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示意图

合集下载

新教材适用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测评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新教材适用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测评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其次章测评(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关于地球大气圈低层大气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主要由氧气组成B.由干洁空气组成C.由氧气和水汽组成D.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组成答案:D解析:地球低层大气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组成。

2024年3月30日,我国在西昌卫星放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方式胜利放射了第三十、三十一颗北斗导航卫星。

据此完成第2~3题。

2.下列与北斗导航卫星放射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北斗导航卫星穿越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最终到达电离层B.北斗导航卫星放射地对流层厚度约8—9千米C.北斗导航卫星在穿越高层大气过程中,运动方向发生偏右现象D.北斗导航卫星在穿越大气过程中,大气密度由大到小3.北斗导航卫星自地面上升到某一高度的过程中,气温柔大气运动状况依次改变,最有可能的是( )①温度递增②温度递减③水平运动为主④对流运动显著A.②④—①③B.①③—②④C.②③—①④D.①④—②③答案:2.D 3.A解析:第2题,电离层是高层大气中呈电离状态的气体层,在距地面80—500千米的高空,A项错误;北斗导航卫星放射地地处中纬度地区,对流层厚度10—12千米,B项错误;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会发生偏向,C项错误;随着高度的增加,空气的密度越来越小,D项正确。

第3题,考查对流层、平流层气温垂直改变及大气运动特征。

读图,完成第4~5题。

地球大气的垂直分层(部分)示意4.从大气垂直分层看,图示大气层是( )A.低纬度的对流层B.中纬度的平流层C.高纬度的对流层D.低纬度的平流层5.该层大气( )A.随高度增加,温度增幅变小B.空气对流显著C.以水平运动为主,有利于飞机高空飞行D.受剧烈的太阳辐射呈电离状态答案:4.B 5.C解析:图中显示大气层高度在12—50千米,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可推断为中纬度的平流层。

该层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有利于飞机高空飞行。

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三十二)

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三十二)

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三十二)综合题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太阳辐射是地球表层最主要的能量来源。

大气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也有保温作用,太阳辐射被削弱的多少取决于经过大气的厚度及大气的组成成分。

左图为某地11月5日、6日连续两天的太阳辐射强度变化图,右图为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

(1)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对左图显示一天中太阳辐射强度正午前后最高作出解释:____。

(2)11月5日太阳辐射总体强度____(强于、弱于)11月6日,据右图信息推断其原因可能为____。

(3)____是低层大气主要的热量来源。

(4)11月5日昼夜温差____(大于、小于)11月6日,请利用大气受热过程解释其原因:____;____。

答案:(1)正午前后,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穿过的大气层厚度较薄,被削弱的太阳辐射较少),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多(2) 强于 11月5日天气晴朗,11月6日天气转阴(云层较厚,反射了大量的太阳辐射,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较少)(3)地面的长波辐射(地面辐射)(4) 大于 11月5日较6日相比,天气晴朗,云层较少,白天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气温高夜晚云层对大地保温作用弱,近地面气温低解析:本题通过“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和“某地连续两日太阳辐射强度变化图”,主要考查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及影响太阳辐射、气温、气温日较差的因素等知识。

考查学生整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思维能力。

(1)在一天当中,太阳辐射强度与太阳高度大小有关,正午前后大阳高度最大,太阳辐射经过的大气层到达地面的路径短,被大气削弱的太阳辐射较少,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多,故正午前后辐射最强。

(2)读图可知,11月5日太阳辐射总体强度强于11月6日,相邻两天的大阳高度差异是很小的,不会造成该地前后两天大阳福射强度差异这么大,故云量多少是影响这两天太阳辐射强度大小的重要因素,因此,11月5日天气晴朗,云量少,11月6日可能为阴雨天气,云层厚可能是导致大气的反射作用增强,使到达地面的大阳辐射减弱的主要原因。

浙江高一高中地理期中考试带答案解析

浙江高一高中地理期中考试带答案解析

浙江高一高中地理期中考试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2016年8月12日,北半球三大流星雨之一的英仙座流星雨,迎来了超常规模的大爆发,每小时天顶流量达150-160颗,在北半球中高纬地区可轻松观测到这一天文现象。

英仙座距离地球约为2.5亿光年(银河系直径约为10万光年)。

完成下列问题。

【1】英仙座属于A.河外星系B.银河系C.太阳系D.地月系【2】英仙座流星雨源于A.英仙座的恒星B.英仙座的小行星C.太阳系的彗星D.太阳系的星际尘埃2.2016年9月15日22时04分09秒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天空二号进入预定轨道后主要通过太阳能帆板将太阳辐射能转化为电能,以供其日常工作。

完成下列问题。

【1】太阳辐射能量主要集中的波段是A.紫外线B.可见光C.红外线D.β射线【2】下列关于太阳辐射对地球影响的说法,错误的是A.煤炭等化石燃料是地质时期储存的太阳能B.太阳辐射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能源C.太阳辐射是大气运动以及水循环的主要动力D.太阳释放的太阳辐射绝大部分达到了地球3.据观察,目前太阳活动处于相对稳定的时期。

完成下列问题。

【1】右图显示的太阳活动以及对应的圈层正确的是A.耀斑——色球层B.黑子——光球层C.太阳风——日冕层D.日珥——色球层【2】耀斑爆发会造成A.全球降水量增加B.有线通信中断C.高纬地区极光减少D.指南针短暂失灵4.下图为一地区海拔高度与相应地壳厚度变化对比剖面图。

完成下列问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可以看出地壳厚度不均B.莫霍界面以上为岩石圈C.大洋地壳一定比大陆地壳厚D.莫霍界面是岩浆发源地【2】喜马拉雅山上有大量石灰岩分布,说明该地区A.目前变质作用强烈B.曾经地势低洼C.有过强烈的火山喷发D.冰川广布5.读“四大圈层联系示意图”和“我国某地景观图” ,回答下列问题。

(文末附答案)人教版2022年高中地理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题库

(文末附答案)人教版2022年高中地理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题库

(每日一练)(文末附答案)人教版2022年高中地理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题库选择题1、为验证大气受热过程,某校地理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装置如下图)实验。

阳光下静置一段时间后,两个瓶子中的气温如下表所示。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A.大气主要靠太阳辐射加热B.晴朗天气不存在削弱作用C.近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D.土壤吸收的大气辐射较多(2)下列现象能用该实验原理来解释的是()A.日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B.不同纬度存在气温差异C.沿海地区海陆风的形成D.阴坡阳坡植被差异明显2、(原创题)读热力环流示意图,完成18题。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气压A>C>B>DB.气温B>A>C>DC.A地较B地温差小D.B地多阴雨天气3、华北地区某城市,一周以来天气晴好,日均温均在10℃以上,某日突降大雪,延续2日,之后气温回升,积雪初融,该城市某停车场出现“雪馒头”景观(下图),“雪馒头”都位于渗水方砖(中心空洞,露出土壤)的中央。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该现象最有可能发生在()A.1月初B.4月初C.7月初D.10月初(2)“雪馒头”景观形成的原因主要是()A.土壤吸收的太阳辐射较少B.土壤吸收的大气辐射较少C.方砖吸收的大气辐射较多D.方砖释放的地面辐射较多4、比湿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空气湿度,水库周边的比湿有着明显的周期性日变化。

如果不考虑背景风(盛行风)的影响,水库局部气流对水汽的水平输送是影响比湿的重要因素。

当空气水平流动较弱时,强烈的空气对流则会导致近地面比湿降低。

左图示意密云水库周边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黑点为气象测站),右图示意水库周边比湿的日变化过程,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夜间水库北比湿明显小于水库南,直接影响因素是()A.气温B.降水C.海拔高度D.山谷风与湖陆风(2)关于水库周边比湿日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3:00水库南水平输送较强B.10:00水库南对流扩散较强C.15:00水库北水平输送较弱D.20:00水库北对流扩散较强5、下图是某年7月20日14时亚洲局部地区海平面气压分布图。

2020秋地理第一册第2章 第2节 第1课时 大气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含解析

2020秋地理第一册第2章 第2节 第1课时 大气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含解析

2020秋地理新教材人教版必修第一册课时作业:第2章第2节第1课时大气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含解析第二章第二节第1课时请同学们认真完成[练案6](时间:30分钟总分:50分)一、单项选择题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1~3题。

1.下列关于图中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C)A.②代表地面辐射B.①所代表的辐射波长大于③C.①所代表的辐射能量大于③D.④代表的辐射与天气状况无关2.白天多云时,气温比晴天低,主要是因为(B)A.①减弱B.②减弱C.③增强D.④减弱3.利用人造烟雾来防御霜冻的原理是(D)A.减弱①B.增强②C.改变③的辐射方向D.增强④[解析]第1题,如图可知②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③为地面辐射,故A错误;①代表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③为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所以①的辐射波长较③短,故B错误;④代表大气逆辐射,天气的阴晴影响大气逆辐射的强弱,故D错误;①太阳辐射较③地面辐射温度高,所以辐射能力①强于③,故C正确。

第2题,本题考查大气的作用,多云时大气的削弱作用强,所以温度较低,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①不变,故A错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所以气温低是因为地面辐射③弱,故C错误;多云时大气逆辐射强,故D错误;由图可知阴天太阳辐射①被大气削弱较多,②就会减弱,从而影响温度,即白天多云时气温比晴天低,所以B 正确。

第3题,人造烟雾是为了增加云雾量,从而增加大气逆辐射,实现保温作用,预防霜冻,图中表示大气逆辐射的是④,故D正确.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地膜覆盖栽培一般都能获得增产的效果,其效应表现在增温、保温、保水、提高光的利用效率等几个方面。

读图完成4~5题.4.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了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A)A.减少了地面辐射的散失B.减少了大气逆辐射C.增强了太阳辐射的总量D.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5.山东胶东地区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反光地膜,可有效提高苹果的品质,其主要的作用是(C)A.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B.反射太阳辐射保持水分C.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D.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温[解析]第4题,地膜覆盖,太阳短波辐射可以穿越薄膜,使地面增温,而地面长波辐射和大气辐射却很少能穿越薄膜,减少了地面辐射的散失,地面辐射被薄膜内大气吸收,增强了大气逆辐射,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还给地面,起到保温作用.A正确,B、C、D错误。

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能力提升)20202021学年高一单元测试定心卷(含答案)

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能力提升)20202021学年高一单元测试定心卷(含答案)

第二单元地球上的大气基础过关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一、选择题。

(每小题3分,共60分)下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图中字母代表某种辐射或作用。

读下图,完成1—2题。

1.图中字母表达的含义正确的是A.B—大气辐射B.C—大气反射C.G—地面辐射D.F—大气吸收2.下列关于D辐射,说法正确的是A.D辐射仅仅发生在夜晚B.D辐射量,阴雨天必定大于晴朗天C.D辐射能延缓地面的降温速度D.D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集中在可见光【答案】1.D 2.C【解析】1.B代表被大气反射的太阳辐射,故A错误。

C代表被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故B错误。

G代表被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故C错误。

F代表被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故D正确。

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D。

2.D辐射代表大气逆辐射,不管白天还是晚上,都有大气逆辐射,故A错误。

大气逆辐射不一定阴雨天必定大于晴朗天,这句话说的太绝对,故B错误。

大气逆辐射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可以延缓地面的降温速度,故C正确。

大气逆辐射是长波辐射,故D错误。

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

读下图,完成3—4题。

3.若图示为热力环流形势,则a地与b地的气压(P)和气温(T)A.Pa>Pb;Ta>Tb B.Pa<Pb;Ta<Tb C.Pa<Pb;Ta>Tb D.Pa>Pb;Ta<Tb4.若图示地区在北半球,理论上,a与b、c与d之间的稳定风向分别为A.西南风、东风B.东北风、东风C.东北风、南风D.西南风、南风【答案】3.D 4.A【解析】3.读图可知,a处气流下沉,形成高气压,则b处气流上升,形成低气压,因此a地与b地的气压值的关系是Pa>Pb,B、C错误;热力环流中近地面热的地方气体上升,冷的地方气体下沉,冷的地方气压高,热的地方气压低,由于判断,a处气温较低,b处气温较高,即Ta<Tb,A错误、D正确。

高三地理大气受热过程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三地理大气受热过程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三地理大气受热过程试题答案及解析1.读“世界某区域图”(虚线为该地一月0℃等温线),完成下列小题。

【1】甲地一月0℃等温线的大致走向及主要的影响因素是()A.东西走向,地形B.东西走向,海陆位置C.东西走向,太阳辐射D.东西—西南走向,洋流【答案】C【解析】读图可知,甲地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应该为东西走向。

导致等温线呈东西走向的原因主要太阳辐射。

【2】关于图示区域河流水文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A.越往北,封冻期越长B.含沙量较大C.短小流急D.水位季节变化小【答案】D【解析】读图可知,该地区位于欧洲西部,为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多雨,河流径流量变化小,水位季节变化小。

该地气温在0℃以上,没有结冰期。

该地区植被覆盖率高,河流含少量少。

该地区地势平坦,河流河流比较平缓。

【3】图示区域大部分地区七月的气候特征是()A.高温多雨B.凉爽湿润C.炎热干燥D.温凉干燥【答案】B【解析】该地区为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多雨,夏季凉爽湿润。

【考点】该题考查世界主要区域。

2.下图示意地球上五个不同地区(都位于沿海)受气压带和风带影响的状况。

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若不考虑其他因素影响,图中五地最有可能分属于()A.两种气候类型B.三种气候类型C.四种气候类型D.五种气候类型【答案】B【解析】①受副热带高压和信风带控制,为热带沙漠气候;②终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为热带沙漠气候;③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⑤终年受西风带控制,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综上所述,五地分属三种气候,选B项。

【2】图中五地所属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是()①主要分布在大陆东岸②主要分布在大陆西岸③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④主要分布在中高纬度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答案】B【解析】热带沙漠气候和地中海气候,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地中海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大陆西岸,因此B项符合题意。

【考点】气候类型成因及分布3. PM2.5的沉降速度较慢,自然沉降效果有限,会长期漂浮在空中。

2021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第3节第1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课时分层作业含解析中图版必修一

2021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第3节第1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课时分层作业含解析中图版必修一

大气的受热过程(建议用时:45分钟)运用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可以帮助我们解释生活中很多自然现象,以便更好地服务我们的生活。

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夏季常有这样一个现象:多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云层的逆辐射强烈B.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强烈C.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强烈D.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强烈2.霜冻常出现于深秋至第二年早春晴朗的夜晚,原因是( )A.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反射作用强B.大气对地面辐射吸收作用强C.大气的保温作用强D.大气的逆辐射作用弱1.D 2.D [第1题,多云的白天由于大气云层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强,故温度较低,D正确。

第2题,深秋至第二年早春晴朗的夜晚,大气的逆辐射作用弱,大气保温效应差,地面降温快,空气中的水汽迅速降温,发生凝华现象,形成霜冻,D正确。

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反射作用强,即大气逆辐射强,没有霜冻,A错误;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强,气温下降慢,没有霜冻,B错误;大气的保温作用强,降温慢,没有霜冻,C错误。

] 3.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据观测北京在炎热夏季,绿化状况好的绿地的气温比没有绿化的地区气温低3~5℃。

其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A.绿地的园林植物的树冠可以反射部分太阳辐射B.绿地的园林植物的保温作用弱C.绿地的园林植物通过蒸腾作用损失部分地面辐射D.绿地的园林植物吸收大气逆辐射弱A [“大树底下好乘凉”是指白天园林植物的树冠可反射部分太阳辐射,气温不会过高,因此A选项符合题意。

]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4~5题。

4.“高处不胜寒”说明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 )A.a辐射B.b辐射C.c辐射D.d辐射5.“秋阴不散霜飞晚”,意思是:秋空上阴云连日不散,霜飞的时节也来迟了。

与诗句中“秋阴不散”导致“霜飞晚”密切相关的是( )A.a辐射B.b辐射C.c辐射D.d辐射4.C 5.D [第4题,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地面长波辐射,故C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读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图中字母A表示,B表示________。

(2)冬半年的霜冻多发生在晴朗的夜间,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原因与图中甲、乙、丙中的________过程有关。

(3)多云的白天比晴朗的白天气温低,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原因与图中甲、乙、丙中的________过程有关。

(4)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原因与图中甲、乙、丙中的________过程有关。

2暑期,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研究城市热岛效应。

据图回答(1)~(2)题。

(1)如图为兴趣小组绘制的“城市热岛效应强度示意图”,若纵坐标代表城区与郊区温度差,则横坐标不可能代表的是()
A.建筑物面积B.绿地面积C.工业化程度D.人口数量
(2)下面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城市热岛效应的是()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3.读下面某地高空等压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1)A比B的气压__________(高或低),C比D的气压
__________(高或低)。

(2)C比D的温度__________(高或低)。

(3)A比C的气压__________(高或低)。

(4)A、B、C、D之间的热力环流呈__________(顺时针或逆时
针)方向流动。

(5)若AC的垂直距离为500 m,C点的气温为12 ℃,则A点的气温为__________℃。

(6)C地的天气状况是__________。

(7)C地比D地的气温日较差__________(大或小)。

下图示意某区域某月一条海平面等压线,图中N地气压高于P地。

读图,完成(1)~(2)题。

(1)N地风向为()
A.东北风B.东南风
C.西北风D.西南风
(2)M、N、P、Q四地中,阴雨天气最有可能出现在()
A.M地B.N地C.P地D.Q地
自某城市市中心向南、向北分别设若干站点,监测城市气温的时空分布。

监测时间为8日(多云)9时到9日(晴)18时。

监测结果如下图所示。

据此完成(1)~(3)题。

(1)图示的最大温差可能是()
A.4℃B.12℃C.16℃D.18℃
(2)监测时段被监测区域气温()
A.最高值多云天高于晴天B.白天变化晴天比多云天剧烈
C.从正午到午夜逐渐降低D.白天变化比夜间变化平缓
(3)下列时间中热岛效应最强的是()
A.8日15时左右B.8日22时左右C.9日15时左右D.9日18时左右
结合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随着矿物能源的大量消耗,大气中二氧化碳不断增多,充分利用太阳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是工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1)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

二氧化碳增多,是如何加强大气“温室效应”的?
利用“温室效应”原理,我国北方地区冬季采用大棚技术种植蔬菜、花卉等作物。

(2)参考图1,分别说明大棚技术对农业生产光、热、水条件的有利影响。

(3)见图2。

在北京布局大型太阳能发电站的社会经济区位条件有哪些?请列举三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