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小兵: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历史课程教材改革的新思路共49页
初中历史史料实证核心素养提升实践策略探索

初中历史史料实证核心素养提升实践策略探索发布时间:2022-03-09T14:15:12.558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2年3月2期作者:郑战强[导读] 随着核心素养落地要求的提出,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史料实证核心素养提升实践的策略探索就显得至关重要。
那如何在教学中实现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呢?笔者认为教师首先要认识到落实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并能客观地认识到当前初中历史课堂史料实证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实施教学时遵循史料选择的一般原则,掌握史料实证的一般策略,并灵活地加以运用。
让史料实证素养真正落地,现在仍面临很多问题,史料实证素养真正落地探索之路其实还非常漫长,我期待更多的同行参与到初中历史史料实证核心素养提升的实践探索中来。
郑战强南乐县教育局教育教学研究室摘要:随着核心素养落地要求的提出,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史料实证核心素养提升实践的策略探索就显得至关重要。
那如何在教学中实现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呢?笔者认为教师首先要认识到落实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并能客观地认识到当前初中历史课堂史料实证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实施教学时遵循史料选择的一般原则,掌握史料实证的一般策略,并灵活地加以运用。
让史料实证素养真正落地,现在仍面临很多问题,史料实证素养真正落地探索之路其实还非常漫长,我期待更多的同行参与到初中历史史料实证核心素养提升的实践探索中来。
关键词:初中历史史料实证实践策略探索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2)3-075-02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落地是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也是广大初中历史教师最关注的改革焦点之一,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史料实证核心素养提升实践的策略是落实史料实证素养的妙方良药。
那么,如何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实现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笔者将自己学习、探索与思考的结果进行了梳理。
一、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植入史料实证的重要意义叶小兵老师认为,“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历史教学,其中最具学科本质和特点的就是学生如何运用材料去研究历史问题。
叶小兵历史教育教学案例(2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叶小兵,一位富有激情和责任心的历史教师,在我国一所普通中学担任历史教学工作多年。
他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
本案例以叶小兵老师在历史课堂上的教学实践为例,探讨其在历史教育教学中的创新做法和成效。
二、案例描述1. 教学目标叶小兵老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我国古代史的基本发展脉络,掌握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情感。
2.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我国古代史,主要包括: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等时期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3.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
(2)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合作探究法:让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历史课题研究。
(4)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4.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叶小兵老师以我国古代史的发展脉络为线索,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讲授叶小兵老师运用情境教学法,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历史事件,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历史。
同时,通过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3)小组合作探究叶小兵老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历史时期进行深入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提高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
(4)成果展示各小组汇报研究成果,叶小兵老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点评和指导。
(5)课堂小结叶小兵老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三、案例分析1.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我国古代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历史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历史学院师德先进个人叶小兵教授事迹材料-首都师范大学

为师为德,育人为本叶小兵教授,男,在我校历史学院从教33年,现任历史教育学教授,兼任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市历史教学研究会理事长,在北京市和全国中学历史教学界具有很高的声望。
叶老师利用自身专业优势,以历史教学为基础,把育人作为根本,为高校师范教育和基础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
叶小兵老师对本科教学全身投入,倾注了大量的精力。
他一直坚持每个学年都给本科生上课,并领导和指导师范生的教育实习和见习工作。
1997年被评为教授后,他仍坚持每年给本科生讲授两至三门课程。
他主讲的《历史教育学》《历史教育比较研究》等课程,有突出的特点:(1)讲清有关的教学理论问题,尽可能地向学生介绍本学科学术前沿的一些问题,注意解析新的理念,切实提高学生的教学理论;(2)注重介绍当前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的思路和动向,使学生了解现在中学历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认清今后的发展趋势;(3)非常注意教学实际技能的传授,鉴于本科生对中学教学不甚了解,就采用多种形式向学生讲解教学的基本原理和技能,以使学生掌握中学历史教学的本领;(4)注重加强实践环节,训练学生的实际能力,计划安排一些实践活动,如每人课堂讲述五分钟的活动、教材分析、教案写作的作业、组织教学技能比赛等,以使学生提高实际教学的能力;(5)尽可能多地介绍中学教学的好经验、好办法,使学生了解如何处理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增长处理教学问题的本领和经验;(6)运用新的教学理念,结合中学历史教学的实际,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学历史教育,热爱历史教育工作,提高当好历史教师的信心;(7)充分利用北京市的教学资源,邀请北京市的特级历史教师、优秀青年教师和历史教研员为学生讲课或讲座,介绍他们在教学一线的经验。
正是由于他的课内容丰富充实,教法多样灵活,教学态度严谨认真,讲课深入浅出又幽默风趣,与学生的互动和沟通密切,因而受到历届学生的好评。
不少学生都说到,上叶老师的课既有收获,受到启迪;又是享受,感受到名师的人格魅力和风采;还能开拓视野,提高认识。
历史核心素养的提炼与培养

简述新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取向

简述新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取向
叶小兵
【期刊名称】《课程.教材.教法》
【年(卷),期】2012(000)011
【摘要】新颁布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内容上有很多新的变化。
新历史课程标准在理念和取向上,坚持课程的思想导向,强调初中历史教育的基础性,突出以学生为本的精神,注重学生的学会学习,’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总页数】4页(P35-38)
【作者】叶小兵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10008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51
【相关文献】
1.新世纪新取向--摭谈课程标准中的小学语文教学目的新建构 [J], 郑红勤
2.体验《语文课程标准》的新取向 [J], 刘永前
3.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方法初探 [J], 刘彩芳
4.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与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探究 [J], 闫长虹
5.《音乐教学大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新《音乐课程标准》三者之间的比较 [J], 王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借力思维导图,着力提升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篇•经验交流当前,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已进入深水区。
此次高中课标修订,重点要解决两个问题:(1)制订新课程方案,突出课程的多样性、选择性。
(2)研制我国学生跨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
高考命题的立意,在经历了知识立意、能力立意、素养立意时代之后,正式进入核心素养立意时代。
为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笔者作为一线高三教师,结合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认为运用思维导图辅助历史教学,可以提高高三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研究的缘起和内涵1997年12月,国际组织提出了“核心素养”概念。
近年来,在国际组织的推动下,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设计已成为国际教育改革共识。
2014年3月,我国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核心素养”这个崭新的概念首次出现在了国家的文件中,并被置于“未来基础教育改革之灵魂”的地位。
借鉴世界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的教育国情,《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所养成的相对稳定的、必备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方法以及情感价值观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大方面。
”二、思维导图与核心素养的内在关系思维导图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当前教育教学领域的两个头条名词,之间有没有内在联系?能否在中学历史课堂上为他们建构一条桥梁,把理论落实到实践层面?带着这样的问题,我做了如下工作。
我对比分析了思维导图的特点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要求:思维导图的四个基本特征历史核心素养(1)注意的焦点清晰地集中在中央图形上。
(2)主题的主干作为分支从中央向四周放射。
(3)分支由一个关键的图形或者写在产生联想的线条上面的关键词构成。
比较不重要的话题也以分支形式表现出来,附在较高层次的分支上。
(4)各分支形成一个连接的节点结构。
人教高三历史高考核心素养史料研读与方法推荐讲课文档

如今的文献分类:(私人资料) 杂史、野史、回忆录、自传、自定年谱、日记、书 信、墓志、家谱、族谱、杂志报纸、账簿、契约、 佛藏、道藏、语录、笔记、地理书、游记、农书、 医书、文艺作品(文集、诗集、词曲、歌谣、小 说),等等。
第十页,共23页。
◎如何看待直接史料与间接史料?
直接史料又称为一手史料、原始史料,间接史料又称为二手 史料、传抄史料。
第三页,共23页。
历史是一门注重逻辑推理和严密论证的实证 性人文社会学科。对历史的探究是以求真求实为 目标,以史料为依据,通过对史料的辨析与考证, 形成符合历史实际的客观认识。对史料的研习与 运用,既是重要的史学方法,也是解释历史和评 判历史的基础。
——叶小兵:《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第四页,共23页。
在探究特定历史问题时,能够对史料进行整理和辨析,表
现出对史料的理解;能够利用不同类型史料的长处,对所探 水平3 究的问题进行互证,形成对该问题更全面、丰富的解释。
安作璋:《中国古代史史料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何忠礼:《中国古代史史料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中国近代史的代表:
张革非:《中国近代史料学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 严昌洪:《中国近代史史料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第十四页,共23页。
史料的搜集
专业电子搜索
四 库 全 书 电 子 版
第十五页,共23页。
史料的搜集
专业电子搜索
中 国 基 本 古 籍 库
第十六页,共23页。
史料的搜集
专业电子搜索
大
成
老
旧
刊
全
文
数
据
库
叶小兵教授关于新课改的课件

教学内容整合的方法
从学生认识历史的角度进行整合 从历史发展的本质特点进行整合 从不同版本教材的长处进行整合
六 对历史现象进行梳理
由于新课程是主题探究式的, 在呈现教学内容时以历史现象 为主,未突显史事的过程。 在学生对基本史实不甚清晰的 情况下,如何梳理历史现象, 就成为教学的难点。
将现象、状况建立在过程中 用典型事例说明现象、状况 找准现象、状况的逻辑关系 分析概括现象、状况的特点 建构现象、状况之间的联系
注重对因果联系 和内在联系的讲解
在方法上:讲解法 方面要全
如古代中国商业发展,方面可有: 商品经济、货币经济、 城镇贸易、海外贸易。
事例突出
如宋元海外贸易的管理。
特点发掘
如都市贸易的时空扩大。
本质把握
七 关注课题之间的联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 “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 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 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
没有最好的教学方法 只有最适用的教学方法
适合教学目标的方法 适合教学内容的方法 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法 适合教师运用的方法
运用教法促进学生学会: 从整体上把握历史问题的核心 对历史境况的特点有深刻感悟 能概括问题所涉及的历史发展 对相关史料进行研读加以辨析 论从史出形成自己的历史认识 积极地表达和交流自己的见解
转型—发展—多样化
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结构是什么?
选修6:皖南古村落 课本的结构: 1. 西递 2. 宏村 3. 巧夺天工的村落水系 4. 璀璨的徽派建筑艺术
重新整合为:
1. 远眺:依山傍水的布局,人与自 然的和谐统一 2. 近看:徽派建筑艺术的结构之巧, 装饰之美,营建之精 3.纵观:追溯皖南古村落形成的经 济文化源头 4.透视:品味皖南古民居的细节, 感受其深厚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