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
历史必修一第七课(部分知识点)

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1832年议会改革
1、背景:
(1)随着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要求获取政治权利维护自身利益;(2)议会选举制度的弊端日益明显。
2、主要内容:
(1)降低选民的财产资格;
(2)调整议席的分配,增加新兴工业城市的议席。
3、影响:
(1)增加了选民的人数,促进了代议制下的民主化趋势,是代议制民主的发展;
(2)工业资产阶级进入议会,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1、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
2、以议会和责任内阁为核心,权力中心在议会,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
3、君主保留,但国王临朝不理政,无权废除任何法律。
(统而不治)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影响:
1、有效调节了英国国内政治矛盾,有利于英国社会稳定;
2、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推动了世界民主进程,许多国家模仿英国建立君主立宪制。
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理解:
1、资产阶级民主化的根本推动力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立法权转移到议会,行政权转移到内阁,实质上是国家权力不断从君主个人转向公民的一个过程,是民主化发展的表现。
3、英国的民主化进程主要是通过和平而非暴力的方式完成的。
4、英国的民主化进程具有连续性、渐进性、长期性与和平性等特点。
本课小结
1.一条主线: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发展、完善过程
2.两个趋势:君主权力逐渐削弱,议会权力不断增强
3.两个转移:立法权由国王到议会,行政权由国王到内阁。
英国议会改革法(1832年)

英国议会改革法(1832年)1.鉴于国会众议院的选举议员办法历来弊端百出,亟宜采取有效措施以矫正之;宜剥夺许多微不足道的选区产生议员之权利,将该项权利授予人口稠密、资源富饶之大城市;宜增加州郡之代表名额;宜扩充有权参加议员选举之人数,使陛下臣民中许多从未参预其事者得享此项权利;并宜减少选举经费;国王陛下采纳聚集在本届国会内诸教会长老、世俗公侯以及众议院议员之建议,征得其同意,并经其授权,特颁令:凡列入本法案附表(甲)之各城市选区自本届国会终结之后不得再产生任何国会代表。
2.兹再颁令:凡列入本法案附表(乙)之各城镇选区自本届国会终结之后,只能产生一名代表,不得超过此数。
3.兹再颁令:凡列入本法案附表(丙)之各地区此后即遵循本法案的意图,各自成为一城镇选区,上述各选区应包括划入其境界之某地或某些地区,其界线如何划分将由本届国会专为此事制定法案规定之。
该项法案一经通过,即成为本法案之一部分,充分有效,犹如本法案之附件。
凡列入附表(丙)之上述各选区在本届国会终结之后,得产生两名国会代表。
4.兹再颁令:凡列入本法案附表(丁)之各地区此后即遵循本法案的意图,各自成为一城镇选区,上述各选区应包括划入其境界之某地或某些地区,其界线如何划分将由本届国会专为此事制定法案规定之,当该项法案一经通过,即成为本法案之一部分,充分有效,犹如本法案之附件。
凡列入附表(丁)之上述各选区,在本届国会终结之后,得产生一名国会代表。
19.兹再颁令:凡成年男性未被褫夺法律行为能力,并根据普通法或衡平法执有任何依租簿而获得的土地或产业之产权,或依除自由产权外的任何其他租佃方式而获得,不论享用该项权利限于其本人终身,或另一人终身,或任何其他诸人终身,或为任一较大的产业代管;其净年值除缴纳该项土地之一切租税及费用外,不少于十镑者,即有权参加选举其本区代表,代表该项土地或租地所在的州郡,或隶该州郡之某一区某部分,或某一范围,参加下届国会。
20.兹再颁令:凡成年男性未被褫夺法律行为能力,而系任何土地或产业——不论由于自由产权或任何其他租佃方式——之租赁人或代理人,其原定租期在六十年以上(不论享用该项土地是否限于一人或多人终身),不论有效年限之多寡,其净收入,除缴纳该项土地之租税及费用外,年在十镑以上者;或其原定租期在二十年以上(不论享用该项土地者是否限于一人或多人终身),不论有效期限之多寡,其净收入除缴纳该项土地之租税及费用外,年在五十镑以上者;或任何土地或租地之佃户,凡真诚按时缴租每年在五十镑以上者,得有权参加选举其本区代表,代表该项土地或租地所在的州郡,或隶属该州郡之某一区、某部分、某一范围,参加下届国会;唯任何转租人或转租契约之代理人不得参加该项选举,不论其原定租期为六十年或二十年,除非他在实际上占有该项产业。
英国议会改革

(一)工业资产阶级从此具有主宰地位,进一步消除了英国议会制度中的积弊和腐败之风,彻底打破了以前贵族在议会中一统天下的局面。基本上实现了资产阶级民主。
(二)由于选民扩大,政党要站住脚,必须成为群众习惯的党,极大地推动了政党政治的发展,使争取选民成为政党活动发核心。
(三)保守党已转变为代表资产阶级的党。
掌权的仍然是贵族;选举资格的限制也仅仅从身份资格转为财产资格,身份歧视变为财产歧视。工人和贫困农民等社会绝大多数成员仍然在受歧视之列。
意义:
它是向旧制度的公开挑战,向土地贵族和金融寡头盘踞了几百年的地盘进攻。改变了几百年的选举议员的做法,这意味着土地贵族和金融寡头不得不作出让步。26个有两个议员的城市全是新兴的工业城市;21个中等城市也不乏工业城市。因此,工业资产阶级无疑绝对是这次改革的绝对获益者,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资产阶级的要求,迫使土地贵族、金融寡头让出部分权力。这样,中产阶级在议会中取得了强大的地位,成为了有权的阶级。虽然他们并不掌权,但在此后数十年间,虽代表土地贵族的议员在下院仍占优势,但一切决定都不得不考虑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资产阶级与土地贵族、金融寡头达成妥协,结成同盟,共同统治英国。
1867年议会改革
1867年议会改革是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反对贵族寡头统治,争取扩大资产阶级民主的政治改良运动。
1832年议会改革虽然为工业资产阶级开辟了执掌政权的道路,但英国选举制度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不民主现象仍然很突出。人民群众的绝大多数仍然没有选举权,“腐败选区”仅仅缩小了数目,仍然存在部分工业资产阶级也被排斥在选举权之外。
英国三次议会改革
1832年议会改革
1832年议会改革是19 世纪英国议会选举制度改革的第一步,它是英国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进行的争取同土地贵族重新分配政治统治权及扩大选举权的改良运动。
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

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内容:1.重新分配议席,取消许多已经衰败的选区,减少一些选区的议席,人口增加的选区议席增多,新兴工业城市取得较多议席。
2.更改选举资格,降低选民的财产和身份要求,扩大选民范围,大大增加选民人数,工业资产阶级和富农得到选举权以和平的方式削弱了贵族保守势力,工业资产阶级得以更多的分享政权,但是广大工人,雇农,妇女仍被排斥于政治之外。
3.背景:光荣革命后,议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但是土地贵族(托利党)操纵着议会议员的选举。
一些“衰败选区”仍有议员名额。
工业革命展开后,新兴工业资产阶级为维护自身利益,强烈要求参与国家管理(根本动力:工业革命。
)法国七月革命的冲击。
4.影响:工业资产阶级首次进入议会。
这是英国向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迈出的重要一步。
1832年议会改革主要包括两项重要内容:(1)重新分配议席。
取消许多已经衰败的选区,减少一些选区的议席;人口增加的郡的议席增多,新兴工业城市取得较多议席。
具体规定:人口不足2000人的56个城市被取消了下院议席,人口在2000~4000人之间的32个城市只能保留一个议席。
空余下来的席位给予人口增多的郡和新兴工业城市,新兴工业城市得到65个席位。
(2)更改选举资格,扩大选民范围。
降低选民的财产和身份要求,工业资产阶级和农村中的富裕农民得到选举权,选民人数大大增加。
到1832年英国大约有16%的成年男子得到选举权。
这次议会改革以和平的方式削弱了贵族保守势力。
工业资产阶级得以更多地分享政权。
但是广大工人、雇农和妇女仍被排斥于政治之外。
1867年改革法案对议席分配再次作了调整,取消了46个“衰败选区”,空出的52个议席分给大工业城市和较大的郡。
曼彻斯特、伯明翰等大城市分别增加1个议席,伦敦增加4个议席,另有9个中等城市各获得1个议席;25个议席分给兰开夏、约克等郡;1个给予伦敦大学;2个给予苏格兰大学;其余5个给予苏格兰各郡。
法案还降低选民的财产资格。
19世纪的英国改革和法国政治演进

(三)1867年的选举改革
• • • • • • • 1.改革的原因 2.推动改革的力量 (1)“全国改革联盟”(科布登、布莱特) (2)英国职工联合会和国际工人联合会(第一国际) 3.改革法案的主要内容 (1)进一步降低选举资格 (2)46个“衰败选区”被取消,空余出来的席位分配给 大城市 • 4.1867年议会改革的意义 • 完成了工业资产阶级争取参加政权的斗争。贵族地主 的势力进一步下降。没有实现普选权。
巴拿马丑闻(1892年)
• 早在1879年时,开凿苏伊士运河的建筑师斐迪 南· 黎塞普又组织股份公司,开凿巴拿马运河,80 年代末,公司又发行了30亿~40亿法郎的股票, 渴望发财的法国小资产阶级争先恐后购买,到 1888年时,公司在投机分子侵吞和浪费大量金钱 后,宣布破产。在破产清理财产过程中,1892年 底和1893年初,揭露出公司曾对政党领袖、达官 贵人行贿的秘密,连资产阶级激进派领袖克雷孟 梭也在受贿之列。受贿者的罪行虽然铁证如山, 但几科全部被法院宣告无罪,暴露了共和党政府 和议会的腐败。
总结:法国共和历程
• 法国民主共和之路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反复和逐步确立 的过程,近现代法国的政权更迭频繁 • 法兰西王国(843年—1792年8月)〔君主专制(大革命 前)—君主立宪制(1791年)〕→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2 年9月—1804年)→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年—1815年)→ 波旁王朝复辟(1815年—1830年)→七月王朝(1830年— 1848年)→法兰西第二共和国(1848年—1852年)→法兰 西第二帝国(1852—1870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1870 年—1940年)→维希政权(1940年—1945年)→临时政府 (1945年—1946年)→法兰西第四共和国(1946年—1958 年)→法兰西第五共和国(1958年—现在)
英国议会改革推动民主政治不断完善论述题

英国议会改革推动民主政治不断完善论述
题
英国议会改革是推动民主政治不断完善的重要历史事件。
从19世纪开始,英国进行了一系列的议会改革,这些改革不仅扩大了选举权,也提高了议会的代表性和民主性。
首先,1832年的议会改革是英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里程碑。
这次改革调整了选区,重新分配了议席,使得工业城市在议会中获得了更多的代表权。
同时,改革还降低了选民财产资格的限制,使得更多的人有机会参与政治。
这次改革标志着英国民主政治的初步建立,为后续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接下来是1867年的议会改革,这是英国第二次重大的议会改革。
这次改革进一步扩大了选举权,取消了“衰败选区”,并重新调整了议席的分配。
此外,改革还降低了选民财产资格的限制,使得更多的工人阶级能够参与政治。
这次改革进一步巩固了英国的民主政治,使得议会更加具有代表性。
最后是1884年的议会改革,这次改革再次扩大了选举权,使得更多的成年男性能够参与政治。
同时,改革还引入了秘密投票和单一选区制等民主制度,进一步提高了议会的民主性。
这次改革标志着英国民主政治的进一步完善。
综上所述,英国议会改革是推动民主政治不断完善的重
要历史事件。
这些改革不仅扩大了选举权,提高了议会的代表性和民主性,也为其他国家的民主政治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历史趣谈英国议会改革时间 英国议会改革主要有哪些特点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英国议会改革时间英国议会改革主要有哪些特点
导语:英国议会改革是指的十九世纪英国议会进行的三次重大的改革,英国议会改革时间分别是:1832年议会改革、1867年议会改革和1884年议会改革,三
英国议会改革是指的十九世纪英国议会进行的三次重大的改革,英国议会改革时间分别是:1832年议会改革、1867年议会改革和1884年议会改革,三次议会改革不仅仅大大的提升了工业资产阶级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而且扩大了选民的范围,使得更多的人拥有了选举权,使得资本主义民主获得了很大的进步。
英国议会改革时间一:1832年,这一年的议会改革提升了资产阶级在英国议会中的议席,使得资产阶级获得了比较大多的议席,提升了资产阶级在国家管理中的地位,这次改革使得英国人看到了采用和平的温和的方式获得制度变革的可能性,使得资产阶级意识到完全可以通过非暴力的方式获得国家管理权的可能性。
也可以说这次改革开辟了英国非暴力革命的先河,直接的促进了以后两次改革的发生。
英国议会改革时间二:1867年,这一年的议会改革使得资产阶级成为了最高权利机关议会中的主导力量,基本上实现了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由于选举权范围的扩大,使得之后的政党在选举中要关注选民的意见,极大的推动了政党政治的发展,使得争取选民成为政党活动的核心内容,这个时候的工人拥有了选举权。
英国议会改革时间三:1884年,这次改革再次扩大了选民资格,但是选民的选举权仍然受到财产资格的限制,妇女这个时候还没有选举权,农业工人在这次改革中获得了选举的权利。
通过以上英国议会改革时间可以看出,英国议会的改革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逐渐的进行的渐进式的改革,这
生活常识分享。
2017年高考历史高频考点:1832年议会改革

2017年高考历史高频考点:1832年议会改革2017年高考历史高频考点:1832年议会改革,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历史高频考点:1832年议会改革的背景1.光荣革命是地主贵族和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开始,它所宣布的《权利法案》限制王权,扩大议会权力,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础。
2. 工业革命造就了两个新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他们之间的对立和斗争成为英国工业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17世纪末到18世纪中期,选举权严格受财产限制,而被选出的议员大多都是贵族和大资产阶级。
随着工业革命的勃兴,英国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力量渐渐壮大。
他们的经济实力迅速增长,但缺乏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权利。
3. 18世纪末,在法国革命影响下,下层人民群众掀起争取改革的运动,他们希望获得参政权以改善自己的经济地位,并对后来的改革作出了重大贡献。
▲高考历史高频考点:1832年议会改革的特点1、削弱新贵族和金融资产阶级的政治权力,增加工商业资产阶级的政治权力;2、放宽选民资格,选民人数增加,群众对下议院的影响力上升;3、改变了下议院由保守派独占的状态,加入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势力.▲高考历史高频考点:1832年议会改革的作用积极方面:适应了工业革命需要,增强了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作用。
消极方面:议会改革未给工人带来任何好处,他们为争取普选权进行新的斗争,宪章运动兴起。
▲高考历史高频考点:1832年议会改革的意义工业资产阶级首次进入议会。
这是英国向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迈出的重要一步。
旧有地主及旧有南部城市商人的势力受打击;增加了因工业革命而兴起的中北部城市(如曼彻斯特、利物浦)商人的参政机会;郡代表的增加有助平衡不同地方势力对选举的影响;群众对下议院的影响力上升,同时此法案也开创了日后各议会改革法案的先河。
这次改革是资产阶级对土地贵族的重大胜利。
它革除了英国上层建筑领域的腐朽部分,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发展,为以后的民主化改革奠定了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
内容:
1.重新分配议席,取消许多已经衰败的选区,减少一些选区的议席,人口增加的选区议席增多,新兴工业城市取得较多议席。
2.更改选举资格,降低选民的财产和身份要求,扩大选民范围,大大增加选民人数,工业资产阶级和富农得到选举权
以和平的方式削弱了贵族保守势力,工业资产阶级得以更多的分享政权,但是广大工人,雇农,妇女仍被排斥于政治之外。
3.背景:光荣革命后,议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但是土地贵族(托利党)操纵着议会议员的选举。
一些“衰败选区”仍有议员名额。
工业革命展开后,新兴工业资产阶级为维护自身利益,强烈要求参与国家管理(根本动力:工业革命。
)法国七月革命的冲击。
4.影响:工业资产阶级首次进入议会。
这是英国向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迈出的重要一步。
1832年议会改革主要包括两项重要内容:(1)重新分配议席。
取消许多已经衰败的选区,减少一些选区的议席;人口增加的郡的议席增多,新兴工业城市取得较多议席。
具体规定:人口不足2000人的56个城市被取消了下院议席,人口在2000~4000人之间的32个城市只能保留一个议席。
空余下来的席位给予人口增多的郡和新兴工业城市,新兴工业城市得到65个席位。
(2)更改选举资格,扩大选民范围。
降低选民的财产和身份要求,工业资产阶级和农村中的富裕农民得到选举权,选民人数大大增加。
到1832年英国大约有16%的成年男子得到选举权。
这次议会改革以和平的方式削弱了贵族保守势力。
工业资产阶级得以更多地分享政权。
但是广大工人、雇农和妇女仍被排斥于政治之外。
1867年改革法案对议席分配再次作了调整,取消了46个“衰败选区”,空出的52个议席分给大工业城市和较大的郡。
曼彻斯特、伯明翰等大城市分别增加1个议席,伦敦增加4个议席,另有9个中等城市各获得1个议席;25个议席分给兰开夏、约克等郡;1个给予伦敦大学;2个给予苏格兰大学;其余5个给予苏格兰各郡。
法案还降低选民的财产资格。
它规定,在城市中凡拥有单独住宅的户主(不论其价值多少)和每年缴纳房租10镑以上的房客,只要在选区内居住一年以上都有选举权;在各郡,每年缴纳地租12镑以上的租佃者和每年收入5镑以上的土地所有者都有选举权。
第二次议会改革基本取消了“衰败选区”,使选民总数由135万增加到225万,小资产阶级和上层工人都获得选举权,英国在议会君主制民主化的道路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但是下层工人和全部农业工人仍未获得选举权。
1884年12月,议会通过两个新的改革法案,一个是《人民代表制
法》,它把城市中的“房主选举权”原则扩大到各郡区,使部分农业工人也获得了选举权。
这样,城市和农村地区的选举资格基本统一起来,英国的选民总数又增加1倍,达到450万人。
不过,依靠父母生活没有单独成家立业的男子,以及家庭佣人和全部妇女仍被排斥在选举大门之外。
另一个是1885年1月议会通过的《重新分配议席法》。
它取消了人口不满1.5万人的72个城市单独选派议员的权利,把它们并入所属各郡;人口在1.5万到5万人之间的36个城市取消1个议席,大体按照每5.4万人分配1个席位的标准,将全国统一划分为617个选区,除22个城市和牛津、剑桥两个大学选区仍保持两个议席外,其余选区均实行单一选区制,即1个选区只选1名代表。
这样基本接近于平均代表制原则,对居住在人口稠密的大城市的工人有一定的好处。
在1918年的法案中,授予年满30岁的妇女以选举权,1928年又将妇女选举权的年龄限制降低为21岁。
成年公民普选权终于得以实现。
英国1867年议会改革
背景:1832年议会改革后,选举权仍然受到很大的限制,广大中、下层人民迫切要求进行新一次的议会改革。
19世纪60年代初,英国展开了争取第二次选举改革的广泛的群众运动。
过程:1866年,在强大的争取选举改革的群众运动面前,自由党领袖与激进派缔结了联盟,并拟定了新的选举改革方案,送交国会。
但是议会里的保守党议员反对这个改革方案,方案被否决了。
方案被否决的消息传出后,在全国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许多地区都展开争取改革的斗争,群众到处举行集会。
在工人和其他阶层劳动群众运动不断高涨的形势下,保守党内阁为了保持自己岌岌可危的地位并争取在下届议会选举中不致失去议会多数,不得不表示支持议会改革,并着手拟定改革方案。
1867年7月15日,议会下院通过了第二次议会改革方案,1867年8月15日,上院批准了改革方案,改革法案成为法律
内容:第一,进一步降低选举资格,在城镇,选举权给予每一房主和租户,也给予支付租金每年不少于10镑和居住不少于一年的方可。
在各郡,选票给予从私产或承担租金中每年所得不少于5镑的人,短期租户如有12镑收入也可以获得选举权。
第二,有46个“衰败选区”被取消,空余出来的席位,分配给各大城市。
影响:选民总数从135玩增加到225万,完成了工业资产阶级参加政权的斗争,贵族地主的势力进一步降低了,资产阶级在下议院的地位进一步得到加强。
但是,英国仍有一半的成年男子没有选举权,妇女依然没有选举权,工人中仍然只有高工资的熟练工人才有选举权。
劳动群众长期以来为之奋斗的普选权仍远未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