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喉科 急喉痹(急性咽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合集下载

耳鼻喉科常见疾病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耳鼻喉科常见疾病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耳部常见疾病中医诊疗规范肾开窍于耳,肾气通于耳,胆和三焦经络俱汇入耳中。

所以耳部疾病与胆(肝)、三焦、肾有关。

耳部的急性炎症,多属胆(肝)和三焦实火,治疗应清泻肝胆实火;耳部慢性炎症,多属肾经虚火,治应滋阴降火。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的急性化脓性感染,中医称“脓耳”。

多因外感风热火毒,外邪引动肝胆火热,上灼耳窍而发。

小儿形体未充,易受外邪侵袭,而发生本病。

【诊断】1.初期耳底疼痛,全身发热、畏寒、乏力,听力减退,乳突部按压疼痛。

2 .酿脓时,耳底胀痛较甚,势如雀啄,伴发高热,待鼓膜穿孔流出脓液后,身热渐退,耳痛逐渐减轻,听力逐渐恢复。

3 .耳镜检查,鼓膜初期充血明显,随着炎症加重,鼓膜呈深红色,并肿胀向外膨出,鼓膜穿孔时,可见搏动性脓液溢出。

4 .血象检查,白细胞总数增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5 .听力检查,音叉试验和纯音听阈测试为传导性耳聋。

【治疗】一、辨证论治1.风热外袭耳内胀痛,逐渐加重,耳中鸣叫,听力减退,伴畏寒、发热、头痛,疲倦乏力,食欲减退,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清肿通窍。

方药举例:银花解毒汤加减。

金银花、连翘各15g,牡丹皮、赤芍、天葵各IOg,薄荷、苦丁茶各6g。

2.肝胆火盛耳痛剧烈,势如雀啄,听力明显减退,耳窍流脓,质稠,色黄,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利湿。

方药举例: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6g,黄苓、桅子、夏枯草、柴胡、车前子、泽泻、生地黄、赤芍各IOgo二、中成药银黄口服液每服IOmI,每日3次。

适用于风热外袭,肝胆火盛。

龙胆泻肝丸每服5g,每日2次。

适用于肝胆火盛。

黄连上清丸每服5g,每日2次。

适用于肝胆火盛,兼有大便燥结者。

三、局部处理1 .20%黄连或黄柏滴耳液滴耳,每次2~3滴,每日3~4次。

2.新鲜虎耳草捣烂取汁滴耳,每次2~3滴,每日3~4次。

3 .用3%双氧水或生理盐水清洗外耳道,保持清洁、干燥,或用0.3%氧氟沙星滴耳液,每日多次滴耳。

喉痹针方(纯干货)

喉痹针方(纯干货)

喉痹针方(纯干货)喉痹,中医耳鼻喉科疾病咽喉病名词。

是指以咽部红肿疼痛,或干燥、异物感,或咽痒不适,吞咽不利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

《素问·阴阳别论》:“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其含义较广,大抵包含了具有咽喉部红肿疼痛为特点的多种咽喉部急、慢性炎症。

后世医家对疾病的分类渐趋详细,将“喉痹”作为一种独立的疾病区分开来,如《喉科心法》:“凡红肿无形为痹,有形是蛾”,但总的来说,古代医籍中“喉痹”的概念一直较为笼统。

现代中医学科对“喉痹”的概念已逐渐统一,系专指急、慢性咽炎,根据病因病机的不同,急性咽炎又可称为“风热喉痹”或“风寒喉痹”。

本病的形成,多因起居不慎,肺卫失固,致风热邪毒乘虚侵犯,由口鼻而入直袭咽喉,以致咽部红肿疼痛而发为风热喉痹。

若因失治误治,或平素肺胃积热,则邪热传里而出现肺胃热盛的重症。

素体虚寒者,风寒之邪犯于皮毛,内应于肺,壅结于咽喉,则可表现为风寒喉痹。

临床表现1.发病较急,初起时咽部干燥、灼热、疼痛、吞咽痛。

吞咽唾液时咽痛比进食更甚,全身症状一般较轻,但因年龄、免疫力以及病毒、细菌毒力之不同而程度不一,可有发热、头痛、食欲不振,四肢酸痛等表现。

2.悬雍垂肿胀时,吞咽痛更明显,说话常带鼻音,黏液积留于喉咽部,易引起咳嗽。

感染向喉部扩散时咳嗽加重,出现声音嘶哑,炎症向咽鼓管扩散时,听力下降。

并发症感染向上蔓延引起中耳炎、鼻窦炎。

向下蔓延可致喉炎、气管炎、肺炎。

急性脓毒性咽炎可能并发急性肾炎、风湿热、败血症等。

喉痹针方一、组方1.合谷(双)2.涌泉(左)3.丰隆(右)4.三阴交(左)5.天突二、主治;喉痹三、操作:挑针手法四、方义合谷大肠经原穴,疏散风热,清利咽喉。

涌泉肾经,其支脉循喉咙,夹舌本,可疏通经络,利咽喉。

丰隆胃经络穴,可祛痰利窍。

三阴交,肾,肝,脾经交会穴,有调肾水功效,气血左升右降,阴升阳降,固扎左侧三阴交调肾水到上焦灭火消炎。

诸穴配穴清热泄火,消肿止痛功效。

中医诊疗方案耳鼻喉科

中医诊疗方案耳鼻喉科

中医诊疗方案耳鼻喉科目录暴聋(突发性聋)诊疗方案鼻鼽(变应性鼻炎)诊疗方案耳鸣诊疗方案慢喉痹(慢性咽炎)诊疗方案慢喉瘖(慢性喉炎)诊疗方案耳胀(分泌性中耳炎)中医诊疗方案鼻渊(慢性鼻-鼻窦炎)中医诊疗方案鼻窒(慢性鼻炎)中医诊疗方案慢乳蛾病(慢性扁桃体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梅核气病(咽异感症)中医诊疗方案(试行)暴聋(突发性聋)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6—94))、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第二版(王士贞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诊断依据:(1)听力突然下降,1~3天内听力下降达到高峰,多为单耳发病。

或伴耳鸣、眩晕。

(2)常有恼怒、劳累、感寒等诱因。

(3)耳部检查:鼓膜多无明显变化。

(4)听力检查主要呈感音神经性聋。

(5)应与耳眩晕、耳胀相鉴别。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五年制教材《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七版(田勇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2005年制定的《突发性聋诊断和治疗指南》)。

(1)突然发生的听力损失,可在数分钟、数小时或3天以内。

(2)非波动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可为轻、中或重度,甚至全聋。

至少在相连的两个频率听力下降20dBHL以上。

多为单侧,偶有双侧同时或先后发生。

(3)病因不明(未发现明确原因包括全身或局部因素)。

(4)可伴耳鸣、耳堵塞感。

(5)可伴眩晕、恶心、呕吐,但不反复发作。

(6)除第八颅神经外,无其它颅神经受损症状。

(二)证候诊断1.风邪外犯证:多因感冒或受寒之后,突发耳聋,伴鼻塞、流涕,或有头痛、耳胀闷,或有恶寒、发热、身痛。

舌质红,苔薄白,脉浮。

2. 肝火上炎证:情志抑郁或恼怒之后,突发耳聋,耳鸣如潮或风雷声,伴口苦口干,便秘尿黄,面红、目赤。

舌红,苔黄,脉弦数。

3. 痰火郁结证:耳聋耳鸣,耳中胀闷,或见头晕目眩,胸脘满闷,咳嗽痰多,口苦或淡而无味,二便不畅。

急性咽炎的中西医治疗方法

急性咽炎的中西医治疗方法

急性咽炎,是咽粘膜波及粘膜下及淋巴组织的急性炎症。

目前,随着医疗手段的不断进步,患者不管是采用中医疗法还是西医疗法,都可以帮助自身急性咽炎的治愈。

文章来源:兰州西京医院:七里河区西站东路27号黄金大厦往南50米
急性咽炎的中西医治疗方法
(1)行对症治疗,通畅大便,多饮水。

(2)发热者应用抗生素、磺胺类药和抗病毒药(如吗啉双胍、金刚胺、病毒灵等)。

(3)一般疗法:卧床休息,多喝水,吃稀软食物,禁烟酒,不吃辛辣和过于油腻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4)中医中药治疗:恶寒重,发热轻,无汗,脉浮者可用麻黄汤内服。

发热重,恶寒轻者则有银翘散内服,亦可用牛黄解毒丸、解毒消炎丸、六神丸内服。

局部可用冰硼散或锡类散吹入咽中。

(5)局部治疗:含服溶菌酶片、杜灭芬喉片、碘含片、六神丸等;用复方硼砂液、洗必泰漱口液、温淡盐水含漱;发病初期可用1%碘甘油或2%硝酸银液涂擦咽壁,以助炎症消退;雾化或熏气治疗,吸入药气,对局部炎症有效,病人也感到舒适。

(6)抗感染治疗:病毒感染者,可选用抗病毒药,如吗啉双呱、金刚胺、干扰素等;细菌感染者,可口服或注射抗生素及磺胺类药物。

中药对病毒和细菌感染均有较好疗效。

温馨提示:以上就是医学上常见的一些治疗急性咽炎的方法。

小编建议急性咽炎患者不妨对上述治疗方法多加了解,这样也才可以对自身的治疗方案有个大体的了解。

喉痹(咽炎)中医护理方案

喉痹(咽炎)中医护理方案

(二).饮食护理
A.:急喉痹 1)、风寒外袭证:宜食疏风散寒,宣肺利咽的食品,如薄荷粥等。 2)、风热外袭证:宜食疏风清热,宣肺利咽的食品,可用银花、薄荷、菊花、 甘草煎汤含漱。 3)、肺胃热盛证:宜食清热解毒,通腑利咽的食品,可用蒲公英、板蓝根、 野菊花煎汤含漱。 B:慢喉痹 1)、肺肾阴虚型:宜食养阴清热,生津利咽的食品,可用石斛、玄参、生地、 桔梗、生甘草,煎汤含漱代茶饮。 2)、脾胃虚弱证:宜食健脾益气,升清利咽的食品,多食莲子、萝卜、山楂 等食品。保持大便通畅。 3)、痰凝血瘀证:宜食化痰祛瘀,散结利咽的食品,忌食辛辣煎炒之品,饮 食清淡多食富含津液的食物,如萝卜、马蹄等
3、痰凝血瘀证:咽异物感或粘痰附着感,咽干刺痛。胸闷不舒, 恶心呕吐,咳嗽痰粘难咯,口干不欲饮,病程较长。舌暗红或有瘀 点瘀斑,苔白腻或黄腻。脉洪数。
二、常见症状、辩证施护 (一)咽痛 1、评估患者咽部疼痛情况。 2、遵医嘱耳轮1、耳轮2、耳轮3、耳尖部位针刺放血1~2滴,或 取耳背扩张的静脉针刺放血1~2滴。 3、遵医嘱予咽部中药湿热敷双侧下颌角或颈前区热敷。 4、遵医嘱予廉泉、天突等穴位进行穴位按摩。 5、遵医嘱予中药熏洗双足。
喉痹(咽炎)中医护理方案
贵阳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李雪
一、常见症候要点
急喉痹(发病两周以内) 1、风寒外袭证:咽痛,检查咽部黏膜轻度充血。恶寒重发热轻, 无汗,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咳嗽痰白泡沫,口中和,小便清。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外袭证:咽痛或伴咽干,咽痒。发热恶风,自汗头痛,身 痛、鼻塞稠,咳嗽痰黄稠、口干溲黄。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3、肺胃热盛证:咽痛较重,吞咽时加重,甚至吞咽困难。发热不 恶寒,咳嗽痰黄稠,难咯出,口渴饮冷,大便秘结,小便短赤。

中医如何治疗急性喉炎

中医如何治疗急性喉炎

中医如何治疗急性喉炎急性喉炎是呼吸道急性感染性疾病,男性的发病率高于女性。

对于治疗急性喉炎的方法有很多,患者要根据急性喉炎的相关症状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案。

下面由广东耳鼻喉治疗研究院小编给大家介绍几种中医如何治疗急性喉炎的方法。

一、风热犯喉证声音嘶哑或失音,喉部灼热干痛,发热或咳嗽时声嘶加重,喉门肿胀,声带色红伴发热恶寒,咳嗽痰黄稠;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宜疏风清热,宣肺开音。

方用疏风清热汤加减:荆芥15g,防风15g,牛蒡子10g ,金银花30g,桑白皮15g,黄芩15g,玄参15g,天花粉15g,赤芍9g,玉蝴蝶15g,胖大海15 g,浙贝母6g,桔梗9g,甘草3g。

二、风寒袭喉证起病迅速,卒感声音不扬或嘶哑,喉部微痛不适,咳嗽,喉门声带淡红微肿,伴发热恶寒,鼻塞涕清;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治宜疏风散寒,宣肺开音。

方用六味汤加减:荆芥15g,防风10g,白僵蚕9g,薄荷12g,桔梗9g,甘草6g。

声嘶重加麻黄6g(重煎),杏仁9g;咳嗽重加白前9g,炙紫菀9g;恶寒发热重可合用荆防败毒散。

三、肺胃热盛证声音嘶哑明显,头痛剧烈,吞咽困难,喉门鲜红肿甚疼痛,声带鲜红且布有黄浊分泌物,伴壮热口渴,烦躁不安,口臭,便秘;舌红苔黄,脉洪数。

治宜清泄肺胃,解毒利咽消肿。

方用清咽利膈汤加减:连翘15g,栀子12g,黄芩15g,牛蒡子12g,薄荷9g,玄参30g,大黄10g,玄明粉15g,蝉衣15g,玉蝴蝶30g,胖大海10g,僵蚕9g,桔梗6g,甘草3g。

其外治法可用冰硼散(硼砂20g,冰片3g,玄明粉20g,朱砂1g)共研细末,涂敷患处。

还可用清热解毒注射液加鱼腥草注射液,少加一点薄荷冰超声雾化吸入以缓解喉部症状,每日1次;或含化六神丸、复方草珊瑚含片、复方冬凌草含片,也可起到缓解局部症状的作用。

广东耳鼻喉治疗研究院急性喉炎疗法推荐:中医提免克毒法、引火归元法、整体平衡疗法,“三法合一”三法合一优势1、免除yao物依赖:纯中yao制剂内服为主,根除发病原因,快速治愈,不会产生yao物依赖。

中医治疗急性咽炎

中医治疗急性咽炎

中医治疗急性咽炎咽炎归属于中医学的喉痹、咳嗽、感冒等病证。

临床上常有实证和虚证之别。

从多数病例临床症状和体征特点来看,现代医学所称急性咽炎多数属于实证,慢性咽炎多数属于虚证。

急性咽炎病程较短,临床症状以咽部干痛、灼热感或异物感,并逐渐加重,以灼痛、吞咽困难为主。

笔者行医20多年,从6个证型辨证治疗急性咽炎,介绍如下:风热犯咽证症状:咽部红肿疼痛为主,吞咽不利,咳嗽,痰黄稠等,常伴有轻微发热,恶寒,舌红,苔薄黄,脉浮,或脉浮数。

体征:咽后壁淋巴滤泡红肿明显,体温38℃至39℃。

选方:桑菊饮或银翘散方加减。

用药举例:桑叶12克,金银花12克,菊花10克,牛蒡子10克,黄芩10克,芦根15克,北部10克,桔梗1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

风寒犯咽证症征:咽后壁滤泡微红肿胀,体温正常。

选方:麻黄汤或荆防败毒散方加减。

用药举例:荆芥10克,桔梗12克,防风12克,紫苏叶10克,薄荷12克,白芍10克,甘草5克,生姜5克,水煎服,每日1剂,温服。

风燥犯咽证症状:咽喉干痒刺痛为主,伴有阵发性刺激性咳嗽,唇鼻干燥等证,舌质红而少津,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

体征:咽后壁滤泡红肿,甚至伴有血丝,体温或正常,或低热。

选方:桑杏汤或清燥救肺汤方加减。

用药举例:桑叶15克,浙贝母12克,栀子10克,杏仁6克,沙参12克,僵蚕10克,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1剂,温服。

痰湿犯咽证症状:吞咽不利,有痰黏感为主,常伴有咳嗽痰白粘稠,或体胖,或进油腻食物后发作或加重,舌淡红,舌苔白腻,脉滑。

体征:咽后壁滤泡增生,黏膜肥厚,体温多正常。

选方:二陈汤或半夏厚朴汤方加减。

用药举例:陈皮10克,半夏5克,茯苓12克,甘草5克,厚朴6克,桔梗12克,水煎服,每日1剂,温服。

肝郁犯咽证症状:咽部异物感,吞吐不下为主,常伴有情绪变化发作,咽喉有痰难咯出,反复用力咯时恶心,甚至呕吐,舌暗红,舌苔薄白,脉弦,或卖弦数。

体征:咽后壁滤泡增生,黏膜充血,粘液腺肥大,体温正常。

耳鼻喉科 慢喉痹(慢性咽炎)诊疗方案(试行版)

耳鼻喉科 慢喉痹(慢性咽炎)诊疗方案(试行版)

慢喉痹(慢性咽炎)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6—94))、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第二版(王士贞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年)。

(1)主要症状:咽异物感、咽干、咽痒、灼热、微痛。

(2)主要体征:咽黏膜慢性充血,或有萎缩,咽侧索肥厚,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

(3)病程:病程较长。

(4)病史:可有急喉痹反复发作史,或有嗜好烟酒、辛辣食物史,或长期烟尘、有害气体刺激史。

具备2个主症以上,结合局部体征即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五年制教材《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七版(田勇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慢性咽炎包括慢性单纯性咽炎、慢性肥厚性咽炎、萎缩性咽炎、干燥性咽炎。

(1)临床表现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

咽部有如异物感、痒感、灼热感、干燥感或微痛感,常有粘稠分泌物附着于咽后壁,使病人晨起时出现频繁的刺激性咳嗽,伴恶心;无痰或仅有颗粒状藕粉样分泌物咳出,萎缩性咽炎病人有时可咳出带臭味的痂皮。

(2)体征慢性单纯性咽炎:咽黏膜充血,血管扩张,咽后壁有少数散在的淋巴滤泡,常有少量粘稠分泌物附着在咽黏膜表面。

慢性肥厚性咽炎:咽黏膜充血增厚,咽后壁淋巴滤泡显著增生,散在突起或融合成块。

咽侧索亦充血肥厚。

萎缩性咽炎与干燥性咽炎:咽黏膜干燥,萎缩变薄,色苍白发亮,常附有粘稠分泌物或带臭味的黄褐色痂皮。

(二)证候诊断1.肺肾阴虚证咽部干燥,灼热疼痛,午后较重,或咽部梗梗不利,干咳痰少而稠;咽部黏膜暗红,或干燥少津;手足心热,舌红少津,脉细数。

2.脾气虚弱证咽喉梗梗不利或痰粘着感,咽燥微痛;咽黏膜淡红,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呃逆反酸,少气懒言,胃纳欠佳,或腹胀,大便不调,舌质淡红边有齿印,苔薄白,脉细弱。

3.脾肾阳虚证咽部异物感,梗梗不利;咽部黏膜淡红;痰涎稀白,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腹胀纳呆,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喉痹(急性咽炎)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307~321-2012)(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国
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

(1)病史:可有感冒病史,或有接触高温、粉尘环境及嗜食辛辣食物史。

(2)临床症状:起病急,咽痛,咽部灼热,病情重者有吞咽困难及恶寒、发热等症。

(3)局部检查:咽部黏膜、悬雍垂、咽后壁淋巴滤泡、咽侧索充血肿胀。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临床诊疗指南-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册》(第1版)(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局部症状:一般起病较急,成人以局部症状为主。

①咽部干燥,灼热、微痛,吞咽时明显,可放射到耳部及颈部,重者转头困难。

②软腭及悬雍垂发生明显肿胀时吞咽更感不适,并常
引起咳嗽。

③累及喉部,可有声嘶。

④累及咽鼓管时可有听力减退。

⑤致病菌或其毒素侵入血液
循环,如急性坏死性咽炎,全身及局部症状加重。

(2)全身症状:一般较轻,可有发热。

①全身不适、头痛、食欲不振,口干、四肢酸痛。


幼儿可有寒战、高热、甚至恶心、呕吐。

(3)检查:①口咽部黏膜呈急性弥漫性充血、肿胀。

②咽后壁淋巴滤泡充血肿胀。

③悬雍垂、
软腭及咽侧索充血肿胀。

④下颌角淋巴结可肿大压痛。

⑤鼻咽及喉咽部黏膜也可充血肿胀。

(二)证候诊断
1.外感风热证:咽痛而口微渴,发热,微恶寒,咽部轻度红肿。

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2.外感风寒证:咽痛,口不渴,恶寒,不发热或微发热,咽部微红肿胀。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3.肺胃热盛证:咽痛较剧,口渴多饮,咳嗽,痰粘稠,发热,大便干,小便黄。

咽部红肿较甚。

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外感风热证
治法:疏风清热,解毒利咽。

推荐方药:疏风清热汤加减。

荆芥、防风、牛蒡子、甘草、金银花、连翘、赤芍、桑白皮、桔梗、黄芩、天花粉、玄参、浙贝母等。

中成药:银翘散等。

2.外感风寒证
治法:祛风散寒,宣肺利咽。

推荐方药:六味汤加减。

桔梗、薄荷、荆芥穗、防风、僵蚕、甘草等。

中成药:荆防败毒散等。

3.肺胃热盛证
治法:清热解毒,利咽消肿。

推荐方药:清咽利膈汤加减。

连翘、金银花、栀子、黄芩、薄荷、牛蒡子、防风、荆芥、玄明粉、大黄、玄参、甘草等。

中成药:牛黄解毒丸、六神丸等。

(二)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根据病情需要,可选用清开灵注射液等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

(三)特色疗法
1.中药吸入:可用清热解毒消肿药物为主,如鱼腥草、金银花、蒲公英、薄荷等煎煮,蒸气吸入,适用于风热外袭或肺胃实热证者。

2.中药含服:用清热解毒,利咽消肿的中药含服,如铁笛丸、六神丸等。

3.中药吹药:用清热解毒、利咽止痛、消肿的中药末吹入咽部,如双料喉风散等。

4.中药含漱:用清热解毒、利咽消肿的中药煎水含漱,如金银花、菊花、薄荷煎水等。

(四)针灸疗法
根据患者病情,可选用以下治疗。

1.体针:可取合谷、内庭、曲池为主穴,天突、少泽、鱼际为配穴,每次选3~4穴,强刺激泻法,每天可针1~2次。

2.放血疗法:在耳轮1、2、3上用三棱针、粗针,针刺1~2分深,放血1~5滴;或在耳背找出明显的小静脉,用三棱针刺破,放血2~5滴;亦可针刺少商、商阳、老商等穴,放血1~2滴。

3.耳穴:取咽喉、声带、肺、大肠、神门、内分泌、皮质下、平喘等穴,脾虚者加取脾、胃,肾虚者加取肾,用王不留行籽或磁珠贴压。

4.穴位注射:取脾腧、曲池,每穴注射鱼腥草注射液或柴胡注射液1~2ml,可连续注射3~5天。

(五)其他疗法
1.按摩法:取风池、风府、天突、曲池、合谷、肩井等穴。

操作时患者取仰卧位,先喉结两旁及天突穴处用推拿或一指推揉手法,上下往返数次;再取坐位,按揉风池、风府、肩井等穴,配合拿风池、肩井、曲池、合谷等。

2.提刮法
(1)提法:用食指和中指第二节蘸香油或水后,夹住皮肤、将其提起,然后让其自然弹下,反复数次,至局部皮肤呈紫红色。

常用部位有鼻根部、印堂穴、太阳穴、颈后大筋处、颈前正中处。

(2)刮法:用刮痧板,蘸香油或水轻刮患者皮肤至呈紫红色为度,常用部位有颈项后、背脊及前臂内侧,自上而下顺刮;两肩部位,呈扇形;两侧前胸及胁肋部,则应沿肋缘自后上向前下刮。

3.擒拿法:用于急性咽喉病咽痛剧烈,吞咽困难者。

①单侧法:患者正坐,单手侧平举,拇指在上,小指在下,术者站于患者手之正侧面,用与患者同侧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紧按患者鱼际背部,小指扣于腕部,拇指与患者拇指相对,并用力向前压紧,另一手拇指按住患者术侧锁骨上缘肩关节处,食指、中指、无名指紧握腋窝,并用力向外拉开。

②双侧法:患者坐于凳上,术者站在患者背后,用两手从患者腋下伸向胸前,并以食指、中指、无名指按住锁骨上缘,两肘臂压住患者胁肋,术者胸部紧贴患者背部。

位置固定好后,两手用力向两侧拉开、两肘臂和胸部将患者胁肋及背部压紧,三方面同时用力,以使患者咽痛减轻。

4.物理治疗
根据病情选用激光、红外线、微波等进行穴位照射,可取人迎、水突、廉泉等穴。

(六)健康指导
1.局部护理:注意口腔卫生,可用淡盐水漱口。

2.生活起居:注意劳逸结合,不宜过度劳累;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锻炼身体,增强机体免疫力;避免长期处于污染环境中;避免生活及工作环境过于干燥,注意居室通风。

3.饮食调理:饮食宜清淡,适当多吃水果蔬菜,减少辛辣刺激性食物摄入;患病咽痛严重时进半流食或者冷流食;既往有糖尿病及胃肠道疾病应积极治疗;改变不良饮食习惯;戒除烟酒。

4.情志调摄:保持心态平和,一旦患病,尽早治疗。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拟定。

疾病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用药3天以内症状减轻,5天以内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

积分减少≥95%;
显效:用药5天以内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积分减少≥70%;
有效:用药5天以内症状、体征积分减少≥30%;
无效:用药5天以内症状及体征无明显改善,或积分减少不足30%。

注:计算公式(尼莫地平法)为:[(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二)评价方法
1.记分方法:由医生询问及检查患者后填写门诊评分记录,再根据患者症状体征进行评分。

2.疗效评估方法:治疗前、后对症状体征进行评分,根据总分值改变判断治愈、显效、有效、无效。

青年人首先要树雄心,立大志,其次就要决心作一个有用的人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