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的保温作用教案

合集下载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教案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教案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教学设计东莞中学地理科罗丽华1.教学内容中国地图出版社《地理》必修第1册第二章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的内容。

主要在学习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的基础上,解释温室效应,最后阐述全球温度变暖对人类的影响。

2.学生分析学生学习本课内容是在掌握了大气的受热过程基础上,通过设计、模拟实验和辩论赛等活动提高了学生学习热情,学习兴趣很浓,学习障碍是大气逆辐射的理解,学习难度较低3.设计思想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帮助者。

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设计模拟实验、分析实验、讨论交流、争论答辩等形式进行学习,从而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能力、读图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大气的温室效应。

(2)了解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在生活中的应用。

(3)了解全球变暖的利弊与保护环境的措施。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设计实验,小组讨论来理解大气的温室效应,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通过激烈的辩论赛从各个角度理解全球变暖对人类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和分析、判断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科学的环保意识、全球观念和可持续的发展观。

(2)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现象的愿望。

5.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大气的保温作用全球变暖的利与弊6.教学过程7.学习评价学生学习热情非常高,自主设计实验有创新有实效,小组团结合作。

实验拍成录相,提高了学生们参与和观看的兴趣。

辩论赛观点明确、论据全面深入,感情融洽,课堂气氛活跃、自然。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设计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设计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 使学生掌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大气的受热过程2. 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3. 大气温度垂直分布规律4. 实验:大气受热过程的演示5. 练习题:大气受热过程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2. 难点:大气温度垂直分布规律,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2. 实验法:演示大气受热过程,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

3. 练习法:布置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重要性。

2. 讲解:讲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3. 实验:进行大气受热过程的演示,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5.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7. 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评价学生对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资源1. 教材:大气科学、气象学等相关教材。

2. 实验器材:大气受热过程演示实验装置。

3. 课件:大气受热过程的图片、图表和动画。

八、教学进度安排1. 节课:讲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3. 节课:讲解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九、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对于实验环节,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深入理解大气受热过程。

在布置练习题时,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适度提高难度,以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掌握大气的温室效应、逆辐射等基本概念。

2.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加深对大气受热过程的理解。

3. 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树立正确的自然观。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

难点: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大气层的结构图,引导学生思考大气的受热过程。

2. 讲解新课:(1)太阳辐射:介绍太阳辐射的波长、强度等基本概念,说明太阳辐射是大气的主要能量来源。

(2)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讲解地面吸收太阳辐射的原理,说明地面是地球大气的主要能量来源。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介绍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说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是地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

(4)大气逆辐射:讲解大气逆辐射的概念和作用,说明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5)温室效应:介绍温室效应的概念和影响,说明温室效应是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

3. 巩固练习:通过课堂练习、作业等方式,加深学生对大气的受热过程的理解。

4. 归纳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大气的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的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动画等形式展示大气的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

2. 采用实验法,通过实验演示大气的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

3.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大气的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的影响。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 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题,检验学生对大气的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的理解程度。

2.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3. 评价方式: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期末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大气的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的理解程度。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 多媒体课件:包括大气的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的相关图片、动画等。

人教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2课时)

人教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2课时)
师: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一种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在我们生活的城市与郊区之间就存在热力环流。
出示:市区与郊区示意图
师:请大家思考并完成以下内容:
1.用“冷”和“热”标注市区和郊区之间的温度差异。
生:(可能的答案)市区热,郊区冷。
2.分析城市中心区与郊区温度差异的原因。
生:(可能的答案)城市居民生活、工业和交通工具释放大量的人为热,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形成“城市热岛”。
5.理解大气运动的受力状况,在等压线图上判断风力的大小及风向。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热力环流原理。
【教学难点】
1.运用事实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热力环流。
2.说明风的形成和风向规律。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课程引入】
师: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海边的度假小屋发生一起谋杀案。警察根据线索很快抓住两个嫌疑犯甲和乙。警察问他们案发当晚两个人在哪里,甲说:“当晚我在海边漫步,海风迎面吹来,让我觉得心旷神怡,整个晚上我都在吹海风。”乙说:“我站在沙滩上望着大海想心事,感觉凉风从后背袭来,阴风阵阵,确实让人害怕。”
(板书)大气水平运动
师:请大家认真观察水平气压梯度力的示意图,思考:
1.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是?
生:(可能的答案)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区指向低压区。
2.仅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风向应该是?
生:(可能的答案)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相同。
3.水平气压梯度力与风速的关系?
生:(可能的答案)与风速成正比。
请大家思考一下,两个嫌疑人口供中的矛盾点是什么?
生:(可能的回答)夜晚的风向不同
师:两个人的说辞不同,可见他们中有人说了谎,说谎的人很有可能是真正的凶手。让我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来找出真正的凶手吧!

人教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示范教案

人教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示范教案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教学方案第1课时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主要由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四部分组成。

第一课时主要介绍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第二课时主要介绍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及其生活中的热力环流,第三课时主要介绍风的形成以及高空风和地面上的风受力情况。

“大气受热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点:①太阳辐射能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②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过程;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使地面增温,又以长波辐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④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⑤大气受热过程的重要性。

核心结论“太阳辐射加热地面,地面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和“大气通过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并能解释相关实际现象。

2.掌握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原理,分析具体的地理现象,解释具体地理问题等。

【过程与方法目标】本课遵循由问题→课件演示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以问题探究的形式,充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逐步的展开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2.培养学生运用大气受热过程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太阳辐射加热地面,地面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

2. 大气通过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教学难点】1.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的理解。

2.理解等压面的凹凸与气压高低的对应规律。

3.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近地面摩擦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唐代白居易有一首著名的诗《大林寺桃花》。

为什么会出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种现象呢?(学生讨论)山顶上的气温比山麓低。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学习大气的受热过程,能画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学生能说出太阳辐射、地面辐射与大气受热过程之间的关系,明确地面才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学生能够利用本节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来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小组讨论来理解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提高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和分析、判断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对于大气受热过程的学习,初步了解全球温室效应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培养了学生的环保、低碳意识。

二、教学内容与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问题导入,调动学生思考。

2、讲解新课:通过讲解太阳辐射、地面辐射与大气受热过程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明确地面才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3、巩固练习:通过图表法引导学生利用大气受热示意图等图表进行识图和绘图,培养学生图形分析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4、归纳小结:通过小组讨论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三、教学评价与反馈
1、评价方式:采用小组讨论、口头表达等方式进行评价。

2、反馈方式: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和听取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一课时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课标解读
教学目标和要求
(一)学习目标
1. 运用示意图等资料,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并解释相关现象。

2. 运用示意图等资料,说明大气的保温作用,并解释相关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的原理
【教学难点】
分能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解释相关自然现象。

(三)课时安排
大气的受热过程:1课时
情境任务设计
本节教学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大气的削弱作用,第二部分大气的保温作用。

整体采用“情境创设—分组探究—归纳总结”方式展开。

通过学生们比较感兴趣的恐龙灭绝之谜为大情境背景。

并在情景下设计一系列问题活动,将知识串联起来。

背景:恐龙灭绝之谜
专题二:恐龙灭绝之迷——大气热量的改变
微专题二:大气的受热过程
情境创设:小行星撞击地球,大气热量发生改变,地表气温会升高还是降低?
由于能量及二氧化碳的大量释放,造成温室效应,在随后的几年时间内,全球温度大幅度上升。

而当火灾释放的烟尘布满整个天空时,由于地表吸收不到太阳辐射,全球温度迅速下降。

情境一:地表气温会降低
情境二:地表气温会升高
运用这两大情境贯穿整个“大气的受热过程”,通过播放动画、日常生活案列以及若干问题串及活动,使学生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掌握削弱作用以及大气的保温作用。

旨在落实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及地理实践力。

教学设计。

高一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高一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高一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说出大气的受热过程,解释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及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能够绘制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提高绘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示意图、分析案例等活动,理解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

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和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地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

认识大气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2. 难点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分析。

三、教学方法问题导学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演示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晴天和阴天的图片,提问学生:为什么晴天和阴天的气温会有所不同?引出大气的受热过程这一主题。

2. 新课讲授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展示太阳辐射光谱图,介绍太阳辐射的组成。

讲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三种削弱作用。

分别举例说明不同的削弱作用对太阳辐射的影响,如臭氧吸收紫外线、云层反射太阳辐射、空气分子散射蓝光等。

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讲解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升温,以地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

介绍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后升温,同时也以大气辐射的形式向四周传递热量。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结合示意图,讲解大气逆辐射的概念和作用。

强调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通过案例分析,如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让学生理解大气保温作用的重要性。

3. 小组讨论给出问题:如果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会对全球气候产生什么影响?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大气受热过程的角度进行分析。

各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4. 课堂小结回顾大气的受热过程,包括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强调大气受热过程对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5. 布置作业让学生绘制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并标注各环节的名称和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气的保温作用
学校:合阳中学科目:地理授课人:李雅萍
教材分析:大气的保温作用是大气的热力性质之一,而大气的热状况是大气运动的基础,在全节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热力环流与风的形成又是后面学习全球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获得大气运动的基础知识,认识大气的保温作用
2、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图,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的技能
过程与方法
1、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2、培养学生的读图与自主学习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生活实际问题的探讨,使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观念。

2、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认识事物是运动、普遍联系的.
3、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大气的保温作用
教学难点: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教学方式: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法、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读图启发式教学法注意结合实际,多举例帮助学生理解。

导课:我们经常说人类生产和生活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会造成全球气候变暖,这是为什么?今天我们来学习大气的保温作用。

我们前面学过了,大气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被大气削弱以后剩余的太阳辐射到达地面,被地面吸收,地面温度升高。

我们把这个过程称为太阳暖大地。

地面温度升高,自己成为一个辐射源。

根据辐射原理,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物体的温度越低,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长。

太阳表面温度达到6000K,所以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而地面温度远远低于太阳表面温度,所以地面辐射属于长波辐射,其能量主要集中于红外线部分。

同理,大气辐射和人体辐射也是长波辐射。

前面我们学过,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强烈吸收红外线,所以地表放射的长波辐射经过大气时,几乎全部被吸收,从而提高了大气温度,我们把这个过程称为大地暖大气。

所以说,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提问: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出现在什么时间?为什么?
答案: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出现在午后2点,并非大家所认为的中午12点。

中午12点是太阳辐射最强的时候,但这时的太阳辐射要先传给地面,地面再把热量传给大气,大气吸收地面的热量后气温才升高,而这一过程需要将近2小时的时间。

这个例子就很好的说明了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而不是太阳。

大气的保温作用: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能量,大气辐射一小部分射向宇宙空间,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

由于其方向与地面辐射正好相反,故称为大气逆辐射。

可见,大气通过大气逆辐射又把热量还给了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损失的能量,从而对地表起到了保温作用。

我们把这个过程称为大气还大地。

总结:从大气的受热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少,大部分太阳辐射能透射大气层射到地面上,使地面升温;但大气对地面的长波辐射却是隔热层,把地面辐射放出的热量绝大部分截留在大气中,并通过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

我们把这种作用,称为大气的保温作用,或者叫温室效应。

全球气候变暖:由于大气中有二氧化碳、水汽,对地面能起到保温作用。

但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和生活又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这一部分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又增加了大气逆辐射,导致温室效应增强,造成全球气候变暖。

我们还可以用保温作用解释生活中的一些自然现象。

课堂练习:
1、初春或深秋,为什么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水汽易凝结,易出现霜冻及雾等现象
2、在寒冬,为什么人造烟幕能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
人造烟幕能增强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所以可防御霜冻.
思考比较: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但是月球表面白天最高温度可达127℃,而夜晚可降至-183℃,昼夜温差很大。

有大气层的地球和没大气层的月球,比较分析其受热过程得出结论。

月球上没有大气层,白天太阳辐射全部到达月球,使月球表面温度迅速升高。

夜间,月球表面辐射强烈,没有大气对月球表面的保温作用,温度下降速度很快。

再加上月球昼夜交替周期比地球长,所以昼夜温差很大。

地球有大气层,白天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时,大气有削弱作用,所以地球上白天气温不会过高。

而在夜晚,大气有保温作用,所以地表温度不会太低。

所以有大气的存在,缩小了气温的日较差,使地球保持了相对稳定的气温,从而使生命世界繁衍生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