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红楼梦》的叙事视角(古代文学作业)
浅谈《红楼梦》的叙事风格

浅谈《红楼梦》的叙事风格摘要:《红楼梦》的叙事者显隐有别、叙事空间以建筑架构故事、叙事逻辑循环往复、叙事结构三线并进,开创了中国古代小说的独特叙事艺术。
关键词:叙事者;叙事空间;叙事逻辑一部叙事作品是由作者、叙述者、故事、叙事话语、叙事模式、叙事接受者等几个部分组成的,叙事学理论也因此可以分为相互联系而又相互独立的几个层面:一是作者、叙述者和故事;二是叙事话语层面,包括叙事模式、叙事时间等因素;三是故事的层面,它包括叙事逻辑、角色模式、叙事结构等因素。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的一部优秀的古典小说。
其故事具有独特的讲述风格,本文运用现代叙事学理论从三个层面来解析这部小说的叙事艺术。
一、叙述者叙述者是作者虚拟出来的一个人物,他说的话不一定就是作者要说的话。
具体到《红楼梦》这部小说,它在叙述形式上有一个明显特点―― 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生活经验进行创作。
在《红楼梦》中,石头是叙述者的身份,但是这位叙述者所叙之事可以是他亲见亲历;也可以是他间接所闻。
因此,许多事件尽管石头在场,但他仍能以叙述者的身份进行叙述。
而且,石头作为叙述者,拥有叙述的主动权;采用呈现式的叙述方式――尽量让人物自己登场亮相,或者干脆把许多功能转让给小说中的人物。
对于前一种情况,我们可以从文本中找到几处比较隐蔽的叙述功能。
首先是对小说中的情节或人物作公开的阐释或评论。
如第五回开头的一段一轮:“第四回既将薛家母子在荣府内寄居等事略已表明,此回则暂不能写矣。
”其次,沿用话本小说说书人的习惯用语和回前、会后诗。
《红楼梦》中常用的说书人习惯用语有这样几个:却说、且说、如今且说、后回再见、暂且无话,欲明后事、且见下回等等。
再次,对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的概述。
一般追述前事时,常用“原来”如何如何。
如第七回“原来这周瑞的女婿,便是雨村的好友冷子兴”。
第九回“原来这一个名唤贾蔷,亦系宁府中之正派玄孙”。
后一种情况,在叙事学中称为“二度叙事”。
二度叙事又分为“自叙”与“他叙”两种。
《红楼梦》中的艺术技巧与叙事风格

《红楼梦》中的艺术技巧与叙事风格《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瑰宝。
作为一部长篇小说,它不仅在情节安排上精彩纷呈,而且在艺术技巧和叙事风格上也堪称经典。
本文将重点探讨《红楼梦》中的艺术技巧和叙事风格,以期能够更好地理解这部伟大的文学作品。
一、艺术技巧1. 人物刻画《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通过精细入微的描写,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例如,在表现林黛玉的形象时,作者通过细致的描写,使读者看到了她的聪明才智、独立个性和矛盾情感。
另外,通过书写多维复杂的人物关系和角色性格转变,作者成功地展现了当时社会的众多面貌。
2. 对话技巧对话是《红楼梦》中重要的叙事方式之一。
作者巧妙地运用对话,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生动。
通过人物的言谈举止、语言表达和思维方式,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
同时,对话也是推动剧情发展的驱动力,使故事更加有张力,引人入胜。
3. 描述技巧《红楼梦》中的描写十分丰富生动。
作者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通过形象、声音、触觉等多个感官的刻画,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故事中的场景和氛围。
同时,作者还善于以景映人,通过描写自然景物的变化和环境的变迁,折射出人物内心的变化和社会的变革。
二、叙事风格1. 抓住人物情感《红楼梦》以人物情感为核心,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实的情感交流,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人物内心的纷乱世界。
作者巧妙地运用人物的独白、思考和回忆,使读者能够洞察到他们的喜怒哀乐,从而更加容易产生共鸣。
2. 多线叙事结构《红楼梦》采用了多线叙事结构,通过交错叙述不同的故事情节,使整个小说更加丰满和庞杂。
这种叙事方式既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又能够展现出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网和社会背景的多变。
3. 反讽与幽默《红楼梦》中运用了大量的反讽和幽默的手法,几位女主角的歌词、对白和行为常常富有戏谑意味。
这种叙事风格不仅使作品更加风趣幽默,也通过讽刺和嘲笑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荒诞和虚伪。
《论《红楼梦》中的独特叙事手法与文学价值》

论《红楼梦》中的独特叙事手法与文学价值引言《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以其丰富的人物形象、复杂的情节和精湛的语言艺术而闻名。
本文将讨论《红楼梦》在叙事手法上的独特之处,并分析其具有的文学价值。
一、多角度叙述《红楼梦》以贾宝玉为主线,通过各种视角展开故事,包括贾府内外众多角色的参与。
这种多角度叙述使得读者可以深入了解每个人物的心理活动和行动动机,同时也增加了故事的可信度和复杂性。
二、夹缝写意作者曹雪芹善于运用夹缝写意的手法,在深刻描绘人物内心世界的同时,巧妙地融入社会背景、历史事件和家族命运等元素。
这种写作方式不仅拓宽了小说题材,也使读者更容易理解人物性格和行为背后深层次的含义。
三、诗词歌赋的运用《红楼梦》中融入了大量诗词歌赋,这一特色在古代小说中较为罕见。
通过嵌入诗词,作者表达了对情感、自然和社会现实的思考与描绘。
这种文学手法使作品更具美感和艺术性,并且为读者提供了欣赏古典诗词的机会。
四、讽刺与幽默虽然《红楼梦》是一部伤感悲剧,但其中也渗透着讽刺和幽默的元素。
作者借助这些手法来对社会现象进行批判、对人性弊病进行剖析,并带给读者一些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
五、文学价值1.《红楼梦》通过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展示了细腻而丰富的人物形象和情感世界,成为揭示人性困惑和社会现实的优秀文学作品。
2.多角度叙述使得读者能够深入思考和理解不同角色之间的关系和性格塑造。
3.写意夹缝式的叙述方式使作品更贴近生活,也增加了读者对于人物遭遇的共鸣和对社会现实的触动。
4.诗词歌赋的运用充分展示了作者的文学造诣和艺术表现力,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和美感。
5.讽刺与幽默为小说注入了活力,使得作品不仅悲剧色彩浓厚,还带给读者一些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
结论《红楼梦》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文学价值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一。
多角度叙述、夹缝写意、诗词歌赋和讽刺幽默等元素相互交融,在描绘人物形象、探讨人性困惑和批判社会弊端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红楼梦》中的叙事手法与文学结构分析

《红楼梦》中的叙事手法与文学结构分析引言当提到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时,《红楼梦》无疑是一部不可忽视的作品。
这部小说被普遍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其中采用了多种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文学结构。
通过仔细阅读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红楼梦》的复杂性和独特之处。
叙事手法1. 第一人称叙事《红楼梦》采用了第一人称叙事的方式,让读者通过角色的视角来了解故事的发展。
这种叙事方式使得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每个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通过贾宝玉、林黛玉等角色的叙述,读者可以更加贴近故事的发展,并与其中的人物建立更为紧密的联系。
2. 反复叙述和回溯《红楼梦》中也采用了反复叙述和回溯的手法。
这种手法使得故事的时间线变得复杂,但也使得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通过不断的回溯和重复叙述,作者实现了对故事的多次解读和揭示,给读者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3. 书信、诗词和对话书信、诗词和对话是《红楼梦》中常见的叙事手法。
通过这些形式,作者可以更好地展示角色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思想碰撞。
书信的形式使得角色间有更多的互动和联系,诗词则通过表达角色的情感和心境,为故事增添了一层艺术氛围。
而对话则更加直接地展示了角色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文学结构1. 岁时结构《红楼梦》的文学结构是基于岁时的,按照四季的变迁进行分章。
每个章节都呈现出不同的情节和氛围,使得整个故事具有一种自然流转的感觉。
这种结构的运用使得故事更加有连续性和节奏感。
2. 对偶结构《红楼梦》中采用了对偶的结构,通过对比和对称呈现了不同角色的命运和对立。
贾宝玉和林黛玉、王熙凤和薛宝钗等角色之间的对比和对立,展示了不同社会地位和背景的人物在同一命运下的幸与不幸。
3. 歌词和诗词《红楼梦》中大量运用了歌词和诗词,使得整个作品具有一种韵律和音乐感。
这些歌词和诗词给作品增添了一层艺术氛围,也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启示和思考。
结论通过对《红楼梦》的叙事手法和文学结构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部作品的独特之处。
艺术手法:《红楼梦》中叙事技法的深入分析

艺术手法:《红楼梦》中叙事技法的深入分析《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其深远的影响和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令人叹为观止。
其中,叙事技法的运用无疑是吸引读者的一大亮点。
本文将重点分析《红楼梦》中的叙事技法,探讨其在描写人物形象、塑造中心意象以及推动情节发展等方面的独到之处。
一、生动的人物形象塑造《红楼梦》以其细腻入微的人物刻画而闻名于世,叙事技法在此起着关键作用。
首先,通过细致的描写和对话交流,作者曹雪芹成功地刻画了众多动态立体的人物形象,使读者如同目睹其真实生活一般。
例如,李纨、贾宝玉、林黛玉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都通过叙事手法得以完整呈现,读者仿佛真正了解到了他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
除此之外,作者还巧妙地使用视角转换的叙事技巧,让读者可以从多个角度去了解一个人物。
通过不同人物的眼睛,读者可以透过多重视角,深入了解人物内心的动态与矛盾。
这种叙述方式不仅增强了人物形象的鲜明度,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情节发展。
二、中心意象的巧妙构建《红楼梦》中的叙事技法还体现在其对中心意象的巧妙构建上。
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红楼梦》中融合了丰富的意象与象征,通过叙事手法将其融入情节之中,达到丰富作品内涵的目的。
举个例子,作者通过对花木的描写,将花木意象与人物形象相联系,以突出人物的感情、性格特点和命运。
通过对黛玉的描述,黛玉如同一株垂死的花木,形象鲜明地传达了她的忧郁、矛盾和寂寞。
这种意象的叙述方式在整个作品中贯穿始终,丰富了故事的内涵,也使读者更易于理解和感受到作品的艺术魅力。
三、推动情节发展的技巧运用叙事技法在《红楼梦》中不仅在人物描写和意象构建方面表现出色,同时也充分发挥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首先,作者沉浸于细腻入微的叙述,通过渲染情景、交代人物关系、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等手法,创造出一种紧张、悬疑的氛围,使得读者对故事的发展充满期待。
例如,在林黛玉生病时,作者以一种暗示与悬疑的描写方式,将读者的焦点由病情延伸到了与其相关的各个人物身上,推动了情节的曲折与发展。
红楼梦的叙事手法

红楼梦的叙事手法《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也是一部家族史诗般的长篇小说。
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主线,展现了封建社会末期大家族的兴衰和人性的复杂。
在红楼梦的叙事中,作者曹雪芹运用了丰富多样的手法,使小说在叙述故事情节的同时更具艺术魅力。
一、第一人称叙事《红楼梦》采用了第一人称叙事的方式,通过贾宝玉的视角展示了整个故事。
贾宝玉成为了整个红楼梦的核心和主角,他的视角使得故事更加生动真实。
通过他的眼睛我们看到了家族的繁荣与衰落,亲情与爱情的交织,社会的丑恶与虚伪。
第一人称叙事的方式让读者更容易与主人公产生共鸣,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故事中的情感冲突。
二、多角度叙事另一个红楼梦独特的叙事手法是多角度叙事。
除了贾宝玉的视角外,作者还以其他人物的视角来描绘故事。
比如林黛玉、贾迎春、王熙凤等人,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经历、感受和态度,通过他们的视角,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故事的发展和人物的心理变化。
多角度叙事使得故事更加立体,丰富了人物形象。
三、嵌入叙事在《红楼梦》中,作者还采用了嵌入叙事的手法。
通过插入一些小故事、传说或者诗词等形式,来丰富故事内容。
比如黛玉做了一个梦,梦到自己是一个蝴蝶,然后贾母就讲了关于蝴蝶的传说故事。
这种嵌入叙事的方式不仅增加了小说的趣味性,也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获得更多的文化知识。
四、回溯叙事在《红楼梦》中,还有一种叙事手法是回溯叙事。
作者经常通过切换时间和场景的方式,回溯到过去来展示人物的成长经历或相关故事情节。
比如描写贾宝玉的出生,叙述贾宝玉与黛玉相识等。
回溯叙事能够很好地补充和解释故事中的细节,给读者更多的背景信息,使故事更加完整。
五、夹叙夹议夹叙夹议是指作者在叙述故事情节的同时,对人物的行为和背景作出一些评价和议论。
《红楼梦》中常常以贾母或其他人物的语气来陈述,通过他们的口吻来突出故事的戏剧性和戏谑意味。
夹叙夹议给小说增添了一种幽默感和讽刺意味,同时也让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红楼梦中的叙事手法和文学技巧

红楼梦中的叙事手法和文学技巧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在这部长篇小说中,曹雪芹运用了多种叙事手法和文学技巧,使作品更加丰富多彩,给读者带来了极高的阅读体验。
首先,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巧妙地运用了回忆叙事的手法。
整个小说以宝玉回忆的方式进行,通过宝玉的视角,将他与贾府众人的种种遭遇和经历逐一呈现在读者面前。
这种叙事手法既能展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又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了解整个故事的背景和发展。
通过回忆叙事,曹雪芹不仅刻画了众多人物的形象,还揭示了他们复杂的感情和世俗名利的残酷。
回忆叙事的使用不仅增加了小说的层次感,也使得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其次,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大量运用了对话叙事的手法。
通过对话,人物之间的思想、情感和观念得以真实地展现出来。
对话叙事不仅能够让读者更加直观地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还能够展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思维方式。
曹雪芹在对话中巧妙地加入了幽默和讽刺的元素,使得故事更加生动有趣,读者也能更加容易地被故事所吸引。
此外,红楼梦中还有一种常见的叙事手法就是旁观者叙事。
曹雪芹通过设立旁观者的角色,让他们对故事进行评论和观察。
旁观者可以以客观公正的立场,对人物行为进行评价,批判社会现象,从而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这种叙事手法增加了小说的深度,使得故事更具思考性和哲理性。
通过旁观者的叙事,读者能够更好地思考一些人生、爱情、亲情等等问题,这也正是红楼梦被誉为中国文学经典的原因之一。
此外,红楼梦还具有丰富多样的文学技巧。
例如,曹雪芹巧妙地运用了插叙和夹叙的方式,增加了故事的层次感和冲击力。
他还通过象征手法、对比手法、意象描写等形式,丰富了作品的艺术内涵。
值得一提的是,曹雪芹善于运用色彩描绘,通过对色彩的鲜明运用,为作品增添了独特的艺术美感。
总之,红楼梦中的叙事手法和文学技巧无疑是曹雪芹艺术创作的杰作。
他巧妙地运用了回忆叙事、对话叙事和旁观者叙事这些叙事手法,让故事更加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红楼梦》心得:视角的变化

《红楼梦》心得:视角的变化《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以其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巧妙精致的情节安排和深邃细腻的描写手法,深深地吸引了无数读者的关注。
而作为一部文学巨著,《红楼梦》所呈现的视角的变化也是其独特之处之一。
在小说中,作者曹雪芹在不同的情境下采用了多种不同的叙述视角,为读者打造出了别具一格的文学世界。
第一种视角——剖析人物内心的视角在《红楼梦》中,作者借助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方式交替叙述,对人物内心进行了深入而又细致的剖析,将人物的情感状态和心理变化展现得淋漓尽致。
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例,小说中采用了叙述者和人物的两种方式,并交替出现,展示出两位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第二种视角——笔墨入微的写实视角除了剖析人物内心的视角之外,作者在小说中还采用了一种极其写实的视角,所展现的场景详细描绘,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
在小说中,作者曹雪芹通过笔墨入微的描写方式,表现了不同的人物形象。
例如,描述林黛玉的时候,笔墨相对抒情,流畅灵动,颇有情感;而描述王夫人则笔锋尖利,生动逼真。
可见,作者在不同的人物描写上,采用了不同的笔墨和手法,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不同的人物形象。
第三种视角——峰回路转的铺位视角铺位视角是《红楼梦》的另一大特点,不同于其他小说,更是其独特之处。
小说中通过峰回路转的情节安排,使故事的发展不断地向前推进。
在小说的发展过程中,人物的命运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有的一时间得宠,而有的则被迫离开大观园,关键时刻的发生和人物的喜怒哀乐构成了故事的主要情节。
小说通过对人物和事件的描述,呈现了一种形式新颖、景象瑰丽的艺术效果,同时也为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小说《红楼梦》在叙述方面具有多种不同的视角,这种多样化的叙述技巧不仅展现了作者的高超写作功底,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非常完整的阅读体验。
在不同的视角和叙述方式下,故事的主人公们的形象栩栩如生,也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独特之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红楼梦》的叙述视角(古代文学专题作业)
2004级汉语言文学(本)
姓名:***
学号:134
浅谈《红楼梦》的叙述视角
小说是一种叙述艺术,作家根据时代社会生活用想象虚构手段创造出来的小说世界,只有通过叙述才能呈现出来,才能存在。
离开了叙述,也就没有作家创造的小说世界,也就无所谓小说艺术了。
通过王平先生《中国古代小说叙事研究》的学习,现在我也来浅谈一下《红楼梦》的叙述视角的问题。
英国评论家卢泊克在《小说技巧》一书中说:“小说写作技巧最复杂的问题,在于对叙事观点──即叙事者与故事的关系──的运用上。
”叙事观点,也就是叙述视角,也称叙事体态、叙事焦点。
《红楼梦》的叙述者是石头,是一个全知全能的叙述者,作者选择全知的叙事视角是与它所叙述的对象相适应的。
《红楼梦》描写的是一个封建家族的兴衰的历史,这个家族的内外有非常复杂的社会联系,从皇公贵族到男仆丫环,上下不下数百人,可以说是当时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因此,就它反映生活的广度和时间的夸度来说,都不可能是现实中某一个实在的人所能感知了解和经历的。
因此,就全书来说,难以采用参预叙述人的限知视角。
描写大场面,描写众多人物之间的复杂复杂的关系,运用全知视角常常能显得得心应手,艺术上有许多方便之处,但《红楼梦》采用石头的全知视角,在审美上的新创造更突出地表现在人物性格的塑造上,特别是人物的心理描写方面。
全知的视角运用,不仅可以充分地描述人物的外在活动,而且由于叙述人能自由地出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活动,人物内心最隐蔽的思想感情和心理活动都能被揭示出来。
作品第二十九回运用全知视角叙述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心理活动。
原来那宝玉自幼生成有一种下流痴病,况从幼时和黛玉耳鬓厮磨,心情相对;及如今稍明时事,又看了那些邪书僻传,凡远亲近友之家所见的那些闺英闱秀,皆未有稍及林黛玉者,所以早存了一段心事,只不好说出来,故每每或喜或怒,变尽法子暗中试探。
那林黛玉偏生也是个有些痴病的,也每用假情试探。
因你也将真心真意隐瞒起来,只用假意,我也将真心真意瞒了起来,只用假意,如此两假相逢终有一真。
其间琐琐碎碎,难保不有口角之争。
即如此刻,宝玉的内心想的是:“别人不知我的心,还有可恕,难道你就不想我的心里眼里只有你!你不能为我烦恼,反来以这话奚落堵我。
可见我心里一时一刻白有你!你竟心里没我。
”心里这意思,只是口里说不出来。
那林黛玉心里想着:“你心里自
然有我,虽有‘金玉相对’之说,你岂是重这邪说不重我的。
我便时常提这‘金玉’,你只管了然自若无闻的,方见得是待我重,而毫无此心了。
如何我只一提‘金玉’的事,你就着急,可知你心里时时有‘金玉’,见我一提,你又怕我多心,故意着急,安心哄我。
”……《红楼梦》贾宝玉和林黛玉相互猜疑,相互试探的篇幅比较多,但它都有一个前提,就是彼此都不知道对方的真实的想法。
如果彼此都知道对方真实的想法,也就没有了真真假假琐琐碎碎的赌气和口角了。
既然林黛玉和贾宝玉彼此都不知道,叙述者何以知之,作者就必须设定虚拟叙述者石头是一个全知的叙述人,也就是说只有运用全知的视角,才能深入到人物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心理,从叙述艺术的角度看,作者对人物的无知和叙述人的全知之间的巧妙处理,常常是《红楼梦》这一类心理描写的魅力所在。
《红楼梦》叙事艺术成就还不仅仅表现在全知视角的成功运用,更重要的还在于曹雪芹巧妙地在全知叙述人的全知视角中,溶入了参与叙述人的限知视角,对叙述方式进行了创造性的艺术处理。
我们这里说的参与叙述人是指作品中事件的参与者,他是作品中一一个人物。
这个人物可以是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也可以次要人物。
由于叙述者是作品中的一个人物,他与全知视角叙述人不同,他所叙述的只能是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所以称为参与叙述人的限知视角。
《红楼梦》由于在全知视角中溶入了参与叙述人的限知视角,大大提高了艺术的表现力。
第三回写林黛玉初进荣国府,此时林黛玉刚死了母亲,奉父亲之命,投奔外婆家,第一次与贾府众多的人物见面,作者以石头作为全知叙述人从全知视角展开叙述,在此基础上,又精心穿插了几组人物的限知叙述,用他们之间的相互观察来刻划人物。
贾母、迎春、探春、惜春三姐妹、王夫人、王熙凤、贾宝玉,这些人物都是通过第一次来到贾府的林黛玉的眼睛和独特的心理感受来写的。
而林黛玉的形象,则又通过贾府众人的眼睛和心理感受来写。
其中林黛玉与王熙凤,林黛玉与贾宝玉之间的相互观察感受尤为精细,是《红楼梦》中出色的篇章。
叙述人和叙述视角在黛玉与众人之间频繁地转移:写黛玉,叙述视角散见于众人;写众人,叙述视角又集中于黛玉。
概括地说,就是:一人看众人,写出了众人,也写出了一个;众人看一人,写出了一人,也写出了众人。
全知叙述人的全知叙述视角与参与叙述人的限知视角之间的转换,使几对参与叙述人的视线就象数对抛物体,相互交叉,两两对立,构成了一种叙述的立体网状结构,写得有声有色,精妙绝
伦。
刘姥姥三进荣国府,是曹雪芹运用全知视角溶入参预叙述人的限知视角进行叙述,在艺术上很成功的一个例子。
试想一个生活无继,求人告贷的农村老妪,突然走进与她的生活有着霄壤之别的富贵人家贾府,在这个陌生的世界,她看到了什么,她经历了什么,她有着什么样遭遇和感受。
曹雪芹运用石头全知视角溶入刘姥姥参预叙述人的限知视角进行叙述,既把握了刘姥姥三进荣国府事件的整个过程,又同时细致地把刘姥姥独特的观察、经历、遭遇、感受直接传达出来。
参与叙述限知视角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这个视角观察下的小说世界,是经过叙述者眼光过滤过的世界,因而常常能使读者获得更为强烈的情感体验和生活感受。
刘姥姥三进大观园,写的就是经过刘姥姥眼光过滤过的大观园。
通过刘姥姥惊奇的眼光,我们会领悟和体验到,贾府的贵族世界与刘姥姥生活的那个世界是根本不同的,有霄壤之别。
就是上面这样一小段文字,我们也能得到这样的感受。
这是什么爱物儿?今天我们都知道这是装在柱子上的挂钟。
但在那个时代,只有富贵人家才有这样的计时工具,刘姥姥自然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
但是,作者也不是简单地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而是运用刘姥姥参预叙述者的限知眼光,把咯当咯当的响声比作打箩柜筛面一般,把钟比匣子,把钟罢比作秤砣,这样,读者就不是直接了解到,而是通过刘姥姥的比喻才猜到刘姥姥所指的“爱物儿”,就是挂种。
刘姥姥把钟比作箩柜,匣子,秤砣,都是农家常见之物,这是刘姥姥所了解、拥有的领域,而挂钟表示出的那个世界,是刘姥姥限知视角无法了解的接近的,被钟声唬了一展眼的刘姥姥,最终也没有弄清楚这是个什么爱物儿。
参与叙述人总是作品中的一个人物,是作品中某个事件的参与者。
比较全知的叙述人,参与叙述人与作者、与叙述对象、与读者关系已经发生了变化。
就其与作家关系来看,他从事实到形式已经明显从作者分离出来,获得了存在于作家之外的独立地位,因此前面所引的“看”和“想”,都是人物去“看”和“想”,而不是作家去“看”和“想”。
因此,这种叙述视角的运用有一个严格限制,就是叙述者只能叙述自己的所见所闻。
参与叙述者可以叙述自己的心理活动,但自己以外人物的心理活动就不是他所知道的,他只能加以推测和猜想。
在这里,划蔷的意义无论对宝玉还是对读者都是不了解的,这个谜底要到了第三十六回“识分定情悟梨香字”里宝玉和读者才明白:龄官对贾蔷的痴情。
而此时贾宝玉对龄官
心理活动也只是一种推测:“这女孩子一定有什么话说不出来的大心事,才这样个形景。
外面既是这个形景,心里不知怎么熬煎。
看他的模样儿这般单薄,心里那里还搁的住熬煎。
可恨我不能分些出来。
”在这里,一方面,参与限知视角的运用不仅使我们通过贾宝玉的眼看到了龄官的行动,而且也是贾宝玉作为参与叙述人的性格思想感情的一种展露。
只有贾宝玉才有这样的行为和想法,所以他去观察叙述对象时,同时也完成了作为叙述人自身形象的塑造。
另一方面,由于参与叙述人不同于在故事之外之上的全知叙述人,叙述人与读者的距离也缩短了,读者通过参与叙述人看到的世界,是打上了叙述者个性和感情烙印的世界,更显真切动人。
一般说,参与叙述视角这样的审美效果是单纯全知视角难以达到的。
总之,在《红楼梦》中,我们可以看到叙述人和叙述视角的灵活的转换和移动,这种以全知视角为主,巧妙地溶入参与叙述人的限知视角的叙述方法,有效地发挥了这两种视角艺术上的长处,它们各自的不足之处也由于这两种视角的巧妙的运用,得到了弥补,使作品更具丰富的审美色调,共同完成了对对象的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