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与革命内容介绍

合集下载

马恩列经典著作《国家与革命》

马恩列经典著作《国家与革命》

《国家与革命》一、概要《国家与革命》一书的副标题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学说与无产阶级在革命中的任务”。

列宁在安排全书结构和各章节的内容时,遵循了国家这一客观事物本身的发展历史,也遵循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研究国家的认识过程,并自觉把客观历史的发展和主观认识的发展统一起来,让人们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的国家观有了一个完整地理解。

全书包括两版序言、六章正文和第一版跋。

二、主要内容第一章阶级社会和国家在这一章中,列宁通过摘录和引证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和《反杜林论》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包括国家的起源、本质、职能、特征、作用,以及国家消亡与暴力革命的关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者对待国家的态度,批判了机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歪曲,划清了两种根本对立的国家观。

其中前三节从国家的起源、特征、作用等方面揭示了国家的阶级实质,第四节阐明了无产阶级对待国家的态度,论述了暴力革命和国家消亡的关系。

(一)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列宁在该节中提出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两个最重要的和根本的观点:一是国家与社会相异化,二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

(二)特殊的武装队伍,监狱等等在这一节中列宁根据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文中对“公共权力”的分析,指出国家力量是指拥有监狱和强制设施的特殊的武装队伍,而常备军和警察则是国家政权的主要强力工具,揭示了国家力量即“公共权力”随着阶级对立的尖锐化而日益加强的事实。

(三)国家是剥削被压迫阶级的工具在这一节中列宁从政治与经济的关系上进一步揭示了国家的阶级本质,指出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用来剥削被统治阶级的工具,批判了机会主义者宣扬资产阶级民主,掩盖了资产阶级国家实质的谬论。

财富在民主共和国中运用权力的两种形式:直接收买官吏;政府和交易所结成联盟评价了恩格斯对普选制的看法(四)国家“自行消亡”和暴力革命列宁指出暴力革命是不可避免的,资产阶级国家将被无产阶级的暴力革命所消灭,而无产阶级国家则会自行消亡,国家的消亡同时也是民主的消亡。

读书笔记:《国家与革命》

读书笔记:《国家与革命》

读书笔记:《国家与革命》《国家与革命》是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夕撰写的一部关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经典著作,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国家与革命》,欢迎阅读,希望对你能够提供帮助。

更多资讯尽在读书笔记栏目!读书笔记一:《国家与革命》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不能没有对社会的管理。

即使进入了共产主义社会,也需要有管理。

马克思说的“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社会,同样需要有一个管理机构根据可能取得的社会财富,按照人们的需求进行财富的分配。

而社会财富是有限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不可能允许人们完全自由地、任意去索取。

由于自然资源在自然界的分布不均匀,各地区的生态环境也不均衡,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们所能得到的生活条件也会有差别。

因此,如果没有管理,人们就会放弃条件艰苦的地区,纷纷向资源丰富、条件优越的地区聚集。

在人口的负担超过了某一地区的承受能力时,就会产生社会矛盾和冲突。

所以,需要一个社会机构来协调和控制以上情况的发生。

这个机构只能是国家,或者是联合国。

近年来的“难民流”已经成为了一些国家的头疼事。

昨天“欧盟”已就此问题达成协议,准备联合起来应对“难民流”问题。

如果没有国家或国家的联盟,允许人们随心所欲地涌向任何一个地区,恐怕要比任何军事进攻都难以对付。

我从来不信“人之初、性本善”的说法,如果说“人之初,性本懒、性本贪”可能更符合实际。

孩子生下来,如果你不教育他,他是不会主动去刻苦学习、或帮助大人干活的。

成年人也一样,如果没有法律的约束和社会的监督,谁都可能干损人利己的事。

在共产主义社会,虽然消除了阶级和阶级差异,但矛盾和冲突不可能不发生。

无论在工作中、在家庭中、在社会交往中,都会产生矛盾。

解决矛盾如果仅仅靠“文明人劝架”的办法,恐怕不行。

即使是家庭问题,如果没有“婚姻法”、“继承法”等法律作为依据,你又如何去“劝架”呢?总不能“各打五十大板”吧?如果还需要保留一些法规,没有法院和法官又如何断明是非呢?完全靠邻居来“评理”吗?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连清官都难断的事,靠邻居、靠所谓“文明人”就能解决吗?我过去也当过一官半职,也做过无数次的“思想工作”。

简述列宁国家与革命的主要内容

简述列宁国家与革命的主要内容

简述列宁国家与革命的主要内容
列宁国家与革命
介绍
列宁国家与革命是俄国革命家列宁于1917年所写的一部重要著作,旨在对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转变过程进行探讨和分析。

主要内容
列宁国家与革命一书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如下:
1.国家的本质和起源:
–列宁认为,国家是阶级对立不可调和的产物,是统治阶级用来压迫被统治阶级的工具。

–国家起源于私有财产和阶级对立的出现,是一种阶级统治的结果。

2.无产阶级专政:
–列宁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概念,并强调这是社会主义国家最重要的特点和任务。

–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进行斗争、巩固自己统治地位的手段。

3.国家与革命:
–列宁强调革命是夺取政权的手段,无产阶级在革命中要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革命后的国家将实行劳动群众的直接民主,通过代表大会来管理国家的事务。

4.过渡时期的国家:
–列宁认为,社会主义国家在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阶段中仍然需要一个强大的无产阶级国家。

–这个国家将消除私有制、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并逐步实现对个人的国家干预的消亡。

5.共产主义社会的国家:
–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国家将不再存在,社会将实现自由、平等、共产的理想,无阶级社会将实现真正的人类解放。

结论
列宁国家与革命深刻地分析了国家的本质和起源,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概念,并探讨了社会主义国家的过渡时期和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前景。

这部著作对于理解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注:本文为AI生成,可能有一定错误和不准确之处。

国家与革命读书报告(一)

国家与革命读书报告(一)

国家与革命读书报告(一)国家与革命读书报告一、背景介绍《国家与革命》是俄国革命家列宁在1917年撰写的一部政治理论著作,探讨了国家的本质、无产阶级专政、革命的实质等问题。

二、核心内容1. 国家的本质列宁认为,国家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是一种剥削阶级对另一种阶级的统治机器。

只有在消灭阶级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真正的无国家社会。

2. 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专政是指,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对敌对阶级实行剥夺和镇压,同时加强劳动群众的管理和领导,实现全体人民共同管理国家事务。

3. 革命的实质列宁认为,革命的实质是国家政权的更替,是一种权力的交接。

只有无产阶级革命才能彻底打破资产阶级的统治,实现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

三、对现实的启示《国家与革命》对当前社会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在当今世界,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仍然在继续,无产阶级革命的主张依然活跃。

1. 落实无产阶级专政在现代社会,国家仍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之一。

因此,要落实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全体人民共同管理国家事务。

2. 推动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各方力量的协同合作。

只有通过革命,才能打破剥削阶级的统治,实现人民的共同利益。

3. 加强劳动群众领导劳动群众是社会主义革命的主力军,需要加强对劳动群众的组织和领导。

只有通过劳动群众的广泛参与,才能实现社会主义事业的最终胜利。

四、总结《国家与革命》是一部具有重大意义的政治理论著作,对于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我们需要认真学习这部著作的核心内容,将其融入到实际工作中,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的最终胜利不懈努力。

五、学习体会1. 重视阶级斗争通过学习《国家与革命》,我更加意识到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只有深入了解阶级斗争的本质和规律,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的发展。

2. 加强思想理论建设《国家与革命》不仅是一部政治理论著作,也是一部富有思想性的作品。

通过学习这部著作,我深刻认识到加强思想理论建设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性。

国家与革命的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

国家与革命的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

国家与革命的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国家与革命》是由俄国革命导师列宁所著的一部重要著作,它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著作之一。

这部著作的写作背景可以追溯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之后的一系列政治事件。

在这次革命中,沙皇统治被推翻,布尔什维克党掌握了政权,列宁成为了苏联领导人。

这次革命改变了俄国的政治格局,也对世界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列宁开始思考国家与革命的问题,最终写成了这部著作。

《国家与革命》的主要内容主要围绕国家的本质和在社会主义革命中的作用展开。

列宁认为,国家是剥削阶级对被剥削阶级的镇压机器,是阶级斗争的产物。

在这个观点下,他提出了国家消亡的理念,认为在社会主义革命的过程中,无产阶级必须解体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此外,列宁还对巴黎公社和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理论进行了分析和批判。

他认为,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范例,它在短暂的时间里展现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本质。

而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国家理论并非完全适用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践。

因此,列宁提出了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国家的新理论。

在《国家与革命》中,列宁还探讨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策略和手段。

他认为,无产阶级无法通过议会选举来夺取政权,而是需要通过武装起义来推翻资产阶级政权。

他还提出了工人、农民和军队的联盟,以及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为社会主义革命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更重要的是,该著作为列宁主义思想的一部分,对20世纪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国家与革命》不仅影响了苏联和东欧国家的革命实践,而且对中国、朝鲜、越南等国家的革命运动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这部著作成为了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遗产之一,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政治启示。

总的来说,《国家与革命》是列宁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对国家本质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思考和探讨的产物。

它不仅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理论,还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增添了新的内容。

在当今世界,虽然社会主义国家已经逐渐减少,但《国家与革命》作为一部历史性的著作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国家与革命内容介绍完整版

国家与革命内容介绍完整版

国家与革命内容介绍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国家与革命》(节选)导读一、写作背景《国家与革命》是一篇系统阐述国家与革命问题的重要文献,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最卓越的经典着作之一。

在这部着作中,列宁历史地考察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全面地总结了1848年至1917年这70多年来马克思关于国家的理论和实践;在总结工人运动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较完整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基本观点,阐明了国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还针对当时的革命形势,重点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在国家方面的历史任务,阐明了将要诞生的新国家的实质和特征。

《国家与革命》是列宁于1917年8月至9月写成的, 1918年5月出版。

列宁在《初版序言》中概述了写作本书的历史背景及其意义:“国家问题,现在无论在理论方面或在政治实践方面,都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种种矛盾日益尖锐化。

一方面,速发展起来的社会生产力和高度集中的垄断形式,为社会主义的到来创造了物质条件;另一方面,帝国主义列强为了重新瓜分世界,争夺势力范围,于1914年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战争给各国经济造成的严重破坏,更给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迫使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奋起进行反对垄断资本主义统治和帝国主义战争的斗争,欧洲许多国家出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形势,革命高潮的到来,把革命的根本问题——国家政权问题提上了日程。

在这种形势下,无产阶级革命对待国家的态度问题,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都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然而,自19世纪以来,国家与革命这一重大问题被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思想家和机会主义者搞得面目全非,混乱不堪。

特别是以考茨基为首的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极力歪曲和篡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鼓吹“议会道路”,反对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美化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在“保卫祖国”的口号下,支持帝国主义战争。

《国家与革命》第一章解读

《国家与革命》第一章解读

《国家与革命》第一章解读
《国家与革命》是列宁在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前夕撰写的一部重要著作。

第一章主要探讨了国家与革命的关系,以及无产阶级革命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在第一章中,列宁首先回顾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历史起源和本质的理论。

他指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随着阶级斗争的激化,无产阶级作为最先进的阶级必然要推翻资产阶级的国家,建立自己的统治。

接着,列宁分析了俄国当时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状况,认为俄国是一个经济落后、政治腐败的国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

因此,俄国革命的条件已经成熟,无产阶级必须进行革命以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

最后,列宁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策略和纲领。

他强调,无产阶级必须建立自己的政党,通过武装斗争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同时,无产阶级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消灭私有制,实现社会主义制度。

总的来说,《国家与革命》第一章主要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与革命的基本理论,以及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这一章
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和革命的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国家与革命》概述

《国家与革命》概述

《国家与革命》概述
《国家与革命》是列宁 1917 年 8—9 月写的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名著,当时正值俄国“十月革命”的前夕,因此这篇文章对于领导俄国革命和建立第一个苏维埃政权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首先,我们来看看列宁在书中所提到的观点。

1、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关。

2、国家是剥削被压迫阶级的工具。

在社会分裂为阶级之前,国家并不必要;只有在出现阶级剥削和压迫之后,国家才是必要的。

3、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并将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后,也就消灭了阶级差别和无产阶级自身,国家也就会“自行消亡”。

4、只有承认阶级斗争、同时也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的人,才是马克思主义
者。

5、只有实现共产主义才能完全不需要国家。

对于那时可能出现的“个别人捣乱”的现象,可以通过文明人劝解打架的办法解决,不必要采取镇压(即法律)的手段。

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在革命运动高涨的形势下,对国家的态度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此书是“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的最早表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与革命》(节选)导读一、写作背景《国家与革命》就是一篇系统阐述国家与革命问题的重要文献,就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最卓越的经典著作之一。

在这部著作中,列宁历史地考察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全面地总结了1848年至1917年这70多年来马克思关于国家的理论与实践;在总结工人运动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较完整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基本观点,阐明了国家产生、发展与消亡的规律;还针对当时的革命形势,重点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在国家方面的历史任务,阐明了将要诞生的新国家的实质与特征。

《国家与革命》就是列宁于1917年8月至9月写成的, 1918年5月出版。

列宁在《初版序言》中概述了写作本书的历史背景及其意义:“国家问题,现在无论在理论方面或在政治实践方面,都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种种矛盾日益尖锐化。

一方面,速发展起来的社会生产力与高度集中的垄断形式,为社会主义的到来创造了物质条件;另一方面,帝国主义列强为了重新瓜分世界,争夺势力范围,于1914年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战争给各国经济造成的严重破坏,更给无产阶级与劳动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迫使无产阶级与劳动群众奋起进行反对垄断资本主义统治与帝国主义战争的斗争,欧洲许多国家出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形势,革命高潮的到来,把革命的根本问题——国家政权问题提上了日程。

在这种形势下,无产阶级革命对待国家的态度问题,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都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然而,自19世纪以来,国家与革命这一重大问题被资产阶级与小资产阶级思想家与机会主义者搞得面目全非,混乱不堪。

特别就是以考茨基为首的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极力歪曲与篡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鼓吹“议会道路”,反对暴力革命与无产阶级专政,美化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在“保卫祖国”的口号下,支持帝国主义战争。

第二国际机会主义思潮,在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在国家问题上反对机会主义偏见,就无法使劳动群众摆脱资产阶级影响,走上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

《国家与革命》的写作就是恢复与捍卫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正确指导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客观要求。

1917年3月二月革命后,俄国形成了工农代表苏维埃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不同性质的政权并存的局面,革命出现了与平发展的可能性。

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党设想通过“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途径,积极争取革命的与平发展。

但就是7月间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发动事变,结束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全部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手中。

鉴于俄国革命的形势发生了急剧的逆转,革命的与平发展已不可能,无产阶级只有直接举行武装起义,推翻资产阶级政权,才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这样,而革命的首要问题就就是怎样对待资产阶级国家政权。

为了从理论上教育与武装俄国无产阶级与劳动群众,向她们说明在即将到来的革命中应当做些什么,列宁在艰苦的匿居条件下写成了《国家与革命》这部不朽的名著。

二、内容讲解《国家与革命》由两篇序言、一篇跋与正文六章组成。

列宁原计划写七章,最后一章《1905年与1917年俄国革命的经验》因十月革命迫近没有来得及写,只留下一个详细提纲。

现就本文的第一章、第五章的内容作以简介。

二、内容讲解第一章阶级社会与国家这一章总结了国家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论述了国家的起源、本质、特征与消亡等基本原理,批判了形形色色的超阶级国家观。

第一节国家就是阶级矛盾不可调与的产物列宁从国家的起源人手,在摘引了恩格斯对国家的分析后,概括指出:“国家就是阶级矛盾不可调与的产物与表现。

在阶级矛盾客观上不能调与的地方、时候与条件下,便产生国家。

反过来说,国家的存在证明阶级矛盾不可调与。

”[1]国家产生以后,它作为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特殊的社会力量,把被统治阶级纳人政治阶级需要与允许的“秩序”范围内,使阶级统治合法化、固定化。

只要阶级存在,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也必然存在。

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历史作用及其意义的基本思想。

同时,列宁还批判了资产阶级思想家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歪曲以及考茨基在国家问题上超阶级观点的实质。

第二节特殊的武装队伍,监狱等等这一节,列宁根据恩格斯关于国家基本特征的分析,指出:第一,国家的主要力量就是暴力。

而被恩格斯称为从社会中产生但又驾于社会之上且日益同社会脱离的那个“力量”,“主要就是指拥有监狱等等的特殊的武装队伍”[2],“常备军与警察就是国家政权的主要强力工具”。

[3]这就是国家之所以成其为国家的缘由。

第二,特殊的武装队伍就是社会分裂为敌对阶级的必然结果,就是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镇压被剥削阶级的工具。

第三,特殊的武装队伍随着剥削阶级国家内部阶级矛盾的尖锐化与对外侵略竞争的加剧,而日益加强起来。

欧洲与俄国的历次革命经验,说明了统治阶级就是怎样不断强化暴力机关的。

第三节国家就是剥削被压迫阶级的工具这一节,列宁首先提出了究竟什么东西使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官吏具有特权地位且凌驾于社会之上这一问题,接着又分析回答了这一问题:就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给予的。

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借助于国家在政治上也成为统治地位的阶级,所以国家官吏就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政治代表,获得了对被压迫阶级的统治与剥削权。

列宁关于“国家就是剥削被压迫阶级的工具”的科学论断,概括了一切剥削阶级专政国家的根本职能,揭示了国家的阶级本质。

列宁还指出,“民主共与制就是资本主义所能采用的最好的政治外壳”[4],它丝毫没有改变阶级的国家这一实质。

普选制使“财富”有无限的权力,议会制就是资产阶级的遮羞布,资产阶级往往以此来掩盖其压迫剥削的阶级实质。

第四节国家“自行消亡”与暴力革命这一节,列宁阐明了国家“自行消亡”与暴力革命的原理,并从国家消亡的社会条件方面进一步揭示了国家就是阶级压迫机关的阶级本质。

列宁首先转引了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提出的关于无产阶级国家“自行消亡”的著名论断与基本观点,即:无产阶级专政就是国家“自行消亡”的前提;国家“自行消亡”的条件就是“消灭了一切阶级差别与阶级对立,也消灭了作为国家的国家”[5];“国家不就是‘被废除’的,它就是自行消亡的”[6];资产阶级国家不会自行消亡,需要由无产阶级在革命中来消灭它,“自行消亡”的就是无产阶级国家。

然后她从五个方面作了论述与发展,其中心思想就是:资产阶级国家就是镇压与剥削无产阶级的工具,就是不会自行消亡的,需要由无产阶级在革命中来消灭它;“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无产阶级专政)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根据一般规律,只能通过暴力革命”[7];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发展到不再有需要加以镇压的任何阶级的时候,也就不再需要国家这种实行镇压的特殊力量了,国家才能“自行消亡”。

国家消亡了,作为国家的政治形式,民主也就消亡了。

列宁还指出,国家“自行消亡”的理论与暴力革命的学说就是密切联系的,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严密整体。

正确认识暴力革命,“这就是马克思与恩格斯全部学说的基础。

”[8]第五章国家消亡的经济基础这一章,列宁以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出的基本理论为基础,深刻论述了过渡时期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必然性与必要性、共产主义社会两个阶段的特征,论述了未来社会的发展与国家消亡的关系,阐明了国家完全消亡的经济基础就是共产主义的高度发展。

全章共四节:第一节马克思如何提出问题主要讲了三个问题:(一) 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对国家与国家消亡问题上的一致性。

列宁指出,马克思与恩格斯对国家与国家消亡的瞧法就是完全一致的。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草案》中谈到“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国家制度”时所说的国家,指的就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国家,也就就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就是逐步走向消亡的国家。

恩格斯1875年3月28日给倍倍尔的信中所说的国家,“已经不就是原来意义上的国家”,也就是正在消亡的无产阶级国家,即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

马克思与恩格斯提法在表面上有差别,就是因为她们研究的问题与研究问题的目的不同。

(二)马克思研究国家消亡问题的理论基础与科学根据列宁指出,马克思研究未来新社会的发展与国家消亡问题的理论基础就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深入考察现存的资本主义社会就是提出这个问题的科学依据。

列宁指出马克思提出未来共产主义的未来发展问题的根据的就是,“共产主义就是从资本主义中产生出来的,它就是历史地从资本主义中发展出来的,它就是资本主义所产生那种社会力量发生作用的结果”。

即未来共产主义新社会,就是从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出来的,就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与阶级斗争发展的必然。

(三)批判拉萨尔派机会主义者在国家问题上的唯心主义观点在国家问题上,拉萨尔派从唯心史观出发,把国家同社会、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割裂开来,把国家瞧成就是可以脱离社会、脱离经济基础的、独立的、永恒的东西。

她们既不把资本主义社会当做资本主义国家的基础,也不把社会主义社会当做无产阶级国家的基础,割裂国家同社会的相互关系,一味空谈什么“现代社会”、“现代国家”,提出要建立什么“自由国家”,这显然就是十分荒谬的。

列宁指出,在将来,资产阶级社会消灭了,资产阶级国家也就随着消灭了。

第二节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列宁在这一节着重论述了过渡时期理论与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主要讲了三个问题:(一)马克思关于过渡时期的国家只能就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来源及事实依据列宁指出,这个结论就是马克思根据她对无产阶级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作用的分析,根据关于这个社会发展情况的实际材料以及关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利益对立并且不可调与的实际材料所得出的。

也就就是根据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的掘墓人与共产主义建设者所担负的历史使命、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客观规律、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专政的规律得出的科学结论。

(二)阐述了过渡时期民主的形态的改变及民主与专政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把专政与民主这两个概念并列在一起,说明民主与专政就是辩证统一、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

列宁指出,在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实质上就是“少数人的即只就是有产阶级的、只就是富人的民主制度”,而广大劳动人民就是享受不到民主的。

资产阶级民主只不过就是资产阶级用来巩固她们对劳动人民的剥削与奴役的一种手段,就是资产阶级专政的一种形式。

无产阶级民主就是绝大多数人享受的民主。

资产阶级民主要变为无产阶级民主,要经过无产阶级专政。

只有无产阶级专政,才能实现民主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才能使民主第一次成为供穷人享受、供人民享受而不供富人享受的民主,它就是建立在对压迫者、剥削者、资本家剥夺自由,对她们实行专政的基础之上的。

社会主义民主同资本主义民主的本质区别。

至于将来到了共产主义社会,资本家的反抗被彻底粉碎了,阶级被彻底消灭了,国家自行消亡了,真正完全的民主才能实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