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专题七 小说探究类题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标题意蕴理解题的“3步骤”

例1、(2016·高考全国卷乙)阅读《锄》(文本见P68),完成后面题目。

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解析】首先指出标题手法:思考“锄”的手法,“锄”不仅仅是一种劳作工具,也不仅仅是锄地,这里有其象征义,所以标题“锄”运用了象征手法。再看标题的表层义:六安爷锄地,是一种劳动行为。最后看标题的深层含义:“锄”

作为一种农具,代表着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锄地”是农民生活的一部分,是农民的生活和精神需求;从文中的情节和人物来看,不能“锄地”,就象征六安爷这种生活方式的结束,蕴含着六安爷对土地的热爱,又暗含着他对土地的告别。所以“锄”就象征了以六安爷为代表的老一辈人的人生和精神。

【答案】①锄作为一种农具,象征六安爷的人生和精神;②锄喻示劳动者与土地的亲密关系;③锄意味着传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④锄作为一种劳作行为,蕴含着六安爷对土地的热爱,又暗含着他对土地的告别。

(二)标题作用探究题的“6个思考角度”

1.环境角度:交代时间、地点等,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

2.情节角度:①设置悬念,②贯穿始终,是结构严谨的线索,③推动(暗示)情节发展,④衔接照应;

3.形象角度:突出人物的形象或者性格;

4.主题角度:寄托情感、突出(揭示)主题,对主题的表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5.自身的表达特点的角度:运用双关、比喻、象征等手法;

6.读者角度:给读者带来思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例2、(2013·高考山东卷)阅读《活着》p79),完成后面问题。

结合文本,谈谈本文以“活着”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题目作用的探究。注意从题目与小说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主题及艺术效果等方面分析。“活着”恰恰是小说中两个主要形象——老人和老牛的生存状态,其中蕴含的对生命的思考正是本文的主题所在,它引导读者去体会“活着”的意蕴,产生如何对待生命的思考。从艺术效果来看,这个题目形象生动,言简意赅而又耐人回味。

(二) “3从”“1联”“1掌握”,解答思想意蕴与情感意蕴类探究题

1.“3从”

第一,从小说的标题入手

有的小说的标题除了表面意思外,还有比喻象征义、双关义、引申义等。如《祝福》就具有双关义,“祝福”是鲁镇的一种封建迷信活动,但深层意蕴就是把“凶人的愚顽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不幸,鲜明地摆到读者的面前,形成强烈的对比,在表现主题方面更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

二,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

从故事情节的发展中和人物性格命运的变化中,去挖掘小说所要揭示的社会意义。如[例一]《东坛井的陈皮匠》一文可以从情节的发展变化以及人物陈皮匠和其他古城人面对无限商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理解小说的社会意义:对传统文化守护的无奈。

第三,从作者的思想倾向上入手

这可以抓住小说中的关键性词语或语句来把握。

如[例一]中“无限的商机突然摆在了眼前,安静的古城人一下子变得疯狂了”“皮匠想:这东坛井陈家大院的大门,怕是

再也关不上了”。作者的思想倾向:对当前急功近利地开发历史文化资源态度的批判以及对这种现状的担忧。

2.“1联”

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探究思想意蕴与情感意蕴的目的。[例一]一文第②段的环境描写,突出了古城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和丰厚的历史底蕴;第⑫段则交代了当下的社会背景。这两点也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3.“1掌握”

掌握常用答题模板:总→分,即总说作品中流露出的主旨,分点证明。采用小议论文的形式。

特别关注:

在探究思想意蕴与情感意蕴时,要从作品的客观实际出发,不能出现认识上的偏见和情绪上的偏激;在没有认真阅读原文的前提下,不能拿自己已知的道理去生搬硬套,导致探究缺乏针对性。

例3、(2016·高考全国卷丙)阅读《玻璃》(p70),完成后面题目。

是否状告酒店,“我”与王有福的态度不同。你更认同谁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解析】本题为意蕴类探究性题目,具有开放性。首先,考生要明确“我”和王有福的态度分别是什么:“我”鼓励状告酒店获取赔偿,王有福不愿状告酒店,不要赔偿。其次,要从文中寻找和两人态度相关的言行心理,如王有福害怕受骗,“那不是投案自首了吗”;“我”认为酒店理亏,应该去法院上告,索赔一大笔钱。然后对二人的行为思想进行合理延伸,得出答案。

【答案】(观点一)认同王有福的态度:①王有福受伤与酒店管理有关,但他是有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应负一定责任;②王有福害怕赔偿溜走,逃避责任在先,

索赔理由不够正当充分;③王有福害怕受骗而拒绝索赔,在当时情况下,未尝不是理性的选择。

(观点二)认同“我”的态度:①酒店失误导致王有福受伤,要求赔偿正当合理;②王有福放弃索赔是担心上当受骗,说明他缺乏法律常识,更应进行法律启蒙;③王有福式的宽容是对不良行为的纵容,有害无益。

第三课时

题型三情节类探究

情节类探究题主要是探究情节结构技巧、情节安排的合理性,尤其是结尾安排的合理性。

(一)识别题型

(详见课件)

(二)情节类探究题“4考虑”

第一,考虑情节自身前后的关联性

如[例四]《鞋》一文,即可把后记看成情节的继续,也呼应了前文男主人公把“鞋”竖着插进上衣口袋这一细节,情节具有了关联性。当然,也可看成独立情节之外的“写作说明”。

第一,考虑情节自身前后的关联性

如[例四]《鞋》一文,即可把后记看成情节的继续,也呼应了前文男主人公把“鞋”竖着插进上衣口袋这一细节,情节具有了关联性。当然,也可看成独立情节之外的“写作说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