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同步学典:(7)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知识点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主要知识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能量来源:根本来源: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直接来源:地面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
实验得知,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则波长越长。
太阳辐射(短波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长波辐射)2.大气的受热过程:3.大气的热力作用:(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反射、散射、吸收(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a.大气保温的成分:对流层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等,吸收长波辐射的能力很强。
b.保温作用的原理: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后,产生长波辐射,除少部分散失到宇宙空间外,大部分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向下射向地面,补偿了地面辐射散失的热量,从而起到保温作用。
4.大气保温作用与削弱作用的应用:大气运动有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之分,大气的垂直运动表现为气流上升或气流下沉,大气的水平运动即是风。
二.大气热力环流:1.概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运动,称为大气热力环流。
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2.形成过程:大气受热过程总结归纳:3.相关规律——气温、气压、气流(1)两种气流运动方向:垂直运动:与冷热差异有关,受热上升,冷却下沉。
水平运动:与气压差异有关,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
(2)三个关系:温压关系: 气流受热形成低气压,遇冷形成高气压(热低压、冷高压)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区吹向低压区。
等压面的凹凸关系:凸高凹低受热地,近地面下凹,高空上凸。
受冷地,近地面上凸,高空下凹。
等压面:是空间中气压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
一般情况,由于同一高度各地气压不相等,等压面在空间不是平面,而是像地形一样起伏不平。
等压线:在地图上,把同一平面上同一时间气压相等的各点用曲线连起来,这条曲线就是等压线。
4.常见实例——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三.大气水平运动——风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形成风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1.三个作用力:(1)水平气压梯度力气压梯度:水平方向上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册(必修1)课件5:2.2.1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吸收 散射
大气反射
逸出
地面反射 地面吸收
大气吸收
大气反射
逸出
吸收 散射
地面反射 地面吸收
大气吸收
逸出
大气逆辐射使地面因地面辐射所损耗的能量得到一定补偿, 起到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称大气保温效应或温室效应。
大气受热过程
月球白天在阳光照射的地方可达 127℃,夜晚则降至零下183 ℃ , 月球表面昼夜温差为何如此之大?
大部分
为什么在对流层随着海拔升高,气温会降低?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射向宇宙空间
大气反射
大气散射
太 大气吸收
阳
辐
射
地面反射
地面增温
射向宇宙空间
地大
面 辐 射
气 增 温
大 气 辐 射
大 气 逆 辐 射
地面保温
“大气还大地”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大气反射 云层越低、越厚,云量越多,反射越强 大气散射 空气分子和微小尘埃的作用有选择性,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反射
大气散射
太 大气吸收
阳
辐
射
地面反射
地面增温
“太阳暖大地”
大气的受热过程
射向宇宙空间
大气反射
大气散射
太 大气吸收
阳
辐
射
地面反射
地大
面 辐 射
气 增 温
地面增温
“太阳暖大地”
“大地暖大气”
大气的受热过程
问题: 地球大气的重要能量来源? ①直接来源:地面辐射 ②根本来源:太阳辐射
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地球上的大气-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PPT教学课件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PPT教学课件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大气运动是指不同地区,不同高度之间的大气进行热量,动量,水分的互相交换;不同性质的空气得以相互交流,并以此形成各种天气现象和天 气变化的总称。大气运动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形式。
第二单元:地球上的大气 汇报人:XXX
• 由于地面有摩擦力,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反。摩擦 力既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也改变物体运动的速度。
随堂练习
SUI TANG LIAN XI
读“某地区等压线图(北半球)”,回答问题。
1. 在图中标出高压中心和低压中心的位置。 2. 在图中画出高压脊线(用——表示)和低压槽线(用 表示)的位置。 3. 图中甲地的风向是______风,乙地的风向是______风。 4. 甲地的风力较乙地的风力____,原因是 5. 若丙与丁之间形成热力环流,则两地中气温较高的是_____,
大气的吸收是有选择性的
大气对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 可见光吸 收得很少,大部分可见光能够透过大气到 地面
大气的散射作用
• 阳光分成各种波长,其中可见的光线,因人而异,波长大约[0.38~0.78 微米]左右,阳光进入大气层后,形成反射、折射、散射、衍射等等,其 中造成天空是蓝色的原因是散射。
• 晴朗的天空多呈现蔚蓝色波长较短的蓝色、紫色光最容易被小的空气分子 散射
生活中的大气作用
月球表面没有大气
• 白天,在阳光垂直照射的地方温度高达127摄氏度; • 夜晚,温度可降低到零下183摄氏度。
晚秋和寒冬,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晴朗的夜晚天空水汽、云含量少,大气 逆辐射弱,地面热量散失多,所以多霜 冻。
人造烟幕
烟幕是指大量烟尘(一种固体颗粒气溶胶,一般由草原或 森林火、工厂排放、火山爆发等原因造成)存在空气之中,使 水平小能见度于10公里的大气现象。
2024年高一地理同步讲义(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含答案)

2024年高一地理同步讲义(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含答案)第2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0102预习导学1.天空是蔚蓝色光是一种电磁波,它在空气和水等透明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相同的,但它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路径和速度会发生变化。
当光遇到物质时,会发生反射、折射、吸收和散射等现象。
其中,散射是指光线在遇到物体表面时,被分散到不同的方向上。
对于散射来说,蓝色光的波长比红色光的波长更短,因此,当光线与空气分子相互作用时,蓝色光更容易被分散。
而对于太阳光来说,它是由多种波长的光组成的,其中蓝色光的波长最短,因此,蓝色光比其他颜色的光更容易被散射。
在日间,太阳光通过大气层到达地球表面。
空气分子和其他微粒在大气层中吸收和散射太阳光。
当光线遇到空气分子时,它们被散射到不同的方向,使得光线向地面和天空散射的比例不同。
因为蓝色光的波长比红色光短,所以它更容易被空气分子散射到各个方向,包括向上。
因此,我们看到的天空就是蓝色的。
但是,当太阳在天际线以下时,我们看到的天空变成了橙色或红色。
这是因为在这个时候,太阳光经过更长的路径穿过大气层,并且在散射过程中更多的蓝色光被散射出去了,而剩下的光更偏向红色。
这就是为什么太阳在黄昏和黎明时会变得更加红色。
2.茶园防冻措施(1)熏烟防冻若遇强寒潮袭击,也可抢在寒潮到来前,准备好杂草、稻草、秸秆、树枝、锯末、谷壳、草皮等易燃物,在茶园各个角落堆积烟熏堆,燃烧使之产生烟雾。
人工造云,使烟雾弥漫,利用烟雾形成的“温室效应”,减少夜间茶园热量的辐射与散失,以有效减轻寒潮与霜冻对低幼龄茶树的危害。
(2)喷水防冻在灌溉设施较好的幼龄茶园,当气温降低到 0℃左右将要出现冰冻时,可以通过喷灌系统向茶树喷水,通过喷水可以有效抑制茶树器官、组织和细胞内出现结冰,冻害也得到有效控制。
但是温度过低时,喷出的水结冰,反而会加重冻害。
所以采用喷水防冻时应特别注意温度。
(3)防霜冻风扇安装在8米高空的防霜冻风扇,通过感应探头监测茶园内空气温度。
第07讲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暑假自学课】2023年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解析版

第07讲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1.运用示意图,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
2.绘制并运用热力环流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3.运用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判断各地风向和风力。
知识点01大气受热过程基础知识梳理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2.大气的受热过程(1)太阳暖大地:大部分太阳辐射(短波辐射)到达地面,小部分被吸收或反射。
热量来源:太阳辐射(2)大地暖大气: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同时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吧热量传递给近地面大气。
热量来源:长波辐射。
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1.大气逆辐射对近地面大气热量的补偿作用。
2.影响大气逆辐射的因素:云量多少;大气的洁净度、干燥度。
一般情况下,云量越多、空气越浑浊、湿度越大,大气逆辐射越强。
典例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及大气温度随高度变化趋势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①~⑤是大气受热过程中的环节,其中描述正确的是()A.①和②在数量上相等B.②和③均为短波辐射C.③和④只在白昼发生D.④和⑤在多云时较强2.与Ⅰ~Ⅳ各段变化趋势直接相关的环节和影响因素是A.Ⅰ与③直接相关,主要受地面温度影响B.Ⅱ与⑤直接相关,主要受天气状况影响C.Ⅲ与②直接相关,主要受纬度位置影响D.Ⅳ与①直接相关,主要受距日远近影响3.剧烈的火山喷发产生大量火山灰和火山气体,往往引起较明显的气温下降,其主要原因是()A.到达地面的②减弱B.来自宇宙空间的①减少C.射向地面的④减弱D.射向宇宙空间的⑤减少【答案】1.D2.A3.D【解析】1.⑤代表云的反射作用,云量越多,云层越厚,云的位置越低,反射最强,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也就越强,④表示大气逆辐射,当夜晚多云,特别是浓密的低云时,大气逆辐射会越强,D正确;①处于地球高层大气,②位于地球的平流层和对流层,由于太阳辐射经过地球大气时,会被大气削弱,而地球大气从地面向上密度越来越小,导致削弱作用越小,因此①②在数量上不会相等,应该是①大于②,A错误;②是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而③是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B错误;③从地面指向宇宙,代表地面辐射,④由大气指向地面,表示大气逆辐射,二者白天和夜晚都可以发生,C错误;故选D。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大气的受热过程课件(共34张PPT)

2、风向、风力大小判断
(1)风力(风速)较大的是 高
____,理由_______。
压
甲处风向为_____,乙处风向 脊
为________。
3、高压脊、低压槽
课堂练习2:
1、读等压线图,回答A点 近地表风向 V的形成过程:
(1)F1是 水平气压梯度 力, 它垂直于
等压线 并由高压指向低压。
辐
射
活 动
为什么月球表面昼夜温度变化比地球表面剧烈得多?
地球:夜间,
地弱辐球了射地部大给温低:到,面 分 气 地 不白达 气辐 热 逆 面 致天地 温射 量 辐 , 降,面 不绝 又 射 使 得大的 会大被还气过气太太削阳高月的射气月气月很球保强温对球面高温烈很:太温:效,低夜阳度白应月间辐升天,面由射得,月温于的很由球度没削于 高表 骤有弱没 ,面 降大作有 气辐 ,气用大 温,
第二章 第一节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2个)
过程1:太阳暖大地(短波辐射)
大部分太阳辐射(短波辐
太
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
阳
地面增温。
辐
射
大 气上界
大气
削弱
少部分太阳辐射被大气层削弱,削
弱的形式包括:选择性吸收、全部反射
和部分散射。
地面增温
“太 阳 暖 大 地”
过程2:大地暖大气(长波辐射)
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而增
温的同时,以长波辐射把热量传 射向宇宙空 间 递给近地面大气,大气吸收地面
长波辐射而增温。
大气上界
大
气
前面已述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的
吸
吸收较少,因此,地面是近地面
收
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课件 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初冬季节,农民常采用烟熏的方法来增强大气逆辐射,减少热量散失,从而减少农作物冻害
秋冬季节,人造烟雾防霜冻
②农业
3、综合运用——分析昼夜温差大小
①地势(如:青藏高原)②天气③下垫面
地势高
大气稀薄
→
→
→
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弱
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弱
→
→
昼夜温差大
天气晴朗
→
大气热力环流
Part 2
新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
图2.8 《台海使槎录》初刻本
清代黄叔璥在《台海使槎录》中,记述了台湾海峡两岸的风向差异:“内地之风,早西晚东,惟台地早东风,午....四时皆然。”这里的“内地”指福建,“台地”指台湾。
为什么台湾海峡两岸风向的日变化相反呢?这里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答:月球没有大气,白天,由于没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升温快,气温很高。夜间,由于没有大气的保温作用,月球表面温度骤降,气温很低,所以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大
一位蓝天白云下纵意生活,无意打扰城市喧嚣的藏族少年,用一张未加胭脂粉末修饰的黝黑脸庞,带上原生态的高原红,眼睛清澈却散发出粗犷美立刻登上热搜,引爆了一场全网舔屏的狂欢。据此和相关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3.逆温的影响及表现
影响
表现
有利影响
抑制沙暴
沙尘暴发生的条件是大风、沙尘、强对流运动
减少冻害
逆温现象可看作一种气象资源并加以利用,主要是在一些山坡或河谷地区。例如,在我国新疆伊犁河谷,逆温从10月持续至次年3月,长达半年之久,有效提高了谷地在冬季的温度,多年生果树越冬可以避免冻害
不利影响
成雾
早晨多雾的天气大多与逆温有密切关系,浓雾使大气能见度降低,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使交通事故的发生概率增加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一(2019年新编)-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3.大气的受热过程
提问:经大气削弱之后的太阳辐射,到达地面之后会造成哪些影响?地面增温之后,是否会继续向外进行辐射呢?地面辐射的热量流向了哪里?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运用大气受热过程等图文材料,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并分析相关现象的形成原因。(综合思维)
2.运用示意图结合实验、生产生活案例理解大气受热原理,并用原理解释相关自然现象。(地理实践力)
教学重、难点
1.大气的受热过程。
2.大气通过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师的讲解,分小组讨论能量的传递过程。
学生思考并回答:大气受热的根本热源、大气受热的直接热源。
学生继续描述热量在大气中的传递过程,并思考大气的保温作用是如何产生的。
巩固
应用
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大的原因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5分钟时间,对比地球大气的受热过程,尝试解释月球昼夜温差大的原因。由此学生可以解释出:由于月球没有大气层的存在,白天太阳辐射没有受到削弱作用而直接到达月球表面,导致气温较高;夜晚没有大气逆辐射,缺失了大气层的保温作用,导致气温降低,故而出现了昼夜温差大的现象。
学生已经知道了经过地面辐射之后,大气温度升高,大气又以大气辐射的形式传递能量,其中向地面传递辐射的过程叫做大气逆辐射,这个过程3可以理解为大气还大地,补偿了地面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生注意听讲,并结合已有知识,思考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的波长差异。
学生根据教师补充的知识,理解太阳辐射为什么大部分可以到达地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同步学典:(7)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地面的保温
作用
1、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下图所示实验:做甲、乙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甲底部放一层土,乙底部不放土;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15分钟后,同时测玻璃箱里的气温。
结果发现底部放土的甲箱比底部没有放土的乙箱气温高了3℃.据此回答1一2题。
1.该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测试( )
A.大气的温室效应
B.大气的运动
C.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
D.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2.甲箱气温比乙箱气温高的原因是( )
A.太阳辐射强弱差异
B.地面辐射强弱差异
C.大气削弱作用差异
D.大气辐射强弱差异
2、图甲为大气受热过程图。
图乙所示为电影《云中漫步》中的一个场景:深秋的夜里,人们在葡萄园里点燃煤炉,并用扇子扇动。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图甲中( )
A.② 比① 细是因为大气逆辐射强
B.雾霾天④ 将增强
C.③ 表示大气的反射作用
D.⑥ 削弱太阳辐射
2.青藏高原气温较低的原因是( )
A.② 较小
B.③ 较大
C.⑤ 较大
D.⑦ 较小
3.图乙所示做法的最终目的是( )
A.增加照明
B.增加大气密度
C.保温预防霜冻
D.庆贺丰收
4.与图乙中的做法目的不同的方式是( )
A.用鼓风机通风
B.覆盖秸秆
C.提前浇水
D.搭塑料棚
3、2016年入冬以来,华北地区雾霾频繁,严重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
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雾霾天气时( )
A.① 增强
B.② 不变
C.③ 增强
D.④ 减弱
4、下图是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各题。
1.图中代表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的数字依次是( )
A.①②③④
B.③④②①
C.④③②①
D.②③④①
2.大气的保温作用主要是由于( )
A.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臭氧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而增温
B.大气逆辐射是对地面辐射损失热量的补偿
C.大气中的云层和尘埃对地面辐射有反射作用
D.大气比热容大,容易降温
5、读下列图表,回答1~2题。
城市天气现象
(白天/夜间)
最高温/
最低温
北京28℃/18℃
上海25℃/19℃
哈尔滨24℃/11℃
西宁22℃/3℃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北京晴转多云,最低气温出现在午夜
B.上海中雨,可能诱发滑坡,泥石流灾害
C.哈尔滨有雾,大气能见度低,需注意行车安全
D.西宁晴,外出应做好防晒,防中暑准备
2.该日上海与北京最高气温不同,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中能正确解释其根本原因的序号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6、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地膜覆盖栽培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其效应体现在增温、保温、保水、保持养分、增加光效和防除病虫草等几个方面。
结合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了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 )
A.减弱了射向膜外的地面辐射
B.增强了地膜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C.增强了太阳辐射的总量
D.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2.山东省胶东地区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的作用是( )
A.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
B.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温
C.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
D.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温
7、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科学家表示,通过多种不同方法进行的研究发现,大约到2050年,北极地区将会迎来没有冰的夏天,或许这个时间还要提前!据此回答1〜3题。
1.“北极地区”将会迎来没有冰的夏天”的原因是( )
A.太阳辐射增强
B.沿岸暖流加强
C.极昼时间变长
D.全球气候变暖
2.图中与北极地区夏季没有冰关系最密切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3.北极地区夏季没有冰带来的影响可能是( )
A.北极熊活动范围增大
B.北冰洋沿岸国家陆地面积减少
C.北极航道通航时间变短
D.北极地区植物种类减少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及解析:
答案:1.D; 2.B
解析:1.本实验利用土层模拟地面,通过实验发现有土层的玻璃箱气温较高,原因是土层吸收太阳辐射较多,地面辐射较强,这表明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故D项正确。
2.甲箱底部放一层土,乙箱底部不放土,两箱下垫面性质不同,甲箱地面辐射强于乙箱,因此甲箱气温高于乙箱,B项正确;实验中的日光是一样的,故A项错误;两箱中空气是一样的,故C 项错误;两箱大气辐射强弱的差异是箱中气温变化的结果,而不是气温变化的原因,D项错误。
2答案及解析:
答案:1.C; 2.D; 3.C; 4.A
解析:1.图甲是大气受热过程图,②比①细是因为大气削弱作用强,A项错误。
雾霾天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少,地面反射太阳辐射量减小,④将减弱,B项错误。
③是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表示人气的反射作用,C项正确。
⑥表示大气逆辐射, D项错误。
2.青藏高原气温较低的原因是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少,即⑦较小,大气保温作用差,D项正确。
空气稀薄,②较大、③较小,A、B项错误。
⑤表示大气吸收太阳辐射,空气稀薄,⑤较小,C项错误。
3.深秋季节云层较薄,图乙所示做法会释放烟气,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尘埃等的含最,进时增加大气密度,增强大气逆辐射,为葡萄生长起到保温预防箱冻的作用。
点燃煤炉并不是为了增加照明。
增加大气密度并不是最终目的。
点燃煤炉与庆贺丰收无关。
C项正确。
4.用鼓风机通风会使空气流动加快,不利于预防霜冻,A项符合题意。
覆盖秸秆、提前浇水、搭塑料棚,目的都是保温预防霜冻,B、C、D项不符合题意。
3答案及解析:
答案:1.B; 2.A
解析:1.
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通过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大气增温,故大气温度的直接热源是地面,太阳辐射是大气温度的根本来源。
2.雾霾天气是大气中固体杂质多,对太阳辐射反射作用强,从而降低大气能见度,所以A正确。
4答案及解析:
答案:1.C; 2.B
解析:1.本题考査大气受热过程图的判读。
图中③的能量大部分被大气吸收,为地面辐射;大气吸收的能量,转化为②,大部分返还地面,一部分射向宇宙空间,为大气辐射;大气指向地面的①为大气逆辐射;④大部分被地面吸收,还有一部分被大气吸收.为太阳辐射。
C正确.
2.本题考査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
大气的保温作用是由于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转化为自身的能量,然后再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返还给地面,是对地面辐射损失热量的补偿,B正确;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臭氧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而增温,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A错误;大气中的云层和尘埃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对地面有保温作用(即大气逆辐射),C错误;如果大气比热容大.则应不易降溫,D错误。
5答案及解析:
答案:1.C; 2.B
解析:1.依表1知,北京晴转多云,最低气温应出现在日出前后,故A错;上海中雨,地形为长江三角洲,并无山地和丘陵,不用防范滑坡和泥石流,B错;哈尔滨有雾,大气能见度低,需注意行车安全,C对;西宁属青藏高原,白天晴,紫外线强,应做好防晒,但最高温只有22度,不会中暑,D错。
2.该日上海与北京最高气温不同,是因为天气状况不同,上海为阴雨天气云层反射和吸收一部分太阳辐射,导致最高温低于北京,云层反射作用对应图2中的②,故选B。
6答案及解析:
答案:1.A; 2.C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地面辐射的作用。
地膜覆盖类似温室效应,允许太阳光透射,将热带量保存在地面附近,大气通过逆辐射把热量补偿给地面,从而有效提高地温,A正确。
故选A。
2.本题主要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
地面辐射的强弱取决于地温的高低,A错;地膜也允许太阳光透射,会增加地温,B错;地膜可以反射部分太阳辐射,能增加光效,提高光合效率,C正确;夏季不需要增加地温,D错。
故选C。
7答案及解析:
答案:1.D; 2.C; 3.B
解析:1.本题考查北极地区气温变化的影响因素,较易。
短期内,太阳辐射是比较稳定的,不会出现大的变化,A错误;北极地区沿岸的洋流主要是寒流,B错误;极昼时间的长短是地球公转速度决定的,C错误;北极地区没有冰,说明气温升高,主要是全球气候变暖引起的,D正确。
2.本题考查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难度中等。
图中①为太阳辐射,②为地面辐射,③为大气逆辐射,④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地面吸热变暖、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的是③大气逆辐射,C正确。
3.本题考查全球气候变暖对北极地区的影响,较易。
北极熊适应寒冷的气候,气候变暖、海水减少会缩小其活动范围,A错误;北极冰川融化会淹没沿岸地区,使沿岸国家陆地面积减少,B 正确; 没有冰,北极航道通航时间变长,C错误;北极地区气温升高,进而适宜更多植物生存,故植物种类增多,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