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博白客家山歌
浅析博白客家歌谣的艺术特征

浅析博白客家歌谣的艺术特征作者:李洪锋来源:《卷宗》2015年第12期摘要:博白有悠久的历史,歌谣源远流长,人们不但经常在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唱歌,而且在结婚、起新屋、生孩子、丧事、祭祀等场合唱歌祝贺或祈祷,这已然形成一种风气。
博白的歌谣,全部是汉族歌谣,其中,流传在县东、县南的主要是客家方言歌谣,县西、县北的则大部分是地佬话方言歌谣,但是,其中大部分歌谣都与客家歌谣相通。
本文主要浅析了博白客家歌谣的艺术特征,旨在让更多的人了解博白客家歌谣,并促进客家歌谣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博白;客家歌谣;历史渊源;艺术特征;创新发展博白客家先民属于中原汉族族群,他们的歌谣与汉民族文化一脉相承,继承了《诗经》中的传统风格,受到唐诗律绝和竹枝词的重大影响,同时又吸取了桂东南民歌的精华,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理想愿望。
博白的歌谣形式多样,但以七言四行居多,表现手法多种多样,其中,情歌是数量最多的一部分。
1 博白客家歌谣产生的背景博白客家歌谣是当地客家人的口头文学。
博白客家人是从中原迁移而来的,生活的自然环境主要是桂东南的丘陵山地,人们劳作于田野山岭之间,且基本上是男女共同劳动,没有“男子事于外,女子事于内”的严格界限,而且客家人的性格干练简朴,吃苦耐劳,保存着古代中原人的遗风。
他们勤劳勇敢,热爱生活,喜欢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抒发自己的情感,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口口相传的客家歌谣,并流传了下来。
实例解析博白客家歌谣,分析其艺术特征博白客家歌谣一般是在人们劳动或游逛时触景生情的一种即兴演出,质朴的曲调,朗朗上口的旋律。
其具有非常鲜明的艺术特征:歌谣大多是是七言四行体,讲究韵律,用客家方言演唱,以及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法。
1.1 讲究韵律,注重押韵,用客家方言诵唱在声韵方面,歌谣一般以七言四行为基本句式,注重押韵,这里的押韵是指按客家地方方言押韵。
例如:你在山中知道无月头出来暗摸摸,土匪孤西在山坡。
博白客家山歌的传承与保护

博白客家山歌的传承与保护摘要:博白客家山歌历史悠久,极具鲜明的艺术特色。
但是随着大众传媒的广泛应用和社会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人们对博白客家山歌的喜爱和依赖已逐渐冷漠。
因此,当务之急就是要做好博白客家山歌传承与保护工作。
本文浅析了博白客家山歌的艺术特色、传承与保护的价值、传承与保护的现状与对策,旨在为更多的专家学者能进一步深入探究博白客家山歌这一瑰丽的民间音乐,为传承与保护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博白客家山歌传承保护客家山歌,被称为有《诗经》遗风的天籁之音,自唐代始,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民歌体裁中山歌类的一种。
客家山歌是用客家方言演唱,故称“客家山歌”。
世界第一大客家人聚居县――博白县有着丰富的客家文化,尤其以客家山歌为代表。
一博白客家山歌的艺术特色博白客家山歌历史悠久,曲调爽朗质朴,形式短小精干,容易上口,多在山野劳动或逛游时触景生情即兴而唱。
博白客家山歌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博白客家山歌基本是四句七字体,旋律优美,几乎所有曲调中都有颤音、滑音、倚音等装饰音,因而使旋律高亢、嘹亮、抒情悠扬,回环曲折,委婉动听。
博白客家山歌腔调种类繁多,音调高扬绵长,平稳流畅,起伏不大;音区较高,音域较窄;级进较多,跳进较少;节奏自由,节拍多样,常有多种节拍混合而歌。
二博白客家山歌传承与保护的价值博白客家山歌是作为世界第一大客家人聚居县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与保护具有很大的价值。
(一)历史价值博白客家山歌是反映了从古至今博白人民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以及思考方式的文化积淀,现有的博白客家山歌还保存着久远的客家文化气息,如博白山歌《高山岭顶有只窝》至今还保留着以前的演唱风格。
通过这些山歌文化的方式可以听到看到人类遥远的真实,感受到久远的美,它的历史人文价值并不亚于自然生物或动物化石的价值。
(二)审美价值博白客家山歌源于生活,曲目种类繁多,流布地区较广,且其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其音调高扬绵长,平稳流畅,起伏不大。
广西博白客家山歌的艺术特点及传承发展

广西博白客家山歌的艺术特点及传承发展广西博白客家文化最典型的文化形式是客家山歌,是最能体现博白人生活点滴的缩影。
客家山歌是用客家方言演唱的山歌,故称“客家山歌”,客家山歌从唐代流传至今,大约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素来被誉为与《诗经》一般的天籁之音,属于中国民歌体裁中的山歌类,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
它产生于劳动人民的生活日常,内容包含博白客家人的生产方式、劳动分工、服饰、婚姻、丧葬、宗教信仰、岁时等内容,在祝贺或祈祷时会演唱,是一种极富客家特色的语言。
博白客家山歌是中原移民南下迁移,并与原住民山歌相融合而成的。
在汉族里,客家人是影响力是深远的民系之一,在世界上分布最广阔,而广西博白县是中国客家人最集中、最多的聚居地,是客家人最后迁移的位置。
本文通过简单分析广西博白客家山歌的艺术特点与传承现状,分析博白客家山歌传承与发展的问题,让广西博白客家山歌再次走进人们的视野,为相关研究和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提供一些参考。
一、博白山歌的艺术特点与文化价值博白客家山歌历史悠久,具有鲜明的艺术气息,旋律高亢、嘹亮、抒情、悠扬、回环曲折,委婉动听。
歌曲句式为四句七言,一二四句押韵,旋律线条优美,几乎所有曲调中最都有装饰音,如颤音、倚音、滑音等,曲调抑扬顿挫,接地气,歌词不拗口,人们喜欢在田间荒野耕耘、抑或闲玩时兴致勃勃,张口就来两句,不受约束。
博白客家山歌的腔调种类繁多,它的音区较高,音区域较窄,级进较多,跳进较少,音调高扬又绵延不绝,进度平稳流畅,客家山歌讲究平平仄仄仄平平,起伏不大,节奏自由,音律感不是很突出,偏于柔润和舒缓。
博白客家山歌用客家方言演唱,讲究韵律,注重押韵。
客家山歌的歌曲类型包含了劳动歌、劝世歌、行业歌、耍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生活歌、儿歌和猜调、小调、竹板歌等,各种各样的曲调把客家人的生活民俗表现得淋漓尽致,歌曲线条细腻,歌声余音绕梁。
不同歌词的构成大同小异,每首4 句,每句7 字,逢一、二、四句多押平声韵;善用比兴手法,以双关见长,语言通俗易懂,押韵上口。
浅论客家山歌文化与发展论文

浅论客家山歌文化与发展论文著名作曲家徐沛东指出,“山歌创作如果不发展,再好的传统文化都会式微,甚至随时都面临被取代和淘汰的危险”。
今天学习啦要与大家分享的是 :浅论客家山歌文化与发展的论文;具体内容如下,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内容摘要:客家山歌是祖国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中国民歌中最为深情,最为放达,最为卓越的歌种。
客家山歌流传千百年,保留了很多古语成份,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其艺术风格独特,内容广泛、语言朴素生动,歌词善用比兴,韵脚齐整。
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喜欢原汁原味的山歌,传统的山歌正被年轻一代慢慢疏远乃至遗忘。
而客家山歌作为一种艺术样式,今天我们要用现代的眼光和时代的特征来审视山歌,传统的山歌应该改革,应该与时俱进。
关键词:客家山歌、文化、发展、创新。
一、客家山歌文化。
客家山歌是中国著名的民歌之一,源于古代中原民歌,后随着客家人的迁徙,受畲瑶等土著居民歌谣的影响,随着客家民系的形成逐渐演变成用客家方言演唱的民歌。
山歌,顾名思义,是劳动人民在山间旷野唱的歌,它是劳动人民口头创作,在群众中广为传唱,是发自劳动大众的心声。
广泛流传的山歌,民谣,具有独特的、鲜明的通俗性和流传性,是直接反映劳动人民社会生活与个人情感、遭遇的吟唱。
客家地区的劳动人民十分喜欢唱歌,有客家人的地方就有客家山歌存在,他们以唱山歌来作为与人同乐和沟通心灵,以唱山歌来歌颂劳动生活和爱情,以形象生动的比喻,精炼朴素的语言,浓厚的生活气息而脍炙人口。
口口相传,年年月月,凝练升华,字字玑珠,一声声,感人肺腑,催人入梦。
客家山歌形式丰富,种类繁多。
从形态上看,可以分为“本体山歌”、“山歌号子”、“加头续尾山歌”、“叠字山歌和叠句山歌”、“尾驳尾山歌”。
“问答式山歌”、“绝气山歌”等;从内容上看,可以分为爱情山歌、劳动山歌、革命山歌、感叹身世山歌、戏谑娱乐山歌等。
但不管是什么内容、什么形态,大多是即兴吟唱出来的,是客家劳动人民从肺腑流出来的天籁之声。
广西博白客家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探析

歌海2017年第3期广西博白客家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探析●王升日[摘要]广西博白客家音乐文化历史悠久、影响深远,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受到现代信息网络化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等影响,客家音乐文化的传承面临着后继乏人、濒临失传的危机。
通过学校教育、扶持相关剧团及民间艺人、组织客家音乐文化演出及比赛、与流行音乐相结合进行创作等多种方式进行保护与传承,对于促进广西博白客家音乐文化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广西博白;客家音乐文化;传承;发展客家人是中国汉民族中的一个民系,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广东、广西、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四川、海南等地区及海外的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老挝、柬埔寨、泰国等国家,分布广泛,影响深远。
客家文化是汉族文化的一个重要支系,是中国南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中国“古汉文化活化石”之誉。
博白作为世界第一大客家人聚居县和广西最大的客家人聚集地,有客家山歌、客家采茶戏、客家木偶戏、客家杂技、乡傩歌舞等丰富的民间文艺,曾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杂技之乡”等多项荣誉称号。
在博白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笔者有幸于2016年7-8月带领广西财经学院100名大学生赴博白县开展暑期实岗挂职锻炼活动,深刻体会到了当地丰富多彩的客家风情与文化;在挂职期间,笔者对博白客家音乐文化进行了一定的调查和了解,希望通过本文能为广西博白客家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一、广西博白客家音乐文化简介广西博白客家音乐文化有客家山歌、客家采茶戏、客家木偶戏、乡傩歌舞等多种形式,其中最具代表性、传播最广、影响最深远的当属客家山歌与客家采茶戏。
下面笔者就博白客家山歌与客家采茶戏进行简要的介绍。
(一)博白客家山歌博白客家山歌源远流长,从唐代时期客家先民迁徙到博白开始,发展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同时,山歌也是博白客家人最重要的文化,与客家人的历史、生活紧密相关;因此,博白客家山歌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与深厚的文化底蕴。
浅析攸县客家山歌《山歌好唱难起头》中的演唱风格和技巧

浅析攸县客家山歌《山歌好唱难起头》中的演唱风格和技巧作为一名学习民族声乐的学生,我想,我应该花更多的时间了解和掌握自己
家乡民歌的演唱风格和技巧。
2016年3月,我在研究生阶段选择一门名叫《音乐地理研究》的课程,虽然这是属于音乐学范畴,但是我想从多方面储蓄自己的能量。
这门课教会了我们用分析地理环境等因素的思维方式来研究不同区域的音乐,那时,我有一个念头,我想研究家乡的民歌。
我一直有一个愿望:能够很好地掌握中国地方民歌的发声方法和演唱技巧。
那么,我想从声音倾向、演唱技巧、处理风格、感情表达等方面进行剖析和比较,从理论上提升自己的能力,用思想去指导行动。
2016年4月,我在学校图书馆的三楼查阅资料,在赵洪滔执笔的《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南卷(上)》中找到了我的家乡株洲攸县的民歌,叫《山歌好唱难起头》。
因此,我想以这首歌为切入点,开始我的思考,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家乡的音乐、家乡的民歌。
客家山歌除了在语言上的特点外

客家山歌除了在语言上的特点外,在音列、音阶,调式,节拍、节奏,起音、落音,旋法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
1、音列、音阶客家山歌多为四音列(1):在《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福建卷》中收录的14首上杭客家山歌中,这种四音列的山歌占10首。
其他有五音列的山歌2首。
然而,在客家山歌中经常存在一些下滑音,这些下滑音,特别是羽(la)音的下滑往往落在角(mi)音上,这样在四音列歌曲中就还存在一个角(mi)音。
在客家山歌,乃至所有的山歌中,音列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
在这些四音列的山歌中,所有的旋律均有这四个音构成。
这些音构成一个旋律的走向后,加以不同的节奏又形成不同的旋律,这些建构方法在旋律写作中是非常值得借鉴的。
2、调式客家山歌有徴调式、羽调式和宫调式三种。
以徴调式居多,羽调式少数,宫调式最少。
在《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福建卷》中收录的14首客家山歌中,徴调式的山歌达到11首之多,羽调式2首,宫调式1首。
这些徴调式的山歌中又以强调羽(la)、商(re)两音的徴调式山歌居多,这些歌曲往往在强拍、强位上或者以句末延长的方式来强调突出羽(la)、商(re)两音。
徴调式山歌,商(re)音出现在除第三小节之外的其他小节的强拍强位,以突出的位置强调该音。
全曲33个音符(含倚音)中商(re)音占了14个,将近一半。
羽(la)占了11个,次于商(re)音,并在第3小节和第5小节的次强拍给予强调。
宫(do)音只在第2小节当作前倚音出现,徴(sol)音也只出现了7次,在第2小节和歌曲末尾起到决定调性的作用。
也有同时强调上四度宫(do)音的。
例如:《郎是山中千年树》,此例中,宫(do)音分别出现在第1、3、5、6、7小节的强拍位置,强调该音。
在一些客家山歌的一些羽调式歌曲中,加入了变宫(si)音,例如:《歌本唱出合时辰》此例中,在第3和第5小节加入了变宫(si)音,这也许是借鉴了土著畲族山歌或者闽西汉剧中一些皮黄腔唱腔的特点,这个变宫(si)音仍带有鲜明的五声音阶性格,因而起了旋宫转调的作用,有了调式交替的的特点。
客家山歌的简介

客家山歌的简介客家山歌是中国民歌体裁中山歌类的一种,被称为有《诗经》遗风的天籁之音,自唐代始,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下面就让店铺给大家介绍一下客家山歌的相关信息吧!客家山歌的概述客家山歌,被称为有《诗经》遗风的天籁之音,自唐代始,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它主要流传于梅州、河源、惠州、赣州、龙岩、韶关各县以及深圳的盐田、龙岗、石岩、观澜,漳州、湛江廉江、茂名电白、汕头潮阳、潮南、汕尾陆河、陆丰,揭阳揭西,潮州饶平,广西的贺州、博白、陆川,海南儋州南丰,湖南炎陵、浏阳和台湾的苗栗、新竹、桃园等地及国内外客家人聚居地。
经过不断发展,客家山歌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2006年5月20日,梅州客家山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它继承了《诗经》中的传统风格,受到唐诗律绝和竹枝词的重大影响,同时又吸取了南方各地民歌的优秀成分,千百年来,广泛流传,久唱不衰。
客家山歌有劳动歌、劝世歌、行业歌、耍歌、逞歌、虚玄歌、拉翻歌、谜语歌和猜调、小调、竹板歌等。
各种歌词结构大致相同,每首四句,每句七字,逢一、二、四句多押平声韵。
她曲调丰富,大致有号子山歌、正板山歌、四句八节山歌、快板山歌、叠板山歌、五句板山歌等。
客家山歌的社会背景与历史因素客家山歌是客家人的口头文学,它富有客家人的语言特色,形成民歌中的独立一支。
客家人由于所处环境的关系,终日作业于田野山岭之间,并且男女俱出,没有“男子事于外,女子事于内”的严格差别。
客家人的性格,大都简朴耐劳,很少慵惰浮夸之态,保存着古代中原人的风气。
这些都颇和客家山歌的产生有点关系。
任何一种艺术都有其社会背景和历史源流。
山歌之所以风行于客家地区,大约有下列四种原因:第一,客家多分布于华东南各省山区地带,日常生活与“山”发生关系,而且客家风俗是妇女与男子同样担任着山间的各种操作,在长期的山间共同工作中,男女互相倾诉衷曲是预料中事,而山歌是有音韵的言词,比一般语言更能表达情意。
第二,客家因居住在山区地带,工作较为辛劳,一旦走到山上或原野谷中,不免感到心花怒放,而欲唱几首歌来发泄自己的感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博白客家山歌
博白地处广西东南部,其客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各种民间艺术丰富多彩,大山歌、木偶戏、采茶戏等民间艺术形式深受当地民众的喜爱。
伴随客家人劳动、生活而衍生的客家山歌,更具有族群传统文化特色,是客家历史文化、劳动生活和民俗风情的真实写照。
一、博白客家山歌的起源与流传
博白客家山歌的起源可追溯到唐代时期,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唐代时期,客家先民迁徙到博白,在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开枝散叶。
客家人大多居住在荒野山区,复杂的地形地貌、传统的农耕方式、相对封闭的生活环境为客家山歌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客家人在山上、田间劳作,面对满目青山和荒凉旷野,各种情思油然而生,往往即兴放歌以释放满腔情怀,或为以歌代言、传递情感,或为消愁解闷、嬉戏作乐……总之唱山歌已成为客家人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方式。
山歌是有音韵的言词,比一般语言更能表达情意,客家青年男女在谈情说爱中往往以歌传情,更显浪漫。
恋人情到深处,常常即兴唱首山歌来表达内心的感情:“客家山歌远传扬,条条山歌情意长,条条唱出郎心事,声声唱出妹心肠”。
旧时代客家人生活艰辛,他们以山歌的形式,从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劝世等几个方面,展现了劳动人民过去的生活困境。
客家男女老少都有喜唱山歌的习俗,唱山歌成为了客家人最为普及的民间活动,可谓“逢山必有客,逢客必有歌”。
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山歌见证了客家人的社会生活与历史发展过程,他们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代代相传,正如著名作曲家徐沛东在考察客家文化时所说:“客家山歌流传了千百年,保留了很多古语的成分,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
”
二、博白客家山歌种类及艺术特征
博白客家山歌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群众基础,植根于客家生活土壤中,特点鲜明,独树一帜,和客家人历史、劳动生活、思想感情息息相关,无论从题材上,还是从表现手法上都多种多样,大到国家大事,小到生活琐事,都可以通过山歌来表达。
博白客家山歌继承和发扬了我国《诗经》十五国风的优良传统,与古代的“竹枝词”极为近似,基本上为七字一句,四句一首,逢一、二、四句多押平声韵,常用“赋”“比”“兴”和重章迭句等修辞手法,按体裁分有大山歌、小山歌、唱竹马、唱采茶等。
1.大山歌:大山歌在博白客家山歌中最具代表性,直接产生于人们的山野劳动中,演唱形式大多是一领众和,歌曲结构为四句式,常为羽调式。
曲调豪爽奔放,节奏自由悠长,装饰音较多,第一句和第三句落音自由延长后常带“后倚音”装饰,第二句和第四句终止音相同,前四句领唱,最后还会扩充一句重复尾句后三个字的群体帮腔的齐唱。
代表曲目有《高山岭顶有只窝》。
2.小山歌:小山歌由廉州山歌发展演变而来,风格区别于大山歌,曲调抒情婉转,常为羽调式或商调式,常因歌词的结构而变换拍子,情绪略带伤感,多表现旧时代客家人苦难生活或客家妇女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情。
按客家的演唱习惯,男性性格粗犷豪放多唱大山歌,而妇女性格温柔细腻主要唱小山歌。
在当地流传最为广泛的小山歌是《难又难》。
3.唱竹马:明代年间,博白民间逐渐兴起一种新的曲艺表演种类——“唱竹马”,演唱者“骑”着用竹篾和竹杠编织而成的“马”,以载歌载舞的形式进行表演,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
所用的唱腔是从传统博白客家山歌演变而来的四平腔,四平腔的主要唱腔有《大十送》《小十送》等。
4.唱采茶:明末清初,采茶戏从江西赣南传入,原来只是一种表现茶农劳作的表演形式,后与博白的客家山歌、唱竹马等相结合,形成了以茶文化为内容的地方戏种,受到当地客家人的喜爱,后人又称此类唱腔为“唱采茶”。
博白客家山歌曲调丰富,即使是同一地方的曲调,也因不同的歌手演唱而有差异,有多种腔调的变化,并有不同的名称。
如流行于江宁乡一带的客家山歌《八月十五看月光》,是《大山歌》的变体,同样是羽调式,四句歌词、旋律音调和《大山歌》基本相似,前三句每句结尾都有向上扬起的拖腔。
三、博白客家山歌的现代价值
客家人的文化生活与风土人情,大都渗透和融化在山歌中,记录了客家人的历史变迁,反映了博白客家人的思想信仰和风俗习惯,有较高的文化审美价值。
1.山歌是博白客家人的历史记忆与精神寄托
博白客家人爱唱山歌,与山歌为伴,充实了精神生活。
他们在野外劳作,或闲暇时光,无论高兴和悲伤,都要唱上一曲山歌。
笔者走访江宁乡山歌手六十多岁的王世文老先生,由于他平时歌不离口,村里人又亲切称呼他为“王歌伯”。
王老先生从小就受到当地唱山歌习俗的熏陶,五岁起跟随父亲唱山歌,几十年来
客家山歌伴随着他走过艰苦的岁月,使他在当地有“歌王”称号。
2010年,王老先生代表玉林市参加广西文化厅举办的客家歌王赛,获“十大优秀歌手”荣誉称号。
他不仅擅长演唱传统客家山歌,还经常演唱自编的时政山歌,借助客家山歌唱出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及对人生的感悟。
山歌成了客家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了他们内心世界的精神寄托,正如歌中唱到的:“勤劳之人无怕穷,花木逢春自然红,捉条南蛇回家养,总有一天会成龙。
”
2.客家山歌是推动当地旅游业发展的特色文化品牌
2014年3月,文化部下发的《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指出,促进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促进发展参与式、体验式等新型业态,开发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旅游演艺精品。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旅游的一种新潮流,受到社会的认可和推崇,已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如湖南民歌《浏阳河》的传唱,让浏阳这个地方知名度大增,使浏阳河名扬世界。
博白作为全国客家大县,客家民间文化资源丰富。
2006年,博白被授予“中国民间文艺之乡”,客家山歌是博白客家文化中最具特色的艺术种类,具有鲜明的客家传统文化烙印,因此,我们应将博白客家山歌和旅游业相结合,进行互动式开发,精心打造博白客家山歌文化特色,营造旅游文化氛围,增强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
另外,博白客家山歌保持着客家文化的原生形态,蕴藏着客家古朴的文化习俗,以客家文化节为平台,扩大博白在海内外的影响,已成为县委县政府的重要施政举措,经过合理加工包装打造客家山歌特色品牌,吸引更多游客关注并喜欢上博白客家山歌,为实现地方经济发展大计发挥传统文化的巨大促进作用。
3.客家山歌是连接海外客家人的感情纽带
由于历史的原因,过去从博白移居海外的客家人甚多,特别是东南亚地区,到处可见博白客家移民奋斗不息的身影。
居住海外的客家人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情感,他们始终把客家山歌视为母语,作为联系家乡情感的纽带。
在新的历史时期,客家山歌已成为博白与海内外客属联络乡谊的重要载体,是传播与推广客家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推动力量。
“挑起春茶啀唱歌,过了一坡又一坡”,客家山歌伴随着博白客家人走过千百年的历史,它是客家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艺术特质,
体现了客家人特有的民俗风情和审美情趣。
在21世纪的今天,传统文明正向现代文明过渡。
民俗文化作为民间最广泛的传承文化,必然以它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与珍贵的文化价值,融入奔腾不息的现代文化潮流之中。
随着时代的发展,博白客家山歌在丰富当地人民的精神生活、推动城乡群众文化事业建设、促进地方旅游事业的发展、加强海内外客属同胞联谊中发挥着更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