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博白客家山歌的艺术特点及传承发展

合集下载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广西客家民间音乐传播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广西客家民间音乐传播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广西客家民间音乐传播广西是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的省份,其中客家族是一个具有独特文化特色的民族。

客家人民间音乐作为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广西传承发展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

然而,近些年来,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各种新媒体的涌现,客家民间音乐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本文旨在探讨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广西客家民间音乐传播的现状、问题及其发展方向。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广西客家民间音乐的特点。

客家民间音乐是指由客家人民创作、演唱、传承的歌曲、歌舞和器乐等形式的音乐,它具有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表现形式。

客家音乐的曲式简单明快,旋律优美动听,歌词流畅朴实,情感真挚深刻,因此深受广大客家人民的喜爱。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各种新媒体的涌现,客家民间音乐传承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首先,传统的口口相传、师徒相传的传承方式受到了冲击。

许多老一辈的客家人士因年龄和健康状况等原因,无法继续传统的音乐技艺和知识。

其次,现代社会的节奏快速,人们的生活节奏和审美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客家音乐的受众面逐渐缩小。

再次,新媒体的发展给客家民间音乐的传播带来了机遇,但也面临着音乐内容的扭曲和信息泛滥的问题。

在这些问题的背景下,应如何提高客家民间音乐的传承和发展,让其更好地走进人们的生活?我认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应该重视口头传承的方式,并且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传承。

比如,在老一辈的客家音乐人士身上,他们的经验和知识都是通过口传耳授的方式传承下来的。

因此,应该鼓励客家音乐人与年轻一代之间进行深入的互动和交流,尝试用更加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传承,例如吸收新的元素并且结合传统元素的方式,让客家音乐不仅仅是老一代人的记忆。

在为客家音乐注入新元素的同时,应确保其核心价值不变。

此外, 应该就如何有效地传承和保存客家音乐的相关技艺和知识进行探讨。

其次,需要积极创造客家音乐的表演平台,促进其在当代社会中得到更好的推广和传播。

浅析博白客家歌谣的艺术特征

浅析博白客家歌谣的艺术特征

浅析博白客家歌谣的艺术特征作者:李洪锋来源:《卷宗》2015年第12期摘要:博白有悠久的历史,歌谣源远流长,人们不但经常在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唱歌,而且在结婚、起新屋、生孩子、丧事、祭祀等场合唱歌祝贺或祈祷,这已然形成一种风气。

博白的歌谣,全部是汉族歌谣,其中,流传在县东、县南的主要是客家方言歌谣,县西、县北的则大部分是地佬话方言歌谣,但是,其中大部分歌谣都与客家歌谣相通。

本文主要浅析了博白客家歌谣的艺术特征,旨在让更多的人了解博白客家歌谣,并促进客家歌谣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博白;客家歌谣;历史渊源;艺术特征;创新发展博白客家先民属于中原汉族族群,他们的歌谣与汉民族文化一脉相承,继承了《诗经》中的传统风格,受到唐诗律绝和竹枝词的重大影响,同时又吸取了桂东南民歌的精华,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理想愿望。

博白的歌谣形式多样,但以七言四行居多,表现手法多种多样,其中,情歌是数量最多的一部分。

1 博白客家歌谣产生的背景博白客家歌谣是当地客家人的口头文学。

博白客家人是从中原迁移而来的,生活的自然环境主要是桂东南的丘陵山地,人们劳作于田野山岭之间,且基本上是男女共同劳动,没有“男子事于外,女子事于内”的严格界限,而且客家人的性格干练简朴,吃苦耐劳,保存着古代中原人的遗风。

他们勤劳勇敢,热爱生活,喜欢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抒发自己的情感,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口口相传的客家歌谣,并流传了下来。

实例解析博白客家歌谣,分析其艺术特征博白客家歌谣一般是在人们劳动或游逛时触景生情的一种即兴演出,质朴的曲调,朗朗上口的旋律。

其具有非常鲜明的艺术特征:歌谣大多是是七言四行体,讲究韵律,用客家方言演唱,以及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法。

1.1 讲究韵律,注重押韵,用客家方言诵唱在声韵方面,歌谣一般以七言四行为基本句式,注重押韵,这里的押韵是指按客家地方方言押韵。

例如:你在山中知道无月头出来暗摸摸,土匪孤西在山坡。

博白客家山歌的传承与保护

博白客家山歌的传承与保护

博白客家山歌的传承与保护摘要:博白客家山歌历史悠久,极具鲜明的艺术特色。

但是随着大众传媒的广泛应用和社会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人们对博白客家山歌的喜爱和依赖已逐渐冷漠。

因此,当务之急就是要做好博白客家山歌传承与保护工作。

本文浅析了博白客家山歌的艺术特色、传承与保护的价值、传承与保护的现状与对策,旨在为更多的专家学者能进一步深入探究博白客家山歌这一瑰丽的民间音乐,为传承与保护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博白客家山歌传承保护客家山歌,被称为有《诗经》遗风的天籁之音,自唐代始,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民歌体裁中山歌类的一种。

客家山歌是用客家方言演唱,故称“客家山歌”。

世界第一大客家人聚居县――博白县有着丰富的客家文化,尤其以客家山歌为代表。

一博白客家山歌的艺术特色博白客家山歌历史悠久,曲调爽朗质朴,形式短小精干,容易上口,多在山野劳动或逛游时触景生情即兴而唱。

博白客家山歌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博白客家山歌基本是四句七字体,旋律优美,几乎所有曲调中都有颤音、滑音、倚音等装饰音,因而使旋律高亢、嘹亮、抒情悠扬,回环曲折,委婉动听。

博白客家山歌腔调种类繁多,音调高扬绵长,平稳流畅,起伏不大;音区较高,音域较窄;级进较多,跳进较少;节奏自由,节拍多样,常有多种节拍混合而歌。

二博白客家山歌传承与保护的价值博白客家山歌是作为世界第一大客家人聚居县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与保护具有很大的价值。

(一)历史价值博白客家山歌是反映了从古至今博白人民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以及思考方式的文化积淀,现有的博白客家山歌还保存着久远的客家文化气息,如博白山歌《高山岭顶有只窝》至今还保留着以前的演唱风格。

通过这些山歌文化的方式可以听到看到人类遥远的真实,感受到久远的美,它的历史人文价值并不亚于自然生物或动物化石的价值。

(二)审美价值博白客家山歌源于生活,曲目种类繁多,流布地区较广,且其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其音调高扬绵长,平稳流畅,起伏不大。

客家山歌的音乐特征及演唱方法分析

客家山歌的音乐特征及演唱方法分析

2021-04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民间奇葩客家山歌的音乐特征及演唱方法分析李秋(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客家山歌传承保护中心,广东梅州514700)摘要:客家山歌是我国民俗文化中的璀璨内容,客家山歌传承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对于我国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有重要意义。

传承与发扬客家山歌首先要了解客家山歌,音乐特征及演唱方法是客家山歌的基础,了解两者,透析客家山歌的本质,以更好在当代社会中寻找其独特的传承方式。

经过岁月的沉淀,客家山歌有着其独特的音乐特征以及演唱方法,文中从当下的客家山歌情况进行分析,探究其音乐特征以及演唱方法,为客家山歌的传承与发扬提供参考。

关键词:客家山歌;音乐特征;演唱方法中图分类号:J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1)11-0130-02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1.11.065客家山歌是客家人生活的一部分,随着客家人的生活开展不断的完善,已经形成其独特的音乐艺术风格。

近年来我国加强对于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的力度,随着客家山歌出现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以及我国对于民俗文化的重视,将客家山歌化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之一,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客家山歌的魅力以及其呈现出的客家人传统优良文化与精神。

一、客家山歌概述客家山歌是客家人用客家话传唱的歌曲,客家人将客家文化内容与当地的乡土气息紧密结合,目前客家山歌主要分布广西、广东、江西福建等地,客家人将客家文化、当地文化、生活气息融合为一体形成了客家山歌独特的音乐特点。

客家山歌在客家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客家人要重视客家山歌的应用,其对于客家人如同衣食住行一般不可或缺,从客家人对待客家山歌的重视程度可以看出为什么客家山歌能够传承千年依然具有极强的艺术生命力。

客家人通过客家山歌描述人们勤劳的生活以及表达生活中的情感,通过山歌抒情叙事,为客家山歌的情感埋下基调,也丰富了客家山歌的内容。

刍议客家山歌的创作特征与演唱特点

刍议客家山歌的创作特征与演唱特点

刍议客家山歌的创作特征与演唱特点作者:郭黎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6年第21期客家山歌是客家先民及客家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口头传唱艺术,其调高昂激越,歌词朴实无华,是一种原汁原味的民歌。

其创作特色和演唱风格有着属于浓郁民间民族特色。

客家山歌具有非常独特的旋律以及节奏,这些独特的旋律、以及音乐元素和均衡理性的节奏组成了鲜明的音乐体系,从而使得客家山歌有着鲜明的个性和突出的时代感。

一、客家山歌的创作特征(一)吸收民间元素丰富的民间资源是客家山歌创作取之不竭的源泉,在素材方面也大量吸收民间的因素。

早期也不乏其爱国主义情感的参与。

从家喻户晓的“兴国山歌”,一直到广西的《刘三姐》剧中的山歌,被全中国人所喜爱和传唱,不少民歌的曲调,追根溯源都吸纳了客家山歌的原材料。

客家山歌体现了客家地域的特色及美学特征。

经过与民间文化的糅合和吸收,客家山歌越来越多元化。

(二)创作旋律灵动流畅客家山歌的音色唯美动人,旋律灵动流畅,如《青春绿水夫妻对》在一个个音符将农家山寨的泼墨山水画生动呈现在人们面前。

其歌谣的巧妙之处在于将山歌高亢的旋律音调和活动气氛配合,让听众受到感染,感受到当中喜悦志强。

在歌词当中运用了很多的衬词,节奏鲜明,展现出客家山歌的音乐特点。

歌曲中同时蕴含了民族特色和时代艺术感染力,受到民间大众的广泛喜爱。

《过山溜》也是一首传统的江西山歌,作曲家在作曲过程中运用最原始的音乐语言对歌曲加以渲染,让听众的心灵得到震颤。

在音乐的世界里没有国界和时代的界限,一首好的歌曲可以糅合古老和现代元素,在东西方艺术文化之间,为听众打造一个纯粹的情感世界。

客家山歌也是客家婚嫁文化的特有表现,例如“哭嫁歌”在客家文化历史上的传承模式是口口相传,其歌谣内容反映出客家文化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取向。

它即是一种民俗的婚嫁形式,又是一种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

在中华传统美德和传统文化日益消减的今天,“哭嫁歌”始终表现着其旺盛的生命力。

客家山歌的发展与传承

客家山歌的发展与传承

客家山歌的发展与传承“打鱼唱歌歌满河,放牛唱歌歌满坡。

打柴阿哥满山走,满山满岗都是歌。

”在粤东北客家地区,客家人素有“出门即山歌不断”的习惯,山歌显然是人们传情表意的一种重要方式,情韵悠长的山歌,如一缕芬香滋润着客家祖祖辈辈的心田。

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艺术风格也使客家山歌成为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被列入我国第一批非物质保护文化遗产,由此可知传承和发展客家山歌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然而,随着社会的高度繁荣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人们的娱乐方式、审美观念、欣赏习惯等都发生了变化,客家山歌似乎从家家放歌到逐渐“式微”。

现阶段该如何传承和发展客家山歌这一传统民间艺术?我们应当重视客家山歌的传承和创新,积极将客家山歌“新唱”,使之由文化遗产转变为文化资源。

一、客家山歌的发展与式微客家山歌出自岭南汉族客家民系,又与中原文化一脉相承,传统的客家山歌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据史料记载:“西晋末年,中国动乱,中原成为胡人的天下,汉人被迫从山西、河南等省逃亡到大江南北”,又历经五次辗转迁徙,而在福建、江西、广东等地形成客家人主要聚集区,他们带来喜闻乐见的唐诗与民歌,后经与当地土著文化相融合,受当地语言、语音、习惯用语的影响,形成现在的客家山歌,代代相传。

客家山歌是客家下层民众在山野间用方言即兴唱出的民歌,它以口头文学的形式流传下来。

早年,客家人男女老少都能在出门耕作、上山砍柴或者一些盛大的喜庆场合,以拉唱、对唱的形式,唱出独特有趣、质朴婉转的山歌,其内容丰富多彩,包括情歌、民俗歌、劝世歌、家庭山歌等等。

原汁原味的吟唱,使得客家山歌被称为有《诗经》遗风的天籁之音,成为客家文化的明珠。

但是,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在外来文化及流行风文化的影响下,现在在客家人一些传统节日中,如春节、元宵节等,人们的娱乐庆祝方式已经比较丰富便捷,如购物、逛花市、旅游等等,加之客家山歌表现手法和载体等过于单一,唱法深奥,会唱的多是老年人,因此推广起来,不容易见到效果,影响学习兴趣。

客家山歌的简介

客家山歌的简介

客家山歌的简介客家山歌是中国民歌体裁中山歌类的一种,被称为有《诗经》遗风的天籁之音,自唐代始,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下面就让店铺给大家介绍一下客家山歌的相关信息吧!客家山歌的概述客家山歌,被称为有《诗经》遗风的天籁之音,自唐代始,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它主要流传于梅州、河源、惠州、赣州、龙岩、韶关各县以及深圳的盐田、龙岗、石岩、观澜,漳州、湛江廉江、茂名电白、汕头潮阳、潮南、汕尾陆河、陆丰,揭阳揭西,潮州饶平,广西的贺州、博白、陆川,海南儋州南丰,湖南炎陵、浏阳和台湾的苗栗、新竹、桃园等地及国内外客家人聚居地。

经过不断发展,客家山歌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2006年5月20日,梅州客家山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它继承了《诗经》中的传统风格,受到唐诗律绝和竹枝词的重大影响,同时又吸取了南方各地民歌的优秀成分,千百年来,广泛流传,久唱不衰。

客家山歌有劳动歌、劝世歌、行业歌、耍歌、逞歌、虚玄歌、拉翻歌、谜语歌和猜调、小调、竹板歌等。

各种歌词结构大致相同,每首四句,每句七字,逢一、二、四句多押平声韵。

她曲调丰富,大致有号子山歌、正板山歌、四句八节山歌、快板山歌、叠板山歌、五句板山歌等。

客家山歌的社会背景与历史因素客家山歌是客家人的口头文学,它富有客家人的语言特色,形成民歌中的独立一支。

客家人由于所处环境的关系,终日作业于田野山岭之间,并且男女俱出,没有“男子事于外,女子事于内”的严格差别。

客家人的性格,大都简朴耐劳,很少慵惰浮夸之态,保存着古代中原人的风气。

这些都颇和客家山歌的产生有点关系。

任何一种艺术都有其社会背景和历史源流。

山歌之所以风行于客家地区,大约有下列四种原因:第一,客家多分布于华东南各省山区地带,日常生活与“山”发生关系,而且客家风俗是妇女与男子同样担任着山间的各种操作,在长期的山间共同工作中,男女互相倾诉衷曲是预料中事,而山歌是有音韵的言词,比一般语言更能表达情意。

第二,客家因居住在山区地带,工作较为辛劳,一旦走到山上或原野谷中,不免感到心花怒放,而欲唱几首歌来发泄自己的感情。

浅析博白客家山歌

浅析博白客家山歌

浅析博白客家山歌博白地处广西东南部,其客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各种民间艺术丰富多彩,大山歌、木偶戏、采茶戏等民间艺术形式深受当地民众的喜爱。

伴随客家人劳动、生活而衍生的客家山歌,更具有族群传统文化特色,是客家历史文化、劳动生活和民俗风情的真实写照。

一、博白客家山歌的起源与流传博白客家山歌的起源可追溯到唐代时期,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唐代时期,客家先民迁徙到博白,在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开枝散叶。

客家人大多居住在荒野山区,复杂的地形地貌、传统的农耕方式、相对封闭的生活环境为客家山歌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客家人在山上、田间劳作,面对满目青山和荒凉旷野,各种情思油然而生,往往即兴放歌以释放满腔情怀,或为以歌代言、传递情感,或为消愁解闷、嬉戏作乐……总之唱山歌已成为客家人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方式。

山歌是有音韵的言词,比一般语言更能表达情意,客家青年男女在谈情说爱中往往以歌传情,更显浪漫。

恋人情到深处,常常即兴唱首山歌来表达内心的感情:“客家山歌远传扬,条条山歌情意长,条条唱出郎心事,声声唱出妹心肠”。

旧时代客家人生活艰辛,他们以山歌的形式,从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劝世等几个方面,展现了劳动人民过去的生活困境。

客家男女老少都有喜唱山歌的习俗,唱山歌成为了客家人最为普及的民间活动,可谓“逢山必有客,逢客必有歌”。

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山歌见证了客家人的社会生活与历史发展过程,他们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代代相传,正如著名作曲家徐沛东在考察客家文化时所说:“客家山歌流传了千百年,保留了很多古语的成分,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

”二、博白客家山歌种类及艺术特征博白客家山歌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群众基础,植根于客家生活土壤中,特点鲜明,独树一帜,和客家人历史、劳动生活、思想感情息息相关,无论从题材上,还是从表现手法上都多种多样,大到国家大事,小到生活琐事,都可以通过山歌来表达。

博白客家山歌继承和发扬了我国《诗经》十五国风的优良传统,与古代的“竹枝词”极为近似,基本上为七字一句,四句一首,逢一、二、四句多押平声韵,常用“赋”“比”“兴”和重章迭句等修辞手法,按体裁分有大山歌、小山歌、唱竹马、唱采茶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博白客家山歌的艺术特点及传承发展
广西博白客家文化最典型的文化形式是客家山歌,是最能体现博白人生活点滴的缩影。

客家山歌是用客家方言演唱的山歌,故称“客家山歌”,客家山歌从唐代流传至今,大约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素来被誉为与《诗经》一般的天籁之音,属于中国民歌体裁中的山歌类,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

它产生于劳动人民的生活日常,内容包含博白客家人的生产方式、劳动分工、服饰、婚姻、丧葬、宗教信仰、岁时等内容,在祝贺或祈祷时会演唱,是一种极富客家特色的语言。

博白客家山歌是中原移民南下迁移,并与原住民山歌相融合而成的。

在汉族里,客家人是影响力是深远的民系之一,在世界上分布最广阔,而广西博白县是中国客家人最集中、最多的聚居地,是客家人最后迁移的位置。

本文通过简单分析广西博白客家山歌的艺术特点与传承现状,分析博白客家山歌传承与发展的问题,让广西博白客家山歌再次走进人们的视野,为相关研究和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提供一些参考。

一、博白山歌的艺术特点与文化价值
博白客家山歌历史悠久,具有鲜明的艺术气息,旋律高亢、嘹亮、抒情、悠扬、回环曲折,委婉动听。

歌曲句式为四句七言,一二四句押韵,旋律线条优美,几乎所有曲调中最都有装饰音,如颤音、倚音、滑音等,曲调抑扬顿挫,接地气,歌词不拗口,人们喜欢在田间荒野耕耘、抑或闲玩时兴致勃勃,张口就来两句,不受约束。

博白客家山歌的腔调种类繁多,它的音区较高,音区域较窄,级进较多,跳进较少,音调高扬又绵延不绝,进度平稳流畅,客家山歌讲究平平仄仄仄平平,起伏不大,节奏自由,音律感不是很突出,偏于柔润和舒缓。

博白客家山歌用客家方言演唱,讲究韵律,注重押韵。

客家山歌的歌曲类型包含了劳动歌、劝世歌、行业歌、耍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生活歌、儿歌和猜调、小调、竹板歌等,各种
各样的曲调把客家人的生活民俗表现得淋漓尽致,歌曲线条细腻,歌声余音绕梁。

不同歌词的构成大同小异,每首4 句,每句7 字,逢一、二、四句多押平声韵;善用比兴手法,以双关见长,语言通俗易懂,押韵上口。

博白山歌形式多样,以七言四行的居多;博白人们大多数勤劳简朴,极少有散漫之人,男女地位平等,没有优劣之分;博白客家山歌是博白县民间文学宝库中的传统习俗文化,博白人一直保留着客家人的优良传统。

随着历史的变迁,博白山歌从生活的方方面面表达出辛勤人民的思想感情和美好愿望。

客家山歌是博白人引以为傲的客家文化,经得住历史考验。

对于研究客家人的风土人情、生活细节、人文心理等具有重要意义,更应得到国家的保护。

博白客家山歌随着时代的变革,受到新时代多元文化的挑战,创新失效的客家山歌文化每况愈下,生存环境不乐观,该为其寻求一条活路。

虽然博白客家山歌早在2006 年就被批准纳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列,意味着得到了庇护,不过对于客家山歌的研究发展方式有诸多不妥,要另辟蹊径,把具有人文气息的传统山歌保留下来,供后人参考,创作新作品;传承人传授知识给学徒,让新人把山歌延续下去的同时,创新发展出与时俱进的新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也是博白民俗活动和民俗艺术的重要内容,是其生活以及民俗风土人情的体现形式。

客家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群众基础,山歌题材和客家人生活息息相关,具有鲜明的特点,独树一帜,旋律线条悠扬,音色娓娓动听,具有不一样的山歌风味,使人难以忘怀。

博白客家山歌记录了客家人迁移历史,侧面反映了博白人民的生活、生产、和思考方式。

当下的博白客家山歌还保留着以往客家文化的韵味,它对文学艺术、历史学、民族学等方面的研究都提供了借鉴与参考价值。

二、博白客家山歌传承现状与应对措施
(一)博白客家山歌的传承现状
博白客家山歌的传承面临严峻的挑战,尤其是年轻人的艺术审美倾向发生变化,当下流行文化中没有客家方言的一席之地,阻碍了客
家山歌的传承发展。

现代家长热衷于将孩子们送去艺术培训机构学各种各样的西洋乐器或唱法,不少年轻人觉得客家山歌不好听,粗俗,难登大雅之堂。

现在人们日常交流都习惯用普通话和英文,而本土客家方言面临即将失传的境地,客家方言一旦丢失,客家山歌也将灭亡。

博白客家山歌根源是中原音乐文化,博白客家人大多由中原迁徙过来,中原人长期住在深山僻野,长期从事山野劳动。

所以,客家山歌因中原人生活方式和封闭的自然环境影响,客观上保留了客家民间音乐原汁原味。

客家山歌传承人不考虑当下实际情况,不对年轻人加以引导,单纯呼吁式传播,致使客家山歌的传承过于单调、无趣,表演形式和内容没有契合大众的审美需求,传承人演唱的调调相对单一,花样缺乏,无法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娱乐性效果低迷,出现了演员唱单簧的尴尬局面。

博白客家山歌的传承方式主要靠口头相传,灵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