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山歌的艺术特征浅析

合集下载

浅谈客家山歌的演唱特点

浅谈客家山歌的演唱特点

浅谈客家山歌的演唱特点摘要:客家山歌是我国独具特色的民歌之一,客家山歌是继承了我国古代《诗经》的良好传统风格,进行的现代化艺术风格的创新唱法。

客家山歌由于鲜明的主题以及地方特色的体现,在语言上较为通俗易懂,歌曲的含义上引人深思,在演唱的特点上也具有鲜明的个性,是我国民间艺术的宝贵财富。

在客家山歌的演唱上可分为真声、假声等不同的唱法。

本文主要针对客家山歌在演唱特点上进行简单的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客家山歌;演唱方式;演唱特点客家山歌在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千百年来一直被传唱,并经久不衰。

客家山歌目前流行于我国闽西、粤东、赣南以及台湾北部等客家人居住的地方。

山歌主要的形成方式是来源于客家人的生活劳作之中,具有浓厚的地域风情,歌词结构部分采用押韵的形式,曲调较为丰富。

想要演唱好客家山歌,要针对其特点进行分析,并不断对演唱技巧进行创新,来确保客家山歌的演唱更具有艺术性和欣赏性。

1.客家山歌的主要音乐特征客家山歌是根据不同的客家人生活习惯、地方特色、语言运用、民俗风情等方面进行的民歌,在歌曲特征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和共通性。

鲜明的音乐特征主要表现在歌曲演唱方言、节奏节拍、音节调式、曲式结构等方面,以下针对几个方面进行逐一分析。

1.1客家山歌歌唱语言特征学习客家山歌的必备条件是熟悉掌握客家方言的运用。

而学习客家方言是一个逐渐养成的漫长过程,客家方言由于受多方因素的融合,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想要演唱好客家山歌就要熟悉掌握客家人的文化传统以及语言特色,掌握好客家语言规律是演唱的前提要求。

首先要掌握唇齿音,在发音过程中,要将翘舌音变成平舌音,比如在普通话中的“chi”在客家话的发音为“ci”等;第二在送气方面,客家话相较于普通话在送气音的保留比较多。

例如“b”在普通话中不发送气音,而在客家话中要发送气音“p”,简单来讲就是将普通话中的“播”“拜”“被”等发音改变,念成“坡”“排”“配”;第三,客家话在调值标准上比普通话的调值降低,不同于普通话的上扬,客家话属于平缓的语调,比如在“情”“离”“来”等普通话上升调的发音上,客家话都会念成降调的发音;第四,客家话将撮口呼韵读作唇齿呼韵,比如普通话中的“全”,客家话读音是“前”;第五,客家话对于前鼻音与后鼻音不做区分,比如客家话会将普通话中的“政治”读成“真挚”。

广西博白客家山歌的艺术特点及传承发展

广西博白客家山歌的艺术特点及传承发展

广西博白客家山歌的艺术特点及传承发展广西博白客家文化最典型的文化形式是客家山歌,是最能体现博白人生活点滴的缩影。

客家山歌是用客家方言演唱的山歌,故称“客家山歌”,客家山歌从唐代流传至今,大约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素来被誉为与《诗经》一般的天籁之音,属于中国民歌体裁中的山歌类,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

它产生于劳动人民的生活日常,内容包含博白客家人的生产方式、劳动分工、服饰、婚姻、丧葬、宗教信仰、岁时等内容,在祝贺或祈祷时会演唱,是一种极富客家特色的语言。

博白客家山歌是中原移民南下迁移,并与原住民山歌相融合而成的。

在汉族里,客家人是影响力是深远的民系之一,在世界上分布最广阔,而广西博白县是中国客家人最集中、最多的聚居地,是客家人最后迁移的位置。

本文通过简单分析广西博白客家山歌的艺术特点与传承现状,分析博白客家山歌传承与发展的问题,让广西博白客家山歌再次走进人们的视野,为相关研究和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提供一些参考。

一、博白山歌的艺术特点与文化价值博白客家山歌历史悠久,具有鲜明的艺术气息,旋律高亢、嘹亮、抒情、悠扬、回环曲折,委婉动听。

歌曲句式为四句七言,一二四句押韵,旋律线条优美,几乎所有曲调中最都有装饰音,如颤音、倚音、滑音等,曲调抑扬顿挫,接地气,歌词不拗口,人们喜欢在田间荒野耕耘、抑或闲玩时兴致勃勃,张口就来两句,不受约束。

博白客家山歌的腔调种类繁多,它的音区较高,音区域较窄,级进较多,跳进较少,音调高扬又绵延不绝,进度平稳流畅,客家山歌讲究平平仄仄仄平平,起伏不大,节奏自由,音律感不是很突出,偏于柔润和舒缓。

博白客家山歌用客家方言演唱,讲究韵律,注重押韵。

客家山歌的歌曲类型包含了劳动歌、劝世歌、行业歌、耍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生活歌、儿歌和猜调、小调、竹板歌等,各种各样的曲调把客家人的生活民俗表现得淋漓尽致,歌曲线条细腻,歌声余音绕梁。

不同歌词的构成大同小异,每首4 句,每句7 字,逢一、二、四句多押平声韵;善用比兴手法,以双关见长,语言通俗易懂,押韵上口。

客家山歌的音乐特征及演唱方法分析

客家山歌的音乐特征及演唱方法分析

2021-04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民间奇葩客家山歌的音乐特征及演唱方法分析李秋(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客家山歌传承保护中心,广东梅州514700)摘要:客家山歌是我国民俗文化中的璀璨内容,客家山歌传承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对于我国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有重要意义。

传承与发扬客家山歌首先要了解客家山歌,音乐特征及演唱方法是客家山歌的基础,了解两者,透析客家山歌的本质,以更好在当代社会中寻找其独特的传承方式。

经过岁月的沉淀,客家山歌有着其独特的音乐特征以及演唱方法,文中从当下的客家山歌情况进行分析,探究其音乐特征以及演唱方法,为客家山歌的传承与发扬提供参考。

关键词:客家山歌;音乐特征;演唱方法中图分类号:J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1)11-0130-02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1.11.065客家山歌是客家人生活的一部分,随着客家人的生活开展不断的完善,已经形成其独特的音乐艺术风格。

近年来我国加强对于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的力度,随着客家山歌出现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以及我国对于民俗文化的重视,将客家山歌化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之一,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客家山歌的魅力以及其呈现出的客家人传统优良文化与精神。

一、客家山歌概述客家山歌是客家人用客家话传唱的歌曲,客家人将客家文化内容与当地的乡土气息紧密结合,目前客家山歌主要分布广西、广东、江西福建等地,客家人将客家文化、当地文化、生活气息融合为一体形成了客家山歌独特的音乐特点。

客家山歌在客家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客家人要重视客家山歌的应用,其对于客家人如同衣食住行一般不可或缺,从客家人对待客家山歌的重视程度可以看出为什么客家山歌能够传承千年依然具有极强的艺术生命力。

客家人通过客家山歌描述人们勤劳的生活以及表达生活中的情感,通过山歌抒情叙事,为客家山歌的情感埋下基调,也丰富了客家山歌的内容。

分析客家山歌剧舞台美术

分析客家山歌剧舞台美术

分析客家山歌剧舞台美术
客家山歌剧是一种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形式,它将客家人的生活方式和情感表达融入其中。

在客家山歌剧的舞台美术方面,有以下几个特点和值得分析的地方。

客家山歌剧的舞台美术注重自然与景观的表现。

山水相连的客家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美景,这种自然风光常常成为舞台美术的主要元素之一。

在舞台上,通过山川、水流、村庄等元素的表现,能够为观众呈现出客家人的生活环境和情感氛围。

通过运用不同的艺术手法和布景设计,舞台美术能够使观众感受到大自然的宏伟和壮丽,进一步加深对客家人民生活的体验和理解。

客家山歌剧的舞台美术注重色彩和光线的运用。

舞台美术中,色彩和光线的运用是十分重要的。

客家山歌剧常常会采用明亮、鲜艳的色彩,以及明暗对比强烈的光线,来突出舞台上人物、道具和背景的形象,增强观众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

色彩和光线的配合能够使观众更好地理解剧情和表达的情感,加强舞台效果。

客家山歌剧的舞台美术还注重舞美效果的创新和表达手法的丰富。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艺术形式的多元化,舞台美术设计也得到了更多的创新和尝试。

在客家山歌剧中,舞台美术常常会利用投影、音效等现代技术手段,使景物和人物变得更加逼真和生动。

通过这些手法,舞台美术能够更好地表达剧情和情感,进一步提升观众的观赏体验。

客家山歌剧的舞台美术具有自然与景观的展示、历史与文化的呈现、色彩与光线的运用以及舞美效果的创新等特点。

这些方面的设计和表达,不仅为观众带来了视觉的享受和感受,更能够使观众更好地了解和体验客家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情感表达。

浅谈客家山歌的艺术特征

浅谈客家山歌的艺术特征

浅谈客家山歌的艺术特征作者:袁小夏来源:《北方音乐》2017年第17期【摘要】客家山歌悠久的历史、灵活多样的表演形式、个性鲜明的曲调、完善的表现技法、丰富的内涵,都使他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本文通过客家山歌的表演形式以及表现技法等方面来解析客家山歌的艺术特征。

【关键词】客家山歌;艺术特征【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一、客家山歌的简介客家人由于历史政治原因不断迁徙,从北到南,沿途经过江西赣南、福建等地,大部分的人就在这些地区停下安顿。

福建闽西的长汀县、连城、宁化还有梅县地区都聚集了大批的外来民众,这些人将自己称之为“客人”。

众所周知,歌曲起源于劳动。

那时的人们劳作一天后会放声歌唱来释放劳累与压力。

从刚开始的不成曲调,到后来有意识的赋予旋律音调,在群众中传唱。

随着时间的发展,客家山歌流传的地域也越来越为广泛,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梅州地区有着“山歌之乡”“客都梅州”的称号。

二、客家山歌的表演形式(一)客家山歌的演唱形式1.独唱运用清唱的歌唱形式,一个人独立吟唱。

这类唱法在种类上属于劳动之余形成的山歌,最具代表的是“号子系列”,如人们耳熟能详的纤夫的号子“一根纤绳九丈三,父子代代肩上栓,踏穿岩石无人问,谁知纤夫心里寒。

”这种唱腔浑雄有力,反应出人的内心感情。

2.对唱对唱又名“驳山歌”,以男女在山上对驳情歌的形式演唱。

可以尾尾对唱,也可以各唱各的,大多数的对唱形式都是对唱,一人一句。

这种形式的山歌大多都是为了表达男女爱慕之情,男女一人一句,意境含蓄、耐人寻味、把无影无形的思想情感化为具体可见、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4]。

3.尾驳尾对唱所谓的尾驳尾对唱就是一个人先唱,然后后一个人接着上一个人的最后一句开头,接唱三句,依次循环下去,这样的唱法一般演唱时间比较长,多用于“打擂台斗歌”。

4.山歌小组唱、表演唱这种形式的唱法就是经过创作者的仔细思考,斟酌所创作出来的具有故事性的说唱兼表演形式。

这种形式的表演需要由一个主要的人物领唱,后面的人分组合唱、和唱,还有兼带表演动作,这种形式经过发展变成了现在专有的山歌剧。

浅析赣南客家山歌演唱特点

浅析赣南客家山歌演唱特点
用 到 山 歌 中来 。 假 嗓、 本 嗓 和 细 嗓 是 山歌 唱法的三种 分类。 假嗓 , 现 大 多 指 真 假 音 结合的演唱 , 常 见 于 高 腔 山歌 , 抒 情 性 较
强, 具 有 浓 烈 的生 活 气 息 是 山 野 田 间最

赣 南 客 家 山歌 起 源
效 果脆 亮坚 实 , 形成 了脆 、 直、 甜、 润、 水 的 音 色 特 点 ,其 音 调 根 据 方言 的语 气 语
式 变 化 而 形 成 一 种 特 有 的 声 腔 艺 术 这 就 要 求 发 声 位 置 的集 中于 ; 隹确 性 。 有 些
乐 句 较 长 要 一 口气 唱 完 有 一 定 的 难 度 ,
这就要 求演 唱时要调 节好 呼 吸状态 , 充
分 利 用 腹 肌 与 横 膈 肌 的 控 制 力 量 。均 匀 平 稳 的 ~ 句 一 口气 的 完 整 演 绎 ,切 忌 在
全 曲 的 发 挥 。 这 就 要 求演 唱 者 声 门 积 极
闭拢, 同时 软 腭 与 小 舌 头 抬 起 贴 紧 咽 壁 , 向 下 叹着 唱 , 使 气 流 转 变 为声 波 , 在 高 位 置 的 头腔 得 到 共 鸣 , 唱 出有 弹 性 有 张 力 、 集 中明亮的声音 。 三、 结 语 赣 南 客 家 山歌 因语 言 、 地 域环境 、 风
山 歌 来 表 达 如 : “ 高岭埂上打 呼咒 , 细 妹 屋 家 吃 晏昼 : 细妹听到 呼咒响 , 筷 子 一 扔 碗 一丢 。 ” 表 现 了细 妹 听 到 情 郎 哥 唱 山 歌 的 哟 嗬 声 ,就 再 也 无 心 吃 饭 的 天 真 活 泼
调 幽静音量小且 婉转动人 ,多用于室 内 演唱, 运用 得 不 是 很 多 。 假 嗓 与 本 嗓 在 歌

浅析博白客家山歌

浅析博白客家山歌

浅析博白客家山歌博白地处广西东南部,其客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各种民间艺术丰富多彩,大山歌、木偶戏、采茶戏等民间艺术形式深受当地民众的喜爱。

伴随客家人劳动、生活而衍生的客家山歌,更具有族群传统文化特色,是客家历史文化、劳动生活和民俗风情的真实写照。

一、博白客家山歌的起源与流传博白客家山歌的起源可追溯到唐代时期,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唐代时期,客家先民迁徙到博白,在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开枝散叶。

客家人大多居住在荒野山区,复杂的地形地貌、传统的农耕方式、相对封闭的生活环境为客家山歌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客家人在山上、田间劳作,面对满目青山和荒凉旷野,各种情思油然而生,往往即兴放歌以释放满腔情怀,或为以歌代言、传递情感,或为消愁解闷、嬉戏作乐……总之唱山歌已成为客家人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方式。

山歌是有音韵的言词,比一般语言更能表达情意,客家青年男女在谈情说爱中往往以歌传情,更显浪漫。

恋人情到深处,常常即兴唱首山歌来表达内心的感情:“客家山歌远传扬,条条山歌情意长,条条唱出郎心事,声声唱出妹心肠”。

旧时代客家人生活艰辛,他们以山歌的形式,从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劝世等几个方面,展现了劳动人民过去的生活困境。

客家男女老少都有喜唱山歌的习俗,唱山歌成为了客家人最为普及的民间活动,可谓“逢山必有客,逢客必有歌”。

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山歌见证了客家人的社会生活与历史发展过程,他们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代代相传,正如著名作曲家徐沛东在考察客家文化时所说:“客家山歌流传了千百年,保留了很多古语的成分,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

”二、博白客家山歌种类及艺术特征博白客家山歌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群众基础,植根于客家生活土壤中,特点鲜明,独树一帜,和客家人历史、劳动生活、思想感情息息相关,无论从题材上,还是从表现手法上都多种多样,大到国家大事,小到生活琐事,都可以通过山歌来表达。

博白客家山歌继承和发扬了我国《诗经》十五国风的优良传统,与古代的“竹枝词”极为近似,基本上为七字一句,四句一首,逢一、二、四句多押平声韵,常用“赋”“比”“兴”和重章迭句等修辞手法,按体裁分有大山歌、小山歌、唱竹马、唱采茶等。

客家山歌 介绍词

客家山歌 介绍词

客家山歌介绍词客家山歌是中国南方地区一种独特的传统音乐形式,以客家人为主要传承群体。

它源于中国古老的歌谣文化,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文化特征。

它以朴实的语言表达了客家人民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念和情感寄托,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客家山歌的特点之一是它的旋律优美动听。

旋律多以柔和、婉转的方式表达,强调音乐的情感表达和情感交流。

它的旋律简单、朴素,常伴以长嗓、长音和大小调来描绘情感变化,给人以深厚的艺术印象。

它通过沉静或激昂的旋律,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对亲情的思念、对爱情的期盼、对家乡的眷恋等情感,使人们在欣赏它时往往共鸣颇多。

另一个客家山歌的特点是它的歌词内容丰富多样。

歌词常常以客家方言为基础,用朴实的语言描绘了客家人民的生活场景和心灵世界。

一些山歌歌词用于抒发对生活的喜悦,歌颂自然风光和丰收的喜悦;一些山歌歌词表达了人们对亲人的思念,对家乡的眷恋和向往;还有一些山歌歌词通过夸张手法和幽默的对比,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种种矛盾和不满,具有讽刺意味。

无论是哪种形式的歌词,它们都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让人们在欣赏时仿佛置身于客家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此外,客家山歌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它的艺术表现形式多样。

它不仅可以独唱,还可以伴奏以及合唱。

在演唱形式上,有的山歌要求演唱者扮相特定的角色并服饰,使得演唱更具戏剧性和视觉效果。

在伴奏上,山歌常常伴以小提琴、板胡等民族乐器,并配以鼓点,形成独特的音乐风格。

尤其是在合唱方面,客家山歌的合唱形式丰富多样,有四人、六人、八人等不同的合唱组合,更能凸显其饱满的音乐效果。

客家山歌作为传统民间音乐,不仅有着浓厚的文化内涵,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它不仅反映了客家人民的生活和情感,还体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家园的热爱。

它以其独特的旋律和深入人心的歌词,引起了人们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情怀。

同时,它也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是弘扬和传承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结起来,客家山歌是中国南方地区一种特色鲜明的传统音乐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客家山歌的艺术特征浅析“客家”是因历代战乱而多次从黄河流域大批南迁的汉族居民。

1933年罗香林在《客家研究导论》一书中考证,客家人员现居住的地方,大概北起并州上党,西至司州弘农,东达扬州淮南,中至豫州新蔡安丰。

自东晋开始,这些中原人陆续向南迁移,近者到达江西赣州、远者到达福建上杭、广东梅州、台湾。

据历史记载,客家先民大规模的迁徙有五次(见表1)。

在前三次大迁徙中南来的中原移民,大都定居在闭塞的闽、粤、赣山区,由于山川阻隔,交通不便,不易接受外来影响,加上客家本身强烈的宗族观念和长期形成的文化礼俗,使他们无论在江西,还是在福建、广东,都形成了自己的生活集团,保持了独特的风俗人情和语言习惯,这三次迁徙基本形成了闽、粤、赣三省客家人的独立体系。

今天客家方言的主要基地是广东东北部、江西南部和福建的西部、北部。

而我要谈的是广东客家山歌的艺术特征。

由于客家山歌是客家人民在劳动生活产生和创造出来的一种地方民歌,它跟客家山区的风俗习惯、地理习惯、风土人情、演唱条件、语言发音等都有密切联系,而广东客家山歌跟山西客家山歌和福建客家山歌相比也不例外,均有各自的艺术特征。

1 广东客家山歌的语言特征客家语言是沿袭了祖地黄河流域一带中州韵的影响,经几次迁徙后,客家先民逐渐来到粤东地区,再与当时在此居住的瑶族、畲、苗族相互交往和融化,而形成为一种带有中原语气的客家语。

广东客家语以梅县语为代表,各市、县经过长期生活也形成了各有特色的客家语。

如:兴宁语、紫金语、五华语、丰顺语等。

客家语言与普通话相比,发音比较靠前,位置比普通话稍低,发音着力点多在舌、齿、牙、唇。

同时鼻根音稍浓。

如:吃饭的“吃”字,普通话是chi,用上下齿齐呼往外而着力,同时舌尖翘起。

而客家话则用舌尖上下齿轻轻齐呼张嘴,显得气比声先出,听起来声音较浅,字的发音不一样,发出的音量和韵味也不一样。

其实,客家人发翘舌音相对难些,因为客家语中翘舌音较少。

然而,客家山歌的演唱恰恰是发挥唇、齿、舌、牙、颚等,而普通话的民歌演唱也充分发挥了“五音“。

因此,语言的区别是形成民歌风格区别的重要因素之一。

广东客家山歌也不例外。

2 广东客家山歌的音乐特征2.1 腔词结合,声情并茂腔与词紧密结合,即咬字准确,以字带音,字里含形。

客家老歌手在这方面积累丰富的经验。

在唱腔表现语言感情上有很深的功底。

他们能在几千人、甚至上万人的山歌擂台演唱中,不用幻灯字幕,连续演唱几小时,听众则鸦雀无声,句句真切,何理之有?正是歌手做到唱腔与词紧密结合,充分表现了语言的感情。

同样是一首梅县松口山歌,若用十首不同山歌词来演唱,就会有十首不同的微妙的唱腔变化。

这种微妙的变化就体现了歌手对歌词的理解、体会、以及字行腔的高超艺术,在字里行间的不同变化,不管是平韵山歌,还是仄韵山歌,都唱得清楚悦耳。

现以梅县松口山歌为例,它有四句乐句,歌词的语言音节是每句七言,音节长短结合,每句又有四顿,如:《八月十五光华华》。

八月——十五——光华——华郎端——糕饼——妹——端茶食郎——糕饼——甜到——肚饮妹——细茶——开——心花松口山歌的音节是和当地的语言紧密相连的,语言的节奏就是音乐节奏的基本,因而松口山歌的由式结构正是以它音节基础组成的。

谱例:这首著名的松口山歌在梅州地区广泛传唱,优美动听,它的语言(歌词)与曲调的紧密结合,使客家人倍感亲切,且每个字听得清清楚楚,也符合字正腔圆的要求,若换不同的歌词,就不能生搬硬套了,否则就达不到字正腔圆的要求了。

就以松口山歌的长一句歌词为例,不同的歌曲就会有不同微妙变化。

如:《橘子跌落古井心》一句,就应唱:由于歌词语音变化,所以这句除了第四小节相同外,前面一、二、三小节均有变动。

有的地方还相差四度。

又如:《入山看见藤缠树》这句几乎每小节都有变化,词变腔则变为了表现语言的准确和感情,必须在演唱中再以字行腔的基础上进行现创造。

但千变万变落音不变,原版山歌的基音或基本格式变了就“走板”了。

又如:《蝴蝶飞入百花园》一句这一例与以上三例有所不同,午是一、二、三小节又有不同变化,但第四小节落音是相同的,有百川流东海之感。

客家山歌的老歌手,在几十年的演唱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尽管有些歌词比较拗口(如:仄韵山歌等)经过他们的精心设计,都能准确和富有韵味地演唱出来,充分做到语言(歌词)与唱腔紧密结合,使表达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使演唱声情并茂。

2.2 装饰巧妙,风格独特由于各地区、各民族的语言风格不同,装饰音的润腔也不同。

客家山歌中也有很多装饰音。

如:滑音、倚音、直音、嗖音等。

这些装饰音在客家山歌演唱中的丰富的感染力和艺术再现力。

3 准确咬字,过渡完美客家山歌中的装饰音对山歌的风格起着重要作用。

唱不好,就会损伤它的风格,而装饰音在山歌演唱中,不但对准确咬字起作用,而且对山歌中句与句、段与段的链接也有过渡作用,使山歌表达得更加完美。

如:龙川山歌《老俩口爱唱歌》中一句:龙川山歌中婆字按歌唱咬字十三辙是归“梭波”类,或称“波歌”类,含主要发韵母“O”。

而山歌的“婆”(po)前面有一个字母“P”为双唇爆破音,发出声音没有色和共鸣,更谈不上歌曲的润腔。

因此,歌中通过装饰音,把歌中的“婆”过渡到“哦”(O)不但解决了咬字的问题,同时对歌曲的润腔也起到完美的作用。

又如:纪录片《潮梅风光》主题歌《一轮红日照河山》中一句《一轮红日照河山》是根据梅县松口山歌改编,歌中①是倚音,在歌曲表现中使“河”(he)字过渡到“啊”(a)字。

歌曲拖腔中若是“河”字,不但好听,优美流畅,且还好唱,符合客家人的语言习惯,同时,为了歌曲拖腔完美,在山歌咬字中用了变辙,歌中②采用了颤音和上滑音等装饰音,对表现客家山歌中的运用不但可使歌者行腔准确,咬字准确,且对表现山歌的风格,也有完美的作用。

4 丰富感情、细腻处理客家山歌中的装饰音富以变化,为了表达感情,在歌曲强中采用了微妙的装饰处理,且有些装饰音在歌谱中找不到,要特别仔细注意老歌手处理歌谱以外微妙的装饰音。

同时,要精心琢磨记住特性音调,这样对歌曲的细腻润腔,才不会损伤山歌的“风味”。

如:大埔山歌《样般阿妹不开声》中一句:歌中阿哥为了表达对阿录的爱恋,借喻满山竹子的绿叶,“叶青青”是客家语中表达叶子很绿,用重复青字来体现,而在各种未来表达叶青青,也采用了装饰音。

如歌中①②用了颤音、滑音、倚音、嗖音等。

通过装饰音的运用抒阿哥的情感。

又如:惠阳山歌《一树难开两样花》中一句:歌中为了告诫年轻人对爱情要专一、不要三心两意,同时为了活跃歌曲气氛,采用了倚音、滑音和客这山歌中常见的若拍上的三音使歌曲气氛融洽,有寓乐于教之感。

5 演唱习惯,塑造形象兴梅地区中,每县都有自己的语言习惯,各县歌手也有自己的演唱习惯。

而形成各县歌手对艺术形象塑造也有略同。

但最终目的是一致:塑造艺术形象、弘扬客家文化。

如:蕉岭长潭山歌中一句:歌中为了体现恋妹的决心和信心,表达阿哥追求纯真的爱情的艺术形象,采用倚音、滑音、波音等装饰音,使歌曲表现得惟妙惟肖。

当然,为了塑造形象歌中的衬字、衬词也起到极大作用,但这些都与蕉岭语的习惯有关。

又如:梅县山歌号子:梅县山歌号子是在男、女对歌前的引子,很具有挑战性,体现客家男女不服输,不气馁的精神,号子中同样采用了不少装饰音,使号子一气呵成,表达得传神逼真。

6 衬字衬词,音韵绕绕衬字、衬词是客家人党说不带内容的“虚词”,如:“哎、啊、喏、哦、个、依溜呀、唉唉哉”……等这些衬字、衬词是客家语中的口头语,一般用来加强说话的语气、语调、语势。

当然跟客家的风土人情、语言习惯有关,而客家山歌中衬字、衬词的运用,不但丰富了山歌的艺术表现力,而且还鲜明了山歌的地方特色。

(1)加重语气,活跃情绪,渲染气氛。

广东梅县的松口山歌很著名,它以抒情细腻、优美奔放而被人们传唱和喜爱。

松口山歌的唱词一般是用七言四句体,言语纯朴亲切,简洁生动,歌词押韵,传说松口有位刘三妹,自幼好唱山歌,且唱得很好、颇有名气,歌才敏捷,谁都比不过她。

有一年梅县举行大考,相邻的大埔县有位秀才乘船前赴应考,当船经过松口时,见一女子在河边洗衣,便问起刘三妹并要和她对歌。

于是这位洗衣女子便问秀才有多少歌?秀才就夸口唱到:“讲唱山歌崖(我)最多,船上装有几大箩,拿出一箩同(跟)你对,对到明年割旱禾。

”于是这位洗衣女子就是县的山歌手刘三妹。

这时她随口答唱:“河里洗衣刘三妹,借问先生哪里来?自古山歌从口出(这里与“松口”谐音,是一语双关),哪有山歌船载来?”秀才被驳得哑口无言。

这虽是传说,但它可说明客家山歌词常采用七言四句,在演唱中为了加重语气,使歌曲情绪高昂,渲染歌曲表达气氛,采用了大量的衬字、衬词。

如:梅县松口山歌《客家山歌特出名》,这是填新词的一首新民歌。

歌中运用了“呀、哪、哎、打、噢”等衬字,衬词,这些衬字、衬词的使作歌曲优美抒情、高亢奔放、表现细腻,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这首歌曲有力地体现了客家人对山歌无限热爱和爱编爱唱的习俗,同时表现出客家人民对共产党的无限拥护和热爱,以及歌手演唱歌时的欢欣与自豪。

(2)扩充曲调,美化旋律、深化主题。

广东兴宁山歌跟梅县山歌一样,也有正格板、四句八节(八版)、快板、板之分。

正版是基础,快板使紧板的紧缩,基板是正版基础上加入了字、句而成;四句八节使运用衬词分为两个乐句来唱,这样正版的四句体结构的唱词就唱成了八节和八个乐句。

故称这种变化体式为四句八节,也是一种艺术水准较高的唱腔。

如:兴宁石马山歌《新绣荷包两面红》。

这首山歌使四句八节的形式、唱词是七句体,把每句分两次唱完,每次均加一衬词,第一次唱前四字后加衬词,第二次唱后三字加衬词,这样吧司局长次分成了八节。

旋律也随之变为八个乐句,这八个乐句的关系式后四句与前四句的变化重复。

这样所形成得乐句是重复型A+A的结构形成。

在这首山歌中除了运用一般的语气衬词,如:“哦嗨、哟、哎哎哉”等之外。

还巧妙运用了特殊衬词:如“老妹你过来、阿妹刁嫂子”等。

这些特殊衬词是在长期演唱中继承演变流传下来的,它已失去词汇的原意。

如歌词中的“刁嫂子”。

相传“刁嫂子”是当地古代著名的山歌手。

现在作衬词用不是愿意了。

这些衬词的运用扩充了曲调的结构,还使唱词生动形象,寓意深刻。

同时,不仅形象地描绘了心灵手巧的姑娘新绣荷包的精美,而且更深刻地表现了聪明美丽的年轻姑娘对情人无限的爱慕和思念的真挚感情。

因此,客家山歌中衬字、衬词和装饰音的巧妙运用,不仅起到加重语气、美化旋律、表现主题、展现客家山歌的音乐特征。

而且还鲜明了客家地方特色,活跃了歌曲情绪,深化了歌曲表现了主题,扩充了歌曲音乐结构。

因为客家山歌既有北方山歌的奔放与粗狂,也有岭南山歌的婉转与纤秀。

使客家山歌变成中国民歌中颇具特色的民歌之一,加上客家山歌中衬字、衬词和装饰音的巧妙运用,使客家山歌形成了鲜明的艺术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