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张闻天故居心得体会
参观张闻天故居观后感

参观张闻天故居观后感张闻天,中国共产党的优秀领导人之一,是新中国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故居位于湖南省湘潭市岳塘区,素有“岳塘红岸”之称。
近日,我有幸参观了张闻天故居,深受故居所传达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英雄气概所感动。
故居所在地风景如画,犹如一幅中国传统山水画。
雄伟壮丽的湖岸,优美曲折的小径,古朴典雅的建筑,无不彰显着这里的历史深意。
进入故居大门,一层古色古香的建筑映入眼帘。
门楣上挂着“光耀革命”四个大字,犹如在向我们展示张闻天的革命精神与光辉个性。
在参观的过程中,我得知张闻天的故居是由他于1956年建造的。
房子共三层,主要由书房、起居室、卧室、会客室等区域组成。
故居内陈列着众多展品,展示着张闻天生平事迹和他与党和国家的紧密联系。
其中,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他的书房。
书桌上整齐地摆放着他经常使用的文具,椅子背后则挂着他重要的照片和个人物品。
通过这些陈列,我仿佛能够感受到他曾经的生活和思考。
走出书房,我来到了张闻天故居的花园。
花园内各种花草树木争奇斗艳,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
听着导游介绍,我了解到张闻天在世时,他经常在这里散步、思考和汲取灵感。
这个花园被称为“花海”,是张闻天故居的瑰宝之一。
不仅如此,花园内还设有纪念展览馆,展览馆内展示了张闻天的生平事迹以及与他相关的历史照片和文献资料。
这些展品再现了张闻天一生奋斗的历程和他对党的无私贡献。
除了故居内的陈列和花园外,张闻天故居还建有一个充满纪念意义的烈士陵园。
陵园内严肃肃穆,高耸的碑文上镌刻着张闻天的名字。
在这里,人们可以向这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并铭记他们为国家独立、人民幸福而英勇献身的精神。
参观完张闻天故居,我深深地被他的豪情壮志和为人民奉献的精神所震撼和感动。
他在革命的岁月里,为了新中国的独立和发展,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
他的故居不仅是一个寄托着历史记忆的场所,更是激励后人继续前行的精神家园。
通过这次观后感,我进一步认识到了张闻天这位伟大领袖的非凡贡献和伟大价值。
参观张闻天故居观后感

参观张闻天故居观后感在一个阳光还算明媚的日子里,我踏上了参观张闻天故居的旅程。
说起来,这可不是一次普通的出行,而是一场充满敬意与感慨的心灵之旅。
张闻天故居,坐落在一个看似普通却又透着不平凡的地方。
还没走进那扇门,周围安静的氛围就仿佛在提醒着我,即将踏入的是一段承载着厚重历史的空间。
走进故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古朴的建筑。
那老旧的砖瓦、褪色的门窗,仿佛都在默默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我慢慢地踱步其中,每一步都好像能感受到张闻天先生曾经在这里留下的气息。
屋子的布置简单而整洁,那些陈旧的家具摆放得整整齐齐。
一张老式的书桌,上面似乎还残留着先生奋笔疾书时的温度;几把木椅,安静地待在角落,见证了无数次激烈的讨论与沉思。
我凑近去看,书桌上的那盏油灯,虽然已经不再明亮,但其身上的斑驳痕迹却仿佛在讲述着一个个挑灯夜战的夜晚。
穿过客厅,走进卧室,一张不大的床映入眼帘。
那床铺上的被褥叠得规规矩矩,让人不禁想象,在无数个疲惫的夜晚,张闻天先生是如何在这一方小小的天地里,怀揣着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牵挂入眠。
床边的一个小柜子,上面放着几本书,纸张已经泛黄,可那密密麻麻的字迹,却让人感受到了知识的力量和主人的勤奋。
继续往里走,来到了厨房。
那个土灶头,黑黢黢的,让人联想到曾经在这里升起的袅袅炊烟,还有为一家人准备饭菜的温馨场景。
灶台上的那些锅碗瓢盆,虽然已经不再使用,但它们曾经也是这个家庭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院子里,有一棵老树,枝繁叶茂。
我站在树下,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脸上,暖暖的。
我想,在过去的日子里,张闻天先生或许也曾在这棵树下乘凉、思考,为国家的未来谋划着。
看着眼前的这一切,我不禁陷入了沉思。
张闻天先生在如此朴素的环境中,却能心怀天下,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断奋斗,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精神啊!想起我们现在的生活,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物质条件丰富得让人眼花缭乱。
可有时候,我们却在这繁华中迷失了方向,忘记了初心。
而在这里,在这座故居里,我仿佛找到了答案。
张闻天故居文化之旅-观后感1100字

张闻天故居文化之旅-观后感1100字【导读】:我们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胜利果实来之不易,更应珍惜我们的现在;展望未来祖国的前景更加光明,我期盼着我们的祖国快速长大,强大强大再强大。
让全国的所有贫困县早日脱贫致富,人人过上一个富足、安逸的生活,为抅建一个和-谐又强大的国家而努力。
【正文】:清晨我们踏上了本次的文化之旅,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浦东新区机场镇,参观了张闻天故居。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处古朴大方的田园建筑结构,一下子就给人莫名的幽静感,让人心情平复。
我们观看了张闻天先生的身平介绍记录片,给人感触颇深。
自幼好学的张先生曾留学日本、美国、苏联精通三国外语,是中国共产党极少的具有留学多国经历的领导人。
他年轻时就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并积极投身于我国的民-主运动中,是在国内最早宣传马列主义的先驱者之一。
张闻天对其儿女要求严格,最令人敬佩的是他身居要职,从不用手中掌握的权力为子女谋取私利,至今他儿女仍是普普通通的百姓。
在他病危之际,与其爱人商定由她执笔立下字据,将他们的存款全部作为最后一笔党费交给党。
这些都生动地显示出一位真正的共产党人的勤奋好学,廉洁自律,无私奉献的伟大风范,是值得我们后辈学习的。
当我们仍深思着张闻天的伟大事迹的时候,我们已经来到了孙中山的故居。
走进大门一幢两层楼的欧式楼房映入了我们的眼帘,通过历史资料的记载我们了解到是孙中山在国外的留学生涯,铸就其博大的胸怀和胆识。
所谓行千里路,读万卷书。
就是这个道路,读书可以培养一个人的秉性,而游历可以铸就一个人的胸怀与谋略。
中国现在的繁荣富强都包涵了这么一段辛酸的历史,无数革命先驱,为祖国江山,抛头颅洒热血。
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十几名党员,孙中山民-主革命的屡战屡败,革命是如此艰险如此困难。
而先驱们不断模索探究革命的道路,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他们有毅力、有勇气、有智慧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在文化之旅的最后,我们来到了位于茂名路的毛泽东故居。
穿过气宇轩昂的“甲秀里”门楼,踏上青石路,我们似乎嗅到历史的气息。
参观张闻天故居有感

参观张闻天故居有感2019年5月8日,我参加了虹口区凉一居委党总支组织的参观张闻天故居、参观故居中陈列的介绍张闻天革命一生展览的活动。
张闻天早年投身革命,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的光明磊落却又充满了曲折磨难的一生,让我肃然起敬,让我唏嘘不已,更让我陷入沉思。
张闻天故居位于东海之滨的南汇祝桥。
从故居一正两厢房庭院的建筑看,张的祖上是户殷实的农户人家。
1917年,青年张闻天心怀救国救民、一心追求真理的大志,离家求学。
期间,结识了志同道合的同学共产党人沈泽民,在沈的帮助介绍下,张闻天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于1925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走上了革命道路,成为了一个职业革命家,不久还担任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工作。
从此张闻天就尽心尽力的为革命工作,竭尽全力的寻求中国革命的真理,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又为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努力工作。
其中,在1934年红军长征途中的遵义会议上,和在1959年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举行的庐山会议上,张闻天都为找到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
在长征途中,张闻天从中央红军正反两方面的战争经验教训中认识到毛泽东军事主张的正确性,看清了博古、李德军事指挥的严重错误,在中央红军面临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果断提出:“看来我们是领导不了啦,还是要让毛泽东出来!”正是有了张闻天的这句话,才有了接下来的遵义会议,才有了毛泽东在遵义会议上的东山再起,并在实际上掌握了对中央红军的指挥权。
正如当年的老红军,1978年后曾担任过国务院副总理、国防部长的耿飚说的,在当时的党内环境下,没有其他任何人敢这样的说话,因为任何敢说与党中央意见不同话的人都会遭到严酷的打击。
而正是因身居党内第二号领导地位的张闻天说了这样的话,才有了遵义会议。
可以说,没有张闻天,就没有当年的遵义会议,也就不会有后来的红军长征胜利,中国革命将会陷入更为曲折险峻的困境。
张闻天故居观后感

张闻天故居观后感
本文是关于张闻天故居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尊敬的党支部:
我们踏上了参观张闻天故居的文化之旅,首先映入眼前的是一座具有江南特色的砖木结构的民房,前有菜园、绿树、后有翠竹、河沟,周围有竹篱笆等,一派田园风光。
张闻天故居的自耕自足的平民式生活处处显示出老一辈革命家勤俭节约的高风亮节。
192019年8月30号诞生在上海浦东东海之滨的张家宅。
在家乡张闻天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期。
1919年他在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求学时,投身于“五四”运动,他曾赴日本、美国和苏联求学。
于1925年6月在上海五州反帝斗争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久,被党派往苏联学习。
1931年2月,张闻天从苏联回国,从此走上了中央领导岗位。
在长征途中,他积极参加了同张国寿分裂党和红军的阴谋的斗争,坚决维护党的统一。
长征在达陕北后,他主持瓦窑堡会议,制订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在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他致开幕词并作了关于组织问题的报告,主动辞去了“xx”职务。
新中国诞生后,张闻天任首任驻苏大使,他长期在外交部门工作,他关于社会主义建设要争取和平国际环境。
在1959年庐山会议上,他坚持真理,说了真话,却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身体和精神遭受了双重催残。
在“文革”中,他遭受磨难,仍担心依旧,坚持原则,变现了共产党人的革命正气。
张闻天具有高尚的品德。
他严于律己,他的孩子没有一个因他而得到优待,他平反后补发的4万元工资全部作为党费上交,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对党的无限忠诚。
汇报人:
2019-10-09。
参观张闻天故居观后感

参观张闻天故居观后感作为一位中国共产党的优秀领导者和伟大革命家,张闻天的事迹和贡献为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近日,我有幸参观了张闻天故居,并深受触动。
在这里,我不仅看到了张闻天先生的居住环境,更重要的是领略到他的高尚品质和伟大的人格魅力。
这座故居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是一座典型的中国传统庭院式建筑。
一进门,我首先注意到大门上方挂着的“革命精神永存”的牌匾。
这六个简单的字眼,凝聚着全民族对革命英雄的敬仰和记忆。
进入门内,一条宽阔的青石小路直通庭院深处。
两旁的花草、流水与古建筑相映成趣,仿佛带领我走进了一个隐秘的世界。
在故居内部,墙上悬挂着许多珍贵的历史照片和文物。
我通过这些展品,进一步了解了张闻天先生的生平和他对中国革命事业的巨大贡献。
其中一张照片是张闻天先生和他的家人,他们正笑容满面地坐在一起,给人一种温馨和谐的感觉。
这让我想到了张闻天先生在家庭中的角色,他不仅是一位革命家,更是一个慈爱的父亲和丈夫。
这个家庭的和睦和温暖给了他力量去奋斗和付出。
故居内还陈列着一些书籍、信件和手稿。
这些展品让我见证了张闻天先生的学识渊博和他对中国革命事业的深思熟虑。
在他的书房里,书架上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籍,涉及政治、经济、文学等各个领域。
一本本翻开的书页记录着他无时无刻不在学习和思考的精神。
同时,一封封写给家人和同事的信件也让我感受到他对家庭的关爱以及对革命事业的无限执着。
手稿上的墨迹字迹虽已稍显模糊,但其中透露出的坚定决心和智慧思考使我对他刮目相看。
参观故居的最后,我来到了张闻天先生的纪念馆。
这里收藏了丰富多样的展品,展示了他的一生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图文并茂的展板和详细的文字介绍,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位伟大领导者的历史地位和对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的重要影响。
走出纪念馆的时候,我内心充满了对于这位伟人的敬意和敬佩。
参观张闻天故居让我受益匪浅。
通过亲身体验,我更加坚定了要学习他高尚人格和革命精神的信念。
他的革命事业为我树立了榜样,让我深切体会到只有为人民、为国家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个人的价值和人生的价值。
三年级观后感作文

[三年级观后感作文]三年级观后感作文张闻天故居文化之旅观后感清晨我们踏上了本次的文化之旅,三年级观后感作文。
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浦东新区机场镇,参观了张闻天故居。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处古朴大方的田园建筑结构,一下子就给人莫名的幽静感,让人心情平复。
我们观看了张闻天先生的身平介绍记录片,给人感触颇深。
自幼好学的张先生曾留学日本、美国、苏联精通三国外语,是中国共-产-党极少的具有留学多国经历的领导人。
他年轻时就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并积极投身于我国的民-主运动中,是在国内最早宣传马列主义的先驱者之一。
张闻天对其儿女要求严格,最令人敬佩的是他身居要职,从不用手中掌握的权力为子女谋取私利,至今他儿女仍是普普通通的百姓。
在他病危之际,与其爱人商定由她执笔立下字据,将他们的存款全部作为最后一笔党费交给党。
这些都生动地显示出一位真正的共-产-党人的勤奋好学,廉洁自律,无私奉献的伟大风范,是值得我们后辈学习的。
当我们仍深思着张闻天的伟大事迹的时候,我们已经来到了孙中山的故居。
走进大门一幢两层楼的欧式楼房映入了我们的眼帘,通过历史资料的记载我们了解到是孙中山在国外的留学生涯,铸就其博大的胸怀和胆识。
所谓行千里路,读万卷书。
就是这个道路,读书可以培养一个人的秉性,而游历可以铸就一个人的胸怀与谋略。
中国现在的繁荣富强都包涵了这么一段辛酸的历史,无数革命先驱,为祖国江山,抛头颅洒热血。
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十几名党员,孙中山民-主革命的屡战屡败,革命是如此艰险如此困难。
而先驱们不断模索探究革命的道路,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他们有毅力、有勇气、有智慧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在文化之旅的最后,我们来到了位于茂名路的毛泽东故居。
穿过气宇轩昂的“甲秀里”门楼,踏上青石路,我们似乎嗅到历史的气息。
通过讲解员的介绍,我们了解到毛泽东一生曾50多次来上海,其中,1927年之前就曾10次到过上海,因此在上海不少地方都保留有毛泽东的旧居。
此处是他第9次来上海时居住的地方,这里不仅是他住得最长的一次,也是最富家庭生活气息的一次。
参观张闻天故居观后感

参观张闻天故居观后感在一个阳光还算柔和的日子里,我踏上了前往张闻天故居的路途。
说实话,去之前,我对张闻天的了解仅仅停留在历史课本上那寥寥数语,只知道他是一位重要的人物。
但这一趟参观下来,我所收获的,远超乎我的想象。
张闻天的故居,坐落在一个看似普通却又透着不平凡的地方。
那是一处远离城市喧嚣,有着田园风光的所在。
还没走进故居,周围的环境就已经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宁静与祥和。
没有车水马龙的嘈杂,没有高楼大厦的压迫感,只有绿树成荫,和偶尔传来的几声鸟鸣。
走进故居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古朴的建筑。
房子看上去有些年头了,墙壁略显斑驳,却有着一种岁月沉淀下来的美。
门口的石板路,被无数的脚步打磨得光滑,仿佛在诉说着曾经的故事。
踏入屋内,那种陈旧的气息扑面而来。
但这种陈旧不是破败,而是充满了生活的痕迹。
房间里的摆设简单而整洁,每一件物品都摆放得井井有条。
一张老式的书桌,上面还放着一些泛黄的纸张和笔墨,仿佛主人刚刚离开,还没来得及收拾。
我凑近去看,仿佛能看到张闻天先生在这里奋笔疾书,为了理想和信念而努力的身影。
墙上挂着的一幅幅照片,记录了张闻天先生不同时期的模样。
从年轻时候的意气风发,到后来的成熟稳重,每一张照片都像是一个时间的切片,让我看到了他的人生轨迹。
在这些照片中,我看到了他坚定的眼神,那眼神里透露出的,是对真理的追求,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牵挂。
接着,我走进了一间卧室。
卧室不大,一张床,一个衣柜,就几乎占满了整个空间。
床上的被褥叠得整整齐齐,我忍不住伸手摸了摸,那粗糙的质感,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艰苦。
就在这小小的房间里,张闻天先生或许曾经在夜晚思考着国家的未来,为了一个更好的明天而辗转反侧。
在参观的过程中,我注意到了一个细节。
在客厅的角落里,有一把破旧的椅子,椅子的扶手已经磨损得不成样子,但却依然坚固。
我想象着张闻天先生坐在这把椅子上,与家人朋友交谈的场景,那一定是充满了温馨和关怀的画面。
走出房间,来到院子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观张闻天故居心得体会
怀着对老一辈革命家的还念和崇敬,我中心党支部带领我们20多位党员,一同参观了位于上海机场镇闻居路的张闻天故居。
这里地处东海之滨,一条海塘——钦公塘横卧南北,浦东运河在村西缓缓流过。
张闻天故居就在钦公塘东侧,故居屋前,现在是一片花木扶疏、郁郁葱葱的绿地,屋后有小溪、竹林。
我们顺着一条小路走了不一会儿,就看见一排竹栅栏圈城的大院子,推门进去,引入眼帘的是一条鹅卵石铺成的小路,两边种着蔬菜,我们沿着小路走到正门前,屋檐下挂有陈云同志题写的“张闻天故居”黑漆金字的匾额,据说这里原来建一座木结构的秀才亭。
张闻天1900年8月30日就出生于客堂西侧的一间正房内。
张闻天在这里度过了青少年时代。
他共有兄妹5人,他是长子。
他在这里上私塾,读小学,他的名字还是启蒙老师所取,源出于《诗经》“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的诗句。
他幼年就勤奋好学,故宅东南有一小池塘,他常在这里洗笔砚,称为“砚台池”,现在尚能看到。
走进正门是一个砖砌的院落,中间由南至北是一条清砖斜砌的通道。
张闻天故居是一幢农村老式的三合院瓦房,坐南朝北是5间正屋,东西两侧各有3间厢房。
房屋结构甚好,清水砖墙,竹篱护壁,木格窗棂,是一座具有江南民居特色的民宅,一面正屋,两边厢房,砖木结构,坐北朝南。
屋脊上有古代官吏形象的雕刻,显示房屋主人有较
高的地位。
正屋有五间,两侧厢房各两间,在西厢房外侧有杂用房四间,共十三间。
这十三间分三次建成,先建正屋,后建厢房,再建杂房。
正屋中间是客堂称孝友堂,是张闻天邀请至亲好友聚会议事之处。
右侧是卧室,陈列着衫木大床、印花夏布蚊帐以及梳妆台、脚箱、开门厨等家具。
这儿是张闻天出生和青少年时期生活的地方。
书房里陈列有小木床、书桌、书架和笔墨纸砚等文具用品,这儿是张闻天少年时期读书的地方。
张闻天故居于1990年8月修葺后开放,现在故居旁边开设了张闻天生平史迹陈列室。
陈列分为青少年时期、长征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外交战线、庐山会议前后、“文化大革命”时期以及人民心中的张闻天8个部分,以大量的图片、实物、史料生动地展现出这位无产阶级革命家坎坷跌宕而又光辉的一生。
故居被保护得很好,参观完故居后,我们受益匪浅,是一次很好的爱国主意教育,张闻天是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他的光辉一生,无论是身居高位,还是庐山罢官、文革被禁,自始至终胸怀坦荡,公而忘私,忠于革命,他一生俭朴不为名利,是我们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