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
《钱塘湖春行》教案优秀10篇

《钱塘湖春行》教案优秀10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钱塘湖春行》教案优秀10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5篇

《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5篇《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1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注释:1.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太原(今山西),曾祖父白温迁居下圭(今陕西渭南),遂为下圭人,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题材丰富.内容深刻,表达平易浅近,贴切流畅.2.钱塘湖:杭州西湖的别称.3.孤山寺:在西湖白堤孤山上.4.贾亭:唐代杭州刺史贾全所建的贾公亭,今已不存.5.初平:远远望去,西湖水面仿佛刚和湖岸及湖岸上的景物齐平.6.云脚:古汉语称下垂的物象为〝脚〞,如下落雨丝的下部叫〝雨脚〞.这里指下垂的云彩.7.暖树:向阳的树. 8.乱花:指纷繁开放的春花. 9.没(mò):隐没.10.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白沙堤(即白堤)在孤山的东北面.赏析:从孤山北面到现在的平湖秋月.白堤,诗人一路走来一路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湖面春水新生.树上春莺争鸣.空中春燕衔泥.堤岸春花渐开.春草刚绿,诗人敏锐细腻的笔触,让人们从中体会到西湖正在舒展地着上春装.诗人赞美西湖的春色,并且指出他最爱在白沙堤上行走.白堤的两边是水,堤两旁种满了柳树.桃树.春天走在白堤上,澹澹的湖水就在你的脚边,你仿佛走在水面上;初春的柳枝如烟如雾,如丝如缕,飘拂在你的脸上,使你心中涌生无限温柔无限爱,你像在梦境.在仙境.当春天走在白堤上时,你就更能体味到诗人写这首诗时的感觉和心情了.【解题】这首诗选自《白氏长庆集》卷二十.钱塘湖就是杭州西湖,那里气候宜人,山川秀丽,更兼楼观(guān)参差,映带左右,自唐代以来,一直是游览胜地.白居易少年时代就对杭州神驰向往,唐穆宗长庆二年(8_)秋,他由忠州刺史改任杭州刺史,终于实现了这一夙愿.长庆四年夏,他又改任苏州刺史.在杭州任职的六百天里,诗人不仅带领民众筑堤浚井,为地方做了不少好事,而且也饱览西湖的山光水色,写了许多吟咏西湖风景的诗篇,《钱塘湖春行》即其中之一.这首诗写于长庆三年(823),是一首七言律诗.【注评】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孤山寺:南朝陈文帝天嘉(560~566)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广化.孤山:位于西湖的北部,座落在后湖与外湖之间,孤峰耸立,景色秀丽,为湖山登临胜地.贾亭:即贾公亭.唐贞元(公元785~8_年)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钱塘潮建亭,人称〝贾亭〞或〝贾公亭〞.该亭至唐代末年.水面初平: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平了湖岸.初:副词,刚刚.云脚低;指云层低垂,看上去同湖面连成一片.○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着力描绘湖面景色.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zhuó)春泥.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莺.莺:黄鹂,鸣声婉转动听.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暖树:指向阳的树木.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啄:衔取.燕子衔泥筑巢.○春行仰观所见,莺歌燕舞,生机动人.侧重禽鸟.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mò)马蹄.乱花:各种颜色的野花.渐:副词,渐渐的.欲:副词,将要,就要.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浅草:刚刚长出地面,还不太高的春草.才能:刚够上.没:遮没,盖没.○春行俯察所见,花繁草嫩,春意盎然.侧重花草.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dí) .行不足:百游不厌.阴:同〝荫〞.白沙堤:即今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在西湖东畔,唐朝以前已有.自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时所筑白堤在钱塘门外,是另一条.○诗人由北而西而南而东,环湖一周,诗则以湖东绿杨白堤结束,以〝最爱〞直抒深情.【译文】在一个明丽的春日,我信马来到钱塘湖畔,由孤山寺的北面绕到贾公亭西.一场春雨刚过.云气同湖面上的微波连成一片,像贴在水面似的.而湖水涨得满满的,快要跟岸齐平了.远处近处都有黄莺婉转的叫声,这些春天的使者们,嬉戏追逐,争着抢着往向阳的枝头飞.谁家新归的燕子在湖边飞上飞下,它们忙着衔泥筑巢.沿途繁花东一簇,西一丛,快要让人眼花缭乱了.而路上的春草刚从土里钻出来,刚够遮住马蹄.春神把花挂在树上,把草铺在地上,供人们尽情赏玩,而我最迷恋的却是湖东一带,这里绿杨成荫,白堤静静的躺在湖边,安闲,自在,真要让人留连忘返了.【简析】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个地名连用,又给读者以动感,说明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黄莺用它婉转流利的歌喉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穿花贴水,衔泥筑巢,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这一联中的〝渐欲〞和〝才能〞又是诗人观察.欣赏的感受和判断,这就使客观的自然景物化为带有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眼中景物,使读者受到感染.这两联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以〝早〞〝新〞〝争〞〝啄〞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以〝乱〞〝浅〞〝渐欲〞〝才能〞,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这就准确而生动地把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给人以清新之感.前代诗人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二句之所以妙绝古今,受到激赏,正是由于他写出了季节更换时这种乍见的喜悦.《钱塘湖春行》以上两联在意境上颇与之相类,只是白诗铺展得更开些.尾联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白堤中贯钱塘湖,在湖东一带,可以总揽全湖之胜.只见绿杨荫里,平坦而修长的白沙堤静卧碧波之中,堤上骑马游春的人来往如织,尽情享受春日美景.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之美,心旷而神怡.以〝行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也余兴未阑,集中饱满的感受给读者无尽的回味.前人说〝乐天之诗,情致曲尽,入人肝脾,随物赋形,所在充满〞,(王若虚《滹南诗话》)又说〝乐天诗极清浅可爱,往往以眼前事为见得语,皆他人所未发〞,(田雯《古欢堂集》)这首诗语言平易浅近,清新自然,用自描手法把精心选择的镜头写入诗中,形象活现,即景寓情,从生意盎然的早春湖光,体现出作者游湖时的喜悦心情,是当得起以上评语的.《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3.启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4.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热爱自然,尊重自然.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课前准备:1.收集与春有关的资料;2.收录机.磁带;课时:一个课时教学设计:一.备读导入新课:1. 学生自由背诵唐诗,说唐代诗人,引出白居易;2. 学生说白居易的小故事,引出新课;二.初读熟悉全诗:1. 听录音,要求学生正音正字;2. 生齐读;3. 抽生朗读,指导朗读技巧(声音洪亮,节奏抑扬顿挫,情感自然)4. 师范读,学生思考:A.划出压韵的字;B.分析这是一首什么体裁的古诗?C.找出其中的对偶句,体会其特点.三.熟读理清游踪:1. 谁能划出标题写了几方面内容,并说明理由;2. 读一读诗,想一想诗人凭什么说是钱塘湖,而非其他;3. 诗人说〝行〞,你能找出依据吗?四.精读寻觅春踪:师:请阅读全诗,想一想,写了春天的哪一个阶段?生:早春师:小组自由讨论,诗中哪些地方是在描写初春的西湖?(学生分组讨论后自由发言)归纳:大致有春水,春云,春鸟,春树,春泥,春花,春草,在具体分析时,结合朱自清的《春》中春花,春草的描写.师小结:白居易用妙笔为我们绘出了一幅水涨云舒莺歌燕舞,花乱草绿,游人如织的西湖早春图.《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3一.教学目标1.在反复诵读中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2.体会作者表情达意.遣词造句的精妙,学着赏析诗歌.(难点)3.感受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丰富文化积累,陶冶情操.二.教学过程(一)浏览图片,情景导入.教师导入: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西湖是我国旅游文化里的一颗璀璨明珠,是驰名世界的旅游胜地,有着〝人间天堂的美誉〞.历代文人咏赞西湖的诗文很多,今天,我们就跟随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去领略西湖的春日美景.(二)出示学习目标.(三) 作者.写着背景介绍.白居易(公元772年~公元846年),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著有《白氏长庆集》.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倡导人.白居易一生写了很多诗,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因此又被称为〝诗王〞〝诗魔〞.长庆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使的时候,到西湖游玩,骑马走在白沙堤上,远看风景迷人的西湖,被它特别的气质吸引了,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初春的美好.他心旷神怡,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言律诗.(四)掌握七言律诗朗读节奏,指导学生朗读诗歌.1.一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教师明确: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2.再读诗歌,读出内容. 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3.三读诗歌,读出韵味.(个人范读)(五)整体感知:反复诵读,感悟诗歌内容.1.考一考:看看谁最快,解释诗中红色词的词义. (1)水面初平云脚低 (2)几处早莺争暖树 ..(3)乱花渐欲迷人眼 ..(4)浅草才能没马蹄..(5)最爱湖东行不足 ..2.比一比:看谁最棒(1)通读全诗,从中归纳出诗人的游踪 .(2)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是什么时候的景,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3)尾联是如何结束全诗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哪两个词最能体现这种感情?学生合作探究,教师点拨:诗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六) 研读赏析,品析诗歌语言.品一品:学诗中妙笔,请同学选取喜欢的诗句,描述它所表现的画面,并说说喜欢的理由?(温馨提示:从修辞.用词等角度分析.)小组合作完成,教师归纳赏析技巧.画面描写技巧:1.找全景物;2.加修饰语;3.展开联想.想象加以描述;4.语言流畅生动.鉴赏技巧:词性或修辞+作用+作者的思想情感 (七) 拓展延伸.1.找一找:看谁最有才,同学们还知道哪些描写西湖美景的诗文?请给大家分享一下.(学生思考后回答)2.教师归纳总结描写西湖美景的经典诗句.(1)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3)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 【宋】林升《题临安邸》(4)木落汉川夜,西湖悬玉钩.旌旗环水次,舟楫泛中流.【唐】刘禹锡3.说一说:假如你是一位小导游,结合本诗,请用自己的生花妙语向游人介绍一下西湖的美景. (八) 布置课后作业.1.背诵全诗.2.请同学们课后以飞花令的形式搜集有关〝春〞的诗歌,进行才艺大比拼.《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4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县如意湖中学田进仁教学目标:1.通过自读.思考.研讨,能够正确.富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2.体会本诗所描写的西湖早春的景色特征,感受西湖的美. 情感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结合写作背景,体会作者热爱美.追求美的感情. 教学重点:通过自读.思考.研讨,能够正确.富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体会本诗所描写的西湖早春的景色特征,感受西湖的美.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春天是个美丽,生机勃勃的季节.从古至今,有很多文人墨客面对春天有着自己的感悟.1.春天在林黛玉的眼里是〝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伤感;2.在李清照眼里是风住尘香花已尽 ,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载不动的忧愁;3.在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伟大诗人杜甫的眼里春景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悲愤4.在韩愈眼里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要看近却无的美;5.是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无限情趣.6.我们也学过白居易的一首描写春天的词忆江南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我们知道了:诗可言志,也可抒情.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也了解了如何去学习古代诗歌.我们总结出要解读一首诗就要做到以下五点:(出示幻灯片)二.走近作者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合称唐朝三大诗人,是唐代诗人中创作诗作最多的一个被后人称为诗王和诗魔,代表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等.他的诗歌浅显易懂,我们学过他的《草》《忆江南》,大家齐声背诵.白居易任杭州剌史.古人云:〝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西湖是公认的天下名胜.西湖美景深深地吸引着诗人.在任期间,他写下了很多有关西湖湖光山色的诗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尽情欣赏钱塘湖的美丽景色.钱塘湖就是今天的西湖,苏轼曾经也赞美西湖〝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常说西湖有著名的西湖十景,那么白居易曾经在杭州做过刺史,那么他在诗歌里会怎么样去描写春天的西湖美景呢?让我们一起来领略白居易笔下的西湖春景.(出示幻灯片)三.初读诗歌,划节奏,注意语气,重音.1.老师范读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_i) 水面/初平/云脚低.(di)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ni)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ti)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di)2.请同学单独读3.全班齐读四.再读课文, 欣赏图片,找出诗歌都塑造了哪些意象? (出示图片)1.请同学回答找到的意象.(出示幻灯片)2.这些意象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 请同学来回答,教师补充.在一个明丽的春日,我骑马来到钱塘湖畔,由孤山寺的北面绕到贾公亭的西边.雨后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微波荡漾;空中白云朵朵,同水面连成一片.在几处向阳的树枝上,蹦蹦跳跳着早来的黄莺,婉转悠扬地唱着春天的歌儿;湖岸边,不知是谁家新来的小燕子,呢呢喃喃地忙着衔泥筑巢.放眼望去,五彩缤纷的花儿开了,一丛丛,一簇簇,摇曳在春风中,尽情地吐露芬芳,快要让人眼花缭乱;绿茸茸的春草刚从土里钻出来,刚刚能遮住马蹄.春神把花挂在树上,把草铺在地上,供人们尽情欣赏.而我最迷恋的却是湖东一带的景色.这里绿柳成阴,白沙堤静静地躺在湖边,那么安闲,那么自在,真让我流连往返啊.五.体验作者锤炼用字的功夫.(平.低.几处.早莺.谁家.新燕.啄春泥.乱.渐.浅草.才等字的品味) 师:我们能否从诗中找出表现初春的词语,并加以说明? 1:〝平〞,初春的雨水使湖水上涨,湖面宽阔,徐徐的春风从湖面吹过,吹皱了湖面.2:〝几处早莺〞,并不是处处,初春的鸟儿还不多.3: 还有〝争暖树〞,春寒未退,所以莺争着栖集在朝阳的树枝上.4:〝谁家新燕〞,并不是家家,而是零星几家,说明春天刚开始,从南方飞回的燕子为数不多.5:〝啄春泥〞,燕子才回来筑巢.6:〝浅草才能〞,小草刚刚出土.7:〝没马蹄〞,草还没有长高.8:〝乱花渐欲〞,〝乱〞,〝渐〞,说明花儿有开放的,也有含苞待放的,或是地上的小野花,〝象眼睛,象星星,还眨呀眨的〞.师: 接下来请同学们再读诗歌,找找西湖春天的色彩吧. 1:绿,绿柳青青.2:〝花〞是五彩缤纷的,所以也是色彩.3:〝水〞应是碧绿色或青绿色.4:寺庙是红砖绿瓦的,凉亭是古色古香的. 5:云是白的,蓝天白云.6:草是嫩绿的,树是刚抽芽的,也是嫩绿的.7:白居易骑着一匹白色的骏马,悠闲自得的在西湖岸边踏青.师: 从诗歌中我们已经知道了诗人是骑马游西湖的,所以诗里一定提到了〝游踪〞,那么请大家找一找诗人的游踪吧.从孤山寺的北面到湖东的白沙堤.师:那〝湖面初平〞写的是怎样的景象呢? 春水初生,湖面水位上升,与堤平.为什么说〝云脚低〞?〝云脚〞,指下垂的云,水位上升,湖面上的云自然显得低了,这是早春景象.师补充讲解:杜甫有诗云〝日脚下平地〞,形容太阳落山;李贺也有句云〝露脚斜飞湿寒兔〞,形容露水下落之状.脚,有下垂义.师:再思考一下:第五.六句写了什么? 花草.师:为什么说〝乱花迷眼〞?诗人在马上观花,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便有迷乱之感.师:这样写,跟诗题有关吗? 暗扣标题中的〝行〞字 .师:浅草有什么用意? 草初生,故,〝浅〞,也是早春景象;〝没蹄〞,也是暗扣题中〝行〞字.师:最后两句是怎么结束全诗的? 用抒情方式.师:这两句颇有韵味,能品味出来吗?诗人最喜爱的是什么?在白沙堤的绿杨阴里按辔徐行,可是开头只指出〝孤山寺北贾亭西〞的方位,〝湖东〞面积太大了,诗人之所以〝最爱〞,到最后才点出白沙堤和它的景物特征,这就耐人寻味了.师:由此看来,同学们已经真正理解了这首诗.记得朱自清先生的《春》中,也描绘了绚丽的春景.比较一下,两者都写到了的春景有哪些呢?1:春花:乱花渐欲迷人眼. 2:春草:浅草才能没马蹄.3:春雨:〝水面初平〞说明已经下过春雨了,再说春草.春花的生长也是因为春雨的滋润.4:还有春风,诗中虽然没直接写,但骑马游湖自然能感受到春风的和煦.师:很好,同学们既然能这么比较,那我们能不能把思路拓宽,想想我们还读过哪些描写春景的精美诗句呢? 1: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2: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六.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七.这首诗歌的写作顺序是什么?为什么作者最喜欢绿杨阴里白沙堤,可在诗歌中却没有写白沙堤的美景呢?八.学习了这首诗,我们的写作方面有哪些启示?尝试把这首诗改写成描写春天的景物的散文 . 教师总结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一个〝行〞字上,〝行〞字写得好,才能见出骑马游春的乐趣.但西湖面积太大,行程太长,所以诗人只截取其中一段来写——从孤山寺的北面写起,至白沙堤止.开头写〝湖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这样,读这首诗,我们自然就有了随着诗人饱览西湖早春景色的感觉.九.布置作业大家自学《天净沙秋思》1.查有关作者马致远的资料.2.找出诗中的意象,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3.跟《钱塘湖春行》中的季节.意象.意境.诗歌中的感情进行对比.4.把《钱塘湖春行》改写成一篇写景散文.《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5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内容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情思. 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走在前列1.让学生查找资料,了解白居易生平及文学成就,搜集整理关于西湖的诗词名句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播放_年9月6日G20峰会〝西湖映象〞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出示描写西湖的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雨后》苏轼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齐读提问:从这两首诗中,你觉得西湖美在什么地方?在白居易笔下,西湖又是一幅怎样的美景?今天,让我们追随白居易的足迹,做一次超越时空的西湖之旅!三.展示目标,明确方向四.检查预习,落实基础1.简介作者:首先让来认识一下带领着我们游览西湖的这位导游——白居易.谁能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呢?(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强调补充)(幻灯片出示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与李白.杜甫合称唐朝三大诗人,是唐代诗人中创作诗作最多的一个,代表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等.)2.写作背景:长庆三.四年间,白居易任杭州剌史.西湖美景深深地吸引着诗人.在任期间,他写下了很多有关西湖湖光山色的诗歌.请注意:钱塘湖是杭州西湖的别名.3.律诗体裁:复习提问五.初读,领略诗韵1.学习诗词歌赋,离不开诵读这一把金钥匙.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词,做到读准字音,读准句读,并试着读出感情. (幻灯片 :书声琅琅情思悠悠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2.点名朗读 ,提醒其他同学认真聆听,做好点评准备.生评,师评,生再读.再评,必要时老师范读,适时板书读错的字.关注全体学生.3.听录音或视频示范朗读,注意划分节奏.——同位间讨论展示划分的情况,教师引导点拨——课件出示划分成果师:俗话说〝三分诗七分读〞.读诗也是讲究技巧的,下面请同学们听录音,在听读的过程中,注意节奏,体会情感.2.齐读诗歌,力求读出节奏韵味,读出情感.六.译读,通晓诗意1.自由朗读诗歌,对照课文下注释,理解诗句意思.如有疑难,可与小组内讨论,也可举手问老师.教师巡视点拨引导2.同位合作,讲译诗句.3.指名学生展示.4.译读的基础上,再次齐读全诗.七.品读, 体会诗情1.作者选取哪些景物来表现西湖的美?诗歌描绘的是早春景色,你是从文中哪里看出来的呢?说说你的理解.给学生充分时间讨论交流发言,教师随机点拨引导.比如,当学生赏析〝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时,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初平〞〝低〞,想像春水上涨.堤岸与水面刚刚齐平.云脚低沉的西湖早春特点,体会意境.当学生诵读〝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时,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赏析. 比如〝几处〞.〝谁家〞,改〝处处〞.〝家家〞好不好?为什么?文章写的是初春〝几处〞和〝谁家〞突出了初春事物都还很稀少,与〝早莺〞〝新燕〞照应.如果换成了〝处处〞和〝家家〞,那就不是描绘的早春之景了.进一步引导学生想象早莺新燕争暖树啄春泥的情景:早莺叽叽喳喳.争先恐后飞往向阳的树木,新燕出双入对.忙着衔取春泥建筑新巢.〝争〞字写出早莺快乐兴奋的情态,〝啄〞字写出新燕的忙。
钱塘湖春行教案(8篇)

钱塘湖春行教案(8篇)钱塘湖春行教案 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能力目标:用心品味诗歌语言,培养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通过精读、诵读、美读,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练习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春天是个美丽的季节。
无数文人墨客都歌颂过春天,表达对这个季节的喜爱之情、留恋之情等等。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咏春的诗歌,感受一下春天的美景。
2、作者简介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
他的歌政治倾向非常鲜明,重视讽喻,崇尚简单易懂。
代表作有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
二、一读课文,整体感知:1、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节奏。
2、学生自读,培养语感。
(注意听准字音、划出节奏、标出韵脚)3、点名朗读,同学纠正。
4、学生齐读诗歌。
(注意读出情感,读出韵味)。
思考:(1)通过诗歌的题目,我们可以发现什么信息?(2)此诗写的`是西湖什么时候的景色?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三、二读课文,理解内容:1、放声朗读诗歌,对照课文下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如有疑难,可与同桌讨论,也可举手问老师。
(师巡视,教师抽查学生自学情况。
)2、指明学生描述诗歌景象。
3、作者游西湖的路线是怎样的呢?四、三读课文,品味探究:1、齐读诗歌。
讨论:(1)诗中为突出早春的特点,描写了那些典型的景色?(2)“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2、本诗中用了何种修辞手法?3、诗中直抒胸臆的诗句是哪句?4、师生共同归纳赏析诗歌的方法。
五、拓展延伸猜猜下列诗句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再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进行排列1、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4、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精选7篇)

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精选7篇〕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1【学习目的】1、知识与才能: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过程与方法: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启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进步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引导学生理解自然,热爱自然,尊重自然。
【学习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学习难点】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学习方法】诵读—自学—讨论—探究。
【学习流程】〔一〕预习检测1、作者〔〕,〔〕代诗人,字〔〕,号〔〕。
〔二〕课内探究1、读一读诗,想一想诗人凭什么说是钱塘湖,而非其他?2、诗人说“行”,你能找出根据吗?3、小组自由讨论,诗中哪些地方是在描写初春的西湖?4、古人对语言的锤炼极为讲究,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其实都是“吟安一个字,抚断数根须”的结果,白居易、欧阳修、贾岛都是其中的典范。
本诗“乱花渐欲迷人眼”中的“乱”不仅写出了花的品种数量之多,花开之多更显出了一种勃勃的活力,诗中还有类似的妙笔,你能找出一些吗?5、作者在全诗中流露出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三〕训练检测1、诗中点明春临西湖,交待作者游踪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写出诗中的一组对偶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描写春天草长莺飞、百花初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中说明作者看缺乏、赏不够,乐而忘返的留恋之情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诗中描写初春景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教学对象:八年级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钱塘湖春行》。
(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了解诗的作者杜牧及其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诗的朗读与背诵。
2. 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分析诗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难点:1. 诗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的意境的感悟。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的意境。
2. 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分组讨论,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
3.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5分钟)利用图片或音乐引导学生进入钱塘湖春天的美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5分钟)(1)诗的作者是谁?他生活在哪个时代?(2)诗中描绘了哪些自然景物?3. 合作探讨(15分钟)(1)诗中的意象有哪些?(2)诗人是如何运用意象来表达钱塘湖春天的美景的?(3)诗中有哪些表达技巧?4. 成果展示(5分钟)各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5. 教师讲解(10分钟)针对学生讨论中出现的问题和疑问,教师进行讲解,并总结诗的意境和表达技巧。
6. 课堂小结(5分钟)让学生谈谈他们对《钱塘湖春行》的理解和感悟,教师进行点评和鼓励。
五、课后作业1. 抄写《钱塘湖春行》,并背诵。
2. 写一篇关于《钱塘湖春行》的赏析文章,不少于300字。
3. 调查其他同学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感悟,总结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和课堂互动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程度。
第13课《唐诗五首——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教材分析:《钱塘湖春行》是白居易的一首五言古诗,收录在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春天游览西湖时所见所感,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学情分析:学生们已经学习了一些基本的古诗知识,对于诗歌的基本形式和特点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如何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以及如何从诗歌中提炼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们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同时,由于语言表达的限制,学生们可能在理解和欣赏诗歌的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
二、核心素养1.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能够理解并运用古诗文中的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
2.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能够通过对诗歌的阅读和分析,提高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3.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能够欣赏古诗文的美,并尝试创作自己的诗歌。
4.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能够了解古诗文的文化背景和内涵,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掌握古诗的阅读方法。
2.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理解诗歌的意境和内涵。
四、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讲授法:通过讲解诗歌的背景和诗人的生平,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情感。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4. 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图片、音频等资料,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
5. 练习法: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掌握。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杭州西湖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西湖的美丽风光。
2. 介绍诗人白居易及其生平,引出《钱塘湖春行》这首诗。
白居易(772 年-846 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一等奖

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一等奖摘要:一、引言二、钱塘湖春行的基本信息三、教学设计理念四、教学目标五、教学内容与方法六、教学过程七、教学评价八、总结与反思正文:一、引言钱塘湖春行是一篇描绘春天美景的经典古诗,通过教学设计一等奖的作品,本文将探讨如何有效地进行钱塘湖春行的教学设计。
二、钱塘湖春行的基本信息钱塘湖春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描绘春天美景的诗歌。
全文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钱塘湖春天的美景,给人以美的享受。
三、教学设计理念教学设计一等奖的作品以启发式教学理念为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四、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1.正确朗读并背诵钱塘湖春行全文;2.理解诗歌描绘的春天美景及诗人的情感;3.学会通过诗歌鉴赏的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五、教学内容与方法1.教学内容:钱塘湖春行的全文解析、作者背景介绍、诗歌鉴赏方法等;2.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等。
六、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春天美景的氛围;2.全文解析: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析诗歌,理解文意;3.作者背景介绍:介绍白居易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4.诗歌鉴赏:引导学生运用诗歌鉴赏方法,深入理解诗歌内涵;5.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与感悟;6.总结与反思: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自我评价与反思。
七、教学评价教学评价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表现、小组讨论成果、诗歌朗诵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八、总结与反思通过教学设计一等奖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成功的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第13课 唐诗五首 《钱塘湖春行》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13课唐诗五首《钱塘湖春行》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钱塘湖春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反复诵读,领悟律诗的韵律美,了解诗歌的有关知识,结合课本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重点)2.通过有感情地反复诵读,掌握对仗、拟人等写作手法。
(难点)3.热爱祖国优秀传统诗文,感受诗人对钱塘湖的赞美,提高审美能力。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看图片猜景点:PPT先呈现西湖晴天雨天的图片,学生猜,之后给提示,PPT出示文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学生猜出:西湖。
教师:同学们,千百年来,不知道有多少文人墨客被那西湖秀美的湖光山色所陶醉,有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娇美,也有杨万里的“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的独特,那么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领略“别是一般滋味”的西湖。
(板书课题)(二)知识备查1.作者简介:白居易,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
他是继杜甫之后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其诗语言通俗,相传老妪也能听懂。
代表作有:《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
2.写作背景:长庆三年或四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的时候,到西湖游玩,骑马走在白沙堤上,远看风景迷人的西湖,被它特别的气质吸引了,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初春的美好。
他心旷神怡,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言律诗。
3.律诗:律诗是形成于唐初的一种中国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本诗为七律诗。
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一联,共四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三)初读感知1.听范读录音,划出节奏,提示易读错的字音:啄、没、堤。
2.明确读诗方法。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八句,每句七个字。
诵读时,每拍的后一个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应做一顿,这样诵读自有抑扬顿挫的声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用心品味诗歌形象的语言。
3、准确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课前预习:
(1)走近作者: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渭南)人。
贞元十六年中进士,历任左拾遗、东宫赞善大夫、江州司马、杭州、苏州刺史、太傅等职。
白居易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
他所写的《秦中吟》、《新乐府》,敢于针对当权者的弊政,反映人民疾苦,深刻地揭露社会矛盾,他又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人。
白居易的叙事诗如《长恨歌》、《琵琶行》,描写细腻,生动感人,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影响极为广泛。
在诗歌创作理论上,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主张。
现存诗3000多首,作品有《白氏长庆集》。
(2)创作背景:这首观赏西湖风景的诗,是长庆三年(823)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作。
钱塘湖,即今杭州西湖,因地处秦代钱唐县(唐代以“唐”为国号,因加“土”为钱塘)而得名。
春行,春天绕湖而行,观赏风景。
诗中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把早春的西湖描绘得生机盎然,十分迷人。
活动方案:
导入语:夏日炎炎,骄阳似火。
这不禁让我怀念起春天的温暖。
春游踏青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白居易之笔去漫游钱塘湖,也就是西湖,去领略一下西湖美丽的春色之景。
听诗歌朗读录音,听准字音、节奏、停顿,并模仿朗读。
过渡:小组自选方式操练朗读。
活动一、读一读
准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诗歌,感知诗歌内容。
(活动步骤:小组自选方式朗读→班级展示、交流)
过渡:“读书是种幸福”,在聆听你们的朗读过程中,我仿佛已经置身于西湖边,饱览春色美景。
文中作者以“行”为线索,在游湖过程中,究竟看到了西湖哪些美景呢?再读诗歌,完成活动二。
活动二、想一想
(活动步骤:自主思考→小组交流→推荐代表展示)
思考:1.诗人是按怎样的线路春游钱塘湖的?
2、作者选取哪些景物来表现西湖的美?从所写景物来看,诗歌描绘的是西湖春天
什么时节的景色?(结合答案板书设计春景图)
3、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从课文哪句诗中直接表现出来?
过渡:苏轼曾云:“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让我们用我们自己美丽的画笔也来描绘这多姿多彩的西湖的春天吧
活动三、说一说
用你最丰富的语言来描写这首诗歌内容。
(活动步骤:自主展示→班级交流)
反馈练习:1.准确背诵并默写这首诗歌。
2. 请以“我眼中的春”为话题,写200字的小作文。
附:教学反思
1.从“听《钱塘湖春行》”的角度来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像能力。
其实,这个“听”字,不仅仅是听觉方面的活动,而且是心灵感官的互动。
这个“听”是回忆的过程,是叙述的过程,是想像的过程,是创造的过程,是一个“想诗”的过程。
2.“说”画面的过程就是一个理解内容、体会其中的情趣的过程。
本课中我借创设问题情境来撞击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心中迸发出一个个火花,引人入胜,耐人深思。
在处理本课教材中,我始终坚持一个信念“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新课标中提倡阅读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过程,应该成为对话的关系。
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老师与文本,老师与学生这样互动的局面,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文体地位,教师不要将自己的见解或教参的解读强加到学生身上,而让学生在阅读中有自己独特的认识、感受、方法和体验。
在这堂课中,我只有设计两三个大的问题,当问题的设计是贴近学生的,让他们每个人有话可说,注重题目的开放性,答案的多元化,还提倡学生多角度阅读,有创意地阅读。
3.在这堂课中,我.提倡的是返朴归真的阅读文本,从头至尾我没有将个人的阅读体验强加到教学中,生怕这些会左右了学生的思考与体验,于是才有了想象思维的存在。
这正是课标中所提倡的阅读是一个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而没有以教师分析代替学生的解读,真正体现了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