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故事:终身为救国的廖仲恺

合集下载

辛亥革命时期的廖仲恺

辛亥革命时期的廖仲恺

辛亥革命时期的廖仲恺《黄埔》/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增刊O78国民党领袖中,名字被用来命名大学的,今有孙中山和廖仲恺.前者是中山大学,后者为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廖仲恺最浪漫的事情莫过于娶了何香凝这个"大脚婆娘";最杰出的才华莫过于为革命理财成为孙中山的"荷包"……与何香凝的天足之缘廖仲恺祖籍中国福建,1877年4月23日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三藩市(旧金山).其祖父廖景昌于清道光年间迁徙到广东省归善县鸭仔乡窑前村(今广东惠州市陈江填幸福村),开始以务农为生,后到香港经商致富.1893年,父亲廖竹宾突然病逝,不久,母亲忧伤过度病倒.l6岁的廖仲恺,扶着父亲的灵柩,携着病母和弟妹登上旧金山开往香港的轮船,辗转回到归善县.母亲离开人世后,生活上他只有依赖叔父廖志岗.科考出身的廖志岗期望侄儿参加科考,猎取功名,耀祖光宗.在叔父安排下,他拜当地的硕儒梁缉嘏为师,攻读儒家的"四书","五经".崇尚读书,女子不缠足,是"客家人"独特的风俗.廖竹宾至死不忘故土风俗,他临终时特别叮嘱儿子说:"小脚女人在外国被人看不起,你必须遵照客家人的习惯,将来娶一个大脚媳妇." 当叔父督促廖仲恺成家时,他遵照父亲的遗嘱,提出要娶个大脚婆娘.廖志岗作为洋务官绅,虽对此不理解,但长兄遗训在先,也就没有二话.当然,侄媳妇不能是位大脚的村姑,而必须是名门的"千金".要在上流社会找一位大脚"千金",确非易事.但世间的好事常有天作巧合,经过打听,很快得知香港地产大亨何戴家的九小姐何香凝就留有一双"天足". 原来何香凝年幼时,受太平天国女兵的影响坚决不缠小脚, 一次又一次将母亲给她缠的裹足布剪成了"花蝴蝶".其父亲最后对妻子说:"算了,由她去吧!"因此,她保留了一双大脚.何香凝的父亲听说有人要讨一个大脚女人做妻子,不禁为女儿的婚嫁松了一口气.就这样, 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年代,廖仲恺同何香凝于1897年10 月在广州举行了婚礼.后来,这对心怀远大志向和抱负,正在探索求国之路的爱国青年东渡日本,迈出了由爱国走向革命的第一步.追随孙中山加入同盟会1903年1月,廖仲恺抵达日本东京,4月间何香凝也来到丈夫身边.廖仲恺于次年考入早稻田大学经济预科.1903年9月一天晚上,廖仲恺与何香凝参加神田区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集会,孙中山简短的演说,吸引着留学生,廖何两人更是"听得入了神".几天后,他们在黎仲实带领下,到小石川的"下宿屋"(旅馆)拜访孙中山.彼此没有客套,"话题马上从中国的政治问题开始了.孙先生谈得很多,从鸦片战争谈到太平天国,谈到戊戌政变,谈到义和团运动,谈到清政府腐败无能",也谈到了"推倒清廷,建立民国".令廖何"十分佩服,十分赞成".1905年8月7日,何香凝经孙中山,黎仲实介绍加入了同盟会,成为第一位女会员.8月20 日,全国l0多省的同盟会员100 余人,在东京赤坂区灵南坂日人阪本金弥住宅,举行中国同盟会的正式成立大会.此后,廖仲恺作为孙中山麾下的一员虎将,先后担任过同盟会本部外务干事,会计长及天津分会主盟人等职.恢复财政金融备受称誉广东于1911年11月9日"兵不血刃"地实现了独立,同月,廖仲恺一家由香港抵达广州.此后一年多时间里,他先后担任过广东军政府的枢密员,总参议,财政司长兼国税厅长等职.广东军政府的首任财政司长李煜堂是香港的老同盟会员,又是广东着名的银业巨商和慈善家,与广州的商界有着密切关系.广东独立之初,他"在港一夕而筹饷八十余万",才使"所在哗噪"之各民军"就抚听命".廖仲恺作为李的助手积极开展了筹措军政费用的各项工作. 财政司在广州总商会等认可支持下,头5个月先后从前清藩库,银行等处,提取大清旧纸币1223万余元,加盖财政司大印后逐月流通于市面.同时,又成立筹饷局向海内外发行有息债券借饷,同期借饷达327万余元.还广泛开展了劝捐活动,5个月内共收到各界捐款126万余元.因此,军政府的饷政两费基本能够维持,广东财政金融也得以恢复和稳定.廖仲恺为此所做的努力备受称誉.广东军政府的财政司长1912年6月,廖仲恺任军政府财政司长.他一扫前任喜欢任用亲朋故旧之恶习,坚持任人唯贤的原则,做到"署中无一私人";为革除司内人员迟到,工作拖沓等积弊,他建立了上班按时签到的制度.上班时间他常深入各科巡视工作,听取意见,令下情能上达, 上下关系融洽;他廉洁自律,做到收受无一私财的同时,又严格财经制度和纪律,防止司内职员舞弊渔利.很快,他便使财政司的面貌为之一新.一些在司中任职的老人称颂说,我等"供职财政十余年,所见官长不少,然无一能及廖之精勤廉洁者"!面对库空如洗,收入无着的局面,财政司除了将前清官钱局的旧纸币盖印逐月投放市面,又于1912年自行印制纸币应市.据1912年8月广州总商会的调查材料显示:当时军政府已借用旧纸币1201万余元,发行新纸币l342 万余元.一时间,流通在广东市面上的纸币在2000万元上下,成为广东军政府的财政支柱.欲筹建广东银行未果广东军政府曾布告承诺"从前所发银票,以后仍由本军政府担任兑换,各商民等自可照常行使,不必疑虑".但这种许诺因现银转输艰难根本无法兑现.市面纸币因此出现了挤兑风潮,面值随之日趋低折.1912年辛亥人物?4月间,"纸币每百元低水五元". 5月下旬,廖仲恺接任财政司长前夕,"省城纸币面值七折,市面摇动".时任广东官钱局总办的邹鲁在后来回忆说,广东纸币景象最坏时,"使用价值只值面值五成, 而官钱局无法开门".商民普遍不满,报界多次呼请维持纸币,廖仲恺也感到"数月以来,纸币价值日以低落,若不速从根本上解决,则政府,商民同受其损".廖仲恺向都督胡汉民提请借外债筹办广东银行:由胡督出面以军府名义向美商借款500万美金,为设立广东银行之用;由广东银行"以中华民国货币公债票,广东省政府纸币与银币公债票,外国金银币和生金银及三个月以内到期银单作为保证,发行五千万元纸币".胡汉民即令财政司会同实业司从速筹设广东银行,但几度筹议一直无法解决.回收纸币发行有奖公债廖仲恺只好采取一系列的行政与经济治标措施,来维持广纸流通和市面金融.一方面,用造币厂鼓铸的银毫有限地收回部分纸币.他与官钱局总办邹鲁商定:由造币厂加工铸造毫洋,同时在城内各处设立兑换钱庄,暗中提高兑收纸币的若干价格,以利吸收纸币.造币厂全年共铸出"双毫8700万枚",计1740万元,政府用它们兑换回笼了一批纸币.到1912年9月时,财政司已封存IH10元的纸币达400万元,并销毁其印版.另一方面,发行有奖劝业公O79《黄埔》/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增刊债,其中部分用以回收纸币和稳定金融.广东官银局l912年l2月25日发行有奖公债1000万元,月息8厘,以l0年为期还本.并设置6等奖励办法:头奖1个,30000元;二奖2个,每个10000元;三奖3个,每个5000元;四奖100个,每个80元,五奖500个,每个3O元,六奖5000个,每个20元.有奖公债很快被认购一空,对稳定金融起了很大作用.迅速遏制住纸币低折恶潮1912年9月,广州市面纸币价格升至面值的八成九,佛山等地则升至九成;商号皆贴出"本号遵例,通用广纸"的告白,一律通用广东纸币.随着纸币升值,铜仙由原来的120多枚为一080元,升为104枚折值一元.但1913年后,广东纸币由于仍无筹备金为兑换手段,加上该年度省财政预算不敷1900万元, 上年底又发生了日本人伪造粤纸币案,广纸之币值再旋起旋跌.此时,廖仲恺与广东警察厅长陈景华亲自参与日本人伪造粤币案的审理,及时公布了伪纸币并未流入市面的真相,迅速遏制住纸币低折恶潮.1913年4月,廖仲恺呈请胡汉民通饬各地方长官,迅速查实属内各埠之殷商银号,由"政府与之订立章程,提高利率,托该处代理政府吸收纸币;并由财司通知各属设立储蓄机关,以济人民视低纸币之困",以使广纸"渐臻原价".同时,廖仲恺让官钱局大量购买生银铸现洋.到5月底,"造币厂每日出银毫八万元解交财政司,均汇存司库及官钱局,所存银毫已有五六百万,闻拟存至一千万即行分设兑换处,以吸收纸币".践行"平均地权"第一人廖仲恺首先推行广东地价税契法案,希望通过改革地税来增加财库收入,进而实现同盟会"平均地权"的土地国有纲领. 1912年6月,省临时会议通过了广东换契简章13条,规定"广东人民所有之不动产,经前清政府印给之旧契,一律由中华民国广东政府换给新契",断卖契和典按契分别照原契价抽l0%0,6%o的换契金.此举虽然没有达到增加财库收入的目的,但却验证了孙中山"平均地权"这一民生主义纲领的可行性,凸现出廖先生是践行以平均地权为核心内容的社会革命第一人.廖仲恺还以高利息第二次向省港行商募债达543万余元(含协助京饷借款140万元),开办有奖公债;整理省内赋课旧税和振兴实业.财政司还提出了规复酒捐,蚕丝捐,粮捐,屠捐,房捐,警捐的计划,并定了严惩偷漏税之办法.到1913年5月初,军政府库存有生银5O余万两,双毫300多万元.8月,广东"二次革命"失败廖离粤时,"库中存有现洋七百余万,另有纸币数百万,此为民国以来财政当局所未见之现象".●。

弘扬廖仲恺精神

弘扬廖仲恺精神

弘扬廖仲恺精神,振兴中华大业今年已经是廖仲恺先生诞辰135周年,也是我校建校85周年。

作为一个强国爱民的爱国主义革命者,廖仲恺先生一直为我们作典范,指引我们为祖国的未来而拼搏奋进。

每当校园里播放廖仲恺纪录片时,总是有众多学子为此感动;每当进入廖仲恺和何香凝纪念馆参观时大家总会特别精神抖擞;每当年长的老师在赞颂廖仲恺先生的丰功伟绩时,下面的学生都是聚精会神,兴趣盎然。

伟大的廖仲恺先生虽然离我们而去,但是他留下的宝贵精神具有现实的意义,值得我们传承发扬。

廖仲恺精神中最突出的就是他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一种深扎大地,厚重难缺的感情,一种对于自己生长的国土和民族所怀有的深切的依恋之情.这种感情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过千百年的凝聚,无数次的激发,最终被整个民族的社会心理所认同,升华为爱国意识,因而它又是一种道德力量,它对国家、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在廖仲恺身上充分体现,他把振国的重担扛在肩头,越是苦难重重,越是不言弃。

正值中华民族遭受封建社会的压迫和帝国主义侵略剥削的苦难年代,当时的爱国人士都在黑暗中摸索,寻找着救国救亡的正确道路。

少年立志图报国,不畏强权,先是与有志青年结为团体,并成为孙中山的挚友和得力助手,即使二次革命失败后仍一直追随孙中山,1918年6月随孙中山到上海后,并同朱执信创办《建设》杂志,宣传和研究革命理论。

并一直支持策划北伐运动,惨遭陈炯明囚禁仍忠实执行和捍卫“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不仅如此,在平定商团叛乱、杨刘判乱、北伐、东征等战役中他功不可没,为巩固广东革命政权作出了巨大贡献。

尽管被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右派所指使的暴徒杀害,但他那句“际此党国多难之秋,个人生死早置之度外,所终日不能忘怀者,为罢工运动及统一广东运动两问题尚未解决!”由始至终表现出一种“男孩到死心如铁”的战斗锋芒和精神力量。

在世界竞争日益锋芒尽露,各国较量更是一波又一波。

廖中恺的反帝爱国思想述评

廖中恺的反帝爱国思想述评
,废 除一 切 其他 税 收 ,
寻廖 仲恺 的反帝爱 国思想 。


探 索社 会主 义 。力克 资本 主义弊 端
如果 阅读廖 仲恺一 生主要的理论 探索 ,我们不难发 现 , 他一直都致力 于寻 找一条 适合 中 国,而 能够克 服资本 主义
索和在实践 上 的贯 彻两个 方 面。本 文拟 从这两 个方 面 ,探
《 民报》要 “ 革新学说 ” 灌输 人心而化为常识 9【廖 仲恺 ,“ 9l 0】
在第一号上 即发表 此文 ,可 见 当时孙 、廖二 人对 这一学说 的兴趣 。而 且 ,廖仅 发表 了这篇 文章 中的 “ 言” 和 “ 序 问 题”两节 ,显然 其针对 性很 强。 因为 这两节 内容 ,主要 指 出了土地私 有 的弊端 ,并提 出了如何救 贫 的方法 ,如 主张
【 分类号 ]K0 ;K5 【 中圈 21 2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4 - 3 ( O )0- 1 -0 0 -- 3 2 7 1 3 '5 0-0 6 O 3- -
廖 仲恺 是国 内外知 名 的爱 国主义者 。他 的一生 和革 命 活动 都贯穿着反帝 爱 国的思 想。这 主要包 括在理论 上 的探
仲恺 也就 被认 为是 这 一 学说 的服 膺 者 了回 。孙 中山说 过 :
① 此书的基本论点是 :随着 社会进 步发生 贫困,贫困的症 结在于土地私有制 ,故主张土地 国有 ,单征地价税归公 ,废除其他一切租税 。 这即可使社会财富趋向平均 ,实现 “ 协作联合”的社会 ,贫困问题就解决了。
倾 向 。何香凝在 回忆 中说道 :“ 他们 在翻译 日本社会主义者 的著作的时候 ,把资产阶级译作 ‘ 富 ’ 豪 ,把无 产阶级译作 ‘ 民 ’” “ 细 。 仲恺在 《 民报》上 用的 笔名 ,叫做 屠富 。 】 2即 含消除剥 削之 意。 其后 ,他在 《( 各派社会主义与中国)序》一文中很 明

惠州的名人故事

惠州的名人故事

《惠州的名人故事》小朋友们,今天我来给你们讲讲惠州的名人故事。

在惠州呀,有一位很了不起的人叫叶挺。

叶挺将军可勇敢啦!在战争的时候,他带着士兵们冲锋陷阵,一点都不害怕。

有一次,敌人的火力特别猛,但是叶挺将军没有退缩。

他大声地喊着:“兄弟们,跟我冲!”士兵们看到将军这么勇敢,也都鼓足了劲儿,一起向前冲。

最后,他们打了胜仗。

叶挺将军为了保护我们的国家,付出了很多。

小朋友们,我们要记住他的勇敢和奉献哦。

还有一位名人叫廖仲恺。

他为了让大家的生活变得更好,一直在努力工作。

他经常去老百姓家里,听听大家的困难,然后想办法帮助解决。

大家都很喜欢他,说他是个大好人。

小朋友们,惠州的这些名人是不是很厉害呀?《惠州的名人故事》小朋友们,咱们接着来了解惠州的名人。

惠州有个叫邓演达的名人。

他特别关心农民的生活。

他看到农民们种地很辛苦,但是收获却不多,就想办法帮助他们。

他教农民们新的种地方法,让粮食能长得更多更好。

有一回,一个村子里的农民因为没有好的种子,庄稼长得不好。

邓演达知道后,马上给他们送去了好种子,还告诉他们怎么种。

到了秋天,农民们收获了好多粮食,可高兴啦!还有一位叫曾生的名人。

他在战争中特别机智。

有一次,敌人想偷袭他们。

曾生发现了敌人的计划,悄悄地带着大家转移到了安全的地方。

敌人扑了个空,什么也没得到。

小朋友,惠州的这些名人是不是很棒呀?《惠州的名人故事》小朋友们,今天再来讲讲惠州的名人。

惠州有个叫余道元的名人。

他的医术可高明啦!不管是头疼脑热,还是大病小病,他都能治好。

有个小朋友生病了,一直不好,吃了好多药也没用。

余道元给他看了看,开了几副药,小朋友吃了没多久就好啦。

大家都夸他是神医。

还有一位叫韩荣光的名人。

他画画特别厉害。

他画的小鸟就像要飞出来一样,画的花就像能闻到香味。

很多人都喜欢他的画,把他的画挂在家里。

小朋友们,惠州的名人是不是很了不起呀?。

中国历史故事-民主革命家廖仲恺简介 廖仲恺是怎么死的?

中国历史故事-民主革命家廖仲恺简介 廖仲恺是怎么死的?

中国历史故事-民主革命家廖仲恺简介廖仲恺是怎么死的?廖仲恺是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活动价,也是国民党左派领袖,与中国共产党关系亲密,后世人将其比喻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

廖仲恺为广东省归善县陈江镇鸭仔埗乡窑前村人,为汉族客家人,生于公元1877年,去世于公元1925年,本名叫廖恩煦,又叫廖夷白,其字为仲恺,后多以仲恺称之,因此后世人称其为廖仲恺。

廖仲恺虽然说是广东省客家人,但实际上他是华侨家庭出生,他们一家住在美国旧金山,而廖仲恺也是在旧金山出生的。

巩固元1897年,廖仲恺二十岁的时候,与他的妻子何香凝在广州结婚,后来又东都日本求学。

正是在日本求学期间,廖仲恺结实了后来的那一批民主革命者,其中包括孙中山。

因为与孙中山的相识,让廖仲恺有了依靠革命运动,解放中国,促使国家富强之心。

所以此后他与自己的的夫人积极参加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后来也在东京加入了中国同门会,并且在同盟会中担任执行部外务科干事,还有天津同盟会主盟人。

从日本求学归来之后,廖仲恺在参加1909年的留学生科举考试之时,利用自己的身份在吉林展开革命运动。

因为廖仲恺的积极宣传,使得民主思想得以在吉林地区开花结果,增加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力量。

公元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军政府在广东成立,时任广州都督的胡汉民邀请廖仲恺担任都督府参议兼财政司副司长。

廖仲恺欣然同意,从吉林省来到广东。

后来孙中山从海外回国,让胡汉民跟随他一起前往上海,廖仲恺因此留下来领导广东的财政工作。

在广州管理财政的时候,廖仲恺凭借其留学所学的经济学知识,以及其本人的理财只能,使广州财政迅速好转,而廖仲恺自己也因为“善于理财”崭露头角。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之后,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

然而没有多久,革命果实就被袁世凯窃取,。

孙中山辞去大总统职位回到广州。

而廖仲恺、陈炯明也与孙中山一起回到广州,主持工作担任财政司司长。

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兼中国“宪政之父”宋教仁被袁世凯暗杀之后,廖仲恺开始暗地里策动反袁之事。

廖仲恺故事

廖仲恺故事

廖仲恺故事廖仲恺,1877年4月23日生于美国旧金山一个侨商家庭。

1893年父亲病故后,随母亲回到广州,投奔时任清政府招商局总办的叔父廖志岗,并于1896年入读香港皇仁书院。

1897年,在叔父的安排下,他与香港地产商何戴的女儿何香凝在广州结婚。

甲午战争时期,中国遭受帝国主义欺凌,使廖仲恺萌生了强烈的爱国民主思想。

1903年,廖仲恺与何香凝东渡日本留学,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在旅居日本期间,夫妇二人与孙中山先生相识,深为孙中山先生的坚定革命信念与精神打动,他们向孙中山先生表示,“想参加革命工作,愿效微力”。

从此,夫妇二人坚定支持孙中山先生,踏上了艰辛的民主革命道路。

1905年,廖仲恺、何香凝夫妇协助孙中山先生建立中国同盟会,廖仲恺担任同盟会总部的副会计长和外务部干事、外务部副部长。

夫妇二人在东京的家,成为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的联络站和聚会场所。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腐朽统治。

廖仲恺回到广州,先后担任广东都督总参议、总统府财政部长兼广东省财政厅厅长。

何香凝也到达广州,协助丈夫。

1912年5月,廖仲恺任广东军政府财政司长,实行地税换契法、整理财政和税收等措施。

但辛亥革命的果实很快被袁世凯窃取。

1913年8月,“二次革命”失败,但廖仲恺和何香凝矢志不移地追随孙中山先生,组织发动“三次革命”,奔波于日本、上海和广东等地。

1916年3月22日,在革命者发动多次起义的打击下,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

1922年8月,孙中山先生先后会见了共产党领导人李大钊和苏俄使节越飞的代表,决心联俄联共,接受改组国民党的建议。

廖仲恺两次奉命前往日本与越飞会谈,在国民党改组进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廖仲恺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并兼任中央党部工人部部长和农民部部长。

同年,廖仲恺协助孙中山先生筹建黄埔军校,任黄埔军校筹备委员会代理委员长。

国民党一大后,国民革命运动在全国蓬勃兴起。

廖仲恺故事的读后感

廖仲恺故事的读后感

廖仲恺故事的读后感摘要:一、引言二、廖仲恺事迹简介三、读后感及启示四、总结正文:【引言】最近,我阅读了关于廖仲恺的传记,对其一生的事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廖仲恺,一个伟大的爱国者,他为中国革命事业献出了自己的一生。

在这篇读后感中,我想分享一下我对他的敬佩之情以及他从中学到的启示。

【廖仲恺事迹简介】廖仲恺,原名廖恩赐,字仲恺,广东省恩平县横江镇人。

他出生于一个侨居美国的华人家庭,从小接受中西文化的熏陶。

成年后,他积极参与中国革命事业,成为孙中山先生的得力助手。

廖仲恺曾担任过广东省长、财政部长等职务,为我国的民主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1925年,廖仲恺在广州被刺身亡,年仅32岁。

【读后感及启示】阅读廖仲恺的故事,我深感他的英勇与坚毅。

在革命事业中,他始终坚定信仰,勇往直前。

尽管面临重重困境,他依然义无反顾地为国家的解放和民族的复兴而努力。

廖仲恺的一生,是对我们每一个人的鞭策和激励。

从廖仲恺的事迹中,我感悟到以下几点启示:1.爱国心:廖仲恺一生都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奋斗,这种崇高的爱国情怀值得我们学习。

每一个中国人,都应时刻关注国家的命运,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2.坚定信仰:廖仲恺在面对困难和压力时,始终坚定信仰,毫不动摇。

我们要学会在人生的道路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定信念,克服一切困难,勇往直前。

3.勤奋学习:廖仲恺一生勤奋好学,不断充实自己。

我们要以他为榜样,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国家的发展贡献智慧。

4.乐于奉献:廖仲恺乐于为国家和民族的事业奉献自己的一切,这种精神值得我们传承。

我们应当珍惜现在的生活,把握机会,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

【总结】读完廖仲恺的故事,我对他的一生充满了敬意。

廖仲恺的名人事迹故事

廖仲恺的名人事迹故事

廖仲恺的名人事迹故事廖仲恺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活动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先驱.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廖仲恺的名人事迹故事吧!廖仲恺的名人事迹1997年,廖仲恺从美国旧金山陪同母亲回到祖国。

甲午战争的惨败,戊戌变法的夭折,使他一心想着寻求救国道路,于1902年东渡日本留学。

他在日本聆听了孙中山的革命演讲,非常佩服,积极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他担任广东省军政府总参议,并且兼管财政,在几个月时间里,把广东财政整理得井井有条。

1921年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他担任财政部次长,全力整理财务,筹措军费,支持孙中山出兵北伐。

1922年6月,他被叛将陈烱明逮捕囚禁,后经夫人何香凝多方营救,8月获释。

此后他代表孙中山与苏俄代表会谈。

1924年孙中山逝世后,他继承孙中山的遗志,坚决要把“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的三大政策付诸实施。

1925年8月,帝国主义分子和国民党右派相互勾结,密谋策划,在广州国民党中央党部大门口,将他暗杀了。

人物简介廖仲恺,男,(1877—1925),汉族,原名恩煦,又名夷白,字仲恺。

1877年4月23日出生于美国旧金山。

广东省归善县陈江镇鸭仔埗乡窑前村人(现广东省惠州仲恺高新区陈江街道幸福村),祖居广东梅县程江镇,中国国民党左派领袖、中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活动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先驱。

国民党左派的光辉旗帜,中国共产党的挚友。

擅长诗词、书法,著作编为《廖仲恺集》、《双清文集》上卷。

人物评价邓颖超:“廖仲恺、何香凝先生一生为中国革命事业鞠躬尽瘁,建树了光辉的业绩。

他们坚持原则,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廉洁奉公,不断进步,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高尚品德,永远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国故事:终身为救国的廖仲恺爱国故事:终身为救国的廖仲恺
1997年,廖仲恺从美国旧金山陪同母亲回到祖国。

甲午战争的惨败,戊戌变法的夭折,使他一心想着寻求救国道路,于1902年东渡日本留学。

他在日本聆听了孙中山的革命演讲,非常佩服,积极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他担任广东省军政府总参议,并且兼管财政,在几个月时间里,把广东财政整理得井井有条。

1921年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他担任财政部次长,全力整理财务,筹措军费,支持孙中山出兵北伐。

1922年6月,他被叛将陈炯明逮捕囚禁,后经夫人何香凝多方营救,8月获释。

此后他代表孙中山与苏俄代表会谈。

1924年孙中山逝世后,他继承孙中山的遗志,坚决要把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付诸实施。

1925年8月,帝国主义分子和国民党右派相互勾结,密谋策划,在广州国民党中央党部大门口,将他暗杀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