言和意象,将酒与生活、自然和人性相联系,使得文字更有韵味和感染力。
贾平凹的文字给人以启发和思考,让读者在品味文字中产生共鸣。
阅读《喝酒》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贾平凹作品中的人文关怀和对人生的思考。
他以一个醉心于文字的作家的视角,用文字抒发情感,思考人生,呈现了一种生活的姿态和一种对生命的热爱与关怀。
通过阅读贾平凹的作品,我感受到了他内心深处的善良和深刻的洞察力,同时也让我对自己的生活和人生产生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反思。
通过阅读贾平凹散文选集《喝酒》,我对贾平凹的文学才华和思想深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贾平凹散文精选读后感

贾平凹散文精选读后感在繁忙的生活中,能静下心来读一本好书,实在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最近,我读了贾平凹的散文精选,仿佛经历了一场奇妙的心灵之旅。
贾平凹的文字,就像是一位亲切的老友在你耳边娓娓道来。
他不刻意追求华丽的辞藻,也不故作高深地卖弄玄虚,只是用最朴实、最真实的语言,讲述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在他的散文里,我看到了对故乡深深的眷恋。
那片黄土地上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仿佛有了生命,在他的笔下鲜活起来。
他写家乡的山川河流,写那些熟悉的乡亲们,写儿时的游戏和趣事,每一个细节都刻画得如此细腻,让我这个远离家乡的人,也能感受到那份浓浓的乡情。
比如说,他在文中描写乡村的夏夜,“月亮升起来,村子里就安静了,只有虫子在墙角根儿唧唧地叫。
大人们坐在院子里,摇着扇子,说着今年的庄稼和收成。
孩子们则在一旁捉萤火虫,装在玻璃瓶里,一闪一闪的,像天上的星星。
” 这样的场景描写,简单却充满了生活的气息,让我一下子就回忆起自己小时候在农村度过的那些美好夜晚。
他还写乡村的集市,“集市上热闹得很,卖啥的都有。
有卖自家种的蔬菜瓜果的,新鲜得还带着露水;有卖针头线脑的,五颜六色地摆在摊子上;还有卖小吃的,香味飘得老远,让人忍不住流口水。
” 读着这些文字,我仿佛置身于那个熙熙攘攘的集市之中,能听到人们的吆喝声,能感受到那份热闹和烟火气。
贾平凹对于人物的刻画也是入木三分。
他笔下的人物,不是那种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形象,而是普普通通、有着喜怒哀乐的平凡人。
他写村里的老人,“那老汉脸上的皱纹就像沟壑一样,深深浅浅的,每一道都藏着岁月的故事。
他的眼睛已经浑浊了,但依然透着一股倔强和坚韧。
” 这样的描写,让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形象跃然纸上。
他写的一位乡村教师,“李老师总是穿着那件洗得发白的中山装,手里拿着一本书,在教室里走来走去。
他的声音不高不低,却有一种魔力,能让调皮的孩子也安静下来认真听讲。
” 通过这些简单的描述,一个尽职尽责的教师形象就出现在了我们眼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贾平凹散文读后感800字
时隔近二十年,又一次读贾平凹先生的散文,还是如多年前一样喜欢他的*,忍不住想言传言传。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贾平凹散文集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一起来看看贾平凹散文读后感800字,欢迎阅读!
贾平凹散文读后感1
观弥勒一笑,看遍红尘无限事。
看平凹一文,阅尽天下千万人。
若用一个佛来比喻贾平凹的话,那么“弥勒”则是再贴切不过的喻体。
第一次听到老贾是很久以前了,反正我也不记得了,但是知道有这个人,是个名作家,但是其余的就不知道了。
等到真正开始想了解这个人,想读这个人的书,则是在初三,看《风言锋语》时,听到李蕾说贾平凹的《废都》时。
我当时就想买本书看看,但苦于初三无隙,也可能是懒得去读,迟迟未买,直到这次,我才买了这本他的散文准备细细品味。
总的来说,他的文字是属于稍微有些嚼不烂的精肉这一类,比周树人的文字要更随意、诙谐,同时少了些许考究。
但是就如
我吃肉喜欢吃有嚼劲的肉一样,老贾的这种风格,也是我所喜欢的。
读他的*不用费多大神,拿得起,放得下。
你可以在任何时候读它,也可以在任何时候放下。
但是你却可以从中读出一种人生的哲理,一种对人生的思考。
如一篇《卧佛》短小,但又不乏哲理,从中可以读出老贾的一种处事淡然的心境,又如“说死”,以一个旁观者的眼睛来看人面对“死”这一必修话题时的各种态度,特别是里面有一句“社会主义那么地好,你为什么要死得这么早”,笑话而已。
他也不是什么事都淡然。
《月鉴》中,他用对环境的描写与对妻子的语言共同来描写或说艺术加工出一个虽有一身正气却
无处发泄的贾平凹,而他只能向妻子发泄。
这篇*的妙处在于他将正义与人性之弱点放在一起,通过景物串在一起。
《敲门》中,他亦对那些敲门求事并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骚扰”他人的人
做了讽刺。
(当然,他也说有一部分原因是那些敲他门请他做事的人都是空手而来,蹭饭一顿,再满载而归)。
不过有时他的正气虽有,胆量却无。
在《我有个狮子军》一文中,老贾阐述了他从无“狮”至“狮”成散兵,至“狮”成大军的过程,显示了他从有气无胆,至有胆亦会忍的阶段。
贾平凹说他有他自己的信仰,虽然我不信。
我更愿意相信他是想借神佛之名来讽人表意。
“佛”,他一直用的字,也是他一贯
的生活态度———处事泰然,或者说是他步入中老年之后的心态。
“钟馗”作为一个吃鬼的人,跟宋定伯一样是降鬼的。
“吃”“鬼”二字,贾平凹将它们分而置之,合而置之。
“鬼”是可爱的,老贾一直坚信这一点,更何况家里还有钟馗的画像。
很奇怪,中国的鬼怪都是从志怪小说中流传开去的,而这些神鬼亦是可爱之物,有人灵、人性、人情,甚至有人会犯得低级错误。
但是,鬼在现在却变成人人畏惧的东西,“鬼”这个意象变得玄乎其玄,成为一种从小孩到大人都害怕看又都想看的东西,恐怖片将这种原本可爱的东西变成人们寻求心理刺激的东西,而“佛”作为一个普渡众生,看破红尘的象征,却被用于各种电视剧中与“鬼”演对手戏的不二角色。
这两个相互对立的角色在贾平凹这里被还原为本貌,而贾平凹的思想则被这两个物象氧化得更深刻。
读贾氏文后,再观人生百态。
走人生路毕,又读贾氏幽默。
贾平凹散文读后感2
时隔多年,又一次读先生的散文,还是如多年前一样喜欢他的*,忍不住想言传言传。
先生大我六岁,当是同时代人,他初发作品时,我是文学爱好者,很是读了些他的*。
后来发现有卖《贾平凹散文自选集》时就毫不犹豫地买下,果然没令我失望,不仅我爱读,就连上小
学的炜儿听了他的*也是喜欢得不行,总学说:我要撞棉花包撞死,吃白糖吃死。
于是去日本时就把此书也一并带去,供炜儿闲时阅读。
回国时,扔了很多衣物、日用品,可这本缺了封底的书却又被带回。
这次读《朋友》才知道,那本自选集是他的第一本散文集,看来还真是与他有些缘的。
二十年来作者与读者都在成长,他的*越来越朴实无华,却在不经意处会令你发现一些深刻,一些禅意,一些古风,如以下几段:
一个人活着其实仅仅是一个人的事,生活关照形的朋友可能了解我身上的每一个痣,不一定了解我的心,精神交流形的朋友可能了解我的心,却又常常拂我的意。
快乐来了,最快乐的是自己。
苦难来了,最苦难的也是自己。
这个世界已混沌不清,抨击丑恶发泄怨愤是一种战斗,而宣扬纯净也是战斗。
人生的残缺使我们悲痛和激愤,而在残缺人生中享受纯真美好,更是我们的一种生活的艺术和人生的艺术。
人活着最大的目的是为了死,而最大的人生意义却在生到死的过程。
朋友被朋友们骂着又爱着,是因了这个朋友的真诚和有趣。
他形容一个朋友的长相:满脸都是头,满头都是脸。
(一秃顶朋友)看到此不禁莞尔,想到圈内程主任的那张如弥勒般的佛脸。
这本散文集多为朋友作序,也有写一些有趣朋友之间的交往,被写人物大多为陕西文人、书人、画人,也有一些喜收藏石头之人,还有朋友的小儿,竟被他称为先生,皆因小儿怀有纯净无染的心也。
其为友人作文,却不胡乱吹捧,有一说一,无二是不言双的。
读先生的文,发现了许多与先生相同之处,不由窃喜。
先生喜饮茶,我亦喜饮茶,先生喜藏石,我亦喜藏石,不过我的俗了些,是玉石,先生喜的是天然大气之石。
先生喜藏陶罐,我亦喜欢陶、瓷之器,不过先生喜的是高古之陶,而我喜的是家用的大俗之器。
先生不爱钱、权,我亦鄙薄这两样。
先生善书、画,我却喜赏书画,先生写一些微言大义的小文,我却爱这些*甚于爱先生的小说。
还有一点很重要,先生是文坛著名的病人,而我亦是文坛之外一个无名的老病号,且得的是同一种病,不是我硬要牵强附会的找与名人的相同之处,而是爱先生的文在先,对先生好奇在后,才发现了这些缘,不由拿来显摆。
在此以一读者身份遥祝先生身体安康,多为我辈写出一些美文来,才不枉了我们来世一遭。
贾平凹的文字,一遍遍地看,一遍遍觉得好。
看着不事雕琢,家常话一般,但是意味深厚又情趣盎然。
我编着,常会停下一会儿,体会或者回味一下看过的文字。
贾平凹到底是个有大情怀的作家,即使在散文中也处处可见,可感。
比如《从棣花到西安》《六棵树》《一块土地》《定西笔记》《说棣花》等文,都体现着他对家乡、对中国西北的那块厚土、对土地和农民的切身入骨的爱。
爱之深痛之切,为土地被糟践、农民被剥夺,他沉痛而又无奈,于是笔下每每苍凉。
贾平凹又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作家,他的《写给母亲》一文,我读一遍感动一回,再读还是感动落泪。
在每一部长篇完稿之后,贾平凹便出行,到处走走看看。
是写长篇劳作后的休息,又是为下一部新作品在作准备。
他要看到真实的民间、真实的底层生活,一路行走,一路思索,落纸成文,成为《天气》中最重要的部分。
还有一些日常不经意中写就的短文,体现着贾平凹的生活状态和情趣,那是平实又亲切、古朴又充满灵性的。
关于这部散文集,贾平凹在序中说:“小说可能藏拙,散文却会暴露一切,包括作者的世界观、文学观、思维定式和文字的综合修养。
我以前研读别人的小说,总要读他小说之外的*,希望从中寻到一些关于他的规律性东西,我现在编《天气》,又这么说,我把我的衣服就撕了。
”又说,“以现在的年龄,如果让我评估我的散文,虽不悔其少作,但我满意我中年以后的作品。
年
轻时好冲动,又唯美,见什么都想写,又讲究技法,而年龄大了,阅历多了,激情是少了,但所写的都是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真正体悟的东西,它没有了那么多的抒情和优美,它拉拉杂杂,混混沌沌,有话则长,无话则止,看似全没技法,而骨子里还是蛮有尽数的。
”
没有技法的散文,是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了。
《天气》出版后,反响甚好,《人民日报》登载过胡竹峰的一篇评论,题为《铜绿斑斑,大象缓步》。
*写道:“《天气》所录者,叙事写情谈理,没有花架子,点到为止,如镜照人,其形态自现,又如古琴之音,缓缓而发……贾平凹下笔成文,长短自有定数,不求奇巧精工,但奇巧精工自来。
”所论甚当。
最后还是借用贾平凹的话:“读散文最重要的是读情怀和智慧,而大情怀是朴素的,大智慧是日常的。
”
贾平凹散文读后感3
这几天,我读了《贾平凹散文精选》这些*让我受益匪浅。
读了《落叶》这篇*,我知道了欢乐到来,欢乐又归去,正是天地间欢乐的内容,也是一个不可泯灭过程。
世间万物,正是寻求着这个不可捉摸的内容,而各自完成着它们各自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