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及《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合集下载

临床用血审核制度

临床用血审核制度

临床用血审核制度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根据我院实际情况,参照制定临床用血审核制度。

(一)临床医师严格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有关的输血适应证,掌握好各类输血指征,遵照合理、科学用血的原则,制订各类成分血用血计划,不得浪费和滥用血液。

(二)因患者病情需输血治疗时,主管医师决定需输血量、血液成分、性质,逐项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逐级核准签字,同受血者血样至少在预定输血日期前一天(急诊用血即刻)送交临床输血科,因抢救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特殊情况,需紧急输血且不能取得患者或其近亲属意见的,经医务部或医院总值班批准后,可实施输血治疗,并记录在病历中。

(三)凡需输血的患者,在输血前必须做相应的检测,包括血常规、乙肝五项、甲肝抗体、丙肝抗体、梅毒抗体及HIV抗体。

(四)决定输血治疗前,主管医师应尽告知义务,向患者或其家属说明输血的不良反应和经血传播疾病的可能性,征得患者或家属的同意,并由医患双方在《输血治疗知情问意书》上签字。

《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入病历保存,因抢救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特殊情况,需紧急输血且不能取得患者或其近亲属意见的,经医务部或医院总值班批准后,可实施输血治疗,并记录在病历中。

(五)临床用血申请分级管理1、严格控制600mL以下的输血申请。

成人失血量在600mL以下的患者原则上不输血。

2、日常对症治疗、纠正治疗用量小于600mL,应该在用血日的前一天将血样送至输血科;择期手术预计用血量在600—1600mL的患者,应于手术前一天将血样及输血申请单送至输血科;大于等于1600mL的手术必须提前两天将血样和输血申请单送至输血科,并报医务部审批。

急诊和意外情况,可根据患者病情及时申请。

3、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少于800ml(或红细胞4U)以下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上级医师核准签发后,方可备血。

4、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在800ml至1600ml (或红细胞4U至8U)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经上级医师审核、科主任核准签发后,方可备血。

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制度

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制度

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制度第一条为加强临床用血管理,推进临床科学合理用血,保护血液资源,保障临床用血安全和医疗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加强临床用血组织管理,明确岗位职责,健全管理制度和工作规范,并保证落实。

第三条院长是第一责任人.第四条输血科的主要职责是:(一)建立临床用血质量管理体系,推动临床合理用血;(二)负责制订临床用血储备计划,根据血站供血的预警信息和医院的血液库存情况协调临床用血;(三)负责血液预订、入库、储存、发放工作;(四)负责输血相关免疫血液学检测;(五)参与推动自体输血等血液保护及输血新技术;(六)参与特殊输血治疗病例的会诊,为临床合理用血提供咨询;(七)参与临床用血不良事件的调查;(八)根据临床治疗需要,参与开展血液治疗相关技术;(九)承担医疗机构交办的有关临床用血的其他任务.第五条必须使用血液中心提供的血液,输血科配合血液中心建立血液库存动态预警机制,保障临床用血需求和正常医疗秩序.第六条输血科科学制订临床用血计划,建立临床合理用血的评价制度,提高临床合理用血水平。

第七条输血科对血液预订、接收、入库、储存、出库及库存预警等进行管理,保证血液储存、运送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要求。

输血科储血设施应当保证运行有效,全血、红细胞的储藏温度应当控制在2—6℃,血小板的储藏温度应当控制在20-24℃。

储血保管人员应当做好血液储藏温度的24小时监测记录。

第八条输血科接收血液中心发送的血液后,应当对血袋标签进行核对.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要求的血液入库,做好登记;并按不同品种、血型和采血日期(或有效期),分别有序存放于专用储藏设施内.经办人签名并签署入库时间。

血袋标签核对的主要内容是:(一)血站的名称;(二)献血编号或者条形码、血型;(三)血液品种;(四)采血日期及时间或者制备日期及时间;(五)有效期及时间;(六)储存条件。

《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 》及输血相关法律法规解读

《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 》及输血相关法律法规解读
34
《新办法》要求完善临床用血管理制度
设立临床用血管理工作组,并指定专(兼)职人员负责 日常管理工作的的医疗机构至少要建立9个管理制度:
6.临床用血医学文书管理制度;
7.临床用血和无偿献血培训制度; 8.科室和医师临床用血评价及公示制度; 9.卫生行政部门对临床合理用血的评价排名和公布制度。
27
临床用血管理组织结构及其职责
医疗机构法人的职责 加强临床用血管理,完善组织建设,建立建全岗位责任制, 制定并落实相关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 法定代表人的职责 法定代表人为临床用血管理笫一责任人。(第七条)
28
输血科或者血库的设置要求和职责
医疗机构应当根据有关规定和临床用血需求设置
31
《新办法》要求完善临床用血管理制度
医疗机构应至少在以下个方面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并加以 执行: 1.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工作制度;(第八条) 2.输血科或血库工作制度(临床用血质量管理体系); (第十条,第十一条) 3.临床用血来源管理制度;(第十三条) 4.科研用血审批制度;(第十三条) 5.血液库存动态预警与临床协调制度;(第十一条,第十 三条)
《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 及相关法律法规 解读
马鞍山协和医院医务科 胡助时
一、《 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 》
新版与旧版对比
新版(2012年版):六章41条(部长令)
分为:总则、组织与职责、临床用血管理制度、
监督管理、法律责任和附则。
旧版(1999年版):无章,22条(部发文)
强化了法律责任
医疗机构的法律责任 新办法第三十五~三十八条和第四十条对医疗机 构违反规定或未履行义务的行为将给予行政处罚, 包括责令限期改正、通报批评、警告、罚款等。

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工作制度

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工作制度

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工作制度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制定相关管理制度。

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工作制度如下:
一、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成员由业务院长、医务科、及相关科室负责人组成的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

二、在医院临床用血、领取、使用过程中行使管理、监督、检查职能,实施规范管理。

三、指导临床科室合理用血、科学用血不得浪费和滥用血液。

四、负责组织供应医院的临床用血,确保进血合法、安全和规范。

五、推广血液保护及输血新技术,对医务人员进行临床用血管理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临床合理用血知识培训教育。

六、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献血的法律、法规和指示,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有关规定和制度。

七、负责制定本单位献血工作规划和年度用血计划。

八、协调输血科与临床各科室间输血工作有关事宜。

九、委员会每半年召开1次工作会议,通报临床用血管理工作情况、质量指标监测分析和临床用血不良事件等质量信息,医院根据情况确定传达和执行范围。

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制度及流程

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制度及流程

一、目的为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合理使用血液资源,防止血液传播疾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1. 医院成立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全院临床用血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管理。

2. 输血科负责临床用血的具体实施,包括血液采集、检测、储存、发放、输注等工作。

3. 临床科室负责患者用血申请、输血前告知、输血过程中的监护和输血后的评价等工作。

4. 医务科负责临床用血管理的监督、检查和考核。

三、临床用血管理制度1. 严格执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提倡科学、合理用血,杜绝浪费、滥用血液。

2. 输血科建立血液库存动态预警机制,血液库存量应达到医院3天以上用血量,并设有应急用血库存,确保临床用血安全。

3. 临床科室履行输血前告知义务,向患者或其家属告知输血的目的、风险、注意事项等。

4. 患者输血申请应准确、完整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包括患者基本信息、输血原因、输血种类、输血量等。

5. 输血申请经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上级医师核准签发。

申请800-1600毫升的,由上级医师审核,科室主任核准签发;申请量超过1600毫升的,由科室主任核准签发后,报医务科批准(急救用血除外)。

6. 输血申请应连同受血者血样于预定输血日期前送至输血科备血。

7. 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成分输血,科学合理用血。

输血前临床医师应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和实验结果评估输血指征。

8. 输血前应按要求检测乙肝两对半、丙肝抗体、梅毒抗体、艾滋病抗体、ALT、ABO、RhD血型、血常规,不规则抗体筛选检查。

9. 严格执行血液输注前双人核查核对制度,在规定时限内输注,不得自行贮血,输注过程血液中不得加入任何药物。

10. 输血过程中,临床科室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和处理输血反应。

11. 输血后及时评价患者实验指标的变化,对输血效果进行评估。

临床输血专项整改方案

临床输血专项整改方案

一、背景为了确保医疗安全,提高临床用血质量,我院根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针对临床输血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本专项整改方案。

二、整改目标1. 提高医务人员对临床合理用血的认识,规范临床用血行为。

2. 优化临床用血流程,确保血液质量和安全。

3. 加强输血科人员、设施和设备的管理,提高输血服务质量。

三、整改措施1. 加强医务人员培训(1)定期组织医务人员学习临床用血相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行业标准,提高医务人员对临床合理用血的认识。

(2)开展临床输血技能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临床输血操作技能。

2. 优化临床用血流程(1)制定临床用血申请、审批、调配、输注、随访等环节的规范化流程,确保临床用血流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2)加强临床用血信息管理,实现临床用血信息的实时查询和追溯。

3. 加强输血科人员、设施和设备管理(1)优化输血科人员结构,加强人员培训,提高输血科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意识。

(2)完善输血科设施设备,确保设备正常运行,满足临床用血需求。

(3)加强输血科实验室质量管理,确保血液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加强临床用血监管(1)建立临床用血评价和公示制度,定期分析评估临床用血适宜性,及时纠正和指导临床合理用血。

(2)对临床用血不合理行为进行处罚,确保临床用血规范合理。

四、整改实施1. 成立临床输血专项整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整改工作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

2. 制定整改时间表,明确各阶段整改任务和目标。

3. 定期对整改工作进行跟踪评估,确保整改措施落实到位。

五、预期效果通过实施本专项整改方案,预计达到以下效果:1. 医务人员对临床合理用血的认识和操作技能得到提高。

2. 临床用血流程得到优化,血液质量和安全得到保障。

3. 输血科人员、设施和设备管理水平得到提升,输血服务质量得到提高。

4. 临床用血不合理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医疗安全得到保障。

本方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请各部门、各科室认真贯彻落实。

(2024年)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85号)

(2024年)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85号)

01引言Chapter目的和背景010201本办法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工作。

020304本办法所指的临床用血包括全血、成分血和特殊血液成分。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组织管理,明确岗位职责,完善临床用血管理制度。

医务人员应当遵守临床用血管理规定,加强学习和培训,提高临床用血水平。

适用范围和对象02临床用血管理基本原则Chapter科学合理用血安全有效用血医疗机构应当建立临床用血申请管理制度,明确申请用血的条件、程序、时限等要求。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临床用血审核制度,对用血申请进行审核,确保用血合理、安全。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临床用血不良事件监测报告制度,对临床用血中发生的不良事件进行调查、分析、评估和处理。

节约用血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临床用血的计划管理,根据医疗需求和血液资源状况,合理制定用血计划,避免浪费和滥用血液资源。

医疗机构应当积极推广自体输血、血液保护和血液回收等新技术和新方法,减少异体输血和不必要的输血。

医务人员应当认真执行节约用血的原则,根据患者病情和实验室检测指标,合理选择血液品种和输血量,避免浪费和不必要的输血。

03临床用血管理组织体系与职责Chapter010405060302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职责临床科室和医务人员职责负责制订临床用血储备计划,根据血站供血的预警信息和医院的血液库存情况协调临床用血;负责血液预订、入库、储存、发放工作;建立临床用血质量管理体系,推动临床合理用血;参与临床用血不良事件的调查;根据临床治疗需要,参与开展血液治疗相关技术。

04临床用血申请与审批流程Chapter申请条件及所需材料申请条件所需材料审批流程及时限要求审批流程时限要求特殊情况处理大量输血01稀有血型患者输血02紧急情况下输血0305临床用血操作规范与注意事项Chapter输血前必须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病情、输血史、过敏史等,确保输血安全。

医生应向患者或其家属充分告知输血的风险、益处及替代治疗方案,并取得患者或其家属的同意。

输血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培训

输血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培训

抗凝血酶Ⅲ缺乏 抗凝血酶Ⅲ对凝血过程中多种凝血因子 有抑制作用
抗凝血酶Ⅲ缺乏可引起出血 服用避孕药、创伤、肝脏病或接受手术
的病人也常常出现抗凝血酶Ⅲ缺乏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 急性TTP特点:血小板减少、微血管性 溶血性贫血、神经系统症状、发热和肾 功能不全 血浆输注和血浆置换都可使用FFP
血浆置换时作为置换液
血浆置换可去除病人血液中含有的致病 因子
血浆的不合理使用 血浆不宜用于扩容 血浆不宜用于补充营养 血浆不宜用于增强机体免疫力 血浆不宜用于全血再构成(重组全
血)
第十九条 医务人员应当认真执行临床输血技
术规范,严格掌握临床输血适应证,根据患 者病情和实验室检测指标,对输血指证进行 综合评估,制订输血治疗方案。
依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一份书写病历中应有下列四单
知情同意书。 输血申请书。诊断、输血目的、四项检查。
申请、审核人双签。 输血记录单:复检血型、交叉配血及方法。
发血时间。检查者,复审者,发血者,取 血者签字 输血不良反应单。
第二十三条 医疗机构应当积极推行成 分输血,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
第二十四条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无偿献 血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规范开展互助 献血工作。 血站负责互助献血血液的采集、检测及 用血者血液调配等工作。
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达到或超过1600毫 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 格的医师提出申请,科室主任核准签发后, 报医务部门批准,方可备血。
以上第二款、第三款和第四款规定不适用 于急救用血。
第二十一条 在输血治疗前,医师应当
向患者或者其近亲属说明输血目的、方式 和风险,并签署临床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
大量输血伴发的凝血功能障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 脉通路;
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输血科(血库)值班人员, 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 做好记录。
第七章 输血
第三十四条 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 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 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在积极治疗抢救的同时,做以 下核对检查: 1、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试验记录; 2、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 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与供血者血样、新采 集的受血者血样、血袋中血样,重测ABO血型、Rh (D) 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包括 盐水相和非盐水相试验)。
容如下:

血站的名称及其许可证号;


献血者的姓名(或条形码)、血型;
血液品种;
第七条
采血日期及时间; 有效期及时间: 血袋编号(或条形码) 储存条件。 血液包装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 和要求应拒领拒收。

第十条
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应当严格执行《临 床输血技术规范》。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由卫生部门另行制定。
输血是一种可能接触血液的侵入性操作。护士
在操作中稍有疏忽,被带血的针头刺伤皮肤或 血液溅入眼结膜,就有患医源性经血液传播疾 病的可能性。因此:

要求参与输血的护士应增强预防经血液传播疾 病的意识,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操作中集中精力,保护好自身的皮肤不被注射 针头刺伤。
参与输血的护士如何保护自己免患医源 性经血液传播的疾病?
护士在输血过程应执行输血管理制度

输血结束后,认真检查静脉穿刺部位有无 血肿或渗血现象并作相应处理。
若有输血不良反应,应记录反应情况,并 将原袋余血妥善保管,直至查明原因。 护士还应将输血有关化验单存入病历,尤 其是交叉配血单及输血同意书,要放入病 历中永久保存。


输血过程中的护士如何保护自己免患医 源性经血液传播的疾病?
第十三条
医疗机构的临床科室应当有专人持配血单
(卡)领取临床用血。 领血时,按本办法第七条规定认真核查。 不符合要求的应当拒绝领用。
附:核查内容
取血与发血的双方必须共同核对患
者姓名、性别、病案号、门(急)诊号、
科室、床号、血型、血液有效期及配血
试验结果,以及血液及其成分的外观
等,准确无误时,双方共同签名后方可
《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及《临 床输血技术规范》的执行和落实
博康--昆明杏德医院
杨胜起
二O一八年七月十九日
卫生部制订输血相关的政策法规
1998年10月1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献 血法》 1999年1月5日颁布了《医疗机构临床用血

管理办法》(试行)

2000年6月颁布了《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2012年8月1日颁布了《医疗机构临床用血 管理办法》
第十四条

医疗机构临床科室的医务人员给患者输血
前,应当认真检查血袋标签记录;

经核对血型、品种、规格及采血时间(有
效期)无误后,方可进行输血治疗,并将 输血情况详细记入病历。
第二十条
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的医学文书资料随病历保存。
输血的基本知识
输血是一项有效的治疗,但绝非无害; 必须输血时应向受血者说明输血的必要性 和危害性; 尊重病人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输血前签署 知情同意书。 用血合理性的评价: 输血前评价:主要评价输血前的检测、输 血治疗知情同意书的签署、大量输血的审 批、患者检查及输血适应症的掌控。
第七章 输血
第三+二条

输血前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
道。

连续输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时,前一袋血
输尽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
再接下一袋血继续输注。
第七章 输血
第三十三条 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 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 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 理:
核对及检查无误之后,遵照医嘱,严格无菌 操作技术将血液或血液成分用标准输血器输 给病人;
护士在输血过程应执行输血管理制度

输血时要遵循先慢后快的原则,输血开始前
15分钟要慢(每分钟约2毫升),并严密观
察病情变化,若无不良反应,再根据需要调
整速度。

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减慢输血速度,及
时向医师报告。
案例一:采错血导致的事故
此时患者已出现血红蛋白尿,腰痛、头 痛、尿蛋白(+++)。 事故原因: 护士错将另一个患者的血样抽出送到输 血科,输血科发现血型不符,交叉不相容并 通知经治医生。而经治医生没有重新复查患 者血型,随意的就将申请单上的血型改为“B” 型,失去了改正错误的机会,导致溶血性输 血反应的发生。
申请量
申请权
审核签发权
三 级 用 血 申 请 管 理
<800ml
上级医师
800ml~1600ml
≥1600ml
中级以上 医 师
科主任
科主任 医务科
第三章 受血者血样采集与送检

第十二条 确定输血后,医护人员持输血申 请单和贴好标签的试管,当面核对患者姓 名、性别、年龄、病案号、病室/门急诊、 床号、血型和诊断,采集血样。
第七章 输血
第三十五条 输血完毕,医护人员对有输 血反应的应逐项填写患者输血反应回报单, 并返还输血科(血库)保存。
第七章 输血

第三十六条
输血完毕后,医护人员将输
血记录单(交叉配血报告单)贴在病历中, 并将血袋送回输血科(血库)至少保存一 天。
护士在输血过程应执行输血管理制度
“三查八对一确认”: 三查:一查输血申请单;二查血袋标签; 三查配血报告单。 八对:一对血型;二对姓名;三对性别; 四对床号;五对病案号;六对血贷编号; 七对血液品种数量;八对血液有效期。 一确认:最后确认患者血型与配血报告单 上的血型是否相符。
第十三条 由医护人员或专门人员将受血者 血样与输血申请单送交输血科(血库), 双方进行逐项核对。

第五章 血液入库、核对、贮存
第二十二条 保存温度和保存期如下:
品种 保存温度 保存期
ACD:21 天 CPD:28 天 CPDA:35 2.少白细胞红细胞(LPRC)4±2°C 与受血者ABO 血型相同 3.红细胞悬液(CRC3) 4±2°C (同CRC) 4.洗涤红细胞(WBC) 4±2°C 24 小时内输注 5.冰冻红细胞(FTRC) 4±2°C 解冻后24 小时内输注 6.手工分离浓缩血小板(PC-1)22±2°C (轻振荡) 24 小时(普通袋)或5天 (专用袋制备) 7.机器单采浓缩血小板(同PC-2)(同PC-1)(同PC-1)
1.浓缩红细胞(CRC)
4±2°
第五章 血液入库、核对、☆贮存

第二十二条 保存温度和保存期如下:
品种 保存温度 保存期 8.机器单采浓缩白细胞悬液(GRANs)22±2°C 24 小时内输注
9.新鲜液体血浆(FLP)
10.新鲜冰冻血浆(FFP) 11.普通冰冻血浆(FP) 12.冷沉淀(Cryo) 13.全血
一 、《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 中与输血相关条文

第一条、第二条、第三条、第五条
第七条、第十条、第十三条、第十四条
第二十条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第十六条
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临床用血包括使用全血和成份 血。医疗机构不得使用原料血浆,除批准的科 研项目外,不得直接使用脐带血。
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对
所辖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的监督管理。
第五条 医疗机构应当设立由医院领导、业务主 管部门及相关科室负责人组成的临床输血管 理委员会,负责临床用血的规范管理和技术 指导,开展临床合理用血、科学用血的教育 和培训。
第七条
医疗机构要指定医务人员负责血液的收领、
发放工作,要认真核查血袋包装,核查内
4±2°C
24 小时内输注
一年 四年 一年 (同CRC)
-20°C 以下 -20°C 以下 -20°C 以下 4±2°C
第六章
血科(血库)取血。
发血
第二十四条 配血合格后,由医护人员到输
第六章 发血
第二+五条 取血与发血的双方必须共同 查对患者姓名、性别、病案号、门急诊 /病室、床号、血型、血液有效期及配 血试验结果,以及保存血的外观等,准

输血的基本知识
用血合理性的评价: 输血中的评估:主要评价用血医嘱、病程 记输血记录及输血病程; 输血后的评估:主要评价输血后的疗效及 输血严重危害的发生、处理和记录。 评价内容:①《输血申请单》的填写是否规 范;②病历首页的填写是否符合要求;③输 血前的检测是否合理;④输血治疗知情同意 书的填写是否真实;⑤相关实验室的检查是 否有临床输血指征;⑥大量用血是否有审批;
护士在输血过程应执行输血管理制度
※为了预防输血发生差错事故,建议一
位医护人员不得同时送两个(或两个 以上)患者的血标本到输血科(血 库)。 同样,领血时一位医护人员只能领取 一位患者所士对输血申请单、交叉配血 试验报告单和血袋标签上的内容仔细核对,并 检查血袋有无破损及渗漏,血袋内的血液有无
溶血、混浊及凝块等;
护士在输血过程应执行输血管理制度

临输血前,护士应到病人床边核对受血者床 号、住院号,呼唤病人姓名以确认受血者。

如果病人处于昏迷、意识模糊或语言障碍时, 输血申请单不能认证病人,就需要在病人入 院时将写有病人姓名和住院号的标签系在病 人的手腕上,保留至出院为止。
护士在输血过程应执行输血管理制度
输血的基本知识
⑦病程记录是否完善;⑧输血后疗效评价情 况是否符合实际;⑨临床医嘱与输血的一致 性是否相符;⑩输血不良反应是否回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